文章吧手机版
《萧红》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8-01-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萧红》经典影评10篇

  《萧红》是一部由霍建起执导,宋佳 / 黄觉 / 王仁君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萧红》影评(一):我爱你,然后呢

  你要悔婚要自由,我愿意为你和家里抗争为你放弃一切。我终于得到了你。可是,我还是要离开你和你肚子里我们的孩子

  公主抱抱着怀孕快足月的你在及腰的洪水里趟,我们真的可以在一起了。我不累,再辛苦没关系。最穷苦的时段里最难过的是要让你跟着我挨饿受冻。日子总算好起来了,生活轻松了许多。可是我总是碰见需要爱的女人,而我的个性是不愿意让别人失望的,所以,我出轨了。不过,我跟她们只是逢场作戏,我爱的只有你一个。你回来了,我跟她分手了,我让她把孩子打掉,我要你给我生个孩子,你答应过的。哦,你要跟别人走啊,好,走之前给我一个吻吧。

  跟你们两躺在一张床上的时候,我有多想把你从他怀里抢过来。你的小说写得真好,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作家。他配不上你,我是真爱你。你怀着他的孩子,这是我为你走了五户人家要来的小米粥,我比他爱你。跟我走吧。我要和你结婚,我是第一个给你名分的男人,我会给你正常美满婚姻。可是,对不起,我先走了,没能在你最无助的时候陪着你。我要忙着各种事情,这里不是还有别人吗?

  虽然你比我大6岁,憔悴悲伤。我还是爱你,我爱你强大真实。我愿意陪着你照顾你,等等,我先去买火柴,马上就回来。

  《萧红》影评(二):《萧红》:走心的文艺片不该遭冷遇

  文/小义大道)

  萧红,生于哈尔滨呼兰河,著名左翼女作家,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这位才华力透纸背”的女子,当年也是深得鲁迅欣赏。她一生困顿颠沛流离情感生活更是孤苦。但始终不懈追求自由与爱,坚持抗争与批判。最后在香港病逝,年仅31岁。与张爱玲齐名的她拥有文学洛神的美称,她以特立独行气质自然主义的写作震惊了那个时代,却又在创作达到最高峰时辞世。

  这样一位民国才女她究竟拥有怎样传奇的一生?在她百年诞辰之际,有心的电影人们专门拍摄了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电影——《萧红》,用影像为我们展现了这位著名作家的一切!

  电影《萧红》是由霍建起导演,小宋佳、黄觉主演。光看这阵容就知道此片必定文艺范十足!导演之前有拍过由董洁、窦骁主演的《秋之白华》,那时候就已让我印象深刻。当时本来打算去影院看一下的,结果上映没两天去影院就没见着了。再看《萧红》,3月8日上映,现在就连北京的各大影院排片都很少,这样具有深度内涵的文艺片遭冷现象太多见了!这片子真的没有人看吗?也未必,我倒是很想去影院感受下女作家传奇的一生的,为何电影院里粗制滥造的偶像情爱片都可以正常排片,而像这样清新文艺的影片就没有自己一席之地呢?

  在院线受冷遇就算了,《萧红》的电影还被很多文学家批说对于女作家的情爱描述太多,而没有太多体现文学性,这里我就想为霍建起平反一下。本身它就是个命题作文,而且一个人艺术作品与她所经历人生息息相关的,她不可能凭空臆想出优秀的作品来,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她对于生活的反叛,还有她的四段虐恋,她的喜悦与悲伤都是她文字的前奏曲!她是人并不是神,以清新写意的画面细腻委婉的创作建长的霍建起将她的一生拍的淒美但并不淒凉,坎坷但也华丽,这就够了!至于文学深度,请在卓越或当当上买本书,深夜躲在被窝里细细品味才好!

  张爱玲若不被胡兰成所伤,她的文字故事里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世故与尖酸。而萧红作为那个时代的传奇女子,她敢于冲破现实枷锁,不仅上了学还逃离了包办婚姻,独自前往北平。尽管接下来的人生充满了未知数,但她是那么的勇敢无畏,尽管在接下来的爱情中,她受到了欺骗与背叛,但她却爱的炽热,轰轰烈烈,像烟花一样灿然的绽放着自己的热情,她与黄觉扮演的萧军在遭遇洪水中互相拥抱。当萧军打到工作后,两人弹琴打鼓,在无人的街道上欢欣雀跃,可惜烟花易冷,爱情也转瞬即逝!她那些力透纸背文字也许就源于这样的一股热情的燃烧和冷却。霍建起在影片中所表现萧红,在凄凉时她是美的,在爱情到来时她是美的。她的美无处不在,让人深深的为才女大起大落的一生而感慨着!

  再来说一说女主角小宋佳吧!当听说主演是她时,我就能想象这将是一部怎么样的电影。近几年的小宋佳在演艺方面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没有绯闻,只有一部部优秀的作品,对于年代戏的,她是游刃有余的。在《风车》、《那样芬芳》等时代影像中,我们看到的她能将热烈绝望都表现到恰到好处。所以对于她来演《萧红》,我是百分百赞许的,也是想要去影院一观的目的之一。只是拜托电影院们给这样的走心的文艺片多点呼吸空间!别把它们扼杀在摇篮里!

  《萧红》影评(三):落花无语对萧红

  落花无语对萧红

  为什么所有走近她的男人都会爱上她

  哪怕她贫病交加,身怀六甲,生命垂危

  她是一种很强大的真实

  她裸露着

  不是身体,而是灵魂

  她用她的全力去爱

  她的爱让她爱的男人

  变得强大起来,骄傲起来,随心所欲起来

  然后她第一个被伤害

  她的强大让男人下手很重

  其实

  她是很疼的

  所以

  她不停的写作

  寂寞和抚慰都来自写作

  在梦中长大的孩子

  都是极端孤单

  她在写作中寻找她的故乡亲人

  寻找穷人妇女儿童

  她在书写中静静的呼吸

  燃烧起来

  记忆之火如此温暖

  她一生追求爱与自由

  在这充满暴力的

  奴役和欺侮的社会

  从异乡到异乡

  从异乡到异乡

  《萧红》影评(四):现实和浪漫

  一般印象里,霍建起一直是一个文艺片导演。这个特点主要说明了他的作品相对于如今某种浮躁追求的现状下,他是有所坚持的一个。从[那山、那人、那狗]开始,霍建起似乎越来越找到了他拍片的感觉,注重旁白和美术上的发挥。特别对于农村自然环境表现,相对于其他第五代导演有着大为不同的视觉观感。

  [萧红]是导演第二部传记式的电影作品。从前作[秋之白华]的气质上观察,我们能很容易理解导演会选择同样唯美化的手法来表现。[萧红]用倒叙的时间轴,试图以女主角和三个主要男性角色的情感洗礼为线索,瞥见一位作家女子在乱世中的一生。一开场,主观音乐飘渺的女声拉开了一幕1941年香港遭遇轰炸的黑白画面,骆宾基(张博饰)慌张前去萧红(宋佳饰)住处,他们拉开窗户交谈,开始了正式的回忆

  影片的画面是明亮的,故事本身亦如是。半瘫在床上的萧红好像病得很重,却又透出一种娇嗔示弱的美感。她说自己从封建婚姻逃走,和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生活,又被一个喜欢的男人相救。而后,他们的爱情因为不忠和多心渐渐离散,终于落得今天动弹不得的局面。

  美丽的宋佳和英气十足的黄觉,加上文艺腔调浓厚的旁白,更加拉开了这出柔光四溢的故事和真实历史间的距离。刚到上海的萧军和萧红没有工作,没有吃的时候,萧红说:“新鲜面包香味,让饥饿的人想去做贼。”不难想象,他们在当时那样的情下况经历了多难的意志挣扎,这是历史让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可是,影片对于世事艰难的一面,总不愿用心触摸。轰炸,慢跑的人群让你看清脚步;冬夜,打霜的树叶并不懂人间的寒暖。萧红说,作家的生活太苦,他们的生活需要调剂。宋佳抽着烟的样子,却全然不知苦从何来,将向何去,而周遭变形的烛灯光亮,让故事背后的历史,幻化出梦呓的色彩。

  萧红自信的对端木蕻良说:“要知道桃源,不一定和现实隔离开,正如同现实主义,不离弃浪漫主义。”

  说毕,萧红在似哭似笑的情绪中,一错再错。

  《萧红》影评(五):她的爱情是红

  什么时候的爱情是奋不顾身的 是物欲匮乏的年代 还是染红男女岁月

  或许会有更好的答案

  最近看了一部民国时代的电影《萧红》 电影刚刚上映时 那时还在读大学 原本想亲自去电影院一赏 却没有去成 当时想去看的理由 只是因为是宋佳扮演的 有点兴趣 如今再次刷到这部电影 却是3年后了

  电影一开始是昏黄的色调 暗沉的东北土房 仍然无法隔离一个明媚女子的光芒 她骄傲的出场 有力的对白 年轻时候就是这么一个敢作敢为的女子 扬言一定要读书 并读好书 为了让知识流入自己的血液 甚至背离了黑暗家庭 献身给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 只是为了能够继续上学 在她上学的那段时间里 虽短暂却很欢乐 谦虚又笃定 写作也逐渐成为了她一生挚爱的事情

  就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 一生中会遇到一个如此深爱的男人 萧军 这个男人的出现 简直就是暴风雪后的彩虹 让深陷如死牢之地般的她 看见了一束耀眼的光 义无反顾的照打在她的身上 看她活跃起来的样子 女孩应该有的灵气全部回来了 雀跃着 傻笑着 她感谢上天的安排 让她有了女孩情不自禁的权利 与这个男人相守着爱情 可能这也是萧红笔下那么多人物的真实写照吧 情感得到了释放 文字也变得鲜活了 两个作家的相依相守 漫天飞雪也掩盖不了 他们炽烈的爱情 雪纷飞在光的脸庞 温柔深情的吻 对于他们 这是一辈子都无法忘怀的场景 漼漼又婵媛

  看电影前 我没有看故事梗概 在没有物质的爱情之下 他们吃着沾满盐的面包 这是她的第一个蜜月 穷困又幸福 以为这是会延长一辈子生命线的幸福 没有想到的是 幸运眷顾了她的写作人生 也注定让她的爱颠沛流离 日子渐渐变得明媚起来 却也是萧红伤感的开始 萧山说 他从不会拒绝别人 别人需要他 他就会立马出现

  在那个年代 萧山成为了很多女人喜欢的对象 萧山却说他并不爱她们 他爱的人始终只有萧红 那个只要流泪 就是所有男人的罪过 愿意为他洗尽铅华的女人——萧红 看到这里就连同样是男人的我 都不相信这种笑话

  他就像一场大雨 很快就可以淋湿你 但是云彩飘走了 他淋湿的就是别人

  在离别车站上 萧山拿着两个晶莹的雪梨 送给了萧红 满含泪水的一吻 她知道这是一次正式告别 与过去 与他 哪怕今后再遇见 也回不到过去 她的笔尖开始变得沉重 她是一个伤感的女人 唯有写作 让她快乐 生活让她一往情深 也让她遍体鳞伤

  那天下午 她左手扫过那一本本出版的书籍 那是她沉淀心事 她对鲁迅先生说 原本我笔下的人物已经很悲惨了 没有想到现实的自己比他们还要悲惨 她一生崇拜的先生 鲁迅 是她难忘老师 她感激 她渴望的爱与自由

  为什么所有走近她的男人 都会爱上她 哪怕她贫病交加 身怀六甲 生命垂危

  她终于结婚了 鲜艳地嫁妆 如她的红 一样澎湃 —— 端木先生 一个同样崇拜她的男人 给她疼爱 注视 专一 再是小骆先生 在她最后那段日子 真真听了她故事 而同样满怀爱 如泪眼朦胧 想要给她温暖的年轻人 他们是最后留在她身边的人 她知足的一笑 哪怕人生在世满氤氲 也辗转澄廓

  电影之外的萧红 真实的她 着实是一个好女子 文青饱满 爱如潮水

  “思幽人而轸念 望东皋而长想” 最后一幕 萧红随着流水长去

  一个漂泊的灵魂 从此以后 不再烛火下 燃烧

  《萧红》影评(六):《萧红》:遇见宋佳成为最好的自己

  那天下午录完专访,一群人在霄云路的一家饭馆吃晚饭,吃到一半,宋佳接到经纪公司电话,要她赶去附近的星巴克见一位导演。宋佳急忙扒了几口饭便起身离席,忽然又说,穿这么正式去见导演是不是不太好?她身上穿的还是出镜时的正装,显得很是“隆重”。然后,指了指我皱皱巴巴的外套说,脱下来,我穿这个去。

  萧红的冰糖葫芦

  宋佳的表情是羞涩的,在息壤的人群中穿过,暗红色的棉衣与垂在胸前的两条辫子让整个人看上去显得惶恐和躲闪,市集上的叫卖和蒸笼中袅袅热气并没有给予摄像摇臂下的世界一丝温暖,她停了下来,探询般看了汪先生一眼,得到允许后从一个插满糖葫芦的草把上取下一支,怯怯的咬一口,垂头继续前行。这是《萧红》开拍时我印象中的第一场戏,当时初升的阳光撒在宋佳身上,人像镀了一层蜜糖色的忧伤

  这个场景记录下的是走在1931年11月的萧红,那天阳光明空气冷冽,生活陷入困境的萧红不得已开始和汪先生交往,之前她的家人把她许配给这个男人,但为了能够继续学业,她逃了出来。宋佳把这场戏演了五遍,糖葫芦也吃了五支,然后便郁郁寡欢了一个上午,她掉进了她的故事。

  她应该是从那天晚上离开饭局去见导演就掉进了萧红的故事,这个来自哈尔滨的姑娘打小就和许多当地的同龄人一样,有着深刻的“萧红”情结,所以在那天晚上她和导演见面后,便辞演了一部片酬过千万的电视剧,不顾所有人的阻拦,毅然接拍了这部并不会给她带来多少商业利益的影片。而她走过的这条街道,在《风车》时,曾是那样意气风发的走过。

  在吃完那串冰糖葫芦之后,宋佳开始了她追逐萧红足迹的旅行,从北京的怀柔影视基地开始,遍布上海、沈阳、吉林、武汉、香港等10多个城市。她的情绪也随着萧红命运的起伏开始兴奋、恐惧、幸福、寂寞、疯狂、嚣张,在饥饿和焦虑中度过,但很多时候让我回想起来的,都是那个胆怯的,轻尝一口糖葫芦便落寞的穿过人群的形象。

  似大乱将至的美

  在上海。场面开始逐渐宏大起来,剧组甚至在影视城里包下了整整一条街道,给路面做完防水处理之后,封了路口,然后就把这条街用水泡了起来。被泡起来的还有演员,宋佳站在齐腰深的冷水里,一拍就是三天。当时天气特别冷,虽然稍有防护措施但基本毫无作用,一下去水就从裤管涌了进来,群众演员后来都是以数倍薪酬开工,因为太冷,下水一会儿就会冻的嘴唇发黑,而三天的戏份,如果每天都换新的演员,必然会穿帮。对于一部小成本的文艺片,这种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上的投入,都是难得一见的。

  还有一场在码头淋雨的戏,三个水枪对着跌坐在码头上的宋佳喷水,水有多凉不知道,但我看到她有多冷,一连拍了几条之后,被冻崩溃的宋佳被人用浴巾包裹着送回化妆间,她当时看人的眼神,像是结了一层冰;后来再到东北,零下36度的户外有一场激情戏,这种冷她又经历了一次,导演当时怕演员再次受冻,所以只一次拍过,宋佳一直觉得那场戏还可以拍的更好,怕留了遗憾,多少次想再重拍一次。

  再后来,剧组转场到黑龙江的铁岭,拍摄一场萧红和端木蕻良从山西临汾坐火车去武汉的戏份,为了配合电影的拍摄,铁能公司运输部动用了“镇馆之宝”——1943年美国利玛公司制造的KD6487型蒸汽机车参与影片的拍摄。

  这场宋佳和黄觉在车站分“梨”的戏份则令现场群众演员都为之动容,甚至和她一样,哭到崩溃——那场戏从萧红乘火车离开进入拍摄,萧军从远处跑来送行,在车厢口拿出暖了一路的两个梨子递给萧红,作为扮演者,宋佳则每次都需要在哈尔滨的寒冷中接过梨子并一遍遍吃掉,一遍遍的吻别和痛哭。最后一条拍过的时候,宋佳却陷入崩溃以致无法停止哭泣,当时在现场扮演旅客的群众演员也被她的投入所感动,站在远处失声痛哭。

  这段时奔波中的萧红生活虽然凌乱,却又在炮火中,有似大乱将至的美。这段时间的萧红,结婚、分别、面对生死,人生的转场也变成一次比一次更痛的情殇。

  影片的两种文艺

  影片有两种文艺,一种是霍建起的温柔,一种则是宋佳的嚣张。

  温柔来着《萧红》的镜头语言,摄影师石头一直把镜头藏在故事的背后,冰天雪地的狂野时,镜头藏在芦苇后,洪水漫城的街道则躲在窗子后面,而绝望无助的香港医院,则藏在铁艺栏杆后面,这种藏起来的态度也像是导演对影片,对萧红的态度,不直接去翻检她的历史,而是透过另一种物质去窥探她的精神世界。甚至在萧红逝去时,镜头也是高高悬在摇臂上,隔着垂在河面的柳枝才投射在她的身上。

  拍摄了三个月之后,气温早已转暖,春天来了。但越到后面却有越多的绝望。这段时间里,她和“鲁迅”见了面,也出国去日本“疗伤”,身体上的伤痛渐渐远离,戏份不再沉重,文艺作品也开始得到更多的认可,但越来越多的人都意识到,这部作品也已渐渐接近尾声了。

  宋佳躺在铺满鲜花的浮板上,被蚊子咬了一身的包,这个一生为情痴狂与字为伴的女人,已不再发一言。其实纵观宋佳的那种文艺,就是这种不发一言式的,在迎风行走的倔强里,在冷雨浇身的嘶喊里,在冰天雪地的激情里,在蓦然回首的痛哭里,在义无反顾的爱情里,这种文艺是一种最嚣张的坚持,也是一个女人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萧红》影评(七):印象萧红(去年看完电影写下的文字)

  萧红不是美女,她的美,被她的倔强和才华掩饰。

  仅存为数不多的照片里,我看见她额头的愁苦。“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才有了这么凄凉的夜?”她是不幸的人,却为此释然。这世界因此变渺小了,容不下她。

  凄苦的香港,一间贫寒小舍。南国的梦,醒来满是荒凉。怀想起北国的生活,这一生唯一待她好的亲人,遗世多年。蘸着对他满腹的思念,凝浇成《呼兰河传》,冷寂的叙述笔调,并不诗意的东北故乡,残酷的民情,坑塘、庙会、老人、“小团圆”和菜园子,寂寞俯卧冰天雪地之下的幼时冰凉的记忆。它们以徐而缓清冷的笔调涓涓流淌。小团圆的死亡和苦痛,祖父的撒手人寰,结束她对故乡的期待。她选择远走异乡的路,没有任何依傍。写作的才情只会教她撕裂不会愈合的伤疤,新鲜的血液构成出走的勇气和写作的滋养,她于是学会彻底得咀嚼痛苦,对遭遇仅有的男人们赤诚以待。裸露着所有人可见流血的伤口和耻辱的过去。

  汪恩甲薄情寡义,他看轻她,她看清了他。

  这时候的萧红,我想只是萧红的另一面。

  她自有无法抗拒的优美和诱惑,离开了祖父和弃之不顾的少年,更加坚定渴望有人爱她。她可以为爱而生,浪走天涯。事实上,巨大的爱情背后,她自己的形象和意愿散落一地,忧愁,卑微并且浅薄。

  《关于鲁迅先生的回忆》,她念及鲁迅先生从心里明朗的欢喜,笑得拿不成烟,咳嗽起来。她把鲁迅先生的坚毅和严肃抛掷一面,他体恤她,她爱恋他。先生说她是天生丽质难自弃。一个判婚愁苦独醒笃行女子,对于另一个判婚愁苦独醒笃行的男人的爱慕和怜惜。爱情一说实显浅薄。

  家常便饭,家长里短中的鲁迅,萧红,和许先生。

  1936年10月17日,鲁迅先生再次气喘发作,距离上一次三个月时间,下半夜,气若游丝,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萧红恍惚间瞥见死亡,然后她憔悴了,丁玲在《忆萧红》中隐约意识到了这一点,她来不及呼唤,萧红却已经完成她的使命。

  我自大学时候很是仰慕萧红,大学毕业后第二年曾到哈尔滨呼兰城区萧红故居怀想祭奠。那时候是冬天,冰天雪地,夜晚哈尔滨大街的七彩冰雕展如火如荼,人们嘘着手在造型各异的冰雕前极尽作态。萧红故居侧门荒凉败落,就是冬天的北国,冰天雪地的呼兰河岸。倚在她雕像前的留影已经不知所向,连之青春的容颜,秀挺的身姿。那时相恋的男人早已不知所踪。内心是住着伤口的,喜欢悲情决绝的故事和女子。

  “我不是少女,我没有红唇了,”写下这句话不久,萧红见到萧军,笑着说,“三郎,我们永远分手吧。”

  萧红在另一张字条上面,只写下四个字:我恨端木。

  肝胆短情的萧军,警醒自觉的端木蕻良,残忍凉薄的汪恩甲,面面之缘的骆宾基,生命中的男人无数,个个风流倜傥,才腹经纶。怎么就容不下她,容不下她萧红,一个小小女子,还是才情卓绝的她容不下他们,还是夭夭世俗诅咒了她。她一生寻觅求索,奔波辗转,不得安息。香港的浅水湾现已成繁华之地,热热闹闹的物欲热浪当中,不会再有人记得,她浅卧此地,多么渴望安宁。

  她死时候,孑然疲惫一身、酸楚的心事,亦如平凡女子的自怜……

  文艺批评家李健吾说,“萧红有希望长成一棵大树,只是一直就在挣扎之中过活……”在流离失所的路上,没有片刻安宁,心磨砺成石块,依然流淌鲜红的血浆。

  在呼兰小城阳光明媚后花园的午后,笑吟吟的祖父,少女的心思被温柔攫捕!模样齐整的萧红,以手支腮,仰望那许多明丽的将来。二十年后,寂寥的香港浅水湾畔,历史的阴霾铺置所有,她却回顾那许多凄凉的岁月过往……美好的瞬间是在繁华落败的旧上海,抵达一间屋舍,鲁迅开门,她只是怯怯的叫了声:“先生!”

  先生只是深邃的笑。

  时空掠过萧红凌乱的发,风尘蒙蔽她的娟秀姿容,幽怨目光在最无望之际仰视并且抵视清湛天宇……萧红的泪流了下来……红颜已成薄命,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半生尽遭白眼冷待,……身先死!不甘、不甘。

  聂绀弩在《萧红小传》中显得战战兢兢,他这样生怕搅扰并仰望她说:

  “何人绘得萧红影,坐断青天一缕霞。”

  《萧红》影评(八):奋力追求爱的女人

  

在看这部影片之前,我对萧红的印象停留在她的两次结婚时都是怀着别的男人的孩子上,我以为她,是个浪荡的女人。可是,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萧红,看到了她对知识的渴望,对爱的追求。为了学习,穷困潦倒的她走投无路,家里拒绝帮助她,最终她只能向现实妥协,毕竟,她是一名女子,只是一名女子。或许你会说她够强大,可是再强大的女人也只是女人。与命运斗争时,或许会得到别人些许的赞赏与肯定,可是这其中的苦 ,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这过程,实在是太苦了。她和萧君的恋爱,轰轰烈烈的让人落泪。谁不想有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呢,可是萧君的爱太多了,要分给很多女人,萧红在爱与折磨中 ,最终选择了离开。离别时,萧君的落泪,让我确信,他的爱是真的。可是,他的一次次背叛也是真的。爱着却要选择向别的女人妥协,这是折磨,是苦难。或许,选择端木是正确的。毕竟,经历过太多颠沛流离的她太渴望爱、渴望温暖、 渴望家了 。她要的并不多, 温柔 、专一 、注视 。 而萧君对她大多数是命令的口气。我总认为,对爱的人说话,眼神语气都会是温柔的。走进萧红的每个男人都会被她所折服,她对爱的奋不顾身,值得每个男人为她义无反顾。 第一次写影评 希望能得到点建议 小生在此有礼了

  《萧红》影评(九):什么样的爱情在被记述

  为着翻作家萧红的外围资料,看了2012年霍建起导演的《萧红》,槽点太多,不一一吐了。

  提到一生,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皱纹嵌着日啥的老头,颤颤巍巍坐在门口给孙辈讲50年前故事的画面。但对于萧红,31岁就是她的一生,客死他乡,骨灰不明。幼年丧母的萧红,其祖父和父亲、男友汪殿甲(存疑)、情人萧军、丈夫端木蕻良,以及临终陪伴的骆宾基这6个男人串起了与她或平行或交织的轨迹。不知道萧红病逝香港时有没有感觉一生得到了幸福,得到了她祖父说的“长大就好了”,但爱情,她一定收获到了。

  不假,萧红的爱情和写作生涯都不长,所以乙福海(电影编剧之一,另一为霍建起妻子苏小卫)把“展现一个完整、真实的萧红”作为剧本写作的初衷,并还获得了“夏衍电影文学奖优秀电影剧本奖”。虽说这是大陆电影文学的最高奖,但也不能掩盖搬上银幕的剧本的低劣。

  一部自洽的电影,大概相当于小说中的中篇或短篇,而一部自传体的片子,从孩提讲到人生落幕,面面俱到,必然是完不成的。中青报的杜涌涛在谈及人物采访时也说过类似的话,把人物履历列出来,写成小传,这样的报道大多是失败的。我也认同,这样写,一个原因可能是画人的本领还没有掌握到,另一个可能就是根本没吃头人物。就这一点上说,我觉得另一个名字《落红》比《萧红》对这个剧本更贴切。

  讲托尔斯泰晚年的《最后一站》,虽非完美之作,但表现他与妻子索菲娅间的爱恨交织的手法,大有可借鉴之处。(许鞍华版本说是2015年上映,不知会是什么味道。)

  看《萧红》时,一直有种编剧和导演都不懂萧红的感觉,但因我也不是女性,没法现身说法,这个女性谈起来会更好。

  譬如,萧红在怀着汪的孩子的时候和萧军同居,而怀着萧军孩子的时候又和端木蕻良同居,她的心里到底是怎样的活动呢?按我的理解,女性生育期应该是生理和心理都很特殊的时期,新的爱情发生在这个时期,她会有恐惧么?会有幻灭感么?是现实威逼太紧?还是欲望主宰了这些?........等等。片子里丝毫看不到交代,倒是一段一段的语文课本式的朗诵,把好不容易聚起来的一点点神给念散了。

  两个编剧,苏小卫是广电总局电影剧本中心副主任,写广播剧也写过影视剧的乙福海早已转行行政。当然,并未说对这种职务的偏见,而是,职务的烙印在片子里的的确确存在。宏大的对东北人民的感情、脱离了实际的场景和学生腔、对爱情本质的无视和纠葛的一笔带过。(有意还是无意?)

  未经伦理允许的爱情可不可以被记述?

  陪伴鲁迅最后半年的“波波诺娃木刻画”,当中穿大长裙子飞散着头发的女人在大风里边跑,在旁边还有小小的红玫瑰花。这爱与自由的人格,到底是指什么呢?

  ------

  最后忍不住吐槽下片子里的鲁迅,为什么非要把他拍成退休副处长模样呢?另外,看过些作家访谈,好像他们在日常不怎么待见用文绉绉的方式表达。

  《萧红》影评(十):错将宋佳演作家

  百度百科里的“萧红介绍”手机屏幕上看了一遍,电脑屏幕上看了一遍,然后将电影《萧红》打开,慢慢地看完。仔细琢磨这部作品给人带来的“惊喜”或“惊悲”,也许萧红太过于伟大,也许我们对导演的要求太高,总之,作品里给我们动容的东西总觉得还不够。

  一、女主角身上的决绝和悲剧气息还不够。虽然小宋佳做了很多工夫,虽然她也是东北人,但是她身上的才气不够,悲剧气息不够,气质上的张力不够,因此怎么下功夫还是很难演好这样一个作家的。萧红热情似火,又坚硬似冰,她单纯,热烈,又善良,倔强,她几度走在死亡的边缘,又几度燃起生命的火花,她短暂的一生颠沛流离,十年内几乎走遍了整个中国。这样一个生活在民国时代的奇女子,身体柔弱而意志顽强,醉心创作而命运多舛的娜拉式女性,我觉得一定要用一位内心热烈看上去又比较内敛的女演员来表现,徐静蕾也许是最适合的,即使是章子怡也肯定比宋佳演得好,整部作品看下来,我只看见了女人,而没有看见作家。

  二、女人的一面太多,而作家的一面太少。霍导演似乎想通过萧红来解读中国女性的命运悲剧——即使是一个功成名就的女作家也逃不出的命运悲剧。她多么善良,多么热情,相信每一个爱上她的男子,她从来就没后悔过,她离开了上一个爱情时代,又马上开启了下一个爱情篇章,匆匆忙忙的一生,总是在匆匆忙忙又悲悲戚戚地马不停蹄的爱着爱着。爱到最好,结果仍然逃不出被不断抛弃的悲剧,直到死前,端木差点赶不上见最后一面。这是令人痛彻心扉的,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即使真是这样,导演也不该将作品的大部分时间放在感情戏上,毕竟萧红是作家,是一个从苦难的东北流亡出来的作家,是一个从封建家庭不顾一切逃离的女性,是一个迅速成长的自成一派的作家……如果作品太过于关注女性的一面,那么作家的一面势必受到削弱,影响到观众对作家的认识。把表现萧红悲壮一生的作品变成了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的故事。

  其实,关于骆宾基和萧红的感情也是众说纷纭,就连骆宾基的本人也不承认,他只承认出于东北作家的友谊和对萧红的崇拜而照顾了萧红最后的艰难岁月,而不是爱上了她。电影播出以后,据说还惹出了一段官司。这个倒另当别论。

  三、音乐处理比画面要美。也许我们要求太高,也许是音乐确实很美,不得不说音乐处理得很好,很抒情,很有佛性。虽然本片获得了摄影什么奖,但是我感觉还是不够,萧红在香港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头脑里充满了画面,美丽的画面,因此小说充满了散文的美。有人甚至说开创了中国小说散文化的先河,香港文学界评上世纪百部最好的中国小说,《呼兰河传》就排在第九位,这就是很好的证明。在霍导演的《暖》《那山那人那狗》里的画面都那么美,美的那么炫目,而本片虽然很美,但是我感觉只是最后几分钟的镜头达到了小说里的那种意境。中间部分为什么就不能串联一些东北元素的美的画面呢?

  文艺片终究不能当做偶像片来拍,作家为主角的电影总该和其他作品有所不同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萧红》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