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盈门》是一部由赵焕章执导,王书勤 / 温玉娟 / 王玉梅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喜盈门》观后感(一):很亲切和受启发教育的一部片子
这应该是第三次观看。上次看还是几年前。
我本人有着12年的农村生活经历。13岁那年秋天,刚在城市某中学谋得一份教职的父亲用一骑单车把我驼进了城市,自此开始在城市读书。后来读省师,在黄河北边距家两个小时火车车程的那座城市,读研是在距家三千里地的成都。
影片中的麦场、大雨来前大家忙碌的气氛这些都深有体会。那个年代,虐待老人是犯罪,离婚不光彩;男女表达爱意的用词是:团结。“咱们永远团结在一起”;方式很含蓄:“我买了匹布,太鲜艳,你拿去做条裤子。回头你给我买匹布就成。”
华语电影,怀念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黄金时代的香港电影(而非新世纪港地合拍);以及新世纪所谓“伤不起的国产大片” 之前那些朴素作品,《天下无贼》是天鹅绝唱么?大半年来,只看了三部华语电影。拖了很久的《霍元甲》看了前四十分钟,后面鼠标拉过;《幸福额度》是为了看人;还有 86年 刘晓庆 姜文 主演的《芙蓉镇》是看影片反映的时代 。
另推荐一年前在线看《赵钱孙李》(82年),时代背景和故事发生地是三中全会召开不久,农村实行个人生产责任制的川西。
上世纪80年代初,“伤痕电影”、“反思电影”成风,一部轻喜剧却突出重围,勇夺票房冠军,观众达到5.7亿人次,创下新中国观影人数最多记录。当时,农村题材电影没人重视。1979年,人民日报发文,提到“为何农村片这么少”的问题,各厂开始抓农村片。赵焕章“农村三部曲”首片应时而生。80年代初,农村经济改革,农村家庭养老等问题成为社会焦点。
08年,“纪念改革开发30年 群众最喜爱的农村题材电影”评选中,喜盈门又居10部获奖影片之首。如今,农村题材电视剧大行其道,于是,有人发出了“谁能再给农民拍一部《喜盈门》”的感叹。
《喜盈门》观后感(二):人性的光辉和电影的回味
很高兴看了这部经典的农村电影,这部电影活灵活现的展示了农村生活。电影中强英真的是一个大家庭中不和谐的罪魁祸首,这所有的矛盾还是和强英原本的性格有关,自私自利,不懂感恩,特别想知道小时候的强英性格是啥样。在电影之后看到强英的母亲也和她一样霸道,瞬间就明白了强英性格来源。但是让我不可思议的是在一个农村带有封建迷信的农村,一家之主的一个男人为什么会这么懦弱无能。
从这部电影中,水莲的性格比较好,在与各种人交往中总能游任自由,在生活中我们还是会蛮羡慕这类人的。水莲的性格比较温柔,但是温柔并不等于懦弱,强英还是能够很好的保护自己,明确是非的,确实强英在这个家庭中受了许多委屈。
任英可能在我们当代生活中可能会非常受欢迎。任英有着敢爱敢恨疾恶如仇的性格。而当代中国人却经常忍气吞声,装聋作哑。我们失去了正义的一面,当有一天我们走进社会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总要三思而后虑,我们总在这是想有所为却又不敢为。因为人性太复杂,仿佛我们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总而言之,《喜盈门》是一部很令人回味的一部电影,希望我们在经典的电影中回味悠久~
《喜盈门》观后感(三):这是真正能够代表中国农村中国人和中国的电影
过了很多年,有了很多经历之后,重看这部电影,意想不到的惊喜,激动不已。
生于斯,长于斯,绕来绕去,还是中国电影能够给人以最贴切的感受。
一部道德伦理片,一幕家庭生活剧,家长里短的东西,表现入木三分,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这是表演的艺术,语言的艺术,生活的艺术,生动活泼,精彩纷呈,涉及乡土社会和传统文明的内核,也是中国人及农村社会最真实的写照。
这是真正能够代表中国农村、中国人和中国的电影。
《喜盈门》观后感(四):新时代的孝道
《喜盈门》是小时候看过的影片。最深刻的一幕是强英不给爷爷吃饺子,倒是孩子把饺子端出来送到爷爷面前。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为什么有些人缺失了?
先看看强英,不可否认是那个时代太穷了,穷得连饺子都不是说想吃就吃的。物质财富的缺乏导致你多了而我就少了,饺子可以给丈夫吃给孩子吃,但是给爷爷吃就心疼了。如果现在,一顿饺子你会心疼吗?但是,同一个时代,水莲为什么那么知冷知热呢?影片中并没有说,她读书不多,应该是家庭教育吧!但是为什么同在一个家庭仁武那么孝顺,而仁武那么懦弱自私呢?仁文读书不少吧,那么应该还有性格的原因,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应该说,水莲确实像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这是理想化了的人物,而社会上像强英的还是多数吧!强英最后的改变稍显突然,当然他不想和丈夫分开,也离不开孩子,乖乖得回去了,但是她思想上真孝顺了,还是迫于形式呢?我想她是权衡利益得失。影片并没有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现代,教育水平提高了,物质极大丰富了,孝顺的人多了吗?我看倒是少了,更少了!强英只是不给老人吃饺子,现代有些人还得吃父母的肉,喝父母的血,简直是敲骨吸髓,,为什么愈演愈烈?实在是太复杂了。人性真的是自私的吗?
城市生活剧比较多,但是农村剧较少,涉及养老问题的更少,真心希望现在出产一部这样的电影或电视连续剧好好分析一下!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喜盈门》观后感(五):究竟谁更聪明,水莲和强英的区别
这部戏的矛盾冲突,主要就集中在两个妯娌:水莲和强英之间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会认为强英这样的女人更聪明,有头脑,而水莲这样的则有些”傻“,可是电影的情节发展告诉我们,并非如此。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剧情里的一些细节,来比较一下水莲和强英。
从一开始妯娌俩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两人的不同了,一个说一个大家子要互相谦让,而另一个则冷笑一声,你不争谁会白给你啊!
强英看上了大衣橱,千方百计想得到,而水莲则决定让出。
强英提出分家,对两位老人赡养哪个问题上精打细算,算盘珠子敲的叮当响,而水莲却说要是大哥大嫂不愿意,那都让我们养吧!
强英包了大肉饺子,看到爷爷回来,就藏了起来。妈妈生病了,水莲陪在身边精心照顾,旁边的病号都夸,你看这闺女多孝顺啊!儿媳被错认为闺女,这本身就是最大的褒奖了!
夫妻之间呢,强英对仁文步步紧逼,而水莲对仁武。。。。。。嘿嘿。。。。。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强英是一直在占便宜,一直在贯彻她的”斗争“哲学,确实也得到了一些战果,而水莲一直是在吃亏,从这一点上看,强英确实是胜利者,确实是更聪明的一个。
但事情没那么简单,到了最后,强英却成了大输家,几乎到了家庭破裂、一无所有的地步,就像红楼里王熙凤的判词一样,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而水莲呢,无论爷爷、婆婆、丈夫、妹妹都将她看成了最亲的、最值得信赖的人,可以说,一开始不断”吃亏“的水莲,才是真正的大赢家!
是强英很傻吗?当然不是,人家可精明着呢!那为啥会出现这种结局呢?都在于她的聪明用错了地方,比如妹妹有了块新布料,强英立即就怀疑是婆婆给买的,而水莲则猜到了其中的奥妙,为何精明的强英会犯这种错误呢,并不是她脑子不够用,根本原因在于她总是从人性恶的斗争哲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以为其他人和自己一样也是信奉斗争的,把家庭当成了战场。而水莲呢,则很懂得推己及人的道理,总是把人往好处想,爱人者人恒爱之,自然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爱戴。没有了杂念的干扰,水莲自然就能猜到妹妹的心事了。
因此,与其说水莲和强英究竟谁更聪明,不如说这对妯娌在待人处事态度、乃至人生境界的区别、高低。
小孙女端出饺子,爷爷生气的说,你还不如一个五岁的孩子!是啊,孩子天真无邪,没有那么多心计,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能做出善良之举。而水莲的做法,和端饺子给爷爷的小孙女是多么的相似啊,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赤子的情怀!
我们看电影,大家都会讨厌强英,喜欢水莲,但现实中,我们却往往很容易向强英的方向发展,而能成为水莲,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克己复礼,明事理,多修身才行。
如果引用一句禅语,那么小孙女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强英,则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水莲呢,自然是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电影最后,在强英的处境很惨的时候,水莲并没有落井下石,而是不计前嫌,尽自己之力帮助强英,终于使强英感动,一家子重回和睦。
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水莲的这句话看似平淡,实则举重若轻,很有大智慧呢!
《喜盈门》观后感(六):无题
农村家庭剧情片,典型的婆媳妯娌间的矛盾。
戏中每个人都性格都非常突出,女反自私,女主善良,小姑子刚烈,难怪都说婆家不能有小姑子,矛盾特多。
通过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来表现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性格特征,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女反的丈夫,从唯唯诺诺转变为大义凛然,充满男人的气质,还能打人!
女主的性格特征是最让人烦的,典型的苦情角色,以德报怨,眼泪流在心里,为了维护支离破碎的家庭甘愿承受不公,并主动去试图化解矛盾。
女反(大嫂)最后醒悟悔改,只是因为受到丈夫离婚的胁迫,晚上做了一场恶梦,最后大团圆结局,其实这个结局在有生活经验的人看来是非常虚假的,因为大嫂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她自私小气的性格,只要日后再碰到利益纠葛的时候,肯定又会动到她的神经线,矛盾重现。
从文学性上来说,很像八十年代中学作文的味道,人物刻板缺乏真实感。
从电影的观感来看,这片子看起来很流畅,简明易懂,线索和矛盾冲突都非常清晰,适合男女老少观看。
从作品的意义来讲,此片很像一部教科书式的全民道德教育片。
有人说《喜盈门》这种片子才能代表中国的电影,富满温情和正能量,符合中国人的道德传统和审美习惯,而像《活着》那样的片太冷峻了,是西方人的视角,它只表现人性的扭曲,不想让观众高兴的片子。
其实我想说,《喜盈门》这种电影不纯粹是一部电影,它承担了太多政治上的,道德上的,文化上的责任,所以拍出来有说教的成分,思想不独立。但确实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就需要这种轻喜剧、大团圆、阳光向上的电影,人们劳动之余舒缓疲惫和压力,如果再看《活着》那样的片子,会感到人生绝望的!现在也是,喜剧永远是好卖的片子,文艺片不但不符合平民百姓的审美习惯,看不懂,其内容也是冷峻无情甚至阴暗的。大部分中国人还处在挣扎阶段,精神层面的需求还比较粗糙,或者说低俗。
这种老片子的分数都不低,因为现在回头看这种片子的人多数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生活,或者是看着这种电影长大的人,所以有着浓厚的怀念之情,这是正常的,就好象人们对《西游记》一直情有独钟一样,任何版本都敌不过那个最初的,其实并不是拍得有多好,只是感情已经给了它,根植在内心里,理性的判断力几乎归零,归零就好像堕入爱河时那种,智商归零。
那段时间的生活其实是非常苦累的,但为什么给人们的印象是那么得美好和值得缅怀呢?其一,人长大了,老了,就会有追忆的倾向,这是人的本性。其二,那个年代生活的苦往往被红旗飘飘口号喧天掩盖了,人的本身欲望被压制住,精神被调动起来,每天处在兴奋的状态。其三,集体生活,集体活动令人难忘,因为人都有社交的需求,以前没有电视电脑,没有任何娱乐活动,集体生活,比如看露天电影,就成了一年中最重要的娱乐活动,也是青年男女晚上活动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