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手》是一部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斯特林·海登 / 小伊莱莎·库克 / 文斯·爱德华兹主演的一部犯罪 / 黑色电影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杀手》影评(一):[Last Film I Watched] The Killing (1956) 8.2/10
Made at the age of 28,Kubrick’s third feature, is indubitably, his very first masterpiece. THE KILLING is a taut heist movie told in a refreshing non-linear narrative, souped up with a crispy pace and pristine economy and pulsating along with its solemn but efficacious incidental music.
The ringleader is Johnny Clay (Hayden), an old lag fresh out of the jug, schemes a 2-million heist in the racetrack as his last hurrah before getting married with his sweetheart Fay (Coleen Gray, a girl of every man’s dream, as she confesses: she is not very pretty, not very clever, but faithful). The cohort includes several other members, a debt-ridden cop Randy Kennan (de Corsia), a track bartender Mike (Sawyer) and Marvin Unger (Flippen), a liaison and a father figure to Johnny among others. But there is always a monkey wrench in the works as ominousness is palpably hovering in the air, whom most people might pigeonhole Sherry Peatty (Windsor) in this slot, a paragon femme fatale, two-times her hubby George (Cook Jr.), a betting window teller in the loop, with a younger criminal Val (Vince Edwards, the Italian stud). Nevertheless for my money, the seemingly harmless George is more answerable to the cluster-fuck than her because it is his fatal predisposition to Sherry’s none-too-subtle manipulation, which imperils the whole act in the first place. Driven by the deepest guilt of his impotence (both physically and pecuniarily), he is too blind to see through Sherry’s tactless subterfuge, and what adds insult to injury is when Sherry fiendishly trumps up a final blow (with allusion of being ravished) to pulverize his piteous, vestigial pride, in a word, he only has himself to blame andhe should have known better.
The scheme is told through various individuals involved dutifully perform their respective task, but jumping back and forth in the timeline, a ploy of Kubrick to engage viewers and trust us to piece together the jigsaw through their actions, but a dumbing-down counterpoise operated by the studio, which interpolates a voiceover narrated by Art Gilmore, dwelling upon the minutiae to our assistance, effectively renders the plot more intelligible and lucid, but significantly undercuts Kubrick’s artistic integrity. Elsewhere, the film bears cordial testimony of a young Kubrick’s astute vision and genius of deploying the exterior mise-en-scène to gorgeous effects (e.g. the minute racetrack sequences), fomenting the thrills and spills in the daredevil plan (a racially heightened encounter recoils with fatal irony) and ramming home its nihilistic finale with a terse retort to the damn kismet (not a canine lover, sir?), and to say nothing of the zippy horse-racing scenes being observed by DPLucien Ballard’s unrelenting camera.
A top-form ensemble lead bya straight-up Sterling Hayden, who is almost too upstanding to be a law-breaker, just looking at how he confidently ropes a Russian heavy (Kola Kwariani, a real-life wrestler) and a dead-eye (Timothy Carey) into the game in two separate occasions, and buys them off doing what is exactly on his say-so without further interference of the bigger plan, there is a sympathetic coolness oozing from his mien which potentially glamorizes the con-manship.Elisa Cook Jr. and Marie Windsor play off each other in this crass-versus-callousgame of delusion with flying colors, and Jay C. Flippen dishes out a flicker of deeply-felt communion in his lesser familiar avuncular turn which betrays a scintilla of tenderness in this otherwise seminally hard-boiled, pyrotechnic showpiece of an indomitable wunderkind.
referential points: Quentin Tarantino’s RESEVOIR DOGS (1992, 7.7/10); Kubrick’s KILLER’S KISS (1955, 5.2/10); Orson Welles TOUCH OF EVIL (1958, 8.0/10; Jean-Pierre Melville’s LE SAMOURAI (1967, 8.5/10).
《杀手》影评(二):良好的悬念制造
从悬念的制造来看,库布里克的《杀手》十分成功,让观众从电影开始就变得欲罢不能。
电影的悬念从两方面来营造,其一是男主角(斯特林·海登)精心策划了一场抢劫。由于海登作为电影主角,所以成为观众在银幕的化身。但海登虽是主角,但其计划始终是犯罪行为,为进一步让观众认可海登的所作所为,电影插入了海登及其女友的关系,通过情感来柔化海登的形象。于是观众认可了海登,也开始期待他的计划。
另一方面,电影着重介绍了男主角的团队中的小人物乔治,胆小无能的乔治将计划泄露给蛇蝎心肠的妻子(玛丽·温莎),而温莎又打算与情夫觊觎海登一伙的财富。这正是希区柯克的悬念制造方式:让观众了解炸弹的存在,成为全知全能者;同时让主角们处于有限视角,顾左右而言他,从而让观众为主角而担心。由于海登是观众的化身,因此温莎自然成为观众所咬牙切齿的反派,于是观众除了期待计划顺利进行之外,也无时无刻担心着计划失败的风险。
以上两方面成功巧妙制造了电影悬念,于是接下来情节的推进便更加扣人心弦了。为了进一步将营造的悬念变成亮点,库布里克不断按照“计划”与“突发事件”的矛盾来营造悬念张力。如海登视点,一步步按计划联系同谋,并严格按时间点进行,这种严谨的作风按常理说应该不会出问题,但在之前的情节提示下,反而让观众更加担心如此严谨的计划遭到破坏;在观众全知全能视点上,枪击被发现、路上塞车,机场乱跑的小狗,再加上温莎情夫一伙的黄雀在后,各种误差及失误终于让计划趋于流产,也让男主角走向悲情的结局,最后机场一幕飞散的钞票真是对结尾最后的阐释。
除了悬念制造之外,电影叙事结构十分合理,计划策划及执行各用了50分钟左右,人物交代有条不紊,故事推进十分紧凑流畅;各种细节也尽可能出彩,如停车场的种族歧视,黑人好心送来能带好运的马铁,但被射马者歧视,结果蛇马者正好在逃走时被马铁弄破了车胎,结果死于非命,这种宿命的讽刺给这些细节增添了不少亮点;电影黑色风格也十分浓郁,如电影的打光、蛇蝎女人、犯罪、意味深长的结尾等典型的黑色电影元素都不可或缺。
当然,笔者也人物电影有些瑕疵,如光头佬在赛马场制造混乱时,电影中共出现了两次,分别在不同的时间段。这样剪辑让故事显得重复冗长,还不如按时间线的发展剪辑显得更为顺畅。其次最后机场的小狗实在太刻意了,实在让人无法信服。但总体而言,还是瑕不掩瑜。
《杀手》影评(三):The Killing
在监狱服刑的5年期间,乔尼•科雷(Sterling Hayden 饰)想出一条绝妙的抢劫计划。出狱后,他集结一帮非法之徒,共同策划抢劫赛马场的两千万美元巨资,并且做到“无一人伤亡”。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乔尼天衣无缝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却被同伙乔治(Elisha Cook Jr. 饰)的老婆谢莉(Marie Windsor 饰)打乱。她得知丈夫的计划后,联合情夫沃尔(Vince Edwards 饰)向巨款伸出贪婪之手……
本片根据里昂努•怀特(Lionel White)的小说《Clean Break》改编的,库布里克担任编剧,并请来著名小说家吉姆•汤普森修改了对白部分。©豆瓣
《杀手》影评(四):差点错过这部浓黑的好片
给电影起名,是个技术活,又含金十足。
甚至可以说,片名就是全部。
片名好坏,能决定一个电影的票房,以及世俗功名。
比如,最近上映的《八月》,导演原名《昙花》。
但片方觉得昙花太具体了,没有想象空间,遂决定改名《八月》。
这一改,后面的事大伙都知道了,一部成本几十万的作品获得了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
譬如说,《无间道》的名字,就取自《涅盘经》第十九卷“佛曰:受身无间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
说白了就是十八层地狱中最底层。
但你要叫十八层地狱,或者阿鼻地狱,是不是就有点low,且没内涵。
“无间”呢,一听就高大上,文化气也足。
比如一些杀手类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杀手没有假期》,这些名字听了之后,容易有感,进而愿意去看。
但有些电影,起名就像开玩笑一样。
这部《施耐德对决巴克斯》,英文原名叫“Schneider vs. Bax”。
中译直接音译过来,特么省事。
这么没有特色的名字,很容易被人认为是烂片,被漏过去。
如果不是番叔看到了导演是荷兰人亚历斯·冯·华麦丹,就极可能和这个片子失之交臂了。
此人的标准照,长着一张艺术范的鬼才脸。
电影如其人,向来语不惊人死不休,总让观众抓狂烧脑。
2013年戛纳电影节上,有一部很奇葩的影片《博格曼》(人名就是片名,就是这么个性,就是这么不功利),就是他的作品。
影片中的主人公博格曼是一个住在地下洞穴的流浪汉,被人追杀。
他跑到了一对夫妻的别墅里,一系列奇葩怪异惊悚的事情陆续发生了……
晚上,博格曼趁夫妻二人睡着时,全裸地趴在玛丽娜身上……
他在理查德家砍树,挖池塘,控制保姆,给孩子们灌药,纹身,让玛丽娜做怪梦……
影片朝着越来越奇葩的方向前进,结尾更是让人目瞪口呆。
影片在当年没有获奖,却让全世界对这位才华横溢的荷兰导演印象深刻。
在中国,网易娱乐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树立了一个完全独立于好莱坞电影世界的电影空间,这是属于欧洲电影的贵族气质和原创精神。
豆瓣的评价则是一片凌乱。
之所以说上部电影的评论,是为了给读者一个心理准备,下面我们将坐上心灵过山车。
番叔开扒。
施耐德一名公司职员,但真实身份是杀手。
老板梅尔斯滕是个杀手中间人,他让施耐德去杀一个叫巴克斯的作家。
每个人都有家庭。
施耐德有个幸福的家庭,漂亮的妻子,两个可爱的女儿,宽敞的公寓。
在众人眼中,他就是个很成功的中产阶级。
他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如果不是一个杀手的话,他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人。
再看作家巴克斯(饰演者是导演本人,真正的自编自导自演)。
巴克斯年过六旬,是一个瘾君子,每天沉浸在酒精、毒品,滥用药品。
也少不了女人。情人娜丁和他女儿弗兰西斯卡的年龄相仿。
弗兰西斯卡成人多年,却一事无成,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和精神抑郁。
巴克斯却向她推荐印度大麻,各种治疗睡眠的精神类药物,让她睡觉。
导演怪咖,不按常理出牌。他把重点,放在了“人性”上。
哪怕是杀手,也不是从石头缝里面蹦出来的,也会有家庭,也会因为家庭的琐事而苦恼。
而家庭戏,就代表着居家过日子的写实风格。
因此,本片的风格,真是——
迥异靓丽的风格。
阅片过千的老司机,提起警匪题材,或者杀手电影的类型片,一定会涌出很多画面。
譬如说《枪火》,夜色中五个人摆出的pose。
《无间道》天台上的对峙。
杀手形象或者是《这个杀手不太冷》这样憨厚霸气的大叔。
或者是《机械师2》这样的冷酷硬汉。
如果你用这种经验看这部电影,就大错特错了。
不光杀手形象不同,连画面风格上,都是迥异的。
你看,施耐德整洁的,充满了温馨的家,整个中产阶级的既视感。
白色基调,配上浅色的家具,好像进错了宜家商场。
梅尔斯滕的办公室,米黄色的墙色,还种着仙人掌。
再看外景,水天一色,巴克斯的湖边度假屋。
芳草萋萋,茂密的湖边芦苇。
每一帧画面,都没有类型片那种阴郁,而是天人合一的环保画风。
看这些剧照,告诉你这是一部爱情电影,你也会信。
《博格曼》中,导演不用音效,不用特效,靠写实的手法,创造了寓言体的魔幻故事。
这次,依然是没有特效,用大量的风景画般质感的画面,来反衬出杀手的血腥故事。
而故事的复杂程度,超乎了你的想象,让你被迫不断说脏话。
奇葩错落的关系。
作家巴克斯是个儿童杀手。
施耐德到了湖边,撞见了巴克斯的女儿弗兰西斯卡,开始面对一系列的难题。
难题1:杀手“心地好”,怎么让弗兰西斯卡离开。
难题2:这里是保护地区,护林员出现了,把施耐德赶走了。施耐德因为被发现,只能再回去易容。
难题3:皮条客带着老妓女吉娜到了这个城市。因纠纷,吉娜逃跑到施耐德易容的地方。施耐德救了她,打昏了皮条客,又易容成皮条客的样子,还借用了他们的车。麻烦事是得带着这两个倒霉蛋去执行任务。
难题4:弗兰西斯卡出走,又回家,巴克斯家陆陆续续又来了很多人。
难题5:老板把他卖了,原来这次任务是要杀他……
在剧情进行到三分之一的时候,会发现,巴克斯也是杀手,作家是掩饰的身份。
原本的计划是这样的,梅尔斯滕把施耐德调到度假屋附近,然后通知巴克斯狙杀对方。
理由是,施耐德是个罪大恶极的儿童杀手。
可巴克斯被酒精、毒品给烧坏了脑袋,却忘记了这项工作。
女儿的事情够他操心了。女儿抑郁,自卑,快发展到精神病状态了,他却只能给她推荐毒品。
他接到梅尔斯滕的电话,结果,他也有了一堆难题。
难题1:女儿处于危险之中。
难题2:他的爸爸老巴克斯带着小蜜来了。
难题3:女儿一生气,不知道跑哪里去了。
难题4:他早晨赶走的情人,带着个小白脸回来报仇。
难题5:傻老板把发给他的短信发给了对方,已经不存在“伏击”的可能性了。
难题6:他的脑子被酒精,毒品,药品烧出了问题。
和施耐德的难题一样,巴克斯也需要一个个的解决。
这么多人物碰撞在一起,却毫不让人眼花缭乱,每一个都是自然而然的加入,又集体性的搅局。
每一个人物,都有各自的作用,像蝴蝶效应一样,用无意中的小概率事件来改变剧情。
这样类型的电影番叔顺嘴清点一下,像盖·里奇1988年的《两杆大烟枪》、科恩兄弟2008年的《阅后即焚》、罗伯·明可夫2011年的《捕蝇纸》、以及宁浩的《疯狂的石头》、《无人区》都是此类。
此类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跌沓起伏的反转。
像前面介绍的这些,每一个出场角色,都在推动着影片的逆转。
剧情不是常规性的用主人公的行动来推动,而是给主人公加上了一系列的枷锁性难题,让这个局越来越难。
一些突如其来的细节,既很搞笑,又让剧情逆转。
梅尔斯滕用电话指挥着双方,无意中把本来发给巴克斯的短信,发给了施耐德,让施耐德知道自己被骗了。
在这紧要关头,巴克斯崩溃了。
每一处的逆转,都把剧情带到了不可思议的方向。
如果你觉得《惊天大逆转》这样的电影已经是很逆转的话,那本片就是N倍的逆转。
与那种烧脑剧不同的是,本片一点也不烧脑,都是合情合理,又完全在意料之外的转折。
这就好像是一个人在讲一个很惊悚的故事,在故事的千折百转中又加了一堆糗百的段子。
可在这密集的段子中,又有着人文气息和情感戏。
因为责任,因为爱。
施耐德急于完成任务,想早点回家和妻子女儿一起庆祝生日。
同时,他也是一个有节操,有道德的杀手。他不想杀害无辜的弗兰西斯卡。
巴克斯也是有家庭责任感的人,这可以从影片中的一些留白处理看出来。
巴克斯的老爹,年过80了还酗酒,吸毒,泡小女孩。
甚至对自己的亲孙女下手。
巴克斯想要从颓废和绝望中醒过来。
他不能让女儿死在这里,所以他要绝地反击。
两个有“道德”的杀手,凑一块相杀是啥结果?
他们拿起枪,仅仅是为了“工作”,或者涉及自身安全的人。
影片就是在这种赋予了“杀手”多面性和道德感上,徐徐展开。
应该说,这是一部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反杀手”电影。
黑色幽默,反杀手类型,反氛围,这些本来不搭边的元素,构成了这部精彩纷呈,难以归类的电影。
但不管怎么说,在这个倒霉的下午,两个杀手只能活一个。
被卷进事件的其他人,弗兰西斯卡、妓女吉娜和皮条客、老巴克斯和小蜜、娜丁和小白脸、以及老板梅尔斯滕,大家都性命堪忧。
你来猜猜,在这一锅粥的乱局之下,最后谁死了,谁活了下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OTI0MjA3NQ==&tempkey=8SOXHkmXEVpJ3Ah9g5XrG0sew4SQWw4hs8Do%2F9brtBlHf6I2DAOksNpjQV79iRTubjFZyna9QrDGcjFc3VPkLqZVqvBh%2B9JQlJ%2FvtFVBcAhatp0ziv2J%2BaLzOk%2F%2F2XevZXfn1v5%2BotiHxsguB%2BXarQ%3D%3D&chksm=0c8f567c3bf8df6ac66f90c121479f4772724556624a8b95e14bc994f02ce548b19b1ddc0b9f#rd
《杀手》影评(五):多么聪明都没用,因为这世界不靠谱
杀手 The Killing(1956)
这部1956年的黑白电影在今天看来依旧功力了得。江洋大盗乔尼计划抢劫赛马场的兑换处,并且为此制定了精密的计划。不幸的是,这个故事一开始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其中。同伙乔治在鬼迷心窍的妻子雪莉的央求下讲出了性命攸关的抢劫计划。雪莉马上转身就告诉了跟自己私通的小白脸情夫沃尔。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乔尼这一伙人里有一个猪一样的队友,他就是乔治。这还不算什么,要命的是这个猪一样的对手带给大家伙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有可能会引爆。库布里克在处理这个看起来让人隐隐觉得结局不太好的故事的时候,采取了反常规的处理方式。故事的一开始,观众就知道了定时炸弹的存在而剧中人却丝毫没有察觉,悬疑效果处理得很好。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这个伏笔拖得太久以至于大家都对沃尔的出现没有了耐心。观众在等待故事中的沃尔出现的时候,完全被周密的计划、执行的精确所吸引,甚至会一度忘记了之前设下的伏笔。最终沃尔出现的时候一阵乱枪混战,更是标志着这个伏笔完全偏离了大众的期待。因为按照传统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路子,沃尔和雪莉有可能才是大赢家。在反常规情节的处理上,这部片子冷静得可怕。乱枪混战,直接是赤裸裸的杀戮与同归于尽,血腥暴力、干脆直接。这种处理方式让这个故事的血腥段落变成了一场荒诞的闹剧。因为抢得最凶的,最终都一无所获,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嘲讽。侥幸逃脱一切的乔尼,结果却只能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牺牲了那么多好伙伴的性命换来的钱瞬间溜走而无可奈何,更是把结果推向了“一切都是徒劳的”这样的论调。
这部片子的结局是注定不会好的。如何把一个从一开始走向就基本确定的故事讲得能够自圆其说而且充满吸引力,这才是考验。这个故事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呈现了信任的毁灭、智慧的无用和荒诞的胜利。
一个完美的计划、不甚完美的执行团队、可容忍的误差和最后的完全失败是统一的。参与这个团队的人都有着自身难以摆脱的困境,金钱是直接的行为动力。可是他们的出发点大多都是为了情感(爱情、亲情),乔治、沃尔、还有乔尼对雪莉的信任直接导致后来一连串的悲剧。射马的枪手低估了风险、乔尼低估了皮箱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待分赃的各位低估了这个计划的不完美。所有人都有可能察觉,但是他们都放弃了这样的机会。这是雪莉的错么?肯定不是。因为即使没有雪莉,库布里克应该还是会让故事往这个方向发展的。出于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在他的影像世界中,他一直致力呈现智慧的无用和世界的荒诞、疯癫性主题。这一点,在几乎所有库布里克的电影中都可以见到,《光荣之路》里的司令官可以下令炮轰自己的军队,目的这是为了让他的士兵去冲锋;《洛丽塔》中风度翩翩的亨伯特甘愿被欲望毁灭;《奇爱博士》里控制核发射密码的疯子将军宁愿相信毁灭是最好的胜利;《2001:太空漫游》里人工智能对人类智慧的嘲讽;《发条橙子》里对阿历克斯的惩戒和矫正;比比皆是。
钟爱黑色幽默的人,这部片子会是不错的选择。
《杀手》影评(六):《杀戮》
6月2日中心书城尚书吧观影库布里克的早期作品《杀戮》(又译作《杀手》)。
这次看片的心情很牵强,不想去,最终还是逼着自己去了。世事的烦扰,会让人一时失去生活的兴致,更逞论那点个人的小爱好了。情绪低沉时,不管碰到啥事,本能的就会去跟人较劲,有时较劲也较不起来,回归到各说各话各自演练套路互不搭界的地步,耍几下子,也就各自收场回家歇着了。即使是还沾着点边,但已经蜕化到对天鸣枪的地步,实在提不起劲来再跑到别人的门上去叫板。看来我不用再为自己没读多少书而愧疚了,买的那么多的书早已经变成了负担,连个摆放的地方都没,但也幸亏没全吃到肚子里去,否则还不知道会吃成个怎样的大肥猪,整天躺在那里吐着白沫瞎哼哼,那才是最不堪其沉重的负担。崔健习惯把他推崇的人称作牲口,意思不言自明,看来我喜欢的也是这种牲口型的人,生猛的一米多高两米多宽三米多深,自己的兽性严重欠缺,我才会如此强烈的心向往之,偶尔想牲口一把又显得不伦不类,令人煞是扫兴。
片子看得注意力不够集中,也就没看出个什么子丑寅卯来,真他妈的该死,还硬生生的非要写点什么,那就干脆胡说八道吧。
非线性时间的叙事大概算是意识流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我真没觉得这片子是什么所谓的非线性时间的叙事结构,也就算是复杂点的交叉叙事而已。以前听刘兰芳说书时常常讲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可算作最简单的交叉叙事。这就像一篇爱情小说,交叉写他们各自的成长经历,后来两个人偶遇,火星撞地球,一发而不可收拾,再折腾几下误解几回,有情人终成眷属,从此就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如果这里面的人是比较多,还要加上丈母娘丈母爹七大姑八大姨,或者第三者第四者等等,那也一样可以像一个树形结构一样一点一点道来。我觉得本片的交叉叙事有点“Z”字型的结构,就是讲完一个人某个时间段发生的事,再讲另一个人的时候让时间回到以前,讲这个人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某个时间段的事,这个截至时间要比第一个人的截止时间延后一些,中间发生部分交叉,第三个人第四个人等等这样以此类推。到最后所有的人汇聚到一起,高潮,结束。
这里引用一段马里奥•法尔塞托在《斯坦利•库布里克:叙述学和风格学分析》中的摘录,这是我对库布里克的作品最感兴趣的地方。
“《杀戮》,以及作为整体的库布里克作品的中心主题是对个人的怀疑,不可信。既然一个人不可能完全把握、考虑到所有人,那么无论一次行动或者一个事件怎么被规划,它的最终出现也就不可预知了。约翰尼小心翼翼地规划着这次打劫,然而他没有想到会节外生枝,直接导致雪莉和凡尔的杀人。而且他也没能料到自己对马武表现出来的情感的拒绝会导致马武在去抢劫的时候醉意酩酊(因为约翰尼没有表明他意识到了马武对自己的行动里包含了性的意味)。无论这个世界是怎样可以预知或者说推理,总有一些无法预料的潜在因素可能会干扰、破坏规整的秩序。两个涉及画外音和影片时间结构的错误也许和库布里克的这个中心主题有关。库布里克的作品经常包含这样的寓意,那就是凡是牵涉到人的行为的事情都不可能完全被预知。人类的不可信是我们人性中一个主要的方面——这一点库布里克在《2001年:邀游太空》、《发条橘子》以及《巴里•林登》中有更深入的探讨。这方面的探索在《杀戮》中已初见端倪。”
我常常对一些概念毫无概念,比如说黑色电影独立电影之类。有次观影的时候,一位朋友问我什么是独立电影,当时就把我问愣了,绞尽脑汁的费了半天劲,也没能让这位朋友了解一丁点的什么是独立电影。黑色电影业类似,我也从来不知道怎么解读这四个字。如果说《杀戮》就是一部黑色电影的话,那我理解到的黑色电影的内涵就是荒诞和无道德立场这两点。
无道德立场也是一种立场。这跟福楼拜的小说风格类似,作者或者是导演,并不对作品中的人物做道德评价,他只是尽可能忠实的将他所观察到的体验到的生活原貌呈现出来,让读者和观者自己去评价。作者或导演的观点呈现在其貌似客观的描述和对结构的处理里面,把主观的视角和态度隐藏起来。选择放弃直接对读者和观者的居高临下的指导,也许是一种对读者和观者更具杀伤力的影响方式,起码这样做可以引伸他们为了获得某种答案所必需的更多的思考。两个人聊天,一个人心事重重,另一个人在一旁劝说,习惯上这个劝说的人会有几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一个是直接建议,告诉他应该怎么做怎么做,好像只有这么做才能有最好的结果;一个是说为什么不考虑一下这种或那种方式呢?这样做可能会接着发生怎样的事情等等;还有一个是,根本不就事论事,而是直接讲个相关的故事,让这个有心事的人自己从这个故事里面去找他需要的参考。人最不吝惜的就是给别人建议,给别人的建议也不太可能脱离开自身的主观,建议一不留神还会变成对别人居高临下的指导,听上去言辞恳切,也举例说明,好像有根有据,实际上大多都无关痛痒,不入肌理。我个人更喜欢第三种方式,但这也是最难做到的方式。没有人可以替代别人,既然这样,那就不要在别人面临痛苦和选择的时候利用朋友的友谊去向对方施加压力,而是用渗透的方式来获得一定程度的影响力,从而使对方自己做出合理的选择。
《杀戮》一片中,每一个参与抢劫的人都有一个不同于他人的理由,但里面却没有一个是传统形式上的罪犯。迈克对卧病不起的妻子忠心耿耿专一不二,他需要钱来帮助妻子,沃菲瑟•肯南警官迫于高利贷的压力,乔治为了挽回妻子雪莉的心,刚刚出狱的约翰尼想带着苦等了自己五年的女人费远走高飞,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原由使这帮人走到了一起。
意外包含着因果,黑色却是无从解释。打死赛马的射手耐奇开始为了进门贿赂门卫,后来为了赶走门卫又对其恶语相加,气愤地门卫把本要送给他表现善意的代表着好运的马口铁扔到了地上,这直接导致了他在逃跑的时候汽车爆胎,耐奇因此被警卫打死。这是因果,而且是人无法预想设计的因果,包括那只小狗突然窜出,从这些因果中导演表现出了人对实际的无从把握。懦弱的乔治愤怒之下的一通乱射,竟把在场的其他五个人敌友统统射杀,这是我在本片中看到的唯一一处谈得上黑色的地方,没道理可讲,结果就是这么荒谬,这也许就是导演对生活最根本的理解。结合导演自身的经历,他一直在追求获得拍片的绝对权利,甚至不惜举家迁往英国,等等,我认为这是他为了摆脱无从把握的内心惶恐所必然的行为模式,这跟他在其电影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很让传统观众所痛恨的根本无法预测的过程和结局是基本一致的。
爱是占有的代名词,爱也很容易变成被人操控的工具。乔治很迷惑雪莉为何三年前嫁给他,他从来不曾获得她的“芳心”,他承诺过的住大房子买很多的衣服一天换一辆车开的诺言没兑现,这三年来他除了每天嘴巴上说爱她其他什么都没给过她。雪莉迷恋凡尔年轻的身体,即使得到乔治抢劫的分赃她也会跟着凡尔离开。凡尔呢,他根本不在乎雪莉的投怀送抱,他不过是利用雪莉的所谓的爱情捞点乔治交回家的那份薪水。瘦小的乔治在人高马大的雪莉面前显得那么可怜兮兮,就像是一只蚂蚁在努力的把一头大象吞到肚子里去。这是人性的贪婪,就像彼德原理中说的,人总是要爬到自己不能胜任的那个岗位上,然后在这个岗位上停留下来,人总是要冲着那个他够不着的目标去反复折腾着使劲,直到他摔死为止。
乔治就像是雪莉手中的玩偶。他劳累了一天回家去,雪莉侧卧在床上还等着他去伺候。乔治称胃不舒服,要雪莉帮他倒杯酒,雪莉三言两语便反而让乔治乖乖的倒了酒来。乔治要用抢劫来获得雪莉的回心转意,雪莉却不着痕迹的套出了乔治的秘密,私下又策动着他的小情人去黑吃黑吃定他老公。反过头来她还用劝说乔治退出抢劫来确认他们抢劫的具体时间,她老公不过是手心里的蚂蚱,怎么蹦也蹦不出她的手掌心去。只是她没想到最后还是死在她老公的手里,正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库布里克是一位悲观的预言家。他的作品几乎离不开人同死神的对立与周旋。但是大凡悲观者的内心深处总会偶尔闪现出对未来未泯的希望。”
2007-6-4
《杀手》影评(七):life is like a glass of tea?
you have not yet learned that in this life,you have to be like everyone else,the perfect
mediocrty, no better,no worse,individuality is a monster.and it must be strangled in its
cradle,i often thought that the gangster and the artist are the samein the eyes of the
masses,they are adminred and hero-worshiped, but there is always present the underlying wish
to see them destroyed at the peak of their growth.
《杀手》影评(八):死神的游戏
文_发不沾霓
不再孤军奋战 两部在评论界口碑还算不错的故事片让库布里克在独立电影界积攒了不小的名气,而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一位能帮他解决资金问题的重要“战友”——詹姆斯·哈里斯,之后两人联手创立了哈里斯-库布里克制片公司,[杀戮]是该公司投资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向联美公司所要来的20万美元加上哈里斯东拼西凑的13万美元——这就是[杀戮]的全部预算,虽然已经远超库布里克之前的电影,但在好莱坞这只能算是个小成本制作。 [杀戮]是库布里克第一部非其本人担当摄影的电影,在拍摄期间库布里克与本片的摄影师(好莱坞资深摄影师卢西恩·巴拉德)之间产生过多次意见上的分歧,库布里克对巴拉德的因循守旧很是不满,在传统与创新的矛盾下诞生的[杀戮]也多少有些特殊:一方面它是好莱坞的类型片,另一方面它出自一位极端强调个人风格的导演之手。 跨时代 在上映时[杀戮]不被联美公司看好,仅作为[班迪多](1956)的添头以双片连映的形式呈现,但酒香不怕巷子深,随着时间的推移,[杀戮]逐渐被奉为黑色电影中的经典。而对于库布里克来讲,[杀戮]还有着别的意义:如果说[恐惧与欲望]和[杀手之吻]时期的库布里克还处于蓄力助跑的阶段,那么[杀戮]则让库布里克实现了腾飞。虽然影片的票房和观众口碑仍旧不理想,但其独特的构思却引起了好莱坞圈内人士的关注。库布里克本人也曾强调,比起之前的那两部“练手习作”,[杀戮]才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电影”。电影讲述了一桩计划周密的抢劫案是如何令牵涉其中的人走向灭亡的。绝望、贪婪、欲念……这都是黑色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元素,库布里克将这些特征加到参与抢劫的众人身上,那些为了和爱人远走高飞、为了还清债务、为了给亲人治病或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甚至为了打发时间而参与抢劫的人全都死了,命运的公正之处正是它的无情。 [杀戮]对后来电影人的影响深远,不仅树立了黑色犯罪电影的标杆,库布里克还留下不少精巧的段落和设计供后人顶礼膜拜,例如临近片尾发生在会面地点的那场持续时间极短的枪战戏被昆汀移植到了[落水狗]里,而“带小丑面具抢银行”这个点子后来被诺兰扩展了一下,就有了[黑暗骑士]开场精彩绝伦的抢银行戏码。 大胆的叙事手法同样是[杀戮]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话题,在影片上映的五十年代,没人敢像[杀戮]这样打破常规叙事手法去挑战观众的接受能力,库布里克不但采用了多线叙事,更是大量的使用闪回,再配以旁白使得整个事件得以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来,抢劫事件的高潮部分是从那句解说“它们(指赛马)开始跑了!”开始的,但参与计划的每一个人又身处不同的地点,为了使观众能够看到劫案前后的每一处细节,电影通过不断切回至高潮来临之前,展示每个参与者的遭遇。有人说库布里克是个预言家,他超越了他所身处的时代,看看[杀戮]上映四十年后被人们追捧的昆汀和盖·里奇们,至少在“多线叙事”这一点上来讲,这话并没说错。 黑色幽默 在象棋室里,莫里斯对强尼说道:“黑帮和艺术家是一样的,受人敬仰,但人们在内心深处都希望看着他们从高处摔下来”,对于类型片里为何“恶人总有恶报”,库布里克借角色之口给出了他的看法。尽管结尾强尼的落网令人感到有些意外,但反观电影的发展,其实强尼最终被捕是那么地顺理成章。无论是因为堵车而晚到的15分钟、无法锁上的行李箱,还是跑向行李箱的小狗、没有叫到的出租车,都将强尼推向泥潭,电影的前半段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思维缜密、沉着冷静的局面操控者,但到了后半段我们又发现对于不可知的意外他完全没有招架能力。他只好从先前的按部就班进而一次次地妥协:发现行李箱有问题后他仍然使用(因为没有时间再去换)、面对托运的要求只好应允(否则航空公司就要取消航班),观者所见,是一个被命运玩弄的人,最后一幕,他放弃了逃跑,自言自语道:“那又有什么不同呢?”。 刊载于《看电影·午夜场》2014年三月号
《杀手》影评(九):《杀手(The Killing)》:红颜祸水(IMDB250 TOP 194)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56378668.html
The Killing (1956)
继续看IMDB250系列电影。本片在看之前根本没听说过,看到字幕才知道这又是一部Stanley Kubrick的电影。以前看过的Stanley Kubrick电影,都没有给我留下太好的印象,所以对这部电影也没抱什么期望。可是我错了,这部电影出奇的好看。
电影讲述了一个超完美的抢劫案。一个刚刚出狱的男人,集合了一帮人准备抢劫赛马场的现金。这伙人中包含了计划的各个环节,有吧台服务生、收取赌金的收款员、警察、制造骚乱的人、射击赛马的人。他们的计划非常的完美,一切准备妥当,就等时机到来。收取赌金的收款员是一个很窝囊的男人,老婆不爱他、背叛他,但他却一切都不知道,他还把抢劫的计划告诉了老婆。他的老婆又把这个讯息告诉了他的情人。抢劫的日子到了,一切都按计划进行着,出狱的男人很轻松的将钱抢走,并打算去找同伙分赃。大家在等待出狱男人的时候,两个从那个背叛老公的老婆口中得知抢劫消息的男人找上门来。收取赌金的收款员很愤怒,向这两个男人射击,一阵乱射之后,所有人都死了。只有收取赌金的收款员受伤回到了家里,在将自己的老婆杀死后,他也死去了。出狱男人看见血淋淋的收取赌金的收款员,按照计划自行处理抢来的钱。但是在机场因为行李托运的关系,皮箱不巧被摔开,钱全部被大风吹走。机场的警察,随后将这个男人抓获。整部电影就是一部非常完美的抢劫案,虽然结果并不是那么完美。
电影的结构紧凑,情节清晰完整,没有任何多余的场景和对白,看得过程酣畅淋漓,一气呵成。没有想到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拍出了这么计划周详的抢劫电影,本片即使与最近很火的“罗汉”系列相比较也毫不逊色。抢劫计划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时间点都掌握的那么完美,真实的抢劫案也没有这么完美的计划。影片对于这些时间点的掌握采用了重复叙事的方法,即分别表述不同人物在同一时间的活动。这样的叙事方法在上个世纪五十代很新鲜,即使现在来看,也没有落伍的感觉。此外,整个计划的实施也是完美的,每一个环节的人物都完全依照时间点进行,称职的完成了自己所要完整的全部职责,这样精彩的行动,在看过的电影里并不是很多见。《罗汉》系列是这样的,《骗中骗》也是这样的。说本片的抢劫是“超完美抢劫案”绝对不为过。
不过,如果电影只是讲述超完美抢劫案,那就苍白了。所以,在“超完美”的同时,必定有不完美之处。对本片来说,就是抢劫案之后的节外生枝。由收取赌金的收款员引发的一系列错误,不仅使大家失去了钱财,更失去了生命和自由。电影的名字《杀手》,指得就是这个收取赌金的收款员的男人。他杀掉了大部分人,包括他自己,也毁掉了一切。当然,片尾机场皮箱被摔开虽然不是他的错,但也是因为他的间接而产生的,还是要怪在他的头上。
这个男人就是一个悲剧人物。被自己的老婆玩弄,还因为自己的面子,不愿意将自己的苦衷向同伙说出,做男人做到他这样子也算极致。不过,在片尾他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男人的魄力,杀掉了自己的老婆,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是的,这样的女人就应该被杀掉,在自己老公身负重伤的情况下,还不救他,太没有人性了。在某些时候,女人就是祸水,女人就该杀!
电影的音乐给我印象很深。它有一段主旋律,始终在紧张时刻回响,增添电影的气氛。比如在赛马的时候,在抢劫的时候,在枪击的时候,还有出狱男人被抓的时候。这样采用同一段旋律在不同场景反复使用的方法,虽然给人印象单调,但它强调了影片的重点,也会让观众对这些场景加深记忆,也是很不错的。
本片的演员中,没有特别知名的演员。只有扮演老婆的女演员Marie Windsor给我留下了印象,她演活了这个可恨的女人,俨然一个蛇蝎荡妇。她的相貌也是如此,看起来就不是温柔贤淑之辈。
总的来说,作为一部导演的的处女作,太完美了。Stanley Kubrick果然天赋异禀,不愧为名导演。看完本片我也知道,原来Stanley Kubrick也拍过黑色电影。
Marie Windsor
Marie Windsor
序列:0503
TLF.IMDB.Top180.杀手.The.Killing.1956.D5.MiniSD-TLF
2011-08-16
《杀手》影评(十):精彩纷呈的杀戮
看库布里克的第二部也是最为低估的作品——《杀手》(《The Killing》)的过程,对我来说可谓是好事多磨。从第一次了解到这是库布里克的作品,到真正找到片源看到,居然用了将近两年。当然,被老库偷走的这两年最终是毫无缺漏地从这部《杀手》里找回来了。倒不是说90分钟的片长等同于两年的时间,只是因为老库的电影太精彩,使我痛快淋漓地享受了一场黑色电影的盛宴。
《杀手》是1956年上映的黑色电影,时值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末期,黑色电影的浪潮正在退去,美国电影市场正是为希区柯克的悬疑视觉系电影和比利·怀尔德转型后的喜剧商业电影占据的时候。黑色犯罪片正是越来越不合观众口味的时候,初入好莱坞野心勃勃的库布里克却着实为犯罪电影杀了一记回马枪,而令人遗憾的是,虽然这部电影展现了库布里克超群的电影才华和诡异的创新能力,但因为影片手法过于超前,以致票房惨败。若干年后放到今天看,旧日的一头雾水却只能变作拍手称快。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高才罪犯约翰尼·克雷在出狱后对赛马场的一次万无一失的抢劫,却又在结尾处一笔划破已经成型的画,令主角锒铛入狱,留下了一抹黑色电影的印记。这样由剧情看,这部《杀手》似乎像是《十一罗汉》和《两杆大烟枪》的结合,但不得不强调的是,这部电影比上述任意一部都早了近半个世纪。
说到影片的长短板,我想可以说是全片都很完美,找不出明显的短板,因此,便把影片几大经典的超前手法,同时也是最突出的长处,强调和探讨一番。
首先,影片突出的特色便是其前卫的时空剪辑方式。当时的好莱坞,绝大多数电影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古典剪辑,即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规范地记录故事的发展过程。《杀手》便在这一点上做了创新。影片由始至终虽然大体按照时间的先后记叙,但在克雷组织的几路人实施犯罪的高潮过程中,便巧妙地采用了小格局插叙的方式,以时间从后往前的顺序,“与此同时”式地展现了几路人马共同犯罪的过程。例如犯罪进行时克雷神鬼无踪般潜入戒备森严的账房一段,影片先是拍摄了在马场下注酒吧的一场乱斗。克雷买通的摔角手与同为克雷同伙的酒吧侍者故意挑起事端,在猛虎般的摔角手一番厮打后被押出酒吧后,克雷偷偷在内应的帮助下进入锁住的门。此时,影片在旁白的时间叙述下转到了射击赛马的枪手处,在枪手完成任务后再重新回过头来描述克雷进入账房后的抢劫。采用这种时空剪辑的方式,正是针对对当时的电影剪辑方式无法对多线程多人物参与的故事进行精确而有序的描述作出的创新,也可以说,库布里克采用的剪辑方式是一种简单却不易掌控的方式。当然,这部电影的剪辑相当成功,通过这种方式,影片不仅让这场犯罪的一个个环节真实的再现,更让它们如同时发生一般,由此带给观众的紧张感,是不可估量的。
其次,影片相对其他犯罪片极大量的人物设置也是影片的一大优势。从功利的角度说,演员用得多,则意味着演技强调得少,诸如我国的《建国大业》等片。但是,若是能把群戏掌控得有条不紊,那便是用到了演员数量多的益处。《杀手》当然属于后者。影片从一开始就已经引出了大量的人物,而这些人物的出现,又无一不是必要而巧妙的。说必要,是剧本对犯罪行为记述的紧凑和细致;说巧妙,则是关乎整部电影强调的思想——巧合了。影片中出现的人物,个个性格迥异,克雷头脑冷静,败事佬乔治愚蠢好面,他的妻子恶毒放荡……还有其他众多同伙的登场,也无一是多余的,他们都因自己的性格,而招致自己的后果。如乔治妻子妄图联合情夫霸占赃款。而他们的后果又全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后面故事的进行。所以,这一场精彩纷呈的群戏却是冷静细腻的,所有看似普通的匪徒却都藏着把事件引向最终结局的性格。仿佛这些人物被搜索出了一股正在积聚的风暴,渐渐地充斥了整部电影。这部电影中不输《两杆大烟枪》的人物设置,令人称奇。
最后,则是影片处处埋下的与人物冲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细节设置。如果说人物的冲突是能让观者看到的寓意,那处处埋下的细节则是内层的预言。从参与行动的酒保麦克的妻子,到尼基因种族歧视被击毙,乃至克雷装钱的箱子扣出了故障。有太多的细节预示着行动最后的结果。库布里克将这些负面的元素,神不知鬼不觉地插入到电影的角落里,这些看似无关的细节,实则又是如人物设置一样,构成了一步步把事件推向悲剧的不可抗力。不妨这样推想:若是乔治嘴管严,怎会有后来的第二批强盗,没有第二批强盗,怎会有克雷的惊慌逃跑,没有克雷惊慌的逃跑,事件又怎会演变成失败。真是得把古语改去:英雄难过“吉凶”关,运气有时真是定了一切。库布里克的黑色电影,永远带着那么一股黑色幽默。
这部影响深远却缺乏赏识的优秀之作能我能得以观赏,确实说的上是三生有幸。或者说,能看到库布里克的电影,体会他关于世界的想法,是值得和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