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人生》是一部由马克·福斯特执导,威尔·法瑞尔 / 艾玛·汤普森 / 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奇幻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幻人生》观后感(一):stranger than fiction
故事从海罗德·克立克的刷牙开始。他是一名国家税务员,多年来一直枯燥无味的生活,一切按部就班,非常有规律,从刷牙的次数到走路的次数,12年来趋于一致。他的生活环境很单调整齐,房子一切是素色,所有的东西都摆放得整整齐齐。思想也单调整齐,没有任何情感波动,家里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生活中唯一有较好交流的人就是他的同事。他去向糕饼店查税时,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店的主人安娜。跟安娜从一开始的敌对关系到后来成了伴侣,真的是峰回路转。
1.其实很多人生活都平淡无奇,像克立克和他的同事一样,做着这个擅长但不喜欢的工作,因为工作待遇不错,所以也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着,一点都没有激情、没有什么特别的思想、没有对未来的憧憬、没有好好品尝食物,像机器人一样生活着。这让我联想到我了,我没有很灵敏的触觉,我现在想不出我摸很多东西的感觉,我没有办法感同身受别人的感受,我只是凭借着自己的想法去论断别人。我很功利性地跟别人交流,例如我不会去串门,我只会有求于他人才会上门;没有办法很好地倾听,设身处地去为别人着想。
克立克知道自己的死亡之后,一开始很痛苦,很下不了决定。但是慢慢地他接受了,反而活的豁达,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死,从一开始的很紧张再到后来的很从容。我想,如果我们知道了要发生什么,那么很多事情其实都知道不必做无谓的挣扎。
就淡定从容地走下去就得了。
就像我,不要一直紧绷着神经说一定要收获什么,放松心灵的速度,也有可能人情什么事情重要之后,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去开展,做的有兴趣,自然而然地就投入那么多,不必像现在这样刻意。
有一点看不明白,为什么从文学的角度,一定要结局是悲剧才伟大呢??
《奇幻人生》观后感(二):我们的人生也有一位作者
刚开始看这部片子,感到非常迷惑,不知道在讲什么。等到四分之一的时间过去,才大概知道要讲什么。一部片子,大概看了三天,看看停停,停停看看。然而值得庆幸,总算是看完了这部片子,没有错过。
一开始找到这部片子,是因为演员表中的达斯丁霍夫曼。在《无名英雄》中初识他,就想着看看他的其他作品。不过这部片子他是个配角。作为一个帮助Harold Crick了解自己究竟是在哪一个作家的作品中的教授。虽然,在片子中,他的作用也没有那么明显。Harold Crick是自己在电视中看到了Karen Eiffel,并认出了她的声音。但是在推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甚至在结尾中,Karen Eiffel还要特意找上门,将修改后的结果告知,并欣然接受他的OK。又叫人不得不重新重视这个角色的重要作用。作为教授文学的教授,他知道一部作品是否能够成为杰作。在面对Harold的绝望时,他坦言,他必须要死,这样才能成就一部伟大的作品。虽然最终Eiffel修改结局,让Harold没有死。但是显然霍夫曼的教授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刚睡醒,脑子有点慢。。。。
Eiffel在知道自己所写的故事真的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她开始惊恐。而在Harold的身上,我们看到一个人知道自己的命运,却又义无反顾地去面对。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结局,对于Harold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却没有选择避免。而是迎面而去。这样的一种觉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客西马尼园中的耶稣,在面对十字架的时候,汗如血滴,知道自己的命运,都是希望去避开。但是耶稣仍旧去面对,去迎接,走入受难之中。诚如电影中的Eiffel所言:這個人明知道自己就要死了,然後真的死了, 而且是自願受死,儘管他知道可以避免....你說, 這難道不就是我們希望他不要死掉的那種人嗎?
我们的人生是不是也都有一些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事情,好像是剧本中写好的一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们是否也在书写我们自己的人生,而这个人生好像也是一位作者笔下的人生。加尔文很有名的预定论,常常让人觉得上帝应该是一位霸道的导演与作者,强行将我们的人生定好 。其实,抛却这个看法,人人都有一死,其实也就是早已经设定好的剧情。如何面对死亡,才是人需要直接面对的。
影片最后,Eiffel说了上帝,而在电视采访之中,她说自己是不信上帝的。很有趣的改变。
改天梳理一下思路,再看一次。
《奇幻人生》观后感(三):关于那个结局和那个作家
wiil ferrell,给人的印象始终有那么几分英式喜剧演员的味道,就像simon pegg,让人总觉得他淡定的表情下往往透着几分窘迫的喜感。之前对他的接触竟是几部有些小贱俗的喜剧《半职业选手》,《迷失的大陆》,《二流警探》,包括最近的《超级大坏蛋》,而不同于Simon的小无奈之感,他的喜剧总透着那么几分贱贱的感觉。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想像,当某一天打开电视,某部你未曾看过的电影中出现了他的身影,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又是一部ferrell式的独特喜剧。
而如果你又恰好不喜欢他那有些特立独行的表演,可能想都不想,果断就要点下遥控器的换台键了。
这时,让你惊讶的事出现了,tom cruse那自闭症的“哥哥”化身为一个教授,严肃的跟ferrell谈论着什么,你或许有些奇怪,难道Dustin Hoffman又准备出演一些类似《拜见岳父大人2》中囧亲家的恶搞角色了?但那严肃的表情和话语让你无法想象这是一个想要去恶搞什么的老家伙。
你决定再观望一下,好奇心驱使你想明白究竟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烟不离手的Emma Thompson颓废的纠结着稿件,而像不是在《真爱至上》里烦恼着家庭的问题,Queen Latifah离开了《芝加哥》,成了emma的小助手,熟悉的面孔让你不知不觉的将已经贴在换台键上的食指慢慢挪开。
随着平静却不枯燥的叙事,饱含几分宿命感与悲情,直到最后,纸上飞过The End,你可能还没有回过神来。
抱歉我假想了这么多,我无意成为Karen Eiffel,那样神奇的作者。
看完影片后很多人对结尾表现出了某种不屑,认为也许去掉那个有些夸张的结尾,悲情能让这部作品升华,殊不知,这些人在无形中,也变成了未转变前的Karen Eiffel。
Karen Eiffel的作品都是悲情的,主人公无论是好是坏,哪怕是那个老师,也在暑假前一天消逝。当然这部作品也不例外。
在看完第一版书稿后,Dustin Hoffman也相信ferrell的死才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而影片的走向也变得有些顺理成章起来:为了那个完美而又伟大的结局,这个小人物Harold必须死掉。
我们假设真的如此了,车祸发生,Harold死掉,一切也就就此结束了,然后让emma和dustin两人唏嘘几句,想必也就就此打住了。
那么emma的出现和存在到底是为了什么?一个商业性的噱头?好让故事变得更有奇幻性吸引人来看,仅此而已?emma对小说主人公的死的种种隐藏性暗示性的不释怀,靠香烟浑浑噩噩的生活,又是为何?
我们不如再回顾下最后emma和dustin的对话:
当Hoffman打开第二个结局看完了以后,emma自嘲性的问了句:
“怎么样?”
”就这样,还好。“
“还好?”
“不算糟,但也不是近些年得最好作品。”
“你知道吗,我还能接受还好。”
“那么书的剩下部分就没意义了。”
“不,我会重新写剩下的。”
可以看出不仅仅是farrell在知道自己的人生被规划后在成长和改变,emma亦是如此,她知道就此改写结局会断送她十年来的构思和一部可能意义上的神作的出现,但为了那个能坦然送死的伟大生命,她在知道会破坏全书的前题下选择了改变。
至于她的书,也正如她所说的,原来的稿子和立意在这个结局下都不重要了,她要重新写,emma这样讲到:
“因为那是关于一个人,他不知道他即将死去,然后死掉了,但如果这个人知道他会如何死去,知道如何避免,但还是坦然死去.....我是说...难道这不是你想让他活下来的那种人吗?”
相信她新的小说中那个现实生活中真正的harold本身就是伟大的,不必要用死来刻意的证明什么。而这个,恰好可能是emma新的伟大作品,一部关于一个伟大的人的伟大作品
也许是编剧无法编出那个“近些年最好的结局”吧,有些夸张的改变反倒有些合理和惊喜感在其中,就算有些搞笑的卡住血管的手表碎片,谁在乎呢?这只是一部小说中的情节,小说是什么都会发生的~
《奇幻人生》观后感(四):人生就是一本读不到结局的书
生活总是充满这奇迹,当然这奇迹包括了你对生活的幻想,比如当下最热门的“穿越”,大热的清穿,秦穿,唐穿。。。。。。我也不能免俗,把自己的名字也改成了梦回。。
说的有点跑题了,话说是看了一部电影,奇幻人生,光看名字,你会以为是一部科幻片。
画面开始的很简单,一个男人的“定点”生活,几点起床,刷牙刷几次,每天早上走几步到达几点几分要做的公交。当然,这是有一个旁白的声音来告诉我们的。奇幻的人生由此拉开序幕,你会突然发现有一个陌生的声音在你耳边,可怕 的是她在讲述你做的每件事,每个想法,而旁人都听不到。你找不到她,她说的话比你想到的,做到的,要快那么一秒,你感觉你被操纵着,尽管你是用你自己的脑袋想事情,自己的意识来操纵你的躯体来做事。就好像自己是个提线木偶,又好像自己被别人偷窥着,当然这对君子坦荡荡的人来说是无所谓,如果是我等心思龌龊之人,那是多么的恐慌一片。。。
他也害怕,所以找来知名的教授,教授首先判断他是有妄想症,在然后开始往魔幻方面想,有超能力,碰到过意外,被人追杀。。等等。。。我们温顺的哈克先生很信任他,直到他遇到了一个姑娘,一个右手臂有纹身而不愿纳税的漂亮善良的姑娘(对了,我们的主人公是位相当负责人的国税局审计员),面对着这个让他不知所措的个性姑娘,他不知这是个悲剧还是喜剧。。幸运的是,在他的一再的实验与碰壁中,爱情的喜剧降临了。。但剧情一般到了喜剧的高潮就要转向悲剧了!爱情甜美的果实尝到了,接下来就要面对苦涩!因为有了想要珍惜的,有了舍不得放下的,有了牵挂。。。他开始担心 旁白 会干扰到他的生活。
他终于找到了那个作者,隐居者,也是个“瘾君子”吧,神经质颤抖的身躯,放不下的香烟,赤着脚的写作习惯,疲惫的面容,但有时迷惘有时明亮的眼神,也是位女士。教授说她已经隐居了十年的时间,很喜欢她写的书,但她同时也是个“刽子手”!因为她总是在她的书中杀死每一个主人公!怎么办,他要活着,他不想这么冤枉的死去。
让我有点可笑的是,看完了结局大纲的教授和主人公,都认为他必须死去,为了这著作的完美结局。因为,不管你是怎么的活着,终归是要死去的,可能你会在上班的时候突发心脏病,也可能人背点的话,喝点凉水也能呛死。。如果种种的死法都不如书中的结局那么的完美,那么,你还不如接受安排好的呢。。。我觉得这是 教授 个人的谬论!如果你违背一个人的意志把他杀死,那就是一种谋杀,在明知他会怎么死去还诱导着他往死亡的方向靠近的话,那么这个教授就是杀人犯的胁从!
但是,我们可爱温顺的主角先生还是选择了接受这一命运,在这一刻,他显得那么的从容,那么的英勇赴躯,让女作家感叹,这连死去都勇敢面对的人为什么还要让他死去呢,上帝要留下的不正是这种人吗?
也让我感叹,作家的笔下死去的那么多的人,也许不都是罪大恶极的人,也有平凡如斯的人,有善良可爱的人,就像我们身边的那些人,也许就是你,或者就是我。。。那么是否每个故事主人公都是这样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被操纵着的呢(或许就是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真的很对),身边的人暴死是否也是某个作家的笔下之魂呢,但是我们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命运,能找到自己的作家,那个写下每个人生死的作家是否也能意识到,他的随性为之其实也决定了人的生死呢?当然,最后,作家在被男主人的善良感动之下改写了死去的悲剧。。。车祸,幸免于难。。。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就是一本书,不管是喜剧还是悲剧,不管你能否听到耳边的 旁白 ,面对死亡我们还是可以坦然的面对,或许当你坦然了,事情反而会有转机,作家不是说过了吗,连死亡都不怕的人,上帝要留下来的不正是这样的人吗?
当然,被人阅尽的 感觉非常不好,这让我想到了 楚门的世界 ,楚门的出生,长大,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电视剧,从生下的那刻整个人生就被放在了一个巨大的显微镜下,摄像机下,他的一生被曝光着,他什么时候开始长了第一颗牙,会说的第一句话,交的第一个女朋友,包括他隐私的所有的第一次,他的一生是被禁锢的,被参与的,满足于世人们隐藏的偷窥欲,几十年的生活剧集满世界的播放,超高的收视率,孩子也和他一起长大。每个在他生命中出现的人物都是被安排好的,无论是他的父母,他的爱人,他的工作,偶然一天,他发现了摄像机的存在,他恐惧,他要逃,但无论怎样都逃不出人们给他的范围限定。。。
我们的一生是否也是这样一场表演,从出生到死去,活在世人的眼下,活在无处不藏的隐形摄像机,用来娱乐大众,我们好好的活着,好好的活着吧,知道还不如不知道,自欺欺人还是有一定的好处的。。难得的糊涂。。
佛经中有讲,人是有来世的,活在当下,应当是为了修来世,要有追求,要你的现今有明确的认识,都是为了以后的转世来做准备。那我们的前世又是什么呢,来世又是什么呢,为什么目前辛苦的活着要为了不知名的未来,西天吗,成佛吗,成仙吗,可那些是要薄情的。。。你身为曾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你受得了吗?你愿意吗?
什么是人性,西方把神性和兽性的结合叫做人性;东方把神性和兽性全部剔除就是人性..
话说,最后说的偏了,用以前语文老师说的话就是,跑题了。。。直接不及格啊!
《奇幻人生》观后感(五):生活不需要格式
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重点,而对于我来说,我想说:我惧怕自己变成最开始主人公那样规律,格式化没有人情味的“一个人”。生活可能平淡如水,但那绝不是格式化的枯燥无味。就好比生活是面镜子,你对它微笑,它才会对你微笑。生活任何微小的点滴都有个它独特的不可思议和非凡的意义。就像从宇宙大爆炸到现在经过了150亿年就是为了呈现我眼前的一切。一切都是孕育了很久的奇迹,值得我们心存感激。所以怀着感恩的心,对生活微笑吧!美味的曲奇(^o^)/~,爱人的抚摸,友人的拥抱~O(∩_∩)O~突然想起《mother》里的小女孩,她喜欢回转椅,浴室里的说声音,和猫咪对视~生活不需要格式,面带微笑,色彩斑斓~平淡如水也可以是最澄澈的美,映出世界的花花草草~~
《奇幻人生》观后感(六):内容新颖,充满艺术色彩
具体细节指带很多。比如男主角帮助小朋友挡公交车,象征大人的责任等等。但有些内容让人无法理解,比如男主角知道自己要死亡,除了努力打电话与作者说明事实,希望作者不要继续写作从而保住自己的生命后又被教授因为作品伟大而否定了其生命的意义,于是男主角就顺其自然,不做任何努力和改变去拯救自己的生命了。个人理解这是很阴暗,很消极的,有什么能比生命更值得存活呢?典型缺乏正能力。还有剧中一句话,也是难以理解:如果一个人知道他要死亡而死掉,那是他愿意死,他不去阻止,这样的人难道不应该活下去么?)电影中有两句话比较好1有时候,恐惧和绝望让我们不知所措,但是仍然应该坚持下去。(此句代表男主角知道自己将要死亡,却仍然好好的享受生活。)2要记得,生活发生的细微变化及一些不寻常的事,看上去好像加速了生命的消亡,可实际上它们往往有着更高的使命,它们也许能拯救我们的生命。(生活中往往会到一些挫折,表面上看痛苦不堪,增加了无限的麻烦,可当我们努力面对,积极解决问题后,那就是成长,是将生命变的更好更有意义)
《奇幻人生》观后感(七):再丑再没情趣的天然呆,也可以是小可爱。
这篇文章事关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这年头谁没爱过SB?
第二个问题:谁没被又丑又没情趣的天然呆追过?
当然,这两个问题一经提出来,就免不了八卦的命运。
作为一个正儿八经仿佛又有些故事的少妇,我还是想多谈谈正能量。
将本文的重点放到天然呆身上——尤其是天然呆工科萌男,再确切些说,
是由一篇电影,由此及彼的推销推销我身边的某人。
电影的男主角就是个典型的天然呆,
一天24小时,关于上下班吃饭睡觉穿衣如厕的所有一切,全在固定时间固定频率中完成,
从未谈过恋爱,但工作业绩尚可,
身边没有狐朋狗友,但有很多很多的怪咖或者更呆的天然呆。
后来有一天他竟然遇见了那个她,
然而,在表白的时候,他给她送的礼物竟然是——面粉!
对,就是兰州人民拿来做拉面的面粉!
然后,他说了句“我想要你。”并以逐渐更高的分贝多次重复了这句话。
就这面粉和特殊的表白,让天然呆在她眼中成了小可爱。
这一夜,春风得意马蹄疾。
这一夜过后,天然呆就越加在小可爱的道路上马不停蹄了。
电影的故事讲完了。
可这午夜时分,还有不计其数的天然呆未找到化身小可爱的动力,
他们总是被人嫌弃丑、挫、穷、二、傻......在爱情远远未开始之时,要么被人直接拒绝,要么被人当做备胎。
要怎么办啊?
——能怎么办呢?一个萝卜一个坑,野百合也有春天,
天然呆骚年们,我只能劝你们再等等再看看吧,
会有那么一个更有个性更善良的女孩儿会被你的天然呆磁场深深吸引,
她会将那些面粉做成最美味的曲奇,
也会给你呆呆的衬衣搭配上羊绒毛衣,还会在你受伤时到你的唇边送上香吻......
因为,她知道,天然呆的呆不是因为笨,而是不想被这完全世俗的世界牵着鼻子走。
当然,在她来临之前,天然呆什么也无需改变,
但必须要保证做到一点:不要堕落成SB。
《奇幻人生》观后感(八):谢谢你成全我
——假如你明知自己会死去,而且知道如何死去,你会怎么做?
《死神来了》前后用了五部来回答这个问题,无外乎主人公使出浑身解数躲避灾难,但最终仍难逃脱命运的安排,然而《奇幻人生》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电影主人公哈罗德是一个国税审计师,而且应该说是一个理科尖子生,因为他让自己的生活充满了数字、时间和算术。他每天都要给每颗牙刷上72遍,来回刷38遍,上下刷38遍;打单结领带,因为能省去43秒;以每街区57步速率赶上8点17分的班车;用45.7分钟吃午餐,4.3分钟喝咖啡;他能快速计算,以致同事都直接向他询问而懒于动动手指按计算器。他少言寡语,按部就班,一尘不变的生活着,孤独而又平静,可是一个声音却打破了这种表面的和谐。哈罗德的脑袋里时常充斥着一个女人的声音,她准确无误地描述着哈罗德的生活,这令哈罗德感到奔溃,更糟糕的是,这个声音告诉他将要死去。
“因为我一直是这样,所以你以为我永远是这样,但这一次你错了,我改变得令你难以想象。”是的,哈罗德的生活变了。在教授的启迪下,他想起了最初的梦想,吉他和音乐,他让自己放了假,不再关心那些数字和时间,而是做起了以前让他害怕的事,那些他多年来的周一到周五,都不曾想到的事,他享受了他的生活,当然也拥有了爱情。
可是生活有时就是这么奇幻,你过得好好的,却不知这一切都被人操控着,你的喜怒哀乐,生存或是死亡,而你确是毫不知晓。小说家凯伦笔下的人物,最终都逃不过死亡,这种悲情的色彩也时刻影响她自己,站在桌子上想象着跳楼的情景,坐在雨中的河边想象着车祸的场景,这一切不仅是为她小说主人公哈罗德安排,也为了她自己,多年来内心的愧疚使她深陷自我意识的囹圄无法得到救赎,只能靠一根根的香烟来麻醉自己,有时生活在她笔下就像打字机的墨针,啪啪地刻下一方方无情的字眼。
日子慢慢地过,哈罗德也开始慢慢知晓,这一切变化背后的故事。他不是叙述者,不是小说家,他只是小说家笔下一个虚构的人物,却残酷地活在现实之中。是要为这不公的命运抗争到底还是服从命运的安排,在痛苦和纠结中,哈罗德读完了凯伦的小说,也可以说是预知了自己的命运,他笃定地告诉凯伦,应该为这故事做一个结局,因为他的人生已然没有了遗憾。
电影演到97分钟的时候,哈罗德为了救小男孩发生了车祸,我看了一眼,还剩十几分钟的播放时间,我很想就此关掉播放器,因为对于悲剧来说,已经完美了,可是这是一部喜剧,我料想着那十几分钟定是用来给哈罗德复活的,悲剧的结尾也许对于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段故事来说,是最好不过,它留下遗憾,让人唏嘘,让人回味。但是小说家凯伦安慰我:“如果这个人知道他将会死去,知道如何避免,还是坦然面对,我想,难道这不是你要他活下去的那种人吗。”
也许就该这般地活着,有时明知前方是深渊,却仍要往下跳,只为了问心无愧,只为了心中坚守的那份执着,恰如哈罗德抱着吉他对帕斯卡深情唱到的那样:“I'd go the whole wide world,I'd go the whole wide world,Just to find her。”
《奇幻人生》观后感(九):Truth is stranger than fiction!
Truth is stranger than fiction,because fiction is obliged to stick to possibilities,truth isn't.--Mark Twain
life is really a amazing thing which u never know what gonna be happened.sometimes,we just like to know if someone in the world is living the same or similar life that we are living.haha,after watching the movie,it makes me think that maybe there is really someone who is just like me to strive to live and make himself more excellent and more unbelievable.the movie also tell us that we can definitely change our life as long as we can work hard and make a influence on the people around us who is relate to us.just like what the famous people Mark Twain has said,truth is stranger than fiction,it really is,becouse we never know what gonna be happened next coming day,next minute.so,why not just enjoy the minute that you r in and make it worth something.
it seems that the word strange is just like weird,not a good word.but it has made me to think more about the word after watching the movie.just ignore what the people u don't thar care has said to u,commendable or ironic or something,becouse u have to know only yourself can control you life.just be what u really r and do ur best and make people u care be proud of u!
《奇幻人生》观后感(十):"书中人"必将成为经典!
我虽然不敢肯定我对这个电影的影评一定是最好的,但是目前为止我想说的话豆瓣里没有一篇影评帮我说出来。所以我现在凌晨一点刚看完电影,我却一定要写下来我的感受。
我这篇影评是建立在看过电影的人才能看懂的,所以,还未看的朋友们安利你们快去看。
首先,大多数影评几乎照抄了电影简述,而且这个电影评分不到8分我很不满意。我认为这部电影应该拿到8.9分以上。不能免俗地,我先介绍一下主要人物和故事内容。哈罗德·克雷克,一个过着几乎机器人生活的税务员,开头如果不是数字特效和幽默旁白估计很多人就看不下去了,光男主角就花了大把时间描述他的生活做铺垫,然后女作者出现了。几乎就是突然和神经质的出现,可以说前半部电影,女主角没出现之前,电影是极其怪诞无聊的,两个没有交集的线直到男主意识到了自己生活有个旁白故事才变得有趣,但是依然扑朔迷离。紧接着女主出现,从她出现到和男主冲突,就不断地给剧情补充人情风味,他们三个就代表了明线(主角 )暗线(作者)和情感线(女主)。后面故事我就不赘述了,大家都看完了再来看我的观点。首先,这部电影完成了一个曾经从来没人做到的事情,那就是让书中人跟作者交流交集,因为虽然这种换位思考写出的剧情一定新鲜吸引人,但是处理他们的关系和情感走向太难了,但是这部电影做到了。不但做到了还不是用普通的表现手法,而是多故事线不乏幽默的黑色喜剧的手法,但又不是那种典型《两杆大烟枪》和《捕蝇纸》《疯狂石头》那些纯粹的黑色喜剧。所以,首先它就完成一个电影最难点,黑色喜剧的多线描述法和一个小说的最难点,主角和作者在同一个平行世界还有交集。仅凭这两点已经足以拿来炫耀了。他们居然情感线也是双线,一个是女主,一个是教父级别的达斯汀·霍夫曼。有人说达斯汀·霍夫曼在这里是纯拉票房的,我非常不同意。他是绝对实力派,可以说电影看到后半段有个正面特写我才发现达斯汀·霍夫曼就是教授。人家完成了重要角色的演绎你们却说人家就是卖面相来的。所以,上一段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拥有双主线双情感线然而这几条线除了主角自己几乎没有交集!还能保持影片观赏的新鲜度、幽默、迷离和神秘感、节奏流畅音乐恰到好处,到最后还温暖幸福不狗血!能做到这么难做到的事情!你们才打了7分,FUCK!而且人物性格塑造发生冲突情感和思维的转变完全都是恰到好处!就这一点就足够算好电影了,加上上面那些突破创新的手法可以说这部电影给9分也不过分!
尤其后来在讨论关于主角自己怎么死,能不能挽救的问题上,作者处理得太好了,不是无脑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主角看开了,其他人各有自己心思依照既定人物性格各自做了选择。然而,女作者本来痛苦滴选择继续写死男主角时,想通了,又给写活了。本来这样,结尾会略狗血,略俗套,但是那句台词太点睛之笔了!“我们要留的难道不是这种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