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爹俺娘》是一部由韩蕾执导,焦波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短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俺爹俺娘》观后感(一):别怕,父母总会原谅儿女的,所以我们应该诚实。
看完电影不禁想起一件痛心事,多说几句。《俺爹俺娘》观后感(二):纯真音乐演绎世间真情—浅析《俺爹俺娘》的音乐运用
张建//文
摄影家焦波在父母去世后,采用口述的形式,以自己二十多年来给父母拍摄的静态摄影照片为主线叙事线索,再结合动态纪实影像,最后组合创造了一个触人心弦的关于“俺爹俺娘”的故事,串成了父母20多年的生活经历,塑造出了中国传统农村爹娘的人物形象。
纪录片《俺爹俺娘》透出一种纯真的世间真情,片中精心选配的音乐,贯穿出现、揭示主题,或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或激发联想、或作为戏剧元素,推动剧情发展,对全片情感与观众的表达和交流的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主题音乐贯穿人间真情
纪录片主题音乐,是对纪录片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的一种音乐形式 ,可以把受众带到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或某种范畴之中。在片中,俺爹和俺娘的剪影的时候出现一段主题音乐。这段主题音乐,是根据纪录片所表达的整体基调选定的,深情的、略带哀伤的、怀念性的。主题音乐在片中反复出现了3次,每次出现都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深情的音乐,奠定了本片深情的基调。
第一次,“情感基调”。当解说到随着“在鲁中山区,与沂蒙山毗邻,有一个小山村,住着我年迈的爹娘”时,画面定格在清晨远山掩映下的村庄上。此时,主题音乐响起,伴随着音乐声画面上出现俺爹俺娘的剪影,并渐出片名:俺爹俺娘。这时,受众已能从深情的音乐当中嗅到这部纪录片的情感基调。
第二次,“相濡以沫”。多年来,焦波坚持用手中的照相机来记录爹娘70年相濡以沫的生活。老房子中,那一张张老照片,如:“娘给爹挠背”,“爹给娘剪指甲”等,好似音乐中的一个个音符,将俺爹与俺娘的爱编成一首刻骨铭心的赞歌。主题音乐再次响起,音乐以变化重复和移位重复的手法,由原来的12秒的主题乐句发展到由四个乐句构成的58秒乐段,引导受众在音乐中思索、回忆,心中掀起阵阵波澜。
第三次,“最后的离别”。俺爹和俺娘住进了同一家医院,俺娘出院时,却没能再看俺爹最后一眼,俺娘被众人搀扶着,从俺爹的病房走过。这是他们的最后一次别离,在路过病房的瞬间,两个乐句、20秒的主题音乐第三次响起,撞击着受众脆弱的心灵,此幕场景突然让人感到喘不过气来,音乐就像那一柄刻刀,温柔却残酷地划过心头,却也深深隽刻在受众心中。
主题音乐贯穿全片反复出现,在片中特定的情节中表达人物情感。主题音乐在向观众传递一种画面和语言无法表达的精神意蕴。主题音乐不仅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还通过音乐的贯穿将各个段落的穿在一起,起到了使纪录片情感主题的连贯和统一的作用。
二、场景音乐渲染情节氛围
除了主题音乐,本片还插入了五段以小提琴主奏的场景音乐。场景音乐作为在特定场景中往往能在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戏剧性高潮发挥重要作用。
1、“打工受伤”。焦波回忆当年为了给自己挣学费,57岁的父亲只身外出打工,受了伤。他赶到煤矿工地,在低矮的工棚里,看到了躺在乱糟糟的工具当中的爹爹。只见爹爹手上缠着厚厚的纱布,纱布上还印出了血。吃饭的缸子里,盛着五分钱一碗的白菜帮子。当焦波含泪讲到爹爹舍不得吃白馒头,用白馒头换别人的黑馒头的时候,情绪音乐响起,深情、激动的旋律表现出焦波对爹爹的愧疚与感恩。音乐选自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独幕歌剧《强尼·史基基》中的一首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其旋律极为优美,深情而动人,恰当的表现出了作者的感受。在典型的中国电视纪录片中插入一段外国音乐,并没有让人感到生硬,而是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
2、“手电照路”。焦波回忆:一天晚上,他告别俺娘回城。焦波在前面走,俺娘在后面用手电为焦波照亮。焦波沿着崎岖的小路渐渐走远,偶一回头,俺娘却依然站在原地送别儿子,那微弱的手电光久久都没有散去,俺娘颤颤巍巍的身影让焦波、让受众难以忘怀,那一束微弱的手电光,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明灯。延续着微弱的手电筒光线,深情地音乐淡淡的进入却久久地绵延。小提琴用略带忧伤的音色,演奏出还是那么优美,优美的有点伤感的音乐,娓娓道出母亲对离家孩子的叮嘱、牵挂和留恋。强化了焦波作为儿子传达给受众的情绪感受,抒发了焦波对母亲的爱与不舍。
3、“潸然泪下”。众人参观“俺爹俺娘——焦波摄影展”,看着焦波为爹娘拍摄的情真意切的照片,不由得心中都回忆起了家的温暖,浓浓的思念催促着自己回家。一位女士想起了远方的的爹娘,禁不住潸然泪下。此时,情绪音乐第三次响起,它似乎是一种很微妙的催化剂,渲染了思念的气氛;默默的关爱,随着音乐轻轻地流淌着。
4、“旷野思念”。俺爹因患脑溢血不幸病逝。出殡那天,焦波独自一人坐在离俺爹的坟头不远的空地上,眼泪缓缓滑落,渗在受众的心里。相机的拍照声与动情的音乐声形成了一种相互的关照,声音与画面形成一种相互的关照,焦波对俺爹的思念,要为俺爹照最后一张像的心情跃然荧屏。
5、“永远眺望”。冬天,俺娘住在城里的二姐家,当焦波要离开时,俺娘紧紧握住他的双手久久舍不得松开,从家中送到楼梯口,再到窗口挥手惜别,情绪音乐第五次响起,这是全片音乐运用最长的一个段落,持续75秒,是整部纪录片的高潮,人物感情得到了最强烈升华。
《俺爹俺娘》基本上是选用一段完整的乐曲,根据在不同的画面,不同的情绪在感情需要得到抒发和表达的时候,恰到好处的插入音乐的一部分,将情感推向高潮。通过不同的音乐和交叉结合共同推动纪录片的情感表达、主题深化,以及叙事结构的完整,多种音乐的融合,细腻生动地揭示出该片的深刻内涵,使本片的主题升华,构成了《俺爹俺娘》音乐的艺术特色。
(本文内容存在部分借鉴)
《俺爹俺娘》观后感(三):眼中的上帝
第一次看完《俺爹俺娘》,这是用纪录片的方式记录了俺爹俺娘几十年的生活。纪录片的开头出现了焦波在向观众介绍爹娘,那是他的父母,这同样是天下千千万父母的代表。他们对子女的爱,是不图任何回报的,在他们的心中自己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全部,所以在父亲没有上过几年学的他毅然在我(焦波)六岁的时候把我送进学校,他想家里能出一个大学生,一个有文化的人。从此俺爹为我付出了辛劳和汗水,俺娘为我付出了数不尽的年华岁月。在我(焦波)走出山村出去读书时,俺爹和俺娘送给了我三样东西,一块手表,一辆自行车和一件半大衣。这些东西一起值三百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大数目了,这些钱都是爹娘为我凑来的,为此我已经五十八岁的爹背上他的木匠箱子进了城在煤矿里打工,这一去就是十年。当焦波对着镜头叙述时,画面转向了父亲工作的煤矿里。看到这里我流下了眼泪,用最平静的口吻向观众讲述了一个一个伟大的父亲。俺爹受伤时躺在那个狭隘脏乱的彭芳里,还有手里拿的黑馒头,焦波叙述的每一句话深深烙在了我的心上。此纪录片多用了空镜头,多次在俺爹的读书声时转向我的村庄,向观众介绍了俺爹俺娘生活的村庄。还有那通往家里的小路,无数次离开家,俺娘总会出来送我(焦波),还有我身后的那束灯光,虽然微弱,但它照亮了我的心,还有灯光后的小小人儿,那是俺娘。俺爹俺娘磕磕盼盼一起生活了七十年,相濡以沫说的就是他们的爱情吧。真正的爱情是经的起最平淡的年岁。影片的最后我(焦波)朝着大山喊出了爹娘。那句叫声在山中回荡很久很久。也荡进了我的心。每一位父母在自己的孩子眼中都是上帝。《俺爹俺娘》观后感(四):不可避免的死亡
片末,陪伴了“俺”一生的“爹”在病床上等来了死亡,尚颤颤巍巍活着的“娘”每日等待,等待儿女归来,等待老头子好起来,等待她也不知道何时来的客人—死亡。亲人的死亡大多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而是一段漫长的嵌入骨头的寒潮。看着亲人从健康、快乐的正常人到躺在病床上插着氧气管、导尿管、输液管的嗜睡躯体,打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带给我们的改变也非一概而论。我深知“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也免不了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深谙生老病死乃自然不可抗规律,却也暗自希望有神灵庇佑可延长亲人的在世;我从前深恶鄙视一切非科学的鬼魔妖灵,而现在也默默祈祷死去的亲人可托梦,或化成鬼魂在我身旁。
小林一茶有一首俳句:“我知这世界,本如露水般短暂,然而,然而。” 我们都是先天命理和后天人事控制的客体,我们无法主导一切生命的进程,眼泪、悲伤、恸哭、挽留都无能为力,死亡依旧如期而至,给至亲,每一个“我”的生命篇章留下一个无可奈何的句读。唯能做的是在至亲临走前,我们不留下遗憾,至亲逝世后,我们带着这份怀念,好好行走,好好生活。
《俺爹俺娘》观后感(五):个体的亲情表述
不难发现,《俺爹俺娘》这部纪录片的亮点在于其声音。片中保留的大量的同期声大大提升了这部片子的魅力。在制作中,《俺爹俺娘》保留了农村生活中的声音。村民的说话声、鸟鸣、市场的喧哗……共同营造出传统中国乡村的气息。农村的自然与淳朴、平凡与真实跃然纸上。而更加突出的,是片中多次出现的老人的歌声。它不仅渲染了乡土气息,更为影片带来了一种十分“恢阔”的感觉。它凭空擢升了影片的艺术层级,影片中所有关于农村乡土的表达汇聚于这几段歌声,在宽阔的背景下与田野共振鸣响,真真正正地达到了荡气回肠的水平。《俺爹俺娘》观后感(六):最后的日子•镜头的定格
——评析纪录片《俺爹俺娘》艺术特色《俺爹俺娘》观后感(七):俺爹俺娘观后感
短短的三十分钟倏忽而过,短片里的俺爹俺娘的形象和鲁中山区农村的景象却深刻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感触极深。说实话按照短片里两位主角的形象我联想到的是我的祖父祖母,可能是因为我比较年轻,我父母的形象也不像是那么的老,但是“俺爹俺娘”的许多举动却让我不由得地想到了我的父亲母亲。《俺爹俺娘》观后感(八):碑情 ——评声音运用
在同学的强烈推荐下,我观看了这部纪录片《俺爹俺娘》,并且是我人生中观看的第一部纪录片,看完之后久久不能释怀,而拍摄者焦波说的这么一句话:“儿子的脚印是一条河,河的源头在爹娘的心底里,爹娘的影像是一座碑,碑的基座在儿子的脊背上。”更是让我感触很深,这座由父爱、母爱雕刻出来的碑,是一个永恒,且屹立不倒的。《俺爹俺娘》观后感(九):另一侧面想,疑惑
今天上课老师给放了《俺家俺娘》,这部纪录片确实很感人,当时班级里很多小姑娘都在哭,但很奇怪我却一滴眼泪都没流。
纪录片不是按着时间顺序来讲述,而是随着拍摄者叙述感情部分的变化在不断跳动(通过拍摄照片来讲父母的故事)。看的时候感觉很乱,要和小伙伴讨论刚才是跳到几岁了,没办法通过讲述的这个顺序来理解更深的感情。但是纪录片的配乐其实配的挺好,整个氛围是悲伤的怀念的感觉,但是摆拍不少……
我想我没流眼泪,一是感觉整个纪录片缺少了一些东西,使我总感觉有点违和,让我带入不进去情境。二是拍摄者介绍太片面,纪录片有别的大爷在唱歌的摆拍,却唯独没介绍家里的兄弟姐妹对父母的照顾,也没有提自己的工作,看纪录片的时候让人产生他言行不一的观感。
还有看纪录片中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在上学的时候家里给买了三大件里的两件(手表和自行车)还有一百多块钱,将近有300,作者说不知道父母是从哪拿到的钱(毕竟当时几毛钱就能买一斤肉,而过年才吃肉),接下来父亲就去城里挖煤了,乍一看都被父母的付出所感染。但是,作者为什么不问,而且明知钱多……别管怎样作者还是成了文化人,成了父母最想让孩子成的那样。
不管怎么说,纪录片还是很感人,但是我还是不能接受,在纪录片的后面父亲去世了却不告诉母亲,把母亲蒙在鼓里,这种煽情的泪点不能接受,毕竟是现实不是电影(虽然我觉得不可能不告诉,但是纪录片是这么说的)。而且,当时父亲母亲都住了院,病房就挨着,却不告诉,最重要的是还拍摄带母亲出院经过父亲病房的场景,这点很讨厌。
Ps:写拍摄者太过麻烦,最后就都写了作者。仅代表自己观点,谢谢。
《俺爹俺娘》观后感(十):镜头的力量
------简评《俺爹俺娘》 没有浩大的场面,没有华丽的色彩,有的只是平凡与真实。《俺爹俺娘》就是这么一部朴实的生活纪录片,一个个平凡的镜头交织在一起构成作者焦波眼中的爹娘。影片把长达三十年来生活的种种浓缩到了短短几十分钟里,极具张力的展现出了一种朴实无华的情感。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影片就像一股清泉,治愈着人心。 影片由对客观镜头的主观表达来构成,在保证客观真实的同时加入了饱满的个人情感。主观情感与客观真实相互交织反而使得影片更具真实性与感染力。《俺爹俺娘》取材于最平凡的生活,以一种散文式的方式来叙述,娓娓道来的口吻让影片极具感染力。正是在这种散文式叙述的感染力下,作者与父母间30年来平凡的生活故事变得非常具有冲击力。主观的情感使客观真实的平凡生活升华,观众们在目睹真实的同时也看到了焦波的心。透过焦波的眼睛,看到相濡以沫三十年的父母,看到父母对焦波细微的爱,看到平凡生活里的感动。相比现在一些无痛呻吟或是浮华堆砌的作品,《俺爹俺娘》显得如此真实质朴而感动。 蒙太奇是《俺爹俺娘》这部电视纪录片主观的去表达客观的手法。影片着眼于朴实无华的生活,抓住了生活里细微的感动,把生活感动的一面记录下来。三十年来的生活记录,可选的素材太多太多,通过对真实的镜头进行选择性剪辑拼贴,讲述了作者焦波眼中的父母。影片把三十年来生活的种种都浓缩到了30分钟里面,这就需要按作者想表达的来进行取材拼接。从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来看,影片使用的是抒情蒙太奇,在保证叙事和描写的连贯性的同时,表现超越剧情之上的思想和情感。三十年来的感动被浓缩到了这短短几十分钟里面,使得平凡的生活中的情感变得非常浓厚。蒙太奇的使用可谓是《俺爹俺娘》的灵魂所在,是作者把情感融入这部电视纪录片的钥匙。 《俺爹俺娘》最初是一部散文性的回忆照片集,书的风格奠定了纪录片的风格,影片在秉承了书的主旨的同时对书进行了升华。影片在焦波自述的同时采用了专业的配音演员配音旁白,旁白声富有磁性,极具感染力,真实再现情感的同时对情感进行了升华。形散神聚,影片不仅仅是在自述与旁白中再现了书中散文风格,在叙事方面也是一样。影片虽然按着时间顺序叙事,但事件与事件间结构并不严密,很松散碎片化,但在这种松散的叙事的同时,影片的主旨非常明确,所有的事件围绕爱与亲情。作者成功的把书搬上了电视荧幕,不仅如此,生动而丰富的影像资料使得影片再现书的同时完成了一次升华。 《俺爹俺娘》涉及时间跨度大,以前的生活一般只有照片,并没有影像记录。影片巧妙的把静态的照片与动态的影像记录结合,用虚与实的交替来充实了影片。在涉及过去没有动态的影像记录时,一般采用照片与煽情的旁白,或者是拍一段事件发生地的镜头,或是三者结合起来叙事。相比大多数电视纪录片模拟当时场景拍摄的真实性,《俺爹俺娘》这种再现手法更具散文性,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感。由于镜头的局限性而无法再现往昔岁月,但这种散文式的再现却是对书进行了升华。 影片以作者之于父母的亲情为主题,抛开一切不谈,影片最感人的在于细节,细节是这部电视纪录片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并且最具感染力的。作者焦波本身就是摄影出身,善于拿捏细节,能发掘很平常事物中细腻的情感。就是这种细腻的情感,往往最能引发人内心的情感。无论是父母第一次面对镜头的兴奋与窘态,或是父亲看到“我”作品上报纸时后的样子,还是影片最后作者对着父亲的坟拍照,嘴里说着:爸,以后再也不能为你拍照了,无不触动着观众的心弦,甚至是让人泪崩。 作为一部电视纪录片,影片在展现了作者自己的父母的同时,也是在展现中国千千万的父母。就像片中人们在看作者焦波的作品展时所说的一样:我想起了我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