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美国人》观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7-11-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美国人》观后感精选10篇

  《美国人》是一部由安东·寇班执导,乔治·克鲁尼 / 维奥兰特·普拉奇多 / 斯科拉·鲁特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人》观后感(一):冷酷与多情

        感觉很给力,除了动作片主角们必杀技外,更让陶醉的是他们遇事的那份冷静,这也是我一直喜欢美国动作片的原因。
       我一直很困惑的是,同样性感的女人,第一个出场的那个,乔治鲁尼被杀手找到后为了掩盖其身份就杀了,没有片刻的犹豫,这是大概是一个老道的职业杀手做的再平常不过的事了。随着剧情的发展,这位帅哥却慢慢的爱上了一个出入酒吧的妓女,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魅力让这位在江湖闯荡多年的杀手萌生了退隐的想法。如果可以,那他们以后的日子多幸福!可套用一句略带喜感却又残酷的话,“你知道的太多了”,追杀他的不是仇家,是那个他为之出生入死的BOSS,这也是动作片的常用路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挣扎着见让他决定退出的女人一面,他的感情此时是那样的复杂:快乐遗憾,纠结,痛苦。。。如果能再共度一晚。。。。如果。。。。。这位妓女最后大声呼叫鲁尼,她当时是否知道她对于鲁尼的意义,他对鲁尼是否也有着相似的感情,还是这只是个对他比较好的人呢。不过,这似乎又不那么重要了,真的不重要。冷酷冰冷的杀手也有对爱的渴望和追求,当爱降临,他也像常人一样为爱不惜生命,不惜生命去保护她。尽管结局让人伤感,可伤感里又有一种找到真爱的幸福和快乐。。。。
        看完电影,一整天都沉浸在鲁尼这一路的心理变话。在心里不断的想象自己就是当时的这个男人,感受他感受的威胁,感受到的爱情。只想说,TODAY,SO NICE!

  《美国人》观后感(二):宁静的杀戮更加激烈-《美国公民(The American)》

起初识得乔治克鲁尼,还是在美剧《急诊室的故事(ER)》之中那个不羁的道格医生。掐指一算,有快二十年了。后来看过他演过的不少影片,但是印象还是停留在道格医生上。这个《美国公民》其实早就下载到电脑中快一年了,因为种种原因,实在是无法静下心来看。昨天晚上又是值班之夜,在日记本上长篇大论了一番2013年的工作之后,发现里睡觉还有一段时间。于是,翻看着电脑上已经下载下来却没有来得及看的影片,因为乔治克鲁尼,就选择了这部《美国公民》。
  整个作品看下来,我竟然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我醉心于意大利那空旷、秀丽、自由而又真实的山区风光,醉情于男主人翁那惊世骇俗浪漫爱情,感受着波澜不惊下面惊心动魄的杀戮。如此对比明显的故事,的确令我陶醉。整个影片,对白并不是特别多,一切都是在静怡之中进行着。当乔治克鲁尼在意大利山区小镇用石头铺成的小路上徒步,当他在风景如画的河滩调校武器,当他在顾客稀少的餐馆喝咖啡,一切无声的安排,都在述说着这个美国杀手内心的一切。这是一个喜爱生活的人,也是一个厌倦了杀戮的忏悔者。利用修道院的钟声改造武器,观察周围一切那种仔细,把身边的人都看做敌人的那份谨慎,也被寂静、空荡的小镇小巷衬托得无比微妙。冷酷的杀手、多情的妓女、稳重的神父,编织着一个别样的故事。从来都没有如此这般地感受“无声胜有声”的绝妙之处。
  看惯了大银幕上所谓大场面的激烈和现实中喧嚣阴霾的现实世界,在宁静的夜晚,去感受这种平静之下是暗潮涌动,的确格外入心。

  《美国人》观后感(三):就是这种feel

这么无聊的片子我前后看了3遍。所以不得不说,这就是我喜欢的feel啊。
一开始是奔着G.C去的。哼,你这个优雅的老痞子。
时间带走一些东西,却又还给你另一些,关扇门开扇窗么。
大片都看腻味了,跟毛头小子似的,横冲直撞,荷尔蒙爆棚,镜头恨不得把人抖吐,打斗快赶上武侠片了,切镜频率逼近秒切,时不时放个大烟花。
真的有点疲了。
换点口味吧,写实一点,严肃一点,慢一点,宁静一点,题材一样可以是杀手嘛犯罪嘛,多好。
好吧,其实我也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老了。
一开始的湖边小屋就喜欢的不行啊。曾几何时我想去连绵的大兴安岭当个孤独的护林员。密集而又参天的松树,覆盖着白茫茫的积雪,一座木屋深处其中,屋里的柴火烧得噼啪噼啪,烟囱里升起团团烟雾,升到比松树还高的地方,渐渐散开,方圆百里,辽无一人。
咳咳,扯远了。
老杀手开个小破车,来到L'Aquila地区的一个小镇。这个建在丘陵上的小镇,遍山的石砌房屋,蜿蜒的石头小巷,一切都透露着历史的厚重感,嗯,远离愚昧的大城市。
我们的Jack在这里住下,接任务,找材料,做枪,找妓女,啪啪啪。这不紧不慢的一段基本是全篇最没有起落的地方,相信不少吃不惯的朋友没熬过去,要么睡着了要么关了播放器。
但是,我就是喜欢这种feel有没有?找材料的过程,做枪的过程,还有做消声器的过程。一张老旧的木桌子,铺开零件、工具,然后组装,加工,打磨,让人想到那个词,工匠情怀......
消声器也做好了,试枪去,溪边瞄准几束芦苇棒子,微调下瞄具,扣下扳机,芦苇炸开,絮絮飘在空中,子弹出膛的声音,咻咻咻,真酸爽。
对了,突然想到了摄影,嗯,爱的就是这胶片的质感。说不定如果这片子是数码机拍的,我也会看不下去。胶片呈现的独特色彩和颗粒感十分契合本片的格调,有一种和谐而绵厚的美感,就像一坨美味的豆腐乳。Arri产的Arricam 35mm摄影机配合Kodak Vision3胶片,就是喜欢这画面,所以整个片子我光看画面都觉得醉了,情节什么的,whatever。
最后我们的Jack和老东家当街拿小手枪站着突突突。他打倒敌人,上车,踩下油门,脑海只有他的女人在溪边等他。事情终于办完了,真的完了,不会再有人来灭自己的口了,终于可以过上安全的生活了,好像他已经站到了安详而幸福的门口,以后的日子就是跟自己的女人过上平静的生活,只差最后半步。
但是,他开始感觉到异样,汗从额头渗出,他用手一摸肚子,原来自己也中枪了。美满的大门刚打开,还没等他迈过去,就重重关上了。我们的老Jack,眼神变得沮丧,神态无助,他懊恼地锤着方向盘,锤得我都跟着心欠欠的。
他撑到了小溪边,看到女人的背影,女人回过头,他才一头栽在方向盘上。
刺耳的车喇叭声响起,久久不停。

  《美国人》观后感(四):杀手克鲁尼

        杀手作为一个人物角色,集合了天然的暴力与冷酷基因,常常被电影导演拿来放入激烈的动作片中。现实中很难看到的杀手,他是高挑冷酷的大汉还是不惹人注意的路人,我们不知道。而在我的脑海中,杀手的形象已经被马特达蒙所全方位覆盖,他的身手矫捷、意志坚定、敢爱敢恨敢作敢为,他还痴情于一个人女人,为此付出巨大的牺牲。脑中的人物已经描绘好了,把这个人放在人潮汹涌的火车站、连成一片的棚户区、高楼天台的狙击点,再放入汉斯季莫那些澎湃的音乐,这就是电影中的杀手了。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叫Jack的不爱说话的杀手。电影中没有激烈的打斗镜头,讲述的是Jack在杀了三个人之后的避风时光。没有强大的反派,有若即若离危险气息,有前来买枪的玛格丽达,有和杀手相爱的克拉拉,还有意大利浓郁的城镇风景。不得不提及的,还有片中的配乐,我曾试图在豆瓣音乐中找到这部电影的配乐,但是没找到。全片虽然节奏很慢。但配乐紧凑,甚至有些移步换乐的味道。开头和结尾两次长时间驾车的配乐很不错,开头那个奠定了电影慢悠悠但炫酷的基调,结尾那一个配乐像火石一样在观众心中激起一道火花,如果坐在荧幕前的你进入了这部电影,那么这束火花之后你的脑中会绽放出不一样的花火。
        我欣赏的电影大多属于能给我带来新的视角。这部电影也不例外,它描绘的大到意大利小城、瑞典冰天雪地下的荒原、小到造枪时稳定有力的手上的手表、神父家的牛肉,种种细节莫不真实,看起来竟是无比欢欣。
        在写感后感的时候像极了我写论文,懒得去想,但打下来的字却越来越多,再写务必应从炼句做起。

  《美国人》观后感(五):只待入梦时,回那纯真处——电影《美国人》浅析

冬日某晚,闲上心来,难耐,遂开了电脑,点上烟,看了一遍《美国人》。这是一部颇具诗性的黑色电影,它平静、轻缓却又独辟蹊径地讲述了一个在我看来有关救赎的故事。以下文字皆由剧情线展开,各位看官见谅。
  瑞典,漫积的厚雪却遮不住他的嗅觉。一行脚印,一个新认识的女人,让他明白了一切。于是掏枪夺命,不带一丝迟疑,即便她给过他片刻的温存。这是他完成蜕变后的几十年里一次普通的写照,何为蜕变?就是从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向具备机械般反应和思考的杀手转变的过程,听起来不那么美妙。
  把人杀了,得走,他像以往一样娴熟的寻觅着逃亡地点。这一次,略感疲惫的他选择了罗马。咖啡馆内,小窗子旁,意大利那柔和泛黄的阳光飘了进来。此时,镜头转向了时钟:两点——一个过了正午却没有丧失温热的时间,恰如杰克那四十多岁的年纪。帕维尔走了进来,多年的老友此时重逢,没有寒暄的台词,没有轻快的配乐,有的只是讨论,上一个任务遗留的问题,下一个任务需要做的事。
  路上,他丢掉了手机,调转了方向盘,没有去帕维尔提供的住所,不因别的,只因所有的一切都是老搭档提供的,这太周到、太有人情味儿了,不正常。播放至此,自感一阵寒意,这种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就像白描一样把杀手这个职业的特点刻画出了棱角,那种“”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的心理活动描写让观影者庆幸自己是个普通人,却又不免掖了一下衣领。这种冷,真实到能够触及骨髓。还记得1967年让.皮埃尔的《独行杀手》吗?《美国人》在风格上与其形成了一种对话关系,同样的题材,同样的叙事手法,甚至相似的由大篇幅空白配乐所营造的孤独与寒冷,此时的杰克与彼时的杰夫,生出一种惺惺相惜之感。
  神父这一角色的引入独具匠心且不引人耳目。多数人觉得胖老头的出现是为了给杰克一个忏悔的机会,使其性格多元化,达到丰富人物形象的效果,倘若真是这样,此片不免落入俗套。在神父家里以及清晨的公园两场戏中,那些有关他们两个对于人生观看法的对话揭示了一点:神父即为杰克没有蜕变前的形象,他有着怜悯之心,富于热情,肯救人于水火。但有一点是不变的,自始至终的负罪感,深深缠绕在两个人身上,这也是影片后半段剧情反转的依据。
  河边试枪那一幕,他见有蝴蝶落在马蒂尔德身上,说了一句“不要动,这是濒危物种”。蝴蝶,指的就是他这种稀缺且孤独的杀手,活在自己的花丛中,细嗅蔷薇。随后两个女人都送了他一致的爱称——蝴蝶先生。至此,影片进入主题。
  送女杀手离开,镜头切换至远去的火车,这时竟然响起了《西部往事》中那标志性的口琴声,步入餐馆内,果不其然出现了“影中影”——墙上的电视正播放女主角的儿子被杀的一幕。既然到了罗马,不妨对意大利的传奇导演来一次致敬,此片导演也算是个有趣的人,可作一笑。然细想来,这颇具心机的致敬不是白送的。杰克日常的工作无异于杀人妻小,与《西部往事》中那一反派无很大区别,身背负罪感的他已厌倦了自己的勾当,另外,口琴声原本象征了复仇,而本片正好拿来借用了一下。
  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做了这么多铺垫都是为了剧情的反转,东风就是女招待克拉拉。此女是局外人,虽深陷风尘,心却不曾被沾染,这一点吸引了杰克。红颜,福水也好祸水也罢,总是医治铁石心肠的最佳良药,杰克服了下去,从杀手的角度来看,他这台机器算是瘫痪了。心上人的苦劝加上突如其来的暗算,让他萌生退意,沉思良久后致电帕维尔,告知想法。电话亭内,杰克的手一直放在红色的投币口旁,暗示了流血事件,而影片结尾他的手呼应了这一镜头,导演是个能绣花的主。帕维尔回了一句:“你退出吧。”一语双关,杰克人非草木岂能听不出其中利害,这直接导致了他在交枪前对枪做了手脚,很多朋友说这一幕不合情理,可笑也,叹心之不细。既然提到了,就说一说这个不足一秒的镜头吧。假若像那些技术控说的一样,要将临时改装枪的具体过程呈现出来,要不然就是看不起观影人的智商,那么好,后面杰克被狙击那场戏可以直接砍掉了,观众都知道要发生什么,还有何悬念?电影区别于纪实影像的一点就是她的拍摄手法,镜头写意一点又何妨。
  冲冠一怒为红颜,解决完帕维尔,负伤的杰克驱车奔向湖边,此时的他已经明了那种杀手不敢于品尝的东西是什么滋味,彻底脱离了那个视人情为毒药的世界,你会感觉到这个人的血肉又回到了他身上。拐角处,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渐渐现了出来——镜头短暂的聚焦在一只毛毛虫身上,寓意了主人公完成自我救赎。毛虫到蝴蝶,蝴蝶到毛虫,究其一生,辗转腾挪,竟是满足地回到了起点。
  年少时多听人讲“化茧成蝶”之妙,想来那蝴蝶定是人间第一等快活之物,遂不畏万难抽了丝剥了茧,振翅一跃,前去寻花。不想那蛛网罗天,麻雀常飞,只得低头苟活。荆棘密布坎坷处,也曾想似那当初作茧缚了自己,怎奈回头路短。只待入梦时,回那纯真处。

  《美国人》观后感(六):诗一般忧伤的格调。尿点多是因为你静不下心来看。

整部电影的格调幽静深沉,没有太多的杂质。带着淡淡的忧伤,像一支平静忧伤的歌,没有太大的起伏,却让人心感到莫名的沉重。
意大利古老的小城,蜿蜒曲折的山路,老杀手冷静复杂的内心,用一种西方诗句一般的格调娓娓道来,像平静的水坠入一滴鲜血般,缓缓化开,一条条生命一般的线条在水里游离。你发现,这才是真实。
生活本来就是平静的。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下,人心早已对无常的世事淡然,习惯足够冷静地看待世界。
哪来那么多高潮?那么多激情澎湃?
用这样一种淡淡节奏去表达强大的杀手其人性的脆弱,在一个远在天边,寂静的小城里。幸福在爱降临的那一瞬间,妓女放着光的眼神,那一句“永远吗?”击中人心。那一刻你才发现,世界有多美,爱情多迷人。
我想更多的悸动,是在于我们总是很平凡地生活着,平凡地谈着恋爱。当这种故事以另一种更安静的方式演绎时,我不知为何突然感动了,突然好想找个人说说话,聊点别的。让自己不要再沉浸着一丝淡淡的莫名的苦涩。
最后的任务是造一把狙击枪。结果是为别人杀掉他自己而准备的工具。亏他一开始还那么用心。
人生就是如此的讽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美国人》观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