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是一部由热哈·埃尔坦执导,Deniz Hasgüler / Onur Ünsal / Yildirim Simsek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珍》观后感(一):旷野和风沙
始于一个山谷,终于同一个山谷。
始于逃亡,终于死亡。
旅途的前半圈是对亲人和温暖的怀念,是生的希望;路途的后半圈是无路可逃的返程,是回到原点,是被死的宿命追上。
壮丽河山,美景如许,人在其中却格格不入,处处点出一种“山川皆为荒野,荒野无善意”的意味来。
而有灵的动物,和无谓的杀戮,则合力构造了另一重的幻境,这幻境中的隐喻,则是荒诞莫名。
旷野,以及与旷野合而为一的战争的恶意,在此旷野之中,人的意义被消解了。
风沙中艰辛的劳动,开垦荒地,一块一块地拣出石头……这里人和自然、荒野尤其是对抗的。而在旷野双重的宏大冷漠之中,这努力与艰辛也被无视了。
少女自伤身世,对能正常上课的孩子的羡慕,偷走的语文书和带花边的底裤,对正常生活的向往……这些在旷野面前,在所遇的恶棍们的淫欲前,一概被消解了。
最后她挖出枪,换上军装,踏上了回程。可她再也回不去了。路上遇到的那匹死马,就是这样一个预兆。
到这里,旷野的双重意味越发明了。可怜的人,无论是融入自然,还是融入社会,都不被接纳。结局只能有一个。
明月之中或许别有家乡。然则也只是或许而已。
《珍》观后感(二):残酷的现实远比电影中来得可怖
同样是抨击战争的题材,这部土耳其影片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潘神的迷宫》《鬼童院》等有着异曲同工的味道,只不过这里将神话传说的怪物转换成自然界的飞禽走兽而已。选取的地理环境相当特别:土耳其东部的蛮荒之地,连绵不绝的崇山峻岭,与世隔绝的原野森林,人物角色在如此广袤的空间里犹如蝼蚁般渺小,而女主角的命运更是让人不胜唏嘘。
长镜头拍摄下的自然风光不禁流露出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的残酷意味,或者让人联想到新出炉的金棕榈同乡大导演锡兰作品中的荒凉诗意。震耳欲聋的轰炸与静谧灵性的自然环境之间碰撞出惊心动魄的美学效果。
不过,更吸引我的却是作品中种种显眼的细节:枪支、军装、女装、白布鞋、大兵的手机等;更别提那些赤裸裸的现实描绘:打黑工赚钱坐车险被强暴,在关卡遭遇扣押战乱中脱逃。尽管这些桥段充满了戏剧化效果,然而 ,谁又能否认一个战乱的地区不会发生如此戏剧化的事情呢?只是身处和平时期的我们没亲身经历而已。俗话说,人生如戏,但在我看来,很多时候残酷的现实远比电影中来得可怖。导演对结局的处理则有力地印证了我的这个观点。
我并非一个悲观的宿命论者,我始终觉得电影远非是一个让你逃避现实的工具,更多时候,我需要它提醒我现实的残酷,好让我清醒地面对这个不完美的世界,而让我不断储起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改变。
《珍》观后感(三):无路可走
电影的开头是震撼的。雪白的雾霭笼罩着翠绿的群山,一片长久的死寂之后,低音提琴奏出压抑的、如泣如诉的旋律,突然,从天而降的枪弹轰鸣,击起团团烟火,令密林间隐匿的生物惊慌游走——他们是库尔德游击队员、蛇、蜥蜴……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月光皎洁的夜晚,少女珍偷偷脱离游击队的伙伴,开始了逃往家乡的旅程……
土耳其与库尔德民族的矛盾由来已久。跨国的库尔德族分布于中东各国,土耳其只承认一个民族,库尔德人除了认可自己是土耳其人以外,似乎找不到更好的出路,多次的起义,引来多次的镇压。他们被称为“山地库尔德人”而遭受歧视。
近2个小时的电影,当有人说冗长的时候,他显然没有足够关注17岁的库尔德少女珍。她如小鹿一般机敏,在密林中躲避来自空中的袭击,躲避与军人的遭遇;她脱下游击队队服、装扮成贫民少女,却又要躲避不同男人相同的魔爪。她向人解释脸上的伤痕:“被狗咬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咬回去。”她几乎一直在奔跑——在干燥的尘土里,在群山之间,你可以感受她的坚强,同时感受土耳其山野的自然气息。
然而,她无路可去——为了挣车票钱,她干男人的活,在被打昏的状态下醒来;几次从欲被强奸的危险境地逃生;因为没有身份证,她躲藏、逃避、被抓……最终,她又回到了原点——从山洞里取回她的枪,重新穿上曾经换下来的游击队服……
任何形式的回到原点,都予人以悲凉和无奈。你的一切努力只是徒劳,回到原点的你,甚至已经迥异于出发时的你了——一个兜兜转转,流了多少血?淌了多少泪?心,已经疼痛和绝望了多少回?
当珍再次拿起枪的时候,电影不是要我们看一个复仇女神的归来——她的善良使她手里的枪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武器,即使她偶然擒获了一个受伤的土耳其士兵。当他醒来向她要水喝的时候,她自顾自地喝了水,然后背对他僵硬地坐着——在她僵硬的沉默里,有对这个世界的不情愿,有她看不懂的人与人的不平等,更有她无法理解的民族间的矛盾和纷争……而最后,她都无法将一切抽象的愤怒发泄到面前这个无助的男人身上,就像她遇到的那些需要帮助的鸟儿和动物——她是一定要帮助它们的。所以,在赌气似的僵持之后,她为他包扎伤口,给他饮水和食物,最后,放他生路……她沉默良久,冲着他的背影说出了自己的名字:“我叫珍!”他能记得她吗?一个在山野间游荡,不能回到妈妈身边的少女?
电影结尾,爬在树上躲避空袭的珍,没有延续一直以来似乎不错的运气——她坠落了……
如同一幅静穆的油画,珍躺在茂密林间一块铺满青苔的、凸起的山石上,眼睛静静仰望着,微蹙的眉头和面容有着淡淡的愁苦,弓一样挺起的身体线条优美,散发出青春与死亡混合的气息——血顺着她下垂的脚踝慢慢流淌……四周有动物聚拢过来,它们是吃过她苹果的熊,被她包扎过伤腿的驴,与她路遇的麋鹿、乌龟、山猫……低音提琴再度奏出沉重的旋律,清脆的枪声响起,画面陷入一片黑暗,音乐急促起来……
人们说,有战争就会有死亡。然而战争,从来不是个人之间的战争。
少女珍只是一个少女,她如何被卷入了战争?她应该与林间那些小动物们一样快乐和无忧,因为战争,她却与它们一起陷入惊慌和无助。甚至,当她年轻的鲜血流尽,她都不能明白,拿走她生命的,究竟是什么……
珍是无辜的。她的死该引起世人对于战争的反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7fa25b0101iksk.html
《珍》观后感(四):珍:残酷世界物语
【剧情简介】
来自战乱中的纳维斯姑娘,珍,为了去寻找亲人,穿过山川河流,历经各种艰险,在枪炮声下艰难地前行。她在不同的村子里遇见不同的人和事,但在乱世之中每个人都提心吊胆,只有那些动物们在某些瞬间令人宽心——它们不会欺骗。在巴士上,她被检测的警察扣留下来,虽然幸运地逃了出来,却只能重新在大山里偏行。她甚至把一个还有7个月就要服满兵役的士兵救了下来。可是命运总是喜欢和人开玩笑。在一阵乱枪之下,她从树上狠狠摔了下来。动物们跑来围在一圈,小熊,驯鹿,小鹰,小豹,它们看着她缓缓闭上了眼睛。
【成有话说】
这是一部土耳其的影片,故事的背景无疑和动荡的国家形势息息相关。战乱,恐怖份子,随处可见的关卡,面无表情的士兵,枪炮与呼啸而去的飞机,这些元素组成了本片的紧张氛围;另一方面,沁人心脾的辽阔风景,溪水与绿树,雪山白云,忽然出现的一只驯鹿,躲避炮火的灰熊,它们共同构成了另一个世界;小村庄里卧病在床的老太太,送珍回家的卡车司机,帮珍找活的朴实大姐,和珍交谈分享食物的小姑娘,被虐待的小毛驴,害怕战争的倒霉士兵,他们则代表着更为真实的世界,处于夹缝中的生活。
珍在这三个世界中穿行,她是见证者,是亲历者,也是受害者。影片中不时会出现一些神圣的瞬间,那是珍和驯鹿偶遇后的对视的时刻;那是珍站在雪山对面凝视远方的时刻;那是珍在公路旁休息时偶然发现一朵红色小花的时刻;那是珍因饥饿爬上树拿走鸟窝里的蛋,被鸟妈妈呼唤的叫声所打动的时刻;那是珍偷偷拿走农户家孩子的书籍,在树林下朗读书本的时刻;那是珍克服了恐惧与警觉,将水和食物递给痛苦不堪的士兵的时刻。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在这些神圣的时刻中被考验,也被历练。珍被无数次伤害,甚至被自己的父亲伤害;珍也无数次被帮助,就算因为和司机的女儿同名而被祝福;她仿佛上天派来人间考察的天使,受尽磨难,却常常因自然与人的一些温存的美好而感动。人啊人,你的手既可以摁下扳机,也可以伸出援手;你的口既可以害人不浅,也可以暖人心扉;你的眼既可以无动于衷,也可以饱含热泪。你的面孔如此不同,那么,你到底是谁?
贯彻全片的背景除了与世无争的自然,还有如歌如泣的提琴声。每一根弦音都似乎在诉说着一个悲伤的故事。珍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睡在大地的怀中,黑夜里悄然升起的火光迅速被熄灭。她当然渴望回家,但真的有这样的地方可去吗?在影片中,珍两次和母亲通话,前一次,她异常渴望离开;后一次,她知道再也回不去了。令人惋惜的是,也正是放弃了回家的时刻,她离开了地面,爬上树梢,升上了天空,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似乎是一部对战争表达愤怒的电影,但珍的经历似乎又表达了作者对于人世的一些看法。比起人群与人群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战争可能更令人心寒。一些微妙的镜头远离了我们对珍的想法的理解。当离开的士兵表达了对她的谢意并希望她能给予祝福时,珍什么话也没说,只是看着他远去。她到底想到了什么呢?是那些企图对她图谋不轨的男人们吗?是那位慷慨地给予自己祝福的卡车司机吗?
可她只是默默地看着,然后默默地离去。也许,这就是这位天使对我们人类最终的看法。她不能再多说什么,事情就是这样。
《珍》观后感(六):狗日的战争!
意义深刻的一部佳作!
影片节奏紧凑,每一个镜头画面都能阐述一个主题。
本来,该电影画面美不胜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让人频生向往之心。
可是,该死的战争破坏了这本该宁静如水的一切!骨肉相离,家破人亡!还有“可恶”的导演和编剧非得在影片最后给出观众心里一直祈祷默念不希望发生的悲剧,尽管有可爱的动物们守护,可给观众内心的强烈冲击和震撼久久挥之不去,血和泪在心中流淌,咬牙切齿,狗日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