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是一部由张前 / 陈健执导,李幼斌 / 何政军 / 张光北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亮剑》观后感(一):抗战题材的经典之作—亮剑
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观后感(二):观《亮剑》,谈对第三者(小三)和婚姻的看法
观《亮剑》,谈对第三者(小三)和婚姻的看法
众所周知,目前社会好像小三越来越多,有句俗话好像说出了原因,即“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如果不仔细思考,一开始大家一定以为这句话是对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想想,这句话只是总结了一下大部分婚姻出轨的表象,但仔细究其原因,你就会得到另一番认识。
《亮剑》的后几集,讲述了李云龙出轨张白露的故事,很多人说李云龙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明明他老婆田雨这么漂亮,而张白露长得也就是能看而已。
我不否认,田雨的美是个男人就会心动,我也不例外。但也要看到田雨在婚后做了什么,两个人身份经历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价值观,李云龙就认为家里的空地该种些蔬菜,而田雨就想种些梅花和紫藤。事情的结果都知道:李云龙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尊重了田雨的想法;还有钢琴去留问题,李云龙认为用不到的东西就该拿的起放的下,钢琴该送人或扔掉(这是一种十分果断的素质,在抗日中多次遇到军队突围,好些装备却带不走的情况,李云龙总能迅速做出决断,放弃辎重,轻装突围。)。而田雨却不舍得钢琴,即便家里没人会弹,留着也好,甚至自己可以学啊。结果是:李云龙听从了田雨的建议,留下了钢琴(具体田雨后来学没学钢琴就不说了。)。从很多事可以看出李云龙对田雨是出自真心的爱,要知道在军队他可是说一不二,老总来了都没办法。可是田雨有体会到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爱吗?没有,她只是强烈的认为李云龙与自己的文化差异太大,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其实我以为,这时候她对婚姻已经动摇了,还记得她在知道怀了李云龙孩子时的表情吗?不是欣喜、温柔的笑容,而是皱起了眉头。一个女人如果已经怀一个男人的孩子却都不想要,那她对这个男人的爱还有几分?(我不是一个硬逼女人生孩子的人,因为世界人口这么多,不缺你这一个孩子,至于传宗接代,干我屁事。但如果一个你爱的女人本身已经怀了你的孩子,却不想要他,而是杀死他,作为一个男人,你会怎么想?那这个女人真的爱你吗?值得你爱吗?)。当然,田雨最后生下了这个孩子,虽然不知道她具体的想法。
我们要清楚的认识,两个家庭、教育、经历不同的人结为夫妇,总会有思想上的差异的,而好多夫妇却只会发现差异,只会抱怨对方的不理解,而不去做任何的改变,去经营婚姻,去完善婚姻。田雨也是这样,当她发现自己和李云龙有很多差异的时候,不是试图改变,而是躲避他、疏远他、不去理他。按照这种趋势,这段婚姻迟早要出轨,只是看是李云龙先,还是田雨先罢了。
反观张白露则是不同,她愿意为了得到李云龙的认可,努力学习了很多关于军事的书,如果你说张白露只是在一味的逢迎、迁就。那你就错了,爱他不只要改变自己,还要改变对方。我依然深刻的记忆着那一幕。
李云龙扣着脚丫子,吸着烟老神自在的坐在张白露的家里,张白露说:“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男人(女人),爱一个人,就应该包容他的缺点,田雨有点傻,她总是固执的要用她的行为准则,来要求你,改变你,这是很失策的,一个有个性的男人,是不需要别人教他如何生活,而应该让他去慢慢体会,他会得出自己的判断。时间久了他就会明白,无论他那只尊贵的脚,气味有多么芬芳,也最好别再外人面前去摆弄它,这样会显得不太优雅,也容易让对方产生一些不太好的联想。照我看,一个男人喜欢摆弄自己的脚,这没什么,回家摆弄就是了,一个爱你的女人是不应该责备你这种小小的嗜好的。相爱的人连身体都可以互相袒露,更何况一只脚呢。”李云龙呵呵一笑,至少在电视剧中再也没有扣过脚,张白露改变了李云龙。
这样的第三者,那样的妻子,你又能责备张白露什么呢?
现实生活中时常会发生男人有钱之后,便有了第三者的故事,于是“顺理成章”的,原配大发虎威,上演了无数“大妇打小三”的经典战例。当然,其中不乏一些渣男,用自己的金钱、地位,获取性福利,这样的渣男,只是打小三,有用吗?还会有小五、小六的。而这些也并不是小三,她们充其量只是一些性交易者,她们侮辱了第三者这个词汇。而还有一些男人,并不是渣男,他们同样有责任、有担当、有努力,却也出轨了。究其本质:其实是当他们辛苦的为家庭、为生活、为事业努力打拼的时候,妻子没有关心、没有帮助,有的只是冷漠和索取。而这时,在工作中遇到了她,她与他思想相似,互相体谅,一起拼搏。于是他爱上了她,她也爱上了他。这便是第三者。
至于为什么第三者现在的名声这么差,被人痛恨的称作小三。那是大家混淆了第三者和性交易者的概念,前者为情,后者为利,是不可混为一谈的。
《亮剑》观后感(三):勇者无畏天险拦,横刀立马气冲霄。
或许《亮剑》这部电视连续剧是我最喜欢的唯一一部战争题材的抗日影视,唯爱李云龙老子天下第一的性格,和赵刚的文明儒雅之气,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貌似一个是土豹子,一个是贵族。其中最让人伤感的就是战争年代的生死兄弟之情。《亮剑》观后感(四):山本之我见
山本一木在亮剑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给人的感觉是阴险狡诈的,但是,他也有可爱的一面.《亮剑》观后感(五):狭路相逢勇者胜
是的,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应对挑战,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是何等的凛然,何等的决绝,何等的快意,何等的气魄。
《亮剑》像我们传递着这样的精神,用这样看似笨拙,看似无脑的口号激励着我们,李云龙的部队实践着这样的信条,哪怕对面的敌人再凶悍,他们也从未退缩。宁愿倒在冲锋的路上,也绝不苟且偷生!
因为有信仰,所以愿意坚守!信仰,那曾经是多么厚重的力量。那是你无数次想要放弃之时坚持下来的理由。你愿意为她付出青春、热血,甚至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那是光,是电,是暖,是茫茫暗夜里海上的灯塔,立在天边,任他风雨侵蚀,任他天摇地动,也不会倒下。那是最绝望的境遇里始终闪烁的星点希望。人生总需要一些看似飘渺的信仰,才不至于活的那么现实,也许现实些是好的,但若是缺少了奋斗精神,缺少了信仰,人生势必平淡无味!
《亮剑》观后感(六):亮剑是抗日雷剧吗?
不敢说亮剑是神剧,但它在“神剧”(贬义)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几个重要的作用1.暴力美学成分比较多,按我的体会此现象在在两千年左右的电视剧中尚属少见,而更多地出现在四大名著的第一代电视剧中。《亮剑》中则有很多的肉搏、拼刺刀、手刃敌人、同归于尽等特写镜头,并且比于同时期同样特写镜头很多的《铁道游击队》,《亮剑》明显的更加暴力血腥。《亮剑》之后似乎暴力美学型抗日剧就忽然多了起来。2.从作者到创作团体,大家都疏离了战争年代。对比一下吧:刘知侠(《铁道游击队》原著)不会扒火车,但他自己从小确实是在铁路边长大,且早在1943年他就采访过铁道游击队的部分成员。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抗战时是团长,还做过一段时间的地下工作。杜鹏程(《保卫延安》)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在西北做文工干部,《保卫延安》实为其按照之前的六十万字纪实文学改写。曲波(《林海雪原》《桥隆飙》)抗战时担任过武工队长和营连干部,抗战后在东北带剿匪小分队...而都梁先生,则是企业家出身。待更。并不是说企业家等职业就不能写出好的战争题材小说,但是《亮剑》以来,原作者、编剧、导演等远离战争年代所造成的一系列错位失当的问题,就比较严重了。近五六年的许多抗日剧,在军事、政治、历史、牛顿力学(...)等方面,多少都有明显的bug。3.开创了bug型主角+国共侠匪四重合作+女主角被俘/牺牲+日军特种部队的伟大战绩的“神剧公式”解释一下吧:李团长的谋略和气度、赵刚的枪法、和尚和段鹏的身手;国共部队的合作在大型大背景的抗日剧(如《八路军》)中并不少见,但是基层部队自发性的合作在当时还是个亮点,身怀绝技的“侠客”(和尚、段鹏等)在后来的“神剧”中常跃升为主角,而占山为王的土匪也有幸登场(虽然是作为反派);秀芹的故事...不说了,有点惨;最后这个“日军特种部队”值得说一下,这个“特种部队”并不一定非要是当今意义的作为单一兵种的“特种部队”,而是泛指各抗日剧中的“夜袭队”“便衣队”“神风特攻队”等等。事实上,在“抗日神剧”形成过程中,还有一部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比《亮剑》还要重要,就是之前提到的2005版《铁道游击队》。这部剧还算是不错,不过相比之下具有更多的“神剧”的感觉。首先是对原著情节的大幅度改动,有的地方甚至都有些无节操,大概是欺负刘知侠死了吧。原著中只被提到个名字的李九在剧中化身彭亮的师傅强行活了十多集,还带出个并不存在的田六子;本来机智灵活的王队副被搞得一脸衰颓;小林的一杆破枪强行连续好几集抢镜...《亮剑》观后感(九):亮剑的另一面
网上说这部原著小说被改成电视剧后被腰斩了更重要的部分,剩下个光明的尾巴(这似乎是名著的共同命运)。但其实看剩下的三十集的容量也足够表达小说作者想要表现的“历史记忆”。《亮剑》观后感(十):军魂,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
看了电视剧《亮剑》,主人翁李云龙(李幼斌演)在剧中的一段台词,特别的令人振奋,提气。那就是李云龙在军校毕业论文的一句话:“古代剑客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不论对手是谁?多么的强大!哪怕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宝剑,就算是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