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是一部由斯蒂芬·弗雷斯执导,海伦·米伦 / 麦克·辛 / 詹姆斯·克伦威尔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王》影评(一):THE QUEEN
The movie’s name is The Queen, but it tells the stories of two important women in the UK’s Royal Family. Actually before I saw the movie, I did simply think that being the Queen of United Kingdom was the easiest job in the world. Her duties are just ceremonial, but she receives high income and respect from the whole country even all over the world. That’s not the fact. We don’t know her difficulties, while the movie tells us some. Diana’s death narrowly thrown the Queen out of office and nearly drove the ancient out of Britain. After the breaking news came out, millions of people across London erupt in an outpouring of grief at Buckingham. But the Queen observes that, since Diana was divorced from her husband, she is no longer a part of the family. This is in contrast with newly-appointed Prime Minister Tony Blair and Diana's ex-husband, who attempt to reflect the public wish. Just a few days later, the flowers pile up along the palace railings, forcing the changing of the Queen's guard to use another gate. British tabloids become inflammatory about the lack of a statement from the Royal Family. Even 40% of the public propose to abolish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Facing this situation, she thought of the promise she made: "whole life, whether it be long or short, shall be devoted to your service and the service of our great imperial family to which we all belong..." She cannot let the sacred tradition ruin in her hand. She decides to accept Blair’s advice: attending a public funeral for Diana, flying a Union flag at half mast over Buckingham Palace and speaking to the nation on television. We can hardly imagine her feelings. At last I quote the words coming from Blair which I totally agree with: “That woman has given her whole life in service to her people. Fifty years doing a job she never wanted. A job she watched killed her father. She is executed it with honor, dignity, and, as far as I can tell, without a single blemish, and now we're all baying for her blood! All because she's struggling to lead the world in mourning for someone who threw everything she offered back in her face. And who, for the last few years, seemed committed to destroying everything she holds most dear!” God saves the Queen
《女王》影评(二):你怎么知道你是对的呢?
以前看过有关戴安娜的书,对这个勇敢又大爱的女子满满都是钦佩,想要看《女王》,是带着“英国皇室有多迂腐,君主立宪制是多么可笑”的心态看的。没想到看完之后,却被反转了。《女王》影评(三):别开生面的人物传记电影
个人是君主立宪的支持者,但我还是爱党的!
首先这部电影对于我这种君主制支持者可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是能否吸引普通观众走进影院则是对导演和演员的巨大考验!海伦米伦的演技必须点赞,我认识的外国演员不多,但是她的演技的确是让人印象深刻!此次对于她饰演的英女王一角,的确是撑起了整部电影,从内心情感,语言,神态等方面较好的展现了英女王对于戴妃事件内心的矛盾,一面是内心的高傲,一面是国内民意的声浪,女王在这之间的抉择挣扎!演员在这方面的把控是很好的!
另外,本片在服装,场景,道具等方面的设置工作也是非常的完美,符合王室的气质与传统以及女王个人的真实喜好,比如女王喜欢养狗,巴尔莫勒,路虎车等。加上主演个人的气质与演技,所有的一切都没有浪费!
本片是一部个人传记类电影,在叙事和艺术创作上是有很大限制的,以及涉及的王室又是敏感话题,不过创作团队在艺术和现实之间做了很好的衔接。在大事方面基本遵循了历史事实,巧妙的抓住了女王在宫廷与伦敦之外的事件对人物进行刻画,使故事显得不那么枯燥乏味犹如纪录片!
主演海伦米伦的确是成熟老练,整部电影基本上场场都有她,作为电影的绝对主角,她抓住每分每秒对人物进行展现。尤其是在巴尔莫勒期间,独自出行,通过那只麋鹿来对人物的刻画和演绎更是完美。女王也是凡人,喜怒哀乐自是不必说。但是演员要如何将她展现则很考验演技,海伦米伦在片中哪怕是一个眼神,或是流泪都是十分克制,毕竟女王不是一个小女人,泪水不会那么不值钱,主要还是通过对神态和语言来展现女王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君主立宪国家,皇室其实在很多时候是作为一种精神象征来存在。他们要传承传统,在大灾大难时刻给予国民精神上的支持鼓励,就像伊丽莎白二世的父母乔治六世国王在二战期间那样。他们的确是享受着奢华的生活,但是他们也有自己不得不放弃的东西,不能随意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在某种程度上影片通过对戴安娜之死来展现新时代下,皇室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从影片最后,女王的让步可以看出,在新时代下,皇室想要真正存在下去,只有依靠人民顺应民意!
《女王》影评(四):位高心不宁 Uneasy lies the head that wears a crown.
Uneasy lies the head that wears a crown.“位高心不宁”。电影开头这么写到。
新一届的选举结果即将出炉,身为君主的女王无奈且自嘲地向画师抱怨自己连投票的权利也没有,而大热人选布莱尔正是与自己争锋相对的改革派,其妻子切丽甚至有反君主立宪的倾向。与宫殿里循规蹈矩的清晨不同,此时的街头热闹非凡。托尼·布莱尔不负众望地胜任了。新任首相和女王的初次会面尴尬生疏,从称呼礼仪到交谈言辞。女王甚至有些小心眼地与布莱尔抢夺“任命”还是“请求任命”的主动权,嗤笑切丽笨拙的屈膝礼。
深夜紧急的铃声,传来戴安娜王妃车祸死亡的消息。
宫殿内。三个老人,王太后、女王和菲利浦亲王,对戴妃的死表现得相当漠然。只有查尔斯悲痛地呼喊,抑制不住的泪水表明其对前妻仍存的感情。然而对王室来说,一架专机的使用都需要小心翼翼。这既不是战争时期,戴安娜也并非现任王室成员。尊贵的王室身份,究竟是权力,还是束缚?
宫殿外,唐宁街。布莱尔和智囊团紧张地构思明早对于戴安娜王妃死讯的悼词,冷漠而理智。People’s princess,人民的王妃,这便是政府塑造的一个新的称号,一个新的戴安娜,一个需要的戴安娜。她已经成了一个符号。一张纸,一支笔,可以逼死戴安娜,也可以重生戴安娜。我们为之欣羡、为之哭泣的王妃,究竟是谁?我们为之愤怒,为之失望的王室,又是什么?何者为真实?何者是虚假?舆论是最坚固的,也是最脆弱的。有时一支笔,一段话足矣,有时倾国之力也无可奈何。
首相的态度,真诚的悼词,“人民的王妃”,感染了所有的民众,得到了媒体的广泛称赞,与皇室的沉默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加剧了人民对王室的不满。当布莱尔请求王室考虑戴安娜王妃的号召力,同样做一份公开声明时,赞扬其成就时,遭到女王严正拒绝。面对沉默的王室,民众情绪愈发激动,王宫的门口堆聚着成山的花束,甚至阻挡了卫兵的换岗。
一国之君的女王遭受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来自宫殿之外悲愤的民众。白金汉宫外漫天的花海,却写满了愤怒的言辞。从各处赶来的歇斯底里的吊唁者,甚至露天宿营在宫殿门口。
来自唐宁街的政府。女王希望的低调葬礼并没有得到肯定,最后商定的公开葬礼喧哗而壮大。不仅抢夺了女王母亲为自己制定的泰河桥葬礼方案,加入了无数慈善团体,影视明星,服装设计师等等三教九流。这样的葬礼,只能算媒体和民众喜闻乐见的盛大“事件”了,哀悼的有多少?政府和民众甚至要求白金汉宫降半旗。而皇室传统规矩是只有在纪念君主时才升旗。400年空置的旗杆甚至不会为女王而降,却要为了一个已经离异的王妃改变。而政府也未必真心想要帮助王室,毕竟王室和政府永远处于微妙的对立与统一中。
来自古板的母亲和丈夫。穿着苏格兰短裙的菲利浦亲王,佝偻衰老的母亲,永远停留在过去的时代。面对现实的问题,并不能给予女王实际的帮助。
甚至来自自己的儿子查尔斯王子。当查尔斯王子坐在一旁,秘书看着他的脸色挤牙膏似的与布莱尔通电话,暗示两相合作。为了避免成为攻击的目标,而将自己的母亲推上火线,成为挡箭牌。很明显,他也想通过戴安娜的死从母亲的阴影后走出来。
戴安娜王妃的去世像一个反应强烈的催化剂。在这场化学反应中,爆发出无数大大小小的冲突,甚至上升到对于国家制度的探讨。然而冲突会产生矛盾,却也能疏通隔阂。
在不断的摩擦交流中,布莱尔在发生改变。他渐渐认清了老人,一个倾其一生奉献给子民,50年不变地做着一份并不情愿的工作,一份她亲眼所见,夺走其父亲生命的工作。她带着荣誉与尊贵恪尽职守,没有丝毫错失。现在所有的人却叫嚣着对她必欲除之而后快。她领着全世界哀悼一个对她的好意毫不领情的人,一个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毁灭她所珍视的一切的女人。
女王也在发生改变。在女王的心中,自己最了解英国人民,最信任他们的智慧与判断力。她坚信他们随时可能会开始排斥这种被报纸煽动起来的情绪,转而抑制悲痛,私下进行平静的悼念。冷静而不失高贵,这就是这个国家的规则,却也只是女王心中的规则。时代和民众的变化,使得女王越来越看不清自己的人民。在温莎的日子,女王心情差到极点。空无一人的荒野,爆胎的吉普车,连续的压力让她终于不堪重负,一贯喜怒不形于色的女王抽泣起来。此时菲利普亲王一直惦念的那头牧鹿缓缓出现,女王被其美丽高贵的身躯所深深震惊,并急迫驱赶牧鹿使其不受枪击。此时的女王,同样充满了母性的光芒,内敛细腻的恻隐之心。然而鹿终究被射杀。或许这象征了传统王室。现代化的机枪射杀了传统的代表。或许这暗喻了戴安娜的香消玉殒,美好生命的逝去总是令人怜惜。
女王心中的天平终于在最后一丝稻草的重力下倾斜。她仔细地穿上得体的服装,缓缓走出王宫,出现于众人之前,接受了所有的安排,发表了史无前例的哀悼演讲。当人们逐一向女王屈膝,当小女孩将鲜花献给自己时,女王的无奈中却又添了一丝会心与安慰。
首相又一次来到了白金汉宫。相同的地点和环境,两人的心境却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女王没有想到,变化了的时代和民众更喜欢煽情和眼泪,华丽的表演;更没有想到,不止大英国昨日的辉煌已成历史尘烟,英伦文化最后一点精神底蕴也如西行落日,在慢慢消散它的余晖。不过所幸风波已止,而其与布莱尔的关系也发生了极大改善。Uneasy lies the head that wears a crown.“位高心不宁”,这出现在影片最开始的一句话,或许,真的只有布莱尔才懂吧。
《女王》影评(五):Queen好像不是单指英女王
这部片子 目前还不在我的理解范畴之内
海伦米伦借此拿下79奥奖最佳女主
英文名《The Queen》
并不是抒写伊丽莎白二世的传记
时间卡在1997 布莱尔出任首相 戴妃车祸发生 英女王的态度和最后处理
故事沿着英女王和首相两个视角铺开 穿插有关戴妃大量的纪录片段
掀开了历史的一角 试图让人看到 但在处理上 有种并不试图让人站队的观感 只是呈现来自媒体 所谓民意 王室 以及改革派首相阵营等各方对事件的反应 首相阵营里 又出现 首相布莱尔本人对女王态度的反转与表达 与其妻子形成反差
撇去历史这颗大树的主干 细枝末节倒令人愉悦
短腿柯基 女王的宠物 超听话
女王的日常生活 可见一斑
单独驾车 车轴断裂 山中遇见一头美丽的鹿 情绪上 出现片中唯一的独自哭泣
电影想说明什么呢?
戴妃的话 和片头的字幕 以及尾声女王所说“责任第一 个人第二” 混杂在一起 没有明确的落点 也许是导演的处理不够 也许 就是一种混杂后的模糊
《女王》影评(六):1997—2008,凭付风与烛
两个女人的隔空对战 十年前,1997年8月31日,黛安娜命陨巴黎,刚刚失掉香港最后一块殖民地的大英帝国,笼罩着混沌的末世情绪。那时我是一个懵懂的黛迷。从黛安娜离世起,便开始执迷于她的影像和绯闻,她活着的风情和死去的传奇。《女王》影评(七):The Queen
清晨四点,苏醒,意识清晰,眼皮沉重,掏出手机,例行刷知乎,边刷边感慨,真是多事之秋啊,前有靓颖人设崩裂犹如下降头,中有鲍勃迪伦喜获文学奖引发的各种段子,再就是泰国国王仙去消息之后的王室八卦,且不说泰国政局如何变化,单说现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也非伊丽莎白女王莫属了。《女王》影评(八):即使你是女王,也要屈服。
电影选取了黛安娜死后英国皇室是如何应对这一突发事件作为节点,来展示女王在这一段时间里心情和态度的转变,以及她如何去面对她周边的人,如何面对她的人民。
女王毫无疑问是自矜而高贵的,对自己的身份,对自己的权利,对自己的人民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她是骄傲的,但同时她也是脆弱的,我非常喜欢的一段是女王被舆论逼到无路可退的时候,开着越野车过一条浅浅的小溪,车被卡在了那条小溪里,然后女王就哭了。这样在细枝末节里迸出来的烦躁的复杂的心情,谁又没有呢?
鹿是这部电影里很重要的一个意象,在女王最沮丧的时候出现在面前的一只鹿,她想保护那只鹿,于是劝它快点离开;但在女王决定妥协之后,也受到了鹿被猎杀的消息,她去看那只鹿的头被砍下来放在那里,心里明明有千万的不舍和哀伤,但还是要跟猎杀鹿的人说一句祝贺。鹿所代表的好像就是女王内心所珍视的贵族的荣誉,她想保护的却又无能为力的,明明已经被摧毁,却还要跟摧毁的人笑着说一句谢谢。
电影有很多片段直接使用了来自当时的媒体的报道,来推动着时间向前发生。几乎所有的人,从民众再到首相再到女王,的所有反应都是针对媒体的报道来做出的;而这些反应也被转化成媒体的报道。媒体的话是利器,没有人能不去关心,不被影响。
即使你是女王,也要屈服。
《女王》影评(九):【番外】女王和鹿
我们曾见过三次。《女王》影评(十):女王
《女王》选定了一个充满戏剧性和感情渲染的非常时刻作为影片的背景,对英国社会、王室与政府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共生关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该片被誉为“一幅私密的、有揭示性的、经常是幽默的英国皇室画像。以诙谐的手法展现出非常时刻一卷发人深省的人生画面。
《女王》剖析了上流社会与媒体失常的微妙关系,以一个轰动全球的娱乐事件为背景罗列出被摄像机镁光灯扭曲了光环的英国皇室众生相。其中出演伊丽莎白二世的海伦把大众熟知的英女王演绎得神形兼备,即符合大众视野中的女王印象也展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贵族领袖形象。
有点闷,导演史蒂芬·弗莱尔斯的成功之处在于走进女王内心深处之后,又保持了客观冷静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