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是一部由托尼·凯耶执导,艾德里安·布洛迪 / 马西娅·盖伊·哈登 / 詹姆斯·肯恩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超脱》影评(一):随感
Adrian好帅...他的样子和气质果然还是适合演这种blue而优雅的角色。
片子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人间师格,看着电影然后更加理解我以前的一些老师,看着一个个废物的生成却无能为力的那种孤独感和无助感。在一间不那么好的学校当老师真的不容易啊,要么已经麻木,无视学生的沉沦。否则,只要有点师心,相信都会为自己的无力而痛苦。
”不在乎多么容易可以办到啊,但是要去在乎的话,却要花百倍的勇气的努力。”绝望的教师对沉沦堕落的学生发出的最后的咆哮。
有着悲伤过去的Adrian已经尽他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人,但是最后发现,自己根本不能拯救他人。而且,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要面对的问题啊。
It's gonna be ok.
It's gonna be ok?
《超脱》影评(二):我们都想从这复杂的世界抽离
这部电影的帅气男主——亨利·巴斯——是一名嘴上说不要,行为却十分实诚的美男子。《超脱》影评(三):当你开始关心别人,微不足道的一个举动,都需要勇气
亨利,一个在城市中流浪的临时教师,靠着在各所糟糕的公立学校教书获得的微博工资维持着自己的生活——而事实上,他根本就不在乎自己能怎么样。他有一个神神叨叨说胡话的外公,有个吃安眠药死去的母亲,还有像鬼魅一样萦绕不去的痛苦童年。在电影不断进行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其实他最终核心的伤痛核心,是因为外公强奸自己女儿。有影片说他是外公强奸了自己的女儿而导致亨利出生,也有的说,母亲为了保护已经出生的亨利,把他关到房间里,避免他看到外公犯下不可原谅的错事的过程。《超脱》影评(四):真正意义上的超脱?
相比于其他负能量的电影 这一部还不算负能量最大的 。但对于我来说 这部电影 很贴合我最近的生活 人生.还有 情感状态
虽说从一部教育成长篇看出爱情之间男男女女的关系有点不可思议 我也无法说明 。但真的 看完这部片后 我感觉我的心脏被攫住了一般 现在回忆起来 写影评 胃靠心脏的地方隐隐绞痛
尤其两个场景:
在Meredith的那个自杀独白 决定去死之前 把曾经的作品 那些父亲认为不积极向上东西 一一剪掉 拼凑 而Meredith 就在这些“折磨的灵魂”的照片前 放弃了生命。
《超脱》影评(五):感想
觉得片名将Detchment译为 超脱 不妥。人最终都以某种方式达到某种意义上的解脱,但超脱和本片的detechment的区别,则在于解脱之后。超脱,在解脱后的情感应是超然而欣慰的,至少是内心宁静的。而本片中的detechment则是呈现一种 冷漠的抽离感。从刚开始男主与黑人学生冲突时就说到过I'm empty.到最后一场,坐在狼藉的教室里念爱伦坡 厄舍府的倒塌 ,这种冷漠的抽离感始终是影片的主题。
探讨的重点就落在这 冷漠的抽离感 之中了。为什么男主会产生这种抽离感?应该说在影片中反映的社会事实是最主要的原因。男主的悲剧性是两个原因造成的,第一是美国公立教育与教师的现实窘境,第二是男主本人的悲惨遭遇,这两者还是指向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底层。影片没有给出也无法给出解决方案,当然这既非其义务更不在其能力范围之内,所以影片的重点则转向这两处:一是揭示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带来的严重后果,所有人物的悲剧抑或龌龊都与制度密切相关;二是探讨小人物在不幸命运中的挣扎与探索,主要落在男主身上。
男主拥有与处在叛逆心态中的年轻一代的沟通技巧,也有耐心和责任感。他帮助他们,鼓励他们,既出于某种同病相怜,又是出于爱心和责任感,身为教师的职业抱负。一位优秀的教师,但他力所能及,也仅仅到此而已。 就像一个穷牧师一样,我给的了你圣经,但给不了你面包。这种无力最后造成了detechment。
给8.5分,还是止于揭示和批判上,问题反映的很好。可能是期待过高,觉得前面一直吊人胃口,结局却有点鸡肋,感觉既没给答案,也不够震撼,少点感觉。
可能译成 人间师格 更好一些吧,虽然有点油但是比 超脱 来的要好。
《超脱》影评(六):detachment
太久没有接触到这种纯暗黑系电影了,看完之后还有在观看的过程中心里都会有太多话想要对它说,但又被自己局促的理解能力和捕捉能力所限制。但我还是会尝试从自己的角度来分析这部影片给我的第一印象和感觉。《超脱》影评(七):无人超脱
我们都是病人,都有大大小小千奇百怪的心理疾病。无论自认多么乐观积极的人,亦有其阴暗面,一直被压抑、隐藏的阴暗面。而那种压制着它的力量,便是爱、理解与包容。
Henry说,“We all need something...”
We need love and understanding.
Erica与Meredith的生活原本都是黑暗而抑郁的,直到Henry出现。善解人意的他仿佛一束光,微弱地照亮了这两个女孩的生命。于是她们便以为,她们爱上了Henry,她们需要Henry,她们不能失去Henry。但Henry明白,我们需要的,是爱与包容,而非某个人。"she doesn't need me..."没人能真正拯救谁,除了那个人自己。
遇到Henry之后,Erica从一个行为放荡失去尊严的雏妓,变成了打扮干净整洁,会为Henry准备早餐晚餐的善良女孩;Meredith亦收获了一些自信,逐渐变得开朗。她们的阴暗面,因得到了爱与包容而被压制。不同的是,Erica在离开Henry之后并未在一次放任阴暗面占领自己的心,而Meredith却在一次堕入黑暗,甚至选择了自杀。她未能拯救自己,便渴望用死亡来获得解脱……殊不知,这世上,无人能得到超脱,无论活着或死去、灵魂或躯体。
电影中的教师实在令人同情,一个个在无法拯救学生与无法摆脱精神压力的泥潭中挣扎。当家长与学生的三观都已扭曲时,老师的存在其实毫无意义了。用理性与知识说话的教师,在是非不分、不讲道理、失去理智的人面前,能有何作为呢?正如王小波所说,“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
学生的堕落,只能归咎于世上有太多只会繁衍后代而不懂得如何去做父母的人类了。这样的生育,比杀人更甚——把一个人带来世上,然后毁了他的一生,我想不到还有什么比这事更恶毒了。阴暗的上一代繁衍出阴暗的下一代,而等级化的教育体制又将所有的阴暗推入同一个圈子,由此,恶性循环。
一直信奉荀子的“人性本恶论”,也觉得这个世界不会好了,没人能得到救赎。但这并不妨碍我继续做个乐观的人,开心地活下去。见过这个世界的压抑与绝望,才能更珍惜眼前微小的希望。我不奢望超脱,只愿,我有爱的人,亦有人爱我。
《超脱》影评(八):求解惑
有几个疑问想讨论下:
1.影片不应仅仅局限于教育体制吧?我觉得这是在把很多道理放在学校这个感情都很纯真而不像社会那般复杂的环境里吧?
2.男主的姥爷不应该只是爷爷吧,影片并未提及他的父亲,他姥爷临终前透露对他妈妈做了很可怕的事情,结合一些闪回镜头,姥爷也许是他爸爸?病床前有一张照片,一个卷发小孩抱着一个婴儿,暗示姥爷性侵幼女?
3.艾瑞卡问及你为什么在公交上哭,男主闪回的是她妈妈的映像,而当时艾瑞卡正在给一个老男人bj,是不是也侧面印证他看到她妈妈给老男人bj过?
4.最后的虚实转换,以及男主独处一室的独白,是他在精神病院还是什么地方呢?
《超脱》影评(九):超脱
托尼·凯耶说:“我很喜欢在影片中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而《超脱》就讲述并探索了教育问题。我在影片中所关注的这些问题,都能算的上是大问题、道德问题。比如那部我没能拍完的《黑水船运公司》,就是一部讲述环境问题的电影。拍摄电影,对于我来说,绝对不仅仅是提供一种娱乐的产品,我更希望能在电影中展示出人们的道德观和这种社会问题所带来的家庭问题。除掉教育,《超脱》还是一部家庭电影,无论是男主角还是三位女主角,都在寻找一种家庭的情愫。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说,家庭就是一切,就是生活的全部和未来的希望。” 很多人认为托尼·凯耶的影片非常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在画面表述和镜头语言上,几乎一眼就能将其与其他导演的作品区别开来。可是,托尼·凯耶自己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自己的这种“风格化倾向”,并不是刻意为之的,而只是一种追求真实化影像的结果。他说:“我并没有要把自己的影片拍摄得具有某种特质,所以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认为我的影片很风格化。实际情况是,我只是希望把事情的本来面目展示给你看而已。我在拍摄电影的时候,从来没有考虑过太多的关于画面风格的事情,只是想着要把环境、人物、事件等等内容交代清楚。拍下来人们的哭啼、笑声、恐惧、低语,所爱的和所恨的事情。我觉得只要这样,电影才有意义。对于我来说,镜头既是显微镜又是望远镜,它可以被用来研究一切关于人的食物。这就是我拍摄电影的一贯的原则。”
《超脱》影评(十):生活与人性
影片的主人公亨利·巴赫特是一个有着与学生进行某种情感交流天赋的老师,但是他却选择了埋藏这种天赋。为了避免和学生或者是自己的同事产生什么"情感交流",他选择了做一个代课老师,在每个学校都只呆很短的时间,然后就离开。
不久之后,来了一份新的工作,把他委派到了一间落魄、没有管理者的公立学校任教。这里的学生目中无人,教学工作极难开展。亨利的才能在这里得到了体现,他很快就成为了这所学校的模范教师,并且成为了处在反叛期的青少年的偶像。在和自己的同事、学生以及他从街上救回来的少年之间产生情感连接之后,他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独。而且亨利还在这个看上去冷酷无情的世界中看到了美丽的生活和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