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 第一季》是一部由关正文执导,翟毓红 / 许子东 / 杨雨主演的一部脱口秀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见字如面 第一季》观后感(一):书信背后的解读还要加强
在读秦国士兵那封信时候,弹幕上有许多关于信的内容的疑问,出现最多的是为什么士兵要问老母要钱要衣,熟悉秦朝历史的人大概都知道,是因为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实行军功制, 凡行伍中人,不论出身门第,一律按照其所立军功的大小接受赏赐。自此秦国走向了强军之路,秦军也被称作虎狼之师。也就是说,这个士兵在外打拼,封赏都在家中。这里面的历史背景,如果不解释清楚,反而让现代人觉得是啃老了。这就违背了节目的本意了,两位老师虽然有解释,但是解释的不是很清楚,又总被主持人打断,产生误解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是在电脑上看,而是在电视上看,也不会知道知道有这么多的误解。所以节目组还需要加强改进。
刘慈欣的那份给女儿的信对大众来说是很新奇了,但是看过他写的小说的人就知道其中包含了多少故事,可惜嘉宾没有在这方面解读。比如说银行还在工作,社会发展没有大的断层,这是《三体》里故事。嘉宾对刘慈欣的评价也不是很准确。
如果说情书的话,我最希望看到朱生豪朱先生写给他女神的信,才子佳人,柴米夫妻。那种非人间的爱,相信能感动不少人。
看完第三期更新:
《见字如面 第一季》观后感(二):心在树上,你摘就是
见字如面说是综艺清流不为过,演员读信,嘉宾不评价表演只分析书信历史及内涵,看得很享受,但是还是不够爽,没有到让人发麻的程度。
我觉得读信的演员最好还是多请一些有话剧表演经历的演员,至少表达会更顺畅,目前最喜欢何冰,主要听得舒服,不跳戏。王耀庆受到很多赞誉,黄永玉那封信读出了高潮,但读其他信感觉表演成分过重。蒋勤勤第一封信确实像在读课文,不过后来林徽因那封分手信读得还蛮好的。张国立的台词功底不用多说,是真的好。再就是一直很喜欢的归亚蕾老师,听她读信会觉得年龄和阅历是笔财富。林更新就不说了,相形见绌吧。
至于很多人在找嘉宾刺,我觉得嘉宾挺好的,许子东老师看问题很独到,在讨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时候,女嘉宾说人们把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限分太开,只在乎私人领域而忽视公共空间。他提出相反的观点,说正因为没有私人的界限,才没有公共的概念。正想听听他的看法就被主持人打断了。可能是节目时长的关系,主持人必须控制嘉宾的讨论时长,经常会很生硬地转换话题或者打断,其实我觉得嘉宾的讨论并不应该只限于读信之间的转场或点缀。
《见字如面 第一季》观后感(三):因为这都是真实的自我
国内的人文类节目一直没有间断过,或截取历史故事,或解读诗歌文章,却始终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本来,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直到看到了见字如面。
原来,旁观者的疏离感一直困扰着我们,文章的再次解读里,始终透着被多次咀嚼后的寡淡,我们无论如何努力,却始终得到的是人物模糊的身影,看不清眉目五官,看不清表情变化。
见字如面的策划很聪明,选取了人物最直接的自我表达。书信和其他文体不一样的是,作者并不面对普罗大众,而是对最亲切最思念的人,说最真挚最想说的话。
更加聪明的是策划选择了让演员来读信,或者说是来演信,这些演员用具象的方式表达了作者书信里传达的自我。我们面对的再也不是冷冰冰的解读,而是被作者的文字和感情直接冲击着。
因为这样的鲜活和冲击力,我选择无视主持生硬的转场和并没有搔到痒处的解读,一口气看了下去。也许之后的节目失去新鲜感的加持后,会渐趋平淡,但我不会错过每一封信。
这节目很踏实,即使我不喜欢的林更新也能看出台下的努力,和用心的演绎。
大家很喜欢王耀庆,表演的着实有趣,但稍显用力过度。
张国立很沉稳,语言语气极其大气。
何冰的家常话式的演绎透出老话剧演员扎实的功底,不多的语气转折透出极其老练的拿捏,我是最喜欢他的。
归亚蕾颤抖的语言中携带着巨大的力量,情感的力量,给我感触是最深的。
很抱歉的是,蒋勤勤读的信作为一个不那么懂青年女性的男人,代入感不强,不好评价,容我日后再说。
话就说到这里,笺短情长,愿诸君见字如面。
《见字如面 第一季》观后感(四):只是一个节目
最爱还是许老师,在别人兴奋之后一盆冷水,生活中绝逼是话题终结者,可惜有很多偏僻如理的话应该是被删减了。 回归到节目,这种最多只能当做人文类的综艺节目,说实话是比不上一些纪录片类型的,信息量太少,但嘉宾的评论是不错的,完全可以去掉主持人这个人设,直接让两位教授自己把握节奏分析就好,不过这样可能会牺牲部分观看流量。
总的来说,这种节目当做是消遣可以,从这个角度是合适的,甚至最好的体验是直接听纯声音版,会滤掉一些演员的浮夸表演,反而会有点想象的空间,这种留白是最有意思的,如果视频无脑刷,也只能无脑跟了。
但如果想细细体会的话,个人感觉还是要读原文,这些演员的朗诵功力非常棒,但他们体现的写信人的语气感情也只是一家之言,一种解读而已,从这个角度看,拆新人的设置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增加广度,但最好的体验还是要自己度原文,这样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触。不过要只是自己读,一些有意思内容的就可能错过,当做一个推荐吧,看完节目还是要读原文细细体会的,明星的那些书信看看节目就好好。
和其他的综艺节目比可以五星,方式不太喜欢和其他一些小问题,扣一星,可以一看。
《见字如面 第一季》观后感(五):超级爽,但我希望再深一点
说起写信,不知道为什么,脑海中首先回想起的是木心先生的《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应该是在上小学的时候,我第一次写信。当时不太熟悉书信的具体格式,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内容,写完后也没有寄给任何人。不过是一页半的作文,应付差事而已,老师批改过后留下满纸涂涂改改的红色笔迹,不过我都没有放在心上。
第一封寄出去的信,大概写在我上高一的时候,准确地说是回信。我的堂弟当时在市里读初一,那时候他总喜欢说些“我哥写字有多好多好”之类的话在他同学面前吹嘘。据他的说辞,我的回信在他们班引起过不小的骚动,同学们争相传阅,我的声名一度在他们班如日中天。
上大学之后写过很多封信。从家长里短,到在学校的所见所闻,加上平日里一些乱七八糟的所思所想。后来我甚至有过后悔,当初每写完一封都该拿去复印室给自己留份拷贝,这样的话就能给现在写公众号提供很多很多素材。
离开学校之后写的第一封信,没有用纸笔,只是很简单地在电脑上敲出来,然后发到公众号上,算作对那位写信给我的热心读者的回应。比起我的回信,那位读者的来信倒是引发了更大的讨论,想必是很多人都碰到过和那位读者类似的疑问和困惑。
我从没想到,书信这种逐渐被人们遗忘并且舍弃的信息传递方式竟会被人用作主线来制作一档电视节目。看着豆瓣上的推荐以及高达9.3的评分,我迫不及待想要一睹这档节目的真容。
我承认我是冲着何冰去的,由他主演的《大宋提刑官》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视频一打开,我首先拖到了由他演绎的部分。也许是我从小欠缺父爱的原因,当然也因为何冰老师的台词功底太过强大,然后我被彻底感动了,以至于我看完这一段后立马找出纸笔,然后倒回去边播放边暂停着把整封信都抄了下来。抄完最后一个字,时针已经快指到凌晨3点的位置上,想想第二天还得早起,我急忙脱衣躺下,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见字如面 第一季》观后感(六):《见字如面》20161229第一期笔记
【《见字如面》的最初版,是一档英国综艺,名为《Letters Live》(汉译:见信如晤)。规则很简单,就是让实力演员朗读旧信。无论古代信、现代信,名流政客的往来信,凡夫俗子的寒暄信,只要足够动人,都能被专业人士当众深情朗读。在英国版里,“夏洛克”卷福也曾参与其中。有趣的是,与英国相比,中国的《见字如面》倒像是更加彰显出了欧洲的“极简主义”。没有过度的灯光,没有多余的道具。一个人,一封信,一个麦克风,不多的听众。(摘自公众号“毒舌电影”,作者罗罔极。)】 无论作为一个有执照的文盲老清新,还是资深笔友控,或者朗诵爱好者,这样的一期节目简直各种意义上正中靶心,毫不犹豫找来看。 ——完全没让人失望。 在腾讯视频看的合集,据说在黑龙江电视台播出的是分段的。 主持人:翟毓红; 拆信人:许子东(香港岭南大学教授);杨雨(中南大学文学院) 1、《这场战事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时间:公元前223年农历二月) 写信人:黑夫/惊;收信人:衷;读信人:林更新。 中国有史可查的第一封家书。黑夫和惊兄弟二人,秦国将士,从战场上写回家给大哥衷,问候母亲,索要冬装和钱,请求看好新娶的媳妇儿,提醒新封的爵位会有人送到家。 问问冬装的布料卖的贵不贵,要是不贵就寄衣服,要是太贵了就只寄钱——钱要多多的寄,不然在前线就要活不下去了。 信以两份简牍的形式留在了衷的墓里,同墓葬的并没有黑夫和惊。 2、《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日期:1941年9月20日) 写信人:萧红;收信人:张秀珂;读信人:归亚蕾。 萧红死于1942年1月22日,写下这封给弟弟的信时正是身患重病的最后时光。 她与弟弟多年不见,离家时他还是个小孩子,后来时局动乱,相互的通信时断时续,没能再见到面。萧红总觉得他还小,回想起自己回信时口吻总还像和孩子说话,可后来才知道他也成了位战士。 她说,见到了别的战士,忽然就不再想见你了。因为我知道,你们都是一样的。 “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 在当年的左翼青年里,萧红算是比较不合主流的异类,她的小说题材和思想围绕个体与家庭情感命运,在时局下显得“格局小”“眼界不高”,以至于在萧军及其文化朋友圈内被认为是个“只会写两笔散文”、才华不高的作者——这也成了“二萧”最终分道扬镳的主要理由。 直到她去世多年的八十年代后,重新受人关注。对人类个体情感的关怀,历经时代变迁后,反倒拥有不变的动人力量。 大约是固化了这样的印象,在她的家书里,听到一句“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尤为感怀。个体的命运,终究是与其生活的环境休戚相关的。 拆信人说,信里没有死亡的绝望,我却觉得,那恰是一个若有所感的人娓娓道来的诀别。 3、《鳄鱼,你不可以和我一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原名:《祭鳄鱼文》)(时间: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 写信人:韩愈;收信人:鳄鱼;读信人:张国立。 韩愈进谏唐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路上还夭折了一个小女儿,满怀愤懑,在潮州治理鳄鱼时怒写檄文,读来简直指桑骂槐,辛辣已极。 翻译很有现代风格,甚至带有一点网络戏说的味道,个人不算特别喜欢。但张国立演绎得真心好,要没有配着原文字幕,简直真就像那么一回事。 4、《让他活在我的歌里吧》(时间:2007年7月2日) 写信人:蔡琴;收信人:媒体;读信人:归亚蕾。 结合背景,是一封锤在心头沉沉闷痛的信。 很少人会在意,蔡琴其实是杨德昌不顾自己已婚身份苦追回来的。友邦惊诧的是,杨德昌提出要与她柏拉图式地维持无性婚姻,她也就答应了。直到他恋上了别的女人,还养育了共同的孩子。 更为人熟知的是,到头来杨德昌评价道:“十年婚姻,一片空白。”而蔡琴回应:“我不觉得是一片空白,我有全部的付出。” 这时候再来听这封信,字句令人惊叹。 杨德昌去世了,各路媒体第一时间疯狂把蔡琴的名字和他的死讯捆在一起。人们急不可待地期望从她那里得知她的反应,而她说,我都还来不及感受呢。 婚姻十年,离婚十二年,她说过,该离的婚我离了,该开的刀我开了,该减的肥我减了,我不会再嫁人了。可得知他的死讯,她仍肯向整个世界承认,心里有“强烈而尖锐的刺痛”。感恩他死的时候,最爱的人在身边。后悔没有早一点离婚,让他早一点得到幸福。 这里拆信人的反应其实很有意思。许子东,男性,更多关注蔡琴简直是一场单方面的痴恋;而杨雨,女性,更多感叹的是一般女人,心里怀不下这样的宽恕。 其实又怎会有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单方面付出没有回报呢,蔡琴倾其所有信任和热爱着杨德昌的人与才华,杨德昌也将自己才华的成果几乎奉献了一半给她。 也谈不上什么宽恕,因为爱从未消失,也从未转化成怨恨。 她说,感谢上帝,让我与他轰轰烈烈的爱过。所有过往的点滴,我自己品尝,就当作我活着时永远的秘密,随着他的逝去与世长辞。 全场最喜欢归亚蕾的朗读,不温不火的,却绝不是平淡无味。处理萧红的信几乎没有起伏,蔡琴的信却在要紧处微微抬高加快过。 她知道写信人在说什么。萧红全身心陷入梦呓一般的回忆里,可蔡琴在清醒地品尝着现世的痛苦,又以如她歌声般宽厚沉稳的温柔包裹。 5、《你多么需要他那点草莽精神》(时间:1983年3月20日) 写信人:黄永玉;收信人:曹禺;读信人:王耀庆。 《但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时光》(时间:1983年4月2日) 写信人:曹禺;收信人:黄永玉;读信人:张国立。 “你是我的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你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像晚上喝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谁也不说不好。总是‘高!’‘好!’这些称颂虽迷惑不了你,但混乱了你,作贱了你。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莎翁《马克白》中的一句话:‘醒来啊马克白,把沉睡赶走!’” 有这段话,几乎也不必说什么了。 得友如此,对彼此都是可传世的珍宝。 还记得不久前那一连串此起彼伏的“我喜欢”“我也喜欢”吗?网上的喧嚣吐槽可以假装没看见,可是王姓导演和秒回转发的知名演员们,夜深人静的时候,心里虚过吗?脸上感觉到火辣过吗? 6、《<甜蜜蜜>这首歌,是我录唱最快的》(时间:1979年) 写信人:邓丽君;收信人:庄奴;读信人:蒋勤勤。 大陆乔羽,香港黄霑,台湾庄奴。 邓丽君泰半歌曲出自庄老,二人据说却只见过一次面。 查了下,1979年邓丽君已经颇有名气了。写给庄老的信,固然如拆信人所说的,小心翼翼像个小学生,可不知是不是因为蒋勤勤甜蜜蜜的笑容,我觉得呀,字里行间,别有一番受宠的爱徒才有的满心喜悦。 写笔记的时间,比看完第一集的时间还长…… 希望能找到下载,随身带着重听。
《见字如面 第一季》观后感(七):《见字如面》若是良家,《朗读者》即为妓
很多人拿两档电视节目《见字如面》与《朗读者》相提并论,有甚者竟夸《朗读者》更优。不敢评论其品味有多鄙陋,只能说比较独特。打个比方,《见字如面》若是良家,《朗读者》即为妓。这里没有半点诋毁轻蔑性工作者的意思,她们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我真心这样认为)。区别仅在于良家无论美丑善恶,站在面前都是活生生的灵魂,不予矫饰;妓再妖艳媚人功夫了得,那不过是虚伪的表演。
理由有三:
其一,信的文字力量高过任何文学作品,因其最贴近一个个体的灵魂。
其二,节目内容为主远胜于形式为主。文字本身可以打动人心,弄故事煽情极其低俗。
其三,精简的场地设计是一种高贵。《见字如面》里,一张讲桌,一盏聚光灯足以体现文化的气质。相比之下,《朗读者》的节目舞台完全就是个暴发户。
《见字如面 第一季》观后感(八):终于发现了国内综艺节目中的“清流”,它让我们重新认识杨德昌和萧红!
最近两年,国内综艺节目在近些年面临着高度同质化和无法回避的创意雷同的问题,大量的购买国外综艺节目的版权似乎成为了主流。上周随着《我是歌手》第五季的开播,各大卫视打响了2017年的综艺节目收视率抢夺战。
与电视台综艺追求明星嘉宾阵容和明星真人作秀的效果不同,网络综艺节目则往往凭借着新颖的形式,另辟蹊径,取得了不俗的关注度。就在最近,便有一档不追求明星阵容的良心综艺在视频网站播出,只播出三期,便在豆瓣上获得了评分高达9.3.
要说的这档节目名叫《见字如面》,该节目在国内各种真人作秀的浮夸综艺节目泛滥的当下毫无疑问是一股“综艺清流”的存在。
《见字如面 第一季》观后感(九):听着耳朵不会怀孕麼
无意间看到国内良心综艺《见字如面》,已播三期,豆瓣评分9.3。这个节日的那股清流气质,怎么说呢,就是和外面的妖艳贱货不一样...
《见字如面》这个节日的主要形式是明星读信。所请的明星嘉宾,他们那个声音...分分钟让耳朵怀孕啊。
比如:归亚蕾老师、张国立老师、还有帅气的王耀庆(听一秒钟就路转粉了...孔侑我对不起你)
除了明星读信,节日中还会有两位大学教授来解析各封书信背后的故事。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容槽点就像听八卦一样。还有文化常识,干货满满啊...
讲李白拍马屁写的那封求职信“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老师说,韩荆州是身在马屁不知福(笑cry.gif)。话说,节目组以后让我们的许老师多说点话的...
说两个我比较喜欢的信吧。
1 朗读者:归亚蕾老师
书信:蔡琴《让他活在我的歌里吧》
这是蔡琴在其前夫杨德昌死后的一封公开信。信中写道:
深埋在我心底,长久不想再去回想曾经对他的记忆,突然袭上来,脱口轻喊出一句:杨德昌,你怎么可以这样就走了呢?
这句话简单却又充满深情,在归亚蕾老师的声音中,更直击心底令人动容。可能作为旁观者我们一直好奇,蔡琴和杨德昌之间十年的无性婚姻中,两人之间究竟有没有过爱。
杨德昌给这段婚姻总结为“十年感情,一片空白”。而我们却在蔡琴的这封信中读道:
“我不觉得是一片空白,我有全部的付出”
“我深深的感谢上帝,让我与他轰轰烈烈地爱过”
两位老师评论到:无论最后结局是否圆满,蔡琴单方面的付出却能依旧对这段感情满怀感激,并不以恨来桎梏彼此。信中那份爱的释怀与宽恕,让人敬佩。
2 朗读者:王耀庆、张国立 书信:黄永玉《你多么需要他那点草莽精神》
这是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信中黄永玉批评曹禺的作品不如以前,而究其根本,认为是他陷于世俗的名利所致。他便直言道:
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
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
敢跟前辈如此,让人不由得敬佩。友谊便是这样吧,见对方走入迷潭,就豁达直接,提醒鞭策。就如黄永玉所说,我不对你说老实话,就不配你给予我的友谊。艾侣霞有两句诗,诗曰:“心在树上,你摘就是。”!
而曹禺呢,看后把这封信裱了起来,为有这个知己而感到非常高兴,然后便回信到:“不饶点滴,不饶自己。”如此的君子之交,深入肺腑。
王耀庆和张国立演绎的太精彩了。同场飙戏,男友力爆表啊!
好咧。更多精彩的内容,比如: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罗永浩写给俞敏洪的求职信,邓丽君写给填词人庄奴的请教信,韩愈写给鳄鱼的信...等等,都可在腾讯视频上观看。(好像给腾讯打了广告...)
见字如面
真情跃然纸上
《见字如面 第一季》观后感(十):止于聊天,始于谈心
我上一次写长信大约是在高三的时候,也就是八年前了,那时候被限制用手机,书信里还保留着最后的情感记忆。情动的,茫然的,争执的,琐碎的,每每翻起,见字如晤。而现在,我们都退化到不费心思的只发微信短句寒暄聊天了。
好可惜,那些很真挚情感的表达方式仿佛在文化中断层了。接着我们会发现不知如何写信,快速的生活反而让人变得迟钝。
白岩松说,你有多久没谈心了?现代网络中,各种朋友圈,你可以跟很多人聊天,但却找不到人谈心。其实是一样的,谈心就像写信,只是不同时代为了真挚的交流采取的不同方式罢了。
但我们逐渐摒弃了这些。因为我们节奏快,因为我们不愿等待。
那样太可怕了。
我记得看《最好的时光》时候,最打动我的不是张震跑了好多个地方去找舒淇,而是最初他要去当兵前,到舒淇打工的台球室,对她欲言又止,直到店打烊他走了,不出一会又回来敲门板,对她说“我写信给你”。那种辗转,犹豫,情动的一刻,就是最好的时光。虽然放在今天用微信表白心动依然是会存在,但今天可能拒绝更快,因为缺乏等待。
当然也不仅限于情信,只做一比方,我们需要反思。
今天看了第一期《见字如面》,节目想法很好,请来几个名家念信,信念出来是对的,有的信婉转隽秀,有的信铿锵有力,有的信诙谐风趣,也有的信饱含深情。
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文采斐然,良工不示人以朴,王耀庆演绎也堪称本期最佳。
就情感而言,更触动于萧红的信,如果能让汤唯来读或许更好(她演的《黄金时代》让我觉得萧红就是她那个样子那个气质的),萧红写这封信时的年龄也都是与汤唯现在相仿的。感念于那句“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给忘了”,还有那句“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萧红的一生很短暂,充满了寒冷、苦闷与饥饿,但她的文字总是柔和、坚定也饱含希望,是她的伟大之处。
节目缺点是对信的解读太浮于表面,首先女主持人的功力不行,功课也没做足,其次女教授虽然学富五车,但俨然疏于揣测作者内心用意,解读略有偏颇。
待看完第二期再来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