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战争》是一本由(美) 罗伯特·科米尔 / Robert Cormier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巧克力战争》读后感(一):青春,就是一场斗争。
青春,一场和父母的斗争,一场和老师的斗争,一场和同龄人的斗争,一场和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作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我们会伤痕累累,我们会畏惧,会退缩。问问自己,是否是那样一种勇气与世界为敌。因为在这场斗争中,我们需要的就是勇气。
曾经看过一部讲校园欺凌的日剧,Life-人生,过度虐心。你绝对料不到十几岁的孩子是那么残酷。回想自己初中高中时期,校园里也有不少出名的大哥。初中时曾趴在2楼的走道上,看操场里两位对头大哥的肉搏战。大哥A拿着刀,大哥B头上已然见血。里三层外三层,没有别人出手。他们移动,人群也移动。壮观哉!
还有一次,在高中女寝的水房,一位大姐大被一个长相性格普通的女孩惹恼,当时大姐大就爆发了!那气势至今让俺胆寒。所谓人的气场大约就是这样吧。
我是江湖底层的小人物,所以大哥们PK、大姐们发飙的时候,我只能混迹人群围观,或是避免眼神交流地经过。
《巧克力战争》把校园里群体的peer pressure写得很淋漓——最好的朋友也站在对立面,你真的只有一个人战斗。我没有遇到好朋友有这种情况,我也不知道如果好朋友若被大哥大姐发飙的时候该怎么办。人心可以那么残忍,每一代的人都有可能要跟这种残忍斗争,以后我的小孩也可能会。
看完《巧克力战争》,觉得真的有必要让我的小孩去学武术,然后给他或者她一颗正义的好心。
《巧克力战争》读后感(三):这宇宙到底被撼动了没?
我认为本书一开始杰里就生活在辩证的生活中.到底怎样摆脱母亲死去的阴影;到底怎样重新审视和爸爸的关系;到底怎样开始学校的新生活.我认为开始他很成功,他以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取得了橄榄球队教练的信任,在守夜会任务结束时,他想做回自己,仍坚持不要巧克力,在家中他希望和父亲开展一段新的关系,但在最后这一切都失败了,爸爸并没有因为他的主动示好而改变,自己却因为拒要巧克力,陷入一系列的阴谋当中,而橄榄球事业也在不断下滑.这让我不禁反思,到底以我们一人之力,能不能作出改变,撼动这宇宙?!
我认为书中的很多人物都想作出改变,可是他们都被现实屈服了,他们都太软弱了,不敢去摧毁现状!就像学校的修士,被作弄后竟然选择逃避;落花生他看不惯学校里的人和事,他选择生病回家,放弃改变的机会;奥里,卡特,扎詹都不喜欢阿奇,他们都以小动作反对他,但最终还是让阿奇扳回一盘,我想如果他们坚持自己的想法,就不会出现这么多事与愿违的事.
我希望结局是:杰里成功了,他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这样可以给我们一点希望.不要让我们以为现实就是这样,不管你做什么都改变不了……
《巧克力战争》读后感(四):我说的都说直接的话语
本书的节奏很棒,这种感觉我想只有那种有整块时间的人能感受的到;
有种力量从故事的开头至结尾一直阴魂不散,也可以说是一双诡秘眼睛;
文字偏向电影话。(什么?太短了,但我不想写了于是就 = =)
本书的节奏很棒,这种感觉我想只有那种有整块时间的人能感受的到;
有种力量从故事的开头至结尾一直阴魂不散,也可以说是一双诡秘眼睛;
畅销是肯定的,因为他的适用人群很广;
文字偏向电影话。(什么?太短了,但我不想写了于是就 = =)
本书的节奏很棒,这种感觉我想只有那种有整块时间的人能感受的到;
有种力量从故事的开头至结尾一直阴魂不散,也可以说是一双诡秘眼睛;
畅销是肯定的,因为他的适用人群很广;
文字偏向电影话。(什么?太短了,但我不想写了于是就 = =)
本书的节奏很棒,这种感觉我想只有那种有整块时间的人能感受的到;
有种力量从故事的开头至结尾一直阴魂不散,也可以说是一双诡秘眼睛;
畅销是肯定的,因为他的适用人群很广;
文字偏向电影话。(什么?太短了,但我不想写了于是就 = =)
书中塑造的杰里的形象是正义的一方,不顾其他人的看法,凭着自己内心的感觉行事,然后一直坚持着。可这种“不入流”的做法到了还是遭到了来自各地的巨大攻击。
我想起了我刚上初一时,第一次期中考试,看到了同一考场另外两个男生在作弊。当时就是感觉血一下子热了起来,然后接着就举手跟老师说了。最后两个男生没有受处罚,考完试后他们和他们同班的一些人还一直骂我。我至今还记得我哭着站在墙角听那位监考老师对我说:我们有去搜他们身上的纸条,我这也是为了你,如果他们真的被判零分,你也不会好过的。总之当时哭得特别伤心,回家后跟爸妈说,妈妈说这幸亏是初一,如果再大点,我就等着挨那些男生的揍吧。爸爸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是也说:有时候要分场合或者换方式。
换方式?换什么方式?我觉得这算是一种圆滑的并且可以保全自身的处事方式。比如当时我可以不是直接举手揭发他们,而是考完试后悄悄告诉监考老师,而不是弄的全考场都知道。同样的,杰里,他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他很恨利昂修士,并且不愿屈服。可是,他是完全可以采取另一种方式,像文中的奥比,他也对守夜会或者利昂深恶痛绝,可是他选择的是在此之间周旋,找到合适的时机(拳击彩票)出手。不管成功与否,他都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然而杰里比起来就不免有些欠考虑,是带着不成熟的执着。
其次,我觉得还有一点很重要。想坚持自己的立场,需要看看自己处在什么样的位置。阿奇,他就是有能力让周围的人围着他转,他就是任务的分配者;卡特,他就是力气大,能大,能以拳头服人;埃米尔,他就是诡计多端,让人无法不屈服......很多能坚持自己立场的人,都是有位置的人,他们有能力而且有权利去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因为他们强大,所以可以主导。这对于那些弱小的人——落花生,杰里等,是无可奈何的。当这些弱小的人没有自己的势力,这是还去孤注一掷,坚持自己的想法,都是徒劳无功的,只能引来别人的冒犯。
世上有很多不公平的事,当想摆平一切时,先看看自己的位置,再换一种方式去发泄,这样不是更好吗?
《巧克力战争》读后感(六):青春之恶
小说聚焦在一个社区中学中,学生组织起来的“黑帮”千方百计捣乱,以对抗校长的慈善巧克力推广计划,而校长也绝非善类,因为找不到投资,他每年靠卖巧克力争取资金,可400人的学校居然安排了2万盒的销售任务,每盒的价格还提到2美金,是以往的一倍。这些巧克力都是母亲节积压下来的,撕掉包装,进货价格异常便宜,校长的如意算盘是给自己和学校都狠狠地赚上一笔。
表面上,大家都在高呼口号,可私下里,彼此都瞪圆了眼睛,小心地看着别人的一举一动。是什么让大家变成了说谎者?虽然站在不同的阵营中,可我们却都加入了谎言同盟。
罗伯特•科米尔把这样的场景放进校园中,因为他对世俗社会已彻底失去了信心,再没有什么比校园的腐败、无耻更令人惊心了,可他的笔调却告诉你,这不过是生活的常态。
副校长是这样的粗暴,动辄用教鞭抽打学生,他污蔑最好的学生靠抄袭得到好成绩,当着全班人的面羞辱他,大家都知道这是错的,可没有人站出来说不,于是,校长得意洋洋了,这不过是他一次“玩笑”,一次嘲笑他人不可信任的借口。
当最后的温情也剥落时,“黑帮”们的反抗也变得尖锐起来,满教室的桌椅都被暗中拆掉了螺丝钉,当它们在一片惊呼中集体解体时,“黑帮”们得到了什么呢?一种对抗现有秩序的快感,他们恶意地用隐喻的手法揭露了这个世界的真相:表面上看那么完好,实际上已经腐朽到一触即溃。
这本小说在美国曾与《麦田守望者》齐名,两者都是青春小说,但它更偏重写实主义,而《麦田守望者》则是主观化写作的小说,偏重内心的感受。两相契合,则对青春之恶会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
本书的镜头感非常强,叙事节奏极快,在笔调中有“肮脏现实主义”的风范,准确、犀利而充满含义。这种写法固然有些冷酷,却与全书氛围高度契合,从写作技术看,罗伯特•科米尔更成熟,相比之下,塞林格更接近偶像派。
青春的困境,是当代文学一个重要范式,因为学校是现代性组织,年轻人被迫放在一起,接受内容相似的教化,因此他们的反抗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强,但能不能将这种反抗写出普遍的意义来,这就展现了不同作家的功力。
《巧克力战争》读后感(七):大爱{{巧克力战争}}
在学校图书馆那一排大多旧的封皮都掉了的书里,我兴奋地发现了这本崭新的书,在图书馆里,面对这样的新书总有种克制不住的欲望,因为有可能我就是第一个读的人,不论是封皮还是题目都比较吸引我,就这样我带走了它【后来发现貌似阿信也推荐过这本,只是有缘啊,嘻嘻】
我认为书中最精彩的部分在于作者的描写,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出神入化,那些精彩的比喻时常给我震撼。
以前看外国文学总有种吃力的感觉,前脚看完后脚就忘了的冗长人名,拗口的对话,这本书读起来就相当亲切,觉得翻译的挺好的
从看到杰里开始反抗时,我就以为最后杰里会赢,即使是他与整个学校作战,即使他被孤立被凌辱,我都觉得,这是胜利的过程,小说不都是这样吗,一个与体制抗争的孤独的英雄,最后用他的勇气与顽强的精神改变了制度,人心振奋。然而,我在结尾处失望的发现,杰里什么也没有改变,像是一个人对着惊涛骇浪大喊一声,那微弱的声音很快被海浪袭走,甚至没有留下痕迹。
当我看到杰里被那句“敢不敢撼动这宇宙”激励而开始改变时,我有点兴奋,在心里替杰里加油,然而,最后,杰里说:千万不要去触犯这个社会,不要去撼动这宇宙。我很失望,讨厌作者,不要去抗争,这就是你想说的?同时也矛盾地为作者奉上鲜花,没有像那些狗血恶心的励志书一样忽悠年轻人标新立异,不顾社会压力不顾世俗看法。作者说出了一句很值得深思的话,不要听信他们说你可以自行其是,他们不是真的希望你去干你自己想干的事,除非你想做的与他们想的不谋而合。的确,有多少自以为勇敢的抗争是中了别人的圈套呢
杰里深深地打动了我,他是和我一样平凡的孩子啊,难道人生不应该不同吗?我们都曾质问过自己,可是,大多数人,包括我,又不约而同地过上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单调生活,而杰里,他真的去做了。
在最后的拳击赛上,所有人给杰里嘘声,所有人对他的不同仇恨时,我突然想到了那次看{{非你莫属}},曾成为一时话题的刘莉莉。当时我也不喜欢她,现在,我突然意识到,那些不同是多么的珍贵,为什么我们要求所有人都谦虚内敛?为什么容不下一个个性张扬敢于主持人和老板们抗争的人呢?为什么要把所有人都刻成一个模板才安心?
原来,我不仅没有去抗争没有去改变,而且还无意中做了维护旧秩序,成了共同打击杰里的大众
什么时候,能给说”不“的人一个立足之地呢
《巧克力战争》读后感(八):巧克力战争击败个性
摘自《京华时报》 作者:黄 杨
法国学者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将占据统治地位;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这一观点在20世纪产生了很大影响,美国作家罗伯特•科米尔的《巧克力战争》(译林出版社)无疑就是以小说的形式回应了勒庞的观点。
故事发生在一个天主教高中,教师利昂修士为了上位,与校园帮派“守夜会”相互勾结,强迫学生们加倍完成“义卖”巧克力的任务。越是在相对封闭、保守的环境中,那些头脑灵活、意志坚定而又居心叵测的“领袖人物”,越容易利用群众的情绪去谋取一己之私。正如恶棍詹扎所体会到的:“人们都害怕面对尴尬或被羞辱的场合,也害怕众目睽睽下被单独拎出来”,“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逆来顺受的人”。
主人公杰里本来也无意挑战他们,但是艾略特的诗句“我敢不敢撼动这宇宙”和一名嬉皮士的刺激,让他想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勇敢地拒绝义卖巧克力。这大大得罪了利昂和守夜会,在威胁、骚扰无果后,他们开始直接诉诸暴力。最终杰里在重伤后的半昏迷状态中决定放弃,他想告诉好友落花生“千万不要去触犯这个社会!不要去撼动这宇宙!”
小说展示了群体如何湮没掉个性、击破个人试图挑战体制的努力,最精彩的在于细致展现了群众心理的暗中发酵、变化的整个过程。虽然几乎所有人都对利昂加码销售巧克力的要求有怨言,但是却没有人站出来反对。一名从来不关心社会活动的同学甚至公开质问杰里:“你以为你比我们大家都高明,是吧?”众人排斥杰里,一方面是由于潜意识中的嫉妒,因为杰里做了他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另一方面则是由此引发了恐慌和不安,因为杰里和大家都不一样。这种群众情绪在最后的拳击赛中彻底爆发。
科米尔还通过简短的片段刻画了安于现状的同学的众生相。有人因成绩较差而卖力推销意图露脸,有人借机去接近女生,有人选择为虎作伥,有人明知其不义却选择屈从。特别是善良的落花生,明知真相却没有勇气站出来;奥比明明对阿奇非常不安,却心甘情愿地做马前卒。这让人想起一句名言:“最大的悲哀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这也注定了杰里堂吉诃德式的反抗必然失败。
这起风波的幕后操盘手利昂和阿奇,都没有受到任何惩处,这让小说的整体格调有些灰暗。小说最后,奥比警告阿奇,也许更多是作者的道德劝喻。读完这部小说,我们还能不能自问一句“我敢不敢撼动这宇宙”,以及我们能为这句话承受多少代价?
《巧克力战争》读后感(九):自由与邪恶之战——我读《巧克力战争》
摘自《信望爱网》 作者:Macbeth
这是一场真实的战争,就发生在我们的世界里。
这场战争的一方,有雷恩修士(贪婪)、亚奇(权势)、欧比和卡特(忌妒)、詹达(暴力),以及群众(无知)。这场战争另一方只有一个人――杰瑞(自由意志的觉醒者)。
光从人数来推算,毫无疑问的,在战争开打以前我们可以预先推测出杰瑞的下场,而事实上也是如此。我不单是指著《巧克力战争》而言,现实世界亦常是如此,好人未必有好报,恶者常常是占上风的一方。“好人”这个词几乎就等同於“笨蛋”!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这本经典小说,会名列禁书排行榜的原因:
自一九七四年出版以来……一直到他(罗柏·寇米耶)死后的二○○四年仍是年度查禁书第一名,它和《哈利波特》是二○○○年以来最常上禁书榜的一、二名。(摘自《巧克力战争》书中作者简介)
这本书赤裸裸的描写出现实世界的邪恶面,与人类无可摆脱的悲惨下场。作为一本少年小说,此书理当被禁。我们怎么能把如此黑暗的作品放到心智尚未成熟的少年面前?这就好像说“性”虽是一种正常的事,但我们怎么能让青少年随意观看情色照片,而不加以阻拦?
作为一本小说,《巧克力战争》毫无疑问的是经典作品,但它决不能是以少年人为其读者群。虽然《巧克力战争》里的主角都是青少年,但是我想它应该是限制级的小说。就像《苍蝇王》虽然是以唱诗班的儿童作为主角,但这不代表它就是一本为儿童而写的小说。
在读这本《巧克力战争》的时候,我怀疑作者罗柏·寇米耶根本就是将自己化身成为书中的大反派――亚奇。他愤世嫉俗地操纵读者的心思,设计各种巧妙的邪恶陷阱,让读者不知不觉的接受了他的想法:“生命是一坨屎。”并且,所谓的信仰、正义、上帝(书中以十字架作为象徵),不过是毫无力量的幻想产物,它并不如人们所想的那么样具有惩罚邪恶的力量:
球门柱的阴影在球场上拉得长长的,看起来很像是诡异变形的十字架……球门柱的阴影鲜明地映照出一整面网状的十字架,空心的十字架。(引自书中第二章)
而我更怀疑作者罗柏·寇米耶,同时也是杰瑞。他也曾经过一番奋战,但最后终究失败了,於是他在第二章就藉用欧比的口,这么说:
欧比低头观看那些在球门柱阴影底下奋战的球员(杰瑞),心头突然袭上一股忧伤……他曾经想要加入足球队的……曾经是波 普·华纳美式足球赛的明日之星,可如今,他却变成守夜会的秘书。这还真妙啊。不过,见鬼了,他甚至不能跟他的父母说这件 事。
虽然罗寂思修士突然出现,奇迹似的阻止了亚奇精心策划的“集体暴力杀人事件”,使它成为“杀人未遂”,救了杰瑞的命。但是杰瑞最后仍做出结论:
他(杰瑞)有件很重要的事情要跟罗花生说……去卖巧克力,去卖任何他们要你卖的东西……千万不要去撼动整个宇宙。
这是一篇好小说,因为它会引动人去思考人生的真相。是否,我们仅能跟随著邪恶的指引去行动?是否,我们仅能跟随著群体的步伐前进?人生的真相究竟是如何?显然,光凭个人的自由意志是改变不了什么的,那么,我们又该从何处得到拯救?在紧要关头会拯救我们的“罗寂思修士”在哪里?
《巧克力战争》读后感(十):独角戏——群居者的百年孤独
这是个没有结局的故事。因为探讨的那个话题,没有答案。
你敢不敢撼动这宇宙?这是个虚无飘渺的浩大假设。很少有人会真正思考这个问题,一来由于人生需要思考的问题实在太多,急需解决的事情数不胜数。二来随年岁递增,生活流源源不断,生活圈越来越小,所有事情似乎都有既定轨迹,教人养成只做不想的“生存习惯”。
多数人活着很累。被囿于每一个设定背景中,需要遵守每个游戏规则,譬如家庭、譬如学校、譬如公司、譬如这个社会。所以,每只初生牛犊都需要试炼。有时候,他们在万千宠爱中长大,以为外面的世界永远是监护人精心营造的样子:风和日丽,处处有爱、人人和气,想要什么伸手可得。有时候,他们在逆境中苟延残喘,一早见识江湖险恶、人心叵测,若要生还,唯有以牙还牙,以恶制恶。在两个极端中间的多数人,在前辈的告诫中长成,切莫强出头,莫要铤而走险,按部就班地走上一条前人走过千百遍的路,当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证明,益发坚信了前人的智慧,将罩在身上的壳再裹紧一些。
你没法要求这个世界公平,从降生那一刻起,每个生命便不可能整齐划一。人是群居动物,却最易孤独,我们追寻的只是小小的归属感,却最难长久得到。其实,如果从一开习惯孤独,享受孤独,日子会过得从容轻快些。然而,真有人能习惯孤独?谁不想有个避风港,谁又没有想找人倾诉的时刻?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为不孤独而付出的代价就是服从,服从这个既定的规则,服从制定规则的人和组织,不问原因的服从,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这个团体中的一员,你们有一样的颜色,说一样的语言。也许,扮演这样一个群众演员,才是安全的明智之举,不用暴露在舞台中央,无需承担责任、应对风险, 要做的,只是在方阵中整齐地随声附和,哪怕滥竽充数也好,远离风口浪尖。杰里原本就是想这么做的吧?小人物的宿命本该如此,沉默的温驯的大多数,在集体庇护下好好过自己的小日子。
这就好像军训时的报数,当前面的队友1、2、3……一路报过来,后面的数字总会脱口而出,就这么简单,卡壳是多么不协调的音符,在指挥官投来问责的眼神前,自己已觉得无地自容。生活中有太多的惯性,我们一早习惯成自然。譬如每天的放学、下班、搭乘公车,走进某条街道,遇见某群人,说些无关痛痒的话,一成不变地重复着,助长了我们对于安稳的渴求。渐渐地,我们害怕改变和被改变,我们宁愿相信权威人士的论断,遵循先人遗留下的古训,因为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总不会错到哪里去。《巧克力战争》的作者科米尔似乎更倾向于人性本恶的观点,这种恶更多体现为一种生存守则。弱肉强食,强弱对峙时,什么“正义一方终将获胜”是莫大谎言。或许公道自在人心,但是真正站出来卫道的能有几个?事实上,人们心里的公道依旧锁在每个人心底,表现出来的只是沉默,抑或默许。这正与鲁迅先生所指“看客心理”不谋而合。当事不关己,做一名作壁上观者远远好过被围观的当事者。我们之所以庸庸碌碌地活着,或许只是没有触到那个底线。
试问,如若有一天,你成为那个被围观的人。哪怕你真的很想隐忍退让,可是,有一条底线横亘眼前,如若失守,整个人生顷刻坍塌,你会如何做?是一退到底,抑或奋起反抗?前者或可换来片刻安宁,后者或许头破血流。这个时候,你被推到舞台中央,大幕猛然掀开,形只影单,无所遁形。台下看客带着麻木的狂喜,等待着你的演出,好整以暇。这个时候,你是否记起,自己曾经也是他们之中一员,也曾在台下观赏别人的独角戏?你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小丑抑或困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