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雨》是一本由三毛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星雨》读后感(一):流星雨
有一个比方:我们的父母是恒星,我们回家,他们永远是在的,我们的朋友是行星,有的时候来,有的时候去,但是他们也是天空中的星;那么流星我把它看为哪一种人呢?我把它看为我们生命中擦肩而过的,一些可能你今生再也不会碰到的人,我将他们叫做流星。
生命中总有那么些擦肩而过的人,可道缘分所致!曾几何时自己所心心念念的,最终都只能回首。我羡慕三毛,因为最后她的回忆是甜的,记忆是美的,因为曾经有那么一个人在自己的生命中出现过,并全心全意的爱自己,莫道无法相守,只论曾经拥有。有这么一段美好的记忆相伴也不显的那么孤单了!
《流星雨》读后感(二):愿你是流星,温暖每一个路过的世间人。
文字中缓缓跑出的真情实感,往往最是打动人心。初秋,多日阴云笼罩,心情也不怎么美丽了。不曾想午后居然偷跑出了一缕阳光,让这个沉闷的世界亮丽光鲜了不少。捧一本书,喝一杯奶,沐浴在暖日之中,人生惬意之事也不过如此了吧。
《流星雨》读后感(三):生命里的流星
每一次的擦肩而过,都是与一颗流星的交汇。
人生中能够相逢的际遇实属难得,也许你我之间只是一瞬的缘分,但那也是一种“缘”。就像如今看着三毛文章的你我,何尝不是因为与她有缘而成就了你我之间的缘分。人生中有些缘虽浅,比如一个素不相识的的士司机、一个摆摊的大爷等等,可能你们之间只是几句话的交集,却足够让你感动、也足够带给你力量。
荷西是三毛前半生的幸福,后半生的挂念。他本是她生命里的最闪亮的一颗恒星,荷西喜欢牵着三毛的手入睡,那是一种安全感。这个男人自十六岁起,就一直爱着她,所以她是幸福的。因为一次意外,他离开了这个星球,这带给三毛的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对于三毛而言他何尝不是一颗流星,在绚烂之时陨落!
《流星雨》读后感(四):三毛说书
三毛有一种能力,能让心贴心,她真挚而细腻,可以让你去更加爱自己和身边的环境。
少不读书,今天读了三毛说书,着实有趣。那些人名之间的关系梳理的整齐。武松的哥哥武大郎是个懦弱的人,以卖炊饼为生,由于从小无父无母,兄弟俩情谊很深。武大郎的媳妇是潘金莲,之前总听说这个名字,不知道是何种人也,原来是偷情野种,最后和西门庆都被武松斩下了头颅。她曾示好武松无果,可见这是何等刚烈正直的男子。
前后穿拆写得武松对孙二娘得调戏,可见此种有情,人肉包子铺倒是听说过,没想到今天终于找到原由,爽哉,真想去十字坡看看黑心店铺,倒是少了成本。至于张青就不熟悉了,不过作者把客观人物都早早埋下伏笔,还是技艺精湛的。
后来武松变成了武行者,让我想起了孙行者。有功夫要来读读水浒了~不知道有没有三毛讲的这么有意思。
《流星雨》读后感(五):重读三毛
第一次读三毛的书是还在小学的时候,算起来可能是在二十多年前了。
百无聊赖的夏天,因为武汉的酷热,通常和奶奶一起到湖北南边的一个很小的城市的大姑妈家里去过暑假,很多个暑假都是这样过的。
大哥的卧室里有流行音乐的卡带:夏天夏天悄悄过去,依然想念你~~~
二哥的卧室里有蔡志忠的漫画,他都齐齐地收在床头柜里,他不在家时我还是会翻出来一本本看,
姐姐的房里书最多:顾城的诗集,唐山大地震的纪实文学,知音杂志,读者杂志,红楼梦,还有就是三毛的书。
中午饭后,姑姑姑父哥哥姐姐们都去上班了,只有我和奶奶在家,奶奶是要午睡的。而我是没有这个习惯的。这个时候就打开收音机等着听我心爱的评书《封神榜》,听完后就去姐姐房间里抽出一本书,躺在大哥房门口的竹床上看。
那个时候,阳台外面也是这样的烈日,记得姑父喜欢养花,阳台上摆了很多花盆,而且到了夏天还有一个习惯就是用一个大大的澡盆装满了水,放在阳台上,一面是希望水能帮助降温,另一方面好像是可以让热辣的阳光去把水加热,到了傍晚还可以用这水洗个温水澡。
现在读三毛,就又勾起了这些已经落满了灰的回忆。
《流星雨》读后感(六):将经历幻化成文字,引领我们走入三毛的世界。
我一直觉得,喜欢三毛文字的人,必是有一点流浪情怀,不被现实拘束,而一直听从内心的声音,践行梦想的人。而我恰恰也是一个爱好旅行,真性情的人。
从初中开始接触三毛的书,第一本叫《撒哈拉的故事》。当时还是问同学借书看的。极其幼稚的心态,当然是无法领略三毛的情怀,只记得,咯咯地笑,当看到一章描写,12岁的少女嫁为人妇的故事。她的故事一切都这么新奇,都吸引着我。
现在逐渐长大,开始接触社会。开始懂得人间沧桑百态。再读三毛。我又多了几分思考。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她的真实,感恩,乐观,善良,谦虚。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在和外甥女去淡水旅行时的的所见所闻。她能细心地洞察,用最真的心态去体悟这个小镇上淳朴的民风。“一个女孩在路边等车去见她心仪的男生”, “阿兵哥的调侃” 都让三毛感动。
而我觉得这中心态,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最缺失的。对人,我们只片面地关注到他的地位,学历, 这一切都不足以充实我们的灵魂。 所以我们应时时怀有感恩的心态去看这个世界,只有感恩,感激,我们才能活泼,快乐。
曾经看到一条评论, “读书,七分艳羡,二分敬佩,一分学习,足矣”。但是我觉得三毛的书,确是“ 一分艳羡,五分感化,四分学习”。 好好去领略三毛吧,去读懂她的内心,她的品质,这些在当代社会逐渐缺失的品质。
感谢三毛
《流星雨》读后感(七):读书 《流星雨》三毛
#读书《流星雨》三毛。 本书共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三毛不同时期的演讲,与荷西的,也有三毛的一些经历以及她的写作生活,还有三毛说书;二是采访,收录了李琼丝和夏木对三毛的专访。读这本书是在国庆假期期间,在医院陪床的日子也是很好的对自己的“静养”,越来越赞叹安静的力量。扯远了,这本书的从多个方面认识和了解三毛的一本书,里面正面或侧面了解三毛的生活经历、情感经历、工作经历和文化主张。
读完整本书,感觉三毛是一个有勇气的人,爱哭的人,冷静又炽烈的人。读这本书你可以看到一个作者观察世界体悟生活的视角;可以看到一个大胆的世界观——不顾世俗观念的爱情,视写作为游戏的一个作家;可以看到一个高知女子对生活独特的乐观,深入观察市井底层的生活与韧劲儿;看到她对祖国的客观冷静的评价;也可以看到她身体力行努力呼唤文化回归的炽烈热忱。
这本书最推荐的就是三毛说书(武松、潘金莲、孙二娘),十月文艺出版社的版本还配了cd。内容就是三毛讲《水浒传》选段。但是以评书的形式来讲,里面加入了一些作者自己的思考和分析 。这一篇是全书我最后读的一篇,但真的是绕梁三日。一来我自己很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评书相声一类的艺术形式;二来没仔细读过原著的我还是通过这篇文章对水浒有了一段了解,原来很多和印象中的是不一样的;三来作者加入的一些分析和思考,确实能感受到中国文学的瑰伟,原来原作者这么厉害!笔法好,真实,哲思,各种各种。收获颇多。
不过很有趣的是,读这本书是和《我们仨》几乎同进度在读的,一经对比就感悟到两个女子人生观和生活状态的不同,此处不论优劣,只是出身与经历,着实对人生的影响不小。我们活成什么模样,出落成什么格局,很大部分取决于我们看见什么、听到什么和做了什么。
一个人心中有没有爱,心里装了什么,从他的文字就能看出来。
三毛是一个心中充满爱的人。读这样一个人的书,让许久努力锻炼自己冷静思考能力的我,也不禁开始向往起不顾一切的爱来。曾经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因为被这个世界欺负怕了。不敢太开心,不敢太难过。”越长大越知道节制和收敛,这似乎是成长必须要经历的。但看三毛的这本书时,她对生活的热爱似乎能融化那些恐惧。
正如她说的:写作只是她生命中的很小一部分,比起写作,她更热爱生活。小时候她说想做画家的妻子。她喜欢画,但是她并不是要当画家,而是要做画家的妻子。言语中满满的都是对生活,对家庭,对小幸福的热爱和期许。这样的人当然可以幸福,当然可以体会到生活的美好,而她的文字能够打动我们,也理所当然了——是她对生活的热爱感染到我们。
因为荷西不能睡着,三毛就不写了。她说她已经那么快乐了,不写也可以。有多少人能够像她那样发现平凡生活的美,并且愿意舍弃一些东西来守住它?如今可能不论是恋爱,交朋友还是结婚都要参杂着诸多的物质标准和考量,有什么东西正在悄悄丧失……等到发现的时候,会不会连爱的能力也一并失去?那么,有一天,爱也许会被唾弃被放在最下面的位置也不一定。
在我看来作家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信息型的,这种人博学多才,在某一领域必然有很深的造诣,读他们的书如学习知识;第二种是批判型的,相信大家心中以有很多浮现出来的代表人物;第三种正是三毛这种,他们不论别的,只讲生活,甚至是琐事。小时候上作文课老师告诉我们“艺术家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长大了,读的书多了,看的事情多了,写起东西来忍不住要批判一把,秀秀知识量。可是细细想来,最纯粹的作家,最能够滋润人心的文章,还是最后那一种。固然前两种都是好的,但第三种的心境,是不应该失却的。
《流星雨》读后感(九):缘起
四年前,刚从大学毕业,与小帅一起合租房间,蜗居在城市一隅。两个人都爱看书,爱走路,志趣相投,有很多很多的话可以说,自然也讨论各自爱看的书。我给她说席慕蓉、说蒋勋、说小椴,她看《朱镕基答记者问》,看《士兵突击》,也看三毛。 有一段时间,我沉迷游戏,每日洗漱完毕就开电脑,进网游,打怪升级。小帅觉得我玩游戏没时间看书,导致很久没有探讨人生,受了冷落,于是想了个主意。这主意便是,“我念书给你听好不好?”虽是疑问句,却并不需要我同意,她已经兴致勃勃的念起来了。当然,我一边听书一边打怪升级也别有一番趣味,很是欢迎她念给我听。 本来不过一时兴起,却不想竞真听她念了好些书。有些是她爱看而我不甚了解的,便权作科普;也有一些好玩有趣的,她便挑着念给我听;也有声名在外,败絮其中的畅销书,她念一段,两个人再一起评头论足,吐槽一番。完整念完的大概就是三毛的《沙哈拉的故事》,她很喜欢三毛,所以很愿意念,而我越听越喜欢,当她要准备念书的时候,我便央她,读三毛的故事吧。一直知道有一个叫三毛的作者,有一点隐约的概念。那时才知,原来三毛是这样一个有趣的女子啊,然后开始好奇,在那个沙漠里,还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那些远在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在三毛的笔下都变得妙趣横生。她那些千奇百怪的邻居、沙漠里各种各样的风俗,还有那一场实在是难以想象的婚礼。后来又开始羡慕,真是好多姿多彩的生活啊。 后来,我们相继离开,再后来她嫁人生子,那种两张床并一起,谈人生、谈爱情、谈婚嫁、谈读书、谈理想,也谈明天吃点什么而周末还可以结伴去爬个山、赏个湖的日子只能是那样的一年,回忆起来觉得真是美好。那时候甚至觉得,如果有一个男人,能这样相处,应该就可以嫁了吧。 人生总有那么多离别。后来买了这套《三毛全集》,从第一本开始,陆陆续续看下来,直到今天才全部看完。就像看着三毛从那个因为抑郁而休学在家的豆蔻少女;到出国留学,遇见荷西;到六年后重逢,搬去撒哈拉沙漠;又到荷西去世,她搬去小岛独居,最后回来台湾。像一个圆,首尾相连,却没能有俗世的圆满。她孤身离家,几经周折,又孤身回返,带回一世风霜。可是,如三毛这样的女子,又何曾囿于世俗的观念。她兴高采烈搬去沙哈拉那一段不知有多潇洒,心中所喜,随心随性,何其真性情。会觉得,三毛,也许自有她自己的圆满。但在看到他们说“该有一个孩子”时,看到那篇《我喊荷西回来!回来!》时,依然觉得惋惜和痛心。看荷西去世那一篇,以及荷西离世后的好长一段时间的那些文章,都觉得好难受。总觉得荷西一走,三毛就丢了魂魄。这世间的缘起缘灭。有时候,真让人觉得残酷。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想到前几天刚看完的《我们仨》,杨绛晚年丧女,钱钟书也先她而去。都是那么好的女子,有才、有情,也都有那么美好的开场,最终却都不得不面对一个人的孤清。
《流星雨》读后感(十):《流星雨》读后感
家中有一套三毛全集,集子中大部分书我都看过,唯独剩下两本,一本是《滚滚红尘》,还有一本就是《流星雨》。我想当时因为自己认为这本书是三毛的演讲,估计没有撒哈拉那般有意思,所以被我扔在了一边。如今拾起来读,虽然不是很有趣,但发现其中有共鸣的存在,这个共鸣就是阅读大地。
阅读大地,三毛在演讲中提到了这一点,这也是给她的生活带来乐趣和灵感的源泉。按照三毛自己的话说,其实她写的文章里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最多起个吸引人的标题,大多数都是记叙罢了,但为什么别人写不出来呢?是因为没有她那种经历么?在我看来经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美好的心。《流星雨》那篇演讲中三毛就讲了自己在台湾一天的经历,也许别人觉得平淡无奇,但她却感受到很多。
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这是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里说过的一句话,我把这句话放在空间和博客的醒目位置,以便常常提醒自己,这句话也确实在我的生活中得到了一次次的验证。当我独自在路上行走,当我独自一个人骑行,或者当我独自一个人坐在公交车上时,一种好奇和努力去发现的感觉会不由自主涌上心头。也许别人觉得习以为常的画面和景象,在我看来却会显得无比深刻,刻骨难忘。
曾经自己一个人坐在特8路双层公交楼上最靠前的位置,我就这样静静地坐着去看马路两旁的灯火辉煌,那是我第一次坐车转了北京的大半个三环。虽然都是三环,但每个区,每段路给人的感觉明显是不一样的。朝阳区国贸那里高耸入云的写字楼其他地方并没有,海淀区就显得普通一些,而到了丰台区三环路边甚至出现了农田和荒地,强烈的对比之下城市的发展情况一目了然。
我也曾一个人从定淮门桥开始,沿着秦淮河一直往南,穿越汉中门,清凉门,集庆门,水西门然后一直走到秦淮河转弯处的赛虹桥。看着南京明城墙,我不禁猜想在明代这里会是怎样。秦始皇为了断龙脉所挖的秦淮河居然成为了南京城的天然屏障,但明代终究还是灭亡了,只有城墙和秦淮河还是诉说着历史。
在骑行过程中,感受到的就不再是某一座城市的印象了,而是一种对于人类群居生活的体会。12年的从北京骑到天津,以及16年的环青海湖骑行,这种长距离的旅途大部分时间看到的都是没有人烟气息的大地,而村庄和乡镇就像整个旅途中一个个的珠子,被这一条路串在了一起。当经历了好几个小时的骑行,突然看到一个村庄在前面出现时,那种感觉是无比激动的,和在黑夜中看到了一盏灯有几分相像。哪怕我再习惯孤独,我也希望自己能见到人类同伴的影子。每当离开一个村庄继续前行时,路边的建筑物越来越少,最终又变成了广阔的大地,我都会忍不住回头去看一看,在此别过,恐怕以后也不会遇到了。
记得威哥问过我一个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那时我脑中突然冒出了一句话,一个人流浪。
也许,我真正想说的是心灵的流浪,在流浪中去阅读大地,在流浪中去寻找一种真实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