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绿光往事》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10-08 03:58: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绿光往事》读后感精选10篇

  《绿光往事》是一本由詹宏志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5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绿光往事》读后感(一):快餐书籍

  不能引起太多共鸣

  前一部分作者对于成长回忆。边读边想,其实我也可以写出来自己故事

  后一部分是对于书店咖啡艺术等等的际遇。这些写得让我比较向往

  几乎都是在路上看的,火车地铁,很快便阅读完毕,没有留下太深刻印象,也许真的像朋友所说,要做读书笔记了。

  《绿光往事》读后感(二):有没有那么一碗面,也让你至今难忘记滋味

  有没有那么一碗面,也让你至今难忘记滋味。。。

  比起书中第二部分,难忘的书店和有咖啡的生活。我更喜欢它前半部分,家族私史。

  詹先生说起那些年少时的故事,好像那些事就发生在昨天。读来像看电影画面清晰极了,甚至每一个眼神,或是细小动作。那个时代,我没有经历过,可我看到了。

  我看到他陪父亲看病时总要路过的夜市。我看到阿姨的聘礼退回时,孩子们失落。我看到母亲厨房娴熟的切菜,烙着葱花饼。我看到他偷看完二姐的抽屉童话书后,赶忙将笔和尺子都归原位。我看到,父亲带着他和二哥吃的那一碗终身难忘的排骨面。

  闲时,找来了《me and you and a dog named boo》在听,他说七零年代唱遍了全世界。果然,朗朗上口相同的是,我还是不知道,自由人是什么。

  是的

  时间流动的,

  世界是旋转的,

  我们都在变。

  I look at the world and i notice it is turning

  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

  With every mistake we must surely be learning

  till my guitar gently weeps

  《绿光往事》读后感(三):嘿,这是你的奇妙往事吧

  喜欢詹宏志大叔,是从他的《读书与旅行》开始,好像是遇见了一个可爱老头,然后跟着他去旅行,分享旅途中或惊险惊喜满足失望心情

  这本《绿光往事》写的是詹宏志成长过程中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家庭成员身上的事情,但是能把琐事也写的那么耐人寻味也是一种能耐呀。

  书中写到他小时候的事情,有两件令我印象格外深刻。

  六阿姨的聘礼拿来时,充满了小孩子喜爱的零嘴,而作者的最喜欢的是甘纳豆。当这些聘礼被退回时,他写道:所有的小孩都呆若木鸡地站着,惊骇地看着搬运工作进行,看着那些美好东西成为昙花一现梦想,如今一样样消失在眼前。每有一个放置甘纳豆的架子抬出去,我的内心阴沉一分,也破碎一分。我终于明白那就是最终的命运了,每一次的抗争最后都是同样的命运,你永远可能对抗大人最后的决定,我有限生命经验已经明白这件事。聘礼搬空之后的日式屋子,不知怎地,看起来比原来空旷荒凉许多。——咦,你有没有看到小时候亲戚到家里做客带来你喜欢的零食,最后被父母还了回去,当时呆若木鸡内心伤心不已的自己?

  小时候想要和早起的父亲一起散步,吃热气腾腾新鲜出炉的早饭,但父亲每天早上都算计好似的比我早一点就起床出门了。他写道:夜里我在床上翻来覆去,一直想要找到一个可以更早醒来的方法。但睡眠是多么难以掌控的一件事,它似乎有自己的意志,睡眠控制着我,而不是我掌控着睡眠,只要一入睡,你永远不知道睡眠什么时候会释放你。我想着这件事,内心觉得有点哀伤,我们能够控制的事情何其稀少,控制我们的力量又何其之多?——咦,你有没有看到读书时候秋游前早早上床睡觉生怕第二天睡过头的自己?

  这简直描写的太传神了呀,但是好想知道大伯那么小时候发生的事情,你是怎么记得辣么清楚的内。

  作者是个爱书之人,从《读书与旅行》中就能知道,旅行他也爱跟着各式各样的旅行主题书。在《绿光往事》里他记载了自己如何在缺少文化资源的台北乡村渴望阅读,长大后又是乐此不疲热爱逛世界各地的书店,买各种类别的书籍。

  而他之后成为了一名编辑,他说曾经咖啡馆幻想要编辑许多丛书,而结果有些真的成真了。“我坐在咖啡店里的那些胡思乱想,有的是有现实杀伤力的。”突然感觉励志呀,就像阿拉伯的劳伦斯曾经说过:“要小心那些白日做梦的人,因为他们真的会去做。”

  《绿光往事》读后感(四):才子的脉脉温情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吸引眼球的不是书名,而是腰封上的五个人名:阿城、朱天文朱天心姐妹、张大春和梁文道。五位“大神”的联袂推荐给人一种莫名压力,我是不太喜欢腰封这种设计的,一来觉得翻书时有些碍事,二来腰封上总不免对书籍进行一种高度概括或者重量级的吹捧,读罢如果能符合预期还好,如果觉得名不副实则连带觉得推荐人也变得可疑了,所以遇上自己熟悉且喜欢的人名出现在腰封上时,心情居然会惴惴不安了。

  这本《绿光往事》的作者詹宏志我是不曾了解过的,根据简介,作者毕业于台大经济系,长期从事编辑工作,又对台湾新电影有重要推动作用,是兼具多种社会身份的全才。无怪乎梁文道在推荐语中说:“我唯一担心的是,这就够了吗?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大陆读者明白:没有詹宏志,就没有今天的台湾?”。

  《绿》分为两部:“家族私史”和“绿光往事”。“家族私史”中,作者回忆成长的往事,用一连串或悲或喜的故事追忆了往事中的人和事。在我看来,记叙家庭琐事的散文最易流于琐碎,因为生活本就是重复和琐碎的,但透过詹宏志明朗文字,在一幅冲淡朦胧的台湾山水背景中,我的心随着作者回忆中的人和事起伏,我会担心父亲日渐衰弱身体和少打一针营养针让“我”能吃一碗面,我会好奇六个阿姨的生活,会想象那个童养媳阿雪的模样和她后来的日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物质匮乏交通闭塞,是“去到山的那一边,听起来和远走岛外到了巴西、乌拉圭之类的,音讯中断,人海阻隔,永远难再相见”的,而作者回忆的家族往事无不流露温暖亲情,这种感情更能冲破重重阻隔、穿越时间长河将家族中各个成员联系到一起,这正是最感动作者也最感动我的地方今非昔比通信和交通已经相当发达距离和时间都已不能对交流造成什么障碍,但我们是否觉得那种令人放下一切的温暖正在消退呢?我们热衷交流话语却不交换情感,交流体液却不交换真心社交网络能让你瞬间拥有在世界任何角落粉丝,但为何我们觉得更加空虚孤独,世界是否真的变小了?

  “绿光往事”侧重叙述了作者人生历程中难忘的片段,例如如何走入文学世界、如何喜爱上咖啡、第一份差事等。令我难忘的是作者徜徉于各国有趣的书店的趣事,作者和书店老板的通信成为另一个海莲•汉芙和查令街84号书店的故事,此类故事轻松之余也引人回味,作者的生活情趣跃然纸上

  詹宏志当之无愧为一个才子,和天才桀骜痛苦相比,我更喜欢才子,更喜欢他在简单平淡中流露出的脉脉温情,愿这份温暖能让我们暂时忘记目的效率,重温一些美好的往事,忆起生命中还有些单纯的感动。

  《绿光往事》读后感(五):(转)《绿光往事》:重返昔日的说书人

  http://www.netandbooks.com/taipei/books/data.asp?id=2875

  文/游击手

  詹宏志的才氣與好頭腦是無庸置疑的。在文化界的海洋裡,他有一長串的經歷,但我們比較注意到的,是他理性、動燭先機的一面。比如說他寫出了膾炙人口的《城市觀察》、《創意人》,首創城邦出版集團,跨足網路等等。他的演講更是條理分明思路清楚,這一切,就像他大學經濟系所受的的嚴謹訓練一般,倒也恰如其分

  不過,《人生一瞬》和這本《綠光往事》,卻是完全呈現了他感性的一面,把那個曾投入台灣新電影的年輕詹宏志,又接了回來。書名前兩個字「綠光」,指的就是放映懷舊片所射出的光線,此刻,詹宏志不再是個頻頻往前看的驅勢預測者,他變成了一個說書人,邀請我們重返昔日,品味源頭。

  相較於《人生一瞬》,本書對家族私史有了更清楚的描述,很能滿足讀者的好奇心。六個阿姨與眾多兄姊,加上神秘的父親,這是多麼豐富的素材,作者驚人的觀察力,絕對是其來有自。

  往事總是五味雜陳的,有閱讀啟蒙的幸福,有偷翻姊姊抽屜時的刺激,有進咖啡店卻點木瓜牛奶的爆笑,也有學校降旗典禮後看各式表演魔幻。在這些點點滴滴裡,最深的,應該是隱而未宣的父子關係。且看那兩幕:一是病重的父親,省下打針錢帶他吃夜市小吃(當然當時並不知道),另一個是約好與父親早起外出,錯過了好幾次而終於成行。這些都是秘密的約定,或者訓練。父親為什麼在眾多子女慧眼獨具選擇了他?日後的捲起千堆雪,可是一種冥冥中的回報?

  特別是,當你知道詹宏志仍維持著四、五點就起床的習慣,這個遙遠的約定就格外令人動容了。此外,還有他無意提起的,與高中朋友各奔東西前的最後一次旅遊,溪阿縱走,怕也讓不少人頓起鄉愁吧﹗

  從基隆到台中山區,這個在鄉下長大的孩子始終透露出強烈的渴望,他對外面的世界、新的事物極為好奇,他一定要走出去,這是本書的另一個基調。多年以後,他如願走出資訊封閉的山區,看到了無止境的大海,成為一個具有國際觀的文化工作者。這段航程還是要繼續的,但到了一定年紀,終要回首源頭,找出其中的連結。

  或許是第一碗排骨麵、或許是第一本三國演義。往事成就來者,歲月迷離動人,一如作者說的,「在那一無所有的時代裡,總有片刻美好時光讓我們永遠珍藏」。就是那些樸實單純的年代,養成了後來的詹宏志,並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绿光往事》读后感(六):那些如花的往事

  在一个个如常的清晨,我们在熟悉的道上一路走过。偶尔,我们会遇见头顶一朵五彩的云,路边一朵含露的花,过身一个可爱的人。而我们只是朝前走去,为着那个既定的目标。等我们回过神来,结局往往是:云朵飘走了,露水消散了,而人消逝在街角,杳杳不可再寻了。

  台湾的詹宏志说,这便是人生吧,人生是这样一条若有所求,又若有所失的路,路途中那些如花的日子,往往等不及你我“惊起却回头”,便化身枯萎消逝的美丽。我们那熟知到“理所当然”的生活,生活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也都在我们的念念不忘时光里给忘记了。当我们意识到“消失”或者“改变”可能是生命的基调,会是在什么时候呢?是的,失去记忆的时候,我们大多已不再年轻了。

  这就是我们将日子过着过着,便会蓦然喟叹的原因吧,感叹忧伤时间的匆忙,生命的虚无。我们甚至会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深深怀疑:我和我的那些日子,是曾经真实存在着的吗?“也许就是这些真实的感受,让我意识到生命里的每个片刻都有特殊的存在之理,让我相信认识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这样一种认知力量的引领下,詹宏志开始追忆,描述他的父母,六个奇妙的阿姨,兄弟姐妹,以及成长过程中那些刻骨铭心遭遇,以及那些平凡却又真实存在的邻居友人。这便有了这本如黑暗时光隧道光影闪烁的电影般的《绿光往事》。关于写下这本书的意义,詹宏志说:这不仅可供疗愈,也加强了自我的“存在感”。

  詹宏志的追忆有着一种明朗的魅力,描述自然真切而绝不抽象,他笔下过往透着一种清晰的,神秘的,有趣的光彩。其中关于父亲的文字,读来尤为令人悱恻。父亲不常回家,也少有说话,留给孩子最深的印象便是“透过纸窗看到的母亲卧室里那被窝下偶尔裹着的巨大人形”。所以,和父亲牵手散步会是一件多么令人向往的事。起了三个早床,最后一次几乎是半夜便起来了,詹宏志终于牵着父亲的大手走进了清晨的微光里。那过耳的风,那脚下石子发出轻微滚动的摩擦声,那蓝黑色的天,那冷冽的空气,父亲那沉默而不多言的一句“会冷吗”,成了孩子一生最清晰,最幸福的回忆。

  回忆,为什么会如此清晰,如此用情?随着詹宏志的文字一篇篇翻过,随着他的父母姨妈,兄弟姐妹,朋友路人一个个款款出场,我们会看到,詹宏志用“绿光往事”恢复了一张清晰的自己的脸。我们在回忆中遇见他人,也遇见自己。生活正是各种人生际遇的集结。由此来看,遗忘他人的过程是不是也意味着丢失了自己呢?所以,会在人说:没有回忆的人生该是多么地苍白而孤独?

  如果说,亲情有着与生俱来而不可替代的特质,那么生命中那些与陌生路人的的偶遇会不会更能体现出这种“人生际遇的集结”呢?在詹宏志深情款款的追忆中,既有着匆匆一面而又在久别重逢后依稀相识的书店店员,也有着异乡偶然一瞥而又一生不忘“推着菜篮子喝咖啡的居家少妇。”且说这少妇吧,推着菜篮子是要去购物吧,忽然间天地明朗,广场上一片金色灿烂的阳光,是什么让她即兴改变了计划,转身步入广场的咖啡店里,在洒满阳光的座位上,有一口没一口地喝一杯闲散咖啡呢?那一刻,来自晕眩忙碌台湾的詹宏志,也即兴在阳光下坐了下来。喝了多年咖啡的他,在那一刻才真正明了:咖啡与生活应该有一种关系,美好幸福的生活正是各种人生际遇的集结。美味的的咖啡不是单独存在的,就像美好人生一样,都是一种美好的关系的集结。

  在人生路上一个偶然相遇的地方,和一个不曾预期的时刻,你会不会也放下手中的菜篮子,在洒满阳光或雨意阑珊的街头,点上一怀咖啡呢?

  当《绿光往事》如电影般一幕幕演完,再掩卷想想:有些记忆,我们没能在意,任由遗忘之手轻松将之抹去,是因为我们忽略了,没能发现这些记忆于我们生命的意义。等我们某天幡然醒悟,却发现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我们就这样丢失了某些重要的事,忘记了某个可贵的人。我们那并不太长的人生,也因此布满了遗忘的空缺。同样,我们是否也会由此明了:许多情感,当时的用心感受是多么重要。因为一切都在变,一切都在消逝之中。

  现在,我是多么地感念每天的清晨和黄昏,我可以牵着儿子的手,儿子可以牵着我的手,我们悠悠地去,缓缓地归,一路上说些天马行空的话。既然所有的记忆,都隐含着一段消逝的时光。那么,就让这时光现在就深入你我的心灵深处吧。

  ***

  《绿光往事》读后感(七):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绿光往事

  去福州的飞机晚点半小时,飞着飞着就看完了《绿光往事》。几天前季风里詹老的沙龙又如西洋景一般浮现于脑中,回想一下第一次听说詹宏志多半是被宣传语中从侯孝贤、朱天文到张大春、梁文道,一个个把我迷得五迷三道的妖魔级的大佬给震慑住了,思量他们联袂推荐的人物该是有多牛?所以算是爱屋及乌慕名而至。只可惜去的太晚只能躲在最后一排角落中远远的望着这个发型如华英雄的人物,没想到下午两小时的时光真的过得飞快,蜚声在外的詹老用他安静却充满力量的语言让我乖乖的去买书再激动的乱了方寸般脸红脖子粗的要了签名。

  两个字,值得。

  再回到这本随笔中,我想詹老有他与众不同的文字魅力。合上书,望着舷窗外夜幕中一闪一闪的航灯,内心已是心潮澎湃的急需一支笔来记录下脑中翻腾起的似曾相识的感受,如一只无形的推手般了无声息中将我的人生轨迹梳理了一番,这是多么奇妙又因缘际会的经历:詹老四十年前在台中南投的成长经历与三十年后晋北小城里的一个小孩的种种生活片段何其相似!

  第九篇里关于母亲早起为父子俩准备入山的早饭,烙葱油饼的画面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少时挑食的我难倒了老妈,唯独老妈做的烙饼是我享受的珍馐美食,要是裹上葱和黄豆酱更是人间美味,妈怕我单吃饼没营养还总是炒两个菜让我卷着吃,可实际情况是常常刚一出锅转眼就被我消灭了,一口气能吃掉三四张。烙饼从和面到下锅都着实是个体力活,所以来上海后就难有机会再一享这美食了。身为北方人的我不会做面食,也许爸妈下面条做饼子的手艺要失传了。

  第十三篇里父亲带二哥去城里参加考试,尤其的相似,从高考时最自信的语文失利双手冰凉到考场出来后面对身为语文老师的父母时佯装淡定的一笔带过,到书中父亲带着我和二哥去下馆子吃从未见过的苏州面,也勾起了我幼时父母第一次带我去北京吃麦当劳的记忆,当时出门还只能住招待所的老爸倒是紧跟潮流也难得的接受这洋快餐,挑食不吃肉的我也是很给面子的迷上了巨无霸和薯条,人生中的第一次永远不会忘记,我想不会有小孩子能抗拒汉堡的诱惑吧。就算现在一顿快餐是多么稀松平常的事情,也难撼动当年老麦老肯在心中的地位了。

  第二十六篇里詹老一行人的毕业季旅行,借着美味难觅的山野美食笋滚笋,回忆起发榜前的苦闷且煎熬的日子。想到自己,大学毕业在即,一伙人出游却各怀心事:对前程的不确定、对工作着落的担忧、对好时光曲终人散的伤感爬上心头,我的先行离队……山顶上的约定终难兑现,毕业两年后可以一个人走过甘肃、内蒙、云南却再不曾一伙人聚在一起在一坛池水边打水漂疯上半个钟头,多想对你们喊上一句:没关系,还让我来当那个后勤总管,车票行程我安排,野餐包,啤酒统统由我来背,兄弟们,大家再聚首一次吧!

  关乎成长

  这是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一个小孩走在乡下,只有乌鸦在电线杆上歪头看着你,你只能默默吃饭,默默行走,默默思索,默默长大。”

  好似还不容你回神,发现时光已流转,初中毕业季一帮子男生为了排解考试压力突然就又死乞白赖的玩起了打沙包这种小儿科运动,赖在小学部的操场上留下了欢声笑语,晚饭后不写作业霸着电视不松手,突然就耳闻911了,再一愣神,人家已经十周年纪念了;才发现萨达姆、拉登、金大帅、卡扎菲都已登了船;硬撑起来看场欧冠决赛睡过去半场的人,一晃神,才发现昔日蓝鹰的旗帜内斯塔也已然和米兰一众老臣组团退役了,又想起迪纳摩出走的核弹头也在米兰两百球的辉煌后成了昨日黄花;04年高三逃寝室看球的某个外号罗纳尔多的大胸男在意大利被淘汰后一个人躲在阳台里哭泣的画面,尘封的记忆一一打开……终于有一天,我也可以说想当年 了。

  谢谢詹老的文字和故事延缓了这颓势,让我思量让我回味, 找回这些一点点溜走的回忆。

  海海人生,继续成长,缩小承受的苦楚,坚持该有的英雄主义。

  詹老的文字平和故事有趣,将成长的种种、至亲的回忆、故乡的变化、所爱的书店所嗜的咖啡都如幻灯机般一帧一帧,一幅一幅的重现,如果没有这本书,可能不会去想这么多,可能也就不会去审视自己周遭的际遇还会否清晰,会否依旧鲜亮如许,灿烂如许。

  再ps 这本书真的很用心,拿掉护封才发现这本书的美,我想射出的绿光是代表生机的光。

  《绿光往事》读后感(八):(转)詹宏志追怀的美好时代

  《书香两岸 》 2009年8期,文/果子离

  三年前詹宏志推出第一本散文集《人生一瞬》,粉丝(FANS)眼睛为之一亮,去年被视为续集的《绿光往事》的出版,更让人惊叹。 长年来,詹宏志对文化、出版、类型文学、网络的观察与解析,动见观瞻。相对于李敖、龙应台批判力强,火力四射,他的推理过程绵密,结论谨慎而自有见地;和南方朔等包山包海,议题无所不谈相比,则又惜墨如金,却在每一回演说或为文中,展现长期关注且思索后的成果,如潜在海底的冰山,底盘深厚而不轻易外露。他的涉猎广泛而深入,当他谈电子商务、社会现象,他是趋势观察家(虽然他个人不愿以此定位);当他谈社会、文化议题,他是文化评论家;谈文学时,则为文学批评者,但都有一个共通特质,就是“知识”。詹宏志对知识依赖而信奉,总是透过阅读来开启一个未知的世界,理解原先茫然的事情。以这样的背景,写出来的散文,应该被归入知性或知识散文吧。

  事实上虽然詹宏志早期大都经营论述文字,但不论主题是关于出版、趋势或文化观察,文字都平易可读,有点散文的调调,没有引经据典掉书袋的烦琐,连写文学评论都很少引用资料。但那些论述文字毕竟不是散文,不是接近文学的,正统的、狭义的散文。直到《人生一瞬》,书腰除了以“开启记忆,书写生命最深处的感动”文案吸引读者,也注明“詹宏志第一本散文登场。”

  《人生一瞬》出版,很难不让人联结到他所做过的事,谈过的话题。有文学作家在报纸副刊写书评,一开头坦承,过去以为詹宏志是写手,不知是作家。写手者,以资料解读改写为务,不若作家以创作为尚。这种写手、作家二分的观点,暴露出某些纯文学作者之浅浮与狭隘,但也可见如前述詹宏志之面相宽广、难以定位。

  《人生一瞬》尚存留知识分子的“遗毒”。比如某篇从回教“圣战士”谈到电影《睡人》,再写到长篇小说《当睡人醒来》、《给阿格侬的花》以及朱天心的一个短篇,藉以引出真实或作为喻意的“睡人”形象,只为了接下来要让罹患“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高中老师出场。而此症和睡人并无关联,只是给人的感觉“庶几近之”。文章里的知识链结教人读来过瘾,但去掉这些知识枝蔓,完全无碍于所要表达的情绪和情节。

  到了《绿光往事》,典故的知识面几乎散化殆尽,笔触更软,更贴近生活,更亲近读者。咖啡的主题便是一大对比,《人生一瞬》写咖啡史话,信息丰富,《绿光往事》简 约为和咖啡生活有关的种种因缘。

  《执子之手》是唯一较有知识的一篇,文里引用乔治史坦纳的父亲教他读荷马《伊利亚德》的故事,詹宏志用来对比他爸爸在他童年时所给予的身教庭训,那过程像是张良<优麦电子商务论文>遇杞上老人的现代儿童版。父子约定早起出门散步,詹爸爸却连着几天提早出门,不给跟,直到一天詹宏志起得更早才赶上。两人出门散步,詹宏志喝到传说中的豆浆,人间美味,那一刻美好而令人难忘。

  詹宏志常写到这样的一刻,简单可现代人可能不知珍惜的一刻。“在那样一无所有的时代里,总有片刻美好时光让我们永远珍藏。”詹宏志写道。贯串全书的其实是这份美好生活的记忆氛围。就如咖啡,詹宏志酗咖啡,讲究咖啡豆,但记忆里的咖啡旧痕,却是一些情境,时间、人物、地点等周边事物组成的记忆坐标,而咖啡滋味再好却也记不得了。

  这种美好感觉,几乎存在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台湾,也就是作者儿童到高中的求学阶段。詹宏志在《绿光往事》得到《中国时报开卷版》十大好书奖之后入镜拍摄的影带之中提到:“外在的世界,愈乱愈奇怪,就让我愈怀念,我曾经见过的一个美好的台湾。如果不是美好的台湾,起码是美好的人,跟美好的人际关系的时代……六○年代,台湾有一种很素朴的农业社会的氛围。那个氛围的时代,人是有一个样子的,人跟人交往也有一个样子。”

  詹宏志笔下生动刻画了人应有的样子,但他没说现代人是如何人心不古没个样子。大声批判向来不是詹宏志的主业。然而在《开卷》访谈中他提及这本《绿光往事》,“总的来讲,是在寻找一个人的来历。”他要探讨一个人为什么会形成今天这样子?在《少年陈瑞仁》这篇,他谈到高中同学陈瑞仁。陈瑞仁是检察官,办了几个大案,包括众所瞩目的“国务机要费”案。詹宏志说,高中时代他们读意大利开国三杰之一加里波底的故事,建国后他不受功禄,带着一袋豆子,飘然远去。两人大受感动,约定好将来事业有成,“不要忘了自己的出身来历。”如果对方忘记,眷恋名利,就要寄豆子给他。这篇是全书较为沉重的一章,但寄寓了一个人理想的形塑和愿景,读来令人动容。

  詹宏志的文字和演说皆有魅力,或者用魔力更为精准,他以三个字为音节的语调演说,解说的功力、说故事的能力很吸引人,散文创作则展现迥然不同的怀旧风情。《绿光往事》是记忆之书,也是个人启蒙之书。全书辑为《家族私史》和《绿光往事》两部,前者写成长经验和社会氛围,下笔尤其轻淡,没有多余的解释,没有浓烈的情绪。他的叙事让读者多所共鸣,许多贴于网络上的相关评介或读后感怀,往往写着写着则聊起自己回忆中的一段感触。每个人都有他的幸福时光可以回味,而詹宏志写出了这份感觉。

  《绿光往事》读后感(九):張瑞芬:想我山村的小阿姨们

  想我山村的小阿姨們-評介詹宏志《綠光往事》

  張瑞芬(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

  說到詹宏志,近年他的文章幾乎是伴隨著餐廳裡湯漬斑斑的《壹週刊》而銘記在讀者心裡的。斷斷續續的看著他專欄裡的童年往事,心想好傢伙,再寫下去不又是一本嗎?而且絕對精彩倍勝《人生一瞬》。沒想到《綠光往事》這麼快就印證了我心裡的話。

  和詹偉雄、紀蔚然、舒國治一樣,詹宏志近年以一種打破傳統散文家制式形象的方式崛起,散文家不再是溫柔敦厚在書房咬著煙管,慈祥笑著的長者,而是披髮怪狀,特立獨行,背著書包在旅途上的沈默路人。這實在沒什麼不好的,揚棄鏡頭,順便毀壞框架,那種簡單深刻,反而令人嚮往。同是四年級生的人生與閱讀進化史,唐諾的落落長就顯得太賣弄知識了。詹宏志這一系列童年往事文字之清爽,真如他自己形容的,清澈麵湯上蔥花數粒,麵條又細又白,整整齊齊像用梳子梳過的一樣。

  正如《綠光往事》序言所說,生命裡的每個片刻都有特殊存在之理。詹宏志所記的樁樁件件,幾乎都是透過童稚雙眼所見的瑣碎而不連續的片段,全書前半是親人紀事,後半為記憶中難忘的書店與咖啡店。和《人生一瞬》一樣,非常彰顯個人特性,同時又兼具了六0年代臺灣鄉下人情的普遍性,所不同者,《綠光往事》語言明朗乾淨,節奏快,收尾俐落,猶如《人生一瞬》的進化版。〈夜市〉那人聲滾沸中熱氣蒸騰的肉丸和滷蛋;〈筍滾筍的滋味〉那年少青澀等放榜時的忐忑旅行,溪頭山野中難忘的單純滋味;〈難忘的書店之一〉那紐約街頭暌違六年,一眼就認出老主顧的貼心,以及許許多多他小阿姨的側寫,簡直就是經典。簡單到了極致,深刻也到了極致。

  在當今散文文壇技巧性與繁複名目已然開發殆盡下,這種「詹宏志體」的出現並不容易。平白如水,而能雋永有味,靠的只能是觀察角度的敏銳與切入的精準,外表看不出技巧,實則組織力強,是一種極大控制下的簡約。他不說一句可有可無的話,而且完全信任讀者自己有推理的能力,總歸到底,簡單就是王道。套一句詹宏志自己的話:「你不可能忘記這樣的文章」。

  在《綠光往事》中,詹宏志詮釋六0年代臺灣社會的老傳統和舊體系,物質的貧瘠,知識的啟蒙,乃至於人情的純樸,都是那麼自然自在無任何不平之感。令人稱奇的是筆調之悠哉,深得平和之美。他敘述阿嬤自小養大的童養媳阿雪,養來養去,成了不聽話的女兒,逃家在外嫁了人,兩夫妻後來乾脆搬回來住順便照顧阿嬤的晚年,這倒比女兒更像女兒了。外婆在戰爭中早逝,媽媽一個人擔起一個弟弟六個妹妹的養育責任,於是六個小阿姨的青春、美麗與個性,便依附在這家庭中,直到離鄉與出嫁,紛紛開自落,成為詹宏志童年經驗中的一奇。在那個年代中,中部山村小鎮,日子清平無奇,父親晨起帶孩子散步或夜市吃一碗陽春麵加肉丸滷蛋,就算是奢侈的享受了。孩童放學後在脫衣舞、舞台戲與戲院外懵懂的想像著人生,小文具店裡只有三兩本發黃睏倦的雜誌,知識的海洋與外面的世界在好遠好遠的山外。

  這種簡單幽靜,緩慢步調,正如陳建志新近《未來感》一書中的〈慢聽劉家昌〉。劉家昌六、七0年代的流行歌曲簡單到如同兒歌,婉轉抒情,原地打轉一般的重複再重複。那種令人懷念不歇的魅力,其實就是簡單,簡單,再簡單。然而那一種抒情慢活,單純纏綿的心情是不可能回來了,在那樣的社會消逝了以後。詹宏志《綠光往事》的情調近似於此。你瞧他把一個窮年代許多食物的記憶與細節那樣虔誠的描摩著,蔥油餅的香味、筍乾滾鮮筍湯的清甜、熱氣蒸騰的豆漿、沁涼冰透的大瓶黑松沙士。夭鬼囝仔死命抱住小阿姨退還聘禮中的整架甘納豆(粉紅大顆,飽滿結實)嚎啕大哭那節,絕對也是經典。

  《綠光往事》所緬懷的家人中,背負昔日榮光的父親無疑扮演了童年啟蒙要角。「對我而言,在每頁裡我都找得到父親的聲音」的,不僅是喬治.史坦納(George Steiner,1929-),也正是詹宏志。喬治.史坦納之父曾在他幼年時帶領他讀荷馬史詩《伊利亞德》,開啟了他一生的知識追求;而一次與父親偶然的晨遊,詹宏志走上與父親一樣黎明即起,孜孜矻矻的一生。

  披頭四的歌曲說道:「我看著世界,注意到它在旋轉」。這人生中多少微妙的際遇,人與人,人與書,讀者與作者,乃至於毀滅與初生,都在無聲無息中進行。小阿姨、父母親、同學友伴、萍水相逢的書店或咖啡店老闆。作為一個四、五年級生讀者,看詹宏志過屠門而大嚼馮馮《微曦》三大巨冊,熬夜讀到天光;或租書店坐同伴中間左看漫畫,右讀小說,並自行剪接組合其中劇情;幾個高中校刊編輯,遠赴台南南一書局朝聖,不絕倒者幾兮?會在升旗台上狂熱指揮管弦樂隊的瘋狂音樂老師,或那種什麼都好奇的小孩,現在已經沒有了。

  現在有的是基測剛考上北一女建中的小孩,人手一份學校開來的莫名奇妙書單。唐諾《閱讀的故事》中曾說:「閱讀的地獄,是善意的學校教育和教科書鋪成的」。最好的指引,其實就是沒有指引。一個會在財務會議上聚精會神讀推理小說的電腦公司董事長,像詹宏志這樣,是很令我嚮往的。

  《绿光往事》读后感(十):詹宏志:全身文化人

  对于我来说,如果没有了詹宏志,也许我将看不到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及《戏梦人生》,读不到城邦集团出版的好书,当然也很可能无法从PChome Online购买到台版书籍……没有了詹宏志,台湾的文化生态还真是欠缺了一点什么呢。

  见到詹宏志,是在人潮拥挤的方所书店,詹先生面对着台下的读者侃侃而谈,一副典型的书生形象,厚眼镜,长头发,温文尔雅,讲话缓慢而沉着。他演讲毕,我将手上的四本书递给他签名,近乎无理地对他说因为特别喜欢杨德昌,所以请他签一句与杨德昌有关的话语,他略显尴尬,又有点困惑,不过稍一思考,便爽快地签下:共同拥有海滩的一天。

  我略感诧异,因为他和杨德昌的电影交集,应该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独立时代》(他担任监制),而不是《海滩的一天》。不过我想,《海滩的一天》或许勾连着他和杨德昌之间更深切的记忆吧。可惜他忙于签名,我没有机会再问他。

  詹宏志曾经对台湾新浪潮电影有着重要影响:他是《台湾新浪潮电影宣言》的起草人,除上述杨德昌的两部电影外,他还是侯孝贤《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好男好女》、《南国再见,南国》以及吴念真的《多桑》等电影的制片人、电影投资大亨邱复生的引路人……

  然而电影人的一面,或许只是詹宏志丰富人生的一个小小侧面。他曾先后担任多家文艺和趋势杂志的编辑、主笔和董事;曾为罗大佑、张艾嘉等人的唱片进行策划;1997年起他用8年时间为远流出版社编辑完成“谋杀专门店”系列,收罗101部推理经典,为台湾出版界最大规模的推理出版企划;他是城邦出版集团的创办人,一系列的出版大手笔,极大地改写了台湾出版界的版图;他又是网络人,最早在台湾发展出“博客”的概念,并创立台湾最火的线上电子杂志“明日报”,现在是台湾著名的线上贩售网站PChome Online的董事长……套用汤祯兆一本书的书名来形容,他不折不扣是一位全身文化人,浑身的每一个细胞仿佛都带着文化人的基因!

  我最激赏的是詹宏志虽然取得如此成绩,然而他心底始终以传统的文化人和知识人自居。他自谦地说:“我是个书呆子,它带给我全部的生活,对我来说,是兴趣,也是幸运。看书能懂,又有乐趣,加上锲而不舍、追踪不放的习惯,我在社会所有可以赖以维生的力量,都从这里来的。” 透过他编著的书籍,恰好可以清晰地看见这一条线索。

  复旦大学出版社今年推出的他的四本书《人生一瞬》、《绿光往事》、《詹宏志私房谋杀》和《侦探研究》是他近几年的最新作品,虽然很重要,但我们还要结合他早年编著的书籍,才可以真切地看出知识人、文化人、城市观察者詹宏志智慧而多变的面目。

  詹宏志出生成长于台湾贫瘠乡间,早年有一段苦学经历,大学毕业后,以非文学专业的身份任文学杂志编辑。像那个时期的台湾许多知识分子一样,他当时的思想有着左翼色彩,推崇的作家是陈映真,对城市文明、资本主义和消费社会持批判观点。不过,他公派到纽约的经历,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他的视野被打开,而且一改先前对城市和消费社会的态度,积极拥抱消费文化,相信“被诱惑者是自由的;在消费中,在经营个人化的‘生活方式’的努力里,你可以夺回在生活世界的面相被剥夺的自我认同,甚而创造新的自我认同。”

  诚如学者曾昭明所说,他“像是个属性不安定的符号,象征着台湾1980年代后内需消费市场扩大后新都市文明的崛起”。最能反映此一时期詹宏志对城市文化和消费社会的态度和观念的,是以“城市观察”“城市人”“趋势观察”为主题的一系列畅销书。这些书的出版,对应的是台湾社会经济起飞后层出不穷的社会民生问题以及整个社会都在寻求出路的现实。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里,如何从纷纭复杂的现实中理出头绪,是其时整个台湾社会都在思考的问题,而詹宏志无疑是先行一步的思考者。

  以“城市观察”和“城市人”为主题的两本书,使詹宏志成为颇具本雅明色彩的城市漫游者和观察者,也表现出他对城市文明的一种积极开放的态度——观察城市、了解城市、使用城市、阅读城市和享受城市。他一边在城市里漫步、观看,一边在思考,不急不赶,将城市当成居家在生活着。

  复旦大学出版社此次推出的四本书中,《詹宏志私房谋杀》和《侦探研究》特别有意思,是作为侦探迷的詹宏志的玩票式写作,前者是他为其主编的“谋杀专门店”所写的导读文章的结集,可以说是一部简明的推理小说发展史,而《侦探研究》是作为资深侦探迷的他对“推理小说”的一些私家阅读心得,他谈侦探的感情生活、谈侦探的心智结构、侦探的收入等等,见解有趣而又写得深入浅出。

  《人生一瞬》和《绿光往事》则是詹宏志绚烂归于平淡后,对少年往事的追忆、怀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从我自身的感情出发,回忆起那些交往过的人,但扩大到整个时代,我所写的其实是一个工业社会的乡愁”。在这两本书里,詹宏志追忆1960年代台湾乡土社会的物质的艰困,人情的纯朴,成长的往事。这些文章散发的气息,令人想起了侯孝贤的《童年往事》等一系列电影。詹宏志的文章深得中庸节制之美,文字简洁内敛,笔调悠游平和,无论是谈他的六个阿姨纷纷开且落的人生,还是谈父亲带自己进山或到市场吃一碗面的美好经历,还有写他难忘的毕业季青春旅行,字里行间都没有对往事的伤感或感慨,这也就是朱天文称誉的“明朗文章”的特质了。

  这两本书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写到了自己自小对书本、对知识的着迷和追求。他在小学毕业时,就已经将家乡小镇图书馆内的所有书读光,后来他姐姐在书店打工,会将一些书带回家,于是詹宏志在姐姐第二天还书前,便会抓紧晚上的时间拼命苦读,这种对书本、对知识、对精神财富的渴求,是《绿光往事》和《人生一瞬》中最动人的描写。

  信赖知识的力量,还表现在将知识占有后的利用,将之转化为人生的养料。他坦承,他后来所取得的小小成就,无一不归结为对知识的利用和转化。詹宏志所编所著的书籍,是全身文化人和知识人詹宏志“知识改变命运”的实践的绝佳见证,读完他们,我们也许就可以理解梁文道对他所作的相当高的评价:

  “这些作品当然可以让大陆读者一窥詹宏志那百科全书般的知识配备与无线电望远镜似的敏锐触角,也当然能够略显这位绝代才子的蕴藉光华;我唯一担心的是,这就够了吗?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大陆读者明白:没有詹宏志,就没有今天的台湾?”

  对于我来说,如果没有了詹宏志,也许我将看不到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及《戏梦人生》,读不到城邦集团出版的好书,当然也很可能无法从PChome Online购买到台版书籍……没有了詹宏志,台湾的文化生态还真是欠缺了一点什么呢。

  詹宏志

  (1956年3月12日-)

  出生于台湾南投县草屯镇。台湾著名作家、编辑、出版人及电影人,亦是PChome Online网络家庭出版集团和城邦文化创办人。曾任台湾许多出版及资讯相关产业协会的董事及理监事职及台北市杂志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绿光往事》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