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文明》是一本由雅克·勒高夫著作,格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世纪文明》读后感(一):这本书我没法评论,因为翻译得简直没法读!!!
这本书或许不错,本来想买来进一步了解中世纪史,不料这翻译实在太不堪了。
从种种译注可以看出,译者本身的学术水平大概不差,经常能指正作者的错误,但问题是她根本不懂翻译,对汉语语法也毫无概念似的(要么就是不在乎),几乎所有的句子都是一个外语词按顺序对应一个汉语词的直译,完全不顾汉语自身的语法,通篇的“……,因为……。”——这都算好的了。
大致读了十来页,感觉已经忍无可忍了,只好将其束之高阁。可惜了,唉。
书中有的人名与常见译文不同,是因为“勒高夫是法国人,他所引用的文献资料多数来自法语,因此,译文中涉及的人名多用法文译法”(但这书是从英译本译出,同见“译后记”)么?可惜俺不谙法文。
博伊西厄斯Boethius (即:波爱修斯)
博纳旺蒂尔Bonaventure(即:波那文图拉)
菲奥里的乔基姆Joachim of Fiore (即:弗洛拉的约阿西姆)
《中世纪文明》读后感(三):中世纪
中世纪在欧洲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它是一个承接的时代。罗马帝国的光荣消亡后,文明陷入低谷。经过长时期的发展,终于又迎来了辉煌的文艺复兴。而这之间便是欧洲的中世纪。 作者是著名的年鉴派学者。此书分为两部份。第一部份以时间为线叙述中世纪的发展时期。后一部份则是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描述中世纪的各种发展与活动。它不象正统的史学书那样按年代朝代等去叙述。而是以小见大,通过各种“小”事,包括传说,故事,文章等,梳理出一副中世纪的景象。乍一看似万花筒一样。但细细读之倒颇具有趣味。 我挺喜欢这样的历史书籍。
《中世纪文明》读后感(四):勒高夫的力作之一
《中世纪文明(400—1500年)》是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雅克·勒高夫的作品,在法国出版之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后由朱利亚·巴罗译为英文版,在英语国家广受好评。本书充分体现了勒高夫“新史学”的治史方法,将研究中世纪历史的重点放在了经济、社会方面,从中世纪西欧的历史形态、经济情况、人际关系、家庭、宗教、心态等方面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中世纪西欧文明。在学界,研究中世纪历史的史学家不乏其人,著作也不胜其数,但如勒高夫这般史学巨匠的作品却不多,且勒高夫开创了“新史学”的研究方法,他看待中世纪历史的角度尤其值得当代学术界借鉴和吸纳。勒高夫的文字生动有趣又平实易懂,既是高校学生提供全面了解中世纪史极其研究方法的入门教辅,也可为普通大众所接受。
《中世纪文明》读后感(五):一加一并不大于二
按理说,这本书应该不会太差,徐家玲是国内有名的中世纪专家,读过她的《拜占庭文明》,写得非常的好。她主持翻译的汤普森的《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对启发也很大。
之前雅克·勒高夫的的小册子《中世纪的知识分子》、《钱袋与永生 : 中世纪的经济与宗教》都看得津津有味,非常棒两本书。
但是这本书,读来读去就是两个字“挫败”。
雅克·勒高夫的写法大开大合,信手拈来,夸张的时候,一页之内,不是人名就是书名,要么就是地名。
或者可以说,这本书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对于一个中世纪票友,实在没有太多的精力一一搞懂书中的那些相关的信息。于是只能匆匆泛泛而读。
徐女士的翻译再也没有《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好,长句的泛滥,可见是英文直翻过来的。个别词语没经过推敲,让人不知所谓,阅读兴趣顿减。
《中世纪文明》读后感(六):《中世紀文明》年鑑學派的名作。
Jacques Le Goff,年鑑學派第三代中的佼佼者,2014年剛剛過世。他的作品被翻譯成中文的,按照中文Wiki上是六本,繁2簡4。
從《中世紀文明》中,可以隱約感覺到像之前讀宮崎市定先生的中國史那樣,一種大師把資料信手拈來,隨心所欲的寫作,一蹴而就的風采。本書沒有按照什麼標準教科書的套路在寫,前半段交代了一下自羅馬帝國崩潰後到十四世紀的簡短經過,後半部把重心放在了社會文化精神等等的面相上,偏好軍事政治的估計會興趣缺缺。Le Goff這本估計也不是寫給一般大眾看的,有點基礎的人再來比較好。
之前看過皮朗的一兩本書,對他有點認識,Le Goff也引用了他的著作,不過對於皮朗在《穆罕默德與查理曼》中的學說,則是搬其他學者的見解來做反駁,力道很小,看來是保持點尊重。
本書從英文本譯過來,有沒有什麼錯誤筆者才疏學淺抓不出來,不過整體譯筆似乎也沒有那麼糟糕,頂多有些可能不那麼通順。大概是爛譯的書讀太多,忍受度真的拉很大了吧。
不管怎樣,想瞻仰一下年鑑學派大師風采的朋友,可以看看這本。不然,《中世紀英雄與奇觀》也不錯,採用介紹中世紀的眾多傳說故事來觀看社會、精神思想的脈動,也是一個值得推薦的好書。
《中世纪文明》读后感(七):另一个世界的还原
勒高夫的这本书我是和福莱特的《无尽世界》一起看的。如果说福莱特试图还原的是一幅想象中的、活生生的十四世纪生活场景,勒高夫则试图重新组织他所掌握的所有资料,搭建一幅跨越整个中世纪时间和空间的全景画。
作为当下所谓西方文明(或者也就是世界的主流文明)所经历过的一个阶段,中世纪结结实实地横在那里,将现代西方文明与之前的希腊罗马文明分割开来。中学教科书里对中世纪最标准的说法大概就是“黑暗”,当然这也部分地接近实际,但仅仅把它理解成欧洲睡了一觉肯定是错误的。现代欧洲的兴起固然有隔空借鉴自希腊罗马时代的地方,但更深厚的基础仍就建立在中世纪波动、缓慢而持续的变化之中。罗马帝国晚期一波波的蛮族入侵,仿佛持续不断的大洪水,夷平了它繁荣的市镇和宽阔的大道,但再度蛮荒的土地也给新的物质、精神萌芽以慢慢滋长的广阔空间。在经过1000年的酝酿时期后,新的成就集中爆发并改变了整个世界。本书所试图捕捉和描述的,应是这种孕育萌发过程中的脉动。因此本书与社会的变化同步,很明显地呈现前略后详的格局,就算考虑到史料留存数量导致的差异,作者也显得更为关心千禧年以后的西欧社会变迁。
《中世纪文明》的体例不太像传统史书,并没有单一严格的叙事线或标准。书的前半部分算是依据时间推进,但每一章节都跨越几个世纪,因此也不拘泥于一时一地的兴衰荣辱;书的后半部分则完全跳出时空限制,以文明为纲,糅合各个视角的实例,评述中世纪的时空观念、物质文明、宗教政治和情感世界。作为一个对异世界深感兴趣的人,读这种书,感觉比读科幻小说或者奇幻小说,更有意思。
所有章节里面,对中世纪时空体系的描述尤其有趣。按勒高夫所言,中世纪人们生活在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林间空地上。每个空地构成了事实上的社会基本单位。那时所谓的”荒地“也就是森林,森林既是资源的宝库,也是强盗、恶狼聚集的罪恶之渊。整个西欧社会则通过林间小路和可以通航的河流串联在一起,流动着、膨胀着,直到社会聚集起足够强大的力量,将森林开垦成新的农田、市镇和道路。虽然横向的联系是如此纤细,向上向下的通道却敞开着,天堂人间和地狱紧密的共处一个空间。
另一方面,中世纪人们相当缺乏时间观念。自基督降世到末日审判之间的时间在他们看来并无不同,只是永恒之一瞬,命运之轮的转动,不过是周而复始罢了。
《中世纪文明》读后感(八):不错的入门性读物,就是那翻译……
当初上手这本书的英译本是偶然。没事顺手翻看了一遍,感觉整体英文就理解来说并不算难,而且就将其翻译成比较顺畅的中文而言,难度也并不大。
只是当我看到中译本的时候,我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了。算了,翻译的问题还是不说了。
其实客观的说,勒高夫的这本书就是通论性质的。我个人倒觉得,它比较适合刚接触中世纪这个专业的业余或专业人士。说它适合,是因为它在大家相对熟悉的中式教材的基础上,夹带了大量的学术动态。这本书里面的动态,比较好的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西方中世纪研究的总体情况。
比如上半部关于历史进程的大致叙述中,特别是第一章对罗马衰落与蛮族迁徙的叙述,勒高夫的观点是比较温和的,它既没有完全沿袭陈说,但也对于某些太“雷”的观点持保留态度。所谓“雷”的例子,就是比利时裔的美国学者Goffart对蛮族大迁徙的观点。照这位老先生的观点,蛮族大迁徙是完全和平的旅行。
当然,勒高夫在第三章对十字军的评价也很有意思。他实际上是通过证据,逐一否定了大家所熟悉的那种所谓十字架的“积极”意义。十字军并没有使西欧的社会安定,也没有促进意大利沿海城市在经济上的繁荣,更没有促进文化交流。十字军所谓的那积极意义,在勒高夫看来,如果不是西方学者有意编造,就是无意被这编造骗了之后继续传播。勒高夫最后以一句俏皮话总结:十字军唯一的收获,就是带给西欧杏这种水果。
至于这本书下篇,也可以视做是对中世纪各个问题的一个回顾和梳理,对于初步了解中世纪研究的情况,或许不无帮助。
而在书后的参考文献,也是不错的资源。这里面有不少经典著作。比如马克·布洛赫的《国王神迹》、冈绍夫的《封建主义》、康托洛维茨的《国王的两个身体》。
当然,如果就专业的角度而言,勒高夫的这本书或许比不了晚近的《新编剑桥中世纪史》。一方面,从学术动态的新鲜程度而言,新剑桥史的动态差不多到了20世纪末;另一方面,从代表性来说,勒高夫的这本书在许多问题上的看法更多代表的是他个人的观点,虽然可也可以通过他的观点来获悉西方学界一般的动态,但这有点曲折。但总的来说,作为入门的读物,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
我09年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觉得这本书不错。当时在想,如果能译介过来,也是件大善事。现在这本书译过来的,算是完成了一半了。要是翻译得能更准确地道一下,那就更好了。
《中世纪文明》读后感(九):《中世纪文明(400—1500年)》序言
首先,我要强调的是,我十分高兴地看到,我的著作《西欧中世纪文明》将能够为英语国家的读者们所阅读。我曾经在1984年本书最新的法文版本的参考书目中补充了一些东西,我也同样愿意对此做些介绍。
在这些年历史学研究的最重要发展中,总的来说,除了那些与考古发现有关的、与物质文明领域有关的,包括营养学领域、心态学历史的发展和历史证据的新形式,如手势和形像等的使用等,我更想集中论述一些有助于扩展我的著作中已经阐发的主要思想的东西。恐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关于我对家族和血缘关系研究的兴趣。包括联姻制度、女性的角色和血亲的问题,这成了理解中世纪社会的中心论题。从这一角度看,封君-封臣关系,越来越被视为人为的血亲关系。同样的,在封建社会中,更像是一个家族基本单位的领主制的形成,已经产生了与以领主为首的微型社会组织过程有关的种种假说。皮埃尔•图伯特(Pierre Toubert)用来描述拉丁姆(Latium)的词汇incastellamento(即在城堡范围内的“中心聚居村”)曾经被罗伯特•富歇(Robert Fossier)用“encellulemnt”的表述方式广为应用。由沃尔特•乌尔曼(Walter Ullmann)和科林•莫里斯(Colin Morries)作品中提出的,关于12-13世纪个人能力的逐渐发展问题,则特别由于阿龙•古勒维齐(Aaron Gurevitch), 卡罗林•拜努姆(Caroline Bynum)和我自己的研究而深化了。在我的著作中相当欠缺的,关于政治史复兴的问题,曾经强调过权力的象征性的和人类学方面的因素,而且,也受益于人类学思想中关于权力形成的理论。对于历史学家们来说,人的肉身作为一种新的关注对象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曾经是中世纪研究领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这是由于如下的事实:在这个由武士和农民组成的社会中,人们看到了生活在轻视肉身的基督教思想的压力下的,在宫廷社会中,至少是在文学形式上萌生的当代爱情观——尽管肉身在最后的审判时将复活的预言,迫使人们也寻求肉身的救赎。
就我而言,对于中世纪时期之认识的发展和人们研究和反映程度的深化,已经强化了这本书的两个基本观点。一方面,被自然所掌控的中世纪,是一个暴力的时期,一个生活艰难的时期,也是一个具有特别的创造力和为西方文明奠基的时期。另一方面,也许,西方中世纪社会,只能在人们揭示了它的物质、社会和政治事实是如何被符号的和想象的世界所渗透时,才能被人们所理解。只有研究了人们如何表现他们自己,如何思想和感受,才能使我们理解这个我们已经久违了多时的,却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和想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