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卑》是一本由[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其实是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书名翻译的不是特别好。
因为年代原因,阿德勒认为同性恋是“性欲倒错”。尽管如此,其他理论也挺在理的,起码好过佛洛依德啥子都往性上扯?
可能译者是台湾人的原因,还是已经翻译了一段时间,还是说这本书就是这样,感觉对于想要了解阿德勒的入门者而言谈不上很合适,不过中心思想还是能了解到的,就是略微枯燥了些。
《超越自卑》读后感(二):阿德勒
前段时间一天看一章,最后一整个三天,才看了一章,因为看两行就看一眼练习网球的坤哥。
书重点说了“合作”对孩子的重要性,尤其是被宠坏的独生子女,需要有凭自己的力量获取东西的意识。
通篇作者都在强调合作的重要,认为人都要从工作、婚姻(性)和社会三方面来发展个人的责任感。这三方面是人类发展无法逃脱的内容,也是培养社会责任感主要的内容。观点特别积极,对于现今道德感和责任感缺失的今天,实在是难能可贵。我相关的书籍读的并不多,这本书让我改变了对西方人特别开放的看法。早期的欧洲人也是十分传统的。目前国内经济高速发展,但社会道德正面临极大的考验。我们与世界接轨的同时,如何保留民族传统美德是个值得反思的课题。
书内容不错但可读性真的不高,章节之间缺乏连贯性。不知道是翻译还是书籍本身,好多地方表述的都不通顺。
《超越自卑》读后感(四):开卷
#开卷# 阿德勒的这本个体心理学代表作,书名翻译成《生活应当带给你的意义》会更好,《超越自卑》有些噱头之嫌。但无论如何,这是本会告诉你更多你自己的好书。许多看似平常的精神状态,其实有着深刻的意义和根源,而往往我们容易忽略原因,所以有时候你会把控不住行为,抑或困惑不解。阅读的过程中,你也常会有“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儿”的恍然大悟。这是本比《梦的解析》更有趣味更能联系自我的心理学普及读本。“思想是从生活中孕育出来的…促使人类做出种种行为的,是人类对未来的期望,而不只是过去的经验。这种目标是虚假的,却能使人来按照其期待,做出各种行为。个人不仅常常无法了解其目标的用意为何,有时他甚至不知其目标何在,因此,这种目标经常是属于潜意识的。阿德勒把这种虚假的目标之一称为自我的理想,个人能借之获得优越感,并能维护自我的尊严。” 三星推荐。[玫瑰][太阳]
《超越自卑》读后感(五):《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循迹,第一部分 生活的意义
只评说江西人民出版社《超越自卑》前三部分:一、生活的意义。二、心灵与肉体 三、自卑感和优越感。
一、
(一)人类生活在意义的领域当中。我们感受不是现实本身,而是他们经过解释后的意义。G:用传播学和符号学来说,人是生活在符号的世界,每个人都对事物赋予意义后再进行理解。现实运用——情绪ABC理论。事物本身不影响人,人们只是受到对事物理解的信念的影响。例:惠子以死为悲事,庄子却鼓盆而歌。
(二)意义多少是不完备的,不完全的。隐藏前提:对事物意义解释不完全,既有可能会对,也有可能会错(这一前提书中未讲,跳步到了下一个)推导出:意义的领域是充满了谬误的领域。
(三)人各有异,生活意义也各有异,每个人解释的意义多少会有错误的成分。推导出没有人有绝对错或绝对正确的生活意义,所有生活的意义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变化。虽然在这两个极端变化,可也有高下之分——美妙-糟糕,错多-错少。由此组成四象限图,纵轴分为高下或是糟糕和美妙。横轴分为错误和正确。
进而推出这些生活意义都有一些共性方能形成如此特性。例:LOSER大多在某些方面有一些共性,因此导致他们人生的失败。
大前提:人类生活在意义的领域当中。我们感受不是现实本身,而是他们经过解释后的意义
小前提:对于意义的解释多少是不完全的。
隐藏前提:对事物意义解释不完全,既有可能会对,也有可能会错
结论:意义的领域有谬误。
二、职业、社会、性这三种联系构成一个人的现实,并且绝大多数问题都是这三种联系所造成,人们如何回答能够表现它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一)通过论述人必须在一个充满限制、不稳定的环境以某种方式求得生存推导出人们必须需要一份工作来保持自己在这个地球上的生存。
(二)由于人的个体的脆弱性和非全能性,若要保持生存则或多或少必须和其他人进行接触,产生交集、关系进而达成存活以及其他目的。从而推出社会这一联系
(三)人分男女,若要繁衍则必须面对配偶问题。从而推出性这一联系。
三、错误与正确生活意义
错误的生活意义有共性,正确的也是如此。
失败者之所以失败因为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他们不相信可以通过合作来解决
失败者的生活意义是一种属于个人的意义。兴趣停留在自己身上,别人不认为他们身价会提高。G:自己对自己的辩护是软弱无力的,别人是不会承认的
私人的意义是无意义的,意义只有和他人互动才有存在可能。例:邪教说下周三世界末日。安然无恙,信徒质疑,教主说:我的星期三不是你们的星期三。 用自己的意义逃避别人的攻击,推出私人意义经不起考验。
真正生活意义的标准:别人能够分享,能被别人认定有效的意义。通过对LOSER的分析,推出正确、真正的生活意义是可复制、可分享、有效的。可解决生活问题的优良方法→必然能被别人认定有效(弱论证,并不一定)
生活意义:对别人发生兴趣和互助合作。
前提:正确生活意义有共性,错误生活意义亦如此。
隐藏前提:这些共性的意义是可以实践的,可以达到或者至少是接近的。(即有标准,按照标准做可以朝此方向前进或是达到这一境界)
断言::LOSER的私人意义经不起考验
∵:私人意义不和他人产生联系或是自己解释权过大,别人无法接受。
结论:私人意义是无意义的。意义只有在和他人互动才有存在可能
G:不赞同意义只有在和他人互动才有存在可能。【意义这个词没有明确定义,尽管开篇就说即便是环境中最为单纯的东西,如石头木头,它们的意义也是和人类有关系,能作为人类生活因素之一的东西】《荒岛余生》只有查克和一只排球威尔森存在。但是查克通过和排球的自言自语,模拟对话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这个场景并没有人,即便将威尔森拟人化,这也只属于查克的个人臆想,但是威尔森对于查克来说意义极为重大。《我是传奇》的主角和狗。 【反例都是极端情况,说服力或许不那么够】
《超越自卑》读后感(六):合作=“芝麻开门”——《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悦”读笔记
与这本书的缘分是很久前听人提到书名,后当我百度得知其曾与弗洛伊德有过交集,于是产生了兴趣从图书馆借来了这本书。
关于书名。我更喜欢原著名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其中深意更加到位,一定要译成中文就是 “生活对你的意义”吧。 《超越自卑》如果没读全书光看书名的话会有局限,产生偏差。
读完本书,全书关键词就是:collaborate合作。 此为全书的中心观点,整本书也都是围绕着它来进行讲述的。
同时我再列出其余一些关键词:统觉表,人生意义,自己对人生意义的解释,生活方式,常识。
作者围绕着中心观点collaborate从身心、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犯罪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案例分析。
最终指向的是生活中的三种联系:职业、社会、性。帮助我们指导生活,父母对于小孩的、教师对于学生的、以及我们对于自己的。作者说“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纳于职业、社会和性三个主要问题之下。”这是第一章节的内容。
全书共十二章节,最后三个章节<职业>、<人及其同伴>、<爱情与婚姻>与第一章节引出的观点“职业、社会、性”首尾呼应了。
自卑。这是书中的一个关键词,阿德勒认为自卑感人人都有,但表达方式不同。有自卑情结的人,会创造虚假的优越感自我陶醉,但自卑感愈积愈多,因为造成自卑的情景仍未变。
前面是第三章节的内容,我们现在来将论述犯罪的第九章节联系起来看。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罪犯(以及问题儿童、精神病患者、自杀者、酗酒者等)都是合作倾向低,对他人无兴趣,对于人生意义有着错误的解释,将追求落在社会架构之外,朝向没有用的方向,使用不符合社会要求的方法追求自己虚假的优越感目标。例如一个罪犯手中握着一瓶毒药或是一把刀,他感觉到一种掌握权利的优越感,思维模式非常直接,他不懂这种优越感可以通过正确的方式获得。所以作者说道“罪犯不是勇敢,是懦弱。”他们对自己的能力过分低估,不认为能够用正确的方式获得成功,但他们也是同所有人一样追求优越感,于是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使用了错误的方法并且成功做到了自我认同。
第六章<家庭的影响>中有一个案例,大意是一个小女孩住院4年且很受医生和护士们及父母的宠爱。出院后,关怀度自然渐渐降低,当她要求某件东西不能如愿时,便会撒娇提醒别人她的住院经历。作者写到“在成人中,我们也能看到同样的行为,他们常常喜欢谈他们的疾病或动过的手术。”读到这里时我觉得应该很多小伙伴躺枪吧...包括我自己... 这里的小女孩也好,成人也好,其实内心都是有种Baby心理吧。我联想到生活中,有时候没有道理的,我们会搞砸某件事情或不小心弄伤自己甚至接连的受伤,等等这些情况。其实就是潜意识在作怪了。要小心潜意识这个心机婊。 提醒自己:我已经是成人了,我们要使自己强壮、健康、快乐、美丽,这样才可以使我们受人喜欢,赢取别人情感并解决问题。“要”只能是结果并不是方法。只有小婴孩才可以直接表达他要,用哭的或是其它。 你不再是婴孩。
那么关于父母,第六章其中一节[偏爱与平等对待孩子]。 总结成我的两点想法:
一. 要平等对待孩子(多个孩子);
二. 父母双方也要平等——都要为家为孩子尽心尽力,付出爱,不应让孩子对父母两人有明显的偏差感。
关于【一】
“你看看谁谁家的孩子... %@#%(&¥% * #% & ...”
“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 ...”
“人家老公.. 人家男盆友.. 人家老婆.. 人家女盆友...”
总结一句话,别人家的小孩好,别人家的老公棒,别人家的老婆香。
扯远了啊,不过上面的这些话熟悉吧?
小孩子来到世界上就是一张白纸,每个小孩都是带着爱来到这个世界的。你要真觉得他不好,那他是生来就不好吗?如果是,那有什么好说他的;如果认为是后天的,那又有什么好说他的。只要听着这句话长大的人,成长的过程中心里一直有个假想敌吧.. 但也可以在这过程中转变,但这都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吧。当然,有的小孩能够在负能量下激发出斗志,有的小孩在正能量的引导鼓励下会非常棒。但总体来说,正能量怎么也好过负能量不是吗。其实吃穿粗糙点都行,只要稍用点心平日观察孩子,就能找到最适合他的方式。但我们的父母,我们父母的父母..他们也是这样长大的,所以他们确实也不懂,但轮回投射就是这样一代代下来的,那么就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并且希望将来一代代做得更好吧!
关于【二】
—— “都喜欢”
(坚持不懈)“更喜欢谁嘛!? 爸爸多点还是妈妈多点?。。”
—— “。。。”
怎么样,这样的对话熟悉吗?每次有人这样问的时候,这人若是七姑六婆啥啥跟我都没啥关系的人,我脸上笑着心里在说“关你p事”;若是较亲近的亲戚家人甚至父母自己... 一两次我轻松面对,次数多了我真的是无奈。每个人的爸爸、妈妈,不论他/她在别人眼里是怎样,他就是我的爸爸,她就是我的妈妈,你要别人怎样回答。知道不是恶意,但这世界上所谓出发点不坏但伤人的事情多了去了。记得 <爸爸去哪儿> 有一期工作人员采访多多问了一句喜欢爸爸喜欢妈妈?多多生气了。不管有没有演电视的成分吧,这个善良的女孩说的还是很好的“你说喜欢爸爸,妈妈听了会伤心了,你说喜欢妈妈,爸爸听了不也伤心吗,爸爸工作养家那么辛苦。” 所以,请以后别再这样问了好吗?
第七章节<学校的影响>中[天赋与习得]一节,作者否定了遗传的的重要性。为什么?遗传学不是科学吗?没错,看这一句话表达非常清楚“大脑的结构是由遗传的来。但大脑只是心灵的工具,而非其根源。”作者认为超凡的能力来自长期的兴趣和训练,而非超凡的遗传。并举例了几个科学及艺术界的杰出人物如:化学家Leibig、音乐家莫扎特,加以说明自幼耳融目染+有支持引导+兴趣的重要作用。但遗传学的研究者还是会不同意了,这里不深究。
这本书年代还是比较早的,观点有些单一,有些论据也不够充分且缺乏科学数据性,有些地方便显得牵强。但它的影响力及贡献仍然不可否认。书中的部分说法今天听来已不算陌生,我便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和思考,有些很好的原文我自己记录了下来,但一定要结合了案例才能有真正的理解,就没在这里呈现了,只将几个引发的感想进行了讲述。所以推荐看看这本书。
众多的心理学派也几乎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幼年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不容忽视。我想到了“认知心理学”,与阿德勒的学说观点有非常相似之处,对于患者的治疗方式采用引导帮助患者纠正童年认知,心理引导行为,或行为引导心理起到改变的作用。我查了一下,认知心理学起源时期在阿德勒之后,我想在那之后应该逐渐越来越完善成熟了吧。认知心理学我还没有系统的读书,只看过一些案例,初步认为认知疗法非常非常有用,有待开始学习。
谈谈解决方法吧。这全部的问题,作者教给我的,我总结为三个关键词:独立、合作、充满勇气。 这三者我都远不及格,我要努力。
*补充说明:自卑一词在此书中指的是非理性的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