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时时刻刻》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10-07 03:3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时时刻刻》读后感10篇

  《时时刻刻》是一本由(美)迈克尔·坎宁安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2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时时刻刻》读后感(一):寻找生活的出口

  自杀、离家出走精神抑郁。。。这本书揭露了摘掉日常面具后人内心深处需求。也许就是在站在高楼窗前想纵身一跃的冲动,也许就是午夜深深绝望无力感,也许就是想逃离生活去远方。

  必须承认,我们都有悲观的需求。那么,请允许我们片刻的悲观,片刻的绝望,然后片刻的找到出口,继续在深渊旁的小道一步一步的走下去吧。

  生活,可能真的就是在你发现它的本质后,还愿意活下去。

  我们都一样

  我想说,这本书真的闪烁着精神深处自我的影子

  《时时刻刻》读后感(二):时时刻刻,生命还在!

  看完《时时刻刻》,最后感觉到的不是失望、绝望、死亡等类似东西,反而是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于生命的赞美

  中学时候看《达芬奇密码》,第一次知道了可以用两条线贯穿全文,最后在一个点紧紧的收住。

  现在看到了《时时刻刻》才明白写作手法、写作方式而言。迈克尔·坎宁安远胜于丹·布朗。

  这种写作方式对于读者来说也是要求很高的,我想很多人看完了《时时刻刻》不一定明白坎宁安想表达的东西。

  我们以为他的悲伤只是普通的悲伤,我们毫不知情!

  坎宁安就像萨福一样,在自己的岛上诉说着悲伤的至理名言等待着知音前来。

  写悲伤的故事的人不一定是悲伤的的,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敢于面对悲伤,反而不是一个悲伤的人。

  表面上看上去欢快的人,有可能是逞强,一直躲避悲伤。

  《时时刻刻》读后感(三):没有完全读懂

  读完本书最大的感觉就是没有读懂。

  首先对于小说主题我就不太明白。小说关注的的对象,是女同性恋者,还是女人,还是更宽泛的,人?如果是想写人,或者女人,为什么要选取女同性恋者,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呢?如果确实想写女同性恋者,感觉又并不那么明显地能看出来。小说中三个女主角,除了克拉丽莎是明确地同性恋者,另外两个我都不确定:他们都有丈夫,却会突然之间对女人产生幻想,并享受和女人的亲吻。这到底是个什么意思?也许我需要先读了《达洛维夫人才能看懂。

  另外就是对于人的心理描写,小说常常用一些非常具体事物去形容相对抽象的感觉,这样似乎并没能起到类比的作用(使人易于理解),反而使我更困惑了,不知道所描述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我一直都未能完全读懂,却还算能够享受阅读过程,并没有出现过读不下去的感觉,这也挺神奇的。

  《时时刻刻》读后感(四):人生总是面对选择和取舍

  《时时刻刻》上映的时候我正在上大学,只是在影片介绍时看到一个片段:妮可·基德曼饰演的弗吉尼亚·伍尔芙平静地走入缓缓的河流……留下深刻印象究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

  今天一并看了原著电影,三个时空的交错,三个各有魅力女性,一本《达洛维夫人》小说将这些巧妙联系起来。人生总是面对选择和取舍,"you can not find peace by avoiding life.",而选择和取舍需要勇气。"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away.",你就拥有了这种力量

  《时时刻刻》读后感(五):美得令人窒息

  1.女人都需要自由,精神上,身体上都需要,男人不必苛责她留在身边,给她一点爱,然后给她自由

  2.生活在中等城市的这个时代的我是幸运的,可以想见因为诸多精神压力而面临崩溃的纽约人,伦敦人,柏林人,悉尼人等等,他们很多人没有心理咨询师,压力过大就会控制不住自己,想想日本上班族超高的自杀率,我们是幸运的,是安逸的,舒适的,又有什么不满足

  3.自杀的人是对这个世界产生绝望,抱怨和憎恨的群体,我们热爱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有值得我们热爱的地方,这就够了,好好活下去,哪怕是最简单理由“我怕死”。

  4.我们无法知道自杀者的具体想法,除非当我们也莫名走向窗台的时候

  5.充满阳光艳丽外表阴暗和悲观最完美伪装

  6.弗吉尼亚·伍尔夫,唔、、、还有茨威格,他们都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失望而自杀的,这是他们共同的好友弗洛伊德教授失败案例

  7.封面文字美得令人窒息

  《时时刻刻》读后感(六):Whatever

  87

  有没有那么一个瞬间,你会觉得变成了自己生活的旁观者,身边的一切都异常熟悉却与自己无关。以前我很讨厌这种状态,现在倒有点羡慕那时候能感觉到的自己。当你跟自己的生活和平相处了太久,就会特别怀念life‘s a bitch的感觉。

  整个87页,我都特别喜欢

  我不知道如果我跟谁长久的生活在一起,我还会不会是现在这样,跟现在一个人生活的我又有什么不同。那时候,我会不会也有这种突如其来的想抽身的感觉?

  90

  quot;快乐"。是啊,这两个字都成了可怕字眼了。

  92

  如果你生活的每一个可能(姑且称之为未来)都是你的孩子。你已经杀了多少个了?

  118

  I feel so Louis.

  164

  我想看看你,看看一个陌生人会看到的你的样子

  202

  “这个唯一的吻似乎能够给与她的这种爱,她将再也无法找到了。“

  《时时刻刻》读后感(七):出于懦弱难过

  除了挣扎

  也许真的是脑袋问题。我会愿意在这一间屋子里生活。出门,这个城市吓到了我,让我厌恶。如果你给生活无限做减法,把物质程度降到最低,最后剩下的就是明明白白一目了然的一堆糟粕——全部,来自你自身,全部,是你的欲望

  可现在这个名利浮躁的世界令我厌恶,尤其是当我意识到除了这些浮躁,一无所有

  我想有意义事情不是去制造图像物体、物质,它们都浮躁地像我这个人。它们可恨。活着的意义无非是努力在趋近开心,无论是去爱还是去工作,最后的努力变成死亡——这个开心的结果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抽象到无法抽象的形态,令我这样爱生活,又那么恨——我活着,消耗着他人的物质和满心的期待。这都是些正常又“可怕”的想法。我想我爱现在的生活。因为我太懦弱了。太懦弱了。

  所有这些,家庭艺术,名利,生命,都没有任何意义。当你发现你是个懦弱的人。

  出走不是勇敢

  继续活着:家庭、艺术、名利、生命,无非是自欺。因为你在告诉自己它们是些无比重要的事。因为你懦弱,不得不如此继续。

  《时时刻刻》读后感(八):时时刻刻

  说实话,喜欢一本书,多半是因为它美丽的文字。可以没有太紧凑情节,可以没有太多的艺术手法,但,文字,一定要美丽,尤其是那种平淡的美丽。而说实话,这本译作,多半没有感觉到文字的美丽。若不是同学推荐,可能,我不会读它。

  但读完之后,却发现,对生活有了些思考

  《达洛维夫人》,以这本书为线索作者,与读者,或者说,与故事的主人公联系起来。这是一个女人的故事,将受精神折磨的作者,弗吉尼亚,渴望自由,渴望将内心真实声音说出;将布朗太太,拥有一个看上去很幸福美满的家庭,却被生活的琐事困扰,渴望无拘束的生活,哪怕这束缚是来自丈夫与儿子的爱与依赖;将克拉丽莎,十几年一直照顾好友理查德,一个疯狂热爱达洛维夫人的同性恋艾滋病诗人。三个女人,三个时代,巧妙地连接起来。

  生命,生活,来自内心的真切声音,来自女性内心的温柔声音,柔软而又坚定,它代表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时时刻刻。

  电影,在这一点上,似乎比小说表现的更有张力。尤其是,弗吉尼亚在站台和她丈夫说的那段话,无法通过逃避解决问题,她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思考,并热爱,未知的生活。

  《时时刻刻》读后感(九):清晨

  看电影的时候,没有想到它是从小说改编来的。它那么像个剧本结构戏剧性。几乎不太可能是个小说。

  可看完小说,变成的疑问是它怎么可能被拍成电影?

  写得真好啊。

  我这么笨重的身体,都被拨动。被 Cunningham灵巧不可思议的手像拨弦一样轻易地拨动。声音,是那么纯洁而柔软,飘浮起来。羽毛。升到天空里去。

  每个人都写到了。而且写得那么适当。那么深入。一个一个的内心深处。礁石大海潮湿沙滩。一切的一切。

  电影里完全被我忽视的布朗太太,当时觉得她只是电影里一个蹩脚戏剧元素。她的出场似乎只是一个硬凑上去的巧合。

  书里原来她是这样的人。

  那个蛋糕原来是一个杀人的蛋糕。

  一点都没有发现。

  自己还是笨。

  看电影的时候那么关注着Kidman的假鼻子

  我失败了,我以为我能创造出一件东西,可以比一个清晨更好的东西,即使它只是一个普通人的普通的清晨。书里仅仅这一句话就不可能有人能拍出来。写得多好啊。

  怎么能这么灵巧呢?这个,那个,另一个,内心转换这么自如和真切。甚至包括那个孩子。当然他最后成了诗人,成了无可救药的艾滋病的患者,成了自杀者。可那时候还只是个孩子,他的内心都能写出来。这真让人惊叹。

  为什么人会这么绝望,生活在这里,心却在不知道的哪里游荡。为什么生命是这样盲目,毫无意义?这本书没有在回答这些,他只是轻轻地,耳语一样地告诉你,其实我也一样。

  《时时刻刻》读后感(十):面对人生的困惑、迷茫

  三个互相交织的故事,三个女人的一天生活。

  伍尔芙的一天是那么平淡,起床、写作、散步,但是她想的还是那么多。

  克拉丽莎,见证了托马斯的死亡。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劳拉,小说开篇描述她是那么温馨的一个家庭中的家庭主妇,丈夫对她关怀无微不至,平时喜欢看看小说,为了静下心来看书还开车到城里找了一个旅馆就为了看书。一个安静环境是必须的这一点深有体会!打破她平静生活的也就是她和邻居的一个kiss。然后毅然抛弃丈夫和儿子离家出走,这是多么有勇气!每个人个性深处都有一个自我没有被充分挖掘,隐藏着,安于现状。做出抉择放弃正常人际关系是那么困难书本没有交代她离家出走后怎么样,有没有找其余爱人,这些都需要我们自己展开联想。

  看了本书,我想我的生活何去何从?像劳拉一样为了能静静看书选择孤独?克拉丽莎这样的生活值得追求?如果给我伍尔芙的天才但是同时给我她的病痛我还会选择需要吗?面对病痛我会像伍尔芙那样选择吗?我是否有离家出走的魄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时时刻刻》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