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书房》是一本由薛原 编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写了不少文人对自己书房的描述,其实更多的是描述他们的精神家园,以及与书结缘的故事。还不错啦,其中有个书房的布置我挺喜欢的。咖啡色的书架,暖色的沙发,棕色的桌子,有个大大的阳台,外面是园石缸型的鱼缸,旁边是一个橡木花盘的大盆栽,一股闲适的感觉。
《如此书房》读后感(二):书房杂想
胡适说:一个学者,一定要在离住处不远的地方,有个单独的书房。
人面对的世界就像一个鸡蛋,蛋壳外面是工作,虽然纷繁,但是可以在下班后躲在蛋壳里,避开一切的干扰。蛋壳的里面是蛋白,这是家庭,子女的教育、家庭的各类关系、种种家务事,蛋白的里面就是蛋黄,这是一个人最后的空间,可以在里面发呆、阅读、思考。
这个世界很极端,许多人家里没有一本书,却又有许多人家里全都是书。前者为无书人,后者为藏书人。大部分的人都是中间派,有一些书,但是又不是太多,因为买书需要成本,而且买来的书如果不是为了阅读而是为了收藏,这对书本身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对一般人来说,书房的功能是存放书籍,让自己阅读过的书能分门别类足已。
《如此书房》读后感(三):日拱一卒 不期速成
本书不仅仅是对书房格局的介绍,更多的记录了书房的主人渴望在书房中追寻梦想,寻找真理的真情实录。
之前想过一个问题:书房与其他居室究竟有何本质的区别?为何许多人梦想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在此我找到了比较满意的答案:一套房子,从厨房、餐厅到储物间,从客厅、卧室到卫生间, 无论多少个房间,大多都只为服务人的身体而存在,而身体的需要——吃喝拉撒衣食坐卧从本质上是一样的,唯独书房,是能够帮助人发现自我,确立人我界限的地方,是居室的灵魂,光芒之所在。
小时候一直认为一户拥有书房的人家就算不是达官显贵,其主人也定是家底殷实的。这种误解其实源于中国飞速的经济发展,大富大贵之人中必有许多所谓的暴发户,文化知识较为欠缺,而国人又好面子,于是专门腾出一间屋子作为书房,书架上摆放些价值不菲的烫金的大部件以显示身份。好在长大后这种偏见也渐渐淡化了。
拥有一间书房应该算是爱书之人的梦想,也是对求知欲的一种物化与升华。借用名人的一句话:这个世界太浮躁,现实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唯有沉浸在书的世界里,精神才能自由和和谐。
我不算一个典型的爱书之人,且平时只挑合胃口的书看。我没有书房,唯有卧室里的书架上塞满了书和一些杂物,床头也悉数放置了一些最近在看的书。连我这样一个伪文艺青年,都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拥有一间独立的书房,更何况那些嗜书如命的人?
非常喜欢冉云飞,他也是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书痴,他的网络签名很有个性,个人很是喜欢和赞同:日拱一卒,不期速成。在我看来,读书、做人,都是如此。
《如此书房》读后感(四):《如此书房》目录
《如此书房》
薛原 编
编者的话
如此书房如此书(韩石山)
止水轩履历(薛冰)
书房与书(沈睿)
杂树生花(罗文华)
你在那里,书房就在哪里(鲁燕)
成都人的书里书外(朱晓剑)
广州的文人书房(潘小娴)
温州的书房“众生相”(瞿炜)
太原的文人书房(斛建军)
一个设计师的书房与梦想(吉光)
处女座的书房(赵柏田)
极小、极大和中等大小的书房(冬安居)
我的地下书房(刘耀辉)
一墙书(潘小娴)
书房六记(朱航满)
我的拙书堂(谷雨)
我家书房(方韶毅)
书事记(丁伯刚)
我的存思屋(孙德喜)
想象的书房(群姗)
书房梦(谢惠)
我的世外挑源(戴升尧)
书房在心中(毕亮)
嗜书症、窥探癖及纸房子(黄成)
书房缘(薛康)
连山阁记(计纬)
书房,书房(薛原)
《如此书房》读后感(五):《如此书房》话书房
《如此书房》是青岛日报副刊编辑薛原老师组编的一本关于当代读书人生活的书,它以书房为切入点,以随笔的形式呈现了读书人真实的生活状态,也从书房主人对书的偏好和其书房本身展现了当代读书人的性格以及对书的热爱和对书房的向往。
《如此书房》是一本随笔散文集,清新自然的语言流淌于每一个作者的心里,这种淡淡的风格也契合了读者的心灵和心境,“人如其文,文如其人”,读者看到的远远不只是作者的文字,更能从中读出作者的性格爱好、情感爱憎、人际交往,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此书房》以韩石山老师《如此书房如此书》开篇,以薛原老师《书房,书房》压轴,介绍了有关于书房的生活点滴以及书房里所有跟书有关的故事,其明白晓畅的文字自然的如闲话家常,但却悄悄地走入了人们的心里。在书中,作者向我们敞开了书房的大门,记忆了缘于书的所有,不管是买书藏书还是读书写书;在纸上的书房里,我读出了主人的脾气禀性,理解了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也许我读的不是书而是人心;在书房的文字里,我面对每一个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城市的读书人,真切的有一种“见字如面”的感觉,未曾谋面但却神交已久,真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也仿佛我读出的不是文字而是读懂了文字背后的人。
《如此书房》是一本人文气息浓厚的书,虽然以“书房”为题,但并没有陷在单一具体的书房之中,这里的书房内涵丰富、外延深广,包罗万象且书里书外,只要有书的地方便是书房。在书中,既有狭义里“小家”的书房,也有广义上“大家”的书房(诸如朱晓剑老师的《成都人的书里书外》、斛建军的《太原的文人书房》),不管是小家还是大家,总有一种对书的痴迷和热爱,总有一种对书房的向往和珍视。诚然,书房可大可小,可简朴可考究,重要的是喜欢的书放置的位置,也许在书房的书架上,也许在心中的书房里……它们和他们,不在书房里就在去往书房的路上。
《如此书房》话出一个个不一样的书房,但所有书房的主人都有一个爱书的共同点,也许这就是此书唯一贯穿于始终的隐形的脉络。对于书房,因人而异,各有不同,“我以为理想的书房不是书库,应可以闲适和方便地专供读书写字,窗外最好有绿意,周围则是园林式风景”(封面寄语),虽然我的书房还只是心中的一个梦想,但有梦想便会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希望,有希望便也是真好。也许,之于我——有人的地方便有书,有书的地方便是书房,或许这也未尝不可呢!
《如此书房》读后感(六):在书房间巡弋
大致说来,不只是文人才有书房情结,大凡读书人都想着拥有一间独立的书房,在那里发呆,神游。但限于经济状况,常常,这只能是一种梦想。而在薛原编的《如此书房》中,几十个书房一一呈现,对于一个书房爱好者来说,不能亲临围观,在那些书房里作客,能纸上亲近,多少也是一种幸福。更何况,这些书房就像《坐拥书城》的中文版序里所说:“我们的书房所呈现的不只是学问知识,它们还把我们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相连。”
不同的书房有着不同的风景,有的书房规矩妥帖,有的书房凌乱无序,有的书房窄小,有的书房宽敞,书房也体现了主人的生活和性格。坐在韩石山的大书房里,喝茶,享受一下书中岁月。而在深圳的“大侠书房”:开阔的空间,高高的书架,厚重的老榆木书桌,用来装饰的版画和藏书票也体现了书房主人的趣味和审美。到了罗文华“杂树生花”的书房,“独立思想得以萌生的策源地”,“自由精神得以休息的理想场所”(陈子善语),这样一种情景,仿佛在某一个时刻看见书房主人在书房里的状态自然呈现。
在吴鸿的最近书房,能看出一个出版人的博杂,遇到中意的好书总不忍舍弃,书在这里也有了参考、把玩诸种情趣了。诗人杨克的书房有一种小资姿态,也是他写作的一个场域。其实,在书房中不管是追求书堆里的禅意,或者是当成工作,或生活的所在,都难以把书房割裂来看,诗人戴新伟的书房观也似乎成了一种代表:我不想电视摆放在我的书房里,同样的,我也不想让家里人在有书架的客厅里看电视,那样子可能会有点别扭。如果有了孩子,我愿意为他再缩小自己的书房,把其他地方改为他奔跑、嬉戏的场所。
然而,不管我们对书房是如何爱憎分明,甚或是嗜书症,亦或如小米所说的更多的书死于心碎,都能让人感受到书房的魅力。但书房所承载的与其说是读书人的梦想,倒不如说是,在书房里一角,寄托了书房主人的种种生活状态的投射,在现实生活中,书房也无法抵挡它的侵蚀。在没有书房的爱书家看来,书是生活的全部,一个家里到处堆放着书籍,纸箱构成的纸房子,以及把家作为生活的场所缩减成窄小的通道,这是大而不当,还是爱书成癖,还真不大好说,这就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区分书与生活与居住空间与书架布局之间有着怎样的比例才算合适一样。
老实说,在各个书房间巡弋,不仅满足的是窥私癖,而是看看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爱书的“病人”,往大了说,是书香社会的种子,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读书人的一种传统。这就像薛原在书的序言中的坦言:真实反映当下各地的不同阶层爱书人的生活境遇和阅读环境,我们所注重的是各地书房的原生态。收入在本书中的各地的书房,书房主人的职业和生活各有不同,但在对待书房的态度上却基本上一致,这也反映了我们价值观的稳定。
至于读书观,大致是在这日常庸俗的生活中,读书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消闲时刻不读一两本闲书,你都无法在喝茶时跟友朋对话,这样的尴尬不是没文化,而是你会觉得在这样的成都,自己都不大好意思往文化上扯,只能去胡混一回,打打麻将、斗斗地主,过更为庸俗的生活去。在这种语境下,书房也就成为一种奢侈。但仔细一想,既然读书人生活在这样庸俗的时代,在大家忙于名利场时,为何不能奢侈一把,让书房多一些魅力呢?
《如此书房》读后感(七):《如此书房》如此乱(谷雨)
《如此书房》如此乱
------朋友,你们家里因书而乱吗?
读罢《如此书房》,我颇不自信:“真羡慕韩石山、罗文华……,看人家那书。”
梁实秋这样描述过闻一多的书房,“主人要作考证,东一部西一部的图书便要从书架上取下来参加獭祭的行列了,其结果是短榻上、地板上、唯一的一把木根雕制的太师椅上,全都是书。那把太师椅玲珑帮硬,可以入画,不宜坐人,其实亦不宜堆书,却是他书斋中最惹眼的一个点缀。”在梁实秋的眼里,闻一多的书房虽充实有趣,却也杂乱不堪。
每当读到一些文人学者描述自己的或他人的书房时,我总会留心,想了解人家的书房是什么样子的。《如此书房》墨香氤氲,图片纷呈,展示了多个阶层的书房之魅,一下子满足了我久久以来不为人知的“好奇心”。
书中介绍有藏书大家,也有才起步的藏书人,真实书房也好,梦中书房也罢,还是不管书多书少,高档低劣,当书房于纸上排列,一家一家,如此如此,展现在你面前时,却也蔚为大观,不褒不贬,各有春秋,不卑不亢,自显情趣。而“乱”字却是共性,或处处放书,乱七八糟,或书满为患,一屋子狼藉,可怜的一些名人字画,或挤在墙壁一角,或叠于书架之上,张挂的美观与气度大打折扣。我猜《如此书房》的作者拍照时,或多或少是收拾过的,或者镜头里避开最乱的角落。可还是难掩其乱。新书旧书混放,乱;大书小书混放,乱;新书架旧书架不配套,乱;打开的、扣合的放在一起,乱;茶具笔墨纸砚橱箱印石花草字画古董等等一股脑堆在屋里子,乱。再有一二知己,赖在书房不走,翻书,饮茶,泼墨,更是一个“乱”字。如今楼房不管三居室、四居室,就那一、二百平的地儿,谁也不能保证读书必定呆在书房,而不能在卧室,也不能保证书房里的书不能拿到厕所……“乱”是正常的。
书房乱,才显得有生气。自己不是一丝不苟的人,如果书房板板正正,到觉得不合常理了。记得高中时有位同学,他在课桌上先铺一张报纸,再把课本整整齐齐地摆在报纸上,每次压着报纸上的哪个字,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如果有人碰了书桌或动了他的课本,他都能一眼看出来。像这样仔细的同学毕竟是少数,若再没有贤内助帮着收拾,书房不乱倒有作秀之嫌。
书房乱,是在外人眼里的乱,而对于书房的主人来说,那是最合理的有条不紊,自己的书放得再乱,藏得再严,也能准确知道他在哪。哪本书里夹了什么?哪本书写了什么?他心里跟明镜似的,看着乱得像垃圾场,可是若找本书,他会手到擒来。好比一个嗜酒如命的人,女儿红藏了十八年,也牢记得珍藏地点。相反,原本杂乱的书房,经别人一动,情况却大不一样。就像初玩魔方的人,原本调整好的魔方,经人轻轻转动,再拿过来,半天无法还原。我就顶讨厌丫头给我整理房间。经她过手,笔归筒,书归匣,窗明几净,齐齐整整,房间是干净了,找书却困难了。即便她收拾干净了,过不了几天,卧室、餐厅、厕所又摆的到处是书了。
每次因此争吵,她都会说:“乱成这样子,来客人怎么看?”
我强词夺理:“又不活给人家看,我觉得不乱。”
2012年4月10日谷雨于拙书堂
《如此书房》读后感(八):《如此书房》答书友问
《如此书房》答书友问
——薛原
谢谢来信。
《如此书房》已经面世,这几日正在给赐稿的师友们邮寄样书。与以往一样,每位作者还是两本样书。兄的大文没能收入此书,还望多多谅解,此书因篇幅原因,最后有几文没能收入,有几篇是因为发来文稿时,此书已经排版,没能赶上。但也有几篇,包括兄的,是排版前撤下的,撤下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太没有特点,或者说特点太明显:就是几乎一致,文中都是在罗列收藏的诸多名家或准名家的签名本,更有一位朋友通篇写的是他的收藏最大特色就是集中专题于本省一正在文坛“显赫”位置上的“当红”作家的数百册签名书……不是说这样的文章不好,但至少我觉得在我编的这样一本呈现各地读书人书房生态的民间文本的《如此书房》里,收入这样“捧”场的文章实在与别的文章不和谐。
《如此书房》是一本呈现当下读书人的生活现实的书,通过书房这个角度,呈现读书人的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生活现实。选文不是以作者的成功与否尤其是与“名人”的交往多寡(获赠签名本)为目标,更注重生活的真实和情趣。有的作者甚至在现实中还没有一间真正的书房,即便是“梦中的书房”,但因为文章所写,符合“如此书房”的主旨,所以也一一收入。有的作者,若只看名字,肯定没有兄在“爱书人”圈中名头响亮,但此书所选作者,不是因为名气大小,名家与一般作者,都是一样的,就是看文章是否可读,这里的“可读”,当然不是小圈子里的情谊记录。
《如此书房》还会出续集,非常希望兄能给予支持,但文章是否不要拘束于自己收藏的那些“名人签名本”,更写写自己书房的故事或说为一间书房的人生故事,而非仅仅是罗列自己这些年交往的文友的互相赠送著作之类。说实话,在我眼里,名家和文友之间的签名本之类,在私下场合文友之间互相肢体拥抱语言抚摸口头赞美无妨,若写成给大众读者看的文章,还是不要都一一展现在大庭广众面前为好。这可能是我的局限和挑剔,还望我兄谅解。
我做副刊编辑,有个习惯或说陋习,就是见到作者笔下行文写到名家时特意添加上的“著名”“大家”“老师”之类,就一一删掉,这个习惯也自然影响到我编书时的选文态度,若见到作者满纸在对他交往的“名家”鞠躬赞美并在这种鞠躬中还夹杂着自豪和得意时,总觉得这样的文字读起来别扭,也许是我心胸狭窄体会不到他们的高尚情感吧。
《如此书房》的样书不多,因为有三十多位作者,还有的文章中涉及到的师友书房也需要赠书,“蜜蜂文化”已经尽力提供了远大于平常规定的样书数量,所以样书大多邮寄给了作者,我自己最后只会留下两三册作为样本和纪念。若再有需要,我自己也只能从网上购买,因为网购便宜。兄也知道,我素无索书习惯,若得到师友签名赐赠的著作,我即便感激万端也往往只存在心底,并不公之于众,因为我觉得那样做,不是借机显摆,也是拉旗招摇。我自己的书和经手编的书,也很少赠书书友,若有书友到青岛,见面时我会当面奉上一册手边还有的新书,平常并无邮书给书友的习惯。因此,《如此书房》也就不赠送兄了,知我罪我,还望兄多多海涵。
期待兄的大文。
祝春安。
《如此书房》读后感(九):《如此书房》编者的话
《如此书房》
编者的话
“我走进属于自己的小小天地——这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微暗书房。为了节省能源,我给自己规定,日间只开台灯,吊灯至少要到黄昏才能亮起。”这是台湾学者林文月在《午后书房》一文里对她自己的书房的描写,“属于自己的小小天地”,对于爱书人来说,是对书房一词的最好的定义。
书房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其实是一间“奢侈”的存在,某电纸书制造商在广告中说,电纸书取代纸本书的最大好处就是替你节省一间书房的空间和费用。这样的节省对于奔波在城市里讨生活的蚁族来说,是必要的,也是无奈的,但,这样的节省也是对一种日常阅读生活的伤害,在网络时代,纸本书的阅读仍是不能由网络阅读和电纸书阅读来替代的。我们的阅读生活,更多还是传统的方式。一间多余的书房,其实更是一个梦想的载体,这样的“奢侈”也是生活品质的提升。
书房的大小格局和装饰陈设因人而异,这不仅取决于书房主人的审美和嗜好,更取决于书房主人的经济能力和家庭状况。从一间书房,能看出一个人的读书趣味和生活现状,不管是如何有差别,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在书房里的感受,就像林文月所说,她有时在书房里独坐良久,倒也未必就是一直专心读书写作,譬如说,重读远方的来信,想象友朋的近况,甚至甚么念头也没有,只是空白地发呆,因为在这个宁静的斗室内,她最是她自己,不必面对他人,无须伪装,更无须武装,自在而闲适。
这也是我们对书房的最真切的体验和感受。
不同的书房有着不同的风景,有的书房规矩妥帖,有的书房凌乱无序,有的书房窄小,有的书房宽敞,书房也体现了主人的生活和性格,譬如深圳的“大侠书房”:开阔的空间,高高的书架,厚重的老榆木书桌,用来装饰的版画和藏书票也体现了书房主人的趣味和审美,作为书房的主人,既是读者,也是报人,还是作者,但最本色的更是爱书人,《书情书色》是他的著作,但这个书名也体现了“大侠书房”的藏书魅力所在;再如“夜晚书斋”的书房,整洁开阔的书房,显出主人精致的生活,用书房主人的话说,白天为生活奔波,夜晚的书斋是自己心灵归宿的家园,在这里找到了精神的安宁和自由……
为走进更多爱书人的书房,或者说为反映当下爱书人的生活状况,便有了这本《如此书房》。本书编选目的在于以书房为窗口,真实反映当下各地的不同阶层爱书人的生活境遇和阅读环境,我们所注重的是各地书房的原生态。收入在本书中的各地的书房,书房主人的职业和生活各有不同,但在对待书房的态度上却基本上一致,这也反映了我们价值观的稳定。
台北有一本书叫《书房的16种游戏》,内容是16位创意名家用力玩出心目中的理想书房,“原来,书房可以这样玩!”因是创意设计,其实与现实中的书房并无多少可比性,就像T型台上的时装秀,与日常生活中的休闲装之间其实隔着遥远的距离,但是,创意秀如一扇打开的窗口,打开了我们梦想中的理想书房。
《书房的16种游戏》里有一位作者写到:少年时他在租书店看书非常专心,随时都可以自由进出书里头的世界。那种阅读的心情是很纯粹的,也才真的对得起书。做这个书房他想说的是:长大之后,他失去的不是他的阅读空间,而是阅读的单纯心态。这段话说得真好,即便是我们拥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但也许生活已经把我们打磨得没有了阅读的单纯心态。
“书房不是一个show room也不是一个工作室。是面对自己和探索心灵的地方,要能让思维非常冷静。”这是《书房的16种游戏》里另一位作者的话,“阅读空间是一个精神的集合点,最重要的,是让人静下来。”
精神的集合点,这就是书房。
更重要的,是在书房里,能让人静下来。
《如此书房》读后感(十):赏心乐事
赏心乐事
——读《如此书房》
收到薛原老师寄来的《如此书房》的那天下午,媳妇随手翻了翻,指着书中一幅幅各地爱书人的书房照片说,这么多书房,就数你的最简陋、寒酸。媳妇说的是实话。但我却心有不甘,反驳说:无论书房如何,但我看书、爱书的心情和书中老师们都是一样的。我说的也是实话。
明朝人吴从先在《赏心乐事》形容书房的完美时说:斋欲深,槛欲曲,树欲疏,萝薜欲青垂几席栏杆,窗窦欲净澈如秋水,榻上欲有烟云气,墨池笔床欲时泛花香,读书得此护持,万卷皆生欢喜,阆苑仙洞不足羡矣。待在这样完美的书房里自是一件赏心悦目之事。但手执一卷《如此书房》,以笔为桥,以墨为路,闲卧沙发床铺,在五十多位文人书房中恣意遨游,此种滋味别是一番赏心乐事。可惜的是,吴从先是无法体会到了。
此书主编在提到编选这本《如此书房》的目的时说,本书在于以书房为窗口,真实反映当下各地的不同阶层爱书人的生活境遇和阅读环境,我们所注重的是各地书房的原生态。我在看本书时,就时时被这些爱书人的生活境遇以及各种爱书举动所感动着,多么可爱的一群读书人啊……
收入书中的许多作者或是通过网络,或是通过其文章著作,都是熟识的,此次再看他们笔下的书房,回忆之前看过的他们的文章,仿佛不仅吃上了鸡蛋,更看到了下蛋的鸡。不仅满足了好奇心,更是通过文字和图片,看到了“隐藏着的主人的内心秘密”,难怪周作人不肯轻易将书房视人。
本书以韩石山的《如此书房如此书》开篇,此文曾在他的博客拜读过,这次再读,对照着图片,想从书架上的藏书中寻思一些解读他的著作的蛛丝马迹来。诸如此文,书中的很多文章和图片真是不忍一次看完,忍不住一看再看,看的不仅是书,更多的是想感受他们在书房时心中的意境。像韩石山、薛冰等老师“为书买了一套房子”就足够让我等羡慕嫉妒的了,而看到大侠(胡洪侠)书房,就更让我这样目前书房尚且还在心中之人目瞪口呆了。
除了这些作家自己笔下的书房外,朱晓剑笔下的《成都人的书里书外》、潘小娴勾勒的《广州的文人书房》、斛建军描述的《太原的文人书房》也让十足地感受到了蔡朝阳用作文章题目的那一句:书房是宇宙的中心。
而这“中心”,也常常是与卧室同在的。书中所收安徽老乡丁伯刚的《书事记》中图片记叙的那种床明月半床书的生活,很多人都曾经历过。而现在我依旧还在经历着,虽然结束了一枕明月半床书,但却以铁货架当书架,给我的那些存书临时找个栖身之所,毕竟“书没有好居处,始终让人不安”(方韶毅语)。
或许,正如鲁燕说的那样,你在哪里,书房就在哪里。有书和书房的生活,是一种奢侈,这已经成为很多读书人的共识。正是基于此,读书人才会更加珍惜这难得的几平方米“明亮而安宁的心灵空间”(艾英语)。在这样的空间,能享受到戴新伟说的一些无用的时间:浏览书香的时间,重读的时间,登记新书的时间,写观感的时间,清理书的时间,裁纸的时间,磨墨的时间,洗砚的时间,观看字画的时间,以及备受诟病的伏案睡觉的时间。这些读书人的清福,真是难得的享受。
在看这本书时,目光常常停留在随文的配图上,看到书中有些书房的布局,感觉真是好,于是便在书上做了记号,打算以后我装修书房时参照、借鉴;如此便是本书另外给予的馈赠了。
除了看书房的布局,我紧盯的还有那些书架上的藏书。有时候看到谁的书架的某套(本)书,也为自己所有,心中便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满足感。比如在黄成的《嗜书症、窥探癖及纸房子》中提到他所买的第一本书是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鲁迅杂文全集》,恰巧的是这本厚如砖头的《鲁迅杂文全集》(一直怀疑它是一本盗版书)也为我所有,而在它的扉页我曾经记下过购书的时间和地点:2003年11月23日购于桐城市范岗高中门口。这本购于十年前的一千多页的杂文全集,十年来跟着我从安徽走到新疆乌鲁木齐,走到了伊宁市,走到了昭苏,现在正立在我寄居的卧室书架上,还经常不时地翻翻。
在满足感之外,更多的是艳羡,艳羡那些目前自己还无缘拥有的诸多好书。从多少个书架上都看到了成套壮观的《鲁迅全集》,而这套书也是我一直神往的。正如女人的衣柜里永远缺一件衣服一样,爱书人的书架上同样永远缺一本(套)书,而这个阶段我所缺的正是这套《鲁迅全集》。
而将《鲁迅全集》迎入书房,于我,也是一件赏心乐事。
二○一二年四月四日写,七十七团
(《如此书房》,薛原编,金城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定价:3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