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梦之海》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9-26 03:14: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梦之海》经典读后感10篇

  《梦之海》是一本由刘慈欣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6-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梦之海》读后感(一):一点小感想

  一口气读完,不得不佩服在写三体之前就显现出构造世界创造力,可以看出很多小的细节被用在了三体里面。他总是不屑于写小,摆弄起物理原理爆炸力让人窒息,但毕竟作为类型文学,对语言把握不是特别让人满意,没有劲道,所有人物都像是作者自己的传声筒。另外,写到政治战争总是让我感到极其的不适,作者可能真的代表体制内众多直男……对血性铁骨、爆破性对抗的执迷的确也造了他的宇宙观,但这牵涉到性别气质问题上未免有歧视之嫌。写及国际政治也让我很无语,充斥了太多天朝上国的自我意淫和对世界格局刻板认识,所有西方形象小说中都是扁平的,仿佛仅有的素材来源就是《参考消息》……

  《梦之海》读后感(二):我很怀疑,刘慈欣本人是否玩过冰,是否曾经亲自试验一下,自己的设计是否能够实现

  外星人艺术之名,将地球海洋里所有的水都冻成冰块玩,导致地球上大部分生物死亡。说好听点近似于“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仅从刘慈欣对冰雕描写上,我很怀疑,刘慈欣本人是否玩过冰,是否曾经亲自试验一下,自己的设计是否能够实现。例如,小说中冰雕设计师塑料薄膜用支架做出某个造型,而后向薄膜上喷水蒸气,让水在薄膜上结霜,做出冰雕造型,就像玻璃窗一样。而后,再将塑料薄膜和支架去除,形成独立的冰雕作品。刘慈欣很可能没有考虑冰雕造型的应力问题,冰晶在薄膜上结晶,本身会给下面附着物和晶核产生很大的应力。随着冰霜加厚,其重量及其应力,会导致附着物破裂。冬天窗户玻璃经常会被冻裂,积雪会将屋顶压塌。然后就是材料学的问题,用什么样的塑料薄膜可以在低温下,承担那么重的冰霜,而不破裂。至少,我认为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刘慈欣的冰雕设计应该是实现不了。

  《梦之海》读后感(三):从短篇集看大刘

  先讲人物。我觉得大刘作品里的很多人物基本都可以用矫情来形容。而且矫情的方式还都差不多,都是觉得宇宙之中有高于人类生活真理,所以为了这个真理,他们可以选择牺牲一切,周围人质疑的时候还反问为什么其他人无法理解这种终极之美。不是说没法接受这种人物,有不少描写优秀的人物沉浸于常人难以理解的东西之中,只是大刘都是靠人物嘴炮来强调所沉浸事物之美,而不是对人物的行为具体进行描写,所以笔下的人物都很生硬

  幻想。幻想方面,大刘的幻想是只能停留在文学层面的,二向箔,《山》里面的地心文明,你没法套用人类的日常经验,还原必然会导致魅力折扣(甚至根本没法还原)。(大家可以尝试着画一下二维化的东西,看看能不能用一张图让所有人看出三维结构来)

  文笔。许多人都抱怨说大刘的文笔实在是差,甚至我还看到说有人觉得大刘的文笔是小学生水准。但我觉得这个文笔差要分情况谈,人物差这个前面也提到了,人物描写确实文笔差,这个没说的,但是其他方面的描写大刘是非厉害的。前面也提到,大刘的幻想是只能停在文字层面的,你没法套用人类的日常经验。所以这就导致了想象上面的困难。但是大刘就是能够用几句话把这个幻想讲清楚,而且还保留住这种最原始的幻想之美。这点其他人很难做到(其实能做到把幻想描写清楚的人估计都不多)。

  独有的科幻浪漫。可以说这个是大刘独有的,目前还没看到有人学得来他的这种风格。像《球形闪电》最后的量子玫瑰,后期风格成熟以后写的短篇里面也能看到更多浪漫的幻想(诗云、肥皂泡等等)。

  风格的转变。前期大刘创作明显可以看出俄罗斯文学以及他家乡影响,如《地火》、《混沌蝴蝶》、《全频带阻塞干扰》与《中国太阳》,后期风格则更加自由,甚至出现了《太原之恋》这样的搞笑类小说,而且宇宙终极之美更多的融入到了他的幻想之中,而不是停在人物的语言里面。

  对后来人的影响方面。大刘对后来人的影响我觉得是显而易见的,现在科幻世界上的作品除了阿缺等中生代中国科幻作家文艺风,比较常见的就是大刘的风格。只可惜能学得好的人不多,更多的是写出了他笔下人物的那种生硬。

  彩蛋一:大刘似乎很喜欢绝对平面这个概念,《欢乐颂》和《诗云》中均有提到,或许可以看成二向箔的原型

  彩蛋二:《赡养人类》是《赡养上帝》的后续,《诗云》是《人和吞食者》的后续。

  《梦之海》读后感(四):短评辑录

  《太原之恋》 有意思,大刘的作品也换衣服了!不再一直一身黑了。看了以后马上和太原的同学说,你们常去的柳巷进科幻小说了。 《梦之海》 让我想到了那几个不务正业皇帝——李后主,徽宗,陈后主。人类还是要赶紧发展科技啊! 《赡养上帝》 最喜爱的一篇,可能因为更有共鸣吧。秋生一家的情况和我们那里农村千千万万家庭一般无二。有个县里企业家,算是富甲一方了吧,母亲卧病在床无人照看,现在不知道死了没有。还有一家夫妇年轻的时候百般辱骂母亲,嫌她没本事,没给自己闹下什么产业,只是一个劲的宠儿子。仅仅过了十几年,自己就开始成家立业的儿子们辱骂。儿子们都嫌弃疾病缠身的父母,视他们为本就不容易生活中多余累赘,据说还打过几架。上次见那对夫妇时,老头子喘气就像陷入泥潭的柴油车,粗重而艰难。他长了了脑瘤,儿子们都知道,只瞒着他一个,准备等着他死。儿子们的想法是:治疗费是在负担不起,就算治愈也活不了几天了,而且自己的家产势必荡然无存。 扯远了,赡养上帝终究只是一个神话而已。人类连亲手带大自己的父母都不愿意赡养,更不可能取赡养一群自己从没见过却声称是创造了自己的异族人了。 《赡养人类》 终产者的提法很有意思,大刘抓住某种趋势取了一个极限。但我觉得那个世界不可能存在,人的根本属性社会性,即使有计算机加强智力,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他们对集体归属感渴望还是会让生产永远是一个社会化的东西。 《圆》 荆轲思想混合了冯诺依曼,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有郑国的间谍思想。最后一段和三体游戏里的场景一样,算是第二遍看,没有当时看《三体》时候的新鲜感了。 《圆圆的泡泡》 很大胆美丽设想。 大刘小说里面老是宣扬个人英雄主义大概对于一篇小说来说,这样写才好看吧。 《人生记忆遗传对人类是好事吗?未必。孩子拥有太多先祖的记忆并不是什么好事,一出生就拥有知识不好。前者会让孩子暮气沉沉,不敢放开手闯一闯,而后者跳过了对知识的体悟过程,孩子不会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更不会对知识进行再创造。 《时间移民》 冬眠技术只是保证了小说的结构,与小说的内容基本不搭界。大刘用冬眠技术来讲述了他对于文明的预想。我很喜欢最后的结局,但愿人类不要重蹈覆辙。 《地球大炮》 这个设想有很多人提出来过。大刘继续往下想,写了一个悲惨后果,然而再往后又峰回路转,地球大炮成了人类的廉价航空器。大刘还是相信科学能带来一个美好时代的。 主人公孙女正是在《带上她的眼睛》里面出现的那个多愁善感坚强的难以想象的小姑娘。我觉得大刘可以再写几篇相关的,构建一个自己的科幻世界,就像金庸的射雕三部曲构建的武侠世界一样。当然,再写就必须“软”一点儿了,同一个点子看两遍就会感觉厌烦,但是人的情感百看不厌的。大刘写人群组成的计算机,我看了第一篇(《三体》)觉得挺好,第二篇(《圆》)就感觉是在炒冷饭了。但是蒲松龄写狐精,看了很多篇还是觉得挺好。因为后者写的是人,我们对人可以有很复杂敏感感受,但对于机械、宇宙等只能以一个旁观者身份观察和摸索。大刘说小说不一定写人,科幻小说应该写宇宙中更广阔时空,但写这些的话,文字实在比不上数学方程。我觉得科幻小说不应该给自己划定界限展现无垠的时空当然是科幻的特色,但像阿缺那样写萌萌的机器人喜怒哀乐也未尝不是是好的科幻小说。

  《梦之海》读后感(五):“每一个天才,都是偏执狂”

  

《地球大炮》

这本书找不到ISBN编号,估计没有作为单行本发行过。这篇短篇被收录在短篇作品集《梦之海》的第五个故事中,感兴趣的可以去看原文。这本书有很多插叙,我决定按照时间线叙述,缺少了悬念,但更容易理解。

  推荐指数:五颗星

人物介绍

  我想先把书中对沈家父子的描写交代一下,方便更好的理解他们的行为。看到他们的时候,我想到一句话,“每一个天才,都是偏执狂”

  1,沈华北

  【他在学术上取得了成功,在人际关系蛛网挣扎,却被越缠越紧,他从未真正体验爱情婚姻只是不得已而为之。他是一个生活在自己思想和梦想世界中的人,一个令大多数人讨厌的另类,从来不可能真正地融入人群,他的生活是永远的离群索居,永远的逆水行舟,他只寄希望于未来。】

  2,沈渊

  【10岁就同时担任两个班的班长权利欲像刀子一样锋利,又不缺乏实现它的能力手段想象力丰富的人在现实中往往手无缚鸡之力,相反,那些把握历史走向的现实中的强者,大多只有一个想象力贫乏大脑,他是历史上少有的把这两者合为一体的人。】

时间线

本文中所有时间线均是根据作者提到的一个2125年推算的,可能存在一两年的误差。

  1,2048年

  沈渊6岁,一位阿根廷物理学家来家里做客,带来了一个新型玻璃材料的地球仪,看不到玻璃的存在,地球上的大陆悬浮于两极之间。沈华北开玩笑说如果要拉近两国关系,可以从中国挖一条隧道直通阿根廷,而时间只需要大概42分钟,那个晚上,沈渊盯着透明地球,一夜未眠。

  以下为通过地球隧道的时间计算,很简单利用速度和简谐振动可以算出横穿地球的时间。当然是理想环境下,感兴趣可以看以下,看不懂略过。

  2,2051年

  21世纪中叶,各大陆资源枯竭(不远了可怕),环境恶化,全球实现无核化,世界把目光投向南极。在核武器中国地下爆炸销毁点,沈华北发现了一种新固态,密度惊人但下沉速度又小于中子星物质。(中子星物质会如同陨石大气层一样快,那会引起火山爆发大地震)

  沈华北身患血癌晚期,此时人体冬眠技术已经成熟,他将与家人告别,进入冬眠,等待治愈血癌的技术出现。儿子沈渊在参观完新固态以后,突然改变主意,决定跟妈妈生活在这个时代,不随父亲冬眠。

  3,2056年

  进入冬眠后的第五年,南极大繁荣起来,“未来在地球顶上”成了尽人皆知口号。与此同时,沈渊提出一个疯狂的设想,实现从北京去南极比从北京去天津还要方便。时间短,消耗少,并掌握极大的权利,开启南极庭院工程

  4,2100年

  南极庭院工程的第一次灾难

  “落日六号”遇难——庭院隧道利用沉井技术,由新固态材料建造的地下船,掏出铁镍合金,并定位井圈,两层井圈相互交错。其中一艘地下船“落日六号”在地幔中失事并下沉到地核中(详情点击《带上她的眼睛》),三名工作人员中两人丧生,剩下一名年轻女性随着飞船孤独地沉入地心。她的名字叫:沈静,是沈渊的女儿,沈华北的孙女。

  这里我想插播一句就是,我认为这篇短篇的时间线实在是太靠近现代了,让人读起来有一点恐怖,以下是我的一部分分析,不感兴趣可以忽略,毕竟科幻,也不必太较真

  首先,2050年左右,各大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到森林消失,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人体冬眠技术已经完全成熟并投入使用实在是过于太乐观了;其次,22世纪初期实现地航飞行,42分钟通过隧道穿梭地球两极(也许发现新固态是某种程度上的技术大爆炸吧)。人工智能技术已完全成熟也有点儿过于理想化了;再次,在《带上她的眼睛》(点击超链接)这篇小说里,已经实现中微子传感,不止传送信息画面,还可以通过采集戴着它的人的脑电波,把触觉味觉一同发射出去。

  关于中微子的知识恰好在我的学习领域,可以多说两句:中微子是一种基本粒子,它的探测目前还是比较困难的,它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因此被称为“鬼微子”。其中可能的应用之一就是中微子通讯,中微子可以直透地球并损耗极小,因此从南美洲可以使用中微子束穿过地球直接传至北京。感兴趣可以搜一篇文章《苦苦追寻60年!“幽灵粒子”中微子仍是迷雾重重!》

  有趣的是,意大利国家实验室项目研究人员曾由实验得出结论【中微子比光跑得快】此发现曾震惊科学界,因为一旦获得证实,“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都将打上问号”,但这个实验结果实际上是由于操作失误,电脑与全球定位系统(GPS)设备之间的光缆连接松动所致。

  4,具体时间线模糊

  南极庭院工程的第二次灾难:

  中部断裂灾难——高出常规值五倍的铁镍流冲破井圈,涌入隧道。总工程师沈渊下令关闭古腾堡不连续面(可以百度)的安全闸门,1527人丧命。因沈渊怕铁水涌出,毁灭地球,下令提前关闭闸门,被控告反人类罪,沈渊辞职,作为一名普通工程师在隧道中工作。

  5,2120年

  南极庭院工程的第三次灾难:

  螺栓失落灾难——地球隧道运营中,每时每刻都有地心列车在隧道中穿梭。在漠河起点,一名维修工人不小心将一颗螺栓掉进隧道,在地心击中列车,两节列车爆炸,大量碎片在隧道中来回运行。3000多名乘客的遗体都没能找到。

  同时,蜂拥而来的工业和过渡的开发,很快毁掉了这个地球上仅存的洁净世界。臭氧层被完全破坏,南极冰盖加速融化海平面急速升高。南极梦很快破灭,地心列车停止运营。

  6,2120年

  沈渊去世——沈渊于78岁去世,去世前他每天穿着密封服穿过地球三十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次通过地心时,它都用中微子通讯设备和女儿(沈静《带上她的眼睛》女主角)打招呼,最后死于心脏衰竭。“我同女儿在一起”,是他死前留下的最后遗言。

  7,2125年

  沈华北苏醒——4月16日沈博士从冬眠中醒来,完成了血癌的全部治疗,冬眠了74年。因儿子沈渊的反人类罪行,而被灾难中的遇难者家属绑架,并扔进南极庭院工程隧道,此时沈渊和外星撒旦已是目前影视媒体上出现最多的两大反派。隧道由中国漠河穿过地球到达南极大陆的最东端半岛,并最终在隧道另一端获救。因遇难者家属数目庞大,安全考虑,救助者提议让沈华北再次冬眠,进行时间移民。

  8,2175年

  五十年后沈华北再次苏醒,隧道变成了地球大炮,可以利用它,把地球上的所有工业转移到太空和月球上。沈华北再次冬眠后的第四年,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固态材料,利用电流,使发射的物体速度超过宇宙第二速度,飞出炮口冲出大气层,并建立全新的家园。

读后感想

摘录两段沈华北的话作为结尾:

  1,得知南极庭院工程彻底宣告失败后

  沈华北说【“长城和金字塔都是完全失败的超级工程,前者没能挡住北方骑马民族的入侵,后者也没能使其中的法老木乃伊复活,但时间使这些都无关紧要,只有凝结于其上的人类精神永远光彩照人!”他指指身后高高耸立的地球隧道南极站,“与这条伟大的地心长城相比,你们这些哭哭啼啼的孟姜女是多么可怜!】

  2,第二次苏醒后,通过地球大炮达到空间站后

  读到这一段我甚至有一点想哭

  “找到我的孙女了吗?”他问。

  “没有,我们缺少在地核中进行远距离探测的技术,那是一个广阔的区域,谁也不知道铁镍流把她带到哪里了。”

  “能不能把我们看到的这些用中微子发向地心?”

  “一直在这么做呢,相信她会看到的。”

  早上看了一遍昨晚自己写的内容觉得结束的有点儿草率,突然想再补充一点内容: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科学家,为了很多看上去没有用的研究,奉献了一生。

  不知道粗鄙狭隘的人类是怎么衡量有用还是没用的,这就好比那些穷酸又不接地气的读书人,很多人觉得他们又穷又没用,手无缚鸡之力还骄傲而孤芳自赏。

  在大多数暴发户都宣扬“读书无用论”的时候,谁又能想到这两年突然崛起了一个叫作“知识付费”的东西,迅速实现了知识变现财富。时间嘲笑的永远都不是穷人,而是那些鼠目寸光的人。沈渊很伟大,即便“人类不感谢他”。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梦之海》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