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塔》是一本由[日]利利·弗兰克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1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京塔》电影大学时候看的,说实话具体的剧情已经记不真切了,就记得看完之后很伤心很伤心看到某一段哭了很久,那种伤心持久到不敢回想。波澜不惊的生活继续着,我突的又想翻开这本书,是不是会给我更持久的震撼和感动。
《东京塔》属于典型的日式小说,全书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取材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讲述了一对母子的感人故事,被誉为“哭泣的小说”。在我看来《东京塔》像是儿子对于因癌症逝去母亲的深深眷恋的回顾,有些人还没来得及成熟,最爱的人就突然永远的离开,才发现相处的时间是多么的可贵,书中的母亲独自一人养育孩子,用一生的时光陪伴儿子成长,这种血浓于水的感情不参杂一丝的杂质,直到有一天孩子长大了,离开了家,去闯荡,等到我们失意时,才发现母亲是我们情感最深处想要依赖的人,直到有一天你发现了她生出的白发,平添了皱纹,身形比你记忆中矮小了些。才意识到,她老了,你们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你成了她的依靠,母亲用爱和包容接纳了自己的孩子,她的世界如果有一个轴心的话,那一定就是她的孩子。而同母亲去一次东京塔也成了作者一生的遗憾。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珍惜身边的人,尽量不给自己留下遗憾。故事中,那种细微的疼痛感,随着文字传遍全身,直抵心灵,和文中那种低低浅浅的呻吟产生共振,摇撼我的心神。
Lily Franky,中川雅也,是<东京塔>的作者。这人办过杂志,写过小说,搞过乐队,拿过最佳男配,还配过南方公园的耶稣... 如此外放的人生经历,文章却写的细腻动人,作家就是我心中天赋异禀的怪人,准确的说是怪神奇的人。
内心的起伏小说描写得比电影更加强烈。《东京塔》写得极为细腻,很暖情。这本书成就了中川雅也“哭泣小说”首席代表的地位。我很喜欢自传体小说,会融入作者对人生的独到见解,中川雅也用温和的目光关注着琐琐碎碎的生活,娓娓道来看似平淡简单的成长过程:“即使不在一起生活,即使很少见面,但父母就是父母,子女就是子女。父母和子女上就是这样一种血浓于水的关系。” 我曾站在东京塔下,听街头乐队表演,看游人们反反复复的拍照,流连忘返,向往他们的青春,向往他们的热爱,但是从未静下心去体会,每个地标建筑物在每个人心中的重量。望,再相聚,看你也不似从前。
这是今年目前为止看的书中非常符合我口味的一本.与其说是小说,也可以称之为书中的我和妈妈还有偶尔出现的爸爸的传记故事.而这里的主线应该就是我和妈妈的生活故事.作者用词细腻平实,朴实无华.描绘了无数家庭都会遇到的那些伴随着成长带来的家庭问题.但是确一次次让我落泪.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太多我的影子.还有我妈妈的影子.甚至于是我们之间的故事.
书中的我看到妈妈从年轻到衰老生病去世.我一直在妈妈的保护下长大.从小时候几次搬家 只和妈妈一起住 每天叫我起床给我做腌黄瓜 等到我中学想要离开家了 妈妈支持我独立 但是那时候的我没有理解妈妈的孤独 在离开的火车上 我看到妈妈给我写的信和钱 我终于落泪.等到我上了大学 留级留到第五年 妈妈还是用认真但不责备的语气告诉我 希望我毕业.再后来 妈妈得了癌症 在我离家15年后 我希望妈妈跟我一起来东京住 顺便一起养病.妈妈同意了 所以我开始陪着妈妈走过了人生最后一段路.
文中的妈妈善良坚强又努力.文中的我也从一开始的一事无成到事业有成.但是母亲却没有最终搬进新家 也没有一起登上东京塔.但是母亲一直都生活的很精彩 她有姐妹 一起打牌 一起旅游 一起互相鼓励.她也和儿子一起吃好的料理 一起养兔子.唯独还没有去过东京塔.虽然是病人她还会在爸爸要来的前一天梳妆打扮.直到最后离世,妈妈还为自己安排了葬礼费用,用的是最廉价的那一种.妈妈还做志愿者 捐赠一部分钱给需要的人.我的妈妈就是这么伟大的人.文中我的爸爸出现的不多 因为从小分开生活 可能只是偶尔的问候 还有妈妈生病之后爸爸的探望.所以作者在书的第一页写了 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
我一直觉得 世界上很多妈妈都会是这样的.渺小但是伟大.当一个女人成为了母亲,她很多时候都不是为了自己而生活.她的时间、精力都要分一半或着更多给孩子.妈妈一直用我们想象不到的努力去生活 所以从小到大我都觉得妈妈是超人 小时候每次妈妈送我去幼儿园我都要哭 以至于后来妈妈都不敢送我去 但是每天来接我回家.等到了初中我开始离家住校 妈妈送我离开时对我的鼓励但转身就落泪我都看在眼里.我从小到大所有的一切都是妈妈给我的 即使现在我已经长大也工作 我仍然在受委屈的时候听到妈妈的声音会落泪.好像还是小时候那个受了欺负第一时间搬出我妈妈来的孩子.也是那个一回到家就不愿离开的孩子.从小离家求学 一直到大学毕业工作 经历了几年工作之后 我选择回到了小镇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比起之前每天打电话 现在可以早晨一起出门 ,各自工作,晚上一起吃饭,吃完饭散步 周末一起出游 长假一起旅行.有些选择对我来说做起来很简单,就像每年过年说吉祥话的那样简单.希望一家人一直在一起 希望妈妈身体健康.这就是现阶段我最想过的生活.
当看完这本书 我更加觉得自己的决定没有错.这是一本能带给很多在外游子感触的小说.很有日本作家的味道.很温情也很真实.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家庭妈妈和我的生活.也带给我更多人生领悟.在这个永恒不灭的亲情话题里面 是我们千人万人都在体会的感情.
《东京塔》读后感(三):妈妈
都说养儿方知父母恩,真的是为人父母后,才能懂得父母的不容易,尤其是儿女越来越长大,这种感触更深刻。
交女朋友后,因为是两个生活理念的融合,生活中各种碰撞,也因为担有男人的责任在身上,各种不适应。第一次带女朋友回家,中午我妈喊我赶快去吃饭,我任性的说我先把键盘洗好了再吃,我小时候都是这样的,女朋友发飙了,说什么我忘了,那时候突然明白,原来这已不是我一个人的家了。我老婆有一个哥一个弟,儿女都成家后,她妈妈说好想念你们小时候,咱们一家5个人一起吃饭的日子,听了之后很是感触。所以在老婆家,我尽量做一个透明人或者一个打辅助的,尽量不去参合他们一家人的事情,老婆也经常说,我嫁进你们家了,也要尽量不破坏你们一家人的感情,我知道那种感觉。
前段时间,临时有事,一个人回家了,老爸老妈开车一个多小时,来车站接我,知道我没吃饭,车上带了各种各样的零食,到家后下午四五点了,我妈问我吃什么,我说不吃了,直接吃晚饭好了,我妈又说给你煮泡面吧,我说好,做好后,吃着一份简简单单的泡面,在外人看来是垃圾食品的食物却是我从小到大都喜欢吃的食品,那时候就想,有妈在的地方永远是家,永远是我的避风港,不用想在外面那些烦人的事情。早起有早饭,如果想睡懒觉,也可以不起床,中午准时准点有午饭,而晚餐也是。这就是妈妈,而每个人小时候,总是给她惹麻烦惹她不开心的妈妈。
在《东京塔》中,也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妈妈,甚至还是一个单亲妈妈,虽然法律上还没有离婚。虽然是个日本妈妈,也许是因为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太深,日本妈妈和中国妈妈的育儿方式很多是相同的,跟欧美是不一样的。
主人公雅也上学后,租了一个自己的公寓,也开始吸烟,被妈妈发现后,本来是胆战心惊以为会被妈妈骂,结果妈妈直接拿出来了自己烟给雅也,说,男子汉大丈夫,想吸烟,就堂堂正正的吸。男孩长大后,会有青春期,难免会有一些骚动,雅也妈妈一天把一本关于性教育的书递给了雅也,可以想想雅也当时的心理感受。上学后,男孩子在一起,难免聊一些右手姑娘的事情,但雅也没有经历过,觉得很是丢脸,回家后,就自己找感觉,成功过后,以为妈妈不会知道,结果再回到屋子的时候,发现桌子上放着一包抽纸。这样体贴的妈妈多好。在中国这方面的教育是很匮乏的,多数都是通过岛国电影才逐渐了解的,这样的渠道,难免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副作用,而雅也妈妈的做法,不禁的为她点赞。
儿子越长大,母亲也就越来越老。终于有一天,雅也妈妈生病了,还是基本治不好的那种,雅也和阿姨们,一起鼓励妈妈坚强面对疾病,第一阶段把病情控制住了。也许好看的小说都是悲剧收场,雅也妈妈癌症复发,最终还是悲剧收场,故事到这个阶段的时候,不知道多少人是哭着看,再看着哭的。
故事不一定是要惊天动地,回肠荡气,娓娓道来的真情实感,反而是更加打动人。
《东京塔》读后感(四):父母之处,便是归途
母亲和父亲,大概是我心中唯一一个,既可以让人嘴角上扬,又忽而潸然泪下的词了。《东京塔》这本书,我是边流泪边读完的,看着利利·弗兰克的书,想着自己的故事,那种共鸣和感同身受,难以言表,只剩默默流泪,和深切的想念。
世上所有的思念都是围绕着孩子,没有再比这种思念更深沉、热烈的了。人啊,总会离家,而我的离家,一晃多年,从求学,到工作,然后远嫁。每年的长假归家之时,都有一种心灵的安宁,即便那个家,还是那个老旧低矮的小屋,即便妈妈还是会拉着我的手家长里短的唠叨,即便爸爸还是像个老顽童一样的吹胡子瞪眼,那是我的家,我所有的一切开始的地方,永恒的归宿。
我出生于一个小城市,虽然身在城市之中,其实也可以说是城市的边缘。林立的高楼围绕下,一片不起眼的“城中村”却是我童年的乐土。生在那里,长在那里,即便破败杂乱,却总是心的归属。我的父亲是农村出身,一场自然灾难让爷爷丧生其中,从此,16岁的父亲只剩一人,来到母亲所在的城市之中,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一个家。在这个举目无亲的异乡,父亲自己缝缝补补,勤俭节约的生活和工作。原本上初中的他,一直是学校的风云人物和佼佼者,命运却让他过早的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他喜欢研究电器、物理,于是自己买《家电维修》,靠着自学和一双巧手,父亲在这一带的本领也小有名气。
后来,父亲和母亲相识,相爱。在那个年代,因为姥爷是煤矿工人,收入可观,所以母亲家中殷实。生活本来富裕的母亲就那样嫁给了一穷二白的父亲,没有婚礼,没有彩礼,两个人骑着自行车,驮着简单的被褥行李,就这么建造了一个小家。可是现实总是那样让人无奈,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磕磕碰碰也总是让他们摩擦不断。由于没有抓住时机,加上父亲早早出来工作,没能考取很好的学历,两个人的工作上一直不能顺心如意。于是,我的家庭,虽不富裕,却也平平淡淡长大。
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从小学、初中、高中,适中名列前茅,高中更是考到了省重点,父母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两个人喜气洋洋的带着行李送我到学校。高中离家很远,所以我在学校寄宿,一直到今天,还深刻地记得,离家后,第一个月时,还没走进家的胡同,便忍不住啜泣。后来随着学业的繁忙,回家的次数少了起来,妈妈便带着好多好吃的来看我,其实一顿饭我又能吃下多少呢,但是妈妈看着我吃,眼里掩藏不住的开心。大概那时候,全世界的珍馐也比不上妈妈带来的已不再冒着热气的饭菜。
就这样,平平凡凡的长大、嫁人,远嫁他乡的那一刻,妈妈泣不成声。多年过去,因为离得太远,只能通过电话问候,唯有长假的时候可以回家探望,每每想到这些,都对自己当初远嫁的决定有些懊恼。总是说着让父母来和我们同住,但是他们不肯,说是人生地不熟,语言也不通,普通话又不好,倒是不自在,也只好随他们去了,可是一颗心却总是日日夜夜地牵挂。
犹记得有一次,和老公吵架闹得很厉害,我执意要离婚,妈妈开始是劝阻,但是听到我的委屈,便坚定的说:“闺女,不管你做什么决定,爸爸妈妈都永远支持你,不管到什么时候,这里永远是你的家。”霎时间,泪如雨下。我的远嫁一直是父母心头的牵挂,总是怕我孤身一人在异乡会受到委屈,举目无亲,无人倾诉陪伴,但木已成舟,也没有别的办法。爸妈总是这样的,从读书开始,想选什么专业,想去哪里上学,他们都是尊重我的意见,让我自由独立的勇敢前行,因此,得以造就我独立的性格,其实真的归功于他们。
看到东京塔,看到雅也和妈妈从小到大的这些点滴过往,朴实的文字间的真情流露,心也为之动容,那种母爱,是完完全全的真心付出,那是世间最纯粹,最不掺杂质的真情。小小的城镇,童年的点滴,学习与工作的选择,一桩桩,一幕幕,仿佛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最后看到雅也的妈妈最后身患胃癌所经历的痛苦,竟也为他觉得心痛不已。这些真挚的情感,自然流露于优美的文字之中,让人感同身受,被一种温暖和思念深深包围。
亲情,是这人世间最伟大的感情之一,儿时的呢喃低语,青年时的支撑与鼓励,成年后的坚定守候,老年时的翘首以盼,这种感情,最为深沉,却也最为热烈。那种爱的流淌,成为心中最强大的力量,最坚强的支撑。
《东京塔》读后感(五):我想做雅也妈妈那样的母亲
虽然今晨要上班,我昨夜还是在电脑房熬到1:50,读完了《东京塔》。一般不会看到这么晚的,但现在的日子是我们这最为舒适凉爽的天。我又特别想知道雅也的妈妈最后怎么样了,结果看完泪流满面了。擦干眼泪到卧室看到睡熟的老公和儿子,我轻摸摸地躺倒床上,谁知道收住的眼泪根本就抑制不住,躺着哭一会儿,鼻子就会塞,又坐起来平复了情绪,最后游离在各种情节中沉沉睡去。
大概几年前我就知道《东京塔》的电影了,直到昨天翻开书才被深深震撼。读过几页我就跟老公说,为什么读起来明明就是平凡的人生,普通的日常,并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却让我沉湎其中。大概读到一半才注意这是作者的自传体小说。无怪乎读起来特别真实,贴近生活。
我被作者与母亲的情感深深打动,即便现在打字的时刻还会觉得酸楚难受,却发现没有办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我的心情,很无奈也很无力。 但我还是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记录一下我此刻最真实的感受。至于我为什么会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还是从作者和母亲的关系看到了自己在作为我母亲的女儿,作为我儿子的妈妈的这两种不同角色的转换中的不足吧。
“妈妈并没有什么存款了吧?”儿子雅也期待母亲能多少还有积蓄时问过妈妈。
“积蓄还有其他的一切,都用在这个上面了。这个就是我全部的财产。”妈妈荣子拿着装有儿子的大学毕业证书这样回答。
母亲的确在自己最大的能力范围内,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尽可能满足了雅也。值得一提的是,在五十多年前,她跟儿子相处的方式在我今天读来,觉得那就是我想要的。
我很惭愧,读了那么多育儿书,听了许多育儿讲座,却仍旧可以感知自己明知在对待儿子的言行态度有错误有偏颇的情况下却没有改善,羞愧难当。 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我要想当雅也妈妈那样的母亲!
一 妈妈决定一个孩子的安全感
在我的世界里,即使我不知道你在做什么,只要你在我的身边我就会感到安心。 ...一旦妈妈不在身边,我就会哭着寻找,而妈妈则会在我的哭泣还没停下来的时候就出现在我面前。 总之妈妈总是在我的身边,让我感到很安心。母亲作为孩子最亲密的接触者,对孩子的安全感有很大影响。雅也四岁时,母亲就带着他离开了家,过起了跟爸爸分居两地的生活。妈妈荣子这样做给了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孩子有这样的妈妈是非常幸福的!
除此之外,雅也小学一年级时得了赤痢,要被隔离到深山的一家医院。妈妈毫不犹豫地跟着去了,作为一个健康人一起被隔离了。
读大学时雅也被传染上风疹,没有一个朋友愿意接近他。一个电话,妈妈第二天早上就坐新干线赶过来照顾他。听到妈妈的声音,雅也终于能全身心放松下来...所以妈妈对雅也的陪伴是一个母亲对儿子最大的支持。
我一直都是个胆小的人。我四五岁时吧,爸爸带着只有一两岁的妹妹睡,妈妈带着我睡。可是妈妈总要到爸爸和妹妹房间去说一下当天发生的事情。我一个人在这边即使能听到他们说话的声音,但不等妈妈过来总是不能安心睡觉。那种感觉是无奈的,我害怕得不敢睡觉,却又不敢催妈妈过来陪我。
可是,深受其害的我现在对儿子也没有好耐心。总感觉他又不是婴儿了,还总是那么害怕,总要我陪着,有时候甚至还骂他。哎,想想,其实小孩子还是很可怜的。我是不可能让时光倒流,回去抱抱那个不敢睡的小女孩了。但我现在真的可以对我儿子多点耐烦心的。
二 尽可能给予孩子精神和物质的支持
雅也骑没有“脚闸”自行车,身体失衡弄得满身是血。从医院回家医院,妈妈就带他到自行车店,问雅也“你想要哪辆?”要知道,当时妈妈荣子只是在饭店里打工,经济条件并不好。雅也大概也是知道家里是什么条件,所以他当时选了一辆灯饰朴素的车。但当时雅也心里的幸福感是无法言喻的。
我是非常钦佩雅也母亲的!就算现在的我给孩子挑自行车或玩具,也是尽可能选中等的,说好听点就是性价比高的。而当时她可以不考虑价格让孩子自己做选择,这是他对孩子满满的爱,既让孩子自主意识,也让孩子内心富足,不会产生匮乏感。
孩子考上美术高中和大学,妈妈也是给足够的零用钱。
即使雅也已经到了自食其力的年纪,妈妈用了十四万给他买了一张床。
妈妈还经常会买新寝具。穿的和吃的,在这些吃进肚里或者贴着皮肤的东西方面,妈妈可以说很奢侈。... ...因为这些我从不觉得自己很穷或者不幸。或许是妈妈只是在我们这样只有母子生活的家庭里,努力不让我有某些不好的想法,所以才做了这么多工作吧。三 轻易不责备,给予孩子最大的自尊和信任
在我的记忆力,妈妈就从没有责备过我,只有一次提高嗓门冲我吼过。雅也在考上美术高中后,甚至在大学哪怕在大学毕业五年过了一段浑浑噩噩的日子。那一段我看得很难受,是我不可想象的。或许那也是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吧!但起码做父母的都不想看到孩子没有在东京正儿八经谋一份职业,兢兢业业工作。就算如此,妈妈并没有过问,甚至没有多问一句。
四 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善良坚强影响孩子。
妈妈带孩子离开了爸爸,独自生活。一生为了孩子倾其全力,为生计而奔波。在饭店打工,又自己开了“河童”饭店。
饭店开不下去了,妈妈到东京来投奔儿子。在儿子家里,不但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就连儿子的朋友也日日可以享受她做的美食。
妈妈第一次得了甲状腺癌,努力跟病魔做斗争。即使复发,又做了一次更复杂更遭罪的手术。
本来以为苦尽甘来,妈妈又被发现得了胃癌。妈妈在孩子面前从没喊过疼,甚至还努力给大家制造欢乐。
为了不给儿子添麻烦,她生前连自己的葬礼费按每个月三千日元、连交九十次的形式,已交付了七十次。
我不知道以后我能不能为儿子付出这么多,但我为她对儿子的付出深深感动。
昨天看到大半的时候,我又翻了作者介绍,居然发现利利 弗兰克原来是演员。我再查,原来居然是他。我第一次认识他是在《海街日记》,印象更深一点是在《如父如子》中电器店的爸爸。最最可惜的是八月里《小偷家族》在我这一周就下线了,后悔了好久。
中川雅也中川雅也居然同时是作家、绘本作者、插画家、美术指导、词曲作家和摄影师!演技如此出色还能写出这么走心的作品。 我强力推荐这本书,这几年最震撼我的一本(当然我读的书不多)。读过之后。你可能会想着要对妈妈更好一点,或者思考一下你对孩子的态度。我要去细细地再读一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