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现形记》(全两册)》是一本由李宝嘉著作,99.00元出版的101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官场现形记》(全两册)》读后感(一):草稿
看着小小的村落,赵家和方家为了教育而争论的场景,想着赵家的孩子在外考上举人的报喜场面,就不由得想起《范进中举》的故事。吴敬梓《儒林外史》笔下的中举,中举后邻居对中举人前呼后拥的态度,刻画出了一个趋炎附势热衷仕途,好官名利禄且世态炎凉的可耻的社会风气。想象中举前,王乡绅所出的对子:下雨,答复是:出太阳。对仗功夫真是了得,还就是这样竟然还真的中举了。不由得暗自好笑起来。
《《官场现形记》(全两册)》读后感(二):闹哄哄的一场晚晴官场大戏
第一次接触《官场现形记》这部小说,还是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上的《制台见洋人》。那时年幼只知道按照语文课本上的内容背诵此文出李宝嘉所著的《官场现形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其余的内容一概不晓。那时的我单纯的要命,只知道看此文章表面上的东西,不过是两个清朝的官所面对的日常公务商量,哪里晓得短短的一篇文章暗喻的却是一张丑恶的嘴脸。
长大成人之后多年到底的经历的事情多了,再回过头来看这篇文章,才发现通篇文字真的是将制台那张面对下属作威作福,面对洋人低声下气的面孔嘴脸描述的淋漓尽致。一篇文讲述一件事情尚且如此,那么《官场现形记》全书岂不是将这晚晴官场的是是非非、弯弯绕绕全部都写尽了。
事实也还真的是如此,否则此书也不会在连载之时便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对当时的官场产生了不小的震惊。甚至连作者本人都被当时的当权者下令刺杀。
在过去,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基本上都是为了能够一朝金榜题名,自此便有了踏入官场、飞黄腾达的机会的机会。那那时候有多少读书人为此耗费一生经历心血,弄得似走火入魔般者也大有人在。且看《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不就如此吗?毕竟中了举书,便有了做官的资本与机遇。而做官又是为了什么?从那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中我们便可知,在晚清时期你若说做官是为了一展宏图抱负,怕是压根没有几个人会去相信的。此书便从从赵家儿子中举之时开始讲起,原本以为自此可以踏上官场之路,顺风顺水的走下去。谁知这世上的事竟是如此难料。自此开始,晚晴时期那大大小小、形形色色各位官员开始一个个粉墨登场。上至皇族重臣,下到县官小吏。他们分别在李宝嘉用手中的笔所搭的这个戏台上开始各自装扮开演。或悲或喜,或卑鄙或龌龊,或昏庸或精明,总之是闹哄哄的上演了一场晚晴官场大戏。
未及及笄之年时看不明白的书,过了而立之年再看便真的是明白了许多,甚至还很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此书所以蕴含的“猛料”竟然是如此之多,而作者又将这为官之道写的是如此的通透。让人在看的过瘾的同时,又不免痛惜的很。原来一个曾经强盛的朝代就是在这样腐朽无能的官场治理之下走向末路与灭亡的。
作者的这本书虽然能够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但是却并没有能够将晚清政府从衰亡中拉回来。了解过去才能够活在当下。或许这就是这部《官场现形记》自面世以来,虽历经百年却依然畅销的缘故吧。
《《官场现形记》(全两册)》读后感(三):官场现形,人生百态
2017年热播剧《人民的名义》横空出世,在微博上占据多个榜单,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效应,这不仅是人们对于反腐等工作的认知,传递的更是一种正能量。由这部剧想起了清朝末年那部极具现实讽刺意味的小说《官场现形记》,即使历史的齿轮已过数年,这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以及某些官场之人的所作所为依旧是值得每一个人深思与警醒。清朝慈禧年间,这本小说问世,于坊间连载,传说就连慈禧本人也是小说的忠实读者,作者李宝嘉更是风靡一时的人物,被摄政王亲自下令追杀。这本书畅销百年,历久弥新,被认为将透官场奥秘的教科书,是每一个为官之人,也是每一个普通百姓必读的书。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 《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而《官场现形记》绝对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书。
《官场现形记》全书由若干个短故事组成,上至皇亲国戚,下至九品芝麻官,将官场上形形色色的人物性格与利益关系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可以说真正的见识到人们最为自私的一面。为官之道千百年来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清廉之官痛恨小人,无耻于那些小手段,贪官污吏也有着自己的一套生存方式。
《官场现形记》书成于清朝晚期,那个时候是中国最为黑暗的时候,百姓为鱼肉,有着太多的无奈,而这本书将官场的一幕幕展现我普通百姓面前,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被揭开,才知道社会便是如此。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朝代更迭过很多次,而无论当朝郡主多英明,朝代怎样的繁荣昌盛,都无法杜绝着某些人的可耻手段,拿钱办事,唯利是图,这似乎也是所有人的默契。官场之道也是人生之道,纵横千年的历史,人类的贪婪在这本书里淋漓尽致的显现出来,
《官场现形记》是一部很伟大的书,若干个故事写下了人生百态,作为讽刺性小说,是非常成功的。现世如此而已。
近几年来,苍蝇老虎一起打,将官场隐藏的黑暗一层一层被剥开,我们也相信这样的一本书是对世人的警醒。
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讽刺的意味很浓,圆润的人物形象,谄媚的笑,勾画出一场又一场尔虞我诈的故事,很值得去看。
《《官场现形记》(全两册)》读后感(四):以史为镜看晚清兴衰
晚清李宝嘉先生所著《官场现形记》一书,近来拜读了一番,这部小说以晚清中国时期的官场为对象,写出了封建社会的崩溃,写出了当时守旧官场的各种腐败,一塌糊涂的关系和情况,让人不禁感叹那个时期真是一个过于黑暗的时期,彼时外国人侵华,国内当朝者无作为,人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不知严重问题的人们,还是以升官发财为梦。哎,感慨万千,每当想到这儿,就觉得一股悲凉涌上心头,想我堂堂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于此陷入了最黑暗的时期,丧权辱国,割地求荣,内乱起义,民不聊生等。
故事是从赵家出了个举人说起,写了清末官场中形形色色的有趣故事,有些让人开怀大笑,有些又暗示我们,令人发醒。小说所写的大多是当时社会的写诗情景,人或物,既有军机大臣、提督道台、总督巡抚,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的卑鄙龌蹉、昏聩胡涂、腐败堕落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清末官场的丑陋画。当然,小说中不仅仅是在影射某几个人,但是,它却是代表了当时社会上的那些人的共性和特性。你看,那华中堂说的是荣禄,黑大叔说的是李莲英,都是可以看出的,至于其他人,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内。
自古以来,我们都说满人彪悍,骑马的汉子威武雄壮,自清朝入关以来,励精图治,终于是站稳脚跟,同化了当时的汉人,康乾盛世更是登上顶峰,可也不过勉强支撑300多年就走向衰弱甚至灭亡。虽说历史朝代无数,但都没有一个朝代可以千秋万载,这是历史的必然。古人云,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不无道理,任何一个朝代都会有巅峰,也会有衰败,这是当朝者无法阻挡的,最多也就是延缓衰落的脚步,因为他们不像我们,站在后人的高度上评判,他们跳不出当局,所以这也是必然的结果。只不过清朝这个时代,于我们而言,是特殊的一个时代,由于它的闭关锁国,终于是让我们的历史上刻下了耻辱的痕迹,亦促使了我们走向了现代社会。尤其是作品中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丑态和丧权辱国的劣迹。外国人打死中国人,处理了外国人竟然让为官者下台,连继任之人都得看外国人的要求。还有军机大臣稀里糊涂将矿产卖给洋人,拱手送出国家主权。这些种种表现,都揭示了当时朝廷无力,惧怕洋枪短炮,崇洋媚外的可耻嘴脸。
彼时的官场是黑暗腐败的,是金钱至上的,你有钱就可以肆意妄为,因为朝廷无力顾及,权利中空,天灾人祸不停,顾此失彼。你想当官,花钱买官是一个办法,你想升官,孝敬上级是个办法,国家国库亏空,不得不依靠这些地方豪绅的帮助,只要你肯出钱帮助国家,就能给你一个官当,混入了金钱交易的官场,又怎么能指望他还干净呢。书中写了好几个例子,你犯错了,钦差大臣下乡查访,你好生招待,金钱开道,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过是寻几个替死鬼罢了,可悲。生活在中国土地的百姓如此之多,为官者不怕他们造反,觉得只要一吓就好,再不济还有弹压,却怕一个小小的洋人,生怕惹出事来不好了结,由此使得当时洋人在中国作威作福,欺压百姓,甚至犯了法,朝廷也无力处理,只能交给大使馆,结果自然是不了了之。其实当时的情况,百姓浑浑噩噩,小吏混吃等死,大官欺上瞒下,皇帝权力中空,整一个可悲而又生动形象的历史画卷,呜呼哀哉。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所幸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但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唯一不可做错的就是安于现状,唯有以历史经验为教训,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才能护我中华民族不再受人欺辱,亦可立于世界大国之巅。
《《官场现形记》(全两册)》读后感(五):讽古以启迪后世的“现形记”
《官场现形记》作为晚清文学的一本杰出代表,历来受人推崇,被誉为“官场小说第一书”。同以往的小说不同,本书所讲述的官场,那可真是“千里做官只为钱”的真实写照。书中各色官员不下百人,非但没有为朝廷社稷立功、为黎明百姓造福,反而将升官发财作为“头一等大事”。见识了本书中官员之种种习性,便可知道中国官场有多乱,百姓生活有多苦,进而也就理解了晚晴在中国历史上开始了丧权辱国的苦难史并非偶然。
《官场现形记》的开头第一章讲述了陕西同州府朝邑县赵温中举,被家族给予了厚望。赵家从他爷爷开始,都对这个晚生给予了厚望。这年他赴京城赶考,一路上随行的有县城王乡绅推荐的旧仆贺根,以及王乡绅的舅舅钱典史。这个钱典史原本在江南任过一任典史,官虽然只做过一任,“任上的钱倒着实弄得几文回来”。举人赵温由于木讷,不善言辞,也不善于“打点”,拜礼不到,在京城的会试中落榜。谁知,本已非常沮丧的赵温却被同行的钱典史乃至贺根所“欺诈”。钱典史发挥他的善于“钻研”的特长,以结识京城要人为名,骗得了赵温不少钱财。就连落榜之后,下人贺根竟连同街边小贩编织了“中榜”的谎局,骗得了赵温打赏讨喜的银子。从此以后,赵孝廉变成了赵中书,还是贺根跟他在京供职。
故事到这里一转,再来讲述钱典史的故事。这钱典史在京中花了银子,疏通了关系,企望获得外放的好机会。他的一位盟弟胡明理明里是帮他跑关系,却在私下里赚取了钱典史的银两,可谓交情是交情,该赚的钱一分不会少。蒙得徐都老爷的推荐信,赶往江西任职。话说这位盟弟胡明理,绰号叫做狐狸精,人精明。他为了求得徐都老爷的推荐信,对钱典史说要花百把银子,却给这徐都老爷的说辞中说前途有五十金为寿。然而,这徐都老爷左等右等,一直不见胡明理前来取信,心想着到手的银两就要飞了,心冷了半截。直到胡明理姗姗来迟,吊足了徐都老爷的胃口,最后以二十五两银子换得这徐都老爷骂骂咧咧极不情愿却又不得不将这信给到胡明理。
这一环连着另一环。钱典史在黄知府差役戴升的活动下,谋得了支应局委员的肥差。而这黄知府得到何藩台的提携,升做了黄道台。这升官又得众下属钱财“孝敬”的黄道台正在得意之时,因为之前所办的案子被人告发,后来通过京城中友人的疏通,又花了一万两银子,终于了结,保得了官职,便保得了财路。
话说,这故事进展到了山东。原在洋务局任职文案委员的小吏陶子尧,通过投机取巧得到巡抚的赏识,谋得了去上海置办洋务机器的美差。初入繁华的大上海,见识了富饶,登时迷了眼。为他采买机器的仇五科、魏翩仞以帮忙为由,一步步将他带入上海的声色之中,让他在花天酒地里迷失了自我,进而骗得了大笔银钱。最为奇特的是,山东巡抚病退,由藩台大人胡藩司署理巡抚缺。这位胡藩司下令前往上海出洋考察的候补道,直接向这陶子尧传达取消采买机器的任务命令,并让其拿出二万两银子作为出洋的费用。这下可为难了,那陶子尧将山东打来的二万两银子被他在上海花得所剩无几,如今要他拿出来他怎能拿出来。亏得这两位上海的朋友为他想到了做两份假合同,并通过外国公使逼迫山东巡抚,才将这个差使弄团圆。就在如何分得上海打来的另外两万两银子时,仇五科、魏翩仞又通过先前的假合同相要挟,骗得陶子尧好些银两。
整个《官场现形记》用了章回体的小说形式,以“话说”打头,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闲话休提”结束前一个故事引出第二个故事,以“话分两头”分头讲述并行的故事,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转章,在下一章故事继续……
官员围着“权”“钱”转,没有将心思用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职责上来。那些为了升官发财而使出的“浑身解数”真真是让人领略了晚清官员的众生相。
一部《官场现形记》将晚清官场甚至封建以来的官场陋习一一揭示,让人在这些眼花缭乱的“把戏”里,窥得官场腐朽、腐败的根源。我想这本书的意义,在于“讽刺”封建官场的腐败乱象,而引起后人重视,切不可助长歪风邪气任其滋长,否则后患无穷,警醒后人不忘亡国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