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鸫》是一本由(日)吉本芭娜娜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鸫》读后感(一):鸫
多愁善感的享受生活的多愁善感!鸫的勇敢与桀骜是为了掩饰内心深处对世界深深的向往,吉本以第一人称来述说自己的故事,她是为自己的曾经而感动的,而我也为她感动,我要好好的爱这个世界,努力把现在变成幸福的曾经……
《鸫》读后感(二):banana
像一个拥抱。
喜欢吉本芭娜娜的文字,作为一个男人有时觉得自己不应该啊。像什么话了,痴迷这种小姑娘写的故事。
不知不觉看了十来本她的书了。可以在阅读疲劳时读一读banana调整一下心情,使自己自然的放松进入慢速的阅读状态。
《鸫》读后感(三):TUGUMI 鸫 / 用力活着用力爱
TUGUMI 鸫 / 用力活着的少女 / 海 / 夏天 / 爱情 再也不会有那样一个夏天 我们在一起 平平淡淡的度过一个暑假的每一天 在回忆里却总是暖暖发光 鸫 家经营的旅馆 是叫 山本家 没错吧 在烟花大会的晚上 大家吃的水果是 西瓜 没错吧 :)
《鸫》读后感(四):咚咚咚咚
我不认识鸫这个字,只能猜测地打出dong这个音,结果毫无悬念地找到了。
虽然作者名字的中文叫法吉本芭娜娜挺好笑的,但她的作品还是很对我胃口。细腻的笔触写出外表柔弱的女孩,可内心是坚忍不拔爱憎分明的。海边,沙滩,表姐妹,阳光的男生,让人不由得想起那些童年的玩伴,凑在一堆儿吃零食过家家跳皮筋滚雪地的朋友,还有那些年捉弄我们和被我们捉弄的人。想起那时日记里翻来覆去没完没了的主题,纪念我逝去的童年blabla。
时光飞逝,不留痕迹,儿时玩伴天各一方。是不是该打一面小鼓叫他们回来,咚咚咚咚咚。
《鸫》读后感(五):一种成长
小说完全都是以第二人称来叙述的,故事都娓娓道来,读着就有听故事的感觉。鸫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体弱多病长相甜美的女孩。但是由于
身体状况很差,所以脾气超大,周围的人都要忍耐她的急脾气。她也是可怜的一个,受了那么多的病痛的煎熬,还要用硬撑着为自己美好的未来活下去。重病的鸫一直靠着自己的那么点精气神活着。但是不管是谁,青春都应该是美好的,所以总要有一段让自己可以奋不顾身的恋爱。这样我们的故事就能够有个不算完美但是还算的上市一个让读者满意的结局。
关于不会背叛,人活着总是会不断地接触到新的东西,然后被其吸引慢慢发生改变,会忘记割舍,这些总是避免不了的。
在此,我并不想夸耀文章的故事多么的精彩跌宕,因为本身作者吉本芭娜娜也不是擅长于写那样故事的人,我个人本身也不喜欢这个故事,所以标题也只是飘扬一下作者的文笔澄静淡丽。
文章的第一人称玛利亚是一个婚外生子,说难听点就是私生女,个人对于这样的出生有强烈的偏见,所以一度想要弃文……
相对于《厨房》和《喂喂下北泽》,我觉得《鸫》不能算作真正的治愈系。乖张的美丽女孩和她最后戏剧化的结尾,一个惊险的夏天张开了鸫埋在心里的那个画卷,想要好好活着,享受和大家一样的快乐,而不是被特别保护的照顾。
突然想到《致予你我的初恋》,在先天性心脏病的男主失去生命之前,终于完成了他一直想要尝试却终没有机会的田径比赛,刺激的过山车和随性的约会。也算在人生的最后一场美丽回忆。
比起鸫,其实我更喜欢温柔的姐姐洋子。从小就接受了不会受到特别照顾的童年,还需要包容这样为所欲为的小恶魔妹妹。从打工到照顾家里,一直都是这样井井有条,不争不抢,默默的完成一件件看起来或许不是特别重要却必不可少的事情,像温和的流水一样,日复一日。或许人生不会像鸫一样高潮迭起五彩缤纷,这样的从容温和才是更让人羡慕的。
《鸫》读后感(八):书摘
第77页
因为,他总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患得患失、唠叨个没完。自己怯懦软弱,却总是摆出一副目空一切的样子。
第92页
当你不经意间回眸那些日复一日的平凡日子时,会发现它多多少少都会留下些什么。就像沙子一样,纯净温暖。
第132页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快乐的感觉——我们能成为好朋友。那种能谈得来的同伴,很容易就能够感应到。说上几句话,这种感觉马上就能成为大家的共识。那种能够成为长年好友的人,最初的相遇大概都是这样吧。
第313页
那时候,只要和心爱的人走在一起,都觉得这个世界是那么美好。那时的感情和能量是那么纯净透明。
这本小说就是以那个时候的世界观、宇宙观写成的。那是很难留住的一种独特美丽圆润的风景。孩子们在初恋时,傲慢的内心才会开始被眼前的“自然”生生地触动。山啊、海啊、自己走过的柏油路啊,还有周围形形色色的人们。
这本书是一个多年朋友送我的礼物。在书店一看见,就二话不说递到收银台买下了。
碰巧的是,书中叫这个名字的女孩,性格也跟我有一点象。虽然,我是个男孩子。
碰巧前不久还跟他争论过,日本是不是因为土地狭小,于是在音乐、舞蹈和文学表现上才显得这么“局促”。用这个词是显得过于负面了。但在这本书中,确实都是“小小的人物”和“小小的事情”。象鸫这种,小小小小的鸟。而对于书中的人来说,每件事情又是那么意义非常。
却又不至于谈上“小中见大”这样的话。
倒是感觉到那种细腻温暖的感觉。就好像抱在怀里的小动物一样。这就是生命力吧?
书中各种人物的角色,状态,对生命的感悟,平淡而又真切地娓娓道来。倒真的象是回忆录似的。丝毫没有怀疑到作者在最后说,那个女孩就是她自己。連一点点怀疑的念头都没有。
不过,这也是一本让人矛盾的小说呢。仿佛书中的内容,让人感觉真实到了这样一种程度:至少会让我困惑,到底要不要去羡慕那个女孩呢?
呵呵。
“鸠以发怒的形式,向人们彰显着‘她身体里拥有着怎样顽强的生命’。”
家人的支撑和自己强大的“精神气”,勉勉强强却又无比鲜活地生存着。
鸠(ツグミ),一个说话直接、甚至习惯于讽刺的羸弱的女孩,有着深邃的眼眸和疯狂的生命力,可惜虚弱的身体不足以容纳那灼热的灵魂。
无论是和玛利亚父亲的对话、还有那在文中仅仅出现过两次的道歉(其中一次为了惩戒害死权五郎的男孩,挖了一个很深的陷阱,对他的恨让鸠仿佛像杀了他一般,也许她是真的起了杀心),鸠就是这么无所顾忌地活着。她知道自己霸道不懂事还乱发脾气、知道家人竭尽全力让她活着和宽容、知道自己弱不禁风的躯体,在最后一次重病时,深切地发觉内心库存的活力快要接近零了。
鸠、玛利亚、阳子和恭一的故事还会继续,当然还有玛利亚的父亲和母亲、鸠的父亲和母亲,以及恭一的父母。我想,吉本真正想讲述的、和我所读到的东西并非人物本身,而是他们之间的那个夏天,那种明确的无法阻止夏天结束的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