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蓝色经济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9-24 04:3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蓝色经济的读后感10篇

  《蓝色经济》是一本由〔比〕冈特·鲍利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4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蓝色经济》读后感(一):全新的角度,但部分观点不赞同。

  全新的角度,但部分观点不赞同。

  作者给大家呈现了一个很美好愿景,但低估了复杂性的代价智力机会成本市场残酷

  我们小镇之前也有人种蘑菇,但2年后就放弃了,原因简单,想比那些县城更近的村庄,他在成本和灵活性上没有比较优势

  作者的很多例子推广起来会面临着各种各样困难,包括竞争对手攻击,复杂性对智力的需求,。。。

  此外,作者在压电方面结论感觉有点问题转基因的观点我也不认同

  《蓝色经济》读后感(二):《蓝色经济》责任编辑恳切推荐

  这是一本生动自然规律写真与商业模式运行结合的MBA笔记。从红色经济的粗放式发展,到绿色经济的高成本负担,蓝色经济掀起新的商业模式革命浪潮。本书最具特色之处在于:作者根据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提出100项创新的商业运行模式,同时这些商业模式还蕴藏着1亿个工作机会。本书信息含量极其丰富,从生物学人类学再到经济学管理学,无所不在地不释放着金点子光芒,能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获取大量的新型知识,更能为商业界政府领袖们提供一些促进企业国家发展的优质项目灵感

  《蓝色经济》读后感(三):尊重自然的经济发展模式

  - 《蓝色经济》是什么书?

  《蓝色经济》是这样一本书,它开篇就陈词说明什么是蓝色经济,然后用无数的案例证明它的可行性

  - 我对于蓝色经济的理解是:生态经济,即整个产业链中,所有的元素都是可回收并可以继续奉献价值的,不存在也不产生垃圾”。而这个生态圈的建立其实是学习和效仿自然所造成的。如果说人类工业文明影响了自然发展,那么蓝色经济就是在新的经济观念下,用自然的方式去影响自然,人为地协调局部的生态圈——而我担心的是,这样人为的经济生态并不一定没有漏洞可能会引发新的问题。

  虽然,我并不推崇道法自然。但我认为,在以后的50年,经济上的变革应该是重新理解整个产业的发展。不是破坏型经济,不是绿色环保经济,而是蓝色经济。

  - 为什么我会认为接下来50年会出现蓝色经济?

  因为蓝色经济模式已经在世界开始流行,有了许多成功样本

  成本较低,相比通过更多的技术维护环境,蓝色经济做得性价比更高;

  尊重生态的经济模式在政治可行,比什么哥本哈根条约有效多了;

  相比其他技术进步(生产力提升),这种方式并未提高生产力,仅仅是提高了生产效率,但这已经足够

  - 我并不非常了解,但为什么会对于蓝色经济有信心

  大自然值得尊重,而尊重自然生态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该推崇。

  《蓝色经济》读后感(四):蓝色中国,永续典范(施振荣)

  我在一九八三年首度认识本书作者冈特﹒鲍利,当时我们都获选为第一届的世界十大杰出青年,他也是该年最年轻的当选人,其杰出表现令人印象深刻。多年来我们一直保持联络,我到欧洲出差时,大家也会找机会碰面。

  鲍利在一九九四年创办了“零排放研究研究与活动基金” (ZERI),由基金会名称的字义即可了解他所追求理想,尽管我原本对其实际投入事务不甚了解,但在最近几次的接触互动后,已逐渐看到该基金会努力累积成果

  再者,鲍利为了更进一步推广师法自然的理念,他并针对儿童推出一系列自然科学丛书,藉由这套针对国中小学生的《冈特寓言》丛书,相信能从基层教育开始,成功推广鲍利提倡的正确观念。

  去年四月初,鲍利来信介绍他的最新著作《蓝色革命》( The Blue Economy)英文版新书及相关专栏文章展现其多年来努力投入的成果。我认为书中所举的案例很值得介绍给读者,我也很高兴本书简体版如今亦顺利出版,让更多读者能分享其理念。

  我有幸能在出书前先看过译稿,书中所介绍的“蓝色经济”理念,都是从自然生态的永续发展来思考运用现有资源与可再生的材料来因应需求,且不留下任何废弃物或造成能源浪费。在蓝色经济的生产流程中,任一循环所产生的废弃物,往往可做为另一循环中的重要原料或资源,如此不断运用可再生的材料,就能落实永续发展的机制。本书举出许多这类的实际案例。

  对于鲍利所提出的蓝色经济理念和实例,相当值得我们进一步了解并将其商业化,只要能秉持创业精神,投入时间智慧,相信将可突破现有思维创造商机。这些技术如能成功落实,亦可做为永续发的典范,让华人企业对国际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蓝色经济》读后感(五):人类与环境永续生存的道路(沈世宏)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丰足的宝库。人类从大自然获得了发展文明的资源和智慧,得以使文明持续进化,造就今日的进步与繁荣。然而,地球上的资源并非永不枯竭,大自然的涵容能力有限,人类不断地消磨大自然的资源,还企图利用智慧掌控大自然,如再不勇于面对检讨,鼎盛文明的背后,将是满目疮痍的地球。面对资源匮乏、生态失衡与物种灭绝等危机,人类必须设法找出转机的道路,以延续人类文明,并且改善地球环境。很幸运的,这条转机的道路一直存在大自然中,就等待我们去探究。

  《蓝色经济》正是探索这条新道路的钥匙。本书作者鲍利创办「零排放研究创新基金会」,提倡零排放与蓝色经济的环保理念,对地球环境的永续具有极大贡献。本书含括「永续」与「经济」两个主轴,读者将发现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能对环境友善;利用对地球环境友善的创新思维来活络经济、创造收入,此能导正一般人认定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互相扞格的。书中所举百项创新事业,都是实际案例,正在世界上各个角落进行,并非仅停留在科学家发明家理论推演之阶段

  自然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总是永续循环,「废弃物」并不存在,一种生物或一种产业所产出不具利用价值的物质或能量,对于另一种生物或产业来说可能是极珍贵的资源。人类自古以来原本也以此物质循环利用原则促进生产、造就文明的生活,如果吾辈逐渐背离了这个原则,任由大量的废弃物腐朽败坏、污染环境,实需多用点心,多观察研究世间万象与物种间的共存共荣,并且从中习得让文明永续发展的智慧。

  近年来,环保工作的推动秉持着「资源循环零废弃」的理念,在资源回收、节能减碳各方面已能获得多数人的响应,这些实际身体力行行动,将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得以兼顾。本书阐释了一条人类如何与环境永续生存的道路,并不会牺牲现有的科技文明与便利生活,甚至可以缩减贫富差距,使生活变得更美好。《蓝色经济》体现了现阶段的环境愿景,对地球友善也对人类友善。

  《蓝色经济》读后感(六):《蓝色经济》新点子抢鲜

  零排放研究创新基金会创办人、投身可持续发展事业20多年的创业家冈特•鲍利,在本书中呈现了100个无废弃、零污染、低成本,却能创造庞大商机、带来在未来10年中超过100,000,000个工作机会的创业蓝本,包括:

  仿效白蚁蚁穴所打造出的无需空调清新大楼

  学习沙漠甲虫的集水方式解决淡水危机;

  依靠重力建筑物自行发电,取代75%以上的电力需求

  让常见的蚕丝取代“钛”,制作刮低成本的环保刮胡刀片;

  模仿斑马纹,设计建筑物的外观,让室内温度降低至少5度;

  用天然蝇蛆消化屠宰场废料,让副产品蛆酶给糖尿病患者带来希望;

  用制作咖啡豆产生残渣培植菇类,提供发展中国家粮食保障

  贻贝的粘液可取代目前市面上含有化学毒素的黏着剂;

  制作西红柿酱的废料可提炼茄红素作为防晒唇膏的天然色素原料;

  ……

  100个创新商机

  《蓝色经济》读后感(七):可持续发展的新探讨

  近100年来,人类借助大机器生产加速了对自然界的掠夺。具统计,今天全球一天所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烧煤、对石油消费需要我们这个星球超过1万年的积累(煤和石油都是古代生物的一种转化形式),而且请注意这些大部分是不可再生的。现代人颇有些“那管死后洪水滔滔”的味道,难怪霍金预言“人类会在1000之内灭亡”。

  不可否认之前很多人都注意到这个问题,企业也不是故意作恶。市场经济自身逻辑导致了企业只有加速生产才能应对竞争业,才有机会壮大自己。以前的恶性循环是“快速掠夺扩张经营继续扩大掠夺,破坏环境”,企业被绑在了快速前进的车轮上难以自拔,个人看到问题的企业也不能独自解决整体机制的问题。

  《蓝色经理》提出了这样一种可能,即“企业发展与自然环境并不冲突,有机会共赢。”无疑是次很有意义的探讨,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与环境共生的企业不需要提高产品的价格而赢得更高的利润。在此之前,环保产品之前都认为是比较贵的,因为要用可再重材料或者特殊工艺

  本书第1章类似总论,是第2章特别讨论了“仿真生态系统构建蓝色经济”。第14章谈中国如何养活自己。对第2章中“仿真生态系统构建蓝色经济”,我的理解是:企业向自然生态系统学习(书里的例子应该也是这个意思)也就是古人说的师法自然,如此企业才有机会真正持续发展。

  自然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上一个环节废物刚好是下一个环节所需要的养料,最后这些都归于大地成为土壤滋养新生。这是自然界经过上亿年进化形成的系统,很值得人类学习。很多时候,人过多自诩为万物之灵了。

  众所周知现在能源是个大问题——核能也不再认为是清洁的了,核废料被自然界消化需要200万年(超过任何一个文明存在的时间)。找出人类发展所需要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是当今世界的最主要话题之一,这关系到现在活着的每一个人和我们的后代是否能像前辈一样安全地生活在地球上。

  还有一点值得提提:书里没有持西方传统的“西方威胁论”而是专门拿出一章讲“中国能养活自己”,我们很是有必要认真看下。

  本书也许能启发企业的思考,在持续记得的同事不再破坏自然,开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蓝色经济》读后感(八):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近100年来,人类借助大机器生产加速了对自然界的掠夺。据统计,今天全球一天所消耗的能源(主要是针对煤、石油的消费)需要我们这个星球超过1万年的积累(煤和石油都是古代生物的一种转化形式),而且请注意这些大部分是不可再生的。现代人颇有些“哪管死后洪水滔滔”的味道,难怪霍金预言“人类会在1000年之内灭亡”。

  不可否认之前很多人都注意到这个问题,企业也不是故意做恶。市场经济自身逻辑导致了企业只有加速生产才能应对竞争业,才有机会壮大自己。以前的恶性循环是“快速掠夺扩张经营继续扩大掠夺,破坏环境”,企业被绑在了快速前进的车轮上难以自拔,个别看到问题的企业也不能独自解决整体机制的问题。

  “蓝色经济”理念的创始人,《蓝色经济》一书的作者冈特•鲍利提出了这样一种可能,即“企业发展与自然环境并不冲突,有机会共赢。”无疑是次很有意义的探讨,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可能。与环境共生的企业不需要提高产品的价格而赢得更高的利。在此之前,环保产品之前都认为是比较贵的,因为要用可再重材料或者特殊工艺。

  目前,我只读书到本书第1、2、14三章,其中第1章类似总论,是第2章特别讨论了“仿真生态系统构建蓝色经济”。第14章谈中国如何养活自己。对第2章中“仿真生态系统构建蓝色经济”,我的理解是:企业向自然生态系统学习(书里的例子应该也是这个意思)也就是古人说的师法自然,如此企业才有机会真正持续发展。

  自然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上一个环节的废物刚好是下一个环节所需要的养料,最后这些都归于大地成为土壤以滋养新生。这是自然界经过上亿年进化形成的系统,很值得人类学习。很多时候,人过多自诩为万物之灵了。

  众所周知现在能源是个大问题——核能也不再认为是清洁的了,核废料被自然界消化需要200万年(超过任何一个文明存在的时间)。找出人类发展所需要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是当今世界的最主要话题之一,这关系到现在活着的每一个人和我们的后代是否能像前辈一样安全地生活在地球上。

  就我看到的部分而言,本书也许真能启发企业的思考,在持续发展的同时不再破坏自然,开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当当特约评论

  中国企业家基础阅读书目小组成员

  Leo张大志

  2012.01.12

  《蓝色经济》读后感(九):蓝色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三重效益(诸大建)

  知道冈特•鲍利(Gunter Pauli)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特别关注他先是以零排放后来用蓝色经济的名义研究循环经济。眼前的这本《蓝色经济》是他20年思考、研究与实践的产物。此书对于中国当前正在火热发展但是存在某些误区的循环经济,至少可以提供三个方面的有益启示。

  启示之一,蓝色经济完整地模仿生态系统,而不只是末端处理的垃圾经济。摇篮经济有两个基本形式,即作为自然营养物和技术营养物的废弃物再循环。 我在1998年和2000年发表循环经济文章的时候,曾经指出中国发展循环经济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从设计开始就把废弃物再循环考虑在内,而不是没有预设的垃圾处理;二是产品和部件的反复使用,而不是生产一次性、短寿命的物品;三是发展产品服务系统,销售服务而不是销售产品。但是当前的国内循环经济,却是在走简单的垃圾经济的道路。这样一种末端处理的垃圾经济与作为生态设计的循环经济是有本质上的差异的。研读《蓝色经济》一书,可以看到鲍利再次强调了循环经济是要向自然界学习完整的生态智慧。在本书第十四章“中国如何能养活自己”中,作者针对城市的两股养分流即家庭粪便(水肥)和餐饮垃圾(厨余),讨论了线形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差别。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西方国家对这样两股养分流往往采取的是线形经济的做法:对于水肥流,采用化粪池,接上城市废水管,然后到中央废水系统进行处理;对于厨余流,采用环境治理的办法,最后不是进了垃圾填埋场,就是进了焚烧炉。鲍利认为中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应该摈弃传统去效法西方,而是应该深化生态思维搞循环经济,把城市养分流用来促进表土再生,这样就可以有效地保障中国的粮食生产和安全。

  启示之二,蓝色经济创造客观的经济效益,而不是只会烧钱的环保经济。国内发展经济,经常存在着有经济效益没有环境效益或者有环境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的矛盾。特别是环保经济开展以来,虽然政府与企业投入了不少资金,但是经济效益远远没有达到所期望的目标。正是针对这种环保经济的普遍情况,鲍利特别强调了蓝色经济与绿色经济的区别。他认为:绿色经济的模式虽然环保,充满善意,但是政府往往要补贴更多,企业也要投资更多(所谓绿色投资),也要求消费者支付更多(所谓绿色消费),结果是用较多的成本达到同样的甚至更少的产出。这样的经济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就已经面临成本的挑战,到经济不景气的危机时期就更难做到了。而蓝色经济的目的,不但是要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而且要在保护、调适、增值自然系统的同时创造经济价值。鲍利在书中用较多笔墨介绍的非洲贝南农业与食物处理系统,这被认为是蓝色经济具有经济与环境双重效益的典型事例。贝南案例的做法类似于中国传统的生态农业,是把屠宰场的动物废料送到养殖场处理,用来喂养鱼鸭,再以生物沼气发电,生产植物净水。这个系统除了原本的收益外,通过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可以创造可观的额外收入,能够维护当地居民生机与粮食保障。因此,蓝色经济是能够盈利的循环经济和环保经济。

  启示之三,蓝色经济可以创造工作机会,而不是浪费人力资源的失业经济。循环经济可以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创造出新的劳动密集型的工作机会。但是国内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常常没有与就业机会增加联系起来。鲍利在书中特别强调了蓝色经济的就业贡献,强调这是真正具有可持续发展精神的环保、经济、就业三赢的经济。例如,在当前的低碳经济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被认为是需要花费巨额投资的烦恼事情,但是本书中介绍的巴西利用火电厂现有基础架构捕捉二氧化碳生产藻类生物柴油的案例,证明可以将处理二氧化碳转化成为有利可图的挣钱之道,同时还创造了100多个工作机会。如果全球的煤力发电厂,都把所排出的二氧化碳废气收集起来生产藻类生物质柴油,除了减少减碳的经济成本,可以创造250万个工作机会。而鲍利全书的要害,就是有说服力地描述从世界各地3000个事例中筛选出来的100个商业创新案例,启发世人结合当地的资源,开发出投资少、回报多、就业好的蓝色经济创新项目。据说,鲍利介绍的这100个创新项目,目前已经创造了大约2万个工作机会,如果推广应用,可以在未来10年内,在全球范围内再增添1亿个直接和间接相关的新岗位。

  我国正在倡导发展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低、就业机会多的新型工业,循环经济或者鲍利所说的蓝色经济,就是实现这样一种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的有效途径。研读这本对循环经济的理论与方法有独特理解和深刻论述的著作,肯定能够给我们带来丰硕的收益。是为序。

  《蓝色经济》读后感(十):生态科技创新此其时也

  2008年金融海啸时,在世界各国纷纷出手救急的时刻,中国宣布由国家拨款4万4千亿人民币,来防止经济对民生的负面影响。除去用于汶川地震重建的1万亿,国家基本建设如铁路、公路、机场(号称“铁公鸡”)、水利加上农村基本建设占去2万亿。剩下的一半用来建廉租房、提高医疗卫生文化,另外一半用在节能减排、生态建设、自主创新、产业结构调整。这和第十二个5年计划相互呼应,既能照顾民生,扩大国家基本建设,又能协助企业转型,从污染的生产转向可持续的生态环保。这篇拉动内需、还富于民的文章,作得铿然有声,气势宏伟。

  3年过去了,结果如何?2011年的经济动荡,一来由于美元疲软,股市节节下挫。二来欧盟为了救希腊的免予国家破产,引出欧元成员国内部的分歧。之前的爱尔兰、一度摇摇欲坠的西班牙,现在的意大利,还有正在发酵的法国,即使有德国一支独秀,和仅剩的几个经济较强的西欧小国,已难以独力承担欧元持续上升的债务。无怪乎每次欧盟会议,都演变成政治问题而困难重重。无独有偶,日本的福岛核能泄漏事件,搅乱了各国把核能作为过渡到可再生能源的长期能源政策。想就这个事件,带动疲软的日本经济,继而影响世界经济,但也事与愿违。倒是把拯救经济的宝都押到中国,这招却变本加厉。而中国却苦于房地产市场高居不下,通膨已经到了影响民生的地步。这些问题一环扣一环,就连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也束手无策。

  中国用来拯救金融海啸的巨款,应该按照计划,流回银行,活络金融,惠及社会。然而,两年过去了,用在基础建设上的2万亿,成了名符其实的“铁公鸡”,造就了不少“腐败”。其他的2万4千亿,形成通货膨胀虽属必然。然而,高利贷走俏,却让人感到意外。何来高利贷? 中国放款正式的管道,是透过银行。原来比百分之五略高的利息,放款利率定在百分之八、九,肯定稳赚不赔。为了排除倒账,只放给有实力的国营企业,以求万无一失。国企拿到大把的额度,除了付利息,还有管理层10个点的任务,这就是说,至少要有百分之二十的回报。除了炒房地产,哪还有这么好赚的生意?而真正能提供给中小企业的,就成了黑市的高利贷。突然间,中央压低房价的力度加大,紧缩银根,以至于连改革开放来,一向红火的“温州商人”都会领头出走,这,就不足为奇了。

  尽管中国的中央政府已经警觉到,不能一味提倡GDP增长,然而,并未取消升官看经济增长的铁则。中央政府在国际上所作的节能减排的承诺,对于占世界一半产量的钢铁(7.5亿吨)和水泥(14亿吨)行业来说,除了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产能显然受到原材料来源和能耗超过平均先进水平的限制。就连最引人注目的入世十年,傲居世界第一,年产1千8百万辆的汽车行业,在一片欢呼声中,也不得不戴上浪费资源和能源的面纱。不过,最受打击的要算化工行业。这两年来,只要牵扯到化工两个字的新企业一概不准。没有所谓的扩建和增产,只允许改建。已有的化工园区,也在附近居民共同的叫嚣下,合并减少。涉及到危险品的那就更困难重重。环保局的工作似乎就是开罚款和阻挠设厂。作为业界,自然希望尽快与国际接轨,从被动、死板的环境保护过度到主动、灵活的源头环境规划。

  中国许多城市,这几年为了提高GDP招进来的高新科技都是单/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LED灯等的行业。生产太阳能电池板,资源的投入大过于产出,早就为人诟病,如果没有国家补贴,根本无法生存。所以一旦德国决定停止补贴,太阳能电池板的行情便一路下滑,甚至殃及所有可再生能源企业的股票市场。如果舍弃GDP, 那么,如何衡量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把世界各国按照HDI(人类发展指标,是教育、寿命和收入的几何平均)和生态足迹(恢复生态再生力和处置废弃物的土地总面积)作了比较,结果显示,古巴是唯一入选的国家。那,该不是我们想要仿效的对象吧。

  究竟,哪一个指标,能够用来衡量可持续性?事实上,真正受限的因素是资源,而不是产品,或服务。如果能比较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从原材料的开采,到废弃物的处置,整个生命周期里,所需要投入的资源,也就是MIPS,或者资源生产力的倒数的话( 详见《资源就是生产力》,化学工业出版社),就不但可以分析各个行业,还可以改善优化每个过程或者生产工艺。(详见《提高资源生产力的7个步骤》,台湾中技社,准备发行中)。

  中国在德班国际气候会议上的表现,确实令人刮目相看。然而,节能减排,是针对已经造成的污染,是管道末端的治理。所以,处理的方式和费用对企业来说,都是负担。如果能进一步化废为宝、从源头提高资源使用率,就有可能转浪费为有利可图。这就是《蓝色经济》(冈特鲍利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发行)的宗旨。舍弃太过理想的绿色,包括发达国家绿色气候基金难以兑现的承诺,脱开陷在价格 、成本竞争漩涡里的红色,尽量利用当地资源、师法自然生态里随处可见的串联利用养分、能源,这样,能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为未来展现一片光明的蓝色。书中列出100个生态创新的项目,并期望能在10年中创造1百万个工作岗位。这些不是梦想,而是可以实践的商机。其中包括用生产咖啡抛弃的果肉、咖啡渣培养富含人类需要氨基酸的菌菇、不需要动心脏手术安装的起搏器、能够除去臭味生产有机肥的涡流马桶、从空气中汲取水分等都不是新奇,但依然在创新行列中等待商业化的科技。这在金融海啸、国家债务、通货膨胀、利息上升、贫富不均、倒帐坏帐等,种种令社会不安的动荡因素中,化被动应变为主动出击的崭新商业模式,确属能让令人耳目一新,产生创造和谐之路的新希望!

  程一恒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蓝色经济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