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曲的力量》是一本由贾逸可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1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编曲的力量》读后感(一):很好的编曲灵感书
这是一本很大众化的编曲书,给了读者很多灵感,很具体地呈现给初学者们编曲的概念。其实有时候编曲需要的不仅仅是软件操作的理论知识,很多人学会了一堆的软件,却不一定能创作好的编曲。感谢作者给了我们灵感获得的启示。
《编曲的力量》读后感(二):无
这本书还没看完,就目前看的来说,觉得最大特色就是将书作者的设计特长与音乐相结合,从一个独特的角度的解析编曲。
另外,它的思路一点一点引到你进入理解,通俗易懂,同时,它并非传统的教科书那样枯燥,这书的形势特别新颖,内容中穿插大量图片辅助理解!
《编曲的力量》读后感(三):蛮有感觉
这本书虽然不是一本教科书,但是对于想玩音乐的人来说是蛮好的,虽然内容少点,但是有一些关键性的还是值得品味的。此外作者还与自己设计联系起来。艺术本来就是相通的,编曲,与设计,都是在构造自我的一种表现。
对于一个刚入门,或者还在等待入门的我来说,这或多或少让我了解了编曲。
继续看下去
《编曲的力量》读后感(四):编曲的力量--好书需要力挺
从拿到这本书到认真的看完它,其实对于我们做音乐的人来说,逸可用不一样的视角给我们带来了对编曲灵感寻找的诠释。从一个设计师的角度很形象的分析了很多编曲的知识。有时候一头雾水的时候翻翻这本书帮助还是挺大的。虽然里面讲到的一些软件和一些知识都懂。但是角度的新颖让我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触。希望大家可以读读。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书。
《编曲的力量》读后感(五):本书官网及试读
www.bqdll.com 首先感谢大家持续的关注,今天开始到本书正式上市前,将会节选本书的部分章节和内容与大家分享!它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它的核心内容和写作风格?相信这是大家最关心的内容,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对《编曲的力量》有更多的了解:)
新浪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a70c901012gar.html
正如作者所言,《编曲的力量》并非所谓的“教材”,其主旨在于激发编曲人的创作灵感。这正是该书的核心价值所在——在铺天盖地的说明和技巧中涌现出少有的更加接近本质的东西,即点破编曲的核心:乐理和乐感。更重要的是,作者针对它们,并非仅仅笼统地侃侃而谈或是给出所谓的“模式”,而是以独特的视角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方法(作为培训行业从业人,我对方法的“可操作性”十分看重),帮助编曲人自己捕捉和使用灵感、自己学会如何合理使用和驾驭乐理知识。尽管“可操作性”的方法很容易沦为“模式化”,但十分难得地,作者提供的方法达到了共性的“可操作”和个性的“风格化”的平衡和统一。
另外,作者对几个“误区”的点破,例如工具技术控、音色收藏家、不屑模仿却自己无法树立风格者等,给出中肯的建议,可想能够将一些编曲人拉出迷茫的泥淖。
对于音乐和美术等,我始终是停留在“有兴趣围观且不求甚解”层面的外行人。但所有的领域毕竟总有相通之处,最普适的道理往往也最朴实和简单。我们应该感谢这个时代,科技的发展让很多曾经困难的重复劳动和记录涂改调试润色工作变得简单了太多,然而付出的代价是,作为便利手段的工具的使用,尤其是使用起来需要一些技巧的高级工具,常常让人们的注意力过多地转移到了技巧和手段本身,而忽略了最核心的东西,那就是内容。而同样,处于“生产力”的考量,过多低质内容——缺乏“灵魂”的“还过得去”的产品——的批量生产也经常稀释了平均质量。从《编曲的力量》这本书里,我们能看到作者的循循劝诱和谆谆教导,回归到最重要的如何作出好的内容上来,如何让内容能够具有灵魂而不致流于了了。这一点着实令人敬佩。
唯两点遗憾:1、封面的装帧有些简陋了,边会卷曲起来,书品很难保持。2、口语化的风格是很贴近读者和便于理解,但显得平淡,还不够言简意赅,难以起到振聋发聩的效果——这不是简单地利用黑体字就能够达到的。
《编曲的力量》读后感(七):一本立意尝试跨界,却说不清楚的书。
有人说这本书讲编曲,却没讲任何编曲技术。
有人说这本书讲作曲,却没讲任何作曲语言。
有人说这本书会告诉你音乐对于听众而言怎样产生“触感”,可是作者所认为的触感和我听到的作者作品带来的触感完全是两回事。
有人说这本书会站在音乐心理学的角度解读编曲的意义,可是正规的音乐心理学往往是站在听众自身的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之上来谈他们的音乐。作者在这点只是一笔带过,却不敢深入。
那么,这本书适合什么人群呢?
1.这本书最初的目的之一就是教职业编曲人拓宽思路,可惜这本书并不适合职业编曲人。真正的职业编曲人的基本素质就是对自己的客户圈有经验有自信,他们对自己的职业音乐作品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不需要受圈外人的指点。打个比方,很多人认为画画的时候,“太阳是红色的实心圆,周围有很多金黄色的三角型”,你觉得你需要告诉职业画手怎样画太阳吗?
2.这本书适合跟作者一样的业余人士走上职业编曲道路。什么叫业余人士:1.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作曲四大件;2.没有一定的演奏水平无法体会一门乐器真正的演奏美感;3.不明白作为一个音乐作品它的艺术性和风格化怎么展现出来;4.没有老师引导他们合理看待对音乐创作/编曲的审美等。于是这本书就会告诉你人心是桃子形这是common sense,而不会告诉你那是因为人吃了太多鸡,只有鸡的心脏才是桃子形。
3.这本书适合一些刚走上学编曲这条路的学生。他们没有很多职业经验,平时也没有听过大量作品,学校老师只给他们技术性引导而不是理念化引导,那么这本书可以帮他们在编曲世界中开阔眼界。
这本书看完后,我隐约感觉作者的MBTI类型的中间两项分别是:S(直觉)、F(情感)。
我的理由:
:作者可能为了写书努力使自己站在一个高点,但是俯瞰下面的时候,由于涉及到的交叉学科太多,不能面面俱到,忽略了诸多细节;这样便得知当作者为写书寻找参考资料的时候是由自己熟知的一个具体类型反推一个大范围类型的,这样就可能遗漏这个大范围类型下的其他具体情况。更严重的是,作者划分并列出的这些具体类型之间没有一定的独立性,它们彼此重叠,彼此干扰。
F:作者在描述音乐性格的时候用词还算准确,但写到(1)“由玻璃联想到的音乐类型“(第36页)这点时,却有些模糊,思维不清晰,不全面。(2)具体乐器所代表的音乐形象(第42页)作者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任何音乐形象所代表的实际事物都有一定的相对性,例如我完全可以用大提琴在小字1组的音区表现成熟女人的细密心思。如果用大提琴和大管相比,大管可能比大提琴更有“男人味“一些。
在这本书里,作者努力让自己看起来说的都是对的,可惜作者的研究能力与自身水平均尚浅,写的不系统化,一延伸开就显得狭窄。不过,我个人觉得作者已经很不容易了,能以一个半职业化的编曲人角度往下俯瞰宏观音乐世界,只可惜细节的考量上,书中多处内容禁不起推敲。
《编曲的力量》读后感(八):初读《编曲》
对于一个外行人而言,想要得音乐门而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身边能吃透乐理的人几乎不存在,网络上有关编曲这种细分的音乐创作环节的解释的模棱两可。
业余玩玩编曲到现在差不多有四年了,但总感觉对于编曲本身是一种雾里看花。本来以为这本书也是类似一种提纲的形式,讲一些创作的要点、配器等等,其实不然。
下午拿到书看了一会,直观的觉得这不是一本说教的书,他也不是教你怎么去编曲,而是对同行,同好的一种启迪。他告诉你作者对待编曲的态度,在超出音乐本身的范畴让读者能够对编曲本身有更直观、更具象化又不混乱的理解。
感觉很好。
继续读下去。
@不米黄的猪猪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