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书店传奇》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5-14 12:12: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书店传奇》经典读后感10篇

  《书店传奇》是一本由钟芳玲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店传奇》读后感(一):一家家让人立刻想要去拜访的书店

  书价便宜并非重点,购书对我而言有时不仅是一种需要,它更是一种经验,一种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智力与想象力统合后产生的浪漫行为,最终将成为一则无法磨灭的记忆。

  真希望那些具有传奇经历的书店能够永远经营下去,构成不朽的书店传奇。

  《书店传奇》读后感(二):一定要读读看

  一看到这本书的题目,就有很强烈的想品读的欲望,咖啡、书香、阳光是我的梦想。曾经幻想过去那么一个小镇,倚着窗台,享受夕阳的光辉,在街角品读着荡涤心灵的美文。休闲时开一家小书屋,不为金钱、不为人气,只为心灵上的纯净。带着对生活极大地渴望,我准备去买这本书了,读完后再来写书评。先力荐一下。

  《书店传奇》读后感(三):一个个书店的传奇,一部部书店的魅影!好书,值得推荐!

  相比较前一版的<书店风景>,这本书薄了一些,估计是因为这个,定价没有上一本128那么贵,108的定价,配上这么好的用纸,装帧,再算上折扣,还是很合适购买的.

  TW,我不想说,在中国,实体书店或者说民营书店,一个个倒下去的原因,单看这本书介绍的书店,就是一种享受,当然,这是相比国内书店来说的.国内书店能装饰成书里风格的,凤毛麟角...我个人觉得 DYD不错.(避免广告嫌疑,字母代替了)

  钟芳玲有无数的粉丝,我算是一个小粉吧.喜欢看她的书,更希望自己能够走遍欧洲(世界太大,我先从欧洲走起),领略更多的文化.

  《书店传奇》读后感(四):有梦最美,希望相随

  钟芳玲是另一个例子,1997年,她第一次出版《书店风景》,2002年及2007年再增订。2010年她又是一顶永远不变的黑呢帽,到我的广播间再宣传她2010年新续增的《书店传奇》一书,真是十三年有梦相随。新书中描绘的传奇,有英国国王乔治六世钦定的250年历史的伦敦老书店“莎乐伦”;有旧金山大楼之间的古书商;有曾经一度敌不过大环境无预警结束营业,后来四十天经由全美国人戏剧性拯救的“凯普乐书店”;更有“性图书馆”、“遗弃的星球”等。尤其是旧金山金门大桥边的古董书店,店主的妻子既是助产士又是一名古书籍修复员,他们的书店就以自己的名字命之为“古德书店”。书店外观不过是一栋简单的湾区独立建筑,书店外有枫树,地上种植香料、蔬果,阳台木栅栏上有只守护书店的猫咪叫“南瓜”;或许因为地处旧金山,书店中竟有漂洋过海来自大清光绪三十一年的《增广英字指南》(商务印书出版社)及民国二十四年的《测绘北平市门外城地形图》,也有二战期间美国官方编印的作战地图。

  每次见到钟芳玲,她总是带着笑容,相随一只大行李箱,里头载满各式资料。我认识的人中,只有两个人专干这种事,一是李敖,一个就是钟芳玲。十多年下来她目睹古书商消逝,也挖掘别人意想不到的宝藏,不断增订各地古书店风景。电子书发明了,她拿着“莎乐伦”书店翻拍的19世纪英国古书封面装帧,有摩洛哥皮,有泥金压绘,甚至有宝石为扣,电子书哪能比啊?“莎乐伦书店”藏有几套完整初版的“澳洲鸟类”套书,每册54×36公分,手工上色,石版印刷,色彩斐然。钟芳玲看着Kindle、iPad问世,知道电子书的逊色之处,如当代艺术永远超越不了故宫藏品,十年来她与世界各地的古书商知己分享美丽的梦,人生无意间也实践了希望相随,有梦最美。

  节选自:原载于2011年1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期的【陈文茜专栏】文章

  《书店传奇》读后感(五):MJ光顾的书店

  古书展是第四届了,前三届都见到钟芳玲的身影,她都有参与策划及宣传工作,每年见到她,都听她喊累,说不做了不做了,整整喊了三年,但又年年出现,直到这回似真的好像消失了。

  喜欢阅读的人必对钟芳玲的名字和书本熟悉。台湾女子,长居美国,对寻访古书旧书以及书店书人极感兴趣,这个“极感”已经到了接近病态程度,几乎每到地球上任何角落都以探访书店为乐,并且不止于看,更要问,硬要跟书店主人交朋友,访谈啦拍照啦,然后写文章,把书店故事介绍给华文读者。她结集过《书店风景》和《书天堂》,所有爱书人的书架上必有一册,最近又在台湾“远景”出版了《书店传奇》,厚厚三百页彩图美文,继续详介大小书店的前世今生。

  我当然抢先读了,读完如在二十多间或奇特或豪华或仍然营业或已经倒闭了的书店逛了一趟,店主是钟芳玲的朋友,却也仿佛变成我的朋友,因为作者把他们的故事说得动听,读过便如亲耳听店主说过,遥远的熟悉感,源于文字之功。

  仅是旧金山的麦当劳书店便令我难忘。我也曾对该店好奇,因为十多年前在旧金山住了几天,跟钟芳玲一样,在旅游信息中心取得了该店的宣传单,乍看店名还以为是汉堡快餐店的连锁文化企业,但见单张上印着“A Dirty, Pooly-Litplace for Books”,意指“一个肮脏昏暗的书地”,便知道不可能跟向来强调欢乐光明的快餐店有关,心里冒起悬念,很想去看看,后因事忙,没去,如今读了《书店传奇》始知那是位于贫民区的一间小店,有七八十年历史了,店主本来喜好音乐,但承继了父业,只好改行坐在店内从早到晚跟数以万计的旧纸故书打交道,偶尔才对着顾客弹琴唱歌,自娱娱人。该店乱死了也脏死了,钟芳玲说,书内的照片亦显示这是事实,但MJ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来过光顾,好莱坞片商也常派人来此寻找旧书以搜集怀旧电影的历史材料。店有店路,小众是福。

  然而该店于四年前已关门。幸好在钟芳玲的书内留下传奇,活在纸上,如此很好。

  本文作者:马家辉(香港)

  原载于2010年11月29日 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书店传奇》读后感(六):读《书店传奇》

  一直以来都认为钟芳玲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从事着世界上最幸福的工作。读书、编书、买书、卖书、藏书、玩书、写书,既是她的工作也是她的志趣。如此幸福,对我们来说,却遥不可及。幸而能及时分享她的幸福,就算是我们的幸福吧。

  上次在台湾版的《书店传奇》中,就听钟小姐讲了,

  “从《书店风景》到《书天堂》到《书店传奇》,长久以来,我所关怀的一直就是书与人。这本“有关书的书”不仅企图引领读者一路欣赏书店风景、走入书天堂,更希望读者能从这些故事中,领略不同的人生况味、趣味与品味。无论时代如何演进,书与书店永远会以不同的形式或样貌存在。传奇书店或许不易寻访与复制,但书店传奇却随时随地可能发生,只待我们去采集与经营。”

  “书名想了许久,最后还是选定《书店传奇》,“传奇”这两个字已被用得浮滥,让人当下难以产生惊喜或惊艳之感,但连张爱玲如此对文字讲究又斤斤计较的人,也选了这词语当她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的书名,并在扉页写着:“书名则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我向来不属于广大的张迷之一,却颇欣赏与认同她的诠释。《书店传奇》就是在平凡书店中发现非凡、在非凡书店中发现平凡。”

  至今还记得,台版的那本《书店风景》,印刷精美,图片诱人,而这精美而诱人的图片,当时成为我阅读文字的障碍,翻了几遍都不能静下心来看书中的文字。这次,看大陆版的《书店传奇》,对书中钟小姐介绍的书店传奇故事,印象深刻,也很是感动。

  这次,大陆和台湾版几乎一模一样,从封面、图片、版式到文字,目前还未发现有不一样的地方。依然是有两百五十年历史莎乐伦书店、绅士淑女聚一堂的盖瑞街49号古书商、爱书人的发电厂凯普乐书店、不知该惊还是喜的意外惊喜书店、发挥书业同胞爱的教会街2141号书店楼、专卖绝版法律书的麦尔·包斯维尔书店、缤纷灿烂又好玩的瓦伦西亚书街、乐善好施又环保的梅森堡大书展、既多元又反传统的柏克莱书店、花孩童到老嬉皮的蒲公英礼品店兼书店、南辕北辄之对比的ACWLP与麦当劳书店、卖书郎与补书娘迈可·古德书店、社区内摆龙门阵的阿都比书店、小而美的乌托邦榆林区的书天堂、牛仔书商兼作家麦克墨崔与他的书店、几家消失几家存变迁的书店风景、一位古书商之死怀念艾伦·米克瑞特,又见老人与狗重访鲍德温书仓。

  钟小姐说,“本书所描绘的书店,固然并非皆是传统定义中大格局、气势磅礴、众人传颂的传奇书店,但每家书店无论规模小或大、历史短或长,皆有一些属于她们独特的故事、一些让我感动的片段;它们可能发生在两百五十年历史的英国伦敦老店,也可能来自大楼角落中的一家小店。”

  书店传奇,书店风景,书天堂。可惜啊,传奇,风景和天堂--都在国外,都在远方啊。

  《书店传奇》读后感(七):《书店传奇》中提到的书店的网址

  整理了一下《书店传奇》里提到的书店的网址,只有以下是可以的,很多书店不是倒闭,就是不再经营线上了。

  《书店传奇》读后感(八):《书店传奇》——关于书店的故事

  听说有个读者,刚买到这本书,随即就找了个咖啡馆,痛快地读了四章以后,才甘愿回去上班。一般人或许觉得这有点疯狂,但我相信这部书绝对有这样的魔力,尤其是针对爱书人而言--不管他们爱书的症状是严重还是轻微,都会被深深的吸引。  

  作者钟芳玲在第七章的《缤纷灿烂又好玩:瓦伦西亚书街》中提到:“购书对我而言有时不仅是一种需要,它更是一种经验、一种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智力与想象力统合后产生的浪漫行为,最终将成为一则无法抹灭的记忆。”  

  这段话不只是对到实体书店购书的行为做注解,同样也形容了手捧纸本书阅读的感觉,因此我和作者一样,也相信实体书店与纸本书不会被科技所灭绝,因为阅读从来不只是吸收知识的媒介而已,更是很多感觉的综合体,有这些感觉,才构成了阅读的快乐以及成就。不管再怎么尽力复制书本的模样,我仍无法想象一台电子阅读器可以为我们带来这些感官的享受。  

  也因为爱书人无法忘怀这些独特的经验,所以世界上还留存着这些风格独具的独立书店,等待着像作者这样对书眷恋极深极深的人去发掘挖探。本书除了第一章的《莎乐伦书店》位在英国,第十五章的《麦克墨崔与他的书店》位于美国德州,以及最后一章《重访鲍德温书仓》位于美东,其余的书店皆在作者的旅居地旧金山及其周遭。  

  多亏这编排极为精确的图文,以及作者直率、坦诚的文笔,即使隔著书及一片海洋的距离,我们仍能强烈的感受到每家书店都具有自己的思想与个性,就像人一样,活生生的,有呼吸、有脉动。  

  作者的摄影不卖弄什么,就是很精准的捕捉每家书店的样貌与角落,随着文字的行走而围绕在四周,彼此衔接得极为精巧刚好,好到可以给予读者身历其境之感。而作者忠实平易的纪录与自我感觉的呈现,也把每一家店的个性都表现得活灵活现。  

  如英国的莎乐伦书店,就像一位仍内敛着贵气的绅士,待人总是温柔而彬彬有礼。看起来没什么章法、堆积到处都是书的意外惊喜书店,则和店主人彼得‧豪尔的脾气一样有点狂燥,很难驾驭,而外头悬着用啤酒桶做成的店招牌,也透露着这家店很有不羁的个性。教会街2141号的书店楼,其中的波雷力恩书店与麦尔‧包斯维尔书店,则像为低下劳工阶层发声的运动斗士,不为主流所影响,只专注在如何为他们所关注的人们争取福利与权益。而其中又有不同,波雷力恩书店象是活泼嬉皮、充满理想的年轻人,至于麦尔‧包斯维尔书店因为店中充满精致的古董书,像稳重、有风度的知识分子,而它又是法律书的专精、店主是律师出身,因此更精确的说,它更是一位修养很好、有条有理的律师。  

  书中还有一个颇为有趣的比较,就是第十一章《南辕北辙之对比:ACWLP 与麦当劳书店》。ACWLP的全名是“一个洁净明亮的书地”,而麦当劳书店也给自己取了个副标:“一个肮脏昏暗的书地”。这两个书店放在一起比较,就像叫一位穿着西装的中产阶级,和一位不修边幅的街友站在一块照相一样。稀奇的是,麦当劳书店的老板伊查克却不爱书,比起开书店,他更热爱他的音乐,所以可想而知,他的书店为何总是杂乱无章。但这样的书店,也可以拥有近九十年的历史,这在中国也是难以见到的。  

  至于迈可‧古德书店以及作者重访的鲍德温书仓,则都有一种近似家人的亲切感,那些书店不论布置得小巧如温馨的居家,还是像古堡深处的藏书室,总之都是平易近人,没有疏离冰冷的距离感。而由于对书的共同热爱,也使得作者与这些书商有着超越老板与顾客的友谊联系。我觉得这部书最值得一看的,便是这份因书而结缘的友情,很让人感动。  

  另外,作者对一部古书的身世之执着,也相当可看。她抽丝剥茧的揭探,从留在书本上的些微痕迹中细数它的拥有者以及拥有的那段年岁,又由拥有它的此刻往回推想,它是如何从前位主人流落到书店(有时甚至是“异国”的书店)待价而沽?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变故、什么故事?随着作者的思绪一一思索探寻,竟像在访查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的身世一样,神秘、悠远,而又吸引人。这也是我爱看作者说书的一个特色。  

  我想这些书店之所以可以呈现得如此丰富生动,最重要的还是作者从头贯穿到尾的一股强烈的热情--对书、对书店、对爱书人、对阅读的热情。如同麦尔‧包斯维尔书店的主人拉垂尔先生对她说的:“你一定非常热爱你所做的事情。”  

  因此到了书末,看到这些书店因营收不佳而收摊,或是店主要退休却找不到经营者被迫结束营业,竟然有一种亲眼目睹与经历亲人死亡的惊愕与感伤,那种心情可用“触目惊心”来形容。  

  有些独立书店,开业将近五十年、甚至是近百年,光是这样的绵长岁月,在中国根本就找不到可相提并论的,更遑论在这段岁月中它们一直保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但我最不解的是,既然半百、百年这样的时间都能平安或是化险为夷地度过,为何大家总撑不过这二十一世纪的出头?难道科技的进步发展,真的让人都不需要书、不需要阅读了吗?  

  书与阅读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到底意义何在?他们愿意为书付出多少金钱与时间?如果有这个精力、有这个空闲,我也想发起这样的一份问卷,将各年龄层、各职业领域、各种个性的人,通通问一遍。有时我们的想法好像一直侷限在爱书人这个立场上,所以一直无法想象也万分不解为什么人们不再爱书、爱阅读了?或许知道广大的潜在读者对书、对阅读的真正想法(确切的字句形容,而不是统计或是选择题出来的结果),对书、对阅读、对出版、对书业的未来,大家才有更精确的应对之策。  

  即使这些书店的结局有些令人感伤,但是作者并不悲观。她在第十六章《几家消失几家存:变迁的书店风景》中虽写了让人伤心的消息,却也不乏振奋人心的复活故事--对,就像看到人奇迹复活一样叫人惊喜而又感动。凯普乐书店的复活,让人看到了光明的一面。

  书店的风景与传奇之所以可以独特、为人传颂,不只是店主个人的努力,更多时候或许还必须倚靠了解它的价值、支持它的精神的知己读者维护这片知识花圃。凯普乐书店庆幸有一批深深理解它、而且愿意付诸实际行动的民众,看着凯普乐的复活过程,可以了解到书与书店在这些人心目中占有的崇高地位。希望哪一天,这样的光景也可以在中国看到。

  《书店传奇》读后感(九):《书店传奇》:像艳遇一样传奇

  手捧《书店传奇》,由此认识一位传奇女子-逐书走世界的钟芳玲,仿佛是不期而遇的邂逅,宛如美梦一般,陶醉于相知相遇的惊喜与感动。

  先人以晨光与星月的殚精竭虑,点燃了知识的淬火,以文字凝结成人类文明璀璨的星河。读书之于吃饭,正如精神之于物质,都是生活的必需品。在书中,找到心情的慰藉,提升精神的力量。

  书店是精神食粮的集散地,知识在这里吐纳,智慧川流不息。一本本书籍安然躺在书店里,宛若指引人灵魂的盏盏明灯,等待人们品味欣赏。

  有句话说的好:“爱书的人,不是在去书店的路上,就是在书店里。”每个爱书人都会对书店产生一种强烈的向往,一排排的书架中就是最舒心称意的处所。钟芳玲说,惟有在书的世界中,我才能真正地解放,有一种安全、宁静的感觉。也因此,这位奇女子,行走于文字架构的书籍之中,乐享精神上的富足与安宁。

  精致的包装,雅致的封面,细细寻味那一处处特色的书店,让人叹为观止的不在技术,而是绝美的艺术。这边书即是微缩的书店世界,即使对书再无动于衷的人,也能发出一丝心底的惊喜。

  让心情随着故事游走,钟芳玲带你去西方书店大开眼界。

  以西洋古书和绝版印刷品为主的莎乐伦书店已经走过了250年,被誉为“极少数没有被潮流毁坏的美好事物”,闹市区中取静,店里洁净雅致,灯光暗黄透出温润的光泽,中世纪手抄羊皮纸页、莎士比亚的戏剧海报等稀品随处可见,处处洋溢着尊贵古朴的不凡品位。你绝对不会想到,曾为英国皇家的出版商的莎乐伦,曾出版的华丽之书曾与泰坦尼克号沉入大海。

  如果你来旧金山索玛区的蒲公英书店,肯定会叹为观止。即使是廉价的东西,经过店主的精巧构思,都变得高雅不俗。相关的主题书和礼品巧妙在一起,时而际会巴黎的浪漫风,继而欣赏日本工艺的简洁和质感,眼光交错集会,目不暇接。店主物质欲望不高,活像理想主义色彩浓厚的老嬉皮,书店也成了大小孩子的玩耍胜地。怪不得作者与其相逢恨晚!

  这个社会,不是有权人的世界,也不是有钱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钟芳玲就是有心的书人。不论是书店的一尊雕塑,或是悬挂的油画,或是主人的宠物,钟芳玲都能娓娓道来一大把的故事:

  始建于1934年的鲍德温书仓,曾因收藏第一版《了不起的盖茨比》,引发国际媒体的报道。1822年的古朴建筑,古董挂钟滴答答走过几十年,白漆的窗棂,暗红色的大门,金属大肚暖炉,绿漆镶边的原木柜台,在古朴淡雅的小屋,每天有书相伴,人生夫复何求!

  在榆林区,“牦牛尾巴”书店更像是舒马赫的乌托邦,由南美与欧洲的木雕、中国圣像和灯笼、刺绣的抱枕组成一个瑰丽奇异的世界,令人惊奇的是,商品数据记录都是店主手绘而成,精巧细腻,热爱艺术的店主爱丽丝和萝伦不为成功和名利,像极了维多利亚时代走出来的人,专为创造生活的情调和美好。

  如果你走进彼得的意外惊喜书店,与他交谈一番发现极富个性的他又是另一重惊喜;还有竟然以一个肮脏的书地命名,而喜爱音乐性格达观的店主伊查克自称对书产生不了感情,却坚守了书店二十六载;珊蒂o古德夫妇因书结缘,楼上楼下,一个卖书郎,一个补书娘,琴瑟和鸣,堪称世间最令人羡慕的幸福典范。

  西方的书店多是两代甚至家族的文化遗产,有一种文化氛围和底蕴的深厚积淀,在积年累月的书报熏陶中,周边的文化气息逐渐积淀而成,正成为每一个小城市民引以为豪的精神力量和小城不可复制的文化财富。但是随着网络的风行,一些书店面临倒闭的命运。凯普乐书店就是其一,但是我们看到了社区人们的对文化的坚守和支持:曾被评为全美最佳书店的的凯普乐,因保持社会良心和一贯的正直,一直是社区的文化地标。当书店无声倒闭时,社区民众不忍心看他们心爱的地方消失,成立了救救凯普乐的网站,并主动集资和用实际的消费让书店起死回生,创造了40天后又神奇般复活的奇迹。

  书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而其特色的小巧的书就超脱了建筑物,这些故事本身就是书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给了书店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西方书店里,更多看到店主的平和达观的心态,看到的是民众的高素养,看到的是对文化传承的执着,看到的是生活中有书相伴的爱和美。

  她说,这一本厚厚的书店旅行记录远非仅仅讲述书的故事,而是更多的是人的故事,是看到听到闻到的感动。是啊,还有什么比人与人心灵之间的真诚对接更触动人心的呢?

  这位自诩“逐书而行”的女子,本身也是一个传奇。念了近十年的哲学系,写博士论文时,却发现自己喜爱古登堡甚于亚里士多德,自此与书结下不了缘:逛书店、看书展、参观图书馆,到处觅书、翻书、买书,与各地书人聊书、品书。从1997年至今15年的时间里,她走遍西方书店,汇集成了《书风景》《书天堂》《书店传奇》,可谓是给我们奉上一道丰富的盛宴。

  她为书而生,对书的痴狂淋漓尽致:出门总会带几本书在包包里,和朋友的约会地点也通常选在书店,旅行箱塞得再满也要带几本书和杂志,每到一地先去逛书店,能和店主滔滔不绝侃几个小时……

  在她看来,与书店的际遇则是随性,随感、随缘。访书的过程从来都不按计划,而是正好有机会,心情和时间凑巧,于是潇洒成行。她说,从来不在乎去过多少国家,发现了多少有趣的书人和书地,才是最重要的旅游体验。

  在书店的图片里,在作者缓缓流淌的故事里,即使一个不太关注书的人,恐怕也很难保证面对如此特色的书店不动于心。怪不得很多人看过钟芳玲的书之后,对书产生亲近感,有了一种开书店的冲动。于是,一个个独特韵味的书店应运而生。在纸本阅读江河日下的情势下,这或许又是一个传奇。

  书店是一扇别致的窗,在高速行进的生活中,不妨先打开《书店传奇》,暂时抛掉喧闹的噪气,给心灵一丝喘息,享受玲珑有致的清静,找到滋养生命的力量!

  书店、书,人,怎么不算是一场美妙的艳遇?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在这个仲夏夜,不必出走,带着《书店传奇》,开启一段有能量的旅程。

  因为书店,爱上阅读,爱上书。(来源: 凤凰网)

  《书店传奇》读后感(十):钟芳玲:守护书店传奇的女子

  被文化界赞誉为女书人的她,曾经在台湾大学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念了近十年的哲学,却在写博士论文期间,发现自己醉心古腾堡的古书籍与印刷术,更甚于对哲学巨擘亚里士多德的兴趣,自此放弃哲学,投入与书相关的志业。

  书界闻人 悠游书之海

  钟芳玲曾任出版总编辑、出版顾问、书店创意总监、香港国际古书展公关顾问,现在专事写作、专栏作家以及书业顾问。生活中尽是读书、编书、买书、卖书、藏书、玩书与写书的她,目前旅居美国旧金山,但经常游走于世界各地逛书店、看书展、参观图书馆,与东西方的书人同好一起聊书、品书,若不在书店,就是在书店的路上,或是沉浸在书海之中,也透过因特网与电子信箱,跟全球各地包括台湾、大陆的“书虫”互通声息,交流见闻。迄今,这位书店痴情女子已经出版了《书店风景》、《书天堂》等经典,近日又以新书《书店传奇》,引燃华文圈报导书写书店、探讨阅读氛围的风潮。

  不同于其它作家,钟芳玲每每相隔7、8年才写出一本作品,所有曾出现在它笔下的书店,她都维持一定的联系,也经常一访再访,数据若有更新变动,她更是会不厌其烦的利用各种管道,告诉读者讯息,以致很多人提到这位书店的守护人,总是摇头笑叹:“太执着了!”

  童年的小书店 心灵避风港

  为什么这么坚持?钟芳玲透露,那是因为她很珍惜书店,还有书店代表的传统价值。她回忆,童年时家住郊区,父母亲每回到城中办事,她老爱跟着,倒不是想去玩耍,而是因为她知道,爸妈一定会把她“寄放”在一家街上的小书店兼文具行里。“书店店主是父亲熟识的友人。当时童书不多,店内摆的,几乎都是给大人看的书。”小小的钟芳玲一到那里,就会乖乖蹲坐在角落,似懂非懂翻遍所有的书,不吵也不闹:“为了能看懂更多的新字,我竟然变得喜欢上学,会很多字,让小小年纪的我觉得很有成就感。想要考好,也是为了能得到更多奖励跟零用钱,好去买那家书店里,那些没有注音符号的书来读,看看里面到底在写些什么……”童年的书店后来关门了,但钟芳玲仍然在全球各地寻找儿时那种熟悉温暖的感觉。“好几次能量很低的时候,我都能够从书店里面找回生命的力气……”钟芳玲曾经深夜投宿荒野中的古董书仓,也与许多书店主人结成莫逆之交,接受他们珍贵的知识相授以及珍本馈赠,钟芳玲笑道,很多书店几世相传,她从祖父到孙子都熟识,书店里的狗儿猫儿等宠物也历代更迭,但只要一打开这些书店的大门,她总感觉一双双怀抱,都敞开着迎接她:“书店只是背景,里头的人情味,才是我最眷恋的……”

  云游世界数十年 以书店为家

  她介绍过的书店不可胜数,但有趣的是,每一家书店在她笔下,总能有新鲜事被发掘出来。例如:英国伦敦拥有250年历史的莎乐伦(Sotheran's)书店,如何神秘的跟铁达尼号,以及一本以24K金箔、千颗宝石装饰的《鲁拜集》发生关联。“‘她’是全世界最华丽的书,迄今仍无可及者,却与铁达尼号俱沉在海底。”锺芳玲指出,100年前,莎乐伦书店受书籍装帧名家的委托,要合力打造一本古往今来最奢华瑰丽的珍本,整个团队历经2年时间,用去5,000片皮革,所费不赀的黄金宝石,甚至在封面精细描绘出三只孔雀数百根栩栩如生的鸟翎,可惜的是,它搭上了铁达尼号的首航前往纽约,自此消失,成为传奇。“目前的书封影像,是莎乐伦书店利用现代科技,还原老照片重制的。”书迷们在惊赞之余,也只能自我安慰,或许是“她”太骄傲、或者太渴望自由了,不愿意被谁拥有,因此才会选择海洋为藏身之处吧……

  此外还有:美国旧金山的温铎书店(John Windle Antiquarian Bookseller),藏着一本世界唯一全部由织布机编织,附有插图的书,这本以丝线制成精美的布、字与画的珍贵祈祷书,百余年前,足足花了2年才完成;以及与德国第一流大学弗莱堡在古城共存的威慈斯坦书店(Haus zum Wetzstein),怎样将正在 heart 认真守护《 鲁拜集》是“莎乐伦书店”与顶尖装帧名家连手打造的“世界最华丽之书”,她用去了5,000片皮革,100平方英尺24K金箔,1,050颗不同种类与色泽的宝石,却搭上了铁达尼号首航,最后沉睡在海底不知去向。这是以科技模拟重建的书封照片,仍然让世人惊艳。 整修的工程外墙,弄成装置艺术的模样,让进来书店的读者仍然享受书店主人不俗的品味。此外还有美食书店、厨师书屋、市场中的烹饪书摊,设在拉斯韦加斯40年、专营赌博相关书籍与文化研究的“赌徒书店”;也有位于人迹罕至的费城郊区小镇原野上,犹似密境酒庄的“鲍德温书仓”(Baldwin's Book Barn);和曾经替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出版20世纪最伟大文学巨著《尤里西斯》、位于巴黎左岸的“莎士比亚”(Shakespeare and Company)书店等。

  知识引路者 打造书的天堂乐园

  “我对每一家书店都心存感激。”钟芳玲表示,因特网兴盛之后,许多人买书、卖书的活动改在计算机上进行,她曾无数次被问到实体书店是否会逐渐没落的问题,也坦承确实曾经对于书店的未来感到忧心。“每一家书店就像是一幅幅的风景,总会找到与它相契的爱书人,人与书,在寻书访书的过程中,在不同的书店里,会有不同的故事继续。”外表看来坚毅,内心却十分敏感细致的她透露,“谁会不喜欢听故事呢?我是一个对书与书店有奇特爱恋情节的女人,凡是相关的人事地物我都倍感兴趣。”钟芳玲说,数十年来她认识许多世代相承,以书为业的书人,屡屡被他/她们如同守护家族光荣传统般的爱书精神所撼动,其中一位犹太裔的古书商,还曾经赠与她一份中古世纪、约莫公元1400年的羊皮纸手抄本残片,让她觉得和这些坚持古典传统的书店老板一样,也被接纳、融进了书籍的整体历史与血统里面,要继续转述故事,继续踏着前人的脚步,带领读者找寻书中的智慧天堂,还有黄金屋。

  “书与书店之美,一如山水之美,等待有心人的开发。”她希望自己的著作能像是一张张魔毯,带领人到书的乐园。许多西方文化界人士曾对钟芳玲赞赏,直言从未看过其它介绍书店的作品,能够如此温柔细腻的描述,并且贴近书店的心跳,还有书的脉动。从家乡的小书店出发,钟芳玲清楚明白她身为一份宝贵价值守护天使的角色,因此,当一位同样爱书的外国好友请求她:“这是一件重要的工作,你一定、一定要让读者知道,这个地球曾经存在过那么多家独特的书店……”的时候,她就担起了这份注定有点寂寞孤单的责任,钟芳玲说她相信,不管科技如何演变,书店的人情味将永远不死,爱书人对书的热情也会永远传承下去。

  丁文玲/文

  原载于《New Life》313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书店传奇》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