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异见时刻》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9-12 03:15: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异见时刻》经典读后感10篇

  《异见时刻》是一本由[美]伊琳·卡蒙(Irin Carmon)莎娜·卡尼兹尼克(Sh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元,页数:2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异见时刻》读后感(一):不做夫人,也不做女神

  女性被视为异者,承受着异见,却依然勇敢地触摸星空,光耀及身。不做世俗刻板印象的附庸,不接受珠宝钻石枷锁幸福荣辱一概不向他者乞求,这就是我尊敬金斯伯格的原因,也是这本书给我的信念。读过波伏娃的《第二性》,也读了这本《异见时刻》,讲真,写给女性的书实在太少了,写女性、还不在潜意识中物化女性的书更少。什么时候性能挣脱伟大博爱、女神、女王的枷锁,什么时候女性才能真正获得自由与璀璨的星空。

  《异见时刻》读后感(二):精彩的金斯伯格

  不论以何种方式界定,金斯伯格都是一位传奇女性,自1993年被克林顿提名成为终身任职的最高法院法官后,她已经成为现任九任大法官中资历最长的自由派大法官,她努力捍卫女性与少数族裔的公平权利,另一方面,她极佳的时尚艺术品位和戏剧化的人生经历更让她成为了美国普遍民众特别年轻女性心中的偶像,她传奇的一生能够给予我们的鼓舞感动是无法言说的,这本书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丰满的、真实的又非常可爱的金斯伯格大法官。如果你想知道一位被世人低估的女性如何改变世界,而且直到现在仍在不懈努力,不要错过这本书。

  《异见时刻》读后感(三):天使人间

  拿到书的那一刻,我真的被《异见时刻》精美的装帧震惊到。如皮夹子般的书皮包裹着硬质的封面,像法官手中拿着的宣判书一样的大开本,一下子拉开了与普通书籍之间的差距,显得意义非凡又高大上。书皮上是金斯伯格老年时着法官袍的半身像,她略显瘦弱脸庞上那一双炯炯的眸子,透着无比的威严坚毅头顶画着大众配给她的一顶金色皇冠,显得慈祥霸气。剥开书皮,硬质书封上是的舞蹈着的法律女神,用天平称量着世间的公平与正义。 这本《异见时刻》是一本人物传记,它讲述的是金斯伯格大法官的生平。在她出生的那个年代,女性还是第二性,属于从属地位,出去工作机会非常有限,她却用法律的武器自己为女性摇旗呐喊,勇于发声。 1933年,金斯伯格出生在纽约市贫穷混乱的布鲁克林区一个犹太裔家里。1950年,她从詹姆士.麦迪逊高中毕业,谁也没有想到她有一天会成为一个不停提出异见的大法官。其时,金斯伯格只是一个长相甜美无忧无虑小女孩。 给金斯伯格重要影响的,除了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外,就是她的母亲西莉亚。金斯伯格不仅从母亲身上继承了她的聪明努力,还在她的教导永远保持独立。金斯伯格的母亲对她说:“你必须保持礼貌恭谦,不要让愤怒嫉妒等负面情绪占据自己的心灵坚持信念、保持自尊耐心教导他人,永远不要愤怒地反驳。愤怒、憎恨和指责只会浪费时间精力。” 另外一个给金斯伯格重要影响的人就是马丁。马丁是她人生的伴侣,他们相伴走过56年的风风雨雨。马丁的个性中充满了天然的自信心和带点顽皮幽默感,面对成绩很好而又长得漂亮的金斯伯格,马丁不像大部分同学那样很敬畏她,也没有刻意的向她献殷勤,只是与他像朋友一样坦诚相处,这种没有任何功利性的相处模式,让两个不设防的年轻人坠入爱河。 金斯伯格是幸运的,虽然那时候社会对女性普遍存在偏见,但马丁和他家人却不这么认为。在金斯伯格大学毕业之后,马丁与她举行了婚礼,并与金斯伯格双双进入哈佛法学院学习法律知识。但金斯伯格因为怀孕,被辞退,她不得不在两年后再考一次法学院,金斯伯格再次被哈佛录取。 在金斯伯格与马丁在哈佛念法学院的第二年,医生在马丁的睾丸中发现恶性肿瘤。她不仅要照顾年幼女儿,和马丁一起积极面对治疗,除了确保自己的学业之外,还托马丁的同学用复习纸为马丁复写一份学习笔记保证马丁的学业不致落下。在多重压力下,金斯伯格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在她去法学院上课学习时,请了一个保姆照顾女儿,下课后就让保姆下班,一切亲手打理,平时每天只睡一两个小时。 在哈佛法学院,男多女少。实际上,很多进入哈佛法学院的女生很难抢占一个本应属于男生的法学院席位,让她们觉得哈佛法学院只是个找老公的好地方。即便如此,金斯伯格还是成功地当上了《哈佛法律评论》的编辑,这是对哈佛法学院学生学术能力最大的认可,而马丁之前都没有得到如此殊荣。金斯伯格是那一年《哈佛法律评论》中仅有的两位女生之一,在拍照留念时,摄影师称他们为“荆棘丛中的玫瑰”。 在金斯伯格坚毅的努力之下,马丁不仅战胜了病魔,还成功从法学院毕业了,甚至还在纽约找到了一份与税法相关的工作。但为了陪伴一直生着病的马丁,金斯伯格放弃了获得哈佛法学院学位的机会,转学去了纽约的哥伦比亚法学院。在哥伦比亚法学院,金斯伯格再一次成了《哥仑比亚法律评论》的编缉,而且在毕业的时候是全届的并列第一。 成绩优异的金斯伯格想找到一份法官助理的工作却很难,很多法院的法官都有不招女性助理的规定。后来还是在哥大法学院的宪法教授杰拉尔德.冈瑟的坚定支持下,软硬兼施地为金斯伯格获得了一个法官助理的机会。纽约州南区联邦法院法官帕米尔耶里聘用了她,工作了两年之后,帕米尔声称金斯伯格是他有过的最好的法官助理之一,同时各大律师所都何他敞开了大门。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到一个去瑞典学习瑞典法律体系与人合著一本有关瑞典民事诉讼法的书的机会。在瑞典学习期间,金斯伯格常常钦佩地观摩在瑞典社会中进行的各种男女平等辩论。在这里,女人可以工作,可以反抗不公平的待遇,可以在不想要孩子的时候就终止怀孕。在民权活跃人士推动政府还积极参与消除性别刻板印象的运动,这些对金斯伯格来说这也是一次他个人内心革命,在瑞典独居了六个星期之后,金斯伯格认识到自己有能力独立生活。金斯伯格在瑞典学习到了不少东西,这些东西改变了她的一生。 从此,她极力为女性获得与男人平等的权利而辩护,从基于性别而判定母亲无权处理亡子遗产的“里德诉里德案”到由于要照顾年迈的老母亲,单身男人莫里茨无法申请税务减免的“莫里茨案”,从女性邮递员不同男性邮递员的没有帽檐的邮帽,到女性需要申请才能获得陪审员资格情况,她无一不提出异见。 金斯伯格为破除性别在人们心中的刻板印象,不遗余力奋斗着。这不仅仅是女权运动,也使男性从性别刻板印象中解脱出来,刘德华一首“男人哭吧不是罪”就是对男人刻板印象提出的控诉。男女都能从性别的死规定中挣脱出来,获益的还有孩子。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真正享受生活人类每进步的一小步,都凝结着某些人坚贞不屈的斗争,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始终相信,有天使在人间。金斯伯格,在人间,她“声名狼籍”;但在人们心中,她就是天使。

  《异见时刻》读后感(四):她是如何在85岁高龄时,还能做20个俯卧撑的

  在美国,一个名为“声名狼籍的金斯伯格”轻博客自创建以来,很快便受到全世界网友们的热烈追捧。而这个轻博客里面的主角——85岁的金斯伯格,也在无意中成为了“网红”。

  人们开始以“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命名某些鸡尾酒,卡通频道中也出现了与之形象相近的卡通人物,美甲图案情人节礼物节日贺卡上都出现了金斯伯格肖像制作的拼贴画。 一个耄耋之年老太太,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金斯伯格,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九人”之一、现任唯一女性犹太大法官,2015年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之一。她在195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曾当过法学教师妇女权益律师,1980年被任命为联邦上诉法院哥伦比亚特区巡回审判区法官,1993年由克林顿总统任命为联邦最高法院法官。

  她一直是最高法院内富有争议的自由派法官之一,一直致力于帮助女性和所有弱势群体。即使是曾经两度患癌,她也没有放弃自己热爱的工作。而“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便是粉丝们对这位女大法官的爱称,模仿的是美国知名说唱歌手克里斯托弗·华莱士的别称。 有人曾评论过歌手李宇春:低调而努力的人,是自带光芒的。 我觉得这句话用在金斯伯格身上更贴切,更让人受鼓舞。因为金斯伯格的人生杰出非凡,却又异常低调努力。 如果你想了解这个85岁还能做20个俯卧撑的老人,如果你想了解一个地位低下女士是如何改变世界的,如果你想得到一些自信与努力的能量,这本关于金斯伯格的《异见时刻》便是最好的推荐

  《异见时刻》是由美国《纽约》杂志高级记者伊琳·卡蒙(Irin Carmon)和执业律师莎娜·卡尼兹尼克(Shana Knizhnik)共同著作的。写的是关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鲁思·巴德·金斯伯格的传记。 许多的人物传记阅读起来感觉枯燥,《异见时刻》这本人物传记却为我们的视觉打开了一个新的角度。 这本传记写得一点都不枯燥,尽管书中引用了很多相关案例和法律知识,但并不是一本干巴巴的法律专著。因为在整本书里,六个关键法案、一百多张图片、穿插采访、网络流行词等等,图文并茂,谈法案、写爱情、论时尚、言信仰,对金斯伯格85岁之前的人生进行了无比精彩的回溯,道出了一个坚强勇敢女人一生中重要的异见时刻。 就连美国知名的政治新闻女主播雷切尔·玛多也对《异见时刻》赞赏有加:“多么精彩的书啊,带批注的案例!迷人照片!为什么她喜欢整晚写作作为律师打赢的一连串大案,以及她如何选择这些案件!她如何让比尔·克林顿哭泣!我以为我了解金斯伯格,事实上我错了。一本了解这位卓越的法学家的伟大读本完全可以大笑着读完。”

  金斯伯曾说在里德诉里德案里说过:“我要求的并不是人们因我的性别而为我提供特权,我要求的只是同胞们将他们的脚从我们的脖子上拿开。” 金斯伯格一直追求的是法律体系中的“公民平等自由”,特别是致力于女性享有平等权利和保障。 她一共在美国最高法院辩护了6宗争取女权的案件,其中最闻名的便是在美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里德诉里德案。这是美国最高法院第一次将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平等保护条款推及到妇女权益保障的案例。 这是金丝伯格本着正直善良初心,历经重重困难嘲笑,不懈的坚持与努力,才撼动了美国宪法之前的不平等条款。

  她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装裱起来的2009年《莉莉·莱德贝特公平酬劳法》的复制品。这份礼物来自于总统奥巴马,他在上面写道:“感谢您为创造一个更平等、更公平的社会而做的工作”。这是对金斯伯格最高的褒奖与崇高敬意。 最美的爱情,应该是同甘共苦,与子偕老。 书中除了描写金斯伯格参与的部分案例,还叙述了她与丈夫马丁相濡以沫了56年的爱情。

  2010年,患病的马丁在去世前给妻子留下了一张纸条:“我觉得我此生最大的成就,就是让你可以成为你现在的样子。你是我此生的最爱。” 在那个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年代,马丁除了工作以外,还包揽了带孩子和家务活,一直用实际行动支持金斯伯格去追逐梦想。这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爱。 而在马丁患癌期间,金斯伯格不离不弃的照料鼓励并陪伴他战胜疾病。这是何其深的情! 试问这世间有多少伴侣能风雨相伴走过56年呢?

  在书的最后部分,还描写金斯伯格的时尚品味和对健身的坚持。透过每一页纸张,也许你都会被字墨中传来的强大自信与努力所感染,从而产生一胶对生活的莫名勇气。 今年刚大婚的英国皇室公爵夫人——梅根,即使出身低微,但她一直致力于各项慈善工作。她在2015的联合大会上发表演讲:“我从未想过当一个只会做饭的太太,我要成为靠工作养活自己的女人。” 这不仅是一个独立的女性,还是一个希望与男性平等的女性。这种精神与金斯伯格的致力追求不谋而合,所以她们身上时刻都泛着自信的光芒。

  面对一个能做20个俯卧撑的85岁老人,你是否会感到汗颜或者惭愧?一个耄耋之年的老太太至今都那么努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异见时刻》,不是一本倡导女权主义的书,它的目的是倡导善良、正直、努力、坚强、勇敢。 翻开《异见时刻》,金斯伯格会给你感动与勇气!

  《异见时刻》读后感(五):这个不把自己当女人的女人,拼劲最后一丝力气,为女性赢得尊重

  “我们不是天生就是女人的,而是变成女人的。”

  ——波伏娃 01/ 肃静的法庭中,金斯伯格坐在大法官席上,黑色的大法袍外,佩戴着琉璃细珠串成的扇形颈饰,这让自由派的人士很失望,因为他们知道,这意味着在今天要宣布的议题上他们输了。但金斯伯格不会让他们失望,她依然会在全体法官面前,提出“异议”,掷地有声。 金斯伯格是一位女权主义者,一生都在为女性争取平等的人权。她出生于一个女性被极大程度看低的年代,在那个年代里,她亲眼见证了她本该有所作为的母亲,默默无闻,带着遗憾早早离世;又亲身经历了因为自己是一个女性,而被许多就职的机会挡在门外。 即使她有丝毫不输于男性的意志和智慧,她仍以“女性”的身份,遭遇了一次次的拒绝。 在这一次次拒绝之中,她认识到,法律没有给予女性宪法中所规定的“平等的人权”,她要为夺回这种平等而努力。

  02/ “女性是否应该被允许拥有自由堕胎的权力”,这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中自由派与保守派相互斗争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金斯伯格一生都在努力奋斗的议题。 传统的观念中,不允许女性自由堕胎,她们很难找到安全的避孕药物,缺少被公众认可的堕胎方式,被要求在堕胎之前必须争得伴侣的同意…… 《异见时刻》中说道,“怀孕本不是女性能够自由选择承担的生理过程,如果没有可以决定自己是否怀孕的生育自由,女性永无平等可言。” 很难想象,当一个胚胎“不期而至”,可能给母体带来很大的麻烦,甚至是灾难的时候,身为母体,却只能被动地选择承受这种灾难。这无异于使女性沦为了生育的工具,似乎那是她们必须承担的义务,而且只是她们的义务,只有她们需要为此付出代价。

  对于女性堕胎权利的争取,似乎耗费了很长一段时间,但直至今天,自由派的这种思想,也没能完全被接纳,甚至岌岌可危。这种悲剧式的争斗,换来了无数悲剧的结果,也引发了一部分人的反思。 在《苹果酒屋的规则》一书里,主人公荷马起初就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他认为胎儿有活着的权利。但在见证了一次又一次“不幸的怀孕事故”之后,他终于明白,有些时候,怀孕本身对于母体是更大的摧残,而母体作为一个已经有意识的独立个体,她的权益也应该得到同等的尊重。所以,他完成了一次从保守派到自由派的蜕变。 这本书里毫不掩饰地描绘了很多场“怀孕的事故”,强奸、乱伦、意外……这在现实生活中也频频出现。如果我们的社会不能阻止这些“事故”的发生,那么也不应限制女性堕胎的自由。 而我们也期待,全人类都能够完成像荷马一样的蜕变。

  03/ 金斯伯格是个工作狂,她时常工作到深夜,有时一天要工作20个小时,她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女性的身份,在工作上有任何的懈怠,却相反,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取得了比很多男性更重大的成就。 女性理应拥有平等追求事业的自由。但在职业中,女性遭受到的歧视几乎一直存在。他们不仅质疑女性的智慧与能力,更质疑女性,能否从漫长的孕期中解脱出来,做到全勤。 显而易见,这是不可能的,女性不可能站在工作岗位上,在众目睽睽之下,生下自己的孩子,并像解手一样擦擦屁股继续工作。她们需要一定的生产期和恢复期。所以这便想当然地成为了很多企业将女性挡在门外的武器。 在《异见时刻》中,金斯伯格接手了这样一个案子:斯科拉克是一名空军护士,一直跟随部队,在她被发现怀孕时,部队给了她两种选择,辞职或者堕胎。她两者都没选,而是选择与空军当局对簿公堂。 金斯伯格在辩护状中说道,“该政策鼓励女性军官不要怀孕,而男性军官则没有以开除作为威胁,而被变相鼓励放弃为人父母会带来的乐趣与责任。” 这种现象即使是现在,也依然存在,且难以避免。许多用人单位在招收职员时,将女性挡在门外,又在迫于社会压力招收了女性职员后,不肯给她们足够的产假,变相逼迫她们离开。但他们却似乎从来没有试图管束自己的男性员工,告诉他们任职期间禁止让女性怀孕。这便是不公平所在,性本是两方面的事,但承担后果的,却往往只有女人。 所以为了维护公平,在你准备开除一个怀了孕的女人时,是否也应该考虑,同时开除那个让女人怀了孕的男人。

  04/ 金斯伯格算是一个幸运儿,她虽生活在一个不怎么重视女性的年代,但却出生于一个愿意支持她的家庭,并嫁给了一个全心全意帮助她事业发展的丈夫。但相较而言,华莉丝·迪里的命运却要坎坷得多。 华莉丝·迪里出生于索马里,在那里有一个不成文的残忍规定:割礼,即为了确保女性婚前的忠贞,在幼年时,将其生殖器的一部分割掉,缝合。为此,这些可怜的女孩子,不仅要忍受割礼本身所带来的屈辱,疼痛,以及伤口感染带来的疾病隐患,更要在生理期时,忍受着双倍的折磨。 女性的忠贞一直被当做一项“美德”一样宣扬,从古时候的“三纲五常”到如今的“处女情结”,女性从来没能把自己真正从“性”中解放出来,无论社会开放到怎样的程度,在我们的思想中,依然有很大一部分人,把女性的婚前性行为,或者丰富的性经历,当做是一种耻辱。 无论是社会、男性还是女性,似乎都在以女性失去“忠贞”为耻,却又以男性失去“童贞”为荣。 而“手术还原处女膜”就是这种歧视下,最悲哀的产物。 所以,一个一味要求女性忠贞,而不约束男性行为的社会,无论看起来多么开放,其本质上仍潜存着对女性的歧视。女性不仅应该拥有与男性同等的追求事业的权利,同样应该拥有与男性同等的追求和享受性的权利。

  05/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家务”似乎是女性的专属名词,无论是女性婚后不允许外出工作的年代,还是如今可以自由工作的年代,女性的观念以及双手,似乎都没能从家务中完全解脱出来。 金斯伯格很幸运,她似乎从来不必过分担心家务的问题,在她的家里,总是丈夫做着一日三餐,而她更多时候,只负责工作。不得不说,在这些繁琐事物上节省下来的时间,使她得以专心研究她的课题,也才使得她取得了今日的成就。 现今的女性大多很疲惫,因为男女平等给了她们像男性一样工作的权利,但却没能从根深蒂固的观念里,拿走她们洗衣做饭的“义务”,而这无异于使女性既当男又当女,既当爹又当妈,大大加重了她们的负担。 家务填满了我们的双手,挤占了我们的时间,我们必须学会从中适当的解脱出来。就如同金斯伯格一样,确定自己的另一半能够且愿意为自己分担家务。 作为一个女人,如果我们不放下扫帚和抹布,拿起书,走进社会的浪潮里,那么就永远不可能拥有与男人同等的机会和权利。

  06/ 最可怕的歧视,不仅来源于社会又或法律本身,而是来源于女性自己。那些天生觉得“我是女人,理应得到照顾”的人。 在男女相处中,我们时常会遇见这样的现象,相亲第一面,必须是男性请客吃饭,男女相处中,必须要男性赚得多花得多,男女双方结婚,必须要男方拿出更多的家产去担负房车等费用…… 这些例子都在说明,在真实的世界里,身为女性,我们一面要求着平等,却一面不愿放弃优待。而当女性被以弱势群体的身份,保护和关照起来的时候,便已经违背了我们一直所追求的,平等的原则。 金斯伯格之所以能以女性的身份坐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席上,并敢于掷地有声地提出异议,就是因为在她心里,根本不存在什么性别的概念。她从不觉得有哪件事是只有男人能做而女人不能的,即使在运动这件小事上。所以她在八十岁的时候,仍能每天做20个标准俯卧撑,而许多男人都做不到。

  女性是不需要保护与优待的,正如《异见时刻》中所说“任何看起来像是对女性的特别优待,最终都会反过来限制她们。” 优待不会改善女性的处境,相反只意味着承认女性弱势的地位。 所以,正如金斯伯格所说,如果女性想要平等,男性必须也被解放。我们必须认清,那些“男人有泪不轻弹”,“男人就是顶梁柱”的担子,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于女性的歧视。柔弱不是女性的代名词,就如同力量也不是男性所专有的一样。 现如今,在性别平等上,我们已经走出了很大一步,但很多歧视依然是普遍潜在的。比如“像男人就是爷们,像女人就是娘”,这些依据性别而标签化的定义,本身也是一种歧视所在。而女性对于中性化装扮的迷恋,对于自身力量的炫耀,其实也是一种潜在的对于男性的崇拜。 男女平等是一个很难的课题,但并非难在社会或者法律对它的承认,而是难在女性本身观念的转变,女性是否愿意放弃那些作为弱势群体的优待,这是很大的挑战。我们需要像金斯伯格学习,如何去应对这样一种挑战。

  如今,金斯伯格大法官已经离开了她的岗位,事业未竟,后继可能无人,但她的事迹总能给我们一点点启发,来告诉我们,在这个依旧是男人说得算的社会里,别指望着他们为女性争取任何权益。平等,只有靠我们自己来争取。 学学金斯伯格,先去做20个俯卧撑再说。如果你做不到,那么只能说,你还在把自己当个女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异见时刻》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