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红楼梦续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9-10 04:21: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红楼梦续读后感精选10篇

  《红楼梦续》是一本由温皓然著作,28.00元出版的2012-6图书,本书定价:232,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红楼梦续》读后感(一):好一部红楼续

  关于写这篇书评,我充满了一份惶恐,因我虽也喜爱读《红楼梦》,但根本算不上是红迷。读红楼的次数不多,所以虽然读过温皓然这本《红楼梦续》,但却迟迟难以下笔写评。

  我怕,我怕因我的无知而写就一派胡言乱语!我更赞好,我读温续红楼感觉比程伟元、高鹗整理的后四十回还要精彩!现就个人鄙薄的观感说说对这本书的感受

  首先,最令我赞叹的是作者语言能力。温皓然作为一名21世纪70年代作家距离曹公时代少说也有两三百年了,期间语言的变化,现代语言早已脱净了古人遗风,而温皓然竟能模仿古人曹公笔法,古文字运用挥洒自由,毫不吃力。当我读到其代红楼梦众姐妹所作‘诗钟’,代黛玉所作十独吟时,愈加赞叹其国学底蕴深厚,古典才情了得。还有随处皆见如诗般的语言,充满一种画面美感。如第八十四回湘云作梦来到一个去处:“但见一层层珠宫贝阙,深阁琼楼,雨霁霞红,宝阁氤氲。看不尽满眼琼林琪树,洞天清幽。再往前行,却见那边几棵菩提圣树,绿叶婆娑;这边一簇松篁,青枝馥郁……”短短几句充满韵律美感的文字,便勾勒出一处神仙胜境所在!这样的文字遍及全书,读来使人产生一种美的享受

  其次,故事情节铺陈方面,我个人认为全书最动人处是八十八回宝玉黛玉于晚上因寻迎春不着,为躲避查夜藏于酴醿花架下,黏了水珠的酴醿花琼瑶晶莹光彩玲珑,妙香袭人,恰有一株凝烟带雨的酴醿落在黛玉身上,如斯如景,两人深藏于内心而不得表白的那份炽烈情感,终使宝黛二人不顾一切浑然忘我的互握双手,及至惊见酴醿花前巨石处木与石盘根相生,形成一幅天然《木石前盟》图的震撼代表着宝黛二人对彼此爱的渴望与表白!这一震摄灵魂情景,无可抑止地打开了宝黛二人爱之心门,他们眼中只有彼此,已不知世上还有他物。他们不顾一切地相拥在一起,互相诉说爱的痴情。---作者编排出这一桥段,直把我看得傻了痴了!这是一份令人如何心痛心痛的爱情啊!这份感情实是动人至深!我惟有在隐隐泪光里为宝黛二人的悲剧爱情扼腕叹息!其次袭人一心护主,主动担待勾引宝玉乱性一罪(宝黛二人在酴醿花架下“偷情”[在封建社会男女受援不亲时代,确是严重出位大事。]),作者浓墨重彩描写袭人忠诚,一心护主的形象,比起程、高版,袭人的人物形象显得更加丰满

  最后,每个人物的收梢结局比程、高版更契合曹公收尾判词“落了片白茫茫大地干净”。

  刘心武的续红楼不曾读过无从比较,今读温皓然之续,窃以为是一部上乘红楼续作。

  《红楼梦续》读后感(二):从续写感红楼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红楼梦,不管有没有看过高鹗等的续写,都会在自我内心深处认定每个人的一种结局。有因有果、有得有失。不论完美悲戚喜乐哀伤,都是一种必然。也许红楼梦的未完成,也是一种结局,他让读者、研究者去探究自己内心深处的一种期盼,源自于他们自己对于以构建的世界究竟认知是想怎样、觉得要怎样的一种引导,而这也是为何现在很多人对红楼梦中人的归属争论重要一点。其实这并不是争论,而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射。

  读过《刘心武续写红楼梦》感知书中的奇幻阴谋、读过《王蒙讲红楼梦》了解书中的认知与学识、读过《蒋勋说红楼梦》明白书中的佛性与人生。其实他们各有各的千秋,不管是续写还是演讲。而现今着温皓然的《红楼梦续》,体会到了她的一片雅致努力。从措辞的文采流露,再到题目连贯的对仗心意,以及章节故事发展安顿,作者都极尽努力的想要还原曹雪芹在前八十回营造出来的氛围环境——而这种生活方式与作者本身息息相关,是他在生活点滴的感知与反思。作为现代生活浸染的温皓然能够去贴近能够去反复推敲可知她所费功夫并不少。

  其实续写难免的会与原著对比的。即使是流传至今的完整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也是如此。而续写红楼梦让人诟病的不仅仅是因其作者的水平问题,更是一种态度问题——这种态度起源于究竟是为了完成故事而写作,还是为了了却自己心愿而写作。前者写出来的只是在“讲”故事,而后者写出来的更是在“悟”生活。包括高鹗在内的作者而在我看来,都是前者,而温皓然的《红楼梦续》更靠近后者,但绝非是后者。因她的文字虽有着曹雪芹的风流韵味,也拿捏着书中人物的风采之姿,却读来让人缺少了些许魂魄,可以说多得的是红楼梦其文学上的造诣,却略逊于红楼梦哲学上的探究。其实这是难免的事情,曹雪芹的经历谁能有?他的感悟需要多少的机缘巧合才能生成?他所受到奢华落魄谁又能坚持

  即便是在有其形其骨缺其魂的状态下,我却觉得她依然很美。美在作者能极尽的向原著靠拢,美在作者的文学造诣,更美在她在对待另外一些作者作品尊重有的放矢的取舍上。

  为什么更喜欢红楼梦而不是石头记这个题目。记传可能容易引人去推敲逻辑阴谋以其历史含义,而一个“梦”字却化解了这其中现实苦楚过多理性对于这么一本需要感性认知的书籍。更是因为我更愿意相信曹雪芹他在历尽繁华之后,在面对落魄之时是一种看尽红尘感悟生活的状态,而并不是以一种不忿与偏激来含沙射影的指责嘲讽那时的朝廷政治。而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喜欢这本书的重要原因

  《红楼梦续》读后感(三):续作大不易

  推理圈儿里都清楚,最难伺候的读者群是福迷,最不讨好的作品是福尔摩斯的仿作。福迷看待爵士的原作就像福尔摩斯对于可卡因的依赖一样,而续作在他们眼里,哪怕在用心,也不过一根精致一些的卷烟而已。面对这样的读者群,仿作悲催命运自是不言而喻了。

  若说还有比福迷们更各色的读者,那自然非红迷莫属了。红迷比福迷来得范围广,专业程度深,也更加斤斤计较。就像福迷是出于对福尔摩斯的爱一样,红迷们对于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们的爱更加真切。所以见到温皓然的《红楼梦续》,我第一反应赞赏她的勇气——明知到必然要被骂的结局却偏向虎山行。

  温皓然的续作共有二十回,只有202页,扉页标着24万字,没有具体统计正文前有孔庆东的序文一篇,孔庆东其人近年来丧心病狂神智全失不提也罢。最后有本书的评论三篇,不乏赞美之词,当然,我认为温皓然的这本《红楼梦续》是当得起大部分的赞美的,至于像赵建忠同学的“两百年来《红楼梦》续书史上最优秀的一部”,咳咳,这实在有点那啥了。

  温皓然同学的续作,我觉得,优点很多,缺点较少,是一部不错的作品。

  一是素养深厚,惟妙惟肖。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古典文学方面、红楼梦原著钻研方面、脂砚斋批评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反映在作品中,则是模仿曹公笔触惟妙惟肖,很多时候有几可乱真之感。

  二是忠于原著,中规中矩。曹公在前八十回埋的伏笔和脂批暗示的后文走向都在本书中有了体现,如狱神庙、黛玉沉水而死等桥段,以及最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处理,可以说较之高鹗的兰桂齐芳,家道中兴来得更加真实

  三是别有巧思,自出机杼。若是一味依据曹公和脂批,纵然再真再像,终是让人瞧得小了,难得的是温皓然能别出巧思,将自己的才情融入到书中。如袭人代黛玉之过被撵出贾府,如王熙凤指天骂地被雷击死,如史湘云卫若兰几经磨难终于重逢,都感人至深,作者不是仅仅跟在曹公后面亦步亦趋,她有野心也有能力,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四是细节描写,丝丝入扣。一部好的小说差劲的小说也许故事架构都是差不多的,但区别就在于细节。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中,讲及水浒时,就列举过2个版本的水浒对于林冲来到草料场之后的一段描写,一个极详,连吃了多少牛肉喝了多少酒都有,一个极简,高下立判。温续中最打动我的是第九十七回“忏宿冤茜雪感痴郎,偿孽债妙玉从枯骨”一回中,关于茜雪的描写。通篇家长里短,然最见曹公精髓,读之令人感叹

  若说不足之处,自然也是有的。

  一是通篇文字古意盎然,然总有少量文字颇不雅驯,竟然也有现代词语出现,掺在文中碍眼得很。

  二是于佛家用力太过。曹公虽设一佛一道,意图拔救世人超脱苦海,但绝未占据了如此大的分量,读温续几乎成了佛家劝诫之书,实在有些过犹不及了。

  三是篇幅过短,区区200页文字要对所有人命运有一交代,实在过于勉强和仓促

  温皓然做的《红楼梦续》,总体而言是很不错的续作,虽然不可能令每个红迷都满意,但在我看来,如果温皓然能再拿出十年时间,增删修补,精心雕琢,将篇幅扩充至现有的一倍以上,也许,真能负起两百年来《红楼梦》续书史上最优秀的一部的称誉也未可知。

  《红楼梦续》读后感(四):我看续文几小点

  周未读完了这本《红楼梦续》,有文采,情节也符合期待。在此处略说一二。

  一,还原了黛玉之死:水葬。宝黛木石盟夜表心意无意被撞见,两人仓皇离开,王夫人派宝玉送探春远嫁,路上不幸遇抢匪,生死不详。黛玉听闻此事,又加上耳闻一堆闲言碎语,心伤赴水而亡。

  二,还原了宝钗之死:雪里冻死,暗合了宝钗的判词“金簪雪里埋”。贾家遭难,四大家族倾颓,忠顺王爷主谋,可是王爷的丑面公子却将诸人救了一救,安置于城外白杨村。宝玉出得狱后一路寻来,王夫人坟前遇湘云卫若兰小红等人,恍恍然有所了悟,却是不去白杨村了。宝钗听闻此事,天寒地冻走出陋室,扶篱冻僵而死。

  三,美化了湘云与卫若兰婚事。湘云是个率性可爱女孩子,曹本红楼梦里,其实对卫若兰印象不太深,但本书中对此人细描慢刻,极尽笔墨,简直是一个比宝玉还要出色文武双全的好男儿。湘云千里寻夫,遭劫难,投水又起死回生,意外与卫兰相遇,更是巧缘。明眼看来,作者原是爱湘云更多。

  四,另番王熙凤之死。旧版百回红楼及87电视版红楼梦里,王熙凤都是死在铁槛里,卷了破席子拖出去的可怜样。本续中,作者对王熙凤多有维护老太太面前仍有先声夺人,嘴甜讨巧的作派,但少了些精明强干,多了些病秧秧之气。甚至本得王夫人信任的王熙凤在这里成了受婆婆冤气,受丈夫胁持,受婆子讨厌的受气夹心饼。或者是作者想让王熙凤从惯常心狠手辣泼辣货印象泥坛里拉出来,给她加上点为人妻为人媳为人管家人间烟火气,可惜画虎不成反类猫,形象反而弱了。续作中,王熙凤在贾家大厦倾倒前就被贾琏休了,失魂落魂往金陵走。途中落难,古庙栖身,见路过乞丐为妻抢食被诸人追打,奋而骂天,被雷劈死。全书里,这段骂词蛮精彩,可惜这桥断有点狗血。骂词说“老天爷,你为什么不睁眼!你对我王熙凤未免太狠了些!想我自到他贾府门上,日夜兢惕,克谐内助,无一日不殚精滴髓,沥血呕心!谁知到头来竟是枉费心计一生心血尽付流水恩爱翻成仇恨,只落得两手空拳,一身是罪!到头来,竟还不如这么一个乞丐婆子!说什么天理昭彰,冥镜明明,分明天地有私,鬼神不公老天爷,你既容不得世人机深刚强,又何必生我!”---“机深刚深,何必生我”,道尽续作中王熙凤的不甘

  五,袭人的护主姿态。在百回原著和电视剧中,袭人都不是特别讨人喜欢的丫鬟角色,评论分析曾认为她是属于被彻底奴化的一类人。在本续作里,作者让她奴化得更彻底,也让她的形象更加“牺牲感人”。她没有与宝玉苟且,反替宝黛遮掩而与王夫人诉衷情,自己小轿出府,连带着怡红院大丫头一并全都离开。续作里的袭人更忠主,护主,更护这封建礼教,她的这种上升到自愿的周全与牺牲,却更加让人讨厌了。

  六,温柔了的王夫人善解人意的大观园。续作里显然作者将人与人间的温情扩大化。尤其是对待宝黛感情事上。老夫人疼爱黛玉,连原作都未言明是不是她心里是不是定的这木石缘,按金玉良缘说辞,宝玉宝钗才是她们心目中既定人选。可续作里,鸳鸯传小说,说老夫人中意黛玉,许的是黛玉。王夫人也同意是黛玉,还等宝玉送亲回即把事办了。唉呀呀,全都这么通人情,知爱情冷暖的,明明说的都是心头好,可就是浑身冷飕飕:宝黛的爱情人人相信是无花果,可偏偏所有人性子都转了,天晴了,梦圆了,黛玉是命中无缘,提前死了,怨不得旁人,这真是让人心头抓挠得要命。作者不要这样编个明显是假得要命的童话来哄我们嘛。这不是治愈系,是伤口里撒盐呀。好痛。

  七,其他,比如,加大对忠心的丫鬟的描写力度患难相助的茜雪、小红等人。补述了原著中一笔带过的其他诸钗的命运,比如妙玉为救诸人,身陷王府后死于父子相争。刘姥姥救巧姐路遇大善人舍金珠等。还对情榜细解了情之种种,再加上续作文采斐然,富含晚清文气。因此,虽有小瑕,仍是满足我们心头好的佳作。

  《红楼梦续》读后感(五):诗意·禅意·深意

  翻开温续《红楼梦》的目录,我看到只续到了一百回,换句话说,温皓然只用了二十回就把这部巨著续完了。于是我产生了一个疑问:此前刘心武先生续的《红楼梦》续到了一百零八回,给人的感觉却是叙述非常仓促,就像一个忘词的相声演员要匆匆忙忙地说几句就下台一样。而温续比刘续还少了八回,她能把这个故事圆满地讲完吗?这个“圆满讲完”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要很从容地讲下去,二是要把各个人物的命运都交待清楚。刘续后一点做得还算不错,但前一点做得却很不好。

  真正开始阅读温续的正文,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行文非常从容,在讲述故事和人物命运的间隙,作家还能好整以暇地描摹风景,而作者在进行这种描摹的时候喜欢用一些四五字的短语形成一段骈文,读来朗朗上口又颇具流动性。不仅文字形式有流动性,就是文字的内容也有很强的流动性,这是因为作者对景色的描写富于变化,比如第八十一回宝玉去水月庵看芳官的一段就极具流动性,宝玉这一行人是走动的,景物自然也跟着变动,同时作者还让天气也跟着变动。这段只有半页的文字容量却很大,出现了须鬓皓然的老者、簪花披红的官员、浓眉黑鬓乌衣短褐的汉子、麻头豁嘴歪腿烂脚的老婆、衣衫褴褛的奇士等等让人耳目一新又栩栩如生的人物。而在天气上也有“一阵怪风,吹的满天云翻雾滚”,之后又有“一阵惊雷过后,又是水澄珠莹,云散天明了”。有人说小说里的景物描写实际上是用人物的眼睛去看景物,说到底还是为了表现人。于是这段纷繁复杂的景物描写实际上是在衬托宝玉此时内心的纷乱和急切,对情节自然也产生了一种不动声色地推动作用。很多读者在读小说的时候都不喜欢读景物描写,这是因为这种描写往往会让小说的节奏缓慢下来,而且景物描写的文字本身也都是慢吞吞的。但是优秀的作家,比如曹雪芹本人,就很少有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大师们的景物描写往往生动和准确,又能反过来衬托人物,又富于变化。温皓然也继承了曹雪芹的这种特点。

  中国古代的作家几乎都是诗人,或者至少也能作诗,到了当代,作家们往往都没有这种本事了,即使是以“诗人”自居的家伙们也很少能写出像样的诗,但温皓然却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诗人,这一点可以在她的这本续红中看得很清楚,她文字中的这种灵动变化和跳跃感就极富诗歌特色。诗人的天性是浪漫的,这本续红的一些情节也都是浪漫主义的。如酴醿架惊现木石盟和黛玉之死的情节。黛玉之死是所有《红楼梦》的续作都特别看重的情节,刘心武的续作中黛玉沉湖的情节单纯从浪漫的角度来看也还不错,而温续中的黛玉被花所葬也有她的独到之处:曾经人葬花,如今花葬人,让人想来也不堪唏嘘。不过,“浪漫主义”这个词和我们平常说的“浪漫”并不完全相同,“浪漫主义”多数时候是和想像力相关的。蒲松龄先生就是一个典型浪漫主义大师。从这个角度看,温皓然也是。她的续红的情节经常游走在三界之中,托梦的情节也是比比皆是。不过,我个人认为,这篇续作中的托梦情节略显多了一点,不过想到曹雪芹的前八十回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手法,而且既然这本书叫“梦”,以梦来阐释甚至结束人物的命运也未尝不可。

  为什么温皓然比较偏爱这些“梦”,我想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这些梦直接推动了关键情节,很多人物的命运就是以这些梦来交代的。比如元春之死。当然作者在后面又通过人物的转述再次印证了元春之死。托梦和转述都是是作者比较喜欢运用的推动情节的手法。这种手法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简化情节,二来通过小说中人物对另一个人物结局的感受也可以让情感更为饱满。于是,虽然温续只有二十回,却仍然饱满而从容。另一方面,对梦境大量的使用也表达了作家的世界观。作家信佛。所以小说里通过这些梦境所营造出来的氛围和情节就透着浓厚的禅意,这种禅意用两句话可以概括:“报应不爽”,“四大皆空”。于是温续就没有刘续那么多的悲剧色彩。刘续把贾家的悲剧纳入到太子之争的轨道,就把问题推给外部因素;而温续则把贾家的悲剧视为一种盛极则衰的必然。于是刘心武对红楼人物有着深深地热爱之情,而温皓然则是一种悲悯之心。大富之家不知道积德行善必然要出问题,这里不出问题另一个地方也要出现问题。温皓然的这个结论要比刘心武走得更深更远。也更有深意。

  《红楼梦续》读后感(六):瞎评温皓然《红楼梦续》

  清末曾有“开卷不谈红楼梦,纵读诗书亦枉然”的说法,只此一句话即可见得《红楼梦》这部作品的无穷魅力,而《红楼梦》之所以有如此多的话题很大程度还在于她是断臂的维纳斯,甚至比维纳斯还维纳斯,因为前八十回的许多疑窦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更遑论散轶的后四十回了(也有后廿回、后廿八回、后三十回等说法)。网路上针对一个话题,持不同看法的网友争论激烈以至于相互谩骂如泼妇骂街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此,谁人续《红楼梦》都难以避免被人挑刺的命运,因为续《红楼梦》实在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情。俞平伯先生说:“《红楼梦》是写实的作品,如续书人没有相似的环境、性情,虽极聪明,极审慎也不能胜任。”实际上,即使续书人有相似的环境、性情和聪明才智也不可能做到,因为个人所写的作品就好比作者本身,是永远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基于这一点,续书的意义就不在于还原曹雪芹的原笔原意,而在于续作者在个人所理解的、不明显违悖前八十回的基础上传递个人思想乃至于浇筑个人块垒。兹依本人浅见以及粗略一遍阅读的体会,臭不要脸地胡评一番。

  首先来说,本人觉得该书的优点是主要的:

  一是温皓然本身的古典修养十分深厚,精于旧诗。续书中她为黛玉所拟写的《十独吟》(经文怀沙修改)、宝琴的古风都写得十分唯美,还对前八十回宝琴的怀古诗做了一番颇有见解的解读,比之于一些诗词不通的续作者,实在不啻霄壤之别。特别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在续书里借贾宝玉、卫若兰、薛蟠之口谈到了“诗钟”。“诗钟”是一种曾经风靡全社会如今却鲜为人知的诗词游戏,即限定一炷香的时间吟成联句,香尽钟响故而名之曰“诗钟”,其格律较之律诗更为严谨,温续之第八十二回即描写了大观园姊妹们竞作“诗钟”的情景,读起来古典气息浓香扑鼻、余香满口。当然,“诗钟”大致产生于嘉庆道光年间,似乎与《红楼梦》的雍乾年间不对隼,然而所谓“大行不顾细谨”,作者将现下几乎杳然无踪的“诗钟”嵌入续书里,对传统文化的普及不啻一件美事,亦绝对堪称温续的一大亮点。

  二是书中的文字洋溢着古典美,活泼生动,如彩虹一般展现着诗情画意,个人感觉比之于高鹗的文字要更加富于美感,许多地方几乎可以与前八十回的描写相媲美。比如宝玉在探芳官路上所见之景象,作者如此写道:“山河之间扼喉而起,重楼垒垛,几十对石刻柱子上翻滚的云龙、朝凤的百鸟、闹梅的喜鹊、牧羊的苏武、过海的八仙、战蚩尤的黄帝,转眼都丢在了身后。忽然一阵怪风,吹得满天云翻雾滚,一个衣衫褴褛的奇士气,挥霍骂天,仆然倒毙街头,身旁只一只癞狗相伴。一阵惊雷过后,又是水澄珠莹,云散天明了。”写得极富魔幻色彩;再比如史湘云笑话每每竞诗落第却“扬言”要认真其事、意欲夺魁的宝玉说:“阿弥陀佛!周利盤陀伽要‘扫尘’、‘除垢’了!真正很值一等!”将佛教的典故运用得活灵活现。类似这样的例子可谓俯拾皆是。

  三是作者的红学功底较深。主要人物特别是十二钗的结局处理与第五回的判词大致相符。狱神庙贾芸、小红、茜雪探宝玉,书末的情榜等诸多情节则显示出作者对于脂砚斋的批语也是十分熟悉,另外作者对于高鹗续书以及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一些优点也是加以积极吸纳的,可谓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值得一提的是,前八十回离奇消失的茜雪的忠勇善良的形象写得尤其丰满,十分感人。

  四是书中所描绘的几个梦境极其精彩。梦本身就是《红楼梦》全书的旨趣所在,温皓然浓墨重彩地写了史湘云与卫若兰的定情之梦、宝玉魂牵黛玉之梦、秋桐的痛悟前非之梦、元春托梦贾政王夫人、宝玉最后悬崖撒手之梦等等,既写得文采斐然又发人深省。

  五是全书洋溢着浓浓的佛教旨趣。续书里包含了许多佛家的劝诫,这也是作家本身的信仰使然,对于普及佛家文化是有益处的。佛家讲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温续的写成可谓是一场大有功德的法布施。

  其次来讲,极可能是本人眼拙,本人觉得温续尚有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续书回数太少,仅二十回,因此显得情节过于忙乱。为了符合前八十回留下的谶语,一回的情节常常死掉好多人。书中人物好像成了“赶死队”一般——赶着去死,诸如黛玉、宝钗、贾母、王夫人等主要人物之死都显得仓促异常。关于《红楼梦》人物的结局,王蒙先生在与金庸先生对话《红楼梦》时曾经谈到:“有一些对高鹗的批评实际上是做不到的。比如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所有人都死了,小说怎么写啊?你要在最后十章里写死三十多个人,除非在小说里架机枪扫射,或者用民用飞机撞大楼,你怎么一下子写死那么多人?每章写死四个,你试试?谁都不敢这么写。有时候为了写死一个人,你得写十八章二十章来衬托。”姑且将王蒙先生的这段话视作“王蒙之问”,温续显然没有摆脱这一“魔咒”。我想,温皓然如能不拘泥于全书到底是百回、百廿回抑或是百多少回,放开臂膀去写,在今后将此续书扩充两三倍,也许读者整体读起来会感觉自然一些。

  第二,个人认为作者对于林黛玉的处理不佳。其一,“木石同盟”的情节过于颠覆。作者精心描绘宝黛二人夜间在酴醾架惊见“一块巨石上生出一株仙柏,木与石盘根相生……端的天然一幅《木石前盟》图。”而后二人情难禁,“同坐在一块石头上,手拉着手,头依着脸,眼里噙着泪花,喃喃互诉着衷肠”。这按当时礼教特别是贵族阶层的礼教来讲实在是一件天大的“不才之事”,个人认为这是对黛玉的极大抹黑。本人对于黛玉连同宝玉常常被人说成是“反对礼教”的“叛逆者”、“革命者”云云不敢苟同,我认为二人不屑于仕途经济的态度以及迥异于他人的特立独行的行为实际上也是在礼教的范围之内的。黛玉初进荣府可谓是知书达理,举止得体。后来年岁渐长愈发不敢和小时候一般和宝玉拉拉扯扯,还吩咐紫鹃等丫头不许与宝玉说笑;宝玉骑马出门要往角门走,说是免得到了老爷(贾政)门口又要下马,周瑞说老爷不在家,书房天天锁着,可以不必下马,宝玉却说即使书房锁着也要下马。类似这些细节的描绘都写出二人是礼教的遵守者。再者,二人深得贾母之爱,贾母是喜欢知礼但又不失活泼的孩子,如若二人无视礼教,一味地任性恣意,又焉得太君宠爱?此外根据脂砚斋批语提示,黛玉最终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地死去,绝无可能会有这样的“不才之事”出现,须知道,在彼时并非男女苟合才算“不才之事”,其标准比诸今时要低得多。其二,续书中的林黛玉眼泪比前八十回还要多,几乎每一出场辄哭哭啼啼,且常常是被描绘成大哭之状。这与前八十回的相关提示不符,第四十九回里写道:“黛玉拭泪道:‘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象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窃认为这句话非常重要,说明绛珠仙子的泪水开始减少,即将还完泪而死去,不大可能在八十回后不减反增。

  第三,美化了袭人。续书写袭人为了遮掩宝黛二人的“不才之事”而主动背黑锅,保全了宝黛二人。个人认为袭人是一个典型的乡原伪善形象。她富于智计,期待上位。宝玉挨打那回,她毛遂自荐般地跑到王夫人那里不无影射林黛玉地说担心贾宝玉会发生“不才之事”从而成为王夫人口中的“我的儿”、怡红院姨娘般的存在,殊不知自己却早早便不无勾引地与贾宝玉发生了男女关系;王夫人抄检大观园撵走晴雯、四儿、芳官等人时掌握了诸多三人私下里的行径,对于袭人、麝月的情况特别是却一无所知,连单纯的宝玉都猜到是袭人告的状。窃以为曹公将之安排在又副册第二、位于晴雯之下,并且以一副“破席”寓意其人是春秋笔法,暗藏对袭人的贬斥。因此,温续中的袭人摇身一变,成为忠勇之婢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第四,前八十回文笔十分含蓄,所依托的政治背景也如浓雾中的小山若有若无,而温续则是直笔不讳地讲宫廷权斗,使人感觉到前后反差较大,特别是忠顺王这一角色过于脸谱化,使得整体的百回本有不太连贯之感。还有一两个小错误被本人发现,那就是潘又安应当是司棋的表弟而非表兄,寡居的商妇薛姨妈在其本家也不适宜称作“太太”,而应该是“奶奶”。

  第五,前八十回兼谈儒释道。在儒而言,书里写了宝玉说除了《四书》以外大多杜撰、可以烧毁之类的话云云,却又描写贾雨村这样的伪儒;在佛道而言,既有癞头和尚、跛足道人、甄士隐、宝钗吟诵《寄生草》、宝玉参禅等人事的描写,亦有净虚、智能、马道婆等有损佛道形象的人物出现。可见得,曹公是反对披着儒释道的外衣行龌龊贪赃之事,并不反对儒释道本身,反对文化流弊而不反对文化主体。温续则更多的是讲到佛家的劝诫,这与作者的信仰不无关系,对于佛法的宣扬亦大有裨益。然而在艺术上而言则不及前者。

  孔庆东曾比喻说《红楼梦》与其形形色色的续作好比一弯明月与满天的星斗同时在夜空里交相辉映。个人认为,温续总体来说瑕不掩瑜,当是一颗绚烂夺目的星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红楼梦续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