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9-10 03:3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读后感10篇

  《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是一本由王国著作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76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12-6-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读后感(一):别开生面的历史细节

  在最初了解本书的信息时,猪猪侠提醒我们,这本书并不是正式的历史,而可能更适合儿童少年的历史普及,我便信以为真,想着可以将之留给孩子阅读

  但在收到书的第一刻时,我翻开书,却忍不住被完全迷住了。

  而后,坐在沙发上一口气将本书阅读完全,并继续发挥自己热爱朗读的特点,又将故事读给夫君儿子听。

  本书可以说是历史类的八卦小故事,但是从这些小故事中,又可以看出,作者实在是一位博闻强记,精通古典文学的读者,能从各类庞大的古典小说传记文献中,翻出一个个另类的故事,再得出自己独特结论,这本身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的文笔极佳,于淡然中透出悲天悯人情怀,在平静中又有引人发笑的笔调,实在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在阅读中,来自古代的各种令人发指黑暗不可思议的怪诞故事,古今皆有的可笑可气政治故事,还有各类奇闻异事,都被罗列其中。虽然有一些内容自己也读过,但作者新颖观点,以及别开生面的写作方式,既有助于自己重温典故,又提醒自己可以从新的角度去看待历史。

  本书按照时间来划分,分别为唐朝以前、五代十国和宋朝、元明、清朝四大部分,内容中有从各类志怪小说、野史中选择出来的平民故事,也有身居庙堂之高的达官贵族,乃至各代皇帝的轶事。在阅读时,我儿听后极度骇然,连声说:“古代太恐怖了,绝不去古代。”我在一旁偷笑,想来他此后绝对不会受到穿越剧的毒害,而幻想着穿越吧。

  由于自己终日埋首于书中和稿中,对外界认识不足,这还是第一次看作者王国华的书,也因此,有一种惊艳之感,并非常遗憾于本书之薄,实在看不过瘾。我认为,真正的书评人也应该如作者这般,博览群书,又不高深晦涩故弄玄虚,将深奥的书讲成通俗的故事、引人思考主题引导他人热爱读书,乐于去专研古典书籍,这真是一件极有功德的事呢。

  《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读后感(二):书写和阅读:由心而发以及直抵人心

  读《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是一部有趣的历史小品文合集,读来常常情不自禁地哑然失笑,但是此笑并非如我在看过情感节目《非诚勿扰》之后的一笑了之和娱乐一下而已,它的引人一笑之后有发人深省出其不意效果

  我是王国华一直关注的“平稳着路了吗?”的那个七零后的你,我在极尽努力地着路的过程中,也不忘享受着对阅读有所期待和汲取的快乐,所以对于如王国华一样值得阅读者不断期待的作家们不断超越文字阅读和汲取,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人生的一大趣事。我爱读历史,但不是《史记》那样艰深难啃的大部头,因为被忙碌工作纷繁世事早已分崩离析的凌乱思考,容不得我有大块的时间以及空间去沉下心来研读它们,发现其中深奥的教义。于是我更愿意看那些历史读本的再加工品,它们来源于历史,却又完全高于历史。

  其实,它们不过就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又一个微乎其微细枝末节,而且它们都是“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但非常有趣的是,它们被有心人的作者赋予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教义,于是它们不仅仅成为普通阅读者用以了解历史、探究某些历史细节和奇闻轶事的最好选择,而且也为现代人以史为镜反甄现实提供一个可考的理论依据

  《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中,作者一方面幽默诙谐的文笔探讨了树买猢狲、抓大放小、打死乞丐不犯法、大必有异…….的大道理,其中无处不在四两拨千斤气派令人拍案,另一方面以灵睿的视角锐利笔触一层层剥开了那些古今相通的被自杀、买官卖官、自费打工奴才主子……等故事渊源,彰显了写作者对影射幕僚黑暗直击时事现实的勇气决心令人褒奖。于是,他发人深省地发出“古代的悲剧现在看来不再那么悲了,今人古人,谁更悲伤?”“我们今天想到的,有些,古人似乎早就做到了”和“历史离我们真近啊,真近啊”的无限喟叹。

  这样的喟叹是有心而发的,也必将直抵人心。

  《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读后感(三):笑读细品王国华《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

  笑读细品王国华《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

  怀着一种轻松愉悦心情,读完王国华的《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后,禁不住又看了第二遍、第三遍。

  由唐及清,国华先生用他特有的幽默诙谐的语调讲述了了一个个不为人知的历史片花,读来常常令人不禁莞尔,抑或有恍然大悟之感,不禁佩服国华先生扎实的历史积淀。我们在教科书上所学到的知识经过编纂者目的纯一的剪裁加工,往往不符其原来面貌。虽然编纂者的用心良苦,但我们读来确觉面貌雷同,有时还颇莫名其妙。国华先生则利用自己的历史知识来还原了一些东西突破了一些禁锢,提供了一些足供参考的历史谜题选项

  但凡当代人读历史很少为读而读,大致还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国华先生在写罢一个个匪夷所思的历史片段后,往往笔锋一转,对照今生现世嬉笑怒骂,读来很有会心之感。这几年以现代人的思维戏说历史的书籍数不胜数,国华先生的《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应算一部,但又有着显著不同。同样在正史之外挖掘出不少平民百姓或者达官显贵蝇营狗苟,却以严肃的戏谑口吻娓娓道来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讲述、细致的剖析跃然纸上。国华先生的语言现代化感极强,让人在品读历史的同时,没有了历史的距离,仿佛在聆听隔壁老哥给我们讲的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笑话

  看国华先生的简介作为一名书评人和专栏作家、媒体人,也许是他的责任感迫使他孜孜以求地不断去探究历史的更多细节,并以同样负责任的态度介绍给终日忙忙碌碌的读者。这顿历史快餐我们吃的还不错

  《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读后感(四):《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小角度,大历史

  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会,有社会的地方就有记录,有记录的地方就有历史-----古往今来,记载下那早已逝去的历史类书籍其实有很多。其中不乏成名之作,诸如《史记》,《资治通鉴》等。而我们今日的人们更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相关的教科书学习相关的历史。

  然而,我这次却更是耳目一新地读了一本非常独特视角的历史书籍。《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通过一种完全有别于以往的历史题材作品非常独特地吸引到了身为读者的我的关注。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以往读到的历史作品中,历史内容颇多,但是细节不详的更多。毕竟所谓的历史是描述已经过去的事实。当时的人,当时的事又谈何那么容易地去拿捏和捕捉呢?解读相关的历史细节无疑让众多历史爱好者好奇向往。毕竟,这也是历史;毕竟,这同样意味着历史背后的那些也许不为人知的前因后果。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猜测及推敲-----如此难能可贵的历史解读何尝不是我们今日所期盼和苛求的呢!

  当然,读这样的史书我们暂且不要太过于拘泥于形式或者内容的真正真实与否。相反的,身为读者的我们唯一所需要关注的是去欣赏一番独特的细节角度讲述的那些我们或许以往不曾知晓的史实。所谓的细节,自然是一个又一个曾经我们或许从庞大的历史角度忽略的话题。但是我们却可以在这样一本分门别类的特别题材的历史书作中领略精妙

  以不同的朝代为分界点,以不同的历史剖析为着眼处,以不同的剖析面为分析源,我们读者可以尽情地在这本《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书中见证到一个又一个全新的历史故事。虽然历史那时那段历史,但是书中的某个小故事却是包含和融汇入了当代人的分析眼光见解。也难怪乎,这本书作被定义为了是最新历史小品文结集。看似枯燥的大历史在这些原本可能只是一笔带过细小角度下瞬间熠熠生辉。我们一边看着这些原本熟悉的历史,一边却更可以品味简明扼要适时点评,更可以由此及彼地引发联想和引申。毫无疑问的是这是一个非常不同的历史讲解和记录。这更是可以让我们发散性思维地由此及彼,展开历史和现实相互关联有关尝试

  通过《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这本书,我们可以感知到来自于作者那种以自由调侃的方式讲述的历史。轻松自在之下,我们更是可以对如此的历史产生那种别样领悟感悟

  《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读后感(五):我能不配合么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个义愤填膺段子大意是管移民的大官问申请移民的人对国家有什么不满意的,申请人说样样都很满意,大官又问那为什么还要移民?申请人答:因为我要去的那么地方,允许我不满意。

  那么大家都生活在不允许不满意的环境中,该怎么办呢?读笔记体小说

  笔记体小说的由来已久,经过《春秋》《史记》滥觞开始的修史风潮,千年来,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等基本上已经将所有能够用上的体裁全部创造了出来。当人们愈来愈为枯燥的历史记述方式头疼时候,笔记体小说横空出世,立即获得了各阶层知识分子包括贩夫走卒的喜爱,因为它篇幅短小,生动可感,是居家旅行的必备良品,不论是历史类还是学术类,都能让想从中得到乐趣的人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83版扬州古籍刻印社的《历代笔记小说大观》就收录了N多的作品,其中有清一代占了三分之二,可以想见清代笔记体小说发展已经到了何等繁荣程度,扳手指头一数,个个都是如雷贯耳名字,纪晓岚、俞樾、徐锡麟、袁枚、王韬、昭梿等等。王国华先生的这部作品,大多数内容都是借笔记体小说中的故事来“评述”一把我们的社会现实,为此我要狠狠的和王老师握个手(不仅为是本家也是同行),因为笔记体小说,实在是太可爱了。小说,作为稗官野史,数千年来一直都是出于不入流地位,笔记体小说的出现,所说将帝王家的墙有茨货与百姓做口舌谈资,但不能否认的是,通过口口相传的讲述,后来的笔记体小说其实已经有了不低于曲艺的传播能量,而王国华老师的这本书,本身也可以被视作是一部笔记体小说,如韩少功先生的马桥词典一般,是新生代的产物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时不时的就爆发出一阵悚人的大笑,有得意而忘言之感,有欣然忘食之感。这种读书有一样想法的事自离开大学后就已经很少再发生了。此外,在阅读的过程中,还会不断的有“不愧是比我多活了那么些年的人”,同样的片段,我曾在上课时学生也讲过,但一看书中的分析,觉得自己还是差了不止一个台阶,譬如书中对中国人“我都把自己作践成这样了你还好意思说不满意么”的心态,作者比我更加辛辣尖刻进行嘲讽,读的实在是爽快。不过对于学生群体,我不大推荐,因为这本小书看着薄,凝聚的却是一个多年独立思考的人对历史对人文深刻意见,对大部分生活在语言垃圾世界里的孩子,叙述与反讽的语气恐怕都不太能辨识的时候,读这样的书,有点儿危险

  《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读后感(六):历史的另类写法

  历史的另类写法

  克罗齐说,一代历史都是当代史。

  俗谚有云,太阳底下无新事。

  读完王国华先生的《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我对这两句话倒是越发的深信不疑了。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的火热畅销,倒是带动了历史通俗读物的一阵热潮持久不息。其间不乏精彩之作,但鱼目混珠之流也不在少数,或仅以流行词汇重新结构,或以阴谋哗众取宠,或自身无独到见解人云亦云,如此种种,骗钱事小,徒耗时间精力则事大。

  所以在选择这本《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时,倒是很犹豫了一把。翻阅之后,更觉遗憾。遗憾这本小书实在是太薄了,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古人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对于一本书来说,我倒是憎之则嫌其厚,爱之则恨其薄。王国华先生的这本书,就是令人恨其薄的一本好书

  好在内容新鲜不俗。本书所记叙的小故事,大多取材于历代笔记。对于普通的历史爱好者而言,历朝历代大事大约都是知道一些的,但对于笔记类的内容应该涉及不多,所以本书第一个优点即胜在内容,均为有趣的小故事,引人入胜

  好在语言幽默不过度。叙事清楚,说理明白便是好文章,若缠夹不清,单是一味耍贫嘴卖萌,是不行的。本书文笔朴实简练,不故作华丽,不伪装深沉,偶尔来一两处幽默,又无过度之嫌,倒是刚好合我胃口

  好在观点持正而深刻。有些讲史之书,但求语出惊人凡事必以阴谋论解之。有的讲史之书,则观点伟光正之至令人厌恶,可谓是冬烘先生。前者但摇头叹息,后者则直令人欲焚书坑人。王国华先生关心民间疾苦,自觉站在群众一边为人民说话,可谓难能可贵

  好在点评精准而简短。讲史书颇像我们中学时学做的议论文,做文之法无非夹叙夹议,或先叙夹议,叙述人人都会,能真显高下之别者,无法是观点、眼界、见识。王国华先生在每篇故事的最后的点评往往只有一两句,貌似无意为之,却常发人深省。本书精髓,尽在于此。这也是本书最大的优点。

  最后,说说本书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吧。《大团圆》一文,介绍了一出河北梆子《大登殿》,这出戏讲的是薛平贵当了皇帝之后的,该封的封,该赏的赏,该罚的罚,该杀的杀,总之,对我好的有回报,对咱不好要报复,谁让咱掌权了呢。在文章的最后,王国华先生写道,杀伐、行赏、分赃,日思夜想的“大团圆”,并非团聚之后的温暖、祥和,宽容和爱,只是坐地分赃和重新洗牌的大清算。他们仿佛多日没饭吃的饿汉,撅腚伸脖,狼吞虎咽,吃相很难看。

  这话可真不讨人喜欢。我也是一枚时刻梦想中了五百万,咬牙切齿我要如何如何的穷屌丝啊!虽然王国华先生在文末祝我一辈子别中奖,我倒也并不怪他。就像他说的,虚构的《大登殿》虽只是落魄者的意淫故事,但能够长盛不衰,代代相传,恰恰反应了人们潜意识里的阴暗和血腥。我们还不懂得什么叫大团圆,大美。因此,我们只能继续颠沛流离。

  我相信,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还真的要有很漫长,很艰苦的路要走哩。

  《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读后感(七):融合现代思想写历史

  融合现代思想写历史

  ——我读《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

  文蠹鱼

  王国华,好熟悉的名字和人。可他却不熟悉我的,我也没有见过他。因在网络里泡着,各家的博客自然而然是要走走读读的。王国华先生的博客是文友推荐的。平日里聊起他的时候,自然谈论的就是他的人品。不定时会去他的天涯博客里坐坐。无论曾经他在长春,还是今天在深圳,一举一动在他的博客里都能了解到。而这些他完全不知。也许是因吉林人的缘故,或者因他的文章短小又精彩,最重要的还是人品。

  读过《中年奴》的人,都会知道他的为人秉性,因那一本是写自己的。写得是那样朴素真实,不造作、不夸大,就是写自己的阅历。后又在他博客里得知,出版了《重品梁实秋》,那种想拥有的愿望更加迫切。因读过书的人,都知道梁实秋的文,一本《雅舍小品》,都是爱不释手的。如今他“重品”,这样的难度是大的。熟知梁实秋的人都有自己的解读,这样“重品”,要是吃不透的话,很容易被拆穿。梁实秋的《槐园梦忆》,我读过好多遍,那是写亡妻的,看的时候感动不已。就如他在这本《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中写《柔软》的小品文一样,在他写此文的时候,“轻轻地柔软了一下”。 那是被自己所写的故事感动到了!就好像汤显祖写《牡丹亭》,写到情深处哭倒在自家后院的柴堆上。好的文章之所以立足,第一就是感动自己,再者就是感动别人。当读者感动的时候,同样被故事打动,还有的就是被作者的情怀。“柔软”一词,恰如其分表达了读者和作者的心声。其实,在他博客里读过几篇写梁实秋的文章,那应该是收录在《重品梁实秋》里的文章吧?那字字句句,很入读者心,令你频频点头,微笑以对。

  《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是他最新出版的书,能够拥有自然是值得乐的好事。书中写教科书中没有的历史细节。用大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大,大在写历史,写历史人物!小呢,则是:用细小的细节通过短小的形式讲述故事。大到范围广;自唐朝前至明末清。历史的跨度也就大!文章呢,都是通过各个朝代鲜为人知,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表述自己的思想观。这种思想观的形成与现实社会的冲击是密不可分的;是以现代人的眼光,以自己的深度阅读体会得来的。

  短小精悍,随意翻阅,哪一篇都会令你驻足。看看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在作者笔下是如何妙笔生花。那鲜活的历史细节在作者的眼中呈现的姿态,再领略一下作者那夹叙夹议的感受,你会被他的思想之“花”叹服,同时也能了解到文如其人来。从他文章思想中就可以了解他内心深处的动态,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操守者。

  在一种境遇下读历史,又带有作者独到的见解,并写得鞭辟入里,没有学富五车的知识,实难驾驭的。而被王国华先生信手拈来,一语道破玄机。在每一章节里都会用凝练的文字说明那一章节里的最能代表自己的真实想法。以第一章为例:有人说:“历史,只有人名是真的;小说,只有人名是假的”。我就想,自己天天写啊写,不就是在以历史的名义写小说吗?我可否理解为他的文章都是真实的!本书是一个集合体,含有真实的历史人名,和真实的故事内容,也就应了他所说的“以历史的名义写小说吗?”,是的!在第二章《五代十国、宋》里他写下“我们今天想做到的,有些,古人似乎早就做到了。”这让我想起龙应台先生,曾经在她看来自己写过一篇独到的思想文章,写别人不能先而庆幸的时候,后因,当她读到古人的思想和自己的如出一辙时,就有了王国华先生所说的这一句。龙应台先生和王国华先生同样感慨!以思想者的身份写灵性的文字,以丰富的学识、理性的内在修养,含沙射影,影射一定的社会现象,透过历史细节看现实,融合现代思想写历史,无不使我们投以青睐的目光。

  最令我感动的还有一点,那就是:何以这样低调!?因你无论拿起哪一本书,你都会看到序言和后记、很多又都是请名人撰写或自我抬高,从中提高知名度。此书干净得这些都被省略掉了!也许就是这样的干净才会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吧!也对王国华先生更加生出一种莫名的好感。

  《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读后感(八):历史中的七幅插图

  最残酷的报复

  场景一

  苏秦佩六国相印

  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乃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其从者有一人独未得报,乃前自言。苏秦曰:“我非忘子。子之与我至燕,再三欲去我易水之上,方是时,我困,故望子深,是以后子,子今亦得矣。”

  场景二

  刘邦大宴群臣

  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场景三

  朱买臣拜为太守

  拜为太守,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悉召见故人与饮食诸尝有恩者,皆报复焉。

  场景四

  法正得势

  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场景五

  唐王播重游惠昭寺

  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斋餐,诸僧厌怠,播至已饭矣。后二纪,播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已皆碧纱多其上。播继以二绝句曰:“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阁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场景六

  赵匡胤劝诫赵普

  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复言。

  王国华先生的《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中的《大团圆》一文,介绍了一出河北梆子《大登殿》。这出戏讲的是薛平贵当了皇帝之后的,该封的封,该赏的赏,该罚的罚,该杀的杀,总之,对我好的有回报,对咱不好要报复。在文章的最后,王国华先生写道,杀伐、行赏、分赃,日思夜想的“大团圆”,并非团聚之后的温暖、祥和,宽容和爱,只是坐地分赃和重新洗牌的大清算。他们仿佛多日没饭吃的饿汉,撅腚伸脖,狼吞虎咽,吃相很难看。

  这话可真不讨人喜欢。于是我试着去搜寻历史中关于得势后的故事,试图找出吃相好看些的成功者,却发现有些困难。法正所作所为,自然是与《大团圆》里的薛平贵无异。像苏秦、刘邦、王播这些人,能忍住报复的冲动,仅仅是用言语讥刺一下对方,这已经快要达到仁的境界了——虽然按照更高的标准来衡量,他们应当怜悯对方的无知和缺乏修养,宽恕他们。而唯一能做到这一点的,不过是一个宋太祖而已。“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这是何等的豁达敞亮的心胸。

  至于朱买臣,他“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死”,这行为倒更近似于一场精心策划的谋杀。

  在《大团圆》一文的最后,王国华先生这样写道:虚构的《大登殿》虽只是落魄者的意淫故事,但能够长盛不衰,代代相传,恰恰反应了人们潜意识里的阴暗和血腥。我们还不懂得什么叫大团圆,大美。因此,我们只能继续颠沛流离。

  想着朱买臣,读着大团圆,我却忽然想到也许薛平贵的做法太过幼稚。纵使给仇人加上一个奸人的名号,又岂能堵得住天下悠悠众口?将仇恨的目标从个人扩至整个群体,毁去他们最为珍视的尊严和骨气,用冠冕堂皇的口号和行为将其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让他们跪在脚下哀号求饶,这才是最痛快,真彻底的报复。

  但愿这样的报复永远不再来。也请怀着恐惧之心善待你身边的每一个小人物。就像,就像郭子仪那样。

  场景七

  郭子仪见宾客,姬妾不离侧。杞往谒,子仪悉屏去,或问故,子仪曰:“杞貌丑而心险,妇人见之必笑。他日得志,吾族无类矣。”

  《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读后感(九):以历史的名义写小说

  我幼时在江苏无锡,有一年下好大雪,便和邻居家的小孩隔着院墙打起雪仗来。当中陆续有别的孩子加入,我们这一方虽然作战勇猛,却因人数少于对方(大概是2∶3吧)而略有不敌。小孩子玩闹,很快就一哄而散了,我却意犹未尽,颇有不服气之憾。我还未上学时便是书痴,读书不少,大概是忽然想起北京皇宫里有冬天往地下室藏冰、夏天取出来消暑的风俗之类的典故来的原因吧,便独自找来一个大瓮,攥了满满一瓮的雪球藏于瓮中,又在院子里觅地挖了个大约一米深的坑,把大瓮密密实实地埋了进去,想到夏天时可以取出这独门兵器来打得对方毫无反手之力,心里别提有多得意了……很自然地,夏日里的某一天,我忽然想起这件事来,虽然先前的“仇恨”早已消散得了无踪影,但是找些新鲜玩意儿来炫耀一下以图“领袖群伦”的想法还是蛮令人心痒的。我当即找来二三好友,挖开当初那个坑,打开大瓮的盖子……里面是一汪清水。

  我说这件旧事,是想表达一个认识:很多时候的很多事情,其实我们往往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所以若是有一得之见,应该多和大家分享,有益无害,且能共同进步。

  这本颇为有趣的小书收集了王国华先生的一百零五篇文章,作者在这些文章中通过撷取的数百个“历史的细节”分享了他读史的一些收获。

  我与王先生都不是专业的历史学者,我们读史,大抵是为了有趣、明白些事理或者表达一些对现世不便直说的看法,从这个层面来说,除了有时候略有些蛮可爱的夫子之“迂”、有些事还没有想得十分通透以外,这基本上算是一本消闲解闷时值得一看的书。

  有人把读史的意义提升得很高,曰“读史可以明智”云云,甚至“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更有人说“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历史或许是有用的,就像民族主义也或许是有用的一样,但是请注意,现在最牛的国家却是只有两百多年历史并且多民族兼收并蓄的移民国家,而举凡“文明古国”却都在蹒跚而行。

  很多人则受本朝太祖启发,把读史看作非常实用的功课,从中学习权谋或者贪腐的手段。人要获取什么样的知识以及他将如何使用这些知识是他的权利,但若总是让这些借“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题而作演讲、奉“古事所以知今”为圭臬的人来当领导的话,那么人们因为看不到希望而纷纷移民就是必然的事儿了。

  我们的历史很丰富,上下五千年,史书典籍可谓浩如烟海,但若是以为读过去可以知未来甚至指导未来的话,那么改革发展改来改去也不过是仍然在大酱缸里面打滚儿而已,玩不出什么新花样来。倒是研究一下欧洲是如何后来居上的还更现实一些。

  所以作者开卷有言:“有人说:‘历史,只有人名是真的;小说,只有人名是假的’。我就想,自己天天写啊写,不就是在以历史的名义写小说吗?”这就清楚地表明了本书实是借历史的壳说今天的事的真谛。

  当然,凡事无绝对,有慧根的话,在我们这个本质上没有改变的地方,还是可以从历史里看到“未来”的。比如在《儿子眼中的蔡京》一文里,王先生就犀利地指出:“坏人洗白自己的常用手段,即:顺应潮流,不逆流而上,通过抨击大家公认的坏人,把自己和好人划上等号。”嗯嗯,你怎么看唱红打黑?

  书中所选文章,应是就时事而写,所以若是平日里不太关心新闻者,或是阅历不够,恐怕未能尽得其中妙处,不过,好在我们这里人性一直是共通的,有心的话多琢磨琢磨,应该就能会心一笑了。

  “教科书里没有的……”云云,其实大家都懂的,并非被屏蔽的某些历史,但也确实意指令人颇有微词的当代历史教育。而看完《好大一坨学问》后再看《末代衍圣公的母亲是被毒杀的吗》,想一想,所谓“国学”的裤子都已经被扒掉了,还到处去搞孔子学院,有意思吗?

  作者在《崇祯的经济改革》一文中颇有些精彩的论述,虽有些老生常谈,但确是兴废之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人心而已。而在令人捧腹的《严嵩和小白鼠》一文末尾的那个结论:“如果你觉得某个下属很不堪,那他一定有一个更加不堪的主子”,一定会使得一些人“打开慧眼”吧。多看看这样的历史,一定比那些不知让些什么人心头暗爽的宫廷剧尤其是清官戏要有用多了。

  前一段有个话题:“如果你能穿越,最喜欢回到哪个朝代?”很多“文化人”选择了宋朝,为什么呢?王先生在《保护新鞋》一文里也有一个说法,认为宋朝是历史上少有的具有人情味的朝代,这就是我所说的值得交流与分享的一得之见了。

  总之,如果你读书是为了有趣或者想明白些事理的话,这本“以历史的名义写的小说”还是挺值得一看的。

  顺便说一句,曾经有篇奇文,叫做“读史的三个境界”,说“读史的第一个境界是权术”,达者“不知道善恶”;“读史的第二个境界是天下大势”,达者“不知道对错”;“读史的第三个境界是纯粹为了历史”,达者“不知道真假”……虽是戏谑之言,可不知道为什么,我看了总觉得脖颈后面有冷风掠过似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