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这就是戈雅》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9-09 03:0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这就是戈雅》经典读后感10篇

  《这就是戈雅》是一本由[英] 温迪·伯德 著 / [英] 莎拉·梅考克 插图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8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这就是戈雅》读后感(一):而我仍在探索

  戈雅比起其他20世纪以前的艺术家,似乎要幸运很多,尽管他经历残酷革命时期

  戈雅一直以来都有皇家饭吃,并且有地位,他的工作能力早早就得到了上峰的认可,他的私生活也没有很作死,总之,作为艺术家,他的人生比较靠谱的。

  戈雅在殖民时代的初期为皇家服务,有幸见到了第一批殖民者从世界地带来的奇珍异兽标本,和各个殖民地的精美奇绝的工艺品,这使他大大拓宽了眼界,他的想象力也和其他画家不同,他显然对各种异世界,巫蛊世界,黑暗力量充满了兴趣进行了大量研究描绘

  恐惧愚昧往往恰恰反映出了人内心深处欲望,尤其是性欲人们追求恐怖快感时,往往也在追求肾上腺素,性欲带来的快感。很少有艺术家能堂而皇之地去表现二者之间的关联,但戈雅做到了。除了替皇家画一些堂皇富丽的肖像画,他还浸淫于这种民间十分感兴趣的“ 低俗创作”,戈雅在民间大量印制贩售的《奇想集》,特别像明清艳情志怪手抄本。完全能够想象《奇想集》在街巷的火爆程度

  戈雅还是小剧院低俗戏剧的铁杆粉丝,他痴迷于那些情节天马行空的低俗戏剧,土法特效和演员夸张表演展示的那些欲望,偷情,凶杀,神鬼的剧情,也让他看得津津有味后人评价说,戈雅被称为“蕞后一位老大师同时也是首位现代艺术大师”。 他作品中的现代感,先锋感,来源于他对于想象世界的描绘,尤其是街头巷尾的,平民世界里的想象,民间的故事,和宗教故事,皇家故事显然不一样。现代性,首先需要打破阶级的壁垒。如果戈雅能再生得晚一些,他或许会是一位讽刺漫画家,手抄本画家,恐怖漫画家,cult文化icon,大概能成为异形之父 H.R. Giger 那样的艺术家。

  戈雅中年失聪,后半生都在无声的寂寞世界里度过,他和世界的联络被大大限制,这样一个人,又要经历战争颠沛流离,又喜欢探索志怪世界,黑暗世界,他大概会是一个性格扭曲的变态?可现实似乎相反,戈雅活了83岁,一直在努力地为生活奔走,坚持画画,从来没有放弃过。他黑暗的想象世界里,又透出一种古怪乐观

  接近生命尾声时,他说:“ 我仍在学习。”

  让我想起了异形系列电影《普罗米修斯》的女主角经历了生死之战,队友爱人全部死去后,她毅然决定继续征程

  “ 我是伊丽莎白肖,我是普罗米修斯号的最后幸存者,而我仍在探索。”

  《这就是戈雅》读后感(二):让艺术家被认知

  出于我对艺术这方面的学疏才浅,提起戈雅基本是一片空白。除了知道他几幅著名的版画之外,其余几乎一无所知。所幸有了这样浅显平实的小册子,让我们能够从历史及画家个人生平上,更加深入了解背景知识画作的不凡之处。

  时代与艺术作品,是相互构成的。比起同系列之前出版的卡拉瓦乔生平来说,戈雅的一生几乎算得上风平浪静。作为镀金工匠儿子,戈雅颇为善于使用颜料。同时,他还幸运地受到了正规教育。也许这一切都为他中期在宫廷中的顺风顺水打下基础

  在经过了三年意大利的水平提升之旅后,戈雅返回西班牙,迎娶了好友妹妹。婚后不久就开始接到订件——要求大舅子巴耶乌合作完成。1775年二人一同接受马德里圣巴巴拉皇家挂毯工厂的委任。戈雅会为了挂毯制作等大的样稿,再由工厂的工人们进行纺织。在当时挂毯是贵族的专享,比起单纯的绘图而言,也许这样颇耗人力物力的织物更能体现拥有者的尊贵品位。戈雅绘制的挂毯订件包括狩猎舞蹈等多种题材,有些作品颇有些“错位性”,在后世影响了许多超现实主义者。

  回到马德里后,戈雅开始接受祭坛画等订件,仅仅为挂毯创作对于他而言实在有些乏味。在这个阶段中,他绘制了《卡洛斯三世》及《唐璐易丝一家》等著名的宫廷家庭肖像,他将自己也变为画中的一员,似乎对自己受到宫廷重视而感到骄傲。当然,他在后期作品中也曾经对过去的自己进行揶揄,驴子祖上也不过是一群驴子,但偏偏总是有人以贵族身份敝帚自珍——即使有着较高艺术造诣的戈雅也不能免俗。

  在单人皇家美术学院绘画部副主任的几年中,戈雅接触到了皇家收藏,贵族身份让这些当权者拥有数量庞大植物学和动物学著作,这些作品拓宽了戈雅的眼界,魔幻色彩怪物们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营养

  戈雅在耳聋后经历了6个月的康复期,在这个过程中,法国大革命宣传手册物品不断流入西班牙。同时恐怖剧也在当时大受欢迎,这两样事物让他后期的版画充满了动物和恐怖意象。他买下聋人屋,在墙上创作了著名的“黑色画”,题材都是关于战争、死亡与疾病。西班牙被拿破仑占领期间,他创作了一批赋予激情和表现力的悲剧作品。毕加索曾经认为在《战争的灾难》这幅画中存在一个光源,让殉难者被金色光芒笼罩。这是描绘战争的新模式。文杜里曾评价他“近代绘画是从戈雅开始的”。

  图书依旧装帧精美,内容详实。里面戈雅的画作都以黑底色呈现,当时的风俗服饰也以绘图的形式表现。一些内容相关的雕塑等也附有照片供读者参考。总之是一部颇有趣味的艺术家生平小册子。我等普通艺术爱好者,或者能从这套丛书中获得不少艺术通识。

  作为一位西班牙画家,戈雅的作品有很多都藏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希望去西班牙的时候,能够有机会去看一下吧。

  《这就是戈雅》读后感(三):“这就是”系列的阅读方法——特效药?或是一把钥匙

  关于《这就是戈雅》其实没有太多想写的冲动,因为它和上一篇评过的《这就是卡拉瓦乔》属同一套丛书,如此,对于那本的评价基本上也应吻合于这本(虽然戈雅和卡拉瓦乔有不同的生平,但这毕竟是书评,而不是讲美术史)。而在上一篇书评中,我将这套丛书的内容、定位应该说得比较清楚了,并无褒义,也无贬义需求不同,各取所需

  但也确实,在上篇书评后,有评论追问我“后来呢?”

  我想这当然不是追问我和那位探讨艺术的妹子的后来发展,应该是想让我,把对这书的评价再说得透彻些。

  那么,我便就《这就是戈雅》再深入谈谈这套丛书,首先,谈一个总体性的评价:

  虽然属于同一套丛书,但《这就是戈雅》显然比《这就是卡拉瓦乔》要从容的多。

  “传记”的灵魂在于真实生动,如此,写作有着大量书信手稿,以及作品传世的戈雅,显然要比写作卡拉瓦乔有着更大辗转腾挪的空间。就这点而言,这套丛书中,我没看过的《这就是毕加索》与《这就是安迪沃霍》可能更值得一读(不过,卡拉瓦乔胜在了生平生猛、跌宕)。

  这里吐槽一下:戈雅这本书中的漫画,我个人觉得,实在是配的不知所谓呀,大约是编者为了保证丛书风格一致性,强加的吧。

  其次,谈两个观点性的评价,以及PS一下相关的阅读建议

  第一,“戈雅”这本书(或者说整个“这就是”系列),有一个比较突出优点,就是细节地、多面地、系统地呈现了一位艺术家的艺术履历,读这本书,你可以知道艺术家是在什么年纪、什么状态,什么情况下,画出了一件作品——这是艺术史的血肉

  . 如此,我们当明白,阅读这套丛书,当有一套美术简史底子,有了骨骼,再添血肉,那读完这套丛书之时,也是阁下于艺术史入门之日,如果推荐一本美术简史的话《艺术博物馆》是个不错选择(这书的版权也被后浪拿到了,配合这套丛书的引进,貌似很有战略的打法呀)!

  其二,整书的写作,很注重艺术家、艺术作品与大历史的关系,当然,这是研究美术史、研究个案最为基本方法,但作为一本启蒙读物而言,如此一丝不苟,也实属难得。

  . 如此,读这套丛书,手边一本“欧洲简史”也成了必要,“戈雅”这本书虽然简单明了,要想真正读懂,你还是需要了解一下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西方政治中君权神授的游戏规则等等历史背景,未来,再读这套丛书,你还要了解一战、二战等等西方历史的重要结点,这些历史背景,与西方艺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想到这么多,就写这么多吧,总而言之,仅从丛书本身来看,正如上一篇文章所言,实在是装B、撩妹的特效药。

  当然,我更愿意相信,愿意花时间来读书的人,多数不仅于一个肤浅的需求,如此,对于那些真正希望在艺术方面有所修养人士,这套书可能更像是一套索引,在极短的篇幅中,组织、浓缩了大量史料,共同组成了一把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

  《这就是戈雅》读后感(四):黑色戈雅

  花了一个下午看完这本书,确切地说是看了两遍。本书从戈雅的出生到艺术生命的成长过程,再到终结,以简明清晰的阶段式分述,把艺术家戈雅的一生串联起来,读后对戈雅有了更深刻认识

  《这就是戈雅》以戈雅艺术创作的发展脉络作为明线,以艺术家的内在生命为暗线,陈述了他生活过的18、19世纪处于政局和文化思潮动荡不安的西班牙。戈雅从小深受家庭文化的影响,自然地走上绘画之路。在确立以绘画谋生的职业生涯后,从业之路相对比较顺利,从一开始就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从马德里的皇家挂毯工厂,到后来真正服务于皇室宫廷,他的一生都有着令同行羡慕的工作和生活,因此他有着某种程度上的自负。他自己也从这样的经历或赞助中得到优待。

  对于自己的艺术创作,戈雅始终保持着自我清醒,他没有沉湎于无聊乏味的皇室订件,始终为自己的创作开着一扇属于自己的窗口。《唐*路易斯一家》不排除有伦勃朗的影响,画中人的姿势表情都有着现实的参考意义,他深知美化并不能掩盖真实的丑陋,而这种现实不安调子在《婚礼》中有着更明显的体现。

  也许是失聪的原因,戈雅有了更加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反思他身处的现实世界,与此同时,西班牙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整个马德里宫廷人人自危,这与戈雅的艺术创作密不可分。《奇想集》是戈雅完全抛弃身份的纯粹创作,这种带有嘲讽的戏谑意味成为他后来的基调。即使像后来的《卡洛斯四世一家》这样的皇室群像,也能看出皇后粗俗愚昧,国王慵懒无知,这是戈雅具有现实意味的讽刺。

  戈雅晚年的创作《萨图恩食子》是其黑色绘画中最具戏剧性代表,他影射的是愚昧残忍统治者,启蒙思想无力掀翻这个破旧腐朽政权沉重的他离开西班牙前往法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能回到他惦念的西班牙。

  《这就是戈雅》读后感(五):凡人戈雅

  人们总觉得艺术家的行为总异于常人,似乎大部分风流成性、惹是生非。对传记作家来说,惊世骇俗的行为当然能提供大量写作素材,比如情人不断的毕加索,抛家弃子半路开画的高更,特立独行的弗里达,到处惹是生非的又或是生前凄凉死后才赢得声名的梵高,他们有太多奇特的故事可挖掘。而戈雅呢,他的不搞惊奇特殊的一生就显得有些中规中矩了。

  戈雅(Francisco José de Goya 1746~1828),一位最能代表西班牙美术的画家、版画家。他出生于西班牙阿拉贡地区。一生既非少年得志,又非大器晚成。戈雅34岁当上皇家美术学院院士,40岁成为宫廷画师。人生既非飞黄腾达,也不算穷困潦倒。至于风流韵事,不要说跟人们印象中的艺术家比,就连跟普通人比都算少的,他娶了自己的好朋友的妹妹,巴耶乌家的何塞法,两人过了40多年的婚姻生活,直到何塞法去世。你看,谁说大艺术家一定得靠乱搞找灵感

  看起来这几乎是一个最接地气的凡人楷模平静的一生,可事实上,戈雅生活在一个极其动荡不安的年代,他将见证西班牙如何在拿破仑铁骑下沦陷,也将忍受君主死灰复燃反动浪潮带来的痛苦与宗教裁判所对他自由创作的限制。

  接地气的画家与蠢驴子们

  戈雅是个凡人楷模,并不代表他没有个性。其实戈雅是个挺可爱的大俗人,不光偷偷讽刺他人,也常常自嘲。他的讽刺画没有攻击感与刻薄酸涩,反倒统统挺可爱的。

  戈雅是个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有正常虚荣心功利心。在成为御用画师以后,戈雅与上流社会相处融洽,他意识到假如自己有贵族血统,就能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可惜,在家族中追溯贵族血统却一无所获

  于是多年后,在版画组画《奇想集》中,他把自己年轻虚荣自负攀附权贵形象化成了一头驴子,这头驴子正在自豪地展示它的家谱,然而……它们也终究不过是一群驴。

  戈雅是个接地气的画家,许多素材来源于街头文化。当时西班牙剧场兴起了一种走马灯特效,比如戈雅与朋友观看过的《魔法力量》,女巫告诉牧师,油尽灯枯之时就是他死亡之日,于是牧师赶紧去给灯填油,而在他身后的墙上,影子幻化成驴子在乱舞。

  戈雅对这种走马灯造成的幽灵影子的特效乐此不疲。《奇想集》中的第43幅画,《理性沉睡、恶魔乃生》,用极简黑色画出了蝙蝠和猫头鹰等夜行动物,营造出梦魇氛围,也很像那些剧院中的走马灯影一般。在戈雅人生后期,迷信虚幻的鬼魅效果是他对人生的焦虑,对变疯的恐惧的投射。

  早期绘画风格

  要讲这位可爱的凡人,自然还是要按他人生的不同阶段来。

早期洛可可风格绘画 The Parasal 1776

  最初,戈雅接到的工作主要是洛可可挂毯稿与巴洛克宫廷画。开始为皇家挂毯工厂打稿时,戈雅创作了许多颜色明快的洛可可挂毯,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绘画技巧,后来吸引到宫廷的注意。不过挂毯厂工人提出抱怨,说细节繁琐无法复制,于是戈雅曾被要求精简他的挂毯底稿。

  在挂毯厂工作之外,戈雅积极寻求贵族肖像画订件。在肖像画方面,戈雅受荷兰画家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影响很深,戈雅不仅学习伦勃朗的光暗肖像处理,也同样绘制了许多伦勃朗式的不带感情的忠实记录面孔特征的自画像。

  大概是戈雅画自己画上了瘾,许多许多年后,当他终于成为皇室首席画师,担任为皇室主要成员画像的工作以后,就总是把自己也给画进去。在《唐·路易斯一家》中,左下角作画的正是戈雅本人,而最右方一脸怨气的则是另一位宫廷画师亚历杭多·克鲁兹,因为后者从未被委任以宫廷家庭肖像的重任。于是得以担当此重任的戈雅很是沾沾自喜,连在画作里都忍不住炫耀一下了。

  中期代表作

  最代表戈雅中期绘画风格的,也是他最出名的画作之一的,是《裸体的玛哈》。

  时任首相戈多伊向戈雅定制了两幅玛哈,一副裸体的,一副穿衣的,两幅画背对背地挂在旋转门的两面,目的是为了让宾客大吃一惊。惊吓别人的这种恶作剧,戈雅本人大概一定也很喜欢。

  裸体玛哈是“西方艺术中第一个渎神的,(可能是第一幅描绘了阴毛的),真人大小的女性裸体作品”,它没有假托任何寓言或神话故事。毕竟此前的女性裸体总要假托宗教或神话故事,各种各样的肉体都被冠以维纳斯之类的名字。而这次,裸体的玛哈的名字就是玛哈。关于玛哈的真实身份,有人揣测是戈雅倾慕过的阿尔瓦公爵夫人,也有人认为是戈多伊的情人佩皮塔·图多。这幅画也导致了后来宗教裁判所对戈雅的发难。

  意大利的美术史学家文杜里评价他:“他是一个在理想方面和技法方面全部打破了十八世纪传统的画家和新传统的创造者……正如古代希腊罗马的诗歌是从荷马开始的一样,近代绘画是从戈雅开始的。”

  拿破仑战争

  轻松愉快的生活总会被破坏的。拿破仑战争是戈雅一生的转折点。

  1808年,拿破仑发动入侵西班牙的半岛战争,戈雅当时仍在西班牙,他有一副望远镜,从自家窗户就能看到法国人处决西班牙犯人的山头。六年后,戈雅创作了《1808年5月2日》和《1808年5月3日》两幅油画以记录当时的情景,用色尖酸刻薄,一反以前和谐明快的颜色,《1808年5月3日》中举起双手的西班牙犯人仿佛是基督殉难的姿势。

  在西班牙艺术里,《1808年5月3日》与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被认为是这类悲剧性作品的巓峰之作。此外,戈雅另有《战争的灾难》系列版画,可能也是他对半岛战争及梅奥起义的描绘,控诉了法国人的暴行。

  最后的时光

  大概于1792至1793年,一场未被诊断清楚的疾病使戈雅变聋了。耳聋给戈雅的绘画生涯带来很大不便,尤其是攀爬在高架子上绘制教堂天花板装饰画的时候,因为登高对于丧失听觉的人是很危险的事情。

  然而困扰戈雅的还不止是耳聋,病痛困扰与战争创伤都给了他巨大的心理阴影。戈雅最后的时光一直被年老与变疯的恐惧所纠缠。

  1819年,戈雅买下了聋人屋。身心饱受创伤的他开始了黑色绘画(Black Paintings,关于战争、死亡、疾病的主题)创作。他在屋子两层楼的墙上创作了14幅宏伟壁画,描绘了孤独的人陷于阴郁和惊恐中的状态。毛姆小说《月亮和六便士》虽然以高更的经历为蓝本,但是最后与世隔绝,画满一墙的拥有巨大冲击力的秘密画作难道不是用了戈雅的事迹?

  这一阶段的最著名的作品《农神吞噬其子》来源于一个罗马神话故事:农神听信神谕,儿子将会推翻自己的统治,所以决定在孩子出生时,就吃掉他们,可惜被妻子Opis欺骗,朱庇特、尼普顿和普鲁托被石头替换掉了。画中描绘的的是农神萨坦如魔鬼般正在吞噬一个孩子的情景。

  1823年,费南迪推翻西班牙自由政府,恢复君主专制。自由宪政的支持者们遭到迫害,戈雅也遭到逮捕。其他人纷纷远走他乡。后来,戈雅在政治犯大赦时,获准前往法国。

  在法国,风烛残年、饱经沧桑的戈雅却在给友人的信中写到:“我还在学习”。——他是这样努力勤奋了一生。

  传记《这就是戈雅》封底上引用了戈雅本人的一句话:

  Fantasy abandoned by reason producesimpossible monsters; united with her, it is the mother of the arts and thesource of their wonders.

  被理性抛弃的幻想制造出不存在的怪物;

  而与理性结合的幻想却能成为艺术之母和奇迹之源。

  这可谓是对他兢兢业业追求艺术真谛的一生的最好概括。

  ---

  公众号:穆尔登格

  欢迎捧场(来答题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这就是戈雅》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