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红楼梦》是一本由蒋勋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2186图书,本书定价:420.00元,页数:201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一):让人不忍释卷的一本书
长这么大,头一次看到这么有趣的红楼梦,让人爱不释手。推荐给身边很多朋友,改变了普通人对待红楼梦陈旧的看法,它不仅仅是宝、黛之间的的爱情剧那么简单,还是当时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让读者对繁华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这本书太过于漫长,读起来实在是有些痛苦。蒋先生对美学的专业之学用于解读又有了一种新鲜的感觉,他更偏重于青春的解读,虽然我不是很同意他对贾宝玉的解说,更是对他对薛蟠的宽容完全不能苟同,但是从蒋先生的说红楼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三):无
对古典文学的传承
讲庄子、讲禅宗
每个人都是我们性格的一部分,黛玉、宝钗、薛蟠。是的,每次看到宝钗和黛玉相对,那种不忍,也是我性格中入世和出世的碰撞。
原先不在意的,惫懒查的,现也知道了。也是对各方研究透彻的,才能讲的这么许多。
佛心很重的讲解。
《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四):蒋勋的书让我觉得很舒服
蒋勋一直在强调红楼梦是本关于青春的书,那些大观园里的青春的小孩子们,他们真的很精彩。看多少遍,我还是最喜欢黛玉,喜欢她的傲气,她的清高,她的孤独。黛玉不爱与人接触,可她待人却真的是真心,比如她教香菱学诗。唉,这么美的一个生命。其实宝钗也挺好的,可总觉得她太世故了,她很聪明,却少了灵气,她太会做人了,少了自己的傲气。蒋勋老师的书扑面一股清新之气,让人看到不一样的红楼梦,是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五):《蒋勋说红楼梦》嗜欲深者天机浅
2017.6.25.0007
有没有一本书让你百读不厌?如果去荒岛只能带一本书你会带哪本?在你心目中排位第一的书是?哪本书让你常读常新、不同的年纪里读出不同的感悟?
我的答案是红楼梦红楼梦红楼梦…
《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六):处处慈悲
陆陆续续用一年读完这套书,一来我懒,二来我觉得这样的书得慢慢的品。我觉得蒋先生不同于其他的红学家,他写出来的红楼梦评说,没有高深的内容,朴实平凡却充满着美学,他说《红楼梦》就是一部佛经,里面处处都是慈悲。我非常欣赏与赞同蒋先生的这一观点,其实这与中国最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统一的,人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哪怕是一草一木,一花一世界,都是生命不同的形态,并且这当中夹杂着各种因果。蒋先生这部书中的另一个让我很钦佩的是他讲述的《红楼梦》中的青春世界,他细腻的分析了这些年青人的成长中的困惑、纠葛,其实在那个复杂的家族中,单纯的是这些孩子们的世界,也是曹公所留恋和记录的青春王国。其实许多红学家,研究得很高深却忽略了这伟大著作中最平凡的美,而读蒋先生的书,他会带领你用一颗平和的心去领略大爱与大美。
《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七):青春红楼梦
最喜欢的一点就是,这本确实不是红学书, 尤其不是讨厌的索引派。虽然点评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加入一些自己的个人情感,总体来说作者还是站在公正的也是他最欣赏的曹公所持的悲悯超脱的角度在讲解,尤其喜欢大观园建筑一段的解读,充满了东方韵味。在一些生僻的字词歇后语风俗诗句方面也给出了注解,给读者一段扫盲式深入体验。对宝黛爱情的解读和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作为美学大师给予读者的美学及人性的指导也很到位,一半了,读完续。 读到现在,作者已经提到了三件人生中必须要发生的事,深以为然,特此记之:1.有一个人能对你或让你说出 你放心 2.有一个人 能对你 或让你 说出 我的心都碎了 你还只是哭 3. 有一个人 能与你大庭广众之下 一个眼神就会意。 他说的是宝黛之爱,也常反思自己的生命中是否存在这样的人。我没有,还好人生刚刚开始,还有一辈子可以去寻找。
《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八):经蒋老师解读的古典文学魅力大增
用电子书、听书、借书三种方式,以最投入的态度完成了八本书的阅读
对于我这样的语文知识已全还给老师、连李鸿章这样的古白话都看不懂的人
看到《红楼梦》里的诗句一定是全部跳过的
其实早时看时根本不理解为什么《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著作
直到蒋老师为你抽丝剥茧
你才发现
才终于看懂
她是一部青春挽歌,也是一部忏悔录,充满了对主流价值文化的反省与检讨
在蒋老师的引导下,看深了、看透了,便一念成佛
难怪蒋老师说,《红楼梦》是可以看一辈子的书
《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九):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如果一本书可以让你反复阅读且每次感受都不同,对我而言,就是红楼梦了。蒋勋说红楼梦,把许多之前自己读时没在意的细节点了出来,并从文学理论角度分析了文本,让人给佩服曹公了。人生感悟也有很多。试举几粒。人生不是一个结局,人生是点点滴滴,一分一秒的过程积累起来的一种不可知的状态。结局不是最重要的,人怎么一步一步走向那个结局才重要。
从文学角度来说,《红楼梦》是一部最像镜子的小说,作者从不表明自己的观点,没有预设立场,只是呈现而已,这是一种高级的文学形式,也正是因为这样,不同的人看这部小说会看到不同的部分,产生不同的观点。还有作者多线索交错叙事却丝毫不乱不漏,“草蛇灰线 伏脉千里”的伏笔,甚至一些超前的心理描写,完美的小说范本。
真正好的文学绝不是八卦,一定是对人生在比较高的层次上的观察与领悟。这也是对那些索引考据派的批评。
没有经历自己人生的领悟多半是假的。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遗憾之处在于有些隐喻没分析出来,比如北静王身份大有趣味,忠顺王府对蒋玉菡的争夺,很可能背后是派系的政治斗争。不过这种政治斗争一深入分析就容易陷入考据的泥潭中,作者本意究竟是什么,只能是永远的未解之谜了。再就是青春、生命这种字眼过多,有些絮叨。
《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十):慈悲眼观佛心探
虽然这全套8本的书才只看到第3本,但已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动开始着手写心得了。这套书不仅仅是解读红楼梦的经典,而且是蒋勋老师传播美好和感动的佳作。
大学时断断续续读过一点《红楼梦》,但是读得有点囫囵吞枣,除了课文中节选过的经典篇章片段有耐心细读之外,大部分的情节都是一目十行地翻过去了,心得体会上也是只对宝、黛的情感留意较多,其它只是一个模糊的大概印象罢了。听说过考据派的红学家研究《红楼梦》,看到他们在计较何语出何典时就兴趣全无了。而《蒋勋说红楼梦》完全不同,按照蒋勋老师的话来说,他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读过三十几遍《红楼梦》的蒋勋老师的确功力非凡,他仿佛是作者附身,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残酷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使我们在不同的年龄领悟“慈悲”的意义。这种“慈悲”是看过生命不同形式的受苦之后真正生长出来的同情与原谅。所以在蒋勋老师的讲述中,你发觉《红楼梦》的主线其实是一群十二三岁孩子们青春王国中的喜乐哀愁,你会了解不仅主角们被作者浓墨重彩地刻画,每一个地位卑微的小人物也都被如实地描写,比如十七八岁的贾芸托王熙凤找差事中表现出的老成圆滑,比如长期不受关注的贾环用灯油烫伤宝玉的扭曲报复心理,比如宝玉的下等丫鬟小红为了接近宝玉做出的种种努力却被其它丫鬟唾骂,这些蒋勋全部都以慈悲的眼光看待,诠释出作者不忽视任何一个人物、尽力完整展现他们个性命运的心肠。
在读这套书时,我也会不断观照自身,比如某个人物的贪痴嗔念自己是否存在,以此为戒,提醒自己。因此书每读完一本,不但对《红楼梦》的理解深入了一层,在现实生活中的体会也加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