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深夜的回信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9-07 03:06: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深夜的回信读后感10篇

  《深夜的回信》是一本由苏丰雷著作,杭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17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深夜的回信》读后感(一):刘年久对《深夜的回信》的简评

  苏丰雷的诗,关注记忆朋友、日常事件以及个人遭遇苦痛拥有高度语言自觉写作针对性。有时他的诗略显笨拙,写得特别长,如《捕鱼》《青年英雄》,其中的诗感、诗味只在局部体现较深,而铺垫过多、过长,则无疑令诗歌本身显得僵硬拖沓,缺乏灵动之气。但诗人本身的创作,也在不断变化和趋于稳定之中。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期待,正如我们期待“荒芜之后的风景一样

  《深夜的回信》读后感(二):昆鸟对《深夜的回信》的简评

  我一直想写出“肯定”,但是我没能写出来。也许,这是心性问题。苏丰雷是那种天然地具有“肯定”能力的诗人,他不去怀疑,当然更不会犬儒。这种品质,于人于诗都是让人尊敬的。“当荒芜之后,波浪的苦痛黏人地侵袭,”这时,我们需要苏丰雷这样的诗人。苏丰雷写不公痛苦,写衰败和没落,也写对智识与诗歌的信仰。他将历史的、个人的,内在的、外在的,各种层次内容打造成寄托着吁求和希望的《木码头》,我想,他可以在这个码头等待“深夜的回信”,也可以从这里出发,前往“桃花源”,或去搬运重塑“桃花源”的材料。苏丰雷的诗是动人的,技艺也不断在精进。一个作为朋友的期待是,他可以更加准确、自在使用词语,以及,将对诗歌的信仰垂入更具体的历史判断中。

  《深夜的回信》读后感(三):江汀对《深夜的回信》的简评

  丰雷最打动我的,是《深夜的回信》上编,并不是它的形式打动了我,而是那种慰藉。《木码头》有这种慰藉,《深夜的回信》也有。我们这代人,受到里尔克的影响,我觉得里尔克特别有代表性,我在本届诗会主题的阐述中也提到了“布里格”,丰雷特别明白。“布里格”也是通过对经验的梳理找到了方向,《深夜的回信》上编,恰好也是这样的作品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11957/discussion/615760114/

  《深夜的回信》读后感(四):谢尚发对《深夜的回信》的简评

  到底什么是诗?他将以前分行的诗转换散文诗,实际上,并没有破坏诗的境界。在我看来,重要的是诗本身。外在的形式只是一个服务性的。或者,外在的这种形式标明了存在基础。语言可能是诗的本质,但是你想要的东西恰恰在语言背后。诗人更想提供关于什么是诗的那个东西。所以,不必过于纠缠于形式。常规的形式(分行)被摈弃掉之后,使诗成为诗的东西就自由地呈现了出来,可能这样更好。普通读者需要的可能恰恰是这个。因为,我们的诗也可能面向最广大的读者。 (谢尚发)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11957/discussion/615760114/

  《深夜的回信》读后感(五):沈彻对《深夜的回信》的简评

  看到这本诗集,我感受到江汀指出的慰藉。这种慰藉和苏丰雷本身把诗歌当成宗教相照应。并且我所感受到的苏丰雷这种对诗歌的宗教情结不是简单的因信称义和行为称义——虽然对于诗歌这一宗教,苏丰雷正恪守着自己的行为,他像一个苦行僧正游历在诗歌的道路上——而是进入了宗教的窄门,窄门之后还有一条小路,分岔开两条幽径,一条是泰戈尔所说,对于宇宙自然的大爱的理解,一条是对于这个世界在某种维度上的根本认识。在苏丰雷的诗歌里,虽然有忧郁迷惘色彩,但我隐约感受到他向诗歌完全敞开了心扉,这种忧郁和迷惘恰是他在用心探索着窄门之后的世界。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11957/discussion/615760114/

  《深夜的回信》读后感(六):蘇明对《深夜的回信》的简评

  汉语诗的心脏呼吸长相均是在二十世纪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而使旧体诗转为新诗的基本要素中有两个非常关键的是希腊哲学基督教神学在中国传播。在新诗诞生之初,鲁迅《野草》为其现代性精神开辟了道路,直到二十世纪末期,昌耀用他未分行的大诗体承接了这一传统。与法国出现了列维纳斯去世之后再无哲人状况一样,昌耀谢世之后,在中国则出现大诗人的缺失。新千年过去快要二十年了,我尚未发现一种整全性和无限性诗的诞生,目前的诗人不是在处理细小的经验,就是在摆置精致情感。我希望,一个诗人不要仅仅是个写分行句子的人。而诗歌的功能,不仅有布罗茨基所说的“文学有权干涉国家事务,直到国家停止干涉文学事业”,而且是要渗透到人世存在的方方面面,以重新安排科学经济、历史、哲学的形态。诗歌和诗人的任务应该是抗衡这个腌臜世俗社会无聊狡猾时代。丰雷的未分行诗,有前述那个传统之象,而在完成度和辨识度上还需精进。但无论怎么讲,丰雷都是我们属灵家族的诗人。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11957/discussion/615760114/

  《深夜的回信》读后感(七):西渡对《深夜的回信》的简评

  我写过一篇《论散文诗》。我的基本观点是,不存在散文诗这种东西。我们现在所谓的散文诗,要么是诗,要么是散文。很多散文诗作者处理的实际上都是现成的或已有的经验,现实的经验没有经过分解和再造,直接变成了文本的经验,也就是用文本去表达一个想法或某种经历。这种基于想法的写作,从方法论来说,是属于散文的,而这样写出来的文本,只能是散文的。高更曾经向马拉美请教写诗的方法,他说:“我满脑子都是想法,为什么就写不成诗呢?”马拉美说:“亲爱的高更,我们写诗用的是词语,不是想法。”丰雷这些不分行的诗对于经验的处理,与我说的那样一些作者完全不一样。丰雷的写作也涉及他自己的现实经验,童年经历,梦境幻想等等,但他把这些经验降解了,还原成意象、词语。他在意象的层面上处理经验,最重要的,他是用词语写作。丰雷的文本所呈现出来的经验是诗的经验,跟原始的现实的经验相比已有很大的变化。这种经验就是丰雷自己的创造。因此,丰雷写的是诗,尽管没有分行,它们仍然是最好的诗。 (西渡)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11957/discussion/615760114/

  《深夜的回信》读后感(八):夜深读《深夜的回信》

  1.句子的排列,或者补充说明前面很喜欢的部 分。有种特殊熟悉感觉。 毛茸茸的灰尘覆地,厚而均匀 而其他同学也是。 自打认识你我就这么觉着。 兴奋突如其来。 我应该回去。(“应该”二字) 2.修饰成分很入心的部分。 湿漉的忙碌 清芬渗入我的骨头 命运脆薄 淤泥深滑沁凉 成熟雨滴一颗颗蹦跳 3.觉着写得很奇特,感受力很细腻的部分。 青年男女玻璃门中鱼贯,门在某刻坏死 天花板是听进了心的孩子 被那些膈应的煤渣咬啮不停 一台布满雪花点的黑白电视机 4.有直接抒发感悟的部分 我依稀记得,在这风景没有陈旧之前,你曾以此为背景拍过照。而我看见的,就是这张相片…… 荒芜更加荒芜,远去的人迷途不返。 缓慢生活足够反刍时间绳子上打过的结。 前生已恍惚,充满太多的谬误。 我悲伤地远视你初涉人世的遭际,面对偌多不可克服的困厄,采用不成熟至此的应对视力更急剧衰退,因这漫长的刑期,只能被他用黄梅、庐剧消磨,别无选择。 5.整体喜欢的诗歌 暴雨 一首 擦拭 一首 父亲生意 一首 上篇除了《木码头》,别的诗歌应该算是仔细读了读吧,期间有自己暗自的揣度,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这里嘲讽了自己,因为其实我本身更偏向于从作品本身出发的,何况这里也谈不上了解作者,但暗自揣度的部分不知怎就变多了。后面的诗歌还会慢慢看,散文诗我觉着挺好的。有些改为散文诗,感悟的抒发更自然流畅水到渠成般的和谐

  《深夜的回信》读后感(九):质朴生态学与城市历险者

  1.

  在苏丰雷大部分的诗歌中,他的语言风格是极其朴素的,质朴到甚至不成其为诗歌。而他的诗性,存在于文本徐缓的展开中。

  他大部分时间在追寻、探索某种日常的神性或哲理,在这类诗中最好的发挥,我们可以看到弗罗斯特的影子。抑或说他的文本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呈现出他与生活的对话与深层关系

  这种本质上算散文式的写法是需要巨大勇气强烈自觉的。因为他和所有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发力点不是词语,而是叙事的节奏。这种写法是古典式的,因而也是不时髦的。从坏的方面看,他的姿态丝毫不具先锋文字风格朴实无华,甚至略显陈旧。比如P83的《朝阳街》,这种语言是去魅的,甚至毫无美感

  但也不乏好的诗歌,比如P94的《塔》,P104的《童年记忆及其他》,P117的《薄暮海景》,而我相当喜欢的一首是P99的《梦:另一个世界里的营造》。在他最好的诗歌中,丝毫看不见他对语言雕琢的野心,丝毫看不见他对词语的潜心寻觅。我愿意把洪子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评价王家新的词语——“朴拙”——用到苏丰雷身上。是的,他的文学传承——我将一遍遍反复提到——他的语言风格的朴拙,导致了他的抒情特征模糊,而叙事特征异常鲜明

  2.

  苏丰雷的擅长是写叙事诗,这既是他的优势,也是他的短板。他的诗人形象厚重沉稳的,而当他罕见地发出抒情语调时候,这不是令人荡气回肠,就意味着一场灾难。前者有P126《这不是你的一天》珠玉在前;后者有P132《沉落与拯救凌乱的意象铺陈。

  那他的这种早熟的、自成一统的风格有未来么?作为一个诗人,也同时作为一个评论者,我想到了梅尔维尔的《白鲸》。同样的粗粝,同样的不拘小节。我相信这种风格是能写出大制作的。祝福他吧。

  在这本薄薄的集子里,我还发现诗人对城市与乡村题材的书写,相当有自己的情怀角度。一个杂文思维的,批判现实主义的诗人。我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写作者竟是柴静。一个有担当的独立记者。其后我联想到了维尔哈伦,一个非常相似的“城市诗人”。

  我发现“灰色”这个词频频出现在他的诗中。这是他对城市的总体印象?作为一个定居北京的80后?或许吧,或许更多的到其他城市的旅行能够使他获得新的认知

  2017.11.18 李因

  《深夜的回信》读后感(十):李浩对《深夜的回信》的简评

  我本来要写篇关于苏丰雷的这本诗集《深夜的回信》的文章的,因为这段时期,我被自己正在写作的一个文本纠缠,还有其他事物干扰,没能写成这篇文章,心里颇有亏欠。我想对于我和丰雷来说,我们在今后写作中的时间仍然漫长,这就像一个旧式的仪式,需要彼此进入一个交织空间里,当“智识与宁静合二为一”的时刻,你才有可能超越“同时代”而进入同时代里去不断重读你的写作上的伙伴。苏丰雷的这本诗集,我很早就读到了,在这本诗集尚未出版之前,我在电脑上,就读过电子版,是子禾发我的,这也是我第一次集中阅读苏丰雷的诗歌。苏丰雷的诗歌,是非常动情的,他将他对人性崇高(即真、善、美)的捍卫,都努力实践在他的诗歌文本与诗学实践之中,这在今天这个时代是非常令人敬佩的尝试与努力,譬如他在《草原比生活平滑》(见《深夜的回信》,第11页)这首诗歌里这样写道,“我沉浸在孤冷的旅馆里,出神地呼吸你,和从你手肢上长出的女儿……”,我当时读到这句话,是非常吃惊的,一下子把我带入到一种思考之中,我在想他为什么这么来言说他的经验。这句诗里,隐藏着苏丰雷在写作上渴望新生”的气质,的确,他在往“新生”的路上艰难地行走着。在我对苏丰雷的反复阅读与辨识之中,他的诗歌,常常让我感觉他是一个晚成的诗人,这也许是他的诗歌文本带给我的多种可能上的想象,这一点是值得祝福的。同时,我在他的这本《深夜的回信》这本诗集里,发现他的长诗,譬如《木马头》、《在c大学的最后三个小时》、《塔》这些文本里,你会读到一座大山破裂的碎片,我们可以从这些碎片中体会到他隐藏和透露出来的一个庞然大物虚弱内心和崩塌途中的荒芜场景与破败山河。只是他在写这些东西的时候,他的经验和技艺内化的不够纯净。从他的这些诗歌中,还可以读到我们这一代人的身后发生了许多秘密猝不及防的历史的凶猛的变化,这也是我们身后的强大的现实带来的某种吊诡,是现实暴力地强行地闯进我们的生命与语言经验之中,谁都无法挣脱这些无形的无处不在的手爪。而我更期待苏丰雷在细节上的精湛表现,他和他的诗歌共同进入那个错综复杂的真相内时,他所面对的:他的情感,他身体内外的各种物相与精神,还有他身处的传统,我期待他进入那个幽微的地方,在文本上做出兼容与奇妙的呈现。在我看来这本诗集对苏丰雷以后的写作,至关重要。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11957/discussion/615760114/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深夜的回信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