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袁世凯传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9-06 04:2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袁世凯传经典读后感10篇

  《袁世凯传》是一本由佐藤铁治郎著作,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67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袁世凯传》读后感(一):关于“枭雄”的札记!

  袁世凯在过去百年间,见诸于所谓主流历史书籍标签利益熏心的野心家和有心有胆无能力的帝制梦者!在旧朝廷,以及以革命者呈现的新朝廷的统治者眼里,都是个叛逆!!

  如果以大而化之观点好恶来臧否袁世凯,似乎上述说法多少都不无道理!但是对一个人特别是身居高位,又权倾一时的掌权者/统治进行评价,此方法显然是失之偏颇,大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之况!

  读这本据说“被尘封于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几乎一百年之久,不为世人所知”的与袁氏当代的日本人做撰写的,被“国家清史馆编委会”赞誉为“堪称是一本难得一见又充满传奇色彩的著作”,到不是能够揭开袁世凯的内心与外能,更不是对其盖棺论定,只是可以从一个异乡人,当然未必是完全没有自己喜好的人的笔下了解更多的甚至是更客观的袁氏的一些情形,对全面了解乃至理解袁氏提供更进一步的注脚!!——而此书的确可以提供如此的注脚!!

  《袁世凯传》读后感(二):模糊的、清晰

  这是写于100年以前的作品作者是曾在中国、朝鲜生活居住了约三十年之久的日本记者佐藤铁治郎,由于本书付梓之际受到袁世凯长子的严正抗议以及天津政府和日本领事馆的封杀,而没有顺利出版,不过,幸好当时的日本驻天津总领事“认为书中所述内容应有可供参考之处”才得以保留了孤本散页样本,于是百年之后,我们才读到这样一本历久弥新的《袁世凯传》。

  其实,对于袁世凯这个名字绝大多数国人都非常熟悉,但是认识他也仅是历史教科书中那个曾经威风八面的大总统以及一不小心猥琐到令人不耻的复辟皇帝开始的。只是非滑稽的是此开始既是结束。因为袁世凯的复辟梦很快就被击碎了,而他也因此而抑郁而终,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可以说袁世凯对于我们来说,短暂地就像一阵旋风,就那样不明就里地刮进了我们的视线,一忽又疏地淡出了;又或者是一个跳梁小丑轰轰烈烈地来了,灰溜溜地就去了……其实我这样极尽能事地贬低他的时候,我的心里是非常虚的,因为除了这些我不知道他的太多过往以及成长经历,更不知道这样一个草莽是如何走到大总统的位置的,相信一定有他个人努力以及时势所趋等历史必然一面

  于是我对袁世凯的发迹史也充满好奇,我对与他同时代外国人眼中的袁世凯更加充满好奇。读《袁世凯传》为我揭开了这些疑虑。他没有显赫出身,没有所谓的功名,但是他能够一步一步走向高官厚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袁世凯传》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让那些模糊的历史人物渐次清晰起来,它始终客观理性地看待他笔下的人,虽然在行文方面过于迂腐了,但是很少带有自我感情色彩的总结以及评价,都使这样一本书更具了可读性,这么多年过去了,内容的新鲜性和可读性还可见一斑。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袁世凯如何成长以及发迹有很大的帮助,还对于我们了解彼时已然衰败到无法自保的清政府,竟然还有能力将朝鲜定为自己的藩属国,竟然还以肃清朝鲜内乱为名长期派兵驻扎在朝鲜等鲜为人知的历史给予极大的帮助。

  《袁世凯传》读后感(三):出来混的迟早是要还的

  袁世凯初登政治舞台的时候,中国已经即将走完自己最黑暗时刻感觉袁世凯还是很能混的,在朝鲜身先士卒,有点袁大胆意味,自己指挥清军击退日军,维系了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正因此得到了李鸿章的赏识。在天津小站开始练习新军,自己创建了一套训练手册,创练了一支新式陆军。正因为有了自己独特武装势力,他开始在政坛显露头角了。在维新运动中,他看清了形式,估计是看清了康有为的所作所为,这家伙简直是一大忽悠,把光绪煽动起来违抗慈禧,自己在旁边看热闹,这种人还能成事。至于是不是袁世凯主动告发有待进一步考察,但是总之他在此次政变中收获不小,换取了自己的政治筹码。他能忽悠啊,李鸿章、荣禄这些人对他都不错,当然袁世凯在军事上还是有自己才能的。

  在西方人眼中,李鸿章是“中国第一人”,是中国的改革之父。而袁世凯是李鸿章的最佳继承人,他“一直负责推动整个大清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少数可以左右李鸿章之后的政局、带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政治人物。他“虽然不是清国的改革之父,但他能让改革继续进行下去”。他“素质全面”,具有“异常才智”且“野心勃勃”。他善于利用政治时机并有能力把自己推上最高权力宝座。他吸取了中日战争和义和团式反西方的教训主张尽量寻求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支持谅解,以便推动保守的渐进改革。

  本来想维系清朝的统治,后来发现可能,立刻转换方向,支持改革。辛亥革命爆发,在群龙无首情况,袁世凯通过原北洋集团的势力,得到了内外的支持,得到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这点可以看出袁世凯还有很有政治头脑的,这么一个精明的人,最后也想登基做皇帝了,这点估计是被人忽悠的,自己也脑热了,高高在上冲昏了头脑,最终让自己也自取灭亡了。忽悠别人的人,最终也被别人忽悠了。

  小说的作者是日本人,所以凡是写到日本的事情,他总是带了喜不自胜的情调,可是翻译是中国人,我不太清楚,为什么这些还要这样翻译呢?真的我不明白。讲袁世凯就好了么,至于日本的称呼当然可以改变了。

  《袁世凯传》读后感(四):复杂袁世凯

  这书看着三观有点不正。虽说作者成书之时,借由的是袁世凯朝鲜发迹时,朝鲜观察时手中的各种抄录来信、电稿、笔谈等等,看着时间顺序大体也和袁世凯大事相妨,但其实不过是作者的投机取巧:是这位日本记者佐藤铁治郎为谋财谋名谋利而凭借自己的新闻敏感,多方收集资料的一种伪历史书罢了。书中对袁世凯的评价多有美化的嫌疑,一路读来,时不时地来几句明贬实褒的话让人受不了。书中牵涉许多晚清要人隐私,大多也是道听途说小道八卦-----这种上下靠谱的书遭到袁世凯长子和天津官员的封杀,是必然。可即便如此,书还是照样印刷,袁世凯长子袁克定不得不出银元购入再行销毁,整一个日本文痞的无赖流氓行径

  袁世凯其实是个命好,运好,能力也好的人,一生之中最大的败笔就是最后当个了短命皇帝。称帝失败后,袁世凯则吐露真言“总之,我历事时多,读书时少,咎由自取,不必怨人。”此书成书之时,袁世凯还没有做皇帝,作者行文之中对袁世凯许多言行也多有洗白白的倾向,真不知作者看到袁世凯坐了皇帝,又会如何评价。

  文中许多语句看着令人生厌,充满小日本欲亡大中华的险恶心理。虽然作者行文多有控制,但不时的点评之中仍这种露骨的倾向,包括日本对朝鲜战争也是,居然一再说明这是“日本仗义出兵”,是为了朝鲜好,是为了让落后的朝鲜觉醒、强大-----看着让人可笑可气

  在本书的跋里,作者写出为袁世凯感到惋惜的四个方面:1,戊戌变法里缺少手段,不能上下一心的冒险宪政,最终只是画饼充饥。2,新旧势力相斗之时,不懂制造舆论,两面三刀,落得一个专横跋扈。3,不能任人善任,门下多是巧言令色趋利附势之人,人才良莠不齐,终是让志士寒心。4,贪图权势,贻误国事。此四则明显也是将袁世凯的功过得失片面简单化了。不过,这种角度,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个人化的袁世凯。

  如何评价袁世凯,向来是一个倍受争议问题。作者在洗白白袁世凯之时,也极力抹黑其他与袁世凯政见对立或有分歧的要人。好而使之愈加好,坏则使之愈加坏-----一幅诌媚颜色

  《袁世凯传》读后感(五):“袁大头”的另一面

  最先知道袁世凯这个名字是从电影《知音》中获得的,虽然袁大总统的镜头不多,但给光头和坐在帝位上颤颤巍巍动作还是让人印象蛮深的,再后来知道他的名字是在小说《戊戌喋血记》和历史课本里,留下的印象和评价是:袁世凯是一个出卖六君子和窃取革命果实并妄图称帝的复辟者。我想这印象恐怕会有一定的代表性

  随着年龄增长,我逐渐意识到一般情况下的历史人物,往往都会被后人贴上一个标签,而这个标签往往只看到了这个人物的一个侧面,却无法得到一个立体的人。其实对于袁世凯这个人物也是如此,人们往往只看到了他的一个侧面,对于其人却知之甚少。幸而,这本《袁世凯传》为我们提供一个外在的视角,这个视角的好处在于作者是一个外国人,正如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正史野史要比对着看一样,这个外国人的视角好在一是不同于国人的眼光,二是也可作为一种对过往的补充

  在作者的叙述过程中,袁世凯的一生慢慢的展开,无论其少年时期的不学无术,仕途狡诈狠辣,还是其心机深远洞见时事都令人有了一种血肉丰满的感觉。在作者看来,袁世凯可以说是一个建树颇丰的人才,在现代的历史上,他是以现代的军队制度训练中国军队的第一人,他是建立中国警察制度的创建者,他是努力兴办教育的倡导者,他是中国司法制度的奠基人,他是君主立宪第一人,只有他在清政府大厦将倾的前夕,创造清代历史上身职位最多的记录。在这种认识下作者对袁世凯的评价当然是非常之高的。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他用曹操、伊藤博文、卑斯麦、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分别与袁世凯做了比较充分肯定了袁世凯在改变中国制度过程中所作的贡献,但作者认为作为开创者的袁世凯缺乏识人之能,所有的贡献都被手下无能奸诈的人弄得面目全非。在我看来,作者作为一个外国人,他可能没有听说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中国的古话,从袁世凯的成长历程来看,他以诡诈立足于军界,其所教之人绝非良善之辈。他所创立的各种制度和尝试固然有积极意义,但所任用之人无不是贪财聚敛的小人,所以要从袁世凯所处的环境和其成长经历来看,这一切有始无终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在我看来,袁世凯的一生更近似不读书的项羽、游手好闲时的刘邦、发迹后的李自成,但缺少了项羽的霸气,刘邦的识人之能和李自成的独挡一面——他的结果到是与李自成相似——在已经取得高位之后,被一时的虚荣而冲昏了头脑。

  《袁世凯传》读后感(六):历史人物总是有点模糊

  对历史了解不多的人,比如我,以前只是从正统教科书上知道袁世凯其人就是一个复辟封建帝王制度的坏蛋,一个破坏民主革命的坏蛋,总而言之是个罪人。看了这本外国人写的《袁世凯传》,发现对我以前对袁世凯的认识还是有相当颠覆作用的。作者记录了袁世凯的出身、发迹史,如何从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小混混,变身为一个大人物,一个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

  袁世凯虽然不是科班出身,却对中国教育事业做了相当重要的一些事情。作者认为,清末民初的袁世凯在很多方面都是开创先河之人,北洋新军、兴办教育、修建铁路、洋务贸易等等,说袁世凯的初衷是如何如何好,但是却都毁于唯利是图的小人、奸人,袁世凯每每识人不明,被小人、奸人蒙蔽。要说某些事被蒙蔽有可能,要是所有大事都是因为被小人蒙蔽恐怕说不通用人失察难免不被认为是一种开脱和借口,都用一个借口太单调了吧。

  其实本书并没有写到袁世凯‘篡位’、称帝等年月,除了说袁世凯出身官宦实则是一个不招人待见的地痞流氓外,很多地方貌似都对袁世凯吹捧有加,比如袁世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辈如何最终获得李鸿章大人青睐和重用,后来又被慈禧太后极为赞赏和倚重,被日本人恨之入骨。书中记载袁世凯并不是一个对‘上级领导’言听计从的人,相反他常常不服从指挥,我行我素,甚至倒行逆施,尽管如此,袁世凯却能把握事物要害,给他的倒行逆施找到最有利、最充分的理由。比如,清朝一开始对义和拳采取纵容的对策,但是袁世凯则不听那一套,他说:真正的义和拳是刀枪不入的,只要是能被刀枪打死的都是假义和拳,所以袁世凯在山东对义和拳始终采取严加防范、全面镇压的政策。袁世凯善于搞关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善于搞公关,每到一地,袁世凯都会打通各方关节,广交人脉,进而控制住人事,获得各种消息。书中还详细写了袁世凯驻朝鲜期间,如何对朝鲜这个清朝的附属国进行干预,袁世凯一心想把朝鲜变成清朝的行政省,由于各种阴差阳错,终归未能实现

  像袁世凯这样一个人物,他能在历史上占据位置,不可能没有一些过人之处,感觉他应该是一个亦正亦邪的人,怎么也比刘皇叔强吧。书中有不少历史照片,很多袁世凯时期的历史文献,之乎者也的文献。

  《袁世凯传》读后感(七):袁世凯从一个混混成长为权倾朝野的大臣,给我们什么启发

  1.能够认清时势,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袁世凯因不愿意读书而被吴长庆训斥时,毫不畏惧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不喜欢读书,只喜欢军事,并不是因为我敢于违背您的命令,而是因为如今处在一个竞争的世界之中,必须要学习可以战胜万人的计谋不可,难道仅靠读书就能建立功名吗?”袁世凯的这番话得到了吴长庆的认可,也因此得以进入军中,开始了自己的军事之旅。战乱年代,要想有番功绩必然要投笔从戎的。有时选择大于努力。

  2.从小事做起,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袁世凯从一个不学无术的混混成长为清朝权倾一世的大臣,离不开李鸿章的提携。我们从《袁世凯传》中的一个小细节就能看到袁世凯搞定上司的功力,袁世凯驻守朝鲜时,从朝鲜大臣口中探到一些秘密事情。在向李鸿章报告这些内容时,他并没有草草了事,而是对这些内容重新进行了加工,并谎称这是和韩王及执政大臣的谈话记录。这一加工,使报告的内容更加具有权威性和可信性,能打听到韩王及执政大臣的谈话记录自然表明袁世凯是相当有能力的。他在李鸿章心中的地位也是通过这些细节得以巩固的。

  俄国公使曾联合了美国等多个国家的公使,试图要将袁世凯赶出朝鲜,都没有成功。袁世凯却因此加官晋爵,除了袁世凯高超的外交手腕,李鸿章对他的庇护也是重要原因。这样看来,袁世凯注重细节也算得到了回报。

  3.储备人脉。在江湖上混,必得多些朋友路才好走,袁世凯这样有野心之人自然懂得储备人脉,当时政界有权有名声的人,袁世凯都与之交好。当然袁的交际手腕也是相当高的,我们略举一小例就可以看出他的交际才能。阮忠枢在袁世凯的门下主管文书之事,袁得知阮忠枢因缺钱而不能与校坊的赵熙官成婚时,便利立刻给老鸨送去了数千金,将赵熙官赎身送给阮忠枢。阮忠枢自然会因为对袁世凯忠心耿耿。

  4.心胸宽广,主动化解与他人的误会。袁世凯的二哥袁世敦,与袁世凯积怨很深。袁世凯欲与之化解矛盾,得知二哥要来天津。袁世凯便利亲自迎接,非常恭敬地接待了袁世敦,这也使得袁世敦很受感动,兄弟二人又重新和好。当时的袁世凯地位要比袁世敦高出很多,可是仍然放下架子,主动化解二人之间的矛盾,此等心胸也是值得让人佩服的。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位高权重的袁世凯尚且会主动与人修好,何况我们泛泛之辈。

  读史使人明智,世界千变万变,人性永不变。历史已过去,不论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我们都已无从改写,反倒不如在读史时学习一些前人的智慧充实一下我们的大脑,就像吃零食时顺便补充一下营养一样,益心益身,《袁世凯传》就是一份有营养有口感的零食,吃货们不妨一试。

  《袁世凯传》读后感(八):《袁世凯传:一个日本记者三十年中国、朝鲜生活札记》日本人眼中的中国枭雄

  最近我读了由中华书局推出的一系列来源于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历史人物点评。不得不说这些书作不失为很有特色的特殊角度阅读首选。尽管对于这些中国的历史人物有很多的记载,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一点便是不同角度和不同立场下对于他们的看法肯定意见无法一致。而正是如此的缘由,我们此刻也可以在现今这种各抒己见,言论自由的读书氛围中领略如此这般高谈阔论的随性发挥。很是惬意,很是畅快!

  《袁世凯传:一个日本记者三十年中国、朝鲜生活札记》一书便是出自于一个日本记者关于中国政局之中老袁的文字纪实。客观而言,里面的内容,评价,介绍可能有失公允,毕竟作者的立场注定着对于中国历史政局之中的偏见性不容抹杀,然而撇开这些难免的有色眼光评论,我们今日的中国读者很是可以从中感受一个更为多方面,更详细,多方位的袁世凯这个人物。尽管讲述的是中国的老袁,然而基于老袁的政治谋略,我们同样也可以从一个朝鲜的侧面进一步认识这个比较特殊的人物。

  对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我们不可否认袁世凯的某些政见和主张偏离历史前行的脚步。但是,他这样的一个人可以如此地获得这样的地位,拥有这样的权势,敢于宣扬这样的主张势必有其能力的存在性。所以说,这里的日本记者同样地没有否认袁世凯还是有相当大的能耐和政治主张。尽管他不能称之为是英雄,但是他却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名枭雄;尽管他并没有被世人认可,但是他却绝对地拥有着某些值得为人称道的手段和能力。那样混乱的时局,那样不堪的政坛,那样混沌的历史,袁世凯的存在和展露政局终究有其必然性和能耐力。以往我所读到的历史著作很多对于袁世凯否定的多。然而这里,我却看到了一个更为完整和形象的老袁形象。朝鲜之时的崭露头角,甲午战争之时的兵戈铁甲,颇有见地的自我升官智,晚清改革先锋的推动者,左右逢源之下的野心勃勃------

  不可否认,人总是有那么某些的私心和贪念。随着自己权利的庞大,一个政客也许在日益膨胀的权力欲望之中不断地扩张和追逐。虽然他的最终结局注定了他的枭雄地位,但是哪怕是日本记者也不得不字里行间透露着对于袁世凯的某些认可。

  事实上,除了关于袁世凯的品评,我觉得本书更在某种潜意识中渗透着作者关于记录政局人物,浅谈中,日,朝三国间的相互关系。更是值得为现在关心时局的人们作为某种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参考和渊源的深入了解。

  出自于日本作者的手笔,一部《袁世凯传:一个日本记者三十年中国、朝鲜生活札记》深入浅出地讲述和揭示着出自于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历史人物。很是可以让我们从中读到某些有别于以往的人物特色和点评来。

  《袁世凯传》读后感(九):换个角度看老袁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有人在讲过去的故事。既然是人讲的故事,那就有虚构的和非虚构的之说。历史既然是人讲的,那就有被改动的嫌疑,所以真正的历史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

  事实证明,世界上没有一个完完全全的好人,也没有一个完完全全的坏人,每个人都有着自身的功过,你应该一分为二地看他。但是,不管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他做的事情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个人总还是那个人,这些事都是他所做的,所以在一分为二之后,你还必须得合二为一,把这人当做整体来进行品评。

  袁世凯不是好人,当提起这三个字的时候,我就是这个印象。当然,这是自己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造成的,袁世凯到底是不是好人,历史上真实的袁世凯是怎样的,我们并不清楚,也不敢确定。只是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换个角度看看,听听别的声音,未尝不是件好事。这至少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在那些日本人的眼中,袁世凯是什么样子的。

  个人觉得,这本书写得还是很客观的。虽然本书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一个日本鬼子那种盲目的自大,到处都有作者对日本帝国主义犯下罪行的偏袒,但我们还是要承认,有关袁世凯的部分,他写的真的很客观。在某些敏感的问题上,作者也不轻易下结论,而是持着保留的态度,这一点实在是应该赞扬。毕竟写史最重要的就是求实,如果任意捏造歪曲历史,那样对后人造成的影响实在是太坏了。

  在否定袁世凯之前,我们必须肯定袁世凯。袁世凯能够在清末走上高位,这与他的个人能力是分不开的。要知道,不是什么样的人都能在二十余岁的时候搞定朝鲜那边的大事。在朝鲜的事情上,袁世凯无疑是有功的。而也正是他在朝鲜的优异表现让他发迹起来,一步步走向高位。所以作者也将袁世凯称为能人。除却朝鲜发迹,袁世凯的另一项功劳自然是小站练兵。这也是他的另一个能力。除去这些,我们还应该看到袁世凯在山东巡抚任上的建树。当时义和团之乱可以说是席卷京津一带,但是袁世凯却能让拳民无法在山东立足,山东在袁世凯治下保持稳定,他的能力也可见一斑。

  如果说因为袁世凯破坏了戊戍变法,恢复帝制就否定他,我觉得也不是十分公平。戊变之时,袁世凯已经算是身居高位,成为两方拉拢的对象。袁世凯做出最有利的选择,未必是错。恢复帝制只是袁世凯野心的体现,蒋介石虽然不曾恢复帝制,但他为中国带来了真正的民主嘛?尤其是老蒋在台湾的时代,台湾不也是个没有帝制的帝国嘛?

  虽然我很不喜欢这个日本人替日本说话的腔调,但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传记还是比较耐读的。我们从中可以详细、真实地了解到袁世凯的一些事情。毕竟袁世凯算是日本人的敌人,他们不会故意说袁世凯的好话,所以本书对袁世凯肯定的地方的确可以证明袁世凯的能力和功劳。

  值得一看。

  《袁世凯传》读后感(十):袁氏功过历史评

  袁氏功过历史评

  研究中国近来历史就跳不开一个人—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具争议的人物—袁世凯。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出现,文化学者不断的研究和国内外学术争鸣的活跃,对袁世凯的评价渐趋多元化,人们对袁世凯不再持全盘否定的态度。

  袁世凯一生到底有没有做过顺应历史潮流、有益于国家民族和社会进步的事情,这是深入评价袁世凯不可回避的问题。冷静地审视清末民初那段历史不难发现,袁世凯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能臣,并不像一些论者所说的那样“未建尺寸之功”。

  袁世凯的历史功绩主要有:

  一是驻使朝鲜,不辱使命。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袁世凯随吴长庆东渡平乱。在朝鲜期间极力维护清王朝与朝鲜宗藩关系,并因此赢得了朝野一致好评。

  二是编练新军,以振国威。1895年12月,袁世凯受命到天津小站练兵。他还着手兴建各类军事学堂,培养军事人才。这就开了“我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

  三是首倡新政,堪称楷模。他先后在山东、直隶力行新政,成为显赫一时的政治明星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支警察部队;联合张之洞奏请朝廷废除科举考试;发展近代新式教育。

  四是顺应潮流,颠覆满清。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被迫重新启用袁世凯。这时,他不仅可以像曾国藩镇压太平军那样对付革命党人,而且“他完全有能力在1911年底之前把这场革命碾得粉碎。”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与革命党人联手,将清朝268年的统治画上一个句号,并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迅速成为现实。

  此外,他还提倡实业,注重发展经济,提出的一些举措对近代工商业的较快发展无疑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有的论者在肯定袁世凯某些历史贡献的同时,却矫枉过正,片面夸大其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提出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无论是领导国民推翻晚清政府还是建设中华民国都“非袁莫属”,甚至把他的功劳抬高到同时代的孙中山、黄兴等人之上。他们认为袁世凯在执政期间“推行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甚至说他“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不仅前无古人,而且大大超过当时一般旧官僚”。 但是,袁世凯窃国是事实,袁世凯后来的破坏民主政治,废约法,停国会,公然搞洪宪复辟,对外善后大借款,甚至接受《二十一条》,这些行为毫无疑问是逆历史潮流而行了,造成了新的动荡。

  对袁世凯这位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确有必要深入研究,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让更多的人对其有更加全面的认识。然而,对袁世凯这样的政治人物并不值得做过多肯定甚至歌功颂德,而应客观公正地将历史的真实还给历史。(部分文字摘录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唐金培《重评袁世凯不可矫枉过正》)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袁世凯传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