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有人在那里等你去寻找》是一本由[英] 朱莉娅·格雷格森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480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013-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几年前看过的了,当时在Page one闲逛,看到这本书瞬间被色彩斑澜的封面吸引。事实证明其实封面和内容并不相配,但是却无比合适:纵使女主在艰难破败的印度生活中,也注入了作者有天马行空般的个人乐观主义。剧中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色彩,富有年代感的背景很是吸引人。
《印度,总有人在那里等你去寻找》读后感(二):用爱,致我所爱
安静的夜,读完了它。
我在思考,罗丝是否真正的幸福?手里握着的是现在,如果她放不下别人的过去,她注定爱着并痛苦着。
我在思考,朵儿是何等幸运,亦或者如古人所说的,傻人有傻福。人生应该就像这样疯狂的赌一把,不为遥远的未来,只为活在当下。
我在思考,薇瓦的倔强与坚强,人生的痛苦大多是自己加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只有当自己真正放下了,幸福才会来临。
《印度,总有人在那里等你去寻找》读后感(三):成长与人生普通平凡的快乐与幸福!
在二十世纪动荡的二三十年代,印度呈现更多的是暗流涌动,独立运动,民族纷争,一片乱哄哄,此时英人的高贵典雅、闲情逸致危机四伏。这就是小说的背景,让人感觉到有鼓声传来,绵绵密密,扣人心弦。
小说对印度异域风情描述并不着意,给我的感觉却像看风景纪录片,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情绪有丝丝忧郁。
三个年轻女孩莽撞的闯入,充满了传奇,她们表现出的勇气、活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是那种白人独有的性格特点,她们好像一直就是这样的成长着。
当今的世界,她们依然如此,她们的这种精神是人类进步的自然力量。我衷心希望我的女儿能从中有所体会,成长与人生能够获得从心底感受到普通平凡的快乐与幸福。
《印度,总有人在那里等你去寻找》读后感(四):有种幸福叫“总有人在那里等你”
我们总是有很多复杂的想法,关于梦想,关于爱情、关于生存等等这些美好的,虚构的,现实的,向往的,努力的。最能表现其特征的修饰词总是忽隐忽现,不断的将我们的感受跟生活中所有的一切联系起来,在现实贴近心的距离边,感受到最温暖的真实。淡淡地活着,常态下,仅仅在偶然间需要我们灵机一动挑战一下已经固化或者即将逝去的青春,在一纸浮华的辞藻中渲染不同的画面,慰籍干枯的想象。在若及若离的思绪面前,或许有些漂浮不定的情愫,隐约左右着我们的喜怒哀乐。
《印度,总有人在那里等你去寻找》这是一部爱情的誓言,是一部追逐梦想的独白,是一场异样的旅行,也是一本关于梦想、爱情、生存和三个女人之间友谊的故事.....读这本书时可以让我们逃离现实,放逐心灵。印度,神秘却让人向往。最美妙的是:印度,总有人在那里等你去寻找。这是世上最幸福不过的了。为真实的自我,为终生的幸福,决定勇敢一搏 。
1928年的秋天 ,当“恺撒一世”号豪华轮 船在孟买港下锚的时候,三个美丽的英伦女子薇瓦、罗丝和朵儿正面对未知的命运。
罗丝和朵儿是蜂拥向印度寻找如意郎君的“钓鱼舰队”的一员,她们为了自己的爱情而投入冒险。而薇瓦则是要回到童年成长的印度,重新踏入往日黑暗的家族秘密。
远别故土的三个妙龄女子,都想要发现印度或者说借助它神秘的力量找回自己。印度是否和想象中一样?她们又能否如愿收获幸福?
……
冒险是本书的一大亮点。我们在生活中遭遇的不幸不是贫困、疾病,而是生命意义的无法获得。当我们坠入低谷,这时我们不应该放任自流,而是要有冒险和创造的勇气和决心。通过冒险的旅程去发现生命中最美好的事情以拯救自己的人生,这是这本书的终极意义。
《印度,总有人在那里等你去寻找》读后感(五):带着放松的状态看这本书
如果我現在說我出點子帶你遊玩某個地方,你包車費就行,肯不肯?
對,故事就是這麼發生的。薇瓦靠著“護送”朵兒,蓋伊兩人得到的錢坐上從英國到倫敦的船到達印度。
扉頁上介紹這本書說作者為了這本小說曾兩次前往印度,相信也只有真正到達過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來吧。
看完書後看了下大家寫的書評,有相似觀點的地方就不說了。我認為這本書不適合在擁擠的地鐵,上班之餘等有別的事情阻滯的時候看,因為很大程度上這本書有一種“小資”的情調。在情節上,按照時間的推移,人物的情感,經歷的變化,不要做太多的回想。羅斯的的家信很大程度上可以表現出這個人物的形象,害怕孤單,對未來的不確定,不知道怎麼調整在新的地方堅強地活下去。薇瓦清楚自己要成為作家,孜孜不倦地寫,但她在感情上,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體會。
所有在印度這個國家發生的事,對年輕人,來自西方國家的年輕女孩,新鮮,未必刺激。想家的情況總會有發生,如何團結起來,實現夢想,堅強地活下去,作者的結尾給了我們一個答案。
慢慢讀,書很厚,花在上面的時間還是很值得。
《印度,总有人在那里等你去寻找》读后感(六):读完46万字之后。。
工作后读的第一本长篇小说,46万字在约30个小时的时间里紧密看完了。没戴眼镜看到第一天眼肿,看到头脑昏沉。读的上一部小说是在2014年3月份的追风筝的人。临毕业前的几天里,跑到空荡荡的图书馆,比起考研期间的座位空无一席,寥寥可数的复习的学生更让人显得安静。
这是一本以女性记录为主的长篇小说,三个性格迥异的女主人翁薇瓦、朵儿、罗丝之间的友谊爱情故事。作为女性的角度出发其实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有当下所谓的相亲式结婚后令人哀伤叹惋的婚姻生活,有孤注一掷的闪婚后获得甜蜜的婚恋关系,也有紧闭心扉的刚烈女子在经过生活困苦后终于打开心扉获得失而复得的爱情。
如果它是一部电视剧,或电影可能吸引不了我的兴趣。当时在图书馆选中这本书的时候是看中它描绘的是印度,多多少少也会涉及到一些当地生活的人文风情。了解一些也无妨。文中其实有涉及到这一点就是作为三个英国女人在印度难免会被人当做西洋风景,在政治混乱的时代被当地人怀疑,不同的价值观生活环境终究会让人觉得寸步难行,文中出现薇瓦被人劫持的情节其实想想有点突兀,面对生命威胁却仍要去细细观察周围的环境,事后却惊慌的把它埋藏起来对人轻描淡写。她最爱的事就是和儿童之家的孩子一同玩耍,陪伴并记录他们的故事。幸运的事是生命中遇到两三知己,你可以对他们展示真实的自己,无需隐瞒。也许有些人擅长倾听而往往他们心里的故事也会因此而埋藏得更深了。
一直有种想法就是记录我接触的家庭,每个孩子的成长,就像薇瓦的妈妈,钟爱自己的事业工作毕竟是会让人开心并且觉得幸福的事。到死后仍能留下自己的挚爱创作。生命本来就是转瞬间的事情,好好珍惜。
《印度,总有人在那里等你去寻找》读后感(七):总有人在那里等你去寻找
《印度,总有人在那里等你去寻找》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是近期所读的书当中无论从外表或内容上都让我非常动容的一本书。
不得不说,将这本书拿在手中,是兼具赏心悦目与稳重厚实的。书的封面很精致,也很有意味,在读完整篇小说之后再来看,确实挺符合小说的内容和意境,个人很爱这样的封面风格,清新、精致、有意境。
书的内容同样引人入胜,作者以印度这个神秘的国家为大背景,用丰富的想像力和多彩的笔触,描写了三个性格迥异的女子在去往印度与之后在印度生活的一段人生历程。之前我没有读过作者的作品,但是这部作品中细腻的刻画和叙事风格让我想到了简奥斯丁,几位故事人物的脉络相互交织,情感充沛丰富又曲折多难,最终都收获了自己的爱情,找到了各自的归宿。
书名很富有诗意,可是书中描写的现实却是生生的有些残忍,作者为读者展现了当时印度的社会情况,那是有些动荡的,处于变革中,有许多无家可归的孩子,我们书中的三位女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个人。有婚前双方一无所知,婚后逐渐相互了解、产生真感情的;有怀着自卑、莽莽撞撞,光看了外表却反被外表蒙蔽了,最终找到那位掩藏在羞涩外表下的风趣幽默男人的;还有被往日经历束缚,拼命否定自己内心情感,最后冲破屏障,来到那位痴痴等待她的男人面前的。
生命中的那个人总是在某一处静静地等待着,等待你去寻找、等待你向他走去。他会站在那里向你招手,可是路途中可能会有不少险阻、种种诱惑,有时会被一叶障目了去,错失了与那人相遇的机会。幸好我们书中的三位女孩子都历经磨难,找到了真爱。
她们三人之间日益增进的友谊也让我很感动。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印度,面对未知,从起初的新鲜感和无限憧憬,到经历了现实、感受了绝望,最终柳暗花明、皆大欢喜,绝对少不了她们三人的相互信任和相互扶持。正是有了这份可以安心吐露自己心事、互相鼓励打气、出谋划策的纯真友谊,三位才能在面对彷徨和痛苦时坚强勇敢,战胜心魔。
除了寻找对的那个人,我个人觉得还需要寻找自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更加重要和深奥的课题。书中的三位在印度的这段生活,是寻找真心人的过程,更是找寻自我的旅程。罗丝面对婚后种种不幸,找到了自强的自己,接纳了看似完美、实则有时怯懦自私的丈夫。朵儿自卑、莽撞,在经历了由此造成的“虚惊一场”后,无意间发现了风趣幽默的那个他,同时,也找到了自信的自己。薇瓦的内心封闭,不愿承认自己内心的情感,在承受了失去真爱的痛彻心扉后,终于直面内心,不再自欺欺人,找到了真实的自己,飞奔向那个一直在那里默默等待她的男人。
好久都没有这样跟着故事中人物的跌宕起伏而大喜大悲了,真是一次很好的心灵旅程,无论到哪儿,总有人在那里等你去寻找。
《印度,总有人在那里等你去寻找》读后感(八):她们的故事
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讲述了三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女子之间的友谊,和她们各自的爱情。
三种不同人的性格,也是三种不同的爱情。
罗丝的爱情,可能不能称之为爱情,有点像我们现在所说的为了结婚而结婚吧。由希望到失望到平和,也许是生活最为真实的模样,罗丝是否幸福,不得而知。
朵朵的爱情,来得有点突然,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现在的闪婚。但是幸运的是,她的爱情来得刚刚好,很适宜,很幸福。
瓦薇的爱情,可能算是最为常见的爱情的模样,彼此喜欢欣赏吸引,最后好的大结局。
罗丝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孩儿,在开始面对未知的生活时,她是软弱的。一路走来,当很多事情必须要一个19岁的她来独自面对的时候,比如跟着丈夫一直改变生活的环境,跟仆人之间语言的障碍,丈夫曾经的情人,怀孕独自生产,她变得异常的坚强。最后她找到了自己和自己生活的平衡,丈夫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即使不能相亲相爱,至少可以相敬如宾。她丈夫会对她很好,她自己也能悠然自得,我不知道她会不会幸福,是因为我觉得他丈夫对她没有同样的爱情。但从某一种程度上来说,罗丝也是幸运的。
朵朵是一个简单纯粹的女孩儿,她喜欢未知的生活,对生活有很大的热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失败的爱情后,还是相信爱情并有美好的期待。可能傻人有傻福吧,她丈夫是一个博学幽默聪慧的男子,他爱朵朵也知道怎么去爱她。因为朵朵就是很简单,很快乐的人。他们相处得很好。
瓦薇无疑是最吸引人的一个女子,美丽,独立,睿智,有梦想,但是她一直抗拒爱情。所以她差点错过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她不是孤芳自赏,只是童年的阴影让她性格就是这样,对人有一道防线,过于理智。最后也打开了心结,找到了最真实的自己,她足够幸运,因为爱她的男子还在原地。
婚姻就是一场豪赌,显然故事中的姑娘们都赌得不错。这本书的文笔很细腻,把发生在三个女孩儿身上的事娓娓道来,能慢慢的感受到她们的成长,自然和谐,伴随着印度特有的文化,让你的视角无限放大,思考着生命的真谛。
虽然作者塑造的这三个女孩子的形象并不深刻,但是很朴实,你会觉得他们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员,很真实。我看完这本书就想起毛姆的小说,他是刻画人物的高手,寥寥数语可能就会让一个人的形象在你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但这本书的作者换了一种方式,同样可以让人物形象在你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这本书,以瓦薇要寻找的木箱作为线索,瓦薇作为主线展开,以她们三人的友谊作为辅线,再在这上面添加其它材料,情节很紧凑,有一些浅显的政治文化因素夹杂在里面,所以真的很长一个故事。
《印度,总有人在那里等你去寻找》读后感(九):“读书”去印度
《印度,总有人在那里等你去寻找》是一部以直叙平铺表现手法创作的长篇小说,疲惫了魔幻现实主义和心灵鸡汤散文一类的读者,选择这样一本朴实无华的作品调整一下阅读口味,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作者在极为细致的景物描写,行为细节描写上很下工夫(也可能是译者的作为),很多人称这样的手法为“摄像机”式创作,顾名思义,也就是一个立体创作的手法。如果你是一个画面感强大读者,甚至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在脑海里看到一部电影在放映。
小说以印度被英国统治的印度为背景,作者用冷静的态度还原了历史上英国对印度最后的统治时光,同时也为读者献上了几条爱情故事主线;在顺藤寻瓜的过程中,你会看到印度这个神秘国度的风景、人文、社会现象和一些浅层次的政治。这本书一定会令一些没有去过印度的朋友对那里燃起向往之情,也会令一些对印度印象似是而非的朋友有一个新的认识。
书中“平庸的生活要靠爱情来改变,平庸的爱情要靠冒险来改变。”这样温柔却坚定的一句话,出自英国女作家朱莉娅•格雷格森之口,这种散发着野性和生命力的信念,为这本书赋予了独有的个性。文中将反抗“强加命运”,追求平等人格的过程描写得不露声色;尽管处处弥漫着独立女性的气息,却并不激昂奋进,而是采用慢工营造,沁入人心。小说中三个女主人公为了脱离命运强加的轨迹,不牺冒险远行,为了爱情、为了真实的自我、甘愿放手一搏,期间经历的心灵旅程耐人寻味。
如果你对书作者稍稍做一些了解,那么就会在阅读中时有惊喜发生。比如全文开头的情节:曾经做过女工的薇瓦,为作家德莱芙小姐做了助手,并且对这份工作十分热爱。于是,她也开始练习写作,初次体验到巨大的轻松和无上的愉悦,感觉就像躺在柔软的毛毯中一样舒适。她明白,她找到了此生的使命。
有趣的是,作者本人其实年少时就在澳大利亚内陆做过牧场女徒工,却始终抱有着成为作家的梦想。这种在创作之时涉及到作者一些自身类似轨迹的映像重现,我认为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现象。即使是虚拟小说创作,不融入作者真实的、有迹可寻的生活轨迹,那么情节一定不扎实,令人难以信服。
每个人在一生中背负的责任不同,追求的目标不同,也许你家里上有年迈父母,下有踉跄学步的孩子,没有一个“说走就走”的条件,却对印度这个神秘的国家充满好奇;那么这本书,会成为你一位要好的朋友。
那个总有人等待你去寻找的地方或许不是印度,但这本书同样会帮助你去找到他或她,就在——你的心里、你的身边。
《印度,总有人在那里等你去寻找》读后感(十):印度,一个超乎你想象的神奇国度
之前环中国之旅时曾顺道去过这个神奇的国度,因为是穷游,所以行程比较仓促,没有走几个地方就匆匆回国了,对它的印象也只停留在了表面。如印度的美女非常多,人与自然相处得很和谐,随处可见骆驼和大象懒洋洋的走在大马路上,乌鸦、鹰和松鼠也和国内的麻雀一样常见,另外宗教和民族也很多等等。
前几天找朋友借了几本书看,其中有一本是关于印度的《印度,总有人在那里等你去寻找》,据他说是刚刚买的。为了弥补当时没能在印度玩个痛快的遗憾,我决定先看这本书,神游一番也是非常不错的。在这本书中,印度这个国家,呈现给我的是另一种完全不一样的风貌,甚至还带了点小文艺小清新的感觉,充满了友谊和浪漫的爱情。或许是因为当时的印度还在大英帝国的统治之下,受英国文化的影响较大,如今时代变迁,现在的印度早已不是当初的印度了。但至少,书中描绘的印度也是对它其中一个时期的真实写照,而且作者为了创作这部小说,曾两次前往印度,感受印度的风土人情和神秘文化,力求为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印度。
大英帝国对印度的统治,是印度第一次获得来自印度社会之外的,超越印度教强大势力,彻底颠覆阻碍印度成为一个现代化民主共和国的种姓习俗的机会。甚至可以说,没有英国的统治,就没有今天意义上的印度国家。这本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之下,令我诧异的是作者对时代的把握非常完美,几乎再现了大英帝国在印度的最后统治时光。在“平庸的生活要靠爱情来改变,平庸的爱情要靠冒险来改变”的思想指导下,因为各种理由和原因,三个原本生活在英国不同阶层的女孩薇瓦、罗丝和朵儿决定前往他乡,寻找真爱,将命运交给未知。虽然听起来有点理想主义,也有点天真,毕竟生活中哪那么容易就漂洋过海去寻找爱情、寻找冒险呢?但这倒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提醒,提示我们要记得给平凡的生活寻找一个出口,一个可以发现不一样的人生经历的出口。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不过是想看看三个柔弱女子是如何在那牛尾扫街、猴子乱窜的炎热印度生活下来的,那样的环境确实让我都觉得很烦躁。至于她们后来怎么寻觅友谊如何遇见爱情,倒不怎么感兴趣。读到后面我发现我错了,她们不仅过得很滋润,还收获了满满的梦想和爱情。虽然中途也有幻灭、背叛和生死,但对于冒险者来说,这些不好的部分也是奇妙的际遇,看得我都有想再去趟印度的冲动了。
可能是因为我只喜欢冒险故事的缘故,对这种小姐妹情深,还有她们各自的爱情故事没什么看法,读到这些地方基本上都是略过,主要看的是印度当时的人文气息和社会风貌。但她们有勇气改变生活甚至改变命运,还是令我非常钦佩的。或许也真是当世界不能为你改变的时候,你能改变就只有自己。
对于对印度这个邻国有浓重的好奇之心的我们来说,因为工作上学或其他种种原因,短时间内不能去那里旅行,都可以通过这本小说好好神游一番这个大英帝国统治下的印度——一个充满友谊和浪漫爱情的国度,一个超乎你想象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