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白雪猪头》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7 03:33: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白雪猪头》读后感10篇

  《白雪猪头》是一本由苏童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雪猪头》读后感(一):你眼中的香椿树街。

  第一次听见苏童还是高三,在林先生的推荐下认识了这个人,看照片是个略显单薄的年轻人,感觉有点柔弱,有点腼腆。而阅读他的作品,已经是大二的事情了,那本《香椿树街故事》,成了我心中的一根刺,刺中许许多多我看眼中的人。阅读这些文字,就像看着一个细腻而冰冷男人坐在窗边,时而抬眼看看巷道口交谈的妇女,时而低头写着一个个荒诞却又真实的故事。他精确而敏锐地捕捉每一个人脸上表情,窥见了许许多多微妙的复杂的心理,那些人是你,是我,是每一个普通人。谈人性太乏味了,不如,我们来讲故事吧。

  《白雪猪头》读后感(二):《白雪猪头》小说集里的人物和意象

  《木壳收音机》 敏感的医生 收音机

  《两个厨子》 穷困的厨子 肉骨头

  《神女峰》 女人的出轨

  《水鬼》 神经的女孩 水鬼

  《小偷》 偷火车的小男孩 火车

  《伞》 被夺去贞操的女孩 雨伞

  《白雪猪头》 织裤子的母亲 猪头

  《垂杨柳》 逃逸的卡车司机 妓女小雪

  《堂兄弟》 堂兄弟的攀比 盖房吃饭

  《私宴》 博士收到小时候欺负他的暴发户的邀请

  《西瓜船》 冲动的少年 白瓤西瓜

  《拾婴记》 羊圈里的婴儿 推脱

  《茨菰》 逃婚的乡下女孩 照片

  《白雪猪头》读后感(三):沉重的烫手的社会百态

  我读完这本书感受最深的就是《两个厨子》。

  苏童的文章结构精致。题目是两个厨子,在文章中也充满了极与极的对比。表面上是两个厨子在的对峙,一个手艺精湛的厨子,一个冒失的厨房新手。当两个人之间的和谐被偷肘花的小孩打破,就反应出一个更加广阔的两个极的对比——贫穷与富有。更巧妙的是作者选择了一个贫穷与富有的中间阶层作为代言人,这样读者的代入感就更加强。

  这样一梳理,文章的结构还是安排的很巧妙。在巧妙的结构之下,作者有用细致的描写来打动读者的心。我脑海里久久难以忘怀的是黑厨子对于扔在厨房的那块排骨的渴望和来偷肘花的孩子的小小牙印。

  比起这些,故事情节的推动也非常出色。一是小孩偷肘花放还是不放,二是饥肠辘辘的黑厨子想带走厨余垃圾是否可行?还有最后厨子和孩子的关系。第一次的纠结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够包容,贫富阶级下的尊严丧失。而白厨子的挣扎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他愿意破坏掉职业道德来帮助他人。而最后黑厨子父子俩的依偎则让人感到了生活的辛酸。

  贫与富的比对放在哪一个时代都不会失色,因为这种差别那么残忍。明明是生活在同一个星球,却感觉是两个世界。

  《白雪猪头》读后感(四):画面感。

  距离上一次读苏童的书,已经隔了两年。我不太记得这本书中的某些文章在以前是否读过,不过,毕竟有两年的光阴摆在那里,自己也是在不断的成长,总归是常读常新的。

  还是那条香椿树街,以前读书,总是会去想象那条街道的样子,现如今,却没有了这样的假想,不过是一条寻常的街道,不过是那些寻常百姓的生活片段。移情换景,这些故事依然能够存在,它们或许也正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读《神女峰》的时候,仿佛自己也是坐在船舱里,看着人物的一举一动。不过,想到自己的三峡之旅还没有实现,又不甚唏嘘。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画面感极强。最近读惯了平实的散文,读起这本小说来,起初有些不适应,而随后便是手不释卷了。苏童真是一位讲故事的能手,这种感觉就像是以前读《夜谭十记》时候,听一群人摆龙门阵的酣畅淋漓。

  现在读书,总想着应该如何给它评分。给它五星是因为《西瓜船》和《茨菰》,我真得就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之中了,这种代入感是并不常有的。

  实在是无力评说故事的内容,总归是,平凡生活的背后,总会有那么一些故事,我们只管听与看,一阵唏嘘之后,什么也不想说了。

  《白雪猪头》读后感(五):读后感

  《木壳收音机》,莫名其妙。

  《两个厨子》,白厨子尽心做菜,坚持厨子的操守。黑厨子心里眼里只是肉。黑厨子想把那根扔进垃圾桶的猪大骨带回去给孩子熬点汤——富人的垃圾堆是贫者不可企及的奢侈。黑厨子最后宁愿吞馒头提前离开。白厨子让他带走了那根骨头。白厨子说:这***什么世道?……厨子的规矩是厨子的规矩,反正你又不是厨子。

  《神女峰》,两男一女。一对情侣要去三峡看神女峰。上船当天,描月就与李咏的“大哥”老崔对上了眼,二人在武汉下了船。李咏黯然经过神女峰时,突然露出一种难得而古怪的微笑,他盯着神女峰凝望了好久,最后说,操,这就是神女峰?——神女峰原是女子贞洁守身的象征。

  《水鬼》,不明所以。

  《小偷》,偷了朋友偷来的小火车,被他出卖的朋友最后还把小火车的钥匙给了他。

  《伞》,姨妈给了锦红一把漂亮的花雨伞。锦红盼着下雨出去显宝。伞被风刮脱手、被春耕捡走,两人发生冲突,锦红被春耕强奸。春耕妈:春耕不满十八岁。再怎么闹我儿子也死不了,你在这么闹下去,锦红以后就嫁不出去了。春耕被送去了少年管教所。锦红嫁给建筑工人,不愿行房。母亲气到中风。离婚。锦红一生最爱那把雨伞。一个雨天,锦红撑着红色尼龙伞找到春耕,希望与之结合,春耕拒绝。锦红很快和一个将近五十岁的患有糖尿病的男人结婚了——这个男人大概不举。春耕把那天锦红落下的雨伞还给了锦红的姨妈。年少时锦红在春耕双腿缝隙中看见的雨伞——红色蘑菇,可能是春耕的生殖器。

  《白雪猪头》,难得的一个比较温馨的故事。物资匮乏特别是猪肉短缺的年代,母亲与张云兰之间的恩义。

  《垂杨柳》,原来路边有为长途货车司机开的带***的旅店啊。肇事逃逸。

  《堂兄弟》,地基相近的两兄弟互相攀比。累。

  《西瓜船》,对乡下人充满偏见。寿来因为一个西瓜捅死了无辜的福三。寿来家里放话出来了,寿来才十七岁,未满十八周岁算少年犯,是去劳教,不会枪毙的。两方都很痛苦。福三的母亲来找船,逐渐受到大家的怜悯与尊重。从对福三母亲的大量描写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厚道的一个人,也就间接表明了福三是一个怎样的人。可叹。

  《拾婴记》,村里城里民间官府谁都不愿收留一个婴儿。最后婴儿变成了一头小羊回到了罗文礼家的羊圈?

  《茨菰》,思想先进,要解放妇女,但只让她出走是没有用的。

  《白雪猪头》读后感(六):世间人情味

  苏童的《白雪猪头》是一个充满计较和人情的故事。

  故事围绕“我母亲”买不到猪头来展开: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家家户户都有四五个正在长身体的小孩,孩子长身体要吃肉来补充营养,但猪肉要凭肉票才能买到,于是不用凭票就能买到的猪头就成了紧俏货。“我母亲”总也买不到猪头肉,因为她还没意识到,买猪头需要跟肉铺的售货员张云兰搞好关系。

  母亲性格耿直,脾气火爆。一天早上,她去肉铺排队买猪头,明明看到从肉联厂拉来了八个猪头,而张云兰摆上柜台的却只有四个。排在第六位的母亲,因为没能顺理成章地买到猪头愤愤不平,在大庭广众下和张云兰大吵了一架。为此,她得罪了张云兰,失去了买猪头的机会。

  母亲言语上要强,说不吃猪头也饿不死,心里却对总能轻易买到猪头的女邻居——小兵的母亲羡慕不已。小兵的母亲是个热心肠的人,她直言“我母亲”得罪张云兰是不明智的,并现身说法,讲明了跟张云兰搞好关系对于买到猪头,让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还自告奋勇,当起了“我母亲”与张云兰的和事佬。

  张云兰托小兵的母亲送来一匹蓝绸布,要求缝纫手艺精湛的“我母亲”为她的丈夫和孩子缝五条裤子。寒冬腊月,母亲为了能和张云兰的关系破冰,让孩子们过年吃到猪头肉,熬通宵为张云兰缝制裤子,为此遭到了全家人的误解和冷嘲热讽。

  但“我母亲”没料到,就在五条裤子大功告成时,张云兰却突然由肉铺调到了酱菜店。母亲想通过讨好张云兰来买猪头的打算,随即也像竹篮打水一般落空了。

  故事的转折,是在张云兰调走后一个下雪的早晨,张云兰冒着皑皑白雪,提着两只硕大的猪头送到了我家。此时“我母亲”因为接连熬夜而正在睡觉,张云兰为了不打扰“我母亲”休息,悄无声息地将两个落满了白雪的猪头放在我家门口。临走时,她发现我和“我三哥”正在雪地里玩耍,因为没袜子穿而双脚冻得通红,还把为自己孩子买的两双尼龙袜子穿在了我和“我三哥”脚上。于是,我和“我三哥”得到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双尼龙袜。

  小说有一个看似闲笔一挥,实则余韵深长的结尾:我母亲和张云兰后来也没有交成朋友,但她有一次在红星路的杂品店遇见了张云兰,她们都看中了一把芦花扫帚,两个人的手差点撞起来,后来又都退让,谁也不去拿。我母亲说她和张云兰在杂品店里见了面都很客气,两个人只顾说话,忘了扫帚的事情,结果那把质量上乘的芦花扫帚让别人捞去了。

  苏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先锋派文学作家的代表。在大学时,就很迷恋他作品那种光怪陆离而又不置可否的气质。从《一九四二年的逃亡》、《妻妾成群》到《我的帝王生涯》、《城北地带》以及香椿树街的故事系列,再到近几年的《河岸》、《黄雀记》,在他的笔下,南方总是湿热阴郁的,少年总是敏感忧伤的,人性总是扭曲异化的。然而这篇写于2002年的《白雪猪头》,以及《人民的鱼》、《一个礼拜天的早晨》等,描绘的却是平凡而鲜活的市井百态。此时,苏童依旧保有着“香椿树街”系列的坚韧与荒诞,但同时也开始回归对现实生活的细致关注,着力于叙述小人物的人生百态与喜怒哀乐。

  小说以一个的孩子的视角,叙述了一件家长里短的平凡事,看着像一篇稚气未脱的流水账。然而这种看似平滑松弛的语言,却刚好不温不火,恰到好处地描绘了现实生活中的琐碎与喧嚣,再现了六七十年代那段拮据不堪的艰难回忆。

  在情节设置上,故事结构并不复杂,但却做到了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一个有着五个的孩子的母亲,面对孩子长身体需要吃肉的迫切需求,把买猪头看作了自己义务和尊严。在按正常程序可以买到的情况下,却因为售货员张云兰滥用支配权而与猪头失之交臂,她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某种不公,进而和张云兰大吵了一架。此时,母亲的愤怒和不甘,张云兰的泼辣与跋扈已跃然纸上,双方进一步的冲突也仿佛正在蓄势待发。

  但艰难的生活现实以及对子女的爱与责任,却使她不得不压制这种愤怒,甚至放下自尊,为了孩子们要吃肉的肚子,去讨好掌管猪头支配权的张云兰,熬夜为她们家缝制五条裤子,甚至遭到了自家人误解和抱怨。结果裤子缝好了,张云兰却调走了,母亲的愿望落了空。读者又开始为母亲的艰辛与委屈感到心疼。而此时由于我们看不到张云兰的内心变化,在情感是无疑仍是站在母亲这边,因此张云兰依旧是个不折不扣的反派,站了读者情感的对立面上。

  好在作者最后给故事创造了一个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光明结局。春节前某个风雪交加的早晨,张云兰毫无征兆地送来两个猪头,并把自己买的尼龙袜子送给了兄弟俩,在这一剧烈的情节反转的同时,我们既为母亲的最终达成所愿,全家人过年能够吃到猪头肉感到高兴,但更大的惊喜是,此时张云兰和母亲之间所有的摩擦、怨怼、猜忌和不平等都顷刻消解了,我们由此认识到了一个有血有肉,讲人情,懂感恩的张云兰。并以回忆童年般的视角,感受到了人情的温暖和人性的美好。

  母亲虽然和张云兰最终也没能成为朋友,但她们却惦记着彼此的好,所以在杂品店不期而遇时,尽管有些生分客套,还因为互相礼让,将一只上好的芦花扫帚拱手让给了别人。但此时她们的客套,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相互理解、信任上的彼此感念,惺惺相惜。

  生活在这样一个人情的社会里,我们有时也难免会遭遇一些“我母亲”般的不公和委屈。特别是需要办点什么事情的时候,明明可以有章可循,按规矩办事,可操作起来,总绕不开“有关系好办事”的现实和思维。甚至连只是掌握了几只猪头分配权的肉铺售货员“张云兰”们都深谙此道,将利用“公权”做人情与为己谋利的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但故事围绕猪头这个在生活中很常见的食物,通过描写母亲开始时因为“抢买猪头”与张云兰的对抗,到“为买猪头”而曲意讨好张云兰,再到张云兰“送猪头上门”以及“杂品店重逢”,给在这个人情社会里遭遇到不公和委屈的人们,一丝温暖而光明的安慰。让我们看到,人情是一把双刃剑,不只滋长龌龊和腐败,在运用得当的时候,同样具备温情与美好的一面。

  最近看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电影的情节相较于《白雪猪头》更为简单:平平淡淡的一天,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好像什么要紧的是都没有发生,只是在一举一动,只言片语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需求以及埋怨与不甘,越发感受到了人性本身的复杂。我们与身边的任何人交往,都不可避免地带着自己主观的目的、判断、执念和算计,所以世上本没有理所当然的好,更不应有不求回报的爱。哪怕是父母、夫妻、亲人,也都是如此。更何况在形形色色的社会交往中碰到的人,就更没有义务无条件地对你好了。

  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相当一部分都是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即使不尽然,最终也不可避免地要通过沟通交流来解决。凡事在不突破原则和底线的前提下,与其用埋怨与愤懑的眼光审视人情社会的种种黑暗与不公,不如多些人情味,多想想他人的好,体谅一下对方的难,这才是人情的妙处。

  在变幻莫测,后会无期的生活中,给彼此一些温暖和宽宥,我们的人生之路才会走得更加坦荡和安心。

  微信公众号【闲情故事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白雪猪头》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