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Learn More, Study Less》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9-03 04:5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Learn More, Study Less》经典读后感10篇

  《Learn More, Study Less》是一本由Scott H Young著作,USD 39.00出版的147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0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Learn More, Study Less》读后感(一):策略方法一个都不能少

  全书讲了一件事:整体学习。分成两部分:策略和方法。

  关于策略,个人印象最深的内容是:

  1、引子里的话:多角度理解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才是自己的;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2、结构模型高速公路。这是策略内容的主体

  要多练习在不相及的知识之间找联系、找模型的技巧培养“跳出盒子思考创造力

  方法基本是老生常谈,本书的贡献是把各种方法组织到策略框架中。这使我明白一件事,以前大多只关注方法,没有关注策略。需要一个显性的策略,方法才成体系,方法是策略的落实。

  最让我一震的方法是以项目基础的学习,这个用来终身学习太有用了。最终能够有实际应用的学习才能让人保持热情。这是对我以前“读万卷书”理想完善

  一句话很对,任何方法也没有热情重要。热情与方法的关系,热情是根本,方法也不可或缺不然可能效率低下

  《Learn More, Study Less》读后感(二):学霸模式开启之序章

  Learn more, Study less

  1.聪明是什么?

  聪明是指能学的更快、记得更多更牢,而且信息的组织非常适合完成自己的目标,并随时能够提取出需要的关键信息或者要素。聪明人在学习中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技巧,有些人意识到这些,大多数则是无意识地应用,除去智商自制力因素外,懂得方法才能让我们更有效率的学习。成绩=时间*方法*效率,聪明人懂得先找方法,笨人却只肯下时间,所以相应的,不同地策略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

  2、怎么做一个聪明的学习者

  1)观念

  学习并不是整理盒子,学习就像编织一张大网。有些学科你可以轻松“,你读起这些科目的毫不费力兴趣盎然,一切内容看起来那么浅显通俗原因何在?因为你的脑袋里已经有这些科目发达知识结构,假如说结构就是脑袋里的城市的话,那么这些城市一定是道路四通八达路面整洁而且交通井然有序,虽然车水马龙,却从不见交通堵塞。构造一个城市而不是整理箱子的学习是从整体性学习开始的。

  2)整体性学习

  整体性学习策略强调将信息编织到知识网络中,而不是给自己加上机械记忆负担,将知识与情感(即使是很小的情感)相联系总是比干巴巴的知识更容易记得住。

  1.结构----关于某个学科的知识之间联系的总和

  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就是绘制一份优秀地图,就是建造、规划一座设计良好的城市。建立知识结构时,你的目标就是在各种知识之间建立尽可能多的联系。聪明的人会很自然地这么做,每学习一个新概念,都会自动地与其他知识相联系。

  2.模型----假如说结构是整体性学习的门户,那么模型就是开门的钥匙,模型是简化的结构,它是结构的快照,更为简单和储存。模 型对于快速学习新概念至关重要,新的知识将以此为基础进行联系和优化。形成模型的方法包括比喻法、内在化和简图法。

  i)比喻法:寻找历史中的故事图像或是过程,它与我们现在学习的有某种类似。(重点

  ii)内在化:为你正在学习的东西创造脑海中的图像、在这幅图像上加入其他的感官和情感、寻找图像不适用或不足地方,防止产生错误的联系。(注意纠偏)

  iii)简图法:创造流图、概念图或图像图,将若干观念联系在一起。

  3.高速公路----不同结构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创造性的思考。

  拓展才是整体性学习的真正开始。首先你已经对信息的字面意思有一个基本的理解,现在你可以开始将这个信息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了,在这个阶段你将要应用模型来简化和扩展你的结构,同时你也要拓展对信息的理解,包括信息的由来(问为什么?)以及与其他信息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作者提供的小练习:接下来的两个月,每周抽一次时间,看看学到的知识如何应用于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

  花5-10 分钟罗列各种可能应用的地方,确保至少有20 个用处,不要嘲笑那些看起来可笑想法,只管顺着自己的思路写下去。如有可能,请将这些想法付于实际行动。)

  3.如何变得更加高效

  以下是成为高效率学生的一些关键点

  1)能量管理

  增加能量(健身、膳食、睡眠) ;线性计划平均安排时间执行工作,而圆形计划安排则先集中小部分时间做大部分工

  作,集中90分钟什么都不干做最重要的事情

  2)不要“学习”

  注重的是学习的实质,而不是学习的表象埋头苦干、读书)

  一、阅读材料

  二、完成各项作业课堂上做笔记

  三、应用整体性学习方法处理某些难点。

  四、考试前,针对学习材料做一次流笔记。

  3)绝不拖延时间

  周/日(W/D)目标体系

  W/D目标系统是我知道最好的对抗延迟的方法,办法很简单:

  1)在每周周末,列一个清单,包括所有的任务、作业以及你想在下周完成的读书和学习活

  动。

  2)在每天晚上,检查你周计划,列出每日目标清单。

  4)批处理

  1)工作量

  批量作业法最适用于将那些需要时间不长的零散工作放在一起做。超过3-5个小时的工作用批量作业法,效果就不

  好了。

  2)一次性完成作业。将一个花3 小时就可以写完的文章,分成15 次零散时间内完成,肯定浪费很多时间,每一次都要花时间重新鼓起写作激情才能开始正式的写作。(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提高注意力阈值。

  注意力阈值就是指集中完成某项工作的最长时间,超过这个时间,注意力就急剧下降。,通过不断接受越来越多的批量作业,你可以逐渐提高你的注意力阈值,阈值越高,表示能一次完成的工作量也越大。

  4.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和挫折感常常相伴而行,没有老师在旁边指点什么是对的和什么是错的,或者有本指导书告诉你下一步该怎么办,自我教育需要比上课更多的耐心。没有任何方法、技巧、技术诀窍能代替动机、兴趣和热情,学习需要理由

  《Learn More, Study Less》读后感(三):秘诀就是大量的联系!建成高速网络

  不明白这本书什么没有出版了的中译本,还是我没找到?

  全书的核心在于“整体性学习”五个字,总结起来就是“联系!联系!再联系!”

  具体做法就是动用所有的感官,想法,把你能联想到的东西尽可能的勾连在一起,建立起一个四通八达的高速网络,就像我们的城际高铁,建的越多,网络越完整运行速度越快,理解也更透彻

  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应用”一节。试想,看了《管理》以后,每次看财经新闻模拟自己是CEO的感觉;看了广告以后,就想象自己是创意总监情景绝妙创意;看了...以后就小规模模拟试验一下,人生又多了许多分的乐趣和意料之外的收获,你说有意思不?哈哈

  当然,更好的做法是把你所有的好想法,过程当中的点滴想法记录下来,会让你的人生从此开始一点一滴的不一样起来......

  初学者需要谨记的就是:“一开始采用这些技术可能反而降低你的学习速度,这不奇怪。任何新事物都有一个适应期,例如长跑运动员为了提高成绩,学习某项新技术,一开始反而成绩会下降一样,学习也是如此,一旦你渡过了不适应,学习效率将会突飞猛进

  整体性学习需要时时刻刻在学习中应用,用得越多,效果越好。”

  《Learn More, Study Less》读后感(四):教人学习的一本书,值得一看

  很可惜,在学生时期没有看过这本书,现在上班了才开始学习如何去学习,好在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什么时候都不为晚。

  刚囫囵吞枣看完第一遍,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在我接触到的信息里面,也不乏一些学习方法,有些过于具体,针对性过强,有些过于虚无飘渺,听起来像是迷信,还有一些我试过,可是效果不佳。整体性学习这一套系统和方法让我对于学习的认识更进一步,对于知识的分类,记忆的方法,建模和联想比喻等等,都是我新接触到的,概念都是知道,但是用在这个领域确实让我豁然开朗

  其实,最让我感兴趣,我觉得写得最好的还是第三部分。第二部分讲具体的知识分类和学习技巧,有些方法可能也不能适用于每个人。但是第三部分讲的是一些提高学习效果所必须的技能品质,能量管理、拒绝拖延、批量处理、自我教育、克服障碍设置目标,这些技能或许在其他读物上或多或少进行过介绍,而作者也体贴的为各种主题进行了推荐,我想我后续的读书书单也有了头绪。整本书穿插着一些可执行性较高的挑战,也介绍了很多作者自己的学习实例,对我很有帮助。

  其实,对于我来讲,学习确实枯燥,作者给了我一种可能,就是让学习更加丰富,更加多彩。最后感谢作者的分享,以及译者翻译。翻译其实是亮点结合了中文的特点给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意译,也把译者对于作者的理解体现在了书中。

  每次捧起一本书,都需要莫大的勇气,这边书我还要去实践和再次阅读,学海无涯,且学且珍惜,自勉。

  《Learn More, Study Less》读后感(五):Learn more study less 笔记

  读的是英文版,notes 如下。不过因为豆瓣忽略了所有的格式,可能没有办法看清楚书本的结构与重点

  art I The holistic learning strategy

  Construct

  When building constructs, your goal is to create as many possible interconnections as possible between ideas. Smart people tend to do this process naturally. As each concept comes up, it is automatically linked with other ideas.

  Your constructs weren't built in a day. There is no magical technique to immediately “get” any subject. Having a powerful construct comes from linking concepts together, one idea at a time.

  Models:

  Models can take a variety of forms. The goal, however, is always the same: compressing information. By taking several core concepts and linking them together into one form, you create a model. Models are essential when you are just starting to build a construct or making large additions to current constructs.

  Models do not need to have perfect accuracy, they only need to combine several ideas to make them more manageable.

  A model doesn’t need to be an image. It only needs to be an existing understanding that compresses several key ideas into one.

  Highway

  linkages between isolated constructs. A highway is a reference that links two completely different ideas. If you were reading a biology textbook and made comparisons from evolution to business courses you are taking, that would be a highway.

  highways help with creativity. Thinking “outside the box” might as well describe people who think outside of constructs. Highways allow them to do this by making connections between areas that they didn’t previously think were connected.

  Familiar constructs:

  ensory constructs

  Relationship constructs

  asic math constructs

  The Sequence of Holistic Learning

  1) Acquire

  implicity, volume, speed

  2) Understand

  3) Explore

  A holistic learner would take the formula I mentioned in the last phase, and explore it. Where does it come from? What do the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the formula represent? What elements of the formula can be altered and how does that change results? What other formulas are similar to this in function or form?

  Answering these questions may take a bit of time if you aren’t used to them. But once you make these methods a habit, exploration will naturally take over. Understanding won’t be enough because curiosity will drive you to connect it to new material.

  depth, lateral and vertical exploration

  Depth exploration

  Depth exploration requires that you create links into information. Instead of just understanding a formula, you understand its proof. You understand why the proof was developed and by whom. Now, through depth exploration, your formula becomes supported underneath a foundation of other linked ideas.

  Lateral exploration

  Lateral exploration requires that you create links around information. Usually this means that you take models and link information between them. Relating one event that occurred in Ancient Greece with another event that took place in Ancient China.

  Lateral exploration requires less research than depth exploration, but more creativity. It requires that you see connections that might not be present initially.

  Vertical exploration

  Information follows patterns, those patterns can be found in other information.

  4) Debug

  5) Apply

  Test

  Acquire Test - Have I seen/listened to the idea before?

  Understand Test - Do I get (at a surface level) what this idea means?

  Explore Test - Do I understand where this idea comes from, what it is related to and what outside ideas can be connected with it?

  Debug Test - Have I removed inappropriate links between this idea and others? Have I removed false conclusions based on connections that don’t actually exist?

  Apply Test - Have I used this idea in my practical life?

  inpointing weakness in the sequence

  Acquiring

  1) You have bad reading/study habits.

  2) You have bad note taking habits.

  3) You don’t understand the basic terminology or the English language.

  Understanding

  Exploration: inflexibility

  oor exploration is shown by inflexibility. It happens when you get the gist of an idea, but can’t relate it to other things you have learned. If you are asked to use the idea to solve a non-routine problem, you’re screwed.

  Debugging

  A sign you don’t do enough debugging is if you don’t regularly find yourself to be wrong on a major belief or issue. If you always think you are correct, chances are you aren’t doing enough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onnections you make.

  Applying

  Applying errors are caused when you can’t act on ideas in the real world.

  Information structure

  1. Arbitrary

  Arbitrary information is a set of facts, dates, definitions or rules that have no logical grouping. This type of information is often encountered in schools and less frequently in the real world.

  Technique: try to find the logical pattern in the information.

  Linking, pegging, compression

  2. Opinion

  Opinion information is information you need to argue.

  Technique: speed reading technique, diagraming

  3. Process

  rocess information is information you need to act upon.

  Technique: Visceralization/Metaphor /Diagramming/Model Debugging

  4. Concrete

  Concrete information deals with ideas you can interact with tangibly.

  5. Abstract

  Abstract information is like concrete information, but it lacks the obvious connection with the senses.

  Technique: Visceralization/Metaphor

  Goals for learning

  Just passing tests and getting good grades isn’t enough. Why do you actually want to learn this material? What usefulness can it have in your life?

  Finding ways to use a subject can give it new meaning

  art II Holistic Learning Techniques

  A) Acquiring Ideas

  1) Speed Reading

  Using a pointer/practice reading/active reading

  Active reading: note down the following:

  1) What the major points are from the section.

  2) How I can remember the major points from the section.

  3) How I can extend or apply the major points from this section.

  2) Flow-Based Notetaking

  With flow-based note-taking you start by only writing out the major ideas. This means using a few words at most instead of entire sentences. This can reduce readability later, but it enhances learning during the lecture.

  The key ability with flow-based notetaking is to know what is important. What is the core information taught here? If you write down everything said in a lecture with equal emphasis, then you’ll spend your entire class transcribing instead of thinking.

  ) Linking Ideas

  1) Metaphor

  Tips to improve metaphors:

  1) Start by asking for a metaphor.

  2) Pick the first thing that comes to mind.

  3) Refine and test your metaphors.

  2) Visceralization

  describe imagining not only a mental picture, but sounds, sensations and emotions.

  How to visceralize:

  1) Identify the concept you want to visceralize.

  2) 2) Start by picking a mental image to base the idea from.

  3) Does the process move through time, or is it a static image?

  4) Now add another sensation to your image.

  5) Add other sensations or emotional impacts t o the image.

  6) Refine and repeat the image until you can bring it up in just a few seconds of thinking of it.

  4) Diagramming

  Flow-based diagrams: charting a sequence of steps; charting historical events, creating branches linking events together not only through causation but through the time period they rest; mapping out a system

  Concept-Based Diagrams: A concept based diagram links together ideas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flow-based notetaking.

  Image Diagrams: any rough sketch or doodle used to represent an idea or the association of ideas.

  C) Handling the Arbitrary

  1) You should use them infrequently.

  2) They are more complex than linking methods.

  Weak – Learning through repetition.

  etter – Learning with linking, pegging or information compression.

  est – Learning with metaphor, visceralization or diagrams.

  1) Linking

  tep 1: create your sequence

  tep 2: symbolize each object in the list

  tep 3: create your links

  Difficulties: repetition of symbols, broken links, indecipherable symbols, lost triggers

  2) Pegging

  With the peg system you aren’t linking a series of ideas with each other but with a specific numbered slot.

  3) Information Compression

  mnemonics, picture linking and notes reduction

  Mnemonics: Devices that store several ideas together by using a phrase or word that can organize the information.

  icture linking: link several ideas together by representing them in a single image, theme or concept.

  otes comparison:

  1) Give yourself several blank sheets of white paper.

  2) Starting with the smallest writing you can use, write down a major idea from your notes.

  3) Next to that idea, write a related idea, formula, concept or definition.

  4) Continue this process of writing ideas in a loose format, until you have written down, in reduced form, every major idea from your notes.

  D) Extending Ideas

  1) Practical Usage

  Apply the material in your practical life

  2) Model Debugging

  Tips for improving the model-debugging process

  eparate Typos From Concept Errors

  The shotgun approach: tackles a few questions of each type, but doesn’t become repetitive.

  read practice times out

  3) Project-Based Learning

  Eg:

  1) Computer Programming- Design a project that will take you 1-3 months of

  work to complete. This could be a small application, a website or game.

  2) History-Write a short e-book about the historical subject you want to study. Write one that will get you to do research as well as create your own thesis.

  3) Financial Accounting - Pick several companies and do a complete analysis of their financial statements before deciding who you would invest money in

  ome tips

  Keep it small

  Write it down

  Create an objective outcome

  art II Beyond holistic learning

  The productive student

  Manage your energy

  1. Exercise 3-5 times per week

  2. Get 7-8 hours of sleep each night

  3. Eat a diet that emphasize whole grains and unprocessed foods

  4. Drink much water

  5. Eat 4-5 smaller meals throughout the day to ensure a more constant supply of nutrients.

  Circular scheduling

  1) Seta day off each week. I take one day off every week where I don’t do any schoolwork. Compressing seven days of work into six might seem difficult at first, but taking a day off prevents burnout.

  2) Evenings off. Compress all your work into the morning. Instead of taking

  reaks throughout the day, get your work done early so you can have a few hours off each night.

  3) 90 minute time boxes. Set aside 90 minutes towards a project or studying. After the ninety minutes is complete, you stop working. Time boxing can help you keep your studying time focused.

  Do not study

  Instead of studying, define the activities you need to perform in order to learn the material. For myself these are the activities I need to do in order to get an A or A+ in most classes:

  1) Read the chapters covered

  2) Complete assignments and take notes in class

  3) Use some of the holistic learning methods to tackle trouble spots.

  4) Optionally take a set of flow-based notes for the material covered before tests.

  uke Procrastination

  (A) As soon as it is assigned.

  (B) All in one session, some time between today and the due date.

  (C) Tuesday night.

  (D) Wednesday morning, ten minutes before class!

  Weekly/Daily Goals System

  1) At the end of each week, compile a list of all t he assignments, homework, reading and studying activities you want to do in the following week.

  2) At the end of each day, check your weekly to-do and create a daily goals list.

  atching

  atching involves taking a group of similar, small sections of work and doing them at one time.

  e Organized

  1) Everything has a home.

  2) Carry a notepad with you at all times

  3) Maintain a calendar and a to-do list .

  tructuring learning habits

  Daily Reading

  Daily Practice

  Daily goal setting

  How to build daily habits

  1) Set a trial t o condition a habit for 30 days.

  2) Be consistent.

  3) Enjoy the habit.

  4) Pick a time

  Overcoming the frustration barrier

  1) Write Down any Obstacles.

  2) Use Forums.

  3) Get How-To Manuals .

  4) Attack From a New Angle.

  etting learning goals

  1) All Goals Need to Be Written.

  2) Make it Objective.

  3) Set Difficult, But Achievable Deadlines.

  4) Break it Into Daily and Weekly Actions.

  5) Review Your Goals Regularly.

  《Learn More, Study Less》读后感(六):我为什么要学习如何学习

  我想,这个问题可以分解成两部分: 我为什么要学习以及为什么要学习如何学习。

  ## 我为什么要学习

  这个问题王小波在书中曾经回答过,他说:“我们学习数学并不是因为数学有什么用,而是因为数学本身是美的。”我在十四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感觉像被什么东西击中了,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功用,而是为了知识本身的美。换句话说,知识本身的美是可以独立于功用而单独存在的。当时我以为自己找到了学习的终极意义,直到高中,另一个残酷的事实把我从幻觉中打醒:审美也是一种能力。以我的资质,这辈子估计是感受不到知识的美了。我实在看不出导数定义的精妙之处,也不觉得某个函数的曲线有什么魅力。十四岁找到的真理,十五岁崩塌了,崩塌之后便是放弃。再次产生学习的欲望大概就是二十岁之后了。由此可见天赋不好又爱瞎琢磨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二十岁之后也只是傻傻的学,从未再去想过为什么要学习,直到前几天,我才突然发现,对我而言,学习的动力来自于**恐惧**--对未知的恐惧,对荒废时日的恐惧,对停止进化的恐惧。恐惧让我焦躁,而学习似乎是唯一的解药。已知的圆圈越大,未知的边缘也就越大,所以让我平静的并不是知识,而是学习本身。学习、探索的过程让我平静。

  对我这个个体而言,学习是为了缓解焦虑,告别恐惧。

  ## 为什么要学习如何学习

  从小我就认为,学习是件看天赋的事情,到今天我仍然这么觉得。不同之处在于,小时候我以为自己是有天赋的那个,现在发现自己错了。

  天赋好的人们要做的不是学习而是探索。他们游走于已知和未知的边缘,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小心翼翼却又步伐坚定的前行,并心怀敬畏。

  平凡如我,多知道一点点就足以告慰平生。牛顿和莱布尼茨在十七世纪就创造了微积分,可是直到今天我也没学会。作为人类进程中的分母,在提供基因库的同时,努力提升一点点就足够了。那么我们如何能让自己多提升一点点呢?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提升单位时间的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必须学习如何学习。

  学习本身是有法可循的。我读过很多本讲学习方法论的书,但都不那么让我满意。有些书讲了太多的概念,却没有可行的方法;有些书罗列了一堆技巧,却没有严谨的理论支持。直到我读到了Learn more, study less. 它提供了模型框架和可行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作者本人验证了这一切。(可以搜索Scott Young, 看看他是怎样实践的)。

  如果你是个需要参加各种考试的学生,我推荐你读一下这本书;如果你跟我一样闲的无聊要学习,我也推荐你读一下这本书;如果你为人父母,我更推荐你读一下这本书,在关键时刻,对孩子的指引无比重要。

  最后,如果你实在懒得读,我已经帮你做好了摘要,只要读五分钟,就能掌握百分之八十六点三的精髓。这一切只需要五块钱,五块钱,君君帮你读。

  《Learn More, Study Less》读后感(七):highlight of the book

  削减了读的时候做的标记,力求简洁。

  -----------------

  §§ what is holistic learning?

  view learning as a comprehensive whole, instead of a list of memorised facts;

  Instead of trying to memorise information by making a perfect copy in your brain, use the web of neurons you have.

  (It's all about associations, the more the better)

  It's not a scientific fact but a metaphor of the way smart people learn.

  §§ why?

  to be able to quickly integrate new information; for information to stick.

  §§ what to apply?

  ot only in academic setting, encompass anything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more broadly you can apply these methods, the better they function.

  -----------------

  §§ elements

  1. constructs.

  Metaphor: city = buildings + roads.

  Goal: create as many interconnections as possible!

  2. models.

  eg: imagine variables (in computer language) as jars, functions as pencil sharpener.

  3. highways.

  i.e.: link two complete different ideas, across disciplines.

  enefit: creativity. build new territories.

  -----------------

  §§ sequence. (废话,略)

  useful points:

  1. when acquire knowledge, minimise redundancy.

  e.g. Examples could be nice but only when they help you form models. Otherwise, don't bother.

  2. explore.

  remember: ' Information doesn't exist alone '

  find similarity, comparison, pattern, etc.

  3. debug and improve your learning system. & Be patient.

  'you can start a business without programming skills by hiring a programmer but you can never let other people learn for you.'

  Initially changing styles/ adopting new techniques adds a bit of time, but it pays back.

  -----------------

  §§ techniques.

  1. active reading.

  Don't just highlight sentences. Ask yourself:

  a. what are the major points?

  . how can I best remember them?

  c. how can I extend or apply them?

  2. flow-based note-taking

  eautifully written notes are useless. Simplify, 'Messify'.

  Use very few words instead of lengthy sentences.

  Draw diagram.

  3. project-based learning

  one-three months long projects that force you to learn.

  Commit your project on paper.

  Have an objective outcome.

  e.g. write a small application or website (programming); write a short e-book on the subject (history); do an analysi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for a company (accounting).

  -----------------

  ※ It's not time that matters, It's energy. ※

  oost your energy by:

  1) exercise often. A small investment in exercise can have a huge impact on your ability to concentrate.

  2) low fat/sugar. Eat 4-5 small meals.

  3) a lot of water.

  Oh, don't even try to cheat your body in giving a few extra hours. you will lose many more later. So:

  4) enough sleep.

  5) take a day off each week.

  -----------------

  Trap:

  A constant struggle — always trying to “study” more, yet always falling a bit short. It’s a lot like dieting.

  imply don't feel guilty because you didn't suffer enough. Instead, itemize what you need to do in order to achieve your goals.

  -----------------

  Advices:

  1) Everything has a home.

  2) Carry a notepad with your all the time. with a calendar and a to-do list.

  3) Read daily.

  《Learn More, Study Less》读后感(八):没有神奇,只有基本规律

  中午吃完饭到书店逛了下,看到这本用大约30分钟时间过了一遍,受到吸引是这个学霸快速学完MIT课程印象还蛮深刻。

  全文仍然有作者的一些独到观点,但是仍然免不了要拼凑一些 :D

  下面是一些我觉得对我有用的摘要以及我的评论:

  ** 建立知识地图

  『纵观全局才有方向感,也才能明白自己需要往哪里去, 如果你不知道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将你要学习的某个主题的同类书籍都说出来,比如我最近要学习Clojure编程就将Amazon上所有近期出版的书籍都买下来, 然后将你学到的知识点整理到脑图里那一副地图就出来啦』

  ** 高速公路 『这里其实就是让你尽情和别人发生关系,嗯,是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是经验经历的关系,这个是符合大脑的认知规律的,大脑里的触角和回路丰富了就会碰撞出兴奋的火花来。 在后面的整体性学习里再次提到这一点,里面强调了应该在这里多花力气,需要多问Why,我想到一句话,只有经过推导的结论才能被自己认知,所以在这里需要更多的逻辑推理分析,并不是那么简单 』

  ** 费曼技巧

  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 在纸上写下你要学习的概念或者知识点

  2. 设想自己是老师,将纸上的这个知识点讲个一个菜鸟听,直到你觉得能讲明白

  3. 如果有不懂的,就停下来查找资料,或者听讲座甚至寻求别人帮助,明白了以后再回到第二部

  4. 进阶: 在能基本讲清楚的基础上看能否用更加符合你个人特点的方式能将该知识点讲的有趣又好懂

  『费曼技巧简单说就是白居易作诗的时候都给老太太听的方式,这个方式基本还是靠谱的,一方面你在输出的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我个人觉得这个方法更关键的是“心锚”, 即将你的关注点变得更加深入,因为在平时很容易走马观花更自己打马虎眼,而一旦“较真”起来就真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 其他建议

  gt;> 能量管理,这一点很多人忽略,方法没有神奇,即:保证充足睡眠、运动、饮食、多次主动循环休息、集中90分钟干活(Y怎么不说蕃茄工作法? :D )

  gt;>快速阅读, 文中作者推荐借助手指快速阅读,这个方法算是比较奇葩,我记得快速阅读是极力反对这个方式的,不过各人根据自己情况看是否适应吧。

  gt;>快速记笔记, 不要面面俱到,而是能记下要点,结合可视化,比如箭头,图表, 流程图,越是花狸狐哨越好(不是开玩笑,大脑就喜欢这样)

  gt;>项目导向学习,比如你学习编程就以编写一个网站或者个人应用作为一个阶段性目标,理解为任务驱动效果更好。

  gt;>借助比喻、想象、图形、动态,我觉得作者在这方面实际是有天赋特长的,或者说右脑思维发达,好消息是你也可以刻意怎么练习。

  写的不全,希望对你有用。

  《Learn More, Study Less》读后感(九):内容小结

  下一次当你碰到“乏味”的课程时,不要马上抱怨。问题可能在于老师教你时没有和你的经验联系,而使用整体性学习方法,你可以将内容与你感兴趣的东西相连。

  第一部分 整体性学习策略

  整体性学习在于创造信息的网络,一个知识与另一个知识相互关联,那些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使你真正做到对知识的完全理解,从而轻松的驾驭知识。你创造的联系越多,它们就会记得越牢、理解得越好。学习并不是整理一个个独立的盒子,学习就像编织一张大网。

  如何储存信息——整体性学习的核心就是比喻法。比喻法的本质是一种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来理解新知识的办法,但是这种理解不是在原有

  的知识结构上添砖加瓦,而是用原有熟悉的模型来帮助我们理解整合新的知识及联系。

  整体性学习基于三种主要观点:

  1.结构

  问题做起来容易正是因为你的基础知识结构非常发达。

  理解就是结构高度发达完善的结果。

  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就是绘制一份优秀的地图,就是建造、规划一座设计良好的城市。

  所以建立知识结构时,你的目标就是在各种知识之间建立尽可能多的联系。聪明的人会很自然地这么做,每学习一个新概念,都会自动地与其他知识相联系。

  建立知识结构非一日之功,要知道并没有魔法技巧可以“立即”学好一门功课,强有力的结构来自概念之间不断的联系,一次完成一个想法,日积月累,水到渠成。

  2.模型

  模型是简化的结构,模型对于快速学习新概念至关重要。

  模型有很多种形式,但是目标总是同样的:那就是压缩信息。通过将一些核心概念联系在一起,创建一个模型,模型对于你开始构建一个结构或是在当前结构上添加内容时非常重要。

  模型的就像是结构的种子,是一座建筑的地基和框架,是知识最核心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引伸出全部的知识。只要与学的东西类似,就可以作为模型。

  3.高速公路

  增加城市之间的联系,即结构与结构之间的联系。

  建立高速公路的好处不会马上显现出来。如果你想上学取得好成绩,很多老师会强调要有良好定义的结构,而不要大脑里塞满了各种高速公路。

  然而,高速公路能激发创造力。“跳出盒子”之外思考最恰当地描述了那些在结构之外思考的人们。以不曾想过的方式将常人眼里风马牛

  不相及的专业联系在一起思考,这就是创造。利用高速公路可以在专业交叉的领域建立起新的结构。(这种不同专业间的比喻好处是,它比用生活经验来比喻更容易产生新知识)。

  熟悉的结构

  用你学过的比较成熟的结构来比喻,产生新知识(不要在大脑里建立太多的高速通道)

  1.感知结构(生活经验):感知结构是最基本的结构,是其他结构的基础。用生活经验中的例子作为模型是最好的比喻法,生活经验就是最成熟的结构。

  2.关系结构:通过故事、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清楚地显示我们的实际生活。

  3.基础数学结构:基础数学结构可以作为建立更深层次数学结构的基础,也可以用它来简化其他学科里的各种关系。

  整体性学习的顺序

  每一个步骤对学习都很重要。如果你总是缺少某一步骤,或者某个步骤完成的不好,信息就不会得到很好的存储,这种学习就是失败的,因为信息不能整合到你的整体性认识中去。

  整体性学习的顺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线性顺序,步骤之间可以往返,也可以跳跃。理解之后可以再去获取,拓展之后可以不经过纠错,而直接跳到应用。记住是多线性而不是单线性。(译者:总之一句话,不要迷信五个步骤,认为必须如此,要相信现实世界,而不要迷信理论,现实世界中,有几个学习者会一定要纠错好了,再去应用。可笑的是就有人本末倒置,将理论奉为圣经,不可违背,于是这世间就有了教条主义。)

  1)获取

  获取就是信息进入你的眼睛和耳朵。阅读、课堂上记笔记以及个人的种种经历都是获取。获取阶段的目标是获取的信息要准确,信息量要尽量压缩。这个阶段代表从信息采集到进入脑子的过程,此时处理各种形式的信息以及减少干扰.的能力至关重要。

  在获取阶段丢失的信息在后面的环节无法补偿,没有任何其他整体性学习技术可以弥补这一损失。

  获取信息时有三个主要目标:

  a 简化 简化表示获取的信息中尽量将无用的东西删除,只有那些对你形成模型非常有帮助的例子需要认真学习。如果你觉得不需要掌握,就大胆跳过它。

  容量 明白了信息的简化之后,你就应该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只读一句话当然没有读完一页理解得透彻,知道得越多,理解得就越深。

  c 速度

  采取好的阅读和听讲方法能使获取阶段大为改善,即使是在这个最早的阶段,大多数人也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获取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下面两种:

  1)阅读和听讲速度慢

  2)需要反复阅读

  原因有以下几点:

  1)阅读/学习习惯不好:容易分心,不能持久阅读,没有掌握我在第二部分中介绍的那些阅读方法。导致你阅读花费的时间长或者一个材料要反复阅读几遍。

  2)不好的记笔记习惯:笔记记得太多或太少,记得太多会没有时间思考。笔记记得太少或者记得不对更不行,如果信息丢失或者信息错误还谈什么获取?

  3)不理解基本名词和语法:如果读得是外文书,相信除非你外文功底深厚,否则一定会错误百出,假如对所学专业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那么读书也是一头雾水,毫无所获。

  解决获取缺陷的方法是养成良好的学习、阅读和记笔记的习惯。我在第二部分会告诉大家该怎么做,可参照而行。获取并不是学习中最重要的阶段,所以如果你在获取方面表现不够完美也不用担心。

  2)明白 明白就是了解信息的基本意思,并放在上下文联系,这是学习的最基本的联系。不过,光了解这一点还不够,你还需要了解这个公式是怎么得来的,它与其他公式的关系,以及怎样将它用在解决外面世界的各种各样问题。

  如果你不能立即理解某段话,并不代表你的学习非整体性。我的建议是当你遇到比较难的课程时,首先尝试将其分解为更小的问题,缩小范围,搞清楚你真正不能明白的地方,你才可以深入阅读,跨过障碍。

  理解不好的表现如下:

  1)你虽然在读书,但是不知道作者到底说的是什么。

  2)笔记记得很清晰,完美,但是你却不明白什么意思。

  要明白字面上的意思并不需要什么魔法,我的建议是如果理解有困难,不如寻找写得更好,解释更清楚的材料阅读,而高级技术如比喻法或内在化只有在基本的理解(也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搞清楚了)达到后才能发挥作用。

  即使你觉得无法理解一段话,也不必太忧虑,这还不是太主要的问题,遇到不能理解的问题时,你可以放慢阅读速度,寻找不同的说法。一般我遇到新概念新思想时,在完全理解前总会耽误很长时间,我的强项在于一旦有了点初步的理解,我就能迅速抓住它,并且快速地让其成长,因此我能轻松地运用它。

  3)拓展 拓展阶段是整体性学习中最花费力气的地方,这一步将形成模型、高速公路和广泛的联系,从而获得定义很好的结构。首先你已经对信息的字面意思有一个基本的理解,现在你可以开始将这个信息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了,在这个阶段你将要应用模型来简化和扩展你的结构,同时你也要拓展对信息的理解,包括信息的由来(问为什么?)以及与其他信息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只了解字面意思也不符合人的本性,人们都有进一步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好奇之心,保持这个好奇之心吧,它是我们学习、创造的源泉。

  后面有个10 岁原则,我添加一个父亲原则,父亲文化程度不高,思想保守,但杂七杂八的知识不少,轻易不相信你所谓的知识,所以若能说动他,让他听得心悦诚服,说自己明白了,那说明你自己理解的也够深的了)

  拓展有三种主要方式:

  a、深度:探究知识的背景。深度拓展可能是牢牢锁定知识的最

  佳方法,但是同时也是最花时间的工作。

  、横向:探究知识的关系;建立模型,在模型与原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c、纵向:纵向拓展要求在结构间建立高速通道,与其他结构联系后,从其他结构的角度探究知识;比喻法和内在化是进行纵向拓展的最好方法。

  画画简图会帮助进行纵向、横向和深度拓展。比喻法和内在化对于纵向拓展效果极佳。不过,整体性学习并不需要追求标新立异,只要保持好奇心以及不断地追问,你就会拓展知识。

  拓展不好的表现只有一种:缺少灵活性

  4)纠错 纠错可以看做是在整体性知识网络中做修剪工作,添加一些特殊的例子,删除一些现实中不存在的联系,这不是个完美的过程,但是修剪工作是必要的。纠错可以采取很多种方法,包括阅读那些与你的观点相反的书籍,以及把你的结论放入现实世界中看看(纠错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等方法。

  纠错阶段的不足主要表现为错误联系太多。

  5)应用 应用是学习最终完成之地,能做到学以致用方能更好地适应现实世界。应用把纠错带入最后的水平,通过比较(知识)信息是如何在现实中运行的来进行调整,如果理解不符合现实世界,那么再多也无用。在这一步失败的典型例子就是书呆子,那些读书读得很好但是出了学校大门却茫然不知所措的家伙。

  只有很少的知识能够到达此阶段,但是如果你能将更多的知识引导至应用阶段,你深入理解的知识就越多。理论运用到现实世界中的过程既是练习的过程也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

  知识中的很大一部分存在于潜意识中,这部分知识如果不去运用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读了图书馆里所有的管理学书籍也只是理解了管理学的概念,但是如果能亲自管理企业,那么对概念就不仅仅是理解,而且是一种感觉。(知识不仅需要理解,更需要体会,什么是体会,体会就是结合实践细细品味。)

  创造新的途径,应用所学知识到你的生活中去,这是整体性学习的最后环节,也是最终目的。更多的实践,抛开书本,走出去,去做实验,去接触生活,去融入社会。

  6)测试 在上述阶段的每一步你都需要测试,测试有助于你迅速找到学习中的问题所在,帮助你改进学习技术,克服缺点。

  通过测试要确定你对知识的理解到了什么层次?以下是你需要问自己的一些问题:

  获取阶段的测试-----我以前看过或听过这个知识吗?

  理解阶段的测试-----我理解知识的含义吗?(至少是字面上的意思)

  拓展阶段的测试-----我知道知识从何而来,与哪些知识有关系?我用了比喻法吗?用了几

  个?

  纠错阶段的测试-----我删除了那些不恰当的联系吗?我删除了那些错误结论吗?

  应用阶段的测试------我将知识用到我的实际生活中了吗?

  测试并不是什么复杂过程,但是它需要很强的自我意识,请再读一遍五个阶段的定义,

  对照定义进行检查,这样你会更清楚知识到底处在什么样的位置。

  信息结构

  如何使用五种信息类型?

  当你学习一个新问题时,首先要判断信息主要属于哪一类?确定信息的类型可以帮助我们决定学习时采用什么技术,以及估计记忆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五种信息类型:

  1)随意信息:无规律、死记硬背;联想法、挂钩法、压缩法。反复机械记忆。可能的话,要尽力找出随意信息中可能的逻辑结构(于无序中寻有序),能帮助你记忆。

  2)观点信息:是存在争论的信息。难点在于获取阶段;速读技巧(检查大量的信息以寻找其中的模式,而不是去记忆具体的细节)、图示法

  3)过程信息:是讲述一系列动作、操作的信息。学习这类信息最重要的是不断练习、重复动作。不过,建立正确的背景概念对于节约时间也同样关键。依赖于拥有正确模型,有正确的模型可以提高学习速读;内在化、比喻法、图示法、模型纠错,大量练习。

  你无须全部学习材料,拥有正确的背景模型,你就可以练习那些教你的动作。

  过程信息的好处是,如果你练习了,它比其他类型的信息记得更牢,时间更长。通过练习,可以将模型与你的知识结构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4)具体信息 :可感知;内在化(加上感情和声音等)

  具体信息结构和过程信息结构是最强的信息结构。

  5)抽象信息:非常难以理解,但是逻辑性很强,如数学、物理、心理学、计算机和化学。

  在学习抽象信息时,整体性学习优势明显。通过将信息转化为更容易想象成图像的形式,你可以为知识建立广泛联系。内在化和比喻法是对于将复杂知识简化至关重要,模型纠错也很重要,因为一开始你建立的模型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错误。

  抽象信息的难点:理解和拓展阶段显得难以忍受。假如你感到理解困难,可以降低接受信息的速度,将前面的信息深入地探究。这种知识的特点是一环接着一环,所以打好基础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 整体性学习技术

  技术并不是万能的,不可能适合任何场合的任何学习者,所以,在决定应用哪种技术之前,你应该应用整体性学习理论找出你的弱点所在。这些技术来自我对不同学习方法的研究并结合了自己的学习实践,因此,你在学习应用这些技术时,应该结合自己的情况,做适当的调整,不必拘泥我所说的框框条条。

  1.获取知识:快速阅读法和流笔记法

  1)快速阅读——通过不断实践各种不同的阅读技术和改进阅读方法,你就可以读得更快而且理解的更好。

  a 指读法

  指读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食指放在你要读的那一行下面,不断移动食指,从这一行到下一行。我建议只有书本才用。使用指读法的开始两周可能会感到不适应,不过一旦你适应了以后,食指划过书本也很自然,手指提供的控制和聚焦会大幅度提高阅读速度。

  练习阅读法

  当你练习阅读时,你的目的并不是吸收阅读的内容,练习阅读的唯一目的是训练自己以尽快的速度理解所读内容。

  c 积极阅读法

  积极阅读强调最深入的理解材料,将知识点真正地整合在一起,所以自然降低了阅读速度。你不必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完整的积极阅读,而只针对自己需要理解和记忆困难的那些内容。

  开始积极阅读时,准备好要读得书和笔记本,在笔记本上写下每章的标题和亚标题,每读完一小部分时(指读法),在笔记本上记一些笔记:

  1)这一节中主要点是什么?(明白)

  2)我怎样才能记住主要点?(拓展)

  3)我要怎样将主要点拓展开以及应用它。(应用)

  掌握快速阅读

  快速阅读与整体性学习一样,是一项技能。这表示如果不反复练习,仅仅阅读本书毫无用处,本书中有数十个机会用以练习和掌握各种新的技能,我建议每次选一个智力挑战认真练习几周,直至熟练,然后再练习下一个技能。

  2.笔记流

  我一直信奉“一次学会”的学习原则,“一次学会”表示你在学习时要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 而不是 忙着做细致漂亮的笔记,等到课下再学。记笔记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不要忘记这个目的。

  笔记流技术的目标是提供一个平台以联系学到的东西。大多数人采用的划线、画圈等等 传统记笔记的方式 被很多“流”(虽然有些杂乱)替代。 使用笔记流的关键能力是关键信息的识别。

  1)使用笔记流时,首先写下最主要的观点,尽 量用很短的单词来替换完整的句子,这可能会降低可读性,但是提高了上课时的学习效果。事实、日期、细节和描写要尽量减少单词量,而不是冗长的段落。

  2)一旦你写下了一个观点,下一步就是在这个观点和其他观点之间划上一些箭头,观点不是建立成金字塔式的结构,而是呈现出相互关联的关系,这个过程与实际的整体性学习策略类似,观点连在一张网中。可以将观点与 图像、图表以及其他主题相联系。

  笔记流技术涉及到两个方面:记录和拓展。

  混合型记笔记方法:

  ①混合型笔记流,是课堂上按常规记笔记,下课后再根据笔记内容制作标准的笔记流。假如你觉得跟不上课堂的节奏,这种策略会给你更多的时间消化知识,兼顾可读性和理解性。

  ②评注流。信息太多时,可以首先写下最关键的信息,然后在信息之间加入联系。

  3.比喻法

  比喻就是在不熟悉的知识和熟悉的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找出比喻的步骤:

  1)确定你要深入理解和记忆信息,在上面例子中就是经典条件反射。

  2)在你的个人经验中寻找与信息部分相似的东西,要达到完全符合一般不太可能,所以与其寻找一个完全符合的东西,不如稍作让步,找到十几个部分符合的“不完美比喻”。

  3)重复上述过程,检查比喻不恰当的地方。

  运用比喻法的技巧:

  1)要有寻找比喻的欲望

  除非你不断地问自己什么样的比喻才能很好地描述要学的知识,否则你什么也得不到。

  2)注意第一个出现在脑海中的念头

  3)优化和测试你的比喻

  你经常会碰到找到的比喻只是部分符合你要学的知识。我建议你再找几个不同角度的比喻,这样做不仅会减少理解上的错误,而且会创造广泛的联系,从而改善结构的质量。

  4.内在化(内在+视觉)

  内在化指不仅仅在脑海中出现图像,而且有声音、触觉和情感等。是将信息由你不熟悉的类型转化为你容易理解和联系的方式。拿起笔和纸来练习,看到纸上活灵活现的图像会让你记得更清楚。

  怎样进行内在化:

  1) 明确你要内在化的概念。是一个生物过程,还是编程中的函数或者是一个数学概念?

  2) 从建立脑海中的图像开始。要让图像动起来,就仿佛在看一部电影一样。

  3) 现在开始加上其他感官, 加入更多的感觉或情感。

  4) 不断重复和优化图像,直到你一想到它就能很快回忆起知识。

  5.简图法

  创作简图比想象一幅图像花费的时间更多,但是操作起来更容易,而且可以用于非常抽象的观点,抽象的观点一般难以想象。

  三种主要的简图类型:流,概念图和图像。三种类型的适当组合可以帮助你理解几乎所有的概念,简图的唯一缺点就是它花费的时间要比比喻法和内在化更长。不过,练得多就会更快。

  1)流简图

  流简图的基础是从一个简单的元素开始,然后在这个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不同知识之间画出联系箭头。

  以简图为基础的流适用于:

  绘制一系列的步骤(怎样做长除法,怎样写一份现金流转声明等)

  绘制历史事件,创造分支将事件联系在一起,不仅通过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根据事件的发生时间来建立联系。

  绘出一个系统(例如:函数在程序中怎样执行的?)

  2)概念图

  是观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在不同观点之间画上箭头,箭头上还需要加上一些简单的话语,说明二者是什么样的关系。

  3)图像简图

  强调的是用粗糙简单的涂鸦来代替文字,包括观点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图像比文字更加生动,容易记住。

  三、随意信息的处理

  6.联想法

  联想法的目的是将一系列观点串在一起,就像链条。一旦你进入链条中的一环,就可以轻易地到达链条中的其他环节。

  步骤:

  1)创造顺序,信息分类。

  2)给每一项设一个符号。设计的符号要能迅速让你联想到原始的知识,因为联想法记住的是视觉符号,而不是抽象信息本身。除非你确信能从视觉符号想到原始知识,否则不要使用联想法。

  3)创建属于自己的联想。创造生动夸张的图像,能将序列中的两个符号联系在一起。

  联想法的难点:

  a.符号重复——给同样的符号加上不同的颜色。

  .断裂的联系——建议联想链最好不要太长,建议5-15 个为好。超过这个数量,建议你把大联想链分成几个小的。

  c.难以辨认的符号。符号最好清晰简明,容易记住。

  d.触发物丢失。在某些例子中,你可能需要增加一个联想,一个列表中第一项和触发物之间的联想。

  7.挂钩法

  将要记忆的信息与数字联系在一起。

  挂钩法首先要给基本数字创造形象,我喜欢给13(0-12)个数字设立13 个押韵的单词,用来储存13 个数字,这13 个位置可以用来记住数字、概念以及步骤等等。

  四、信息压缩

  信息压缩的目标是减少信息的容量,寻找信息的逻辑关系。

  1.记忆术

  用一个短语或单词来储存数个信息的方法。最好的记忆术应该选择尽量简单通用的短语或单词。

  2.图像联系

  是把几个信息联系起来并且用一张简图来表示。

  3.笔记压缩

  笔记压缩对于快速掌握大量材料是一个有用的办法。。它可以作为应用其他信息压缩技术、联想法、挂钩法或其他整体性学习技术的起点。

  压缩笔记的步骤:

  1) 拿几张空白纸。准备好要压缩的笔记,这个练习可能会花费1-2小时,所以要确信你有这么多时间。

  2) 用最小的字,写下笔记中的主要观点。使用尽可能少的字。

  3) 接着写下与之相联系的观点,公式,概念或定义。尽可能写小一点和写少一点,节省空间。

  4) 持续上述自由写下观点的过程,直到将笔记中的每一个主要观点都写了下来为止,最后你得到大约1-3 张密密麻麻写满信息的纸。

  5) 有时候,还可以更进一步,将上面压缩后的内容,加工、修饰得更有条理,更好看一些。

  五、实际应用

  头脑风暴,思考怎么应用。

  六、模型纠错——实践

  大脑中的错误也需要通过测验、解决问题以及完成作业来纠正。分清是拼写错误还是概念问题。

  七、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

  设定一个需要1-3 个月完成的目标,完成目标就学习的过程,完成了目标也就达到了学习的效果。

  1) 从小项目开始。一个好的项目会提升你的层次,但是太大的,看起来遥遥无期的项目会动摇你的信心。所以,如果你的目标仅仅是学习,还是设定一些需要花费1-3 个月的项目为佳。

  2) 记录下来。将完成项目的过程记录在纸上,将工作进度记录在纸上会加强你的自信心,翻阅前面的工作,会激发你继续进行下去的欲望。

  3) 创造一个有意义的目标。仅仅有一个项目还不够,我发现只有项目完成后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时,学习才更为主动,热情更高。假如项目不仅是为了学习而设立的,项目本身具有的意义会激发你的热情,为着目标而持续地努力工作,不断学习。

  项目应该简单,但是也不能太容易。写下预计的完成日期,计划好日程,每天按时完成部分工作。

  ---电子书 ---编程

  ---发明 ---网站

  ---服装设计 ---写博客

  第三部分.超越整体性学习

  高效率学生的秘籍

  一、能量的管理

  良好的能量管理有两步:

  1.增加你的能量储备

  1)每周有3-5 次运动吗?

  2)每晚有7-8 小时的睡眠吗?

  3)你的食谱是高糖、高脂肪、高蛋白质吗?请放弃它吧,我建议你吃粗纤维和粗加工的食物

  4)多喝水。最快让你丧失能量的办法就是脱水。

  5)少吃多餐,一天吃4-5 餐,每次吃七分饱。

  2.将你的日程表由线性的改为循环式的。圆形计划

  线性的计划是平均安排时间执行工作,而圆形计划安排则先集中小部分时间做大部分工作,这种计划安排能让你做到有张有弛,而不是死气沉沉,像个机器人。

  1) 一周休息一天。

  2) 晚上不干事。将一天的工作放在早上集中完成,早早完成工作,晚上你就有几小时的空闲了。

  3) 设定90 分钟。给定自己90 分钟,集中精力完成某个学习任务,一旦90 分钟结束,停止工作。90分钟的时间设定能让你学习时注意力更集中。

  推荐书目:《the_power of full engagement 全力以赴-高效能人士

  的精力管理手册》

  二、不要“学习”

  不用“学习”这个笼统,容易产生歧义的词,我们只定义学习过程中需要做得那些活动。除非你把你为了学习需要做得具体活动列出来,否则你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用在所谓的“学习”表象上,而不是真正的学会了什么。

  三、绝不拖延

  周/日W/D目标系统是我知道最好的对抗延迟的方法,办法很简单:

  1) 在每周周末,列一个清单,包括所有的任务、作业以及你想在下周完成的读书和学习活动。

  2) 在每天晚上,检查你周计划,列出每日目标清单。

  下一步是将每周的工作分配到每一天,你要确保完成每日的工作清单,但是不必超过它。

  四、批量作业

  批量作业的意思就是将那些类似的、散在的工作集中起来一次做完。批量作业有助于节省时间,因为你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

  1) 工作量。

  批量作业法最适用于将那些需要时间不长的零散工作放在一起做。超过3-5个小时的工作用批量作业法,效果就不好了。

  2) 一次性完成作业。

  如果一项作业花费的时间不会超过8 小时,我就坐在凳子上不挪窝,一鼓作气完成它。将一个花3 小时就可以写完的文章,分成15 次零散时间内完成,肯定会浪费很多时间,每一次都要花时间重新鼓起写作的激情才能开始正式的写作。(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 提高注意力阈值。

  注意力阈值就是指集中完成某项工作的最长时间,超过这个时间,注意力就急剧下降。通过不断接受越来越多的批量作业,你可以逐渐提高你的注意力阈值,阈值越高,表示能一次完成的工作量也越大。

  推荐阅读::《批量作业:节省时间、减轻压力的20 个小技巧》

  五、组织

  假如你做事杂乱无序,下面是一些让你变得有组织的关键步骤。

  1) 所有的物品都放在固定的位置。作业、课外作业以及约会日期都记录在固定的地方。没

  有固定地方的结果就是混乱。专门找一个地方放东西,这样会更容易放得有序。

  2) 随身携带一个记事本。每天随时记录,日积月累,必有所获。

  3) 坚持日历和做事清单。应用做事清单记录任务和目标,使用日历来记录要做的事和截止日期。

  即使有组织不是万能灵药,但是它的确有帮助,组织技能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缓解压力。

  推荐阅读:《行动之禅》

  自我教育

  整体性学习不要仅仅用于课堂上,而且要用于你的个人生活中。事实上,我发现积极进行自我教育能提高你的学习能力。闲暇时间能专心研究一门让你感兴趣的课程,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奖赏。不过,进行自我教育也有很多挑战。自我教育没有学校这种组织,难以找出重点、提供足够资源和检测你的学习效果。

  我的大多数自我教育都是采取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方式,不过尚有其他一些办法能帮助你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习惯、克服种种学习障碍以及设立适当的学习目标也同样大有裨益。

  一、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正规的学校体系可以很容易帮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教育则很难形成这种良好的习惯,。你想学习的东西一开始并没有什么结构给你,假如你没有正确的学习习惯,这种弹性可能是一种弱点。

  以下是一些我认为可以提高你学习能力的良好习惯。

  1) 每日阅读

  每天坚持阅读是提高你的理解能力最好的途径之一,我坚持每周至少阅读一本书,每年至少50-70 本。书籍不能教会你全部事情,但是它会给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阅读量的增加,你的视野就越开阔,看问题的角度就越广泛。

  2) 每日练习

  通过每天完成项目的工作以及学习技能的练习,你会提高自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练习能为你的学习提供一个结构,因为练习会对你最初的能力水平予以定位。

  3) 每日目标

  单纯的阅读和练习并不够,因为它们目的性不强。通过设置学习的目标,并把目标细分为每天要完成的工作。

  怎样养成每日习惯:

  1) 坚持某个习惯30 天。

  2) 坚持下去。每天坚持以同样的方式完成同样的习惯,今天阅读,明天听讲,后天练习的方式对于养成习惯来说太脱节了。

  3) 享受这个习惯。用头脑风暴法列举出各种各样的可以养成的习惯吧.

  4) 寻找特殊时段。找到属于你的每天特殊时段有助于强化你的习惯。

  假如你不知道在哪儿能找到每日阅读或练习的时间,问问你自己为什么有充裕的时间看电视和上网?

  推荐阅读:《习惯的掌握》《如何改变一个习惯》

  二、克服挫折障碍

  自我教育需要比上课更多的耐心,同时我也发现上课通常如缓慢步行的老者,自我教育则可以快步如飞。

  归根结底,克服自我教育过程中的挫折感是动机的问题。。除了兴趣之外,我还推荐下面一些克服挫折障碍,让自学“飞”的方法。

  减少挫折障碍的小技巧:

  1) 写下任何障碍。详细地记下障碍让我们对问题的思考更为容易。

  2) 使用网络寻找答案

  3)找一本关于“怎么做”的工具书。

  三、设置学习目标

  设定学习目标可以给你恰当的结构

  设定学习目标的一些技巧:

  1) 所有的目标都要写下来。没有写下来的目标不能算数,你就当它不存在吧。用一两个句子写下目标,并给它一个截止期限。

  2) 让目标客观化。在学习的过程中,你要能很容易地就判断出是否已经达到了目标。所谓的“学得更多”不是学习目标,因为它不客观,你不知道怎样才算是完成了目标,所以它只能是一种幻想。

  3) 设定有些困难,但是努把力也可以达到的截止期限。给自己完成目标设定一个期限会迫使你不断地采取行动,而不是拖延不前。假如期限定的太松,就起不到促使你行动的作用,如果期限定的太紧,会让你丧失信心,灰心丧气。

  4) 将目标的完成转化为每日和每周的具体行动。你的目标应该分解为每日和每周的具体小目标。一个今天就需要立即完成的小目标远比几个月后的大目标更让人坐立不安,焦急万分。

  5) 经常看看你的目标。至少一周检查一次目标完成的情况。

  推荐阅读:《设定目标的九个步骤》

  作者收集的一些关于自我教育的网上资源:

  MIT OpenCourseWare----MIT 提供的网上免费课程

  EHow.com----关于“怎样做”的各种文章

  FreeEd.net--“网上免费教育”

  ortal to Free Online Courses---很多名牌大学在线课程的入口

  高效率网址:

  cottHYoung.com – 我个人的网站,专门讨论高效率、学习方法和习惯养成。

  ZenHabits.net –简单就是高效率

  Lifehack.org – 最大的高效率网站之一PickTheBrain.com –高效率和动机.

  tudyHacks – 高效率的学生

  tevePavlina.com – 个人发展网站

  高效率书籍

  Getting Things Done - David Allen的经典.

  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 – 能量管理

  Zen To Done – 讲述如何做事,强调的是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

  How to Be a Straight-A Student & How to Win at College – 两本经典之作,帮助你变得高效率,应付各种学习上的挑战,必读之作。

  没有任何方法、技巧、技术、诀窍能代替动机、兴趣和热情。最好的理由就是知识本身吸引你不断学习、不断深入下去。

  《Learn More, Study Less》读后感(十):学渣逆袭

  这本书就是这位超级学霸Scott Young写的,他的事迹有10天学会线性代数,一年学习4年MIT的33课之类的,至于每科至少拿A等,都是不足道啊,只是学霸令人仰视一部分而已。

  好了,崇拜够了,就来写写他到底用了什么方法进行学习的,他的目的就是让人人都当学霸,可惜现在我都要毕业了,无法用他的方法来学习然后轻松拿A啊。不过可以用在自学,自学到死。

  他开始讲的是基本思想就是把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到一个体系。叫做全面学习(这是我翻译的。如有不妥,敬请告知,下面的同理),有五个方面。一为获得知识,二,为理解知识,三为探索知识就是联系起来,又分为三个部分,一为了解知识背景,二为纵向联系,三为横向理解。四为找错误。五为具体运用。

  还有信息有五个,像事实的,抽象的,具体的等。

  然后就是作者教的方法。写一下影响深刻的。

  第一个就是图像法,对于一个抽象的知识,你可以用图像法联系起来,运用这个方法时,你可以把自己第一个想到的东西放到概念里面进行联系不行再找下一个,但不可能找不到完美的图像,只要能让你深刻理解这个知识就可以了。

  如果有许多概念,你又想把他们联系起来,你可以用联系方法,把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图像化,然后用各种联想联系起来,不符合常识也可以,重点是要记得住就可以了。反正思想就是让你把知识联系起来,把知识融会贯通,而不是死记硬背。

  还有重要的一点有是把自己学的东西马上用到生活上,就如我自己的经历,那时我看过会计学原理,学习到了资产负债等式,然后每次吃饭我都进行计算,我借了饭菜多少钱,还有贷了多少库存现金,然后这个等式的原理我现在还是记得十分清楚的。故这个运用到生活这个方法真的是大招。一用就学会了,有些不能用的可以用图像法,然后那个图像可以运用到生活上也不一定。

  还有最后,作者还讲了如何处理管理精力这类的方法。这和我以前看的许多书讲的大同小异,所以他的方法肯定有一定的实用性。而且他不只一次劝我们要一次只学一种方法,这个是习惯养成的真理,不过真的能按这样做的人很少吧,有些人甚至不行动(像我这样的。。。。)。所以想要成为学霸,把自己比较认同的方法好好落实就可以了。我也拿一个出来进行实践吧,看一下学渣能否逆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Learn More, Study Less》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