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揭穿》是一本由丁丁张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需要揭穿》读后感(一):丁丁张,我要揭穿你
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我想到了满腹委屈地数落你的样子,想控诉你“人生何必揭穿”。想鄙视地指着你的脸说:年纪轻轻就冠以人生的标题,看似好像历经人世的沧桑,其实你所谓的人生,不过是生活的沧海一粟,真正的文学大家,不都是以低姿态来征服我们,使我们真正的在思考人生。
拿到书翻完目录就直接跳到了第一章《文艺青年的自救须知》,谁喜欢看那些累赘的前述和题记。老实说,“中毒的文艺青年”真正的吸引了我,我顶多是算个伪文艺,顶多地抱着想要推翻你的想法去看。
你失恋的朋友说:不要放纵自己的情绪,只有你们文艺青年才享受失恋,我们常人,都是拍拍屁股重新上路。是的,我们悲催的文艺青年,也许那都不算失恋,因为或许我们就单单地叫做暗恋,还入戏很深的样子。我们不想热血青年,敢爱敢恨,大胆地拉横幅,在对方下课必经之路说:某某,我xuan你,你造吗?然后无非就是两个极端的结局,鲜少有意外的第三话题。我们文艺青年,感情矛盾且“多疑”,我们和喜欢的人走在一起,一边欢天喜地,一边哀哀地想起:暗恋的人,不过是对方成长过程中的牺牲品。
“我们受很多事情的蛊惑,又常读书、看报、听情歌、看话剧。文艺青年不是一种人,而是一种取向。它以一种莫名的方式,让你和很多人一样,用几乎雷同的模式面对生活,接纳爱情”。我一心想着反驳你,却一句一句地被你折服。我们常读书、读诗、写诗、再扔掉;看报、做记号、剪报,连日报的版面上一篇《离开你,就是旅行的意义》,也让我嗅足了文艺的气息;固定地听一首情歌,一个月、两个月、作铃声、作闹钟,以为每一句歌词都是关于自己,每一个旋律都符合自己的心情;省下好多钱去看一场久违的话剧,注意每一个细小的情节,用来感动自己,在熄灯的后排座位默默呼吸。在物欲横流的时候,用一种方式来保护自己尚存的那点清高。
但是丁丁张,你错了,我觉得文艺青年不是固定的方式。不是“统一的帆布鞋,喝纯净水,听豆瓣电台,在某些冷僻网站上写写画画,它还教你去看孟京辉的话剧,听王菲的歌,爱着莫文蔚,把张悬、杨乃文当成精神女友,它还教你用lomo相机,玩path,起奇怪的名字,用英文作标记,把牛仔裤挽到脚踝上五公分,在下雨的时候突然哀伤起来。”我们这群被外人叫着文艺青年的伪文青,也会在朋友里疯疯癫癫,也会穿着跑鞋挥汗如雨,发微博吐槽心情,没有一张像样的照片,听jing。但是丁丁张,你说你那样戴花的女孩、抱着吉他的男孩只适合被留在相片里,星光熠熠、完美无俦。我们不总是穿帆布鞋、碎花裙,因为会下雨,有车轮溅起的淤泥。
廖一梅让你在这个人身边时想起未曾得到的那个人;“你又转过头去,不再说话,而此时天刚微亮,是该醒的时刻”,安妮宝贝让你认为不睡觉也是一种美丽;“我拥有的都是侥幸呀,失去的都是人生”,张悬让你对爱和不爱进行总结;“你问我发生了什么,无光的夜不动声色”,杨乃文在强迫你思考,简直要无事生非;而刘若英说:“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你的总结让我才蓦然地想起,那些真像是伴着青春时期的标志。这样你算是又占了先机,说起来倒是无法抗拒。我们也时常无故地陷入思绪,不过不像你所想的那般文艺。要知道,咖啡店尽管是文艺青年的装逼神器,不过随着大批土豪以及他的朋友们涌进,文艺青年已经找不到靠窗安静的位置,左手搅着咖啡,右手记着伤感的一句一句,时常抬头看向窗外,一脸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在汹涌的人流中,在斑马线,在红绿灯,丁丁张,你是不是好久没有感受到中国的民情,中国式过马路让文艺青年根本没有伪装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能被挤进马路中间。在邮筒前,在铁轨旁,你了解各种中国邮政的速度之后,你还会对着它思念某个人吗?铁轨旁尽是等着上车的人,你看到的只有人头,真不敢想象有人对着密密的人头,有文艺的渴望。在这些被大批前文艺青年艺术化了的地方,简直没有任何理由让我们必须怀念一个人。
“所以文艺青年,很难度过失恋,是因为,他们在反刍这种难过,并刻意去美化失去,强调得不到,将自己置身于一个被动的弱势群体的对爱孜孜以求的状态中,简直是要把失去爱人当成一个勋章啊,别在胸口,时常拿出来刺一下,且疼且爽。”你让我觉得好像是这样,我们文艺青年难以度过失恋,常把失恋的自己置于黑白灰三色中,站在天桥上抽烟,秋日的晚风吹得我们必须紧紧裹一下薄薄的大衣。一个杯子,一个日子,一个车站,一个餐馆,甚至一段文字,都让文艺青年宁愿揭着自己血淋淋的伤疤来在所有地方告诉大家:你们看,我的伤口又在流血了耶。然而,我想告诉你,那是真疼,不是装的。普通青年失恋像剜肉三两的短痛,而文艺青年的失恋,莫过于比作是癌症化疗的长痛。是的,也许我们是在疼给别人看,疼给自己看,可也许真有那么疼呢?丁丁张,想问问你,长痛或是短痛,你都体会过吧!
文艺青年,也是人类的一种,需要更多的则是自由和衣食无忧,有时也会被迫要赶作业,交策划。而非如你所说,“是下意识的不自控,一种文艺中毒后沉湎于病态美的不自知”我们冷暖都自知,sometimes,我们开门见山,简单直接,接受现实。
大步流星。
走。
揭穿你对文艺青年的“偏见”。
《人生需要揭穿》读后感(二):丁丁张《人生需要揭穿》——我的读后感
文/刘同
丁丁张从不写那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儿。他只写那些内心最深处以为自己有点儿不平凡的人儿。
他一直以为:那些常常在饭桌酒局会议私聚上拆穿别人人生的人,他们的人生都应该被拆穿。
我看了第一篇后,我觉得这里面会有我的影子。
他写的人种类很多,但大多有一种通病——用执拗的方式放松,用缺氧的方式呼吸。他们在人生的榻榻米上翻了个身,趴着觉得爽,于是就告诉全世界,趴着才是最人性化的放松方式,然后他们哪怕自己残废,也要坚持趴着的姿势睡觉和呼吸。
我和他搭档已经快一年了。我们都有口臭的毛病,看见不舒服的事情,就要搜寻最难听的话表达出来,期许达到我们最快的目的。我们也是那种不太能分清场合,不太能看人脸色,不太能伪装情感的人——除非我们对你完全无感。
其实这个世界就是这样,90%的谎言都有人可以揭穿,只是他们懒得揭穿。100%的谎言都是你以为周围的人信了,于是你就相信你是对的。
对于长了多个脑核的85后而言,他们总是一边朝你阳光的时候,另外一边在极速搜寻所有对你不利的天气。而对于更多的70后而言,也许自我救赎才是根本的方式——靠别人能走出困境的70后,早就走出来了。走不出来的,只能靠自己自宫了。《人生需要揭穿》用70后的文字,85后的思维,90后都能接受的价格预售了。据说成绩好得一塌糊涂。(我非常不想提这事)
还必须要说一点的是,《人生需要揭穿》这本书是我撺掇丁丁张写的。虽然我和他不对付,我也不喜欢他这种性格的人。但是我不得不说,在微博还没有流行之前,我常看他的博客。在微博流行之后,我常看他的微博。看他的东西,不是为了消遣,而是特别容易学会用另一种思维想问题。
丁丁张的才华就是—“发现那些好看的人,然后弄得大家都很难看。”
我多希望他这句话是针对我。
《人生需要揭穿》读后感(三):不做文艺青年
本来想的标题是《要做就做知识分子,不做多愁文艺青年》,想想既标题党又装逼,还是用现在直接简单的标题比较符合金牛座的个性。
昨天大我一轮多的大表姐跟我说:“人生在于体验!”我激动得回了若干个感叹号过去,这六个字加一个标点符号讲出了我的心声。
生活这东西有很多门道,就像进游乐园,最好每个项目都去尝试遍,有心胆小的至少也该体验下一两个刺激的才算没白买门票。就像体验不同车的驾感,换不同的穿衣风格,认识不同的姑娘/小伙,尝试不同的姿势......生活嘛,就是在不断尝试中找到最适合,自己最喜欢的状态。只是有的人比较贪婪或者不知道自己G点在哪,一直在不停不停不停尝试。
现在流行每天来点负能量,其实这些看上去拆穿真相戳中痛点的大白话很多人未必不知,只是要不没勇气,要不缺点表达能力(这是不是也是负能量),都不过是些大部分时间摆在台面下自己咀嚼的人生经验罢了。
丁丁张说自己是个喜欢总结的人。我觉得就像人都有动物性一样,“总结”这个技能也应该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情感专栏,心灵鸡汤打动人的都是让读的人有共鸣的话,因为感同身受,心里有滋味,而还没经历过、感受到的也只是“看上去很有道理的样子”罢了。所以我一般不看情感专栏,大名鼎鼎的连岳也只是较早的时候看过一些时政评论。我更喜欢看故事或者亲身经历,自己总结。
“而最粗暴的人生经验往往被视为庸俗价值观,就好像我们曾经瞧不起的那些大爷大妈,张嘴就直抵核心,无非是‘对你不好的不能要’、‘还是要讲门当户对的’,‘男人要看紧点’之类的大俗磕儿,年轻的时候听到这些话会很鄙视,认为‘人哪能那么目光短浅唯利是图’;年纪大了听到这些话觉得‘好像也有点儿道理’,然后开始鄙视自己,怎么也变成了无梦无爱的粗暴两元论。“
这些都是人生经验,只不过绝大多数人都觉得我哪儿是像你们说的那样是个“唯利是图目光短浅的人”。必须做点什么,必须自己去感受。人有的时候就是只相信自己的,即使最后得出的结论和前辈们说的没什么两样,但是自己总结的就是能说服自己。
说了这么多,我就是想说,就像我大表姐说的,生活是个体悟、感受的过程,思想在不停流动中成长,身体在不断碰撞中成熟。
其他的暂时按下不表,和小伙伴们约了吃饭,要迟到了,尼玛!
《人生需要揭穿》读后感(四):揭穿的是谁的人生?
早先在豆瓣上看到了这本书的介绍,彼时我正处于书中所讲的比傻还傻先生那样的憔悴阶段,所想的也只是再来一些猛药,让我醒过来、站起来、走出来,于是标记为想读。待到豆瓣阅读上出现电子版时,第一时间买了下来。此时我已经散心归来。没心没肺的过完了三周,想起往事,心中虽有遗憾,但明白了终归得向前看,所以待到读这些小故事的时候,早已是另一种心态。于是摒弃了认真读书前的那些繁琐步骤(我通常会找大块的时间,找个安静的地方,摆个舒服的姿势),我歪坐在马桶上随手翻起了电子书,读了两个故事,觉得不应该放下来,于是去办公室继续读,荒废了一个上午,但是心里暖暖的。
早就明白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总觉得小说里或者电影里的情节不该在现实中上演。后来才明白,现实远比电影更精彩,那些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狗血的剧情,来的更猛烈更真实。于是书中发生在每一个主人公身上的那些故事,当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记述,反而显得无比的真实。其实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活着,经历过爱情的人,对书中所揭穿的事实一定都有自己的看法。也正因此,这本书不能作为一本感情的指导教程,毕竟如“阴天”中所唱,“这歌里的细微末节就算都体验,若想真明白,真要好几年。”更坦率一些,这些所谓揭穿的道理,又有多少是你自己想不清道不明的呢?你只是不愿去接受,不愿去正视罢了。说到底,两个深爱过的人最后没能走到一起,一句“TA不再爱你”就足够了,哪里需要那么多理由?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分手只需要一个人就够了。
可是,被放弃的那个TA不理解,不甘心,很多时候也不想放弃;亦或者TA想进步,想下一次遇到另一个TA的时候不要重蹈覆辙,期待收到一个喜剧的收尾。丁丁张给出了诸多失败的范本,告诉你曾经有人因为这样做或者那样做失去了TA的爱情,于是你在别人的故事中读出了你的生活,你进而觉得生活其实有很多种方式,有无限种可能,你要做的只是积极一些,主动一些,用你认可的方式去追逐你想要的人或者人生。如果一本书能让你这样想并这样去做,我想它就应该算是一本好书。这本书里的“朋友”大部分是她,视角也是从“她”的故事中展开,而我作为“他”,却从“她”的故事中读出了自己的不足,虽然她不曾说出口,可是听“倒带”时,自己却突然都明白过来。
当我读这本书时,我在想:“《人生需要揭穿》,揭穿的到底是谁的人生?”
诚然,作为一本小故事的集合体,这本书来的不如大部头深刻,丁丁张讲故事的能力也并不比豆瓣上写心灵鸡汤的红人高明多少。而诸多语录式的文字穿插在故事当中,也符合当下流行的140字快餐式的微表达,但我还是想说,我是喜欢这些温情的小故事的。我希望在心里有疙瘩的时候,旁边有一个TA能耐心的、认真的对我讲一些道理,哪怕这些道理我心里早已经想的很清楚。所以当我开始读这些小故事之后,觉得有一点安心,有一点感动。想来与一条狗狗住在一起的男人,应当有一颗细腻柔软的内心吧,哪怕这份柔软一度让我分不清作者是男是女。
我只想在有些冷的阴雨天,有人端上来一碗热汤,哪怕汤里的鲜味都是鸡精的功劳。我喝了,我暖了。所以,“谢谢”。
《人生需要揭穿》读后感(五):你准备好了吗
读罢顿时觉得这本书的来历比其内容更让我兴奋。
友邻小昭奸妃说要赠书,本着这本书在“想读”待得够久且碰运气的朴实愿望豆邮了小昭求赠。结果幸运中标,没成想拿到的还是本未拆封的新书。刚到手便读了起来。
我有一个朋友,××小姐/先生,最近失恋了。。。整本书的前半部分很多篇的开头都是这一句,读到三分之一时几乎快失了耐性,难道每个人每个爱情故事经由第三人称转述时都会变得如此乏味,以至于看过十几篇几乎都是一个故事,一个从浓烈的爱恋到惨烈的分开的故事。我一度以自己并不是作者那个圈子里的见证者为理由,对各种各样的小姐和她们的先生的莫名其妙的激情与混乱无序的生活做解。或许的或许我早就远离了少女时期那种做作出来的文艺,被工科严谨的逻辑范式框住了爱的瞎想。。。
总之的总之,读到一半处还是不能理解这揭穿无非是生活本来的面目,琐碎平淡,只是爱到浓烈时的人不能承认生活的平庸罢了。可人往往就是这样,不折腾个三五回仿佛就白到这世上走了一遭,于是就生出了许多先生和小姐的故事。
读到后来,慢慢觉得,这本书其实写的相当到位,因为他在序言里就给出了书的明确定位,不是人生导师,只是一本普通人的爱情小故事集锦。从这个角度看,它给了一个挺好的思路,书里只是罗列各式各样的爱情,没有评论没有导向没有建议,不讲道理只是讲故事,因为爱这件事儿根本谈不上好坏对错,至于能不能继续走下去全看当事双方是否准备好一起面对生活。
一直习惯了听女人们描述爱情,偶尔听听男人转述关于爱情的事儿,也能读出男人眼中爱情的几分别样味道,也不错。
《人生需要揭穿》读后感(六):生命不息,红尘不止,仅以一程换一种懂得
张爱玲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非走不可的弯路》。她站在青春的路口,她的母亲拦住她说,此路走不得,我以前走过。她不信,觉得母亲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自己为什么不能?于是她坚持走上那条路,母亲只好叹息一声,说一句一路小心。当她真的走上那条路时,发现母亲没有骗她,这条路真的难走。最后当她拼了命努力,一路坚持,终于走出来的时候,看到一个年轻人正站在自己当年的路口,她忍不住像母亲那样喊:“那路走不得。”年轻人跟当年的她一样,非走不可,于是她也道一句:一路小心。
《人生需要揭穿》也许就是一本告诫,却不劝阻,最后道一句“一路小心”的书。这本书诚如作者在后记中非常谦虚地讲自己“天赋平平,文字也是卡拉OK水平”那样,读起来非常亲切通俗,简单易懂。对这本书而言这不仅不是一个缺陷还是一个优点,因为它非常好看、轻松,所以每一个人随时都可以停下手边的工作或者娱乐读上两页。除了亲和,这本书最大的动人之处在于真实和真诚。丁丁张真实和真诚地记录下身边一众朋友的爱情故事,记录下那些所承受、所遇见和所思所感。按他的话说:“书里的他们,其实就是我自己。” 对他而言这本书是一个梦想的达成;对他的朋友来说,这是一本青春记录册,记录着成长的伤痛和感悟;而对广大读者来说,这是一本有共鸣,有真情,有指导意义的揭穿大全,这是一本你随时可以捧起来阅读,但是读过之后又不忍放下的书。
此书妙趣横生,在书中你会轻易地看到曾经的自己或者现在的自己亦或者身边朋友的影子,读起来时不时地让人捧腹大笑或者唏嘘垂泪,也偶尔会遭遇自我面目被揭穿时的困窘、尴尬和狰狞。作者丁丁张直接、理性、尖锐又鲜血淋漓地戳穿恋爱中种种骗局,揭穿人生中的种种假象,就像一把短而锋利的匕首划开金玉其外的爱情表象,把败絮其中的真面目粗暴地呈现在你眼前,让你再也无法自欺欺人。他说了许多朗朗上口,类似格言警句的话,无论你是谁,总有那么一两个金句会戳瞎你的双眼,刺痛你的内心,猛烈鞭打你的神经,让你坐立不安或痛哭流泪。诸如:你喝醉时想起的那个人,基本不会是来接你的那个。真喜欢你的人都没有那么忙。你在这人那里得到的,一定会在另外那个人那里还回来,爱的能量是守恒的,犯贱也是。在我需要被爱的时候,人好就行;在我需要去爱的时候,人好不好都行。有的时候我们爱上远方,仅仅因为我们没有到达。好爱不费劲,真爱都勇敢……
这本书还非常具有实践性,它有一些实用的技术指南。被分手之后怎么办?分手当自强。步骤有四:1.很难过是肯定的,但要给自己定期限,最长不过七天;2.不要追问,以官方理由为准;3.不要纠缠,因为纠缠会让对方很烦,且得到回复的可能性极小;4.不要死,不值得。有的人为了留住爱人使用苦肉计,他觉得使用苦肉计是自轻自贱的表现。真爱,不用使劲儿留,苦肉计留下的真爱,都是怂货。中你苦肉计的,也是怂货。
当然这些总结都是聪明人在岁月中,经历过受伤的痛苦,认真的思考,获得成长之后的人生总结,不聪明的人则生命不息,受伤不断,犯傻一生。我想这就是聪明人和傻逼的区别。
每个人都有青春,每个人也都在红尘中摸爬滚打。看完这本书我会去猜想:这本书对那些正在爱情中受伤的灵魂是一剂苦口但温柔的治愈良药;对那些已经从伤痛中走过来,恢复光彩的人是一种成长的记录、分享与共鸣;但是对那些还没有在爱情的大学中受过一点伤的新鲜人是否有帮助,是否能够帮助他们日后免于碰壁,免于流泪,不受人生假象的欺骗与伤害?
张爱玲在文章说:“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练出钢筋铁骨,又怎能长大呢?”确实如此,人生是个试错的过程,爱情也不例外。在滚滚红尘中,该做些什么、走怎样的路,每个人都应遵循着内心的声音一步步摸索出来,试错出来。摔倒了,爬起来;撞个头破血流,往后退;走岔了路,就退回来;走得太急,就慢一些;迷路了,停下来想想,再继续走。面对年轻人,我们这样的过来人不要患上“拦路癖”,因为拦了也没有用,唯有道一句“一路小心”。因为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每一个人的人生都要自己过,每一个人都有需要自己独自去完成的人生功课。因为经历,所以懂的。生命不息,红尘不止,仅以一程换一种懂得。愿天下所有不懂和懂得的人成长不止,长久幸福。
《人生需要揭穿》读后感(七):矫情青年
买回来几本书,第一本拆开的就是《人生需要揭穿》。排版还不错,纸质也很喜欢,就是内容让人失望。本以为是一本让人读了之后酣畅淋漓的书,谁想到作者的表达竟是如此拖沓,明明800字可以叙述完的内容,作者非要啰里吧嗦凑到1500字,翻来覆去讲同一个问题同一个道理。所“揭穿”的都是些“老子早就明白”的事情,不尽兴。
一边说着星座的不可信,一边标榜着自己的“金牛座”。说实话,金牛座是我认为的很没有性格特点的星座之一。除了双子、巨蟹、处女、天平和天蝎,其他的星座都差不多,很难区分。有个朋友,一直以为星座是按阴历来算,活了二十三年,都认为自己是摩羯座,并神秘兮兮地跟我讲:我觉得星座这种东西很准!我提醒他:星座是按阳历查的哦。一个月后再见面,他说:我看了下,水瓶座的描述也很适合我嘛!人对自己的星座有格外的好感是可以理解的,讲来讲去就没劲了昂。
矫情的文章都喜欢用到这样一种模式:有一个朋友,描述一种听起来很小资的令人羡慕的怪癖,然后blablabla……最后,总结,且总结语句要入骨,有可能的话可以毒舌一些,效果更好。
瞧~我们都是这样“爱总结”。批评完别人,其实也影射了自己。
《人生需要揭穿》读后感(八):淡淡聊天就很好
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看完这本书,我的手机没有越狱,花了12枚米,电子书有些费神,但还是有愉悦的感觉。
之所以愉悦,是因为我可以在字里行间找见作者真诚叙述的证据。
男人与女人的差别有很多,很公认的一点就是,女人有更多的精神需求,男人有更多的生理喜好。可是有些时候,这种差别并不绝对。我认识一位已婚的面子先生,平时为人谨慎、极有分寸。他在微信中签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个签名带点闷骚,引来或清新、或香艳、或沉静签名的女生们频频搭讪。面子先生果然“必有回响”、一一回应。而面子先生与女士们的聊天也颇为酣畅,涉猎面亦广,生活琐事、男女暧昧、心得感悟都包含其中。这种情境下的男女双方,应该都是在追求精神需要的吧。
《人生需要揭穿》是一本填补精神空缺的书,在某种程度上能满足女生对蓝颜知己的要求。丁丁张直接但不咄咄的语气、详实但不唠叨的内容、细腻但不酸腐的感觉,让人有所触动,又点到为止,八卦的恰到好处。对女生而言,就像在和一位认识很久的异性淡淡地聊天,内容深刻,适度安全。
为什么说是“女生”而非“女人”,因为这本书基本上是列举了种种未婚的范例,对已婚妇女的价值,可能没有那么明显。可是,我相信,这个稍微先生,稍微梳理几分,不用过分改弦更张,已婚妇女的参考书也会让大家齿颊留香。
《人生需要揭穿》读后感(九):整个陷入爱情里的人生
其实这本书在我看来真的是一本毫无营养的书,如若不是前面部分关于文艺青年的揭穿,我想我是不会买这本书的。
整本书都陷入爱情世界中,好像人生除了这个没有别的,当然作者在以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式阐述着自己的观点,但不是人生,而是爱情。所以这本书其实应该叫做《爱情需要揭穿》。
此外作者始终只是针对一个普遍的群体,在论述,这让我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其实很想打一分,但看在前面部分的揭穿还能够贴近真实的份上,至少让我被骗的感觉要少一点,勉强给个3分吧。
不看评价不知道啊,居然有那么多给5分的,原来大部分人都是活在爱情里面的。既然要写爱情那就别标题党了呗,爱情从来不是人生的全部。另外作者似乎很清楚,对于喜欢买书、看书这个群体最多的应该就数文艺青年了吧,所以作者用前面部分的文字好好的利用文艺青年一把。
此外,在丁克这个群体里面,作者的大部分观点都是不被认可的。
《人生需要揭穿》读后感(十):丁丁张是个药剂师
街头药店的药剂师有一定的医学及药理知识,但是很多并不是特别专业老练的“主任”医师,他们能给患者很多药剂方面的建议,而且还几乎是全科医生似的样样都知道那么一点。丁丁张就是药店前台的一个爱情药剂师,他不是爱情砖家,但就像E 世代成长出的无数个爱情“专家”一样能把爱情说得头头是道。《人生 需要揭穿》就是丁丁张谈情看爱的一本书。
一部作品如果你对它的评价很高,那一般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这部书确实是一部公认的,或者市场表现很好的作品;还有一种是不管市场表现如何,但至少非常对你口味的作品。我给这本书很高的评价,因为极少看爱情评论的我可能觉得这是一部伟大的著作,而且是一部爱情宝典——因为对头撒!书里面都用不大的篇幅一一介绍了65种情爱模型,请注意,我说的是“情爱”而不是“爱情”。故事里揭穿的是人们情感、情绪、情愫方面的一些真相,但并没有走去全面触碰爱情神圣面东西的路线。丁丁张大都是以一个冷静清醒旁观者或者倾听者的姿态去做一个叙述者的工作。在这65种不同的情爱模型里,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不同的情感处理方式。丁丁张做的叙述者的工作就是把他对有关情感处理方式的所见所闻很好的归纳分类进而产生这65种呈现。他的所见所闻那么的丰富以至于我有这样一个错觉:丁丁张还是一个制药厂的药剂师,他周围的人都是一只只小白鼠,他在仔细观察着这些小白鼠对情感的种种反应。他的成功是因为在这PM2.5常常爆棚的环境里,大多数的你看不清,而他,看得清。
这65种情感模型的归纳自是极好的,事实证明也完全不负读者热捧的恩泽。但是人并不是全自动洗衣机,全自动洗衣机会根据预先设定的或许是凭出水口水质通光性来判断衣服有没有洗好的程式来进行洗衣。人类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生物,因为他们有情感有智能,而这又恰恰使得对情爱的处理无法像洗衣机按标准程式洗衣来得那么简单机械。所以《人生 需要揭穿》我虽然觉得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但实则看看即可,不必当成个人的教条,走走弯路,尝尝轧头,哭哭笑笑,笑笑哭哭……人生成长的乐趣不就在于此嘛。
,一开始是这赤果果的书名吸引到我的眼球,然后又有畅销书排行榜的推荐才让我买的。买的时候居然不知道书的内容大体是讲什么的,因为我相信少一些期盼少一些剧透更容易使我获得惊喜。直到有一天我在公共场所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才知道这是一本讲情感的书。于是一个30出头的大男人在摇晃的地铁、拥挤的公车上翻开一本揭穿人生的书:“犯贱才是真爱”、“一夜迷情”、“论男人犯错后的吵架结构”、“不要在爱人面前放屁”、“G点进行曲”、“性瑜伽”、“打败第三者”、“小三之恋”、“诱惑的姐”、“少女的诱惑”等等等等一个个辛辣的标题让我有点心虚有点猥琐有点汗颜,仿佛周围投射来很多免费的鄙夷目光……好在这样的目光可能事实上并不存在,否则倘若这种目光发出声音的话,我会给丁丁张免费当个托儿并解释道:“这其实是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