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多年前》是一本由丁立梅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仿佛多年前》读后感(一):那些年,是冠希还没有相机的那些年
“那些年,王菲还叫做王靖雯;冠希还没有相机;玛利亚还姓圣母;我只信佛教不信春哥;菊花只是一种花;黄瓜香蕉只是用来吃的;2B我只知道是铅笔;杯具只是用来刷牙;人们还不知道浮云;世间也看不到神兽。”
第一次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只是轻松地笑,还随着众多的网友开始往下接龙,完成这个没有尽头的“那些年”纪念游戏,可是笑着笑着,我就开始沉默了,沉默的太久,鼻头就开始微微泛酸了。
我们怀念的,也许不是那些年,只不过是那些年里曾经天真无邪的自己。
那些年,我们还相信真情,还会被简单而质朴的情感所打动。那时候,我们都喜欢《读者》、《青年文摘》,经常会暗暗猜想,写出那些温暖故事的人,叶倾城、雪小禅、乔叶、林夕、鲍尔吉原野等等都是什么人,又长得什么样,他们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模样。
时光荏苒,此去经年,回望那些年,仿佛已是多年前,像是过于晴朗明媚的阳光,如此灿烂几乎要刺痛我的眼睛。有个同事直到现在还喜欢买《读者》、《意林》等杂志,我曾经信手翻开读过几页,可是就像手里捧着的是滚烫的栗子似的,被烫的撒开了手。整日浸淫在咆哮体、“尼玛”、“神马”“!!!!!!”里的心灵,似乎已经离那些美好的故事、真挚的文字越来越远,一不小心看到,心里就会被烫伤。
我是怎么,变成现在这样了呢?从一个向往精彩生活的人,变成一个仅仅是在活着的人;从一个热爱美好的人,变成一个怀疑美好的人了呢?
因为我长大了么?成人的世界里没有童话,是不是我离那些美好的事情远一些,就不会有什么证据来提醒我:你离“那些年”已经很遥远,你再也回不去了。只要我坚强地去伪装,我就可以假装自己已经遗忘什么叫做单纯的快乐,和温暖的情感。有时候,我们需要麻醉自己,自欺欺人,才可以在这个冷漠粗粝的世界中存活下去。
所以你才会理解,翻开这本书之前,我是多么的矛盾,我想重温那些年感动过我的情感,可是我又深深地恐惧,怕那些过于纯净的文字会让我自惭形秽,戳破我的伪装,让我意识到现在的自己,是一个多么复杂而纠结的个体。
可是一切的一切,在我决心翻开第一页的时候,就已经全部烟消云散,因为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没有侵略性的暖,不是冷艳高贵的御姐,也不是撒娇耍泼的萝莉,只是那亲切亲近的邻家大姐姐,让你想把自己一颗心交给她,就像把自己的手放在她手心里一般的安心。
丁立梅,虽然素昧平生,可是看到她的名字,却觉得是那么的熟悉,像是幼时相识却失散多年的朋友。以前,应该是读过她的文字的。因为文字的感觉,还是一如多年前,干净利落的短句式,没有多余的修饰和废话,情感也温和内敛,从不过度煽情,可是字字句句中流露的情感却悠远绵长,丝丝入扣,只觉当时已惘然。
她写过去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略显固执却把爱放在心底的父辈们,那些即将消失的村庄和乡间生活,那些慢慢湮灭在历史烟尘中的习俗和传闻,那些不纠结不做作只是细水长流简简单单的爱情,那些总是默默关怀付出无需多言的友情……没有轰轰烈烈的时代背景,或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只是普通人的平凡事,他们只是在过好自己的日子罢了,可是,却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
她写道:“总有一个人,一直住在心里,却消失在生活里。”看到这一页的时候,我沉吟良久,可不是,总有那么一个人或者一些人,在我们的生命中来来往往,我们的生活就像坐在一辆不断向前行驶的巴士上,可能有人会上车陪我们坐一段,看看沿途的风景,哼哼歌,中途总会有人上车和下车,可是,只有到最后,你才会知道谁是陪你坐到终点的那个人。即使有人下了车也不要紧,总会有些闪光的片段停留在你心里。记住那些美好的人和事,这段旅程就会过的格外的美好和难忘。
已经将这种文字和心绪遗落的太久,现在,仿佛看到她迈着轻快地步伐上了车,坐在我身边,笑吟吟地对我说:“又可以一起看风景了。”一如从来都没有离开过。
《仿佛多年前》读后感(二):音乐煮出来的文字,有种禅意的味道
音乐煮出来的文字,有种禅意的味道
——我读丁立梅的《仿佛多年前》
文蠹鱼
偷得浮生半日闲,打开《仿佛多年前》。
知道她出过多本书,这是她的新书。她是一位用音乐煮文字的人,这样说来,一种雅的格调自然就会透露出来。本书分为两个大章节;一个是“你的光影”,另一个就是“我的流年”。一看目录,你就很容易分得清,上面是写他(她)人的故事,下面的自然是写自己的往昔故事。
第一时间,在目录里读着每个章节里下设的小分支,一一读来,就觉得这是一位禅意女子,仿佛慧根很深的一个人,佛学的典籍对她来说,肯定精通一些。而那佛学典籍,此乃又是人生至高的哲学境界。她的生活,她的世界,她眼中的事物,在她的笔下,都是那样温文尔雅,如水一样清澈,如自然一样随万物生生不息。每一个故事,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都是那样入心,打动你。文中并没有华丽的词藻铺陈,却令你感动世间这样美好。每个故事,或喜悦或悲凉,都令你感动,之余,你就会怀有一种感恩的心态,面对你的生活。
知道她是《读者》、《青年文摘》的签约作家。杂志中,喜爱《读者》的人数是最多的。又因《读者》的阅读群体非常大,从学生到白领,一直到社会各界人士都在读。其中原因就是无论对任何人,只要你开启阅读,书就会给你收获,带你思考。所以,丁立梅,能成为《读者》等签约作家,作品一定是得到大家的肯定。
在“你的光影”中,读到的就是每一个他人的故事,其中不像有的作者高谈阔论,上谈天文,下谈地理等。就是你我生活中的故事,通过温暖的故事给人们以启迪。这是“润物细无声”,都会对你的人生、行为处事等带来思考,更能体会一种禅意的味道。——也许因是用音乐煮出来的文字,在创作风格上,用她自己的叙述方式,告诉着这个世界,讲述着她和别人的故事。
今天,我们仿佛打开她多年前的故事。在她的情与哀愁里,写自己内心情感及对待生活的态度与理解,仿佛那禅意注定与她终身相伴。走不出万丈红尘,俗世中用音乐煮着文字,这样的欢喜日子,能平心静气,安于笔墨间,对于一个码字的女子来说,这是一种超脱的方式。
无论生活中我们哪一种活法,都是一种经历,当我们暮年回首的时候,都是值得的。珍爱我们的生活,珍爱有风、有雨、有阳光的每一个日子,每一个日子都是串联起来的童话。丁立梅,用她的语言与你对话,即便世间无常,那也幸福与光阴相伴。
《仿佛多年前》读后感(三):人生就是一个故事《仿佛多年前》
人生就是一个故事《仿佛多年前》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了丁立梅这个名字,看了这本书也就喜欢上了这个作家所写的文字,上网一查,原来她还有很多书出版,而且也有很多粉丝,那么好了算我一个吧。顺便上了她的博客中看看,原来丁立梅是江苏人,也是老师,和我是同行,还写了一个绘本,这也是我喜欢的,也是我曾经的梦想啊!今年夏天还去了一趟西藏,那是我二十年前去过的地方,不过到现在依然向往。
这本书里面都是小故事,虽然故事不长,算是小故事,可是这些故事里面的内容却一点都不小,每个故事都是一个人的人生。一边读一边感觉很奇怪这样的故事一个人一生中能够经历过一次已经是不容易了,即便是听说,又能够听说多少,怎么都集中在这里了呢?会不会有虚构的成分啊?不过管不了那么多了,是不是虚构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实在是很好。我一边看一般找几个读给女儿听,女儿也同样喜欢。
这些故事关于人生,关于家庭,关于婚姻,关于爱情都是人生中的重大问题,不过却只有那些最敏感的心才能够留意并记录下来。
印象最深的有几个故事,第一个是那个脑瘫儿,儿子的病母亲最痛,脑瘫意味着无知无觉,听不到说不出,连走路都不会,可是他仍然是母亲的儿子。为了这个脑瘫的儿子,母亲辞去了工作,专门带他,一天又一天,终于他能说话了,开始走路了,到了该上学的时候,母亲竟然把他送入了学校,就这样克服了无数困难,走路都走不好的儿子,竟然最后考进了大学。这是只有母亲才能够创造的奇迹啊。
还有那个为了爱情甘心不要名分的女孩,在十五年以后,青春不再,爱情不再,于是终于和当年疯狂迷恋的男人,和当年痴迷的爱情告别,分手的时候没有了一丝留恋,然后作为一个老姑娘,去结婚嫁人。十五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还有那个父亲小时候的同学,在上学的时候,就在农村娶了一个妻子,可是却在学校中和一个女同学相恋了,等他回到家和农村的妻子说要离婚的时候,妻子的回答是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于是在舆论的压力下,两个恋人分手,从此各奔他乡。结果又过了十年他才又结婚了。等到老了以后,没想到当年的女生回来找他,而且当年他们有了一个孩子,女生独自抚养长大,现在在美国生活得非常不错,女生想要和他共度晚年,不要名分,只想看着他,自己一生心爱的人。可是他却无法答应,因为他不能再辜负了自己的这个妻子。于是女生走了,不久得到的是女生得了绝症离开人世的消息。
故事真的都很传奇,不过人生不就是一个故事吗?生活中的偶然远比小说中的更让人惊奇。
《仿佛多年前》读后感(四):且行且珍惜
我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梦想,等我老了,有了自己的房子,那么我要一个大大的落地窗的阳台。我要在阳台上养好多好多的花。宁静的午后,有阳光在窗外照拂,坐在一个藤椅上,旁边的茶几上,茶香袅袅,捧一本书,让身心都浸润到那时光流逝的文字里,静静品味。
现在想来,这个梦多么美好哇,小小的女孩子对未来存了太多的憧憬,恨不得一下子就长大,变老,一切都尘埃落定。等真正长大了才知道,人生就是经历过程啊,就是一边走一边回味,一边总结一边前行。原来不在乎,现在可能变得重要了,原来觉得重要的,现在看来有点小题大做了。但有些东西是永恒的,比如,亲情、爱情,比如人世间的那星星点点的温情。它们积聚着,环绕着我们的人生,给我们源源不断地注入生命的动力,让我们虽然疼痛但依然能够微笑着走下去。这些是心底最深处、最柔软的弦,当用思想做材把它们组织在一起,就会弹出最婉转的人生之歌。
《仿佛多年前》就是这样一本书。书中的文字,不急不躁,需要沉下心,慢慢走进文字,走进岁月。书分了两部分,“你的光影”和“我的流年”。书中用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起来,别人的光影里亦能看出爱的真谛和守望。那个到戒毒所看望儿子的父亲,那个用彩色糖纸照看太阳的小女孩,就那样深沉着人世间最真切的父爱。很多事,置身事外才能看得更清楚,更明白。而当事人也只有在经历外才明白,自己失去的是最珍贵的,以后的如果有就只剩下珍惜了。“我的流年”里,是作者对老屋的思念,是对故乡的怀念,是对亲人的挂念,是对自己或听或想或念的一种思考和感悟,让喧嚣的纷扰渐渐远离,只留一份安宁在身边弥漫。
那么多的故事,就那样缠缠绵绵的在你耳边娓娓道来,成长过程中,总会有雄心壮志的激扬,总会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执著,总会有狭路相逢的悲壮和残酷。但功名利禄如过眼云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一能让人觉得安心和温暖的,还是自己的家,自己的家人,是亲情与友情,是爱情与温情。
在匆匆行进的人生路上,是可以稍稍歇一下的吧。走得太匆忙,我们都忘了出发的目的,我们都没顾上欣赏路上的风景呢。停下来,读读,想想,从别人的故事里找出自己曾经失去的,想想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然后去珍惜你已经拥有的。
漫长却又短暂的人生路,让我们放下一些虚无的东西,带着真心,且行且珍惜吧,你会走得更浪漫一些!
《仿佛多年前》读后感(五):还原生命的纯良
翻读这本散文集,恰若与作者对坐在同一张沙发的两端,各自一杯清茶,听她娓娓道来这些年她所看到的,甚至所经历过的故事。话语没有多余的修饰,从中可以感受到她对人的真诚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清新自然,一瞬间拉近了距离,莫名的产生了信任感,心门无声的敞开了。几页过后,便像是听一个远行归来的老友,讲述她这一路上的见闻。
她讲述的故事,围绕人世间的真挚情感,无论这种情感是让你幸福还是心痛,都是存在于人心中最柔然的一隅,也因此能够引起心底的最强烈的共鸣。那些曾经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人,或许是我们的父辈,与之相依为命或者冲突摩擦,最终殊途同归的温情;或许是我们的爱人,那些甜蜜的、忧伤的、刻骨的爱情,即使错过,好在还有回忆可以收藏;或许是我们的朋友,亦或许是那些只是在某个时刻与我们产生交集的人,无论以何种方式相遇,以何种方式结束,他们都是上苍赐予我们的礼物,与我们交换真挚的情感。
听过这么多故事,渐渐喜欢上了这个灵动且接地气的女子,她的眼和心必定是同时打开的。那双眼观察社会生活的复杂无常,周围人的举手投足尽收眼底,而这个心对身边的每一个人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感同身受,又能洞察出生命与生命之间细微的碰撞和微妙的情感变化。不慌不慢,娓娓道来,一些生活的残酷现实被字里行间的沉着自信缓冲,无形中展露了作者的强大内心,那是对生命力量的笃信,也是面对生活最优雅的姿态。
用平实的文字讲述曾经发生的故事,将它们带到了此时此地,从各个角度展现生活的原貌,挖掘生命的本质。生活是复杂又残酷的,而生命却是洁净又温厚的,生活和生命是如此的不同,人们却经常混淆了它们。往往因为生活的焦灼困苦使人们带上一副算计且冷漠的面具,隐藏了自身生命的洁净温厚。日复一日,就忘记了曾经被隐藏已久的纯良,误以为活着的意义仅是更好的生活。或许我们追求了一生,才恍然大悟要从我们自身去寻找,关于人世间情感的答案都不在远方,而是在我们心上。还原生命的纯良,生活自然回归平和,回到多年前那个美好质朴的生活。
也许你正深陷在生活的焦灼状态,也许你还在别人身上寻找爱,那么这本散文集会提醒你:生活可以是焦灼的,但不要因此掩藏你纯洁温厚的心灵,爱是给予,所以永远都不会失去。
《仿佛多年前》读后感(六):当年青春作伴,如今记忆为证——评《仿佛多年前》
有人说:当我们开始回忆,就意味着已经失去。如同《老男孩》中所唱的“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的确,每个人的多年前都会走过很多弯路、犯过很多错误、留下很多遗憾,但是生命不能像电脑游戏可以重来,青春也没有标准模板可以复制,有对有错、有欢笑有泪水、有得偿所愿也有后悔遗憾,这样的青春或许才是真实的、鲜活的,若干年后我们再回眸,那些过往、那些感触形成万缕记忆,还原成多年前的自己,成为岁月的证明,也忠实的记录着我们的种种本初。《仿佛多年前》就是这样的散文集,凝聚了作者的自身经历与情感,也见证了别人的苦乐与悲欢,透过一篇篇精致的文字,让我们体会出,往事堪回首,也不如烟,每一件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的事情,带给我们最初的感受,都是最真实的人生记忆。
《仿佛多年前》里有很多不幸的人和苦难的人生,归结起来,他们都是在不同的时期失去了最需要的亲人。这样的故事我们听过见过太多了,以至于让我们有似曾相识之感,那么作者写这些还有没有必要、有多大必要呢?这种疑惑在我读懂了作者的一句话后,瞬间荡然无存了,这句话便是“人生的旅途中,你总有那么一段时间,需要自己走,需要自己扛,不要感觉害怕,不要感觉孤单,这只不过是成长支付的代价。”之所以读懂,是因为那些事、那些人让人领悟出,光是诅咒和抱怨,永远改变不了厄运和不幸,只有你自己的察觉和意愿,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好过。作者揭开一个个旧伤疤,让我们直面个体遭遇亲情、情感伤痛的过程,既是对当事人的悲悯与同情,更是使读者对自己生命的一次重整,具有疗愈人心的力量,能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正是因为有上述悲情故事,让我们对书中的无处不在的亲情更加动容,让我们对拥有的亲情倍感珍惜,尤其是作为子女对于父母大爱无以为报的惭愧,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忧惧,父母给予我们的很多,要求的很少,而我们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在这个生活压力让人透不过气的时代,能回报的就更少了。面对似水流年,我们更应只争朝夕。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其实是安在我们每个人心底的一根弦,它存在,我们深深的记忆里,《仿佛多年前》为我们拨动了这根心弦,让我们知道人生中的回忆,不管悲伤还是美好,都是生命积累下的财富,而在这世上,你若种下善的因,定会结出善的果。
《仿佛多年前》读后感(七):让走远了的人想回头时,还能看见生命最初的模样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我孤单地生活在这里。
我声嘶力竭地唱着“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模样”的仓皇,却忽略了生活本真的模样。
我忘了去看我的父亲,那个给我希望和力量,永远等我回家的人。
我忘了陪我的爱人,那个伴我度过艰难,承诺“有一碗粥吃,我肯定分你大半碗”的傻孩子。
我忘了联络朋友,那些陪我哭、陪我醉,永远不会和我计较的兄弟。
……
我忘了生活,忘了自己,忘了你。可我又多么希望活得像个自己。
我佯装坚强,假作勇敢,但为什么在某个瞬间,我的眼眶依旧有泪花闪现?难道我的心还是柔软的?
其实每个人的心都是柔软的。就仿佛多年前,我们纯真的样子。
《仿佛多年前》中,有你的影子、你的回忆和你的真情,你去看了就会发现,那分明就是你自己主演的一场微电影,因为书中讲述的本就是你自己的故事。
《仿佛多年前》读后感(八):仿佛多年前,阳光洒下的斑驳瞬间。
并不是相信一见钟情的人,但也会承认,的确是有那样的一个人,在人来人往的街头,他静默的站立,即使是背影,也会深深的吸引你。
而一本书,也是有这样的特质的。
就像在这样夜凉如水的夜晚,这样的一本书 《仿佛多年前》
仿佛多年前,燥热的夏日午后,伴着蝉鸣,外婆唱着古老歌谣哄我午睡的模样。
仿佛多年前,自己背着小书包晃荡晃荡去学校的模样。
仿佛多年前,跟父母生气赌气不吃饭,而晚上抽屉里会发现面包和蛋糕的模样。
仿佛多年前,跟好友去火车站吹风,沿着轨道一直一直走,天空中有鸟飞过,还经过一片很大的湖泊的模样。
仿佛多年前,第一次离开家,去陌生城市读大学,后来妈妈说,一个星期都没有睡好,因为担心自己夜里会从上铺掉下来的模样。
而自己,是多久没有想起这样的美好,在每日琐碎的生活中忙忙碌碌,找不到出口。
书中写的一篇篇小小叙述,作者用淡然口气,讲述发生在父辈,邻居,或者陌生人之间的温暖故事,篇幅不长,但足够让你在这个喧嚣城市,感到内心温暖,让你能看到多年前,有阳光洒下来的一个个斑驳瞬间。
《仿佛多年前》读后感(九):流年回不去
秋日的午后,阳光洒下薄薄的金色,南方的空气难得温暖而干燥。滚烫的开水泡一杯菊花茶,斜倚在沙发上,捧读一本叫《仿佛多年前》的文字,是很合适的。
多久没有读过这样温暖熨帖的文字了!
恍惚还记得,多年前还只是中学傻姑娘的自己,最喜欢一期一期地阅读《读者》、《青年文摘》。其实并不懂得许多深入的道理,只是纯粹喜欢那些或悲或喜的故事。而那些故事,有多少是由丁立梅讲给我们听的呢?《仿佛多年前》俨然是这类故事的结集,能重读这些文字,就像重温了一回中学时光,懵懂而美好的时光。
《仿佛多年前》的文字是清淡而平和的,行云流水一般自然清新,返璞归真。纵使是讲述某些惊心动魄的人生经历,作者也一样用平静朴实的语调,不加任何绮丽词藻的修饰。让你感觉仿佛一位历尽沧桑归于淡定的智者坐于对面,用一种轻轻的追忆往事的语气,讲一则在光阴里涤荡过的故事,平实却厚重。慢慢的,你的心里竟起了涟漪,那些故事像一帧帧的旧照片,虽昏黄陈旧,却实实在在地濡湿你的眼睛。
人生总是有悲有喜,有起有伏,有艰辛也有甘甜。我们曾意气风发,也曾心高气傲;我们曾沮丧绝望,也曾痛彻心扉。时光有时像慈母温柔的手,有时却像残忍冰凉的刀。岁月如水般流淌,不经意间带走我们的棱角、张扬、孤桀,使我们在生活的浸润中慢慢懂得珍惜、慈悲和爱。有时站在人生的某个节点回望多年前的自己,百千种滋味交织混杂,却总是知道再汹涌的波涛总有归于平静的时候;更知道流年回不去,但我们却可以更加坚定地向前走。《仿佛多年前》里分享了许多平凡人的人生故事,作者亲历的听闻的都好,处处都透着一种熟悉的感觉。翻开这本散文集子,就像翻开许多人的人生,似乎我们也能寻回自己遗失已久的心情。
作者敏锐而温暖的目光时时注视着自己周遭,在亲人、朋友、邻居、同事甚至陌生人间,在城市角落、村庄、大山里和田野里,在一草一木、一鸟一鱼、每一个细节里都能观察得生命的禅机,记录了他人的“光影”,也在自己的“流年”里体会不尽的爱与哀愁。那些亲情、友情、爱情,真挚撩人,轻轻地触碰我们深缚心底的柔软。而作者总是欢喜而平和的,那是一种涤历淬炼后的人生态度。保持对生活的真挚热爱,才能保持心灵的敏感清澈。
盖上书页,走出门去。见夕阳余晖轻洒在先生种的花草上,远处草地上有母亲带着孩子在玩耍,也有妇人在收取下午晾晒的冬被,仍然使用柴火烧饭的古朴老人家家里的烟囱开始升起袅袅的炊烟,想起自己初到这山间生活的各种不适和现在的轻怡自在,我微微一笑,或许,这些就是生活吧!
《仿佛多年前》读后感(十):希望我的时光里没有你
看封底的作者简介的时候,我的心里直打鼓,照我看来,《青年文摘》尚可,《读者》从好几年前就已经让我无法忍受了,我在大学时经常性的从这本自己曾经无比崇拜的杂志上读过一些文字让我无法忍受实在不懂有什么可取之处,低头一瞄原来作者好有名。我觉得自己要再读《读者》,那真是一点“读者”的节操都没有了。但愿这本《仿佛多年前》不要打击我对《青年文摘》残存的信念。
丁立梅和我是素未谋面的同行,作为教育口的人如果不是在部门上班而是在一线,在这个时代,生活质量不太好,我不知道丁立梅具体做什么工作,但读了她的文字,让我相信,她应该是实际上课的。只要常常跟学生接触的人,心底不愿意将自己的同胞们想的太坏,是以故事里,负心的人再最后一刻总能意识到自己干了太多的蠢事而羞愧。只管发号施令的人写不出这种宽恕来。我读的时候,不时有一点愧疚感,还有的时候,心中会有怒火猛地窜上来难以按压。我对于将自己的生活弄得凄凄惨惨的人是没有什么好印象的。《那些彩色的时光》和《裙裾飞舞的夏》里,有同一个在我们生命中至关重要,却或经常的或偶尔的让我们觉得摊上了灭顶之灾的人。为了“表现”自己很生气,为了“表示”自己的怒火,将自己的女儿害到几乎要死的程度,然后用一生去弥补,这毕竟还是故事中的情节。在我的生活里,自记事起,莫名其妙的挨一顿暴打,多年后也还是给不出一个要动手的理由来,自己做错了事,常常将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可以想见跟同事到处处不好关系,还絮叨我应该向她学习怎样处理人际关系,我有时看到她,就会忍不住的想,一个人怎么能做事那么失败呢?又怎么能失败成这样还要将之大肆宣扬为值得褒赞的行为呢?就在上周末,她再次在家中嚎叫着砸了碗筷凳椅,气的声嘶力竭直翻白眼哆嗦着两片泛白的嘴唇骂我和父亲是个废物,如何让她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我连问她一句“你知不知道几十年里,让你一直抬不起头的是你自己?”罢了,当年大学毕业没有留在那里都是我自找的,千万不可以再复制失败成她这样的人生了。当我读着书中如她一样给儿女带来深重灾难的女人时,眼泪就忍不住的往下直落……日头里,怎么想要好好活总是落得这种下场呢?
苏小妹曾经嘲笑哥哥和佛印和尚讨论“你在我心中像什么”时强逞词锋的愚蠢,读着丁立梅的文字时,我的心中仍然无法平抑怒气和痛苦,看来我是真的心中有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