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名声》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9-01 04:4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名声》的读后感10篇

  《名声》是一本由[德]丹尼尔·凯曼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50元,页数:2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名声》读后感(一):终有一日,我决心远遁

  在此之前,我对丹尼尔·凯曼一无所知;之所以买下这本标题不起眼的小书,完全是因为其引人注意封面,看到它,我对自己说:应该不会差吧?

  是的,至少没有让人失望,或多或少还有些惊喜

  九个故事,乍看起来像是短篇集,读下来才知道它们竟环环相扣因果纠缠,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奇思妙想与驾驭故事的能力

  每个故事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又再真实不过,在荒诞的、不可理喻事件场景中,展示出的则是现实脆弱的、充满谎言幻觉世界。这些相互牵扯的人物,或恶作剧似的在电话中冒充明星,或莫名其妙地被挤出了自己的生活,或因一次荒诞的旅行被长久滞留在了与世隔绝偏僻小国,或面临妻子情人尴尬相遇,或在现实与故事中相互纠缠,一心安乐死的老太在最后一刻竟然返老还童……放在现实生活中,其中大部分事件、场景甚至人物的行为都是可笑的、难以理喻的,然而作为读者却能在这些人物身上看到生活的一些侧面,甚至觉得他们就实实在存在于我们身边,诸如用谎言维系的人际关系,对枯燥乏味工作突发奇想的反叛等等。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小说中的主人公们,用荒诞的行径替现实中千千万万人喊出了逃离的欲望。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对一成不变的现实生活发动“叛变”——在网络论坛虚拟世界寻求慰藉伪装成甚至彻底变成自己的模仿者,戳穿自己精心编织的谎言,正如现实中那一封封任性的辞职信、一个接一个的谎言与梦幻。叛变之后?故事往往在此戛然而止,没有人知道之后会发生什么,在布兰克斯摸动扳机的时候,在电信公司老板打开房门之后,在伊丽莎白成为故事的一部分……作者为我们留下了看似无限的想象空间

  然而映射到现实中,我们才发现人们往往觉得自己清楚认识并不断追寻着“真我”,却不得不接受一次次挫折,最终再也分不清楚自己的路通向何处。

  小说的最后,莱奥的几句话意味深长

  我们一直都在故事里啊。故事中的故事中的故事。我们永远都无法得知一个故事会在哪里结束,另一个故事又会在哪里开始事实上,所有的故事都交织在一起。只有在书里,它们才界限分明

  是啊,人人努力让自己相信,所有的故事都真实不虚。而最终在半睡半醒之际,我们凝视自身,现实却与梦幻交织,也许我们只是故事中的故事中的故事的一部分。当我们突破脆弱的现实找到新生,也许我们只是进入了另一个故事。

  丹尼尔·凯曼精彩的叙事、适度讽刺与幽默让这本书在思想之外也能够轻易吸引读者,加上不长的篇幅,一口气读完并非难事。如果说,还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它竟然具备一本畅销书所要具备的各种要素,除了“名声”这个意味深长的标题。

  《名声》读后感(二):手机&声音

  这本短篇小说集的第一个故事,名叫《声音》,而实际上它是关于手机的。读过之后,我忽然发现这个故事和冯小刚2003年的电影《手机》有些相似。相似之处并不是因为它们都关于手机这个物件,而是因为它们都关于虚伪、谎言、背叛

  电影的结构并不复杂,中年小有成功的男主角厌倦了平淡婚姻生活,找了个年轻貌美的情人,手机是联系工具,曾给了他许多激情享受,也最终带给他困扰。最后男主角在奶奶葬礼上,把手机扔到了烧金纸的火堆里。那是冯导在中国社会刚刚开始被手机,或者说是早期的智能手机所主宰的时候,发出的某种议论。他把一个老掉牙的出轨故事,加上了新的道具

  而凯曼的这篇小说,读起来没什么时代感,好像是个旧故事。一直坚持不用手机的男主角,终于没顶住周围人的压力,买了手机入了网。紧接着,他发现这手机号码是某个演员的。然后接到了各种与他自己本不想干的电话,来自演员的情人、朋友、有利益关系的种种人物……他由最初的愤怒,到后来发坏冒充那个演员,用这部手机搅乱了演员的生活。而到了故事的最后:

  “‘不久前你还根本不想配手机呢,现在却一步也离不开它。放轻松些,没什么火烧眉毛的事。’罗格勒停了停,咽了口唾沫,又把一块肉排塞进嘴里,‘别多心,可是,说真的,谁会给你打电话呢?’”

  此时的男主角已经开始迷恋这部错误号码的手机,在冒充别人、戳穿别人、搅扰别人的戏谑中得到了快乐。这自然比他单调的芯片维修工程师的生活要有意思得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也是种出轨吧。

  手机,让人们有了说谎、假装的便利,人不在身边,声音却在。只是但愿《声音》里的人,不要像严守一一样,到头来不过是嫌弃自己。

  《名声》读后感(三):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怪圈

  前几天,“知乎女神诈骗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个男人,借用一个美女头像,在知乎编了一些鸡汤故事,骗到手十几万真金白银。案发后,许多人感到十分困惑问题是:知乎用户不都是高智商技术流吗,怎么会给鸡汤贩子骗了?

  无独有偶

  我曾经很喜欢的一个知乎名人“灿妞儿”,热爱健身;学霸一枚。她在健身话题下回顾自己成功减肥40斤的血泪史:晒跑步机的跑圈数、晒自己健身前后的容貌对比饮食秘籍、各种部位力量训练技巧。她在“过一种高度自律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的问答下晒出她满满当当的计划本,讲到自己获得奥赛一等奖、成功保送大学经历

  很多人都爱上了这个超级自律超级努力超级美丽女生

  但是,有一天,她却突然消失了:知乎上所有的问答都删除了;新浪微博被卖了,成了卖粉丝营销账号……

  原来,“灿妞儿”被扒皮了:学术造假、家庭背景造假、容貌造假、奥赛成绩造假……

  这个酷酷的“灿妞儿”的形象轰然倒塌,空留一个在空中瑟瑟发抖的空壳供人们凭吊。

  当一个人被很多人关注光环包围的时候,有的时候,不,是很多时候,并不能做自己,而是得做那符合那个形象的事情了。

  一个网络形象坍塌原因实质就是网络形象和真实形象对比之下的虚妄与落差

  人心有个怪圈,他人的关注赋予的光环就是那个圈子边界,这个怪圈有个名字,叫“名声”。

  这个怪圈人人都有,所以“人人都活在自己的故事里,无法自拔”。

  如果说凯曼用《丈量世界》展现理性的高度,这次他丈量的是世人内心世界。看似没有交集的人物,在冥冥之中好像有种无形的力量迫使他们在彼此的生命出现交集,并且在无意识中对彼此的人生产影响知名影星小人物命运交织:小人物拿到的手机号码被重复发放,因此冒充了影星,几个电话就毁掉了影星的公众形象;知名影星被一个模仿演员挤出了自己的生活;畅销作家米盖,其倡导的回归自然、和自己和平相处的鸡汤文风全球,但自己却郁郁寡欢,拿起一把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这些曲折离奇的故事里,我仿佛透过万花筒窥见了“知乎女神”“灿妞儿”们,或许,还有你们还有我们内心的自己;窥见了这个时代的核心问题:人的身份认同崩解,只因为人使用无时无刻不在蓬勃地资讯科技,并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放大了心底的怪圈。

  这些故事构成了一个与本书主题“名声”同样脆弱的世界。凯曼在这本书里想取消白昼黑夜界线,取消清醒梦境间那壁垒分明的真实性

  无论是在凯曼的小说里,或者书中作家莱奥的小说里,我们都能体会到:当主人公终于放下永无止境野心时,幸福就在眼前。怪圈便不攻自破

  《名声》读后感(四):生活真是脆弱啊

  生活真是脆弱啊,突然之间,就不想做自己了,突然之间,就不是自己了。逃离,逃离,逃离。

  一、守候在生命终点恐慌

  《走向死亡的罗莎莉》

  罗莎莉是一个聪明冷静理智的人,七十多岁的她轻松接受自己患癌症事实,并选择独自去瑞士安乐死,不告诉女儿、约朋友喝茶、订机票,一切井然有序

  差点儿以为这是一个讲述平静面对死亡”的故事,然而并没有。

  在去往安乐死的途中,她不断哀求作者能拯救自己的生命。“无论人怎样度过一生,她想,守候在终点的,永远是恐慌。”

  差点儿以为这是一个讲述“以为能平静面对死亡但不能”的故事,然而并没有。

  最终,她变成一个年轻女孩

  二、被生活遗弃

  我们立足于社会的基点是什么?相貌、声音?身份证房间钥匙

  《出路》中,拉尔夫·唐纳渐渐脱离自己的生活,从失去自己的电话,到假装拉尔夫模仿者,再到下属管家不认识自己,他失去了自己的生活,成为了另外一个人;《东方》中,玛利亚被扔在一个陌生国度语言不通、电话没电、没有钱,她被原本自己的生活遗弃。

  将身上所有能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去掉之后,我还是自己吗?被生活遗弃之后,是新人生的开始还是灾难的开始?不得而知

  “稍有不慎,原有的生命就会消失,一去不归。”

  三、生活真是脆弱啊

  《答修道院女院长问》

  米盖,在作品中宣扬世界有序、生命美好,他“写了些探讨内心平静与修养、于青翠山谷中漫步寻找人生意义的作品”。而在回复修道院女院长“为什么世上会有苦难?为什么人会感到孤独?”的问题时,写下“生命可畏,它美得毫无顾忌,即使和平也同样充满了杀戮……”

  他突然就不想继续自己赞美世界和谐的生活了,正如我们有时候会突然不想做那个好好学习勤奋工作、尊敬师长好孩子

  米盖拿起手枪,对准自己,好好生活的小船,说翻就翻。

  生活真是脆弱啊。

  互相有联系的9个短篇。不正如生活吗,自己世界的主角,别人世界的过客

  《名声》读后感(五):有些地方引发思考,但没啥好回味

  又是一本胡闹宣传的书。

  本身内容还是可以,但和“放下野心,幸福就在眼前”的宣传丫的毫无关系。

  1,作者用一种上帝视角描写了几个人(太多没数是几个)的生活状态。这种写法以前我也看过,一直感觉有个硬伤——没办法让读者体会其细致入微心灵感受。加上作者一看就是个不喜欢废话的人,基本啰利巴嗦的铺垫都不要了,直接切入他想表达主角们的焦躁点和关注点。

  2,从屌丝键盘侠修理工到作家明星上司等人,抓住某个时间段,逐一描述了人物的状态。虽然写了每个人不同的故事和不同的心态。但从我读下来的看,其实都是作者自己一个人的价值观——每个人的生活都没有太好或者太坏的地方,都比较无聊,有讨厌的和也有喜欢的,对他人的感情信任往往无助。(当然了,这些都是作者自己的臆想)因此每个人的感受在文章里都略显执拗,还带有一定的社会吐槽感。

  3,虽说这种主题在我看来根本没必要写。但作者写的还不赖感谢翻译。翻译的功劳很大,把作者的吐槽诙谐哲学表述特别畅快。而且文里没有半丁废话和肤浅语句,作者也算用心良苦,冲这点必须给个四星。

  4,不太好的地方是,没什么布局,故事环环相扣就算了,稍有干涉差不多。就像顺笔写下去的吐槽贴。

  总结,属于那种有些地方引发思考,但没啥好回味的书。

  以后这种视角的书我是不会买了,有些读者说这本书写法好新颖阿什么的,其实很多年前就有日本作家这样写过小说了,而且内容比这个复杂精秒多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名声》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