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是一本由水木丁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里长辈跟我讲道理的时候,喜欢以实例来增强说服性,其实他举得例子中的人你可能一个都不认识。尤其是我外婆,老栓子老柜子老锁子信口拈来,全部都是长辈们的土名,跟真名一点边都不搭,听得我是云里雾里。但是她说的道理吧,还是能听进去一部分的。 《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是由影评累计出来的一本书,水木丁把她在看电影时的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缓缓道来,他们说这是一本温柔而又充满力量的书。因为我不常看电影的缘故,所以这本书有点像我外婆的唠叨,我能感受到这本书满满的诚意,但很多时候是迷糊的状态。 书里提到的电影,我只看过一部,《2046》,。而我当时因为被白玲“我不会缠着你”的倔强所触动,更多的是同情她,写的影评是分析骄傲的她最后何至于狼狈不堪。而水木丁是跳出电影,讲了有关王家卫“挖树洞”的故事。我是从那部像记忆碎片般的电影凑出了我想看到的故事,水木丁则是跟读者讲为什么会有这个故事。 文中提到的电影,我后来又专门去找到《志明与春娇》来看,想感受一下那种不赶时间的爱情,电影的节奏挺慢的,我最深的影响就是一群人趁上班的空隙,抽烟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出感情来了。文章说,春娇和志明,用了整整七天的时间,才搞清楚彼此到底是不是爱着对方,到底想不想在一起。这七天,好像是很少很少的时间,但是在这样忙碌向前的世界里,就算这七天,也依然是奢侈的了。可是在我关系比较亲密的这群朋友中,爱情都是很长很长的,有的甚至花了好几年才决定在不在一起。我一个朋友花了一个月想清楚跟其男友在一起,后来搬过去住的时候,我们都在说,你们怎么发展那么快啊。可能是我们的年纪还没有到相亲、***那种速食爱情里面,只觉得爱情从彼此的好感开始,一点点变浓,急不得。 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非常美好的愿望。我一直以为温柔是一种能力,或者说是一种手段,它能让你跟这世界相处的更融洽。年纪小的时候,爱憎分明,经常说的一句话,你要跟他在一起玩你就别理我了。甚至在高中,有一次我洗头的时候,寝室有个女孩子丢了一百多元钱,等于半个月生活费。当时寝室就我跟雪,雪跟失主关系亲密,所以当时坐在失主床上。当晚回寝室每个人都讲自己在寝室逗留的时间,以及原因,力证自己清白。我在排除自己嫌疑的时候,因将雪拉做认证,说我从洗头回寝室拿东西的时候她都在。后来随口催了一下她,想表达的意思是,轮到她讲了,不要闷不做声,不然别人会怀疑到她。就为这事她从那天夜里哭道第二天中午,连饭都不吃,而她又对外声称是因为我怀疑她,我迫于压力,好声好气的劝了几句,认了个错。估计她是想以眼泪证明清白吧,断断续续接着哭。所以在室友第二次找到我的时候,我冷冷的说,寝室就我俩嫌疑最大,我知道不是我,我怀疑她是正常的,她要哭随她去吧。 书中也描述阴暗的一面,甚至狂言,在这个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世界里,连出轨都是一件人们见怪不怪的平常事。不过通过她的文字却始终看到一种向善的力量,她跟读者聊人性,因此我便开了一个范围很大的题“我们来聊聊人性吧”,我阅历不够,注定写不好,我只想就着心里这股热乎劲还没散去,说上两句。 我一直很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即使很多时候我被教导,要自信,要做自己,只有真实的自己才能遇到对的人。可是我还是在意,毕竟我不可能一个人过,我是群居动物,我不可避免要跟不同类型的人接触。我曾经得罪过一个男同学,结果高二分班的时候,在大家还未熟悉的情况下,他在寝室卧谈会上带感情色彩的讲述我以往种种,所以我渡过了一段非常难熬的日子。莫名其妙的敌意逼得我不得不反思自己如何做的更好,也在那时懂得沉默的力量和温柔的技巧。 在不太熟的人面前,我希望别人认为我是乖巧愚蠢的,我觉得伪纯真这个壳子可以让人轻视和忽略我。可能是因为雪的那种事情多了,我的冷漠让我高中相熟的女友总觉得我心机深并具有攻击性,她有天半真半假的对我讲,你不要对我太好,我有压力,总觉得有天你会让我连本带利还给你似的。我眉毛一挑,反驳道,你又不是男的,你怕什么。 我们生活在一个讲究厚黑学的社会里,我们讲究成功的捷径,似乎非要把别人踩在脚下,才能快速垫起自己的社会地位。你能听到经常有人感慨,这个社会真黑暗啊,仿佛把自己的良心和原则卖了就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水木丁讲了她当老师时的一件事,说她因为被竞争对手冒充家长打电话诽谤她课教的不好,而学校竟然不顾她带的班级年纪实际排名,让她 了学校。期间她同学让她以牙还牙也打电话给校长,结果学不来这么厚黑的能力。 我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朋友向我抱怨老板拖欠兼职工资,我气愤不过给她出主意。结果人家说“哎呀,我可做不出来这样的事情”,一句话像打了我一个耳光似的。我马上笑盈盈的换种口气说,那就算了吧,你在等等,你们老板肯定是手头紧,等有钱了肯定马上就给你们了,应该不会想黑了你那点工资的。 她若向善,你就别老告诫她社会险恶,有些壁要自己碰了,疼过了之后才能优雅转身。我不是什么好人,却会对我喜欢的人一直好下去,不过就是随了自己心意罢了。或许人性本恶,但是老防着别人其实挺累的。
《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读后感(二):全世界都变成了白话文
在快速阅读的时代,在茫茫书海中,读者往往会失去方向。为了吸引眼球,众多出版社与作者不惜将书名噱头化,将作者神秘化,将推荐嘉宾最大化。在这几个细节上,这本书都做到了。因此,在豆瓣上看推荐了,随即在读书馆幸运的借到了,翻开来看了,却失望了。
原先以为会是一本温情小说,翻开来却发现是一本类似于心灵鸡汤类的随笔。作者似乎总在试图营造小故事大道理的氛围,只是读来文字却缺乏张力。除却遣词造句的部分,其内容与故事情节未免落入俗套。如果说最高分是5颗星,文字方面则可以扣去2颗星。
在全词造句方面,苏轼张爱玲巴金老舍鲁迅的年代呈现的近乎完美,他们细细筛选,反复推敲,总想呈现最完美的篇章,因此我们也得以享受到完美的阅读体验。在网络小说泛滥的现在,人人追求点击量追求销售量,大家都在忙着赚钱,哪有空去理会这个字用的对不对,这个词用的好不好,这句话通不通顺,这段话是否承上启下?心中是否还有尚未崩坏的地方?
让我想想,类似于这种的书,我会选择其他的什么作为替代品呢?张小娴?罗兰?刘索拉?甚至蔡康永?或许我会试试《给未知恋人的短信》?
《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读后感(三):1
看完电影,有人极尽脑汁去讥讽,赞叹导演的弱智或机智,自以为是地告诉大家什么电影。有人触影生情,聊赋一格,极尽暖意,延伸人生,善意地倾诉此情此景的感受。比起好为人师来,我更喜欢后者。因为,这是朋友。
——高群书
序
顾城说:这就是生命的愿望和生活的绝望。它们是无关的,无论生活多么绝望,也无损生命的愿望;愿望永在,超越一切苦难之上。所以我觉得,艺术重要的不在于述说生活的黑暗,二在于述说生命的美丽。
《九首歌》
互相依赖、互相习惯的是亲情,共同努力、共同进步是伙伴,一起打天下、捞世界的是契约,在床上争夺权力、研究上位下位问题的是政治,我们有多少争吵是因为爱情本身?
她到底是因为太年轻而承受得起这爱情的虚无呢,还是因为太年轻而根本无法体会这生命的不可承受的轻飘?
“受伤的人是危险的,他们知道怎样让自己活着。”
30 不过一个可以用跳脱于自我之外的眼睛来看待自己爱情的人,总会知道怎么让一个微笑变成最美的记忆,留在你的生命里。
《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读后感(四):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很早很早之前就开始关注水老师,已经忘记了为什么关注,只记得那会一篇博客都不会漏下的看,每当有更新,绝对第一时间就去看。总觉着很多事情自己看不通透,看多了水老师写的东西,毫不夸张的说有帮助我让我更加理解周遭的一切,让我更加接近生活。
说来惭愧,这本《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很多篇章以前零散地在水老师的豆瓣看过,不过系统完整的看完这本集子倒还是今天第一次。这不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影评,而是透过电影,表达了自己对事物对生活对人生以及人性的一些感悟,就像水老师在上一本《我们心中的怕与爱》自序中说的:“我不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我是麦田里的西西弗,我被命运引领至此,被写作引领至此的时候已经不再年轻,觉着这地方也不错,于是也就接受了这个任务而已。有些事,如果没有人来做,就由我来做好了。”她用她的生活经历,她的感悟化成这些文字,来引领我们后人,好像在告诉我们,慢慢来,不要怕,很多你们现有的问题,我也曾经历过。
印象最深的是做好人有几多难这篇文字,里面讲到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里面的贵姐,虽然念书不多,但却是懂得顺应自己的本性,不强求的聪明人,顺应本性这几个字一下子戳中了我,毕业以后,从学校过渡到社会,一下子很难适应社会,职场,以及人际间的复杂性,很多事情看不惯,但自己又做不来,心里有种不平衡感,堵在心间,吐不出来,有时候无比郁闷。看完这篇总算有种解脱的感觉,就像水老师说的那样,因为缺少厚黑的能力,像我们这样的人,似乎永远不能获得这个社会所谓的“成功”。可是我就没有人家那种什么底线都不顾,只考虑自己的本事,真做了自己接受不了的事情,还会受到良心的责备,会鄙视自己,既然这样,那还不如按照自己的本性来生存好了。该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人,你的心会告诉你的,尝试自己去做,受不了的就及时打住,若是可以,也就顺其自然了。顺应本性。
看到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这章,眼睛微润,这个世界时刻充满粗暴,即使是在人们离去的时候,大多数人内心麻木,甚至在这种时刻想尽办法黑留下来的家人一笔,不管是对活人,即使是已经离去的人,也没一丝的尊重,而是粗暴。有时候不得不佩服日本这样的国家,虽然是小小的岛国,可是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兢兢业业,努力,执着做好自己的本分,尊重自己更尊重他人。
我非常喜欢1900,非常喜欢蒂姆罗斯,甚至时常为他感到心疼,我也曾上网查过他的资料,几乎找不到很多他的资料,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喜欢他,我甚至将1990所有关于他的台词打印成文本,自己欣赏。看了这本书,我想大概是为什么了。就像书中说的那样“在我心中,他是真正1990一样的人,他的心里有艘船,谁也夺不走。这种人的生活原则就是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它也休想改变我。
我也很喜欢女人有朋友这篇。。每个人都需要朋友,而女生更需要女朋友,爱情跟友情缺一不可,只是爱情来的比较短暂,而友情往往恒久。有时候遭遇失恋,职场上的打击,生活各种遭遇,最后陪伴的可能还是老朋友。
有时候很多时候,很多感悟,很多见闻,我们都曾有过,只是没有留心罢了,看这样的一本书,恍然让我们想起这些,甚至理顺很多我们正陷入的圈圈。
《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读后感(五):水木丁很危险
---------------------------------------------------------------------------------------------------------------------------
我为了这本书,特地跑去往豆瓣阅读里充了二十块钱,但最后也没用上,看了免费试读的几章,觉得有些东西不太对劲。
水木丁和Daisy是我豆瓣上最喜欢的女作家,我喜欢那种游刃有余的范,没有似是而非的做作矫饰,言之有物。
可是这本不对。我怀疑这是水木丁以前的作品,没有最近的老辣,流于刻意,甚至空洞拖沓,更像是一个刻意做出苍凉姿态的未成年少女。
再说,水木丁的危险,在于她的价值观,是男性的价值观,或者说,是男性希望女人有的价值观。
这些文章,让我想起以前看杜拉斯的时候,看得满心苍凉,满身饥渴。
爱人,如果为了快乐,人人都可以,但爱过以后,就是更深的寂寞相殉。而要爱的好,爱的久,是需要能力的,不是人人都做得来的,一要知道对方要什么,二是知道自己是什么
往往杜拉斯和傻逼只有一线之隔
《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读后感(六):遇见水木丁
最早在豆瓣上,因为一篇文章,我开始关注一个叫水木丁的作者。今天我查了下,那篇文章就是《请给我一场不赶时间的恋爱》,是关于电影《志明与春娇》的影评。
文章里的一段描述,我到今天再看,仍会被她笔下描写的现代人常有的心态所逗笑,“都市人生活节奏快,什么都要赶,什么都要三分钟做出决定,做出定位,这个关系是情人的关系,那就要赶紧决定上不上床?第一次见面就上,还是第二次见面上?不上也别聊了,赶紧换别人去。这个关系的发展方向是婚姻,那你什么工作?工资开多少?要小孩子吗?结不结婚?不结婚咱就别聊了,我得赶紧相亲去……”是不是很贴切形象?就这一篇文章,让我记住了这位在我感觉里“很有意思”的作者。
后来在网上看到她出书的消息,便买了一本来看,书名很温暖,叫《我们心中的怕和爱》。这是一本情感回信集,可是在书里,水木丁并没有告诉那些正处在情感困境中的人应该怎么做。就像她自己说的,“我从未觉得我的一封回信就能拯救你们的人生”。情感方面的问题,说到底,只能是自己解决的事。所以在这些回复读者的来信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作者自己对于生活、对于情感的见解和态度。
与我们经常见到的探讨情感类的文章所表现出的那种以过来人身份指点迷津的姿态或者恨铁不成钢的尖刻训骂比起来,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温和却又犀利的。说它温和,是因为作者笔下的文字读起来总是娓娓道来,很像朋友间面对面的谈心,而说它犀利,是因为她写情感中的种种,又是那么的一针见血。
我很欣赏水木丁笔下那种不拐弯抹角一下就切中要点的直接,她用这种“一针见血”的方式,帮助那些正面临情感困惑的人,看清楚很多问题的实质。但这种直接一点都不盛气凌人,反而带着十足的诚意。在交谈的过程中,她的态度是和善的,语气是从容的,没有义愤填膺,也不惊慌失措。她以她冷静的笔调,写我们自己、人性中的弱点、爱情的不可掌控、生活的不能预知,告诉我们“孤独痛苦才是人生的底色,而幸福,只是点缀在上面的小星星”。认清楚了这一切,于是在生活不时甩出来的各种问题面前,她反倒显得比别人更加淡定、坦然。对于人生,她有自己的原则和坚守,而说到感情,这个貌似已经将男女关系看透看穿的女人,最终教给我们的是:“勇敢爱,相信爱。不管结果如何,这是我们不枉此生来过这个世界的唯一的方式。”
若不是对生活有敏锐的洞察以及深刻的体悟,我想,没有人可以轻易写出这样的文字。
手边这本《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是水木丁的第二本书,这本书收录了作者多年来看电影之后写下的随笔。相比较上一本主要是情感话题的探讨,这一次水木丁从电影开始,将视角转向更为广阔的人生。
在这本书里,作者谈到爱情,谈到生与死,谈到背叛,谈到自由,谈到父女情,谈到故乡,谈到喜欢的演员和导演,谈到才华之于创作者,谈到女人,谈到写作,谈到寻找……虽然书里提到了很多电影,但其实这些电影你看没看过无所谓,因为即使你没看过它们,作者笔下对于人生的解剖仍会让你产生共鸣。很多句子我在第一次读它们的时候,会在心里忙不迭的直点头。比如“艺术家是不负责同情催情甚至滥情的,他们只负责发现和记录,他们的眼镜和心灵是无价之宝,他们用最真实的镜头记录下来的是生生不息的生命,记录下来的是生命的尊严和风度,就像是一道光,划破黑暗,安静地照进人们的心中,那就是希望本身。”(《黑暗之光》)“现在所有的人到电影院里都是去看电影的,不是去玩的,不是去发呆的,不是去恋爱的,不是去坐在人群中孤单自处的,不是去哭泣的或者睡觉的,因为这代价是六十元一个半小时,我们处理自己的情感,也必须考虑经济实惠。电影院里每天上映着别人的故事,却再也不会发生我们自己的故事。”(《电影院为什么这么黑》)“真正的诗意的生活,并不是寻找而来的,它其实就住在一个普通人的内心深处。它可以被唤醒,却从不会被找到。心中有一份诗情的人,自然会感受得到,而心中没有的人,即使是再怎样做出一种优雅的姿态,也并不是真正的诗意。如果你听到风在歌唱,看到云的美,那是因为那份诗意本来就在你的心中。”(《寻找诗意的安居》)“所谓自由,有时候并不只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时候还是,你不想干什么的时候,就不去干什么。”(《一只特立独行的文艺女青年》)等等等等。
谈论人生的话题总不免让人感觉沉重。一开始,我也以为这本书的色调是灰色的,正如书封面上大片的黑。可是读着读着,那些藏在文字里的人性中的光芒就慢慢显露出来,让人在沉重的生活之上,看到温暖和希望。水木丁在序里自己写到:“这本书,记录的是生活的绝望和生命的愿望,记录了那些对我影响深刻的电影是如何让我在生活的黑暗之中看到了生命的美丽。”而在这个冷得有点急促的初冬,这本《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也的确以它“温柔”的方式抚慰了我的内心。透过书中一些或明了或隐含的文字,我了解到一些水木丁个人的故事,对她的佩服也更多了一分。难得一个人在经历了生活的磨砺、看清了生活的残酷本质后仍能以宽容、平和的心态去看待这个世界,并且以她的方式,为那些同样在生活中苦苦挣扎的人,点亮一盏希望的灯。
有一种人,也许你们从未见过面,但是你却感觉Ta是你的朋友。水木丁之于我,就是这样一种人。两本书让我遇见水木丁,我很庆幸能在生活的泥沼里,有这样一位朋友,未曾谋面,却可以坐下来聊聊人生。
《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读后感(七):誠實是一種勇氣,我羨慕這樣的勇氣
從這個故事找到了很多自己不知道自己丟失的東西,前半段的時候,講的是關於生死這件事。
你最恐懼的是什麼?
不能自殺。
這個答案確實讓我震驚了,有很長的一段描述我確認作者生無可戀,然後她說活下來是她的堅持。她是個偏執的人吧,對很多事的質疑正好體現某種不安全感,我相信認真體會不安全感的人都找不到安全感。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可是自己給自己的大部分時候都不踏實,我們無法說服自己,同理,無法不憂傷。
其實也不是這樣的,很長一段時間對幸福和美滿的相信一定是真心的,生活好比故事的起承轉合,就算真的沒有波動,我們也會在時間的凌遲下一點一點否定我們所相信的。不斷有不同的事發生然後我們改變思路,那叫成長。我們所有的成長偏偏是人生經驗賦予的,所以你無法責怪一個人心狠,無法責怪一個人無法快樂。
更進一步地說,我懷疑無法快樂也可能是與生俱來的,好像文裡提到FreeWill裡那個無法l自主的強姦犯,超乎常人的性慾是與生俱來的一樣。
後來我欽佩她是因為她的文章讓我覺得特別誠實,她可能字裡行間去講述自己多麼不擔心被評判或者無人有資格評判,這都是為別人即將脫口而出的評判打的預防針。我沒有打算評判什麼,我只是很慶幸看到這樣不同的思路。
我是個寫作相對不誠實的人,我無法誠實,我必定擔心評判,又擔心自己筆下的自己或者角色不是自己想要的樣子,所以我會刪掉過分偏執的日誌和過分個性化的貼文。誠實是一種勇氣,我羨慕這樣的勇氣。
從一個刺激心臟的生死聊到了很勵志的藝術和夢想,我們在這世上一直被逼著循規蹈矩,我們一直盼望做一個不普通的普通人。然後我們的下場就是穿著所有人都想要穿的潮流鞋子和衣服,淪為一個被普通吸引、被自己販賣的普通人。後來我們意識到身為整個世界的一份子,我們就和世界上大部分人一樣過生活,開車行走,繳稅或者求學和工作。求學的時候講究前景,工作講究升職機會。但是當我們又站在沒有一絲縫隙可以移動,卻又有人繼續擠進來的地鐵的時候,我們告訴自己沒有夢想是因為我們貧窮。我們要洗澡吃飯工作睡覺,沒時間講夢想。
而那些談夢想的人呢?他們的夢想哪個又和金錢沒有掛鉤。我們好像也沒有時間去想自己為什麼普通,如果真的思考了,結果也是存錢去整容。
作者跟我說沒有誰的生活更糟一點,沒有誰更成功一點,只要是自己選的我們就會無怨無悔。我知道藝術一直是用來騙自己的,我站在人群中很驕傲地覺得沒有人知道我一個文青的思路,我編排男友和我聊心,最後又失落又自負地說了一句你不懂我。藝術真的是用來哄自己活下去的,我抱著一堆沒有人想懂的文字和執著,在地鐵車站寫小說。因為幻想帶我離開了地鐵站,所以我自傲地覺得自己不同。我知道我自傲的時候自己是快樂的,那就夠了對嗎。那就不會後悔了對嗎。
總的來說,有必要的時候還是可以裝文藝青年,因為過著過著就不是青年了。這本書從書名開始就很有吸引力,很多故事我們會震驚卻又無法反駁。作者的文字一針見血,我看到了電影在她腦中加工後的模樣。因為我很少珍惜電影的畫面和主人公的表情,她的影評確實讓人有更深的體會。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有個中年婦人告訴我再按手機就要沒電了,她說了兩遍,我對她笑了笑又繼續看。其實我也不知道跟她解釋充電寶這個東西會不會很難,但是我還什麼都沒有說。
《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读后感(八):温柔矫情的对待自己吧
书的名字真奇妙,如果仍叫《爱已做完,珍重再见》我大概不会买下来,现在这个名字温暖得多也更容易被矫情的我看完哈。
我喜欢第一部分,虽然它的的确确叫做“爱已做完,珍重再见”
*原来一切都在岁月中,并不是不着痕迹。
*身体的欲望,有时候只是为了抵达另一个灵魂来抚慰生命的孤单。
*她在他眼中是什么,并不是真的重要,重要的是她让他感觉到了自己是什么。她所吸引他的一切,就是他想做的那个自己。
大致意思就是:没有爱怎么活,爱过怎么可以忘,继续活着是为了继续爱,我相信了。
不明白第二部分为什么叫“我们中了痛苦的毒”,不明白为什么用一篇文章的名字代替所有,读了似乎也没有太痛苦,特地看了《穿越时空的少女》,很喜欢那种淡淡的感觉,反而觉得这是一部很治愈的电影。
最触动的一句话*做人好难啊,哪有那么难啊。
每天奔波在地铁上有时候被挤得想哭,对自己说生活好难啊,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因为悲观的知道更难的还没有到来。
第三部分"永远温暖的传奇"
原先说不出宫崎骏创作的小孩子魅力何在,原来竟是坚定和平静。
毛姆都说了:所谓正常其实是很罕见的。完全正常的人是一个幻象。所以真的不用再抱怨怎么有那么多不正常的人了,释然吧。
人生下来就是会跳舞的,只是很多人长大以后,这天分就渐渐褪去了。这话是假的,我不信,但是我要去学跳舞。。。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你不要去看他做了什么,而是要去看他没有做什么。
第四部分“一只特立独行的文艺女青年”
终于开始暴露小女人和大女人的情怀,其实那个男孩的梦想我也有啊,总在公司楼道里幻想有歹徒冲出办公室时我会上前把他撂倒画面的人难道还不配一颗纯爷们的心么
读到女人要有女朋友我开始看欲望都市(我因为查询了敏感词被记录了IP地址)
*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它的人。
我会看<20,30,40>因为那段“我是一个被抛弃的女人,但是我绝不抛弃自己”
一本散散的书,适合散散漫漫的读,读完又有了想看的电影~仅此而已
《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读后感(九):温柔是最他妈可耻的事
这几天看水木丁的这本书,就像我在预览无数个被珍藏的人生。《时时刻刻》《钢琴教师》《秋日传奇》,哦,还有贾宏声,她写的很长,那篇文章叫做《昨天的孩子你是谁》,她写了目睹这个男人从somebody到nobody的全过程。她还写了《刺猬的优雅》,因而提到读书的女人危险。这本书像是一个白昼做梦与午夜笔耕交替的仪式,而正如同金庸的世界里,盖世绝学《九阳神功》来自于达摩手书《楞伽经》的批注一样,水木丁这本《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也是一种批注,来自数百部全世界最优秀的电影,那些电影是《楞伽经》,她看完了,写出了《九阳神功》——未必真有那么神乎其神,但这本书,怎么说呢,对我这种小镇青年来说,有天然的亲缘感。
我自幼长在宁夏平罗,我小的时候特别喜欢看宁夏广播电视报,因为文艺副刊部分不仅有电视剧电影的剧情简介,还有乐评和写明星的文章,那是从一个世界行路至另一个世界的通道,在苍茫草莽中,有另一个世界闪烁着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的光亮,有声音,有气味,有很多人发生了很多事。
我只喜欢看到这种被浓缩的生活。寥寥几句,生离死别。
看这本书的时候,几度气愤,她怎么能怎么敢怎么愿意这么写?是写电影的表象,也到处遍布人生血肉横飞的影子印迹。我又恨心太软,又恨心不够软,又恨心里夹杂太多往事往日,一股脑,都显了原形。电影表达痛苦,而她隔岸观火,接到溅射的火花,养成火苗,终成燎原之势。在《我们中了痛苦的毒》中,有一段是这样的,“痛苦是一种毒,我们憎恨它,逃避它,但有时候却对他上了瘾。幸福总是让我们感觉好像是在做梦,然而那锥心刺骨的疼痛,却常常让我感觉是在真实的活着。”
这本书充满阅读感,看书和听书不是通感,水木丁的电影散文读起来是有声音的,像是有声书或者令人信赖的文艺栏目电台主持人,娓娓道来,不急不急,不缓不缓,充满了概要和进程,大多数被写道的电影都在文章中呈现了首尾相顾和骨肉相连,如果你有心,这会是一本比《假装的艺术》更具使用指导性的书——如何在人前展示对几百部世界经典电影深入而真切,私人但丰富的情感与间接,多好啊,一眨眼,电影达人速成,还凭空多了高人的眉注。好多人未必有时间把这许多的电影一一看完,但有了这本书,可以不停的快进快进,而且不会错过硬货。再一个而且,文章很好,犹如吃美食喝好酒,跟最漂亮的人约会。
她数次写到了父亲罹病与离世时候的细节,人群,声响,冲突,如果你想透过这本书探知作家本尊,那些关于跟【父母的关系,跟世界的关系,我是谁,生活在哪里】的问题,统统有了答案,未必是终章,但总不会空手而回。
我现在看的电影越来越少了,音乐倒是一直不能缺,因为不放歌,不知道该干什么。电影对我来说信息量太大了,看一部就要想很多天,这本书对我是有用的,像喝茶出汤入公道杯之前要用的茶漏,呈铁索横江之势,让茶汤温柔无骨的来,茶梗茶屑和那些泡不开的茶中块垒,统统留下,看不见,摸不着,心不恼。这么多电影,排列在一起,像是对无数人春秋大梦迎接或者告别的仪式,那些是回忆了融化了世界的梦境,进去和出来,一眼瞬间的事儿,可是黄粱一梦电光火石之际,又岂是朝朝暮暮呢?
温柔有罪,温柔危险。我们都在学习成为更坚强的人,面临罡风铁石心肠鱼翔浅底浪遏飞舟,杀人放火金腰带,直叫愤粪土当年万户侯,温柔……因此成了最他妈可耻的事。可是到了末了,总还是需要一抹余温在心底的灰烬,比如这本书,名字叫做《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读后感(十):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原来一切都在岁月中,并不是不着痕迹。原来大脑可以忘记的,身体会牢记。
这世界勇敢zuo爱的人有很多,勇敢爱的人却很少。
在冷酷和粗暴的世界里,用自己的温柔方式生存下去的人,是了不起的人,我想做一个了不起的人”
这是《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里水木丁自己书写的文字。
《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记录的是生命的美丽以及对生活得超然。
有人将水木丁称作“疗伤教主”,这个词太高大霸气。我们不需要教主,我们需要的只是这位静静行走在自己的生命了,边走边看变感悟的文艺女青年,老女孩。她和我们一样,都跋涉在自己沼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