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经济严冬就在眼前》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7 03:33: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经济严冬就在眼前》的读后感10篇

  《经济严冬就在眼前》是一本由[美] 哈瑞•丹特 / [美]罗德尼•约翰逊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336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1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严冬就在眼前》读后感(一):如何应对马上就到的经济寒冬

  For《中国证券报》

  1999年10月,由来自牛津大学不同学科的十五名专家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在《泰晤士报》撰文预言“21世纪头十年将会发生的十件大事”,这十件大事涉及经济、社会、政治与科技诸领域。但到2010年底大家再来回顾这篇文章时,失望的发现当年预言的这十件大事一件都没有发生,预测成功率竟是零。这件事再次证明人类社会是一个极端复杂的系统,内部各分子所做的运动甚至远比“布朗运动”无规则,因此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做出预测,即使借助科学手段,成功率也是极低的——有时甚至不如算命。这也顺便解释了为什么在社会预测领域充斥了骗子与神棍:在现有条件下,预测神秘而复杂的未来,不管用迷信的手段还是科学的手段,大家成功率都低的不分伯仲,而迷信的手段说不定更有经验为失败找借口。然而,虽然如此,还是有那么一小撮人,他们甘愿冒着被指责为骗子的风险,执着的藉助还不成熟的科学手段来预测未来,乐此不疲。

  美国的哈瑞•丹特就是其中一位,他创建的丹特基金会,主要业务之一就是对未来经济进行预测。他因成功的预测了美国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大繁荣而一举成名,之后又因在《下一轮经济周期》等研究成果中对于未来经济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而成为深受美国读者欢迎的财经作家。最近,中信出版社译介了哈瑞•丹特新作《经济严冬就在眼前》,此书对于世界经济的未来做出了骇人听闻的预言:八十年一遇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即将到来,2012年是这场危机的起点,而且与以往以通货膨胀为标志的危机迥异,这是场罕见的通货紧缩危机。 全球性通货紧缩危机即将到来?!对于正在饱受通货膨胀之苦、艰难地与CPI赛跑的我们而言,这听起来似乎是骗子滑稽的扯淡。然而丹特是严肃的,他笃信“人口趋势决定经济未来”,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对通货紧缩危机即将到来做出了详尽的论证。丹特指出,美国市场近几十年来最大的消费群体是“婴儿潮一代”(1946~1961年,美国的人口出生经历了一个大高潮,被称为“婴儿潮” ,这段时间内出生的孩子被称为“婴儿潮一代”,婴儿潮一代现在人口约为7800万,其中有 3978 万女性和 3822 万男性,占美国成年人的 35%,美国劳动人口的 41%)。这个爆炸性人口世代的消费模式对于美国经济影响极大,因为美国GDP的70%来自个人消费领域,23的经济活动与消费者的选择有关。当消费者增加购买行为时,企业会扩大生产以满足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而政府则相应获得更多的税收进而增加财政支出。因此,这个消费群体每一次消费习惯的改变,都会对现实经济产生极大影响。 “婴儿潮”一代消费习惯的第一次改变,始于他们大批涌入职场,经济因此被注入大量新鲜血液,技术与商业创新获得加速,社会因而一片繁荣。消费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变得多样化,以信用卡为标志的信贷消费开始流行,“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成为时尚。换言之,这一代人使得扩张性消费成为主流。于是,“婴儿潮一代”的消费需求在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与新世纪头十年将经济发展水平连同泡沫都推向了不可思议的高度。然而不幸的是,岁月不饶人,在2007年左右,大批“婴儿潮一代”将面临退休,加之这一代人的孩子此时也将离家独立,因此他们开始考虑为退休以后的老年生活做储备。这也就意味着,“婴儿潮”一代的消费习惯开始由扩张型向保守型转变,需求放缓会使得价格回落、经济下滑。这一情势将导致产量下降、失业上升,进而使增长不再,通货紧缩也就顺理成章而来。 然而,此时可能会有人质疑,就算丹特对“婴儿潮一代”的分析是正确的,也只能说明美国可能会遭遇通货紧缩,何来全球危机?更何况新兴市场国家年轻人口的上升趋势以及中国强劲的增长势头,都会给世界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抵消美国等发达国家因人口趋势带来的经济衰退。

  由于本书主要是在论述美国经济,服务的对象也主要是美国的读者,因此国内读者在阅读本书、尤其是在阅读本书“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危机”部分时,对于作者提出的应对策略,最好还是审慎采用为佳。丹特先生提出了应对通货紧缩的三大策略,第一条策略是在2013~2015年间可能出现的全球性房地产崩盘前抛出所有非关键性商业与住宅房产。此条建议是作者针对所有读者但尤其向中国读者呼吁的。不过个人以为,对于美国读者而言此条建议无可厚非,因为美国发生通缩的可能性显然较大,而且经过次贷危机,房价进一步贬值的可能性也较大,此时抛出非关键性房产不失为保值之道。但中国读者就要审慎界定“非关键性”一词的内涵了,因为各种迹象显示中国政府最近仍会继续投入巨资进行基建,短期内通涨的概率远大于通缩,如果贸然抛售房产而又无其他投资途径,现金留在手中恐怕会保值困难。第二条策略是存钱、还贷,保证现金流。存钱方面中国人民一向是世界的典范,因此这条建议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更多的是一种安慰:原来老祖宗重储蓄的消费方式也并非像原来被嘲弄的那样一无是处。第三条策略是去东南亚与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投资,丹特比较看好印度与东南亚等新兴国家,甚至预言这些地区在2014或者2023年后的增长会超过中国。这条建议权作参考吧,因为作者在本书中并未对这些地区为什么会在2014或2023年后的发展超过中国给出有力的论证。

  本书的封面上赫然印着这样一行字:“本书作者预测准确率高达90%”,但根据常识,我们对此还是做会心一笑罢了。个人以为,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倒不是作者给出的预测结果,而是他卓越的论证方式。丹特以“人口趋势决定经济未来”为理论根基,借助人口统计学的工具,对大量枯燥的学术资料进行了深入浅出分析,让即使毫无经济学基础的读者也能明白当今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到底在哪里出了问题,这种高超的统摄能力与表达能力是罕见的。克罗齐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于未来的预测又何尝不是“当代”的?因此,阅读这本预言书,不一定能使你更好的了解未来,但肯定能使你更好的了解现在。

  《经济严冬就在眼前》读后感(二):狼又来了

  《经济严冬就在眼前》就是一个标题党。还有“唯一未曾失准的经济预测专家”哈德-丹特最新研究成果“黄金、白银不再保值,房地产价格将下降50%”,这样的话语在封面上张扬着,不知是这些学术专家拿来吸引眼球的花招,还是预测骗子们争名夺利的技俩。狼喊多了,不信了。每喊一次降价,房价都呼呼地升上一大截。全民买房,还是没地住,这是什么怪胎。把宝都压在臭鸡蛋上,一起玩死吧。最近,又听说热钱涌入,估计房地产行又该热闹了。来了圈够钱了,再走,来个釜底抽薪,干得贼奸!让全国人民负债、赔上养老金、赔上孙子也为你买单!

  类似谈论经济危机的书,看过几本,本本皆是差不多的论调:经济严冬就要来了,第三次世界大萧条就要来了等等,无非是唱衰经济,敲警钟。经济不会因为你唱衰就衰,唱盛就盛,唱衰是保底的做法:经济好了,不衰,皆大欢喜,没人来找你麻烦;经济不太好,自有人来捧场,大师专业一堆荣誉加身-----无论如何都是赢家。此文中明确指出,在2013-2015年年初左右,会大崩盘和全球萧条。拭目以待,看你说得有多准。在这类经济图书之中,无论是前后历史因由分析,还是把经济学的老底或者骨架子都掏出来晾晒,经济学家们终究只是经济学家,永远在事情发生之后作马后炮式的举证说明,做不成先知预言。反倒是不少人打着经济学专家的头头衔,左右市场,争名又圈钱。

  在本书开篇的预测之中,作者说“2035年之后,中国的人口趋势形势将更加严峻,城市化水平将接近70%-80%的长期峰值,经济增长会进一步减缓”。2012-10-27日凤凰网有一条新闻上说“我国真实城镇化率仅40%”,起因为中国社科院下半年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了6.91亿,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两者的差别,即是城镇人口中有一部分是“被城市化”。

  中国24%的城市住房没有电力消耗,处于空置状态,鄂尔多斯这样的百万人口级城市也近乎完全无人居住。与鄂尔多斯相似的还有康巴什、郑州新区和二连浩特,这些政府刻意建造的大型都市,只是为了维持所谓的建设。好吧,谁要住在空无一人的城市里?

  书中有一章,如何在经济危机中生存而且活得更好。说的好像句句在理,仔细瞧瞧,却没什么实际的用。老百姓过日子,就天那么大块,该怎样就怎样吧。

  《经济严冬就在眼前》读后感(三):说2012是世界末日,2013就笑了

  才云鹏

  当经济泡沫变成泡沫经济后,虚假繁荣的终于幻灭导致了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但是在哈瑞•丹特看来,美国的次贷危机仅仅是一场次贷危机而已,随其而来的金融危机并非完全是债务泡沫的破灭引起的。在《经济严冬就在眼前》中,哈瑞•丹特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婴儿潮一代的集体退出消费市场,作为人口趋势在世界经济进程中的自然反应,最终促成了这场空前的金融风暴。这里的婴儿潮,指的是1946~1961年,美国的一个人口出生高潮。

  在这种标新立异的观点驱动下,任何反常规的判断都顺理成章了,我们来听听作者还说了什么:凯恩斯经济学理论是史上最糟糕的经济创新!美国政府的救助计划全部都是错误的!在连续14年经济高增长的奇迹中国,最后一个、毁灭性的经济大泡沫马上就要诞生!

  即使你将其当做危言竦论,但作者严谨的理论分析会让你一点点啃完这部艰涩难懂的书。其艰涩处在于,这种新奥地利学派的观点,很难一下子融入根深蒂固的凯恩斯主义及新凯恩斯派,与当今的社会思潮,显然也是格格不入。

  众所周知,新奥地利学派竭力维护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该学派认为,当前的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是国家干预所造成的。本书中,这种倾向比比皆是。据作者分析,经济现象的解释应该回到个人行为中去探寻,并借助对个人的知识、信念、知觉和期望的共性研究,理解集体的行为,而对集体行为的研究,才是自然经济的核心所在。

  基于此,作者对美国政府的种种举措都不以为然,即使是对诺奖得主克鲁格曼,笔下也颇为不敬。例如,美联储今天已经推出了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人们正眼巴巴地将其视为救命稻草,但在美联储推出第二轮时,哈瑞•丹特已将其比喻成服用强效纯可卡因。

  原因就在于,“大部分经济学家完全忽略了生命阶段对消费者行为的决定因素。”而其忽略的部分,正是作者的研究核心,亦即自然经济的精髓。哈瑞•丹特认为,面对通货紧缩,凯恩斯们提出的“消费者因缺乏信心而减少消费”的观点是极端错误的,据此提出的救市措施也将因此毫无疗效。

  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告诉了我们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巨大差异,前者可控,而后者是恶魔。作者看来,人口趋势才是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住房购买的主要驱动因素,当史上最庞大人口群体接近退休年龄时,他们会增加储蓄、减少消费,成为引发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

  如果哈瑞•丹特的分析符合人口趋势的自然逻辑,这个预言将至少在美国发生。至于中国能否成为最后一个泡沫经济,成为左右世界经济大局的最后一颗定时炸弹,鉴于作者对中国的分析数据略显匮乏,我们姑且拭目观之。但作者的预言甚为恐怖:中国泡沫的破灭,会波及为其史无前例的基建热潮源源不断提供材料与能源的亚洲、拉丁美洲、中东及非洲新兴市场国家。那将是一场全球性的衰退与通货紧缩危机,影响的远不止发达国家。

  林毅夫在《新结构经济学》中坚持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自我振兴与发达国家对其的基建投资有机融合,是解决目前全球危机的双赢措施。但愿,中国的经济及政治改革能够冲破新奥利地学派的盖棺论定,按照林毅夫所指出的发展道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真能这样,我们就不必狼狈不堪地踯躅于哈瑞•丹特的建议中了:赶快卖掉你的房子,2013年,所有的房价将史无前例地暴跌!

  《经济严冬就在眼前》读后感(四):潮水退去之前,寻找衣服吧 ——《经济严冬就在眼前》带给我们的警醒

  潮水退去之前,寻找衣服吧

  ——《经济严冬就在眼前》带给我们的警醒

  股神巴菲特那句“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谁在裸泳”言犹在耳,关于经济危机以及未来的预测就已经打起架来。如果说高中新课标的课本曾经在资产泡沫化的08年用试题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那么就是,面对未来,我们总是以为会更加好,但是事实是,除了产业和技术的革新,我们无法改变生产力陷入僵局的事实,无论我们如何想要摆脱历史发展的规律,创造所谓的奇迹,事实是:今天的我们,总能在历史上找到相似的自己。

  与其说本书是一本充满天马行空的预测,不如说本书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无法脱离历史的影子。我们试图用投资拉动的钢筋水泥上的世界和人为控制的增长,不断膨胀的某种“人定胜天”的非理性的决断,以及对于凯恩斯主义迷信般的依赖,都无法改变如同潮汐一般定时涨落的经济和历史潮流。信奉国家资本主义万能神话的乐观者们会将之称为某种末日眼球效应,然而不得不承认,PPI数据的低潮期、人口红利的消失、房地产的迷局都在我们身旁发生着,基于滚雪球一般的信贷和透支未来的财政支出,大大加剧了经济崩溃的风险,而承担这一切的,不是用权力维系的税收和财政体系,而是每一个普通人的腰包。事实上,无论我们有否借贷,我们都已经卷入其中。

  预言是否能够成真,我们需要等待的不过是时间。而面对可能的就业困难、需求缩减、消费下滑、财产贬值,在寒冬之前,贮备好足够的粮食才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应该用它来警惕我们的生活,因为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在潮水退去之前,我们应该穿好衣服,因为,潮水终有退去的那一刻。

  我们会是创造新的产业和技术奇迹的那个人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当人口和生产力之间的变化发生,我们怎样能够保留我们的实力,准备好应对可能出现的“失落的二十年”,并且顺着潮流前行,成为值得铭刻的历史,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阅读,以做好应对。

  唱空者不是那个讨厌的乌鸦嘴,而是清醒提醒着我们可能的风险的理智的“tough guy”。

  y林怿

  2012年10月14日14:13:45

  写于履坦巷19#

  《经济严冬就在眼前》读后感(五):测一下经济的风云

  经济严冬就在眼前!一下子便被这样带有迫切程度的预警书名给触动了心情。其实近年来经济大环境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大家多少都有些亲身的感触,国际和国内的状况都不是呈现乐观态势,而且已经持续了好几年。目前看来,各国政府的救市措施虽然有短暂的效果和市场反应,但并不理想,从长远来看反而有走向更加恶化的趋势。而哈瑞•丹特撰写的这本书籍正是从他长期成功的经济观察和预测经验中为大家剖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也用大量数据和事实有力证实了得出的结论。对于人们如何在下一波危机来临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全面认识事态的发展方向,积极应对可能面临的经济严寒做出有效的防范,采取适合自我的最优化措施来谋求财富的保值甚至升值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虽然这本书的立足点是从美国经济谈起的,但是经济市场全球化的进程发展至今已经把世界各国千丝万缕地纠缠在了一起,任何的风吹草动都能相互波及,更不用说是风暴与危机了,况且中国近二十年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书中就有很多章节是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出现的情况和预期在进行分析,诸如房地产市场拉动经济所形成的巨大泡沫,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城市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政府过度的基建投入也无法维持GDP增长等等,故而这本书也同样对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读者一样有参考的价值。

  通读全书感觉其精要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指出了用凯恩斯理论刺激当今经济环境的错误之处;第二,通过分析金融、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灭而推断出即将来临的货币紧缩及其对未来的影响;第三,阐释世界人口趋势和结构如何决定未来经济;第四,对目前寅吃卯粮的借贷模式提出的质疑和批判;第五,提出经济严冬中的机会和对人类社会远景的展望。

  尽管这是一本在宏观意义上探讨经济理论和战略方面的书籍,但作者运用的语言和比喻却相当通俗易懂也形象生动。他把政府救市的措施比作了对吸毒成瘾的人用麻黄碱和大麻剂量的多少;说用降低短期利率来刺激借贷就像让经济喝杯咖啡提提神;书中还有很多巧妙的比喻,所以读来既不晦涩难懂又记忆深刻。经济的气候自然也需要科学的分析和准确的预报,我们应当根据其中的变化为自身的冷暖适当添减衣物,为可能的风雪雨霜预备好恰当的行装!

  《经济严冬就在眼前》读后感(六):花开花落自有时

  2001年,当两架飞机撞向世贸中心后,恐怖分子似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政府加强警力戒备,民众陷入人人自危的恐慌,股市指标应声下落,一切都表明美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陷入了混乱。然而就在2001年的10月,美国汽车销售业创下了新高,美国消费者很快重新找到了经济立足点。

  为什么受到惊吓的人们还会加大支出和借债?作为一名“从不失准的经济预测专家”,《经济严冬就在眼前》的作者哈瑞•丹特给出的答案是,“消费者不仅只是潜在现实经济活动的单位个体,他们也是人类个体——他们的需求与消费会随年龄增长而改变,且这种改变有迹可循。”

  所谓“有迹可循”是指人们总是在特定的年龄才会做特定的事,比如23岁的单身汉肯定不会买小型面包车,而由于大部分人在28-32岁间生育下一代,因此当他们年近40岁时,小孩应该在6-10岁,此时家庭早餐谷物类食品支出会达到顶峰。按照这样一个逻辑推理,人们在46-50岁时支出处于顶峰,此时孩子已经长大离开家庭开始工作,而人们又不得不为了退休生活和工作保障节省开支。

  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经历了“911”的打击,依然无法减退人们的消费热情。二战后,美国人口急剧增长,特别是1946年至1964年出生的“婴儿潮一代”,他们在60年代、70年代进入职场,80年代组建家庭,而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正是他们家庭消费逐渐达到顶峰的时间。当然,这也预示着我们的经济严冬即将到来——因为从2012年开始,“婴儿潮一代”的支出将会呈现更加明显的下滑。

  面对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丹特认为“此次危机的真正根源是失控的债务泡沫和数量庞大的老龄化婴儿潮人口,最终导致了消费者支出的减少”。丹特并不相信传统经济学家关于“消费者信心是消费支出的驱动力”的说法,在他看来,没有人会违背自然规律,所谓的黄金年代不过是“由于人口趋势原因,恰逢美国经济持续增长”,而这也注定了现在刺激经济政策必然的失败,因为 “怎么会有人对养育儿女、退休生活或工作保障等因素不管不顾,只是闷头花钱?”

  与主流经济学家不同,丹特认为比起令人头疼的国家债务,更为严重的是庞大的私人债务,截至2008年,私人债务已达到42万亿美元之巨,其中22万亿美元产生自2000年之后。这也就意味着将出现一代人为了偿还债务而节衣缩食,等待下一个增长周期的到来。而美联储凯恩斯式的救市也注定必然失败,低利率政策只会进一步扩张资产价格的膨胀,比如科技股、房地产等的虚高,而泡沫经济所产生过多债务和扩张副产品也无法消弭,美国经济将像一个瘾君子一样,越来越渴望通过金融手段来注射兴奋剂,但却无法消除身体存在的隐患。

  丹特的预测多少会让人失望,不过如果我们能理解他所说的生命阶段周期,那么我们或许也能释然。花开花落自有时,我们也不能强求一个永远花开的春天。作为政府,所要做的就是尽快适应转变,不要再通过行政手段将泡沫转移给纳税人。而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过好每一天。

  《经济严冬就在眼前》读后感(七):预测的重要性

  明天就是末日了。且不论玛雅人的预测对不对,至少这个预测在某一程度上影响了好一部分的人。对死亡,大家反应不一。但对于那些去琢磨如何幸存或如何死得体面的人,我会觉得不太现实。毕竟个人在特大灾难中的活动是无法掌控的。末日是个很好的题材,艺术家可以拿去创作,画画雕塑写小说拍电影。末日也蕴含着无限的商机,婚庆公司伺机鼓吹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让我想起了倾城之恋,安稳的现世让人在感情上磨磨唧唧,倒是乱世的动荡成全了各自幸福。

  但如果有幸过了末日,这本书的作者会告诉我们,我们将迎来了经济严冬——黄金白银不在保值,房地产价格将下降50%。全球最后一个大泡沫在中国,你该如何应付。

  这个预测无疑比末日更让我苦恼。因为死了一干二净,但如果还活着,要生存结婚买房置业养父母养孩子,我苦于生财,自然没法拥有临死不危的洒脱。所以这本书的现实性在于,他能为我的苦恼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建议。比方说,书里指出,现阶段及前一阶段还不是购房的最佳时机。这时候,买房不如租房。面对经济危机,你该如何保住自己的工作。而如果你的手上早已积累到一定的资金,那么你可以选择成为自由职业者或进行自我创业。作者建议我们,在2013-2015年间可能出现的全球性房地产崩盘发生之前,中国的投资者应该将手中所有非关键性商业与住宅房产出售。而对首套住房需求的人口驱使已经开始发端,但年轻购房者应该注意,不要被2014年年初至2015年初的金融奔溃和地方加所左右。2014年年初开始,就可以放手迈进首套住房了。下一拨也是最后一拨婴儿潮一代度假住房购买者将在2015年年初至2026年左右达到高峰期。因此,婴儿潮一代 不妨等到2015年初再着手购买梦寐以求的独家住房或养老住房。而更新住房的最好时间是在2015年年初和2020年年初。商业房产在2023年之后方才成为投资热点。

  尽管它在里面给我们提出了诸多危机预测和警示,但它最重要的观点在于,即将到来的萧条活经济严冬对我们而言并不是威胁,而是机会。投资者和商业机构可以以史上最低的价格进行金融资产再投资,而实力较强的商业机构,企业则可以从比较弱的对手中承继资产。如果真能捕捉到危机中的商机,这将是我们致富的最佳时机……

  《经济严冬就在眼前》读后感(八):彷徨失措的年代

  近年来,我一直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即我们正在亲歷歷史。虽然从广义上说,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中,而现实总是会瞬间成為歷史,但是我所说的是歷史,是那种值得写进教科书的大的变革。这种感受并非来自于官方所渲染的百年一遇、千年一遇或者万年一遇,事实上,这不过是些託辞罢了,正所谓百年不遇年年遇,三生有幸在天朝,我们脆弱的小心灵早已被锤炼得坚实无比,所以,我也并不是在指这些难以被定性為天灾还是人祸的突发事件。

  那麼,我所指的亲歷歷史究竟是什么?就像这本书名所说的那样,经济严冬就在眼前。曾经读到一个很令人沮丧的论断,说近代以来一个人的一生必然要至少经歷一次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看吧,这多麼沮丧,虽然世界大战还摸不著边,但是恐怕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我们是躲不过去了。

  所以这本书的内容姑且不论,至少这个标题我是完全赞同的。经济严冬正在眼前,事实上,我认為这并非是何时到来的问题,事实上,它已经来了,只是尚未大规模爆发。就像人在重感冒之前自觉有些头痛疲劳等不适感一样,危机已经在悄悄侵蚀并改变著我们的生活,至於它何时会突然爆发大举入侵,这个时间点我想并不遥远。

  陈文茜曾经写过一本《只剩一个角落的繁华》,纵观全书,陈文茜所指的唯一繁华的角落大概是中国,但我们对比《经济严冬就在眼前》对於中国经济的论述和分析,再结合我们所亲眼见到的那些空无一人的新建小区,我们恐怕不得不痛苦地承认,恐怕远在地球另一半的这个美国人,比起一水之隔的台湾人,要看得更加明白和透彻。

  看看欧债危机,美国的量化宽鬆,中国遍地的钢筋水泥,恐怕我们必须达成的共识就是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首先必须承认有一个大泡沫,然后要承认这个泡沫即将破灭,然后才能继续讨论。

  事实上,《经济严冬就在眼前》也是基於这样的共识。面对经济危机,有人死抱住房產,有人相信乱世黄金,有人逃跑移民,有人积极储蓄,而美元,以及欧元,一直不被我身边的朋友们所看好。事实上,银行里没有人去兑换美元,当然,这仅仅是我所瞭解的身边的几个银行,不具代表性。然而《经济严冬就在眼前》的作者鼓励我们持有美元,他坚信美元是经济危机中最坚挺的货币,事实上他用数字证明了——2008-2009,美元升值了23%,当然按照科学严谨的态度我们不能这样简单地接受这个论断,应该全面分析美元升值的原因,探究其升值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本书最令人惊讶的是,哈瑞丹特先生居然做出了如此之多的具体的预测,时间、地点、走势,坦白说,敢於预测这麼精准的人通常会被人当做骗子或者神棍,所以我倒是很好奇这样在几年后就可以验证真偽的书(事实上不需要到几年后,因為本书最近的预测是在2013年),究竟会命运如何。会有人庆倖说我幸亏遵从了本书的指示?还是会被人们冠上骗子的名号?你说呢?

  未来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经济严冬就在眼前》读后感(九):一荣一枯或为常道

  本书在专家推荐、目录、中文版序言、前言、第一章内容之前有一页半,题目叫“经济严冬就在眼前”(这个形式叫什么俺也不知道),写的全是唱衰中国的经济的,足足14条,从中国增长率应该是3%-4%,再到中国未来数十年内也仅能 接受 美国经济或者欧洲各经济体的规模。说实话,看完这两页我心里不太舒服。俺不是什么民族主义者,所以回头一想,中国自己能唱衰自己(中信还出过本书叫《大拐点》)外国人就不能呢,只要他说得对应该接受 ,于是耐着性子开始看。看完了才发现——作者谈的主要还是美国,只是编辑把其中谈到中国的内容放在最前面整了一页。

  整体而言,书值得一读,主要讲美国经济如何衰退,以及在衰退中及之后人们如何抓住发财机会。书里有点儿我没看懂,大概意思是美元在完全崩溃之后会再次坚挺,再次成为核心,黄金白银都不成。可见作者丹特虽然不看好当下的美国,但是对美国还是很有信心,感觉他最终会胜利吧。至于作者对中国的态度,基本上也是不太看好,相比之外他更看好印度。

  丹特的研究基础就是人口,所以全书中婴儿潮提的比较多,从出生导致的消费增长、壮年及46岁左右消费顶峰时期带来的再次繁荣,再到之后这一代消费能力下降导致的萧条,都与人口基数有关系。应该说这是一种很值得学习的分析方法,作者也谈之有据,部分内容很让人信服。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认为美国现在的救市政策全部都是错的,大概意思是应该让经济往下走,走到底之后自然会上来,干预经济的政策像是给病人吸毒,根本没什么用。这个,这个……简直太刺激了!

  认真想想其实也有些道理,美国实施的很多反周期经济措施都有点逆天而行的意思。就好像人老了还疯狂打羊水、抽脂、拉破,60了还希望自己像30岁,但是腿上的桔皮说了真话。您知道我说的是谁!

  一荣一枯或许才是常道吧!不过估计政府很难按作者建议的来,就像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活得久一些,没有愿意早早死了给后人腾出空间一样。美国政府救世是因为屁股决定脑袋——必须要这么干!

  经济预测就像股票预测准确率向来不高,但本书可以为我们开一扇观察经济的窗,多一个看世界的角度,从这个意义上值得入手一本。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经济严冬就在眼前》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