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伽利略》是一本由东野圭吾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2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探伽利略》读后感(一):剧与书
因为之前看过福山雅治主演的电视剧版,对汤川的形象有了固化的印象,再加上书本身就像电视剧剧本一样,是由5个小的故事组成,所有看书就像在回顾电视剧。最大的不同就是书中汤川的搭档是草薙,也许电视是为了强硬组CP所有换成了由柴崎幸扮演的内海熏。
可能因为是“电视剧剧本”,所以每个故事都比较短,对我这样的理科白痴来说,每次看汤川一本正经讲解物理知识时简直要大脑空白起来…推理就有点谈不上了,毕竟是用物理学知识来解开谜题。
不过我倒是看了书反而觉得福山雅治的汤川有点过于面瘫了,其实书里的汤川还是有点闷骚和不容易被察觉的俏皮感的,而福山雅治似乎有点过于高冷了~
虽说物理知识让我迷茫,但是伽利略系列的剧和书我还是会看的~嘻嘻
《神探伽利略》读后感(二):草薙汤川三千问
书中对人物的塑造流于表面,浅尝辄止,即便是主角草薙刑警和汤川教授,也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立体的印象,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也不多,尤其是汤川学,心理描写就更少了。尤其是每个短篇结尾解谜的部分,简直像小时候看的蓝猫淘气三千问…至于汤川学明明讨厌小孩子,但是却在五个故事中有两次和小孩子交流…这噱头也真是够了…何必非得要给人物加上这样的设定呢?
第一个故事,空气中红色的线很容易联想到两种可能性,精确放置的导火线,或者是丁达尔效应。再一次感谢高中母校,让我轻而易举地看穿了这个诡计………
第二个故事,一开始想到的是某种金属盐溶液(池塘水质污染严重)因为通电产生的电化学反应………感谢高中参加的化学竞赛………不过猜错了………冲击波是什么鬼啊?
第三个故事,完全没想到,被科普了一脸………超声波还能便携式哦………
第四个故事,从描述上很容易就想到碱金属遇水造成爆炸,尤其是火球在水面上流动,太形象了,但还是有几个疑问………钠与水反应真的有那么强烈吗?我有点儿忘了………不过还有焰色反应这个线索就是了………还有一个,那么多氢氧化钠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迅速被稀释,肯定会留下别的痕迹的………
第五个故事,想也知道是海市蜃楼的原理了,只不过这也太巧合了吧?出现的位置和时间都太巧合了。
这种强行科普的感觉,特别像蓝猫淘气三千问,总能在结尾给小盆友讲科学知识,让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好吧………没有三千问…只有五问……
《神探伽利略》读后感(三):“你的心是黑的”
一直以來,特別喜歡東野圭吾的小說。
五個案件,五個不同的殺手手法,五個科學實驗,背後的離奇古怪,用物理化的實驗給我們解開謎底。
總結了一下五個案件的科學原理:
1、激光及鏡面折射原理;
2、衝擊波原理;
3、超生波原理;
4、鈉金屬的化學反應;
5、光線的折射。
不知是否總結得對,但感慨物理化知識的威力,平添自己無庸的煩惱,感歎自己為何沒在高中時學好物理化呢?身為理科生,卻是學得最差的,可又在文的道路上停留在原點。
文中“你的心是黑的”
或許正是對那些犯下罪惡的人,最好的寫實。
《神探伽利略》读后感(四):看完电视剧再来看书
不得不赞叹电视编剧的才能,电视剧很好看。当然小说本来就很有趣。
燃烧中的头部起火。转印中的人脸铝材质面具。坏死中的类似心脏麻痹。爆裂中的水中火柱。出窍中的看见视线被遮挡的红色汽车。有许多电视剧或者小说喜欢把重心放在犯罪的故事的前情后果的讲述,不免有些感性泛滥。这部小说里更像解密,像物理实验,解开了这些所谓不可能现象侦探的部分如顺水推舟。
内海这个角色在这部小说里是没有出现的。
燃烧里关于犯案的动机小说与电视剧差别巨大。电视剧中是为盲人朗读的义工犯下的故意杀人案。这种冲击是小说中没有的。
电视剧中坏死中苍老师还露了一次脸。
《神探伽利略》读后感(五):给人一种很轻松的感觉
1、《燃烧》
小故事总没有太多的悬念,也不太复杂。动机(因为太吵要吓吓他们而事情搞大了)、嫌疑人、作案手法都有所指示。
2、《转印》
这本书确实跟之前看东野圭吾故事完全不一样,套路已然明显:刑警无法理解的离奇案件,靠着天才的物理学家朋友“简单”询问、调查,发现灵感一下子解决。
这本小说真的很适合拍电视剧。
3、《坏死》
几个故事都是差不多的讲述手法。
4、《爆裂》
人物心理很写实啊,就连汤川突然被叫吓一跳然后回头发现是熟人而安心这种细节都会写。
汤川真的对案件很上心啊,都出差了,对奇妙现象的好奇,而且他俩好基友吧。
最可怕的,莫不过是想不开钻牛角尖,两个凶手都是如此,为了前途而杀人。
5、《脱离》
以“灵魂出窍”来掩盖读者的目光,其实破案关键跟那求出名父子没关系,这种手法好玩。
东野圭吾的小说,爱情常常是作案的动机,如果不是因为爱情,那就更阴暗的“恶意”了。这部小说给人一种很轻松的感觉,就是个侦探故事集。
《神探伽利略》读后感(六):科学不只有理论,还有外出和案件
作为汤川系列首作的《神探伽利略》,没有延续(按作品的时间算,应该不能算延续,只能说采用)《白夜行》、《嫌疑人X献身》中的案件展开程序——先知道凶手,再去推理线索,在线索推理的过程中探讨人性。五个故事,从犯罪现场的画面展开,到调查的逐步深入,再至最后的水落石出,更多地都是走本格推理的路子。虽然东野圭吾在叙述案件时,尝试着不断地调整叙述的角度,犯人、群众、警察......不同角度的解读让读者对案件有了不同侧面的了解。案件的犯罪手法也别出心栽,选择从物理知识的角度展开,让人耳目一新。但是,因为缺少了对于人性的角度探讨,或者说没有了之前所看的几本书的纠结,让读者只是沉迷于解开手法的谜题,还是缺少了以往的厚重感。看《白夜行》、《嫌疑人X献身》,我们会去探讨罪犯、警察、普通人......凡是出现过的人物,他们的行为动机,他们的内心想法,由此展开对于人性的思考。看这类书,我们会看的纠结无比,也会看出许多值得我们讨论的点:雪穗和亮司之间有没有爱情;雪穗爱没爱过筱冢一成;为什么石神最后呕出了灵魂;石神对于靖子究竟是种怎么样的感情......
虽然说《神探伽利略》失了先厚重,让读者过多的关注于案件中隐藏着的刁钻的科学诡计,但是也因为这些诡计又让我们有了不同的收获,所以它仍是一本不错的书。
《燃烧》里说到“幽灵的真面目一向都很无趣。”很多事物之所以有趣,甚至对我们形成致命的诱惑,很大的一个因素是未知。好奇因子促使我们对此沉迷,以致无法自拔。其实,如果揭开那一层面纱,也就那么一回事而已。《转印》里谈到“流体常有令人玩味的现象,让我不禁觉得世上众多不可思议的现象,其实都是流体的恶作剧。”不可思议的现象那么多,我们总以为不是怪力乱神就是天外来客,其实一切的本源只是我们最熟悉的流体,甚至我们每天都接触到的水。《出窍》也涉及到“没办法,人们通常会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明明知道肥皂泡中有空气,却因看不见便忽视它的存在。”先入为主的观念让我们在看待事物时,往往只注重着事件的特异性,而完全忽视了客观事实的存在。
五个故事,案件不同、手法不同,但都传递了同一个信息——运用理性思维,寻找事物背后的普遍规律。其实细细想来,这五个故事中都有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的影子。首先,汤川所遵循的科学研究方式就与亚里士多德的“漫步的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汤川之所以参与案件的调查,作案手法的研究并不是出于正义的考虑,而是觉得“这种时候正是运用智慧思考的大好时机”,用案件的手法来印证科学理论,研究科学知识。而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教学期间,同样地也反对刻板的教学方式,追求边散步边教学的方式。他们身上都有种“逍遥”的劲头。除此之外,每个故事所体现的也有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的内容:同时注重理念和经验事实,理念不是单独存在的,是和事实相互依存而存在。在具体的现实中,都有普遍存在。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要来源于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他既重视理念,又注重经验事实。亚里士多德把这两方面结合为一,创立了庞大的哲学体系。他批评柏拉图将理念看成是和个别事物分离的、独立存在的实体,认为理念或他所说的“形式”不能离开感官事物而存在,普遍不能离开个别而存在。
也许,把这样几个推理的故事提高到哲学的角度,有人会认为是太高大上的层次。那我们抛开这个问题,换种最简单的说法:适时离开书本、公式、纯理论,多出去走走。
《神探伽利略》读后感(七):短评
由于个人偏向于喜欢破案题材的小说,所以,觉得本书还挺好看的。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远在当年TVB拍《谈情说案》之初,媒体宣传说这是港版的《神探伽利略》。而本来理科不是强项的我,正好物理是理科中最见得人的,于是对于物理学教授破案的事颇有兴趣。
看了港版的电视剧,从破案到后来竟演变成了王子与灰姑娘的故事,深感失望。于是,最终还是买了这本书来看。其实汤川学并不是第一次出场,可是这一部我能体会到他是主角。隐约记得《嫌疑人X的献身》中,我一度以为汤川学只是个打酱油的。
说回这本书。书由多个短篇故事组成,每个故事短小不罗嗦,在恰到好处的时候结束,不会令人厌烦。且开端都有些许灵异的氛围,很能带动气氛。而神探伽利略将案件一一破解,一定程度上普及了一些物理知识。如果这是本教科书,那么枯燥无趣的物理课将会变得有趣多了。
《神探伽利略》读后感(八):早期的物理短篇集——《神探伽利略》
首先,《神探伽利略》这是我看的第五部东野圭吾的作品。而前四部作品,按我看的先后顺序分别为《圣女的救济》、《嫌疑人X的献身》、《没有凶手的杀人夜》、《彷徨之刃》,在这四部作品中除了《没有凶手杀人夜》是短篇集之外,其他三部是长篇作品。而这部《神探伽利略》也是一部短篇集,是东野圭吾成功塑造出了汤川学,这位伟大的物理学教授形象。当然,相比之下,这时期的汤川学形象还较稚嫩,可能与他所破的案子跟物理、化学知识有关的原因吧。相对于一些很少接触这类知识的朋友来说,学理科的朋友可能会更容易懂。
其次,本人是在看过同名日剧《神探伽利略》之后再来看这部作品,相对来说惊奇感会下降很多。不过,看这部作品的同时,有影视剧形象出现,加深带入感,这感觉还是蛮不错的。与日剧不同的是,这部作品中汤川学的助手是一位男性人物,他是汤川学大学时期的同学,叫作草薙俊平,警视厅搜查一课的刑警。五个案件都是由草薙向汤川学这位老同学求助破案。很正统的日本本格推理模式。
然后,讲了这么多,该说说这五个案件了。
第一案:燃烧
少年的头突然起火燃烧,是人体自燃?NO,绝对不是。看似神奇的自燃现象,背后隐藏着高科技的杀人手法。用激光反射来引起燃烧,导致这起神奇案的件发生。属于远距离杀人事件。有可能是日剧先入为主的原因,导致我怀疑的对象在一个东野老师描写相当详细的人身上,最后的结论并非是此人。推理的过程是汤川学特有的实验证明法,日剧的表现形式更形象点。
第二案:转印
中学生在池边捡到人脸面具,是死者冤魂不散?NO,绝对不是。冲击波产生的效果,导致了这个栩栩如生的人脸面具的产生。这次的冲击波产生的效果,我委实不清楚状况,所以就按部就班跟着东野老师的思路走下去,看到推理的结果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不过,对于物理知识缺乏的我来说只能这么惊叹一下了。
第三案:坏死
心脏麻痹的死者,其实是感染怪异疾病?NO,绝对不是。这是超声波产生的效果,导致了出现心脏麻痹死者。这个产生超生波的工具,我委实没有见过,一点概念也没有。作这起案件看来,这东西蛮强大的。对于这种高科技的东西,我只能再次惊叹一下。
第四案:爆裂
海上突然出现巨大杀人火柱,是超自然现象?NO,绝对不是。这是一起化学爆炸案件。学过化学的人应该都能明白本次案件引起爆炸的化学反应。不这此次杀人案件只是个导火索,杀人凶手准备再次依样画葫芦杀人的时候被草薙识破,看来草薙童鞋有时候不单单是助手的角色。
第五案:出窍
目击命案现场的少年,竟是灵魂出壳?NO,绝对不是。东野老师这次给出的答案是海市蜃楼现象。一般来说海市蜃楼多出现于沙漠地带,城市里出现倒是鲜有,不过没关系,东野老师给我们制造了一个。本案中的少年就在机缘巧合之下看到这一奇观,证明了某人的不在场证据,最后抓住了真正的凶手。
作为东野圭吾的第一部用汤川学作为主人公的推理小说短篇集,真可谓是煞费苦心,虽然有时候觉得枯燥了点,程式化了点,但为之后东野转化风格,推出史上汤川学最强作的《嫌疑人X的献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神探伽利略》读后感(九):物理化学科普之作
一句话点评东野圭吾《神探伽利略》:帝都大学物理学副教授为你讲述生活中的物理(化学)小常识。下面是严肃版:有人曾说,东野圭吾的伽利略系列是难得的东野作品里推理性很强的作品,所以导致了我对此系列抱有过高期望,但是结果,换来却是大大的失望。整本书讲述五个推理(我觉得并不算)故事,情节概述如下:草薙刑警碰上了违背生活常识的疑难案件,因而寻找被称为“伽利略”的汤川学,希望可以得到解答。然后在汤川学一番侦查和思虑过后,发现真凶就是出场人物中的一个(总共出场也没几个人)或者在最后关头突然冒出来的一个人物(就凶手的身份而言我觉得是极其坑),然后在最最后使用借由自己物理学教授的身份解开所谓的“不可能事件”(当然所谓的“不可能”都是物理诡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就总体而言,我个人看来此书科普效果大于推理。望读者慎重阅读!
《神探伽利略》读后感(十):物理才能是探究世界的本源嘛,哈
原来《嫌疑人X的献身》中的汤川来源于此汤川!!!
总体具体来说就是神乎其神的大学物理教授破案系列,感觉草薙木有太大作用,除了个警官的身份有用而已。
唯一的看点就是各种不同寻常的死法,当然啦,都是需要物理现象来解释,所以说论认识一个物理大学教授的重要性。
剧情来说,一般,若已看过《嫌疑人X的献身》,那么再来看这里剧情描写,就会稍显失望,不过每个故事就那么短,人物情感等的描写不够,就当看了一集柯南的feel。觉得最狗血的就是每次草薙去找汤川的时候,汤川总是以一个物理现象来“欢迎”草薙,当然啦,这个物理实验总是和案情相关的;还有各种汤川卖关子,总是到最后一刻才说,啊,这个事情的由来是怎样怎样,blabla,嗯,的确有点俗套。
不过客观来说,这个故事本来就是讲汤川的嘛,如此这样描写倒也中规中矩,只是相比东野圭吾的其他作品,没有太大亮点。
或许加一些曲折的汤川的人物背景描写,能让这个人更饱满一些,但也有可能就跑题,毕竟大家想看的是案情,哈,拙见拙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