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29 05:21: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10篇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是一本由刘称莲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91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2-1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一):沟通上策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刘称莲

  印象中,中国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可是只重成绩,不重质量。九年义务教育,成了填鸭式的魔鬼训练。大学毕业,说是说读了二十年的书,可除了教科书,我们到底读了多少本真正体验到读书之乐趣且从其中得到如何处世安身之法的书呢?我家中的大人,并不强迫我读书,更不在乎我的成绩,可是我也还是深受这种填鸭式教育的迫害,对其恨之入骨。所以难怪这样的书名,是吸引不了我辈的眼光的。

  转眼间,我的孩子也在一间注重培养孩子能力而非注重教书识字算数的幼儿园毕业了,但无论如何,他还是需要走进大环境教学模式里。我深感不安,惶惶不得终日,见到这本书的时候,忍不住翻开来读。读罢,很是受安慰、受鼓舞,在孩子即将踏入小学生活之际,以这本书的读后感来勉励自己分享给家长们,强烈希望所有家长读一读。如果,这本书的书名能换成《最好的陪伴是爱》,想必,它会更受欢迎

  按照中国式的推销模式,这本最大的卖点就是本书作者刘称莲的女儿,在父母的培养下,2011年高考,同时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录取,她最终选择了就读北大中文专业。乍一看,这本书似乎是一本如何教孩子考上北大的培养手册。其实不然看看目录就知道,本书共分六篇:生活阅读学习品格心理、沟通。讲学习,不过一篇而已!作者所倡导的是,亲子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和持续,才是培养孩子成才的有效之法。作者和她的先生,从小县城到北京发展,一个从事教育网站编辑工作,一个后来创立了一间互联网公司(我觉得这样的职业背景使得他们的目光看得更长远,对孩子的管教也更趋向自由)。他们为了给女儿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在北大校园租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们注重建造一种家庭氛围,让孩子爱读书(比方睡前故事,家里不设电视机),让她多接触大自然鼓励养育动物植物),多参加体育锻炼(她的孩子非常喜欢溜冰),还通过旅行,让孩子扩展视野,同时,也非常注意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帮忙做家务身体力行照顾老人),以及交际能力。而在学业方面,他们使用科学方法进行引导,尽最大的能力让孩子上资源好的学校,平日里对孩子的课业情况及时跟进(经常和老师沟通,引导孩子喜欢老师),适时辅导,让她不偏科,又在天分较好的文学方面有所发展。这两点,都是建立在亲子有效沟通的基础上。只有保持顺畅的沟通渠道才能令孩子愿意对家长敞开心扉,无所不谈,才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现状,做出正确的引导。

  关于家长如何引导、辅导孩子的学业,我在这里就不说了。一来,希望家长自己去读,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二来,还是那句话,因材施教,没有公式,不能随意照搬。我想特别说的是,在培养孩子方面,父母所能做到的事情。首先,观念的树立。“养不教,父之过”,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肯教的父母。孩子的培养,全仰赖与父母。我们希望孩子有出息,有长进,却不肯花费心思去引导教导,而是寄望他自学成才,或寄望学校老师去发力,这样的观点,错漏百出,可偏偏有很多家长不以为然。只有家长时刻认清自己所需要负担职责,才能发乎内心行动。其二,家庭氛围的营造。我们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需要先学着去做那样的人。以身作则榜样力量之大,超乎你想象!中国人“百孝为先”,你希望孩子将来怎么对待你,就要先这样去对待你的父母。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你自己就要先爱读书。也许有人会举很多例子说明,孩子的个性天生注定,不识字的家庭也照样出秀才。这没错,但特例不在此讨论范畴。其三,科学引导。孩子之所以需要教导,是因为他们未经世事,还是一块质朴玉石。我们要根据孩子每个时期身体、心理发展去引导他们,如果我们觉得没有把握,就应该去请教有经验人士,或者读一些教育书籍,只有适当的引导才能起效果。就拿学业来说,我们如果不去了解孩子对上课的内容掌握程度,了解究竟是哪个点是他所不明白理解,就只是一味要求他多去做大量的习题,其实这样只是增加的他的压力消耗他的体力,而对解决问题提高成绩毫无益处,写了一百道练习题,那道他不会的题目仍旧不会,于事无补。而且家长必须要时刻注意的是,对孩子学业的引导,千万不能伤害了他对这个科目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确保我们所有的引导,是建立在引导“兴趣”的基础上。最后,沟通渠道畅顺。有人说,一个人身有残疾可怕,最可怕的是心理残疾。这句话揭示出,心理问题的可怕是因为不能从外表所见。如果我们不能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怎么帮助孩子?怎么引导孩子?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放下做父母的架子,学着做他的朋友思想要放在跟孩子同一个水平上,才能理解他,然后才能把正确的观点拉进他的思维里。

  做父母真的很难,这恐怕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一个难题了。当你看着蹒跚学步的孩子,执拗地去爬一个小山丘,你告诉他这危险而他非要去自己体验一番,那种不忍又不得不放手心痛,唯有当了父母才能深切体会。我们要确保他有独立的思想,行为端正,又害怕年少轻狂初生牛犊不怕虎,走进险境而不自知。我们为他倾囊而出的贡献,只为他最终离开你的庇佑,那种心情,非文字所能形容。不是不甘,而是牵挂无限。

  回过头来,再多说几句孩子学业的事情。为了让JJ正确看待学业,为了让他在面对繁重的课业不至于心生惶恐和自我否定。今天,我问他,你怎么理解“自由”?他回答,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用管别人怎么看。我说那你的意思是你想骂人就骂人,想打人就打人?他说是啊!我问,那如果别人想骂你就骂你,想打你就打你你愿意吗?他说当然不愿意!我说,所以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他反问,那我认为自由是什么?我回答,自由是体现在有更多选择。比方,我们家里准备了米,面包牛肉丸,鸡蛋,肠粉,让你选择其中一种做早餐,你的选择很多。可如果我们只有米和鸡蛋,你的选择很少,而很可能这两种你都不喜欢。读书就是一个让你准备的过程,你准备得多,以后选择的职业会更多,反之,选择就很少。所以你不要把学习看成一个负担,而要看成你的机会

  很多事情,不能光看一面,换个角度,会有新奇发现。在引导孩子方面亦是。我们希望孩子生活得开心快乐,但这种开心快乐不是绝对的。只有有适当的压力、挫折,有约束的自由,才是这世间唯一的自由。关键是,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将压力、挫折化解为动力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二):无条件的爱

  现在社会乱象怪出,家庭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正像《大学》所讲的那样:“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在结婚前,几乎没有人去认真学习如何教育一个孩子,当结婚生子之后,凭着自己从别人那学来的所谓经验加上自己的主观意愿教育孩子,当然这不是全部,有很多的家庭培养出来出类拔萃各行各业人才,有国家领袖,也有行业精英,当然还有天才。这些人的教育或者培养方式,我们可以很轻松的通过书籍讲座等来选择适合的内容学习,远远不像以前那样,书籍的传播速度广度相当的有限,只有少数人能够阅读,有限的知识和经验只能靠家族或者先生一代代传下去。

  这本书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案例和方法,并且非常实用。每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不一样,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不一样,家长的素养水平也不一样。家庭能够培养教育出什么样的人来不是一个定数,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人来,家长无条件的爱与付出必不可少的,如果孩子表现优秀就爱,表现差劲就不爱,这样未免太功利了。更可悲的是现在家长都忙于生计,忙于发达,却忽略了陪伴孩子,忽略了通过提高自己来提高孩子,忽略了自己不想改变,但忙于改变孩子的事实。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又是无休止且无济于事的种种批评指责,更甚者,致使孩子走向歪路无法挽回。

  “至要莫若教子”,我们需要思考,我们拼搏到什么时候能够让自己满足呢?我们拼搏出来的成果与我们的孩子有什么关系呢?如何分配时间事业与孩子上呢?孩子能否超越我们呢?我们的这个家族以后是盛起来还是衰下去呢?我们身上的责任重大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三):好父母好孩子

  是跟风买的,这本书的销量自不必说,看完觉得还是挺有收获的。好父母成就好孩子。无疑作者的家庭氛围是很不错的,很有书卷气,最令人羡慕的是丈夫在对女儿教育方面的智慧配合夫妻能够同心同力共同教育好女儿这是很不容易办到的。另外,细节决定成败,这位母亲无疑是很细心的,在生活中将教育做到细微之处。最主要的是,女儿有一个幸福童年吧。当然了,作者也有为了孩子择校,“孟母三迁”,不否定择校的必要性。课外班好像上的不多,教育过程中也有一些遗憾。这方面还是比较客观反应。就是不太爱看作者老是提到自己是农村的孩子这一点。呵呵,也许没有这个出身,作者夫妇也就不会这样执着地选择住在清华附近吧。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四):未雨绸缪,家长首先要做好足够的准备

  买书的时候,捎了本《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

  回家一看,首先很漂亮封面插图童真也很洋气,小女孩骑在大蜗牛背上,在花园里徜徉。

  去年的时候,思思还在读婴班,但是去幼儿园参加的第一个讲座的主题,就围绕着幼升小。那貌似和当时的我们还隔着老远的距离,但是听完还是受益匪浅娃娃们读书早就不是读到哪里算哪里的年代了,教育成为一件需要被规划的事情,这事儿知道的越早越好。

  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想着给孩子快乐的童年,只要健康成长,撒着欢儿玩就行,幼儿园升到小学,主旋律从玩耍改成学习,零基础就需要半学期赶两年的课程,孩子完全背不住,家长们也蒙圈了,岂止欢乐不起来,都快哭了。

  所以一定要有足够的警醒,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要怎样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讲座的时候,老师讲到有一种准备派的家长,总是为了未来做准备,似乎都忘记了当下,那样是挺没有意思的,但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毫无准备万万不行

  所以,虽然是幼儿园的孩子和家长们,已经开始考虑小学的事情,因为小学和初中对口原因,考虑小学又从初中入手——果然,所谓因果,未来是因,现在才是果。因此,作为幼儿园的家长,读一本小学的书,也算正当时。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不仅封面漂亮,排版也很舒服,读起来很轻松。读来眼前浮现的就是一个宛若身边的家长,如何带领孩子一步步成长,一个个小故事和小细节里,满满家长的珍爱与耐心,就是教育的本质

  其中具体故事节点也很有参考意义关怀孩子对自然热爱参与、阅读的爱好和培养、学习的能力与效率……哪怕在20年以前,彼时还是朴素的“孟母三迁”理念,择校也已经成为一个问题——所以,所有还没有走完小学路程的家长们,未雨绸缪也好,亡羊补牢也行,都是可以看看这本书的哦。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五):孩子考上《北大》,妈妈在小学做了这些

  买这本书之前,是家里有个即将上小学的孩子,我的内心有些局促不安儿子即将展开他全新的生命旅程,在这旅程中我明白我对孩子的影响还是至关重要的。自认为自己这几年也学习了一些育儿心得,但是对于这段旅程,我还是有些摸不着头脑,我急切的想要从一些有经验的家长那里学习。不过这个学习对象我还是由要求的,首先教子方法不是虎爸狼妈型的,也许在他们严苛的要求下,可以培养出某方面精英孩子,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的人生前提是幸福的,至于他将来会是个精英还是普通人就是他以后自身能力的展现了。第二,父母本身爱学习,提高自己也是对孩子成长的一个协助。 于是我在查找,看到《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书的时候,眼前一亮,再看了下作者的介绍——刘称莲,2013年新浪榜样家长,萨提亚指导老师,我想到小巫、王人平都是曾经的新浪榜样家长,都是我认可学习的对象,所以这个榜样家长身上一定也有我可以学习的地方,再加上学习萨提亚家庭疗法就说明家长自身在成长,在疗愈,于是,我立马决定买下这本书。 书到手后,我很轻松自在的读起来,书中一个个真实有趣实践例子在眼前展开,让阅读毫无压力。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里每一个篇章都是有一个个真实故事组成的,作者从游戏玩耍、阅读写作、学校科目学习、孩子品格建立、心理健康、如何和孩子沟通表达爱的六个方向,例举大量实例告诉我们她陪伴自己的孩子走过小学六年所使用的方法和经验。有些方法印象特别深刻,觉得可以很好的借鉴。 在陪孩子玩这个方面就可见作者的用心了。 作者很喜欢陪自己的女儿玩耍,甚至制定了家庭的“游戏时间”和“家庭日”。在这个时间里,爸爸妈妈都要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世界里。通过和孩子一起玩扑克牌,锻炼了孩子面对输赢的能力;周末一起出去爬山,锻炼孩子的毅力和耐心;不定期的全家出游,让孩子体验到更丰富、更宽广的世界,一起拼拼图,提升孩子的耐心和观察力;约上孩子的朋友一起玩耍,培养了孩子的社交能力。因为经常在一起玩,一家人度过了很多快乐的时光。身为孩子,长大后回忆起自己和父母在一起玩耍打闹、一起冒险的日子是弥足珍贵的滋养,孩子感到多么的幸福。 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也轻松的学习到了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作者的女儿特别喜欢饲养和种植,亲眼看着自己养的生命在成长,在变化,就会深深的喜欢上这些生命。一个从内心里里真正喜欢小生命的人,不就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吗? 前段时间,我也和儿子种植了几株绿豆,看着绿豆发芽(在水里培植,再转移到土里),到长出两瓣嫩绿的叶子,再长出三瓣叶子,我都会感到欣喜。可是,有三天,我竟然忘记给绿豆浇水了,直到一天晚上,我看到绿豆的叶子全部耷拉着,快是要枯萎了,我自责个不停,赶紧给他们浇上水,心里还绰绰不安,真担心绿豆苗就这样死掉了。到了第二天早晨,看到豆苗的叶子重新力挺起来,我悬着的心才放下。如果不是这次的马虎事件,我真还不知道自己的内心这样的牵挂一颗植物的生死。我想到,孩子自己在种植和养殖的时候,也会喷发出这样的爱心吧。 阅读写作 阅读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不说为学好语文,高考拿个高分这样强烈的目的,只说我们平时在生活之中通过阅读捕捉需要的信息、消遣娱乐,还是高尚的譬如陶冶情操,阅读的能力都是至关重要。这样一份重要的能力当然是越小培越好了。 作者的家庭成员本身都很喜欢看书,爸爸出门都是随身带书随手读的,所以无形的为孩子营造了一个阅读的环境。作者之前家里条件不好,就去买二手书给孩子读,而当爸爸的文章在书报上发表拿到稿费,第一时间是给自己的女儿买一本看中很久的《百科全书》。父母的小时候为孩子的学习阅读所作的努力,为作者的女儿未来被北京大学的中文系录取打下了基础。 科目学习 作者的孩子有偏科现象,因为是过来人,所以特别提醒后来的家长这个现象万万不可轻视。如果发现这样的苗头,在保证孩子优势科目不落下的前提下,一定要想些办法提升略势的科目。注意看,是要保证优势科目的领先地位,而不是为了补相对略势力的科目,而把优势科目给丢了。不过即使是偏科,能成为一方面的人才也是好的。 品德修养 一只小麻雀在作者女儿房间的空调外机里做窝,浮出了小麻雀,为了不打扰麻雀一家,女儿一个夏天都不开空调。宁愿自己热一个 夏天,也要让麻雀一家有窝住,这样蓬勃的爱心我真的是好感动,好敬佩。 心理健康 其中作者提到一个男孩追自己的女儿追到自己的家,她很平常的看待了这件事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来喜欢去都是纯粹的友谊,一份朦胧的好感,如果不喜欢,就直接拒绝,很快,男孩和女孩就会“移情别恋”的,家长不必要过多的焦虑。不过因为现在媒体的发展,还是要告诉自己的孩子,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的界限在哪里。 有效沟通表达爱 我特别喜欢作者家庭的BBS信箱,家庭成员把各自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感受,疑惑写下来投入这个BBS信箱,通过阅读文字全家进行心灵上的交流,有一次爸爸和女儿产生误会,通过留言的方式解除彼此的误会,看的我都泛起了泪花。 当然这本书也是有局限的,这只是作者养育自己的孩子的心得和经验。每个孩子的兴趣点,每个家庭的经济能力,每个成员自身的条件都不一样,《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就像一张小小的地图,在育儿的方法上给你一些指引,从中参考和借鉴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我们还是要去绘制属于自己的育儿地图,以孩子的幸福为背景,让孩子可以完全发挥出自己的生命的潜力为目标,不断的拓宽这张育儿地图。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六):很真实

  一开始我冲着“窦桂梅推荐”买的,买来后发现作者的孩子当年就在清华附小上学,心里多少怀疑了一下。不过既然买来了,还是读了。

  作者并没有对自己的孩子过分抬高,言语之间很朴实,里面有关引导孩子读书、学好英语的办法都非常实用,对此头疼的家长可以看一看。并且,作者在个人发展的角度提倡让孩子多阅读、锻炼心理素质的同时毫不避讳它们的功利作用:做好阅读、写好作文能得高分;人际交往好才更能取得成功,等等。书中也明确表示了对于孩子理科学习的遗憾,所谓“人无完人”,作者对于孩子公正的评判,不似有些家教书抱着“我的孩子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来洋洋洒洒,让人不得不在肉麻中煎熬。

  可能作者本身也做过老师,所以她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同分工会有比较客观的划分。再加上随意流露出的自然性和无所畏惧的功利话语,我觉得这才是这个年代比较客观的一本家庭教育书籍。相对于《XXX胜过XXX》这样稍有偏激的书,实在认为这本要有价值得多。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七):陪伴是一种深沉的爱

  前不久,我在为《给儿子的时光胶囊》写书评时,用的是“陪伴是最好的馈赠”的篇名。今天,当我提笔为眼前这本《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爱在自由里》写想说的话时,我依然觉得用“陪伴是一种深沉爱”是最贴切的,也是极好的。

  读到《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是非常幸运的。每个孩子来到我们身边,都是上天赐予的最好的礼物,但为人父母对孩子的爱,这种本能的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将她(他)养育成人,是一个极富挑战性、极易让人精疲力尽的过程,仅仅有爱心是是远远不够的。单就爱孩子的一颗心来说,所有母亲都是好母亲。与孩子共同成长,则更需要智慧和耐力,并且需要具有阳光、开放的心态。

  什么才是跨越代沟,进入孩子心灵的钥匙?怎样才能与孩子亲密无间地沟通与交流?书中的这位母亲,以她的亲身经历详细列举了诸多真实事例,描绘朴实自然的生活需要,留给人们启迪和进一步探讨的空间。从经历了普通幼儿园的失败,选择北大幼儿园,到孩子上小学时权衡利弊,选择了优秀的清华附小,她认为宽松而高素质的学校,不仅能传播知识,还会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作为母亲,她深知孩子生活圈的重要,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不辞辛苦地“孟母三迁”,租房也要把家安在清华大学,让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为了让孩子终身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家人常常把书店作为休闲交流的场所,有意选择视角不同的书籍共同探讨,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判断力,再辅以家长的见解,寓教于乐;在写作培养上,妈妈甚至写“下水”作文;在培养孩子的耐心时,他们身体力行,陪孩子一起玩拼图,让孩子从中体会“输得起”的人生态度……这一桩桩事例,无不体现为人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基于有利孩子成长来考量的。

  作者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优秀孩子之所以让老师省心,是因为父母在细节上注重对孩子优良品格的培养。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非常注重孩子的情商教育和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他们依然能一直心无旁骛地坚持素质教育,最终使女儿顺利地考取了北大。这一案例印证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非必然对立与矛盾。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研读与思索。不仅如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很多家庭不同,作者的家庭意识到了孩子的成长需要全部的家庭成员共同参与,默契合作。因而,作者成功发动孩子的父亲参与到一起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明显,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的实践让我们看到,在父母言传身教和默默地陪伴下,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会延续,会拓展,会伴随孩子走过初中、高中,乃至于她将来的人生。从孩子无意识地学、去做,到孩子有意识地学、去做,这是孩子自我成长的标志。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不仅仅是大道理,而是要把父母的爱化为涓涓细流,时刻滋润孩子成长的心田,与孩子合拍。

  作者的实践,最终启迪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必须懂得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的存在。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不能因为自己的虚荣心而一味在成绩方面和别的孩子攀比,否则对孩子的贻害无穷。

  小学阶段是孩子一生良好习惯的重要养成时期。家长不仅要对孩子的生理发育多加关注,还要对孩子的心理情境的发育负责。因此,不能以任何借口逃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因为陪伴是一种深沉的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