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小户型大空间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8-28 05:36: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小户型大空间读后感精选10篇

  《小户型大空间》是一本由[日] 久保田由希 著 / Hans Grunert 摄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4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小户型大空间》读后感(一):装修是一种心境

  《小户型大空间》以图文并茂形式介绍小户型欧式装修风格,所涉及的装修对象包括“单身生活小屋”、“情侣小家庭的小屋”和“工作室的小屋”。

  书中的装修案例来自德国柏林各个不同人家真实房间装饰。从色调搭配,再到装饰,几乎每户柏林人家都有自己不同的装修风格,唯一的相同点,正如书名所言,这些房子都是小户型,所以通过阅读该书,读者还能掌握一些如何节约空间的装修技巧。而最重要的是,当你走进这些充满异域风情普通人家时,你会发现装修其实是一种心境。

  带我们走进这些柏林人家的,也正是该书的作者久保田由希——一位旅居德国的日本作家。曾出版过《柏林风格小屋》、《欧风创意家居教室》等等。我对这位作家并不太了解,不过显而易见,她对欧式装修有着很浓厚兴趣,并且在2002年一个人到德国居住,一住就住到了现在。在创作《小户型大空间》期间,她会敲开陌生人家的门,然后请求对方同意采访这户人家有关装修装饰方面内容。可以想象,如果这种事情发生中国可能出现哪些情况……

  该书篇幅不算长,32开本,142页,属于精致的小书。每页都以彩色图片为主,并且配有文字介绍和户型信息等。这样可以让读者一目了然,进而节省时间——如果你翻开到某种装饰风格,第一眼就觉得不适合自己,或者不喜欢,那么就可以不必读图片旁边的文字,直接跳过。而且,以介绍景物场景为主的书籍,也确实应该以直观的图片为主。对于柏林人的装饰理念,作者也有过介绍:家就是私人空间,所以最重要的是自己喜欢。所以我们会看到,不管是单身生活的小房子,还是年轻夫妇的小家庭,或是工作间,即便户型面积再小,德国人也会将其装修得充满个性,甚至有些时候你会觉得他们是在追求极致,这也是一种为追求美好精雕细琢的心境。

  有很多读者会因为读过该书而在装修知识和技巧方面受益匪浅,但是对我而言,德国人对于装饰自己空间的态度和心境更值得学习。我是一个自认为有点邋遢的人,但我最喜欢外国民族恰恰是作风严谨的日耳曼民族,其实这也不算矛盾,如同人的身体一样,缺什么养分需要补充什么。对于装修装饰,我也是一个患有“空间控”的人,只要看哪个家具顺眼,我就会把它搬来搬去,我的沙发曾经在同一天里多次往返于我的卧室客厅。还有我的衣柜书柜,我总觉得它们永远找不到自己合适位置。真不知道到了约定俗成需要装修的那天,我还要在这方面消耗多少脑力体力面。

  看了德国人的装修,难免回头想一想中国人的装修。就我周围的人家来说,给我最直接的三个感觉就是:昂贵俗气千篇一律。不过最近几年还好一些,要是在十年前,你会发现每家的装修都是一个色调,一个样式,别说个性,就连最基本的美感都没有。有时候你问他为什么这么装修,他会说,我看别人都这么装修的……

  有人说中国人的传统意识里,一直有一种从众心理在作祟,这并不难理解,在千百年来的封建统治下,大多数中国人已经被压制成同一个人,他们只有共性没有个性。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才开始慢慢觉醒,所以更多的人选择了墙纸和带颜色的涂料,这不仅是因为见了世面多了,而是包括审美追逐个性等方面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也可以说中国在慢慢崛起同时,中国人也开始找回了自我,找回了心境。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走访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的时候,会惊奇的发现他们家的装修充满了个性与情调,甚至比欧式风格更令你喜欢。

  《小户型大空间》读后感(二):爱房子,爱生活

  三年前,我住在一个70平的两室两厅的小房子里,那个时候做梦也会梦到自己在大了一倍的三室两厅两卫的户型中面带微笑迎来送往

  理想照进现实已经三年了,我却又开始怀念我的小房子,特别是在看《交换空间》里对于小空间房子充满创意的装修时。

  小房子还是我的,只是现在住了许多我不认识陌生人,所以我每每怀念的时候,孩子他爸总是说:“等什么时候不往外租了,就由着你折腾去吧!”

  窃喜……

  于是,我感觉自己时刻准备着。而《小户型大空间》似乎就是我非常需要的这类书。我企图在这中间找到我装修的诸多灵感,以让我的小房子变得温馨舒适而又颇具品味

  看完所有的房间案例,我总结一句话,只有热爱生活才能让房间也充满爱。每一个案例都彰显着主人对于生活的各种热爱,活得精致而用心,所以才会有旧家具散发的迷人光彩,才会有充分利用空间的奇思妙想,才会有质朴甚至粗陋的小饰品恰到好处地身处某一个地方……

  阅读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其实是希望在其中找到许多如同《交换空间》里设计师给出的各种节约空间增加储藏量的家具及安排方式的,通读到三分之一时候,我已经明白这是缘木求鱼,而且那种愿望似乎也已经自然而然地消失殆尽。全书中各种风格和类型的小户型已经将我的心占了个满仓满谷,哪儿还记得自己的初衷。我曾以为小空间就必须要走简约风,谁晓得原来全都弄成热闹的大红色漂亮的让人窒息。

  小空间就是小空间,没必要非得让它盛得下所有需要和不需要的东西。人总得学会取舍,留下需要的,舍弃不必须的,这样才能有我们所向往的大空间,这也是人生的大智慧

  《小户型大空间》或许给不了你一开始所希望的各种家具和编排——如同我一开始时一样,但它完全可以给你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完美装修思路。在那个狭仄的空间里帮你打开一扇窗,心开朗自然一切都开朗。爱房子,爱生活,自然在小户型中就有了大空间。

  《小户型大空间》读后感(三):家,私空间

  设计师们的家装书一向是我喜欢的类型,以前曾经看过《柏林风格小屋》、《北欧风格小屋》、《英伦风格小屋》等一系列风格小屋系列,很是喜欢。这本《小户型大空间》虽然不是风格小屋系列,也不是一家出版社出版,但是内容却如出一辙,也是各地设计们的风格家装,管中窥豹,从走在时尚最前沿的设计师们的个性家装上看这个国家的设计风格,与此过程,甚是欣喜愉快

  作者久保田由希曾经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过一本《柏林风格小屋》带领我们走入美伦美焕的个性柏林人家。而这次则继续这场柏林房间布置之旅,继续风格家装的自在之途。德国柏林因为历史原故,当地政府对古建筑极为保护,于是整座城市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并不多,反倒是有许多上个世纪朴素民风。于是这也表现外表古朴与内在的精致与优雅上。《小户型大空间》从书名上看会让人以为是本家装书,不过,我宁愿将之视为他国的生活志,他国的生活情调,他国的生活姿态味道

  柏林人家耐人寻味,是因为每一件摆设经过了精挑细选,每一件物品都是他们想去珍爱的东西。在他们的家里,古老与现代之物完美融合杂货与大摆设和谐相处。即便一室之内的混搭风,也会因住者的兴趣爱好或个性倾向各有所重,并不一味地追求统一和完美,舒适才是追求的重中之重

  在这些充满个性与舒适的追求之中,无论是用心的家装还是看似随意点缀,无一不彰显着这些住家主人们情趣甚至为人之道。即便追求北欧的极简风格,居室之内仍有许多流行杂货饰品;尽管许多色调显得繁复杂乱,甚至全面地追求单一色调的用品让人觉得怪异偏执,但便是如此多样而百变的用色,装饰,用光,收纳或居住空间的重新整合,都让这些小空间的居住环境别有一番家与爱的温馨。如此,无论什么创意,喜欢喜爱,乐在其中,也便是最好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于温暖别致的小空间,正是最佳的注脚。

  与《柏林风格小屋》稍作对比,内容并没有多少重复,想必作者心怀激动之情走访过许多的柏林人家,再按编排需要略作了整理和收缀吧。虽然这本书宣传上是走家装线上,但要我说这与风格小屋是一脉相承,虽然风格特色上比之《风格小屋》略显杂乱,但仍不失是柏林风格小屋的延续和补充。也希望看到更多这类风格小册子。

  《小户型大空间》读后感(四):柏林风格集萃

  在有限的空间内划分出更多的功能区,同时又充分体现个人的风格和喜欢,是现在许多房屋装修装饰所追求。要想在小户型中达到这样的效果,的确要费一番心思。欧洲人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也充分体验在了房子的居住功能上。比如,欧洲很多客厅里都有地毯,个人感觉这个很多时候是不适合中国国情。我们知道欧洲的大环境是环保干净,用一个简单事例就可以说明,比如在欧洲可能一个月都不用擦皮鞋,而中国的很多地方恐怕每天都要擦吧。还有,我一直都觉得欧洲开放式的厨房真的不适合钟爱“烟火色”的中国家庭。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学习和吸取用得上的东西,欧洲人善用的白色们和木色地版就是我非常喜欢的,并把它们用到了自己家的装修中。

  小户型要想变成大空间,无法有两个方法,一个视觉上,一个是空间。从视觉上来说,最简易办法就是用白色,而空间上除了简易和巧妙利用恐怕没有更好的办法了。相比较而言,欧洲人做到这一点好像更容易。因为,中国人安居重迁,一个家里往往是希望储物空间越大越好,这自然就难办多了。不止如此,说要装修装饰房子了,中国人大多都要购置新的。建材也好家居也好什么物件都愿意是新的,新生活新气象嘛。这与欧洲人到跳骚市场淘东西完全不同。所以除了装修装饰本身,生活方式和居住理念的改变也非常重要。

  这本小书非常精致,大量的图例和少量的文字说明充分体现了欧洲在居住设计上的简约风格,实际上主要是柏林风格的展示。要说风格,在如今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已经没有什么严格的界限隔阂,混搭变得越来越实用和时尚。所以管它什么名头,唯我所用、浑然一体岂不就是变成“我”的style吗?!

  《小户型大空间》读后感(五):每一间精致小屋里都住着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有句俗语是这么说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其本义是别人的家再好,住进去也不过是寄人篱下,不如索性在自己即使有些寒酸的家里呆着。许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以为自己住的是“狗窝”级别的房子,因而便没了布置室内空间的兴致破罐子破摔邋里邋遢,N天拖一次地,处理一下杂物……即便如此,大部分时候(如果不是有人来参观)也自觉优哉游哉,等到下一个乱无可忍的日期到来再动手打扫。

  可是,我相信我们并非生性如此的,而是根据居住环境进行适应的,只是大多时候我们轻易选择顺从环境,而不愿费时费力去拾掇一下自己的窝。在学校宿舍的时候,叠被子日子比晒被子的日子还少,洗手池长满了绿苔才忍无可忍,拖地的周期也在一周以上——而且必须搭配点音乐“才能找到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进而拎起拖把”。后来毕业住进与同事合租的公寓,花了一天进行清洁。可是看着斑驳凋落的四壁,萧然之情实难自禁。那时候,非常冲动地想给卧室贴墙纸,而且花了N个小时在淘宝上寻找喜欢的样式计算尺寸。待就要下单之时,咨询做设计的同事如何贴时,被他一语戳中要害——“你要征求房东的同意吧?!因为贴了墙纸再揭掉会让墙壁毁容的”。就这样,原本想动手的心也懒了,后来客厅永远像派对刚刚结束一样、卧室的书堆上永远都有一层面粉一样的白霜……

  后来,终于对那个房子忍无可忍,搬了。现在的窝宽敞明亮,可以说太大了而没了对它动心思的勇气。卧室里除了我从网上淘来的四格书架,就是房东留下来的家具了,中式衣柜、梳妆台和两个床头柜,一准的红色。然后就是白色的四壁、白色的地砖、白色的天花板,依旧给人萧然之感。这次我再也没有给它贴墙纸的念头了,甚至觉得自己对它无能为力了……

  直到看了这本小书,我又有些蠢蠢欲动了。书里列举了柏林三种主要居室的内装,单身居室、小情侣住屋以及带工作室的住屋。每一类型都配了相当的图片给予诠释说明,如何使用空间、如何选置家具和摆饰。可以发现,每一间小屋都是一个独特世界,或精致,或简约,或复古,或现代,但无不流露出居室主人对它的悉心打理、精心布置。有时甚至想,这些居室能够出租给自己就好了……

  不过,这是异想天开。不是说不可能租到这样的房屋,而是不可能享受到原主人品味到气息。这里,呼应一下开头的那句俗语。即便这是自己租来的房子,如果只是按照原主人的布置、一成不变,那就无法获得“狗窝”之舒适,甚至依旧摆脱不了寄人篱下之感。为何?

  问题的关键被作者点破——“要想打造出称心如意的小屋,不仅要考虑到内装和家具,更为重要的是得想明白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如此一来决定内装材料及选色时不仅是为了满足视觉效果,还得考虑到实用性”。看到别人精巧雅致的房间,自己暗暗思量也要这么布置;看到别人窗台书桌上某个雕饰很美,自己偷偷琢磨去哪也搞一件一样的来……永远都是这么被别人刺激,然后燃起抄袭别人的壮志雄心,即使抄袭成功,也因不是自己的真正兴趣、不能满足实际生活需要而荒置。慢慢地心灰意懒,然后不了了之,再然后就频繁地搬家、抱怨租不到好房子……

  老实说,我在书里没找到一个喜欢到想住进去的居室,却被许多居室的装修、家具和摆饰以及作者给出的内装法则刺激,想着如果珠海也有跳骚市场,自己一定不惜时间金钱、像在旧书店淘书一样去淘一些喜欢的宝贝。

  嗯,我想这也是这本小书最大的意义,不是让我们去模仿和照搬书里的风格和规则,而是去思考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进而以此为参照去寻找合适而美丽的家具、摆饰,打造真正属于自己的窝……

  《小户型大空间》读后感(六):老公寓,小清新

  早晨在班车上,无意间听到广播里的一句广告词“爱家爱生活”,脑海中马上出现了本书里的那些屋子,我想,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如此用心地去打造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吧。就如书中这些小屋的主人,他们把自己对生活满满的热情都投入到了这小小的一间房子里,让原本小小的又平凡的一个空间,变成一个展现自己独特风格的“大世界”。

  看完整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柏林老公寓里吹来了一股淡淡的日本风。说起德国和德国人,总是给人一种严谨古板的印象,所以想象中的德国家庭似乎应该是“简约而不简单”,应该如样板房一样一丝不苟的。想起以前听过的一个笑话说,德国人的厨房里都有一台天平秤,因为他们做菜的时候放调料都过称的。所以看到书里如此小清新的这些家庭,还是有点意外,也有点惊喜。这与作者是日本人多少也有点关系,她关注的角度和风格还是有一定的倾向性。

  读书的时候特别仔细留意了一下书中这些屋子的主人,这些年轻的单身人士或者年轻的夫妻,从德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来到柏林,都是因为热爱这座城市。再看看他们的职业:从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文学家,到记者、经纪人、制作人、音乐人……几乎全部都是文艺圈内人士,难怪乎,书里大部分的屋子,绝对都是文艺青年们的理想居所。

  柏林老式公寓里的这些小屋,外表是低调的,内在却是丰富多彩的,虽然不华丽,却有着很高的生活质量。每一间屋子,都有主人的个性在里面,整体简约,但细节丰富,别出心裁。尤其让我喜欢的一个细节是,这里的每个家庭,不管房子大小,不管性格爱好,每个家里都有一个书柜,大大小小,各式各样,满满当当得摆满了各种书籍。把爱好变成家里的一部分,其实是特别温馨的一件事。

  最后,忍不住吐槽一下:同样是在大城市里租房或是合租,看着柏林的年轻人,再看看我们自己,心里真是又恨又痒,他们在柏林是享受生活,而我们这些蜗居在寸土寸金的魔都帝都的人呢?理想和生活,离他们这么近,离我们却那么远。要我们如何才能爱上眼前这生活呢?

  《小户型大空间》读后感(七):每一个家庭都是Only one——评《小户型大空间》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哥的房子刚刚装修完成。他的房子装得还算是漂亮,只是缺乏了一些色彩,这是因为他在装修的时候比较保守,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这样别人一看得多难看啊。”或者是“别人都是这样装的”。“别人都是这样装的”我们也这样装,这样肯定来得很保险,不至于出现太大的错误,但也只能是中规中矩,不会有太多的个性。所以最后哥哥的房子装出来,就是黑白灰三种最保险的颜色。

  在我看到《小户型大空间》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对比,同时也在想等我装修房子的时候我要什么风格。《小户型》这个书名肯定不是本书的原名,那个副标题——《欧陆舒适风范》才是。书名应该是编者在引用的时候改动的。对于这个改动我们倒也能理解,因为《小户型》这样的题目肯定比《欧陆》更吸引人,至于“舒适”二字则更可以不要,对于“舒适”这个问题,我们一向是要放在面子之后的。退一步说,如果本书的书名真的是《欧陆舒适风范》我可能也不会选择它。说这些,是想说本书的真正目的是借鉴欧洲——主要是德国的装修方式和格局,而作者却是一个日本人。这个日本人在柏林采访很多人,进入这些家庭去观摩他们的装修。所以此书就缺少了很多概念性的笼统性的“指导意见”,只是在最后两页有一些仍然是很细致的总结,比如“灯光要从下而上”,相反,本书基本上从头到尾都是实例,是一张张照片,和照片下面极简短的一段说明。因为是照片,所以也就没有任何两家的任何一个地方是相同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越看到后面的时候我就越有一些大胆的想法,比如我想把我未来的客厅变成书房,两边墙上都是大书柜,然后在客厅里根本就不装对于中国家庭来说非常重要的电视——我在《小户型》这本书里很少看到客厅里有电视,有一家的客厅里有电视,却是直接放在地板上的不大的一台。

  除了独特,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舒适,在本书开头的一个例子当中,一个家庭就故意把房间摆得乱一点,因为这样她感觉“很舒服”,其实那个例子的那种摆放方式的确会让人觉得舒服,让人觉得随意而温暖,而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金属感和整洁。

  还有,我们喜欢追求“明亮”,这个可能是从我们住平房时代就有的习惯吧。现代家庭当然也要追求明亮,但明亮也不等于所有的都是白色的,本书有一个家庭是暗色的地板配上白色的家具,一样让人觉得很舒服。

  当我合上本书最后一页的时候,我虽然有了想法,却没有打算真正去实践:想法是好,但是会不会让别人笑话呢。我略带遗憾地又翻了翻这本书,却看到了一个被我忽略的引言,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是这样的:“家不就是私人空间吗?所以只要住的人喜欢就行啦!”

  我决定了。

  《小户型大空间》读后感(八):精致之处尽显创意

  或许是因为怀念自己所拥有的第一间13平米的小屋,一直以来,都对小而温馨的房子有种独特的情感。尽管在活动空间和整体感觉上,小户型很难与大房子相提并论,然而说到房间的布局与设计,小户型却常常能够表现出令人出其不意的惊喜。恰恰是由于其面积的有限与珍贵,使得我们需要费尽心思去思考能巧妙利用每一个角落,每一寸高度的独特创意。

  《小户型大空间》,就是一本以欧陆舒适风范为主题,旨在通过展示数个独具匠心的小屋内部装修装饰,为我们提供小居室布置灵感的创意之书。在看书的时候,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宜家的广告画册。书中有很多处对细节的渲染与烘托,用简洁的图片与简短的文字介绍,为我们营造出一种小屋所特有的温暖与舒适。其简约大方的风格、个性鲜明的色彩、富有特色的摆设以及空间的巧妙利用,使得阅读的过程心情愉悦,仿佛沐浴在午后温暖的阳光中,空气中散发着花果茶的清香,无论是灯饰、家具、摆饰还是散落在毛绒地毯上的小玩具,都透着强烈的家的气息。

  在创意方面,个人比较喜欢的是在客厅中摆放一张小床当成沙发,同时将餐桌、书桌及茶几合三为一的方式,这对小居室而言应是不错的解决方案:沙发床既可以坐着看电视,又可以晚上给孩子睡觉,而三合一的桌子也能同时解决没有书房及餐厅的矛盾,使客厅面积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此外,将走廊两侧布置成书柜或其它置物柜的方式也非常巧妙,如果走廊较长且没有开门的话,这样布置的确可以节省不少空间。

  无论是经典怀旧还是前卫大胆,是古朴典雅还是甜美感性,书中各具特色的布置总能令人耳目一新,更加惊喜的是竟然在第81页中看到两组跟我家一模一样的书柜,因其实用及小巧,和两组CD柜搭配在一起放在玄关的尽头正好合适,所以从宜家拖回来后便一直视若珍宝,此刻在书中看到完全相同的柜子,感觉特别亲切。

  美中不足的是在阅读的时候,发现书中提到的几处居所的面积竟然有155平米和186平米的,这样的面积放在中国的话绝对与小户型差之甚远,而书中的大多数房间布置给人的感觉也还谈不上紧凑。相比之下,反倒是宜家商场的小户型展示区能带给人更多的空间运用灵感与创意。

  《小户型大空间》读后感(九):从小到大才是美——《小户型大空间》书评

  “大不是美,小也不是美,从小到大才是美。”——张瑞敏

  因为我的房子正好便是小户型,不折不扣的小户型,两室两厅一厨一卫一阳台,所以对小户型有一种亲切感、熟悉感,其实人们买小户型的原因很简单:经济、家庭人员结构简单、往冠冕堂皇了说:低碳环保聚气不用考虑保洁困难,取暖困难等,实则就是屌丝宅男的容身之地。正如张瑞敏说“大不是美,小也不是美,从小到大才是美。”也应了这句话,房子虽小,打造好了,倒也温馨亲切,冲着这一点,会喜欢上这一小一大。拿到书看到是介绍的是一群柏林艺术工作者的私房照,大喜,本身就是设计师,自己的空间自然更是打造的光彩照人了。

  一小一大,自然有从小到大的智慧,而智慧正在于布局、功能划分、色彩搭配和采光照明等,这里面有一些常识,也有一些技巧,书中谈的也明确实用,与其重复,倒不如结合自己的房子,谈谈感受来的实在。家居是个人生活哲学的体现,一个实用主义者与一个唯美主义者、一个唯理论者的家居肯定有所不同,一个热爱生活和一个麻木不仁、一个工作狂和一个享乐主义者也肯定有所区别,透过别人的房间,我们正好可以看到彼此生活的不同。

  客厅正如代表了一个家庭的人与人相处之道,我去过不少人家,大多都显得单调,往往是在撇开一切个人因素和房间色彩设计后,模板化地设计上一个电视墙、电视(一定要大、时尚)、电视柜、沙发、茶几,然后戛然而止。一切都围绕电视机为中心,于是无论是家中几口人,一切都围绕着电视上几个人每日每夜的喋喋不休,而在书中,电视很少见,有的也是很小很旧的老电视机,不起眼地摆在角落,客厅里显眼的反而是椅子和留白,正是这些呼唤着“人”的介入和填充,以及一场别开生面的谈话发生。工作室这一功能区的单独划分,在国内较少见,国人喜欢把工作带到家中,似乎电话中永远都是在工作,其实这只是表象,一种时间上的充盈,并未将工作当成家,这与艺术设计类工作者有别,当然也可能书中所见仅仅是例外。

  另有一点就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区别了,不知不觉这气味也会从家居中渗透出来,集体主义者,是缺乏个人空间的,因此整个房间会统一风格,而且所有的功能区的使用也是共同集体的,居住者一起吃饭、一起看电视、一起聊天,然后一起睡觉、一起醒来,房间的布局也是规规矩矩,按照大众默认的统一标准摆放,看到你自己的家,也正如看过无数别人的家。个人主义者是充分给予个人空间的,所以房间的色彩会变得不同,甚至冲突,也有了个人意志的体现,房间布局似乎显得随意,也对应了性格的不同,比如听音上会看到耳机系统多于音箱系统,独乐对于众乐,而音响的摆位也非严格的正三角或其他,一切都显得随意,也更多享受了空间,家不再是公共意志的体现,变得百花齐放,于是也有了看点,便成了此书。(文/玟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小户型大空间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