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脉》是一本由余秋雨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432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文脉》读后感(一):文脉的提法很棒!
我以前对余秋雨存在偏见,觉得他的散文有一种体。但凡散文有了“体”就出问题了,被读者看出了写作的模式其实是作者的失败。但是,不得不说,“文脉”这一个词非常有趣,我一直想把中国文学理一个框架出来。但是总觉得,“框架”这个词不好,一用“框架”就好像中国文学被分割掉了,而没有成一个整体,但是从《诗经》、《楚辞》开始,谁敢说,中国哪个文学家的作品中没有前人的影子,谁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往上跳的呢。从先秦的汇聚前人心血的《诗经》和屈原的《楚辞》,到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到汉代的赋和司马迁的《史记》,到三国的曹家三人,再到魏晋的阮籍、嵇康、陶渊明,唐宋的诗词,元代的汤显祖,最后到清朝的《红楼梦》。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文脉。
我相信,不仅是前人,还是我,若哪天真的写出点能让人看的东西,都离不开一条祖宗上的东西,我们流的是同一脉的血!
总之,这是余秋雨自己理出的文脉,或许某一天,我也会理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文脉吧。
《中国文脉》读后感(二):《中国文脉》(余秋雨)
也算是一本简明的中国文学史,从黄帝和神话一直讨论到近代破译甲骨文和推广白话文,个人认为可读性大于《千年一叹》和《文化苦旅》,比较赞同作者讨论神话的这段话:
“在远古时代,神话是祖先们对于所见所闻和内心愿望的天真组建。这种组建的数量很大。其中如果有几种长期流传,那就证明它们契合了一个民族数代人的共同愿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原型’,铸就了整个民族的性格。”
稷下学宫一节,将稷下学宫与雅典学园进行对比,进而联想到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墨子、德谟克利特、庄子、孟子、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韩非子都是属于同一时期的人,很有意思。
个人觉得可读性最强的一章是最末的《十万进士》,从长久盛行的科举制度进行梳理分析,其中提到的不少观点都是以前我从未思考过的。《大地小人》一文前三章不错,对恶奴型小人、乞丐型小人、流氓型小人、文痞型小人都有形象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描画,后两章讨论对策反而弱了下去,无非又是提高社会警惕性,呼吁大家亲贤友远小人,未免显得有些流于纸面而缺少切实可行性,令人有些失望。
《中国文脉》读后感(三):不曾遗失 亦还未显现
近日用一个星期阅读完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洋洋洒洒数千年,化作朴朴实实数百页,道不尽,却意味深长,值得品味。
对于想要读这本书的朋友,或许有必要在此提纲挈领的大致介绍一下书籍内容。书总的来说是按时间顺序一一阐述,从远古的皇帝,到晚清时分,每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均无遗漏,各成章节。书开始前两章介绍了文、笔的大历史文化,这两章是我特别喜欢的,尤其是余秋雨先生急缓有度、轻言润物的写作风格,使得这两章褪去了一些历史的磅礴,多了一丝文脉的厚重。具体内容诸君自取之,毕竟剧透党人人得而诛之。
对于《中国文脉》一书,褒贬皆失其意,在此仅记录一些个人的感悟。
看完书之后,不自觉的便是回顾当下,回顾当下我们是否失去了传承数千年的文脉?书中有一段大致是写唐诗还在,国人的心灵寄托便还在,诗的意境还在,中国文脉的延续就还在。个人观点认为,所谓文脉,是一个积蓄沉淀,最终或尔厚重,或尔轻盈的过程。当前我们盛行的是网络文化,有一句话说的深刻,“网上的人群情激愤的抒发着正义,路上的人神情冷漠的看待四周,一个国度生存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不知道是网民不上街,还是路人不上网。”或许导致这种情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更多中国人,还未意识到我们文化传承自何处,现在的我们在文脉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或许你会说我们的文化源于四书五经,源于孔孟之道,丰富的文化体系中有道教、佛学、儒学,最近一个世纪还学习了马列毛,并发展出邓三科,当下还能够与国际化交融,学习西方各大理念。多么一片欣欣向荣啊~然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随口几句论语却不知出处,四书五经所言从未通读,毛列毛邓三科也局限于核心理论,西方,西方知识太多还很多是英文,这就更尴尬了。事实上,或许是知识太多了,选择的东西太多了,我们当前的文脉中,少了一丝沉稳与精致,多了一些急躁和浮华。我自己亦是如此。
回顾古人,本人不提倡所谓全面效仿古人,推行文化复兴等。一个时代就应该有一个时代的样子,要学的不是形式,而是为什么可以创造一个时代。文脉一书给我的映像是,文脉是否苍劲有力,抑或是孱弱不堪,取决于两个方面:领军人物+普罗大众。领军人物塑造无可超越的内容让后人追赶,普罗大众认同并支持,甚至参与这种追赶,是文脉得以健康发展的根基。我们尚缺的,是一个时代型的标杆人物。段子界南薛北张、娱乐圈纪检委撕聪王、还有帝吧保家卫国、发博必自拍的五环岳、没有儿子好看的火华刘、各种综艺、网剧等等,这便是我们当下的时代,我们的时代还未出现三两个独领风骚的文化标杆,不知道是能力不够,还是大众所追求的只是狂欢,狂欢永远会有更狂欢,唯有深沉才无法更深沉。当然这并不是批判我们的时代,个人还是很喜欢我们这个上可微博怒撕群雄,下可知乎深沉装逼的多元时代,这样的网络文化是自由的,轻松的,不仅我爱,李白杜甫来了也爱,说不定他们到时不仅仅是写诗了,还会写段子,毕竟那时候的他们,写诗跟我们现在写段子差不多是一个意思,抒发心中所想。
但需要思考的是,我们在这其中扮演着是一种怎样的角色,更需要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在网络内外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网络文化必然是我们后代子孙津津乐道的21世纪文脉的一部分,中国文脉的延续在此,我们是这个时代的参与者,缔造者。我们所能留下的,就是若百年后,另一位“余秋雨”所会描述的。
文脉不曾遗失,但却还未显现,仔细聆听,它还跳动着。
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3986779043686932
《中国文脉》读后感(四):余秋雨纽约谈中国文脉
(华美人文庆十年,笔录@duree)
文化需要减肥,体量巨大,脂肪赘肉和五光十色的衣服,肌肉、筋骨、身材,减成文脉,让人心动,走下去。
过去的文化现象,曾经游动过,但现在藏在厚书里,全成了死鱼干,谁也无法忍受其腥臭。
1、中国文学从哪里开始?神话。
(荣格: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从神话开始)
神话不是研究古老的故事,而是对每个人的投射。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意象:天海日月,和古代先民的生存环境相联系,美学意义的声音。神话使我们与祖先相连,我是谁,我们的起点。
第一:庄子;第二:孟子;第三:老子;第四:孔子
文学排位和思想、影响力的排位不一样。伟大思想家文学等级不同,文学独立。文学被政治吞掉,被社会学吞掉是不对的,它有独立价值。
庄子在平民立场提出疑问:如何看待永恒?疑惑真假?疑惑梦与现实?疑惑自我存在性?奇思异想的困惑使他成为文学家。
文学摆脱具体观点,有自己的魅力。
文学是不断提问的人,是在终极立场上提问,而不是发布答案和观点(这是思想家和哲学家)。
孔子讲君子和小人的差别,孟子讲是人与动物的边缘地带来说人。孔子温暖,孟子激动。
老子一生5000字,增加了中国文字的重量。四个字,字字重千钧。文字有石破天惊的力量。西方公认的一流哲学家。
孔子从未想过被用文学评价。孔子用随意的散文表达社会人生的观念,凛然正气。文字上都有君子派头,复杂问题简单讲明。任何艰难文字不见得深刻,用闲谈式的文字完成思考。
3、春秋战国时代,地理扩大范围从黄河流域至长江流域:庄子第二,屈原第一。
1)屈原自觉地写诗,从不宣判结论,世界对它来说全是疑问。疑问组成屈原,把生命和疑问相连,把自己的生命作为在自然界提问不息的孩子。
2)屈原之前有诗,《诗经》。
《诗经》是集体创作,不是孔子所做,至多有所编撰。《诗经》没有署名,黄河流域平原小合唱。屈原的楚辞是长江流域悬崖独吟曲。屈原是第一位诗人。
3)对屈原的误会。
爱国诗人?爱楚国?
爱国不爱国是政治概念,不要强加诗人,没有政治界限。他的思考是:面对自然,人该怎么活着。
楚辞难懂?
1)《史记》奠定24史总格局,中国古代史总编撰。
3)惊人的质朴的语言来表达历史,几乎不用形容词,而是比喻和长短句。
汉赋:黏糊糊,艳丽的攀比;汉赋传统是负面传统,看起来美,但放弃表述能力。
好的文章和大家想得不一样,很少成语、形容词、引述。(老舍的劝告)
不用成语,用独创的描述力强的语言。
多读《史记》,最高的文章。文字大脉在《史记》。
5、汉以后的乱世:曹操-非常辛苦的想成为军事强人,政治强人,还不辛苦的成为文学强人。
1)三国:曹操!
文学家庭,三人之峰:两个写入文学史的儿子:曹植第二、曹丕第三(《论文》:第一部系统的文学批评)。
2)魏晋(极端的美丽与残酷,反曹操的英雄主义):奇怪的竹林七贤:没有逻辑,玄妙哲理,反对世俗。
提升中国文化“摆脱常态,高层非常态的思考”。空谈误国?中国缺少“玄谈”!缺少宇宙人生的形而上思考。
嵇康《广陵散》
太表演了!作态!
3)陶渊明(反魏晋名士的做作,表演式的反对):江西、田园生活
6、唐(全民爱诗、写诗):只要有诗人,就是美丽的时代
1)安史之乱前:李白;安史之乱后:杜甫
2)晚唐:李商隐、杜牧
3)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背唐诗!(写书法,听昆曲,喝普洱茶)
唐诗很美,艺术感;古文正确但无趣。
7、宋词:
1)奠基人: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2)第一、可爱的人:苏轼
孟子的男子汉形象在陆游身上重现。
4)第三:辛弃疾
6)第五:柳永
7)散文:韩愈>柳宗元
8、元:没文化?大文化!
关汉卿、郑光祖、王实甫(《倩女幽魂》)、马致远
2)画!
1)王阳明曹雪芹
2)汤显祖屈居二流的遗憾
昆曲: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10、现代
王国维,陈寅恪
11、当代:
如何进入文脉?触及人类终极价值,形式美高速追求,时间空间长期考验
《中国文脉》读后感(五):中华文化速览
对于余秋雨,我是有偏见的。当年大概是上大学的时候,很多人都在看他的《文化苦旅》,我也没认真看,印象只是有些无病呻吟,大概是我不喜欢散文,没有什么文人气质吧。不过,这些天看了《中国文脉》,倒是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余秋雨确实还是有些内涵的。
这本书是余秋雨对中华文化的印象,先是对文化总体的评价和概述,然后从黄帝开始,对每个时期的文化进行评述和分析,重点介绍每个时期的代表性人物,或者是作者本人欣赏的人物,最后对科举和小人两个命题进行阐述作为这本书的终章。
这本书中有很多非常有创见的文字,尤其在开始作为文化概览的前两章,比如“减法难做”、“等级,是文脉的生命”、“文学就是文学,只从人格出发,不从理念出发;只以形式为终点,不以教化为目的”等等,认真思考这些文字,会让人有不一样的感受。
与其他大家写的思想史,或者文化史,比如胡适、钱穆、冯友兰或者朱光潜的相比,余秋雨重点还是着眼于中国文学,在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的古文功底很深厚,但行文因为是白话散文,比起民国时的大家的文字更浅显,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
对我来说,这本书中最难理解的是关于书法的那部分内容,因为我完全没有书法功底。对于这门艺术我没有感性认识,对甲骨文、大篆、小篆、律书等根本不懂,对魏碑、行书、楷书、狂草和今草只是略有感觉,只是从书中大概了解了字体的演进,书法的变化,了解了哪些是书法大家,哪些是稀世之作,顺便知道了王羲之一大家子的地位,以及苏轼在书法界的地位。
这本书中对于文学作品和人物的评论,我相对好理解些,毕竟看过类似的作品。很多人物的评价,确实有作者本人很强的倾向性,但还是言之成理,让我信服。对几千年来的文人总体评价,我最佩服李白和苏轼,但最喜欢陶渊明。
陶渊明是个安静的人,余秋雨说安静是一种哲学,这没错。陶渊明就是深刻实践这种哲学的人。很多人对陶诗最有印象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确很美,就像宋元的山水画,超凡脱俗;意境高远,但陶渊明和宋元时期的文人不同的一点是,宋元时期是文人无奈的选择,是被迫的逃离,而陶渊明是自己主动的选择,看看这首诗的前两句就知道了。
当然,能够引起我的共鸣的文字还很多,余秋雨的文字确实很精彩,有时是高屋建瓴,有时是娓娓道来,确实是值得一读的一本书。
《中国文脉》读后感(六):余秋雨:写这本书,原只想“存档在安静处
当年一部《文化苦旅》余秋雨创造了阅读的奇迹,而如今,这位各种荣誉加身的文化史学者又用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散文梳理了一遍中国文化的脉络。这本书就是《中国文脉》。这本书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引,从《诗经》讲起,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引发争议的是,在这本书中余秋雨认为“文学必须分等级”的观点。在余秋雨看来,文学必须分等级,如果不分高低,只让每个时间和空间的民众自由取用、集体“海选”,那么,屈原、司马迁、陶渊明也不过是普通作者和记录者而已。
对于关注,余秋雨风轻云淡地说:“我写这本书,原来只想‘存档在安静处’,没料到,会招引来那么多年轻的眼睛。”
建议:民族的文化符号要融入世界语汇系统
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的梳理,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件需要胆识并且很冒险的事情。尽管如此,很多人读过这本书之后还是觉得随着余秋雨的梳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概念清晰了一些。对此,余秋雨并不认为自己在做一种引导工作,虽然读者可能通过他的书了解稀有而珍贵的中国文学第一等级的作品。“不同的等级都有研究的价值,不要去嘲笑那些‘泥坑’里的辛勤劳动。就像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去旅游,时间有限,当然要选择一些真正重要的景点,而不能相信每个村庄伸出的招引之手。”余秋雨如此说。
而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民间以及在业内向来都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推崇古老的文化,总是觉得越古老越好,而对于这样的观点,余秋雨一直是批判的态度,在他看来并非“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说过,如果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那么,为什么中国从近代以来还要那么多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为现代化而奋斗?如果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那么,大山沟里的封闭老农都可以去担任联合国秘书长了。”余秋雨说,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要融入世界语汇系统和当代审美系统,必须经过极为严格的筛选、升级、交融、重构。
观点:中国近现代文学,成就非常低
中国每个时期的文化都有其特点,而在今年来出现了一股热潮就是推崇民国文化,甚至很多民国时期的小学生写的作文都被结集出版,备受追捧,很多人觉得现在的中国文脉出现了“大断层”,而民国的文化昭示着中国文化的根基犹存。在大家都热捧民国文化的时候,余秋雨的观点却完全不同,在他看来民国时期的文化和文学都不太行。中国近现代文学,成就非常低。明清两代五百多年只出了两个一流文人,那就是哲学家王阳明和小说家曹雪芹。而从近代到现代,偌大中国,没出过一个近似于王阳明的哲学家,也没出过一个近似于曹雪芹的小说家。由于兵荒马乱、民生凋敝、颠沛流离,改革思维很快又被救亡思维替代,文学和文化都很难拓展自身的主体性,显出实力的鲁迅和沈从文都过早地结束了文学生涯。而在当代作家中,余秋雨倒是很看重贾平凹、莫言、余华、张炜等人。
从《文化苦旅》到现在的《中国文脉》,余秋雨毫不例外的都是用优美的散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此,余秋雨说:“我的目标不是散文,而是研究中华文化在千年时间和全球空间中的地位,这是一个宏大的学术课题。但我不想用惯常的那种‘学术方式’,而是采用了潇洒谈论的散文风姿。我是为学术找到了散文化的表达方式”。 华商报记者赵媛
《中国文脉》读后感(七):不是书评的书评
最近一直在读余秋雨,这是第三本,很大部头的一本,通常而言这样的厚度,哪怕是小说也要看好些时候,但余秋雨的文字平实好读,心中有丘壑,这本梳理文学历史的书也写得像散文式小说那样,令人读得通达舒畅。
三本书分别是《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学》、以及这本《中国文脉》,但最惊艳的仍然是《艺术创造学》,开篇所叙述的“伟大文学的两难结构”,像一声惊雷兀自在意识里炸开,它让困顿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令混沌的眼眸清晰起来。
他说“看懂,又使我们看到很多东西”
一处很黑的空间,忽然亮起一处微弱的烛火,那烛火的意义并不只是让你窥见了光明的气息,而是让你看见这黑暗的辽阔,这空间的广大,这世界的无边无际,它让你知道黑暗埋藏着能量。
一本好书就是一颗豆火,它不在于照亮某一处场所,或者驱除黑暗,而是无限地延展时间和空间,它不为给予你某种答案,而是引发更多的疑问,它让你窥见伟大更让你知道了渺小。
《中国文脉》读后感(八):初读收获
关键词:扩充版,有收获
在写作上,可以说看余秋雨上一本《北大授课》中删繁就简的主张,打通我写作上理论一脉,所以短时间又拿起他的书追看。
全书分若干篇,每篇中有若干章,全书大抵是以年代为序。文体可以称为散文,是种更倾向于历史的叙史散文。第一篇与书名相同的“中国文脉”可以看做全书的总纲,除开第二篇写书法史的文章外,其余章节都是对总纲的扩展。因为读过《北大授课》,因此这本书又可以看做是对那一本书的扩写,两本书中有很多雷同之处,只是前一本更精炼,而且为了授课提炼了一些“问点”、“讨论点”、“结论点”;这一本则叙述式的铺陈更多,相对前者更全面。
我为什么要在第一段提到关于“写法”的问题,因为在这一本书中,虽然用424页写了中国几千年的文脉,看似简约,但是看的时候还是觉得词语有繁复之嫌,至少比《北大授课》繁多了,语言中也多了些大地苍茫、慷慨以歌的地方。毕竟这不是史书,就像余秋雨说修《史记》的司马迁有时还忍不住地“太史公曰”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激昂,何况余秋雨写的只是以历史为脉络的文化散文。所幸,这位当代文化学者再激动也是堪堪点到为止,就算赘言也不觉得这个人唠叨,让读者看着不烦,就是种写者的本领。这不仅是余秋雨文字的魅力,也是他所写的中华文化的魅力。
本书的作用有一,触动有二。
作用:就像狂看春秋战国书籍那样,先借着这些文化大家、学者的笔把历史上那些人的名字、事迹混个眼熟,广泛涉猎是给自己一个广度。比如这本书中的王维还是那个写“人闲桂花落”的王维,但了解了他参加科举考试前先被推举为“第一”的轶事,还知道他当年科举考取了状元。二十多岁又帅、能诗、能画、参禅的状元,太让人神往了。这就是广度的滋蔓。如果在广度之外还能获得一两个点可供思考和创想的深度,那就是更大的收获了。深度是在广度的累积、扩展之上获得的。
触动一:第一次系统了解了书法史。看着余秋雨从甲骨文的笔法开始,把书法史上一座座高峰娓娓道来,循着黑与白之间仿似流动的脉络,作为一个华夏儿女,有一种敬畏,敬畏先辈的书写之美;有一种庆幸,只要我们愿意,现代的我们仍然能拿起笔,笔走游龙挥洒自如。终于明白为什么要在小学三四年级开书法课了,一个中国人,对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书写方式,也许无法再像古人那样使用它的功能性,总要了解,至少要知道,提笔能写个“大”字。希望书法课不要流于形式,真的让学生接触到这种包蕴着华夏千年文明的承载形式,不怕会写的人不多,万人中有一个,也能把这种美传承下去,知道这种书写的美。
触动二:更想看《道德经》了,再次看到《道德经》在欧洲的普及程度仅次于《圣经》的话,以及欧洲人对它的推崇。身为中国人,对只有五千言的这本书熟悉的只是书名,总是为看这本书找了诸如看不懂的借口,而现在这种迫切想看的心态,很有国人的共通性——就像对待在国外拿了大奖的中国电影,没得到外国人认可之前,乏人问津,在人家都说好之后挤破脑袋去学习。原本的瑰宝如养在自家鱼缸贝壳里的珍珠,自己发现不了。虽然鄙视自己,但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么!在错误中进步,总好过一直在对的真空中固步自封。
《中国文脉》读后感(九):简评
中国文脉
余秋雨认为文学是高贵的,如果在精神文化上也不分高低,那就会失去民族的大道、人类的尊严,一切都将在众声喧哗中不可收拾。自由海选,即便再有人数、再有资金,也与优秀文学基本无关。感觉余秋雨是有神论者,他在这本书里多次神神叨叨,不过有些现象确实难以解释。
本书开头有两句话特别喜欢。一是“减而见经,减而显神,减而得脉”。确实有的时候要做做减法,除去冗余才能看到真我、真相,现在的信息是在是太多了,确实要静静。还有一个是“文脉即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充鹏”。这句话是在是说出了人的心声,时无英雄,遂使竖子称雄。我本人水平不高,但这不妨碍我点评人物,我确实觉得现在有些人名不副实。
本书选取了一些人、一些物、一些事,作为文脉的代表。我特别喜欢“笔墨历史”、“发现殷墟”、 “历史母本”、“十万进士”这几章。这几章让我自豪、让我唏嘘、让我感动、让我悲痛。这是几种感觉交杂而成,不是单一的感觉,很复杂。
在殷墟那里,余秋雨想到了欧洲。“大量古希腊雕塑的发现,开启的不是古代,而是现代。几千年前维纳斯的健康和美丽,拉奥孔的叹息和挣扎,推动的居然是现代精神启蒙。王国维他们正是在做这样的事。他们所依凭的古代文化,一点儿也不比古希腊差,他们所具备的学术功力,一点也不比温克尔曼、莱辛低。只可惜,他们无法把事情做完。于是,就有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那就出发吧。什么都可以舍弃,投身走一段长长的路程。问卜殷墟,问卜中华,这次的“贞人”,是我们。”确实,是我们努力奋斗的时候了。或许我们因为天资、实力等原因而无法取得成就,但我们需要努力,不求结果,只为努力而努力。
余秋雨一直在想,为什么在魏晋乱世,文人名士的生命会如此不值钱,思考的结果是:看似不值钱恰恰是因为太值钱。当时的文人名士,有很大一部分人承袭了春秋战国和秦汉以来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学思想,无论在实际的智能水平还是在广泛的社会声望上都能有力地辅佐各个政治集团。因此,争取他们,往往关及政治集团的品位和成败;杀戮他们,则是因为确确实实地害怕他们,提防他们为其他政治集团效力。相比之下,当初被秦始皇所坑的儒生,作为知识分子的个体人格形象还比较模糊,而到了魏晋时期被杀的知识分子,无论在哪一个方面都不一样了。他们早已是真正的名人,姓氏、事迹、品格、声誉,都随着他们的鲜血,渗入中华大地,渗入文明史册。文化的惨痛,莫过于此;历史的恐怖,莫过于此。
文化的惨痛,莫过于此;历史的恐怖,莫过于此。
文脉,展开来说,十本像《中国文脉》这么厚的书也说不完,简略来说,一个字都不需要说。
突然不想写了。回头看一看文章,发现说教气有些重(自嘲一笑)。
《中国文脉》读后感(十):阮籍与嵇康的绝响 ——读《中国文脉》有感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初闻阮籍此人,是在课文《滕王阁序》中。当时学得一知半解,懵懂间竟以为阮籍狂放,不学无术。直到近来读了余秋雨的《中国文脉》,其中一篇《魏晋绝响》让我重新解读阮籍,以及书中提及的他的后继者嵇康,亦使我明白什么叫做真名士,自风流。阮籍与嵇康,二者人格上的绝响在中华历史的上空,余音绕梁,经久不绝。 阮籍驾木车穷途末哭,咏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亲往苏门山拜访隐士孙登......他的另类行为时人难以理解,种种举动都透着荒诞不经,就连难得的从仕生涯都是如此特立独行。上任东平,他大刀阔斧改革,简化繁杂法令,快速提高办事效率。一朝化风清后,他潇洒离去,留下一个政通人和的东平。这大概算是他最为负责的一次做官了。之后的一次为官,竟是为了当地厨师酿的好酒,令人啼笑皆非! 他是这样的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厌恶所谓的正统思想、封建礼教。他无视礼法,在母亲的重孝期间依然喝酒吃肉。但又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为母亲的逝去悲伤得形销骨立,吐血数升。这让我想到了庄子,在他妻子死后鼓盆而歌,以自己的方式哀悼。他们流露的都是真情实感,丝毫没有虚伪做作。相比之下,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打着礼法的旗号,在表面做足文章,似乎真的就是一个坚定的卫道者,实则是个衣冠禽兽。 阮籍的真性情是他奏起的绝响。这样的人格魅力,莫说是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即便是率性张扬真实的魏晋时代,这般人物怕也是寥若晨星。 在《魏晋绝响》一文中,前面部分写阮籍,写到他对前往家中吊唁亡母的宾客颇为冷淡,令客人不悦,其中却有一位年轻人似乎读懂他的心声,带着琴、酒造访。这看似无理的举动,竟让阮籍大为动容,引为忘年交。他就是嵇康,魏晋时期闻名遐迩的竹林七贤之一。余秋雨就着两人友谊的开始,顺势为读者展现嵇康的绝响。 嵇康之于阮籍,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魏晋算是历史上有名的乱世。统治阶级政权更迭,同室操戈,中华大地满目疮痍。士人多对统治者的寡德失望,无心从政。嵇康亦是如此。他只醉心于自己纯真、淳朴的世界,毫不理会官场之中的黑暗倾轧。他无欲巴结权贵,奴颜媚骨。甚至他的至交好友举荐他做官,他竟要与之绝交。 作为名门之后的钟会大张旗鼓地去看他,带着浩浩荡荡的车队和如云宾客。被打扰的嵇康却是连正眼都没看过他,继续手中的活,未曾言语。沉默的僵持下,终是钟会脸上挂不住,匆匆告辞。岂料他从此怀恨在心,在一次牵涉到嵇康的案件中向司马昭进谗言,最终嵇康被判处死刑。而他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结果,并未做多大抗争。弹奏完旷绝古今的《广陵散》后,嵇康慷慨赴死。时年三十九岁。 一代名士,就此陨落。他的傲然风骨却随着如许动人事迹广传后世。 阮籍与嵇康的狂放行为,多为礼法所不容。可那又如何?他们是真正地在按照自己的心声活着,不为取悦他人,无所拘束。他们的人格高洁傲岸,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后世周敦颐有言:“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人罢。 斯人远去,不要说阮籍与嵇康的绝响难以觅及,就连备受推崇的魏晋风骨也在渐渐消逝。《魏晋绝响》结尾处写道:“当文明的成果逐代繁衍之后,当年精神开拓者们的奇异形象却难以复见。阮籍、嵇康在他们后代眼中越来越显得陌生和乖戾,陌生得像非人,乖戾得像神怪。”是了,那遥远的时代早已不可触摸,阮籍与嵇康的种种也成了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