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金融与好的社会》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7 03:31: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金融与好的社会》读后感10篇

  《金融与好的社会》是一本由罗伯特·希勒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融与好的社会》读后感(一):《金融与好的社会》

  本书旨在建立一套关于金融体系的可行理论,用于引导人们继续推进关于金融与好的社会的讨论。

  本书的第一部分介绍了金融体系的现状,既描述了当代金融体系是如何构建的,也推导了其未来的构建方式。这个部分梳理了金融界各种角色及他们应负的职责。

  在第一部分,作者广泛审视了金融的社会角色,让我们可以从宏观角度了解金融体系真实的运作方式。在讨论这些角色的过程中,同时探讨了如何对他们进行改进,还有金融创新如何影响这些角色的功能,以及金融创新如何使扮演这些角色的人更有效率地工作。

  书中第二部分以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审视第一部分中介绍的各种角色共同创建的金融体系,同时说明这个体系还有改进的空间,并针对此问题提出建议。第二部分既探讨了金融体系的优势和激情,同时也揭示了它的焦虑和奔溃,所有议题都围绕金融和好的社会这个主话题展开。

  我们的社会取得今天这样的繁荣和文明是不断调整金融体系操作技术的结果,是金融理论激发创新的结果,也是根据人类本性不断革新的结果。书中第二部分中逆推了金融体系之所以能越来越好的历史轨迹,同时也为未来几十年中如何改进这个体系提出了明确的建议。

  《金融与好的社会》读后感(二):“这个世界会好吗?”

  总的来说,这本书似乎是对于某一终极问题或命题——“这个世界会好吗”——的另一种回答或者是“金融版”回答。梁漱溟先生的《这个世界会好吗》、爱因斯坦的《人类的未来会好吗》都尝试回答了这个问题,一个是文化的角度、一个是科学的视角,本书则是以金融为出发点和方法论了。

  最后,抛开意识形态的问题不谈,罗伯特席勒的观点和主张还是偏向于理想化,但其“理想化”本身却也是逻辑自洽的。提高效率是金融的功劳,而现在解决不公正和不平等的现象、维持民主平等、促进慈善还是需要金融的助力和发展,这未免的确让人忍不住心存怀疑;但另一方面,作者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符合逻辑、至少在理论层面上是这样,比如人类拥有“利他主义”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有关“所有权社会”的论述也事实证明历史的确在向更民主化的方向前进而不是向少数的精英团体靠拢、金融可以提供允许合理释放人类进犯性和攻击性的空间,这些足够让人拥有打碎阴谋论的信心和欢愉了。但是,这也仅仅是理论层面,现实并不一定都朝向理论分析的方向去发展和演变,要不然金融也不会发展到泡沫化的境地而爆发次贷危机、人们也不会泄愤似的高呼“占领华尔街”了;当然,正如作者所说,过度对立和仇视以及不信任的确会产生一种“负反馈式”的“大幻觉”,作者以一战、二战为例,国与国之间的不信任和“大幻觉”为一战、二战埋下祸根,同理,商业和金融活动中的不信任和“大幻觉”也会埋下新的祸根,所以,每一个人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开始,扭转观念、共同努力,方才有可能“把理论变为现实”。

  诚如作者所言:“本书所主张的金融民主化进程号召改善民众参与金融系统活动的本质和深度,其中包括加深人们对金融是如何运作的基本知识的了解。提供给公众的信息应该可靠,而可靠的信息只会来源于金融顾问、法律代表或教育工作者,这些人扮演的角色都在为培养更加开明的财富管理者提供服务。当更多的人能够体会到社会给他们提供的帮助时,他们就不会过度强烈地迷信一帮权力精英在控制着社会经济的运转。”

  可以看出,这样的初衷的确是理想化的,这样的理想的确应当被鼓励和推崇,但其实际能发挥的作用还是仅仅是“理论层面”;现实中,以“屁股决定脑袋”为出发点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这个社会会好吗?这个世界会好吗?人类的未来会好吗?说实话,这个时候只有“鸡汤”才能答复,就像本书和作者所提倡的的理想化的、进行创新性和建设性的设计一样,只能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了。

  《金融与好的社会》读后感(三):金融业的三张面孔

  金融业曾经是我们这个星球最光鲜夺目的身份标识:精英汇聚的商业团队,优越舒适的办公环境,高到令人咋舌的丰厚薪酬,以及举手投足间对宏观经济施加的重大影响,一切都在堆砌金融业神话的出笼。

  时至今日,金融业已然卸去往日萦绕的诸多光环,反倒成为悲情剧的主角。自2008年9月以来,以雷曼兄弟为代表的华尔街金融巨鳄寿终正寝以来,公众已经目睹太多曾经的金融帝国的轰然倒塌;曾经长袖善舞的麦道夫拙劣的金融诈骗激起公众无限的愤慨,也敲打着人们对金融业底线的拷问。政府与监管机构已经对金融业的道德水准失去耐心,愤怒青年们以占领华尔街的抗争方式蔑视华尔街精英们的统治秩序。一时间,金融业跌进了公众舆论的黑洞之中。品读最近欧美大学毕业讲演的发言稿,我们不免发现,金融业都被标识成道德高尚者和社会奉献者的对立面,成功人士都在谆谆教诲将要离开校园的青年人,离华尔街远一些吧。

  但是,倘若我们真的能够离开和摈弃金融业的存在,从而走向一个更为美好的社会,这样的愿景是否可能实现?

  无疑,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我们都生存在一个被金融日益主导和推动的时代之中,金融制度对于整个社会经济体制的影响力不是被削弱,而是进一步被放大。我们即使仍然喋喋不休地从道德层面抨击和揭露金融业的黑暗,但依旧需要金融业为整个社会的有机运转提供强大的货币保证,制度保证,以及对经济复苏的信心保证。从这个角度而言,理性的公众需要能够了解金融业及其当下发展的全貌,熟悉并洞察这个生机勃勃而又充满破坏性行业的多张面孔。

  耶鲁大学罗伯特•席勒在《金融与美好社会》(2012年)一书中,承担了这种为金融业正名的积极角色。席勒教授通过勾勒当代西方金融业从业者的诸多侧面,社会价值和风险性,以及其所可能蕴含的道德功利性,为读者展现了现代金融业为社会所能提供的进步可能。按笔者阅读本书的一些感悟,这种解读并非简单地刻画“黑白二元对立”,亦非仅仅出于个体向善的道德倡议,而是通过对金融业三张不同的面孔,即金融行业的专业主义取向,金融的社会功能取向,以及与美好社会建构的有效衔接,来试图为世人剖析这个毁誉参半的行业及其未来。

  这里还有必要介绍一下罗伯特•席勒本人。席勒是美国宏观金融管理的权威学者。他的《宏观市场:建立管理社会最大经济风险的机制》(1993年)是西方该领域的奠基性著作。《非理性繁荣》(2000年)则是席勒透视和分析美国股市指数机制的经典著作,特别是第二版(2005年)当中对次贷危机形成缘由的分析,即美国现有金融体系安排存在重大缺陷的结论,而非简单地归咎于投资者的贪婪,或是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都在随后的市场表现中一一得到印证。在《金融与美好社会》中,席勒在继承前面系列研究的基础上,把目光投向了金融交易市场的行为主体,即个体的关联性作用,以及跳出金融业本身而审视经济行为链条整体,并最终得出他所想要的答案:重新肯定并鼓励新一轮的金融创新。

  金融业的第二张面孔,乃是本书所要讨论和辨析的重点所在。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席勒试图要为金融创新重新恢复名誉。他的分析和逻辑起点是,首先肯定作为社会创新群体的一分子,金融从业者与其他行业并无分歧;同时,创新不仅是金融业传承至今的行业特色,即所谓的光荣历史,同时也是保持传统和习惯的重要手段。席勒区分了市场投机、非理性借贷与金融创新的不同所在,也坦率指出市场非理性焦虑、股市泡沫、金融行业高薪等议题在现实中操作的利与弊。总之,作者并不避讳目前金融业面临的窘境,同但时也试图提醒和谏言入市者和公众:金融业的存在并不取决于你的道德判断,金融业有自身发展的逻辑周期。说到底,这是一种市场精神的周期性嬗变和某种价值重建的可能。从这个层面而言,席勒所提到的创新,更接近于约瑟夫•熊皮特所倡议的“创新型毁灭”的意蕴所在。

  第三张脸孔则是席勒所冀希望的将金融业与社会构建相连的终极诉求,也很讨巧地呼应了本书的标题。但事实上,席勒的论据并没有很大的说服力,他所引用的19世纪末卡内基与洛克菲勒的大亨行善,以及20世纪以来的美国私人基金会的兴盛,都无法完全满足他的金融业功利主义倡议。不客气地说,席勒在某个时刻过于相信制度的监管力量,但在另一个时刻,却又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金融业自身对慈善行为的积极主动之上。金融业本质是精英建构的产物,并非参与者逾多就是好事,也远非民主二字所能涵盖。席勒教授的谏言,未免带有学院派人士常常被诟病的理论先行的毛病(国人亦有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比喻)。当然,席勒把金融业的向善可能提升到重建整个社会道德秩序的高度,我想至少在公共舆论层面的确能起到一定的积极效用,但驱动金融业贪婪与无序的动力是多方面的,也和整个世界金融格局的现状大有关联。

  当然,如果我们能够培养出一批以推动社会良性发展为己任的金融专业主义者(而并非简单的从业者),那么我们离美好社会的彼岸,总归能更近一步吧。

  《金融与好的社会》读后感(四):金融与好的社会

  y朱民

  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一时间,向来在金融市场占有霸权地位的金融帝国开始倾倒,一直在金融业前沿的顶级金融公司轰然倒塌,那些传奇的金融人物退到历史的角落,传统的金融基础理论也在危机中受到挑战……正如我在2008年年末在《改变未来的金融危机》一书的序中写道:“我们为一个又一个金融王国的轰然倒塌而震惊、为一个又一个事件中人性道德的丧失而沮丧,为一次又一次制度的缺陷而惊讶,为一批又一批财富的烟消云散而惋惜,为一次又一次出现的人类的短视而痛苦。我们在观察中思考,在困惑中体会,在斑斑事件中寻找历史,在层层硝烟中探寻明天。”

  关于金融危机的思考一次次把我带到了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希勒面前。我对希勒教授历来尊重。最早知道希勒教授是阅读他1989年的专著《市场波动》,当时正在学习有效市场理论,该理论认为,市场上的金融工具的价格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各种信息,因此金融资产能够被准确定价。价格的高估或者低估只是一种幻觉,股价波动服从统计意义上“随机游走”。我对这种市场的完美性有相当的怀疑。希勒教授对投机市场的价格波动进行了数学分析和行为分析,论证了“理性人”、“充分信息”和“充分定价”,由此推论“有效市场”的不存在。在有效市场中,单只股票会随机游走,但整个市场的价格水平并不证明市场的有效性。我被他明确的观点、严谨的逻辑、近乎完美的数学推演和清晰的表述所折服。

  我一直对宏观经济金融管理有兴趣,希勒教授在1993年出版的《宏观市场:建立管理社会最大经济风险的机制》让我入迷。他提出了用多种新的风险管理合同建立广义宏观市场,从而维持宏观经济金融的稳定和收入分配公允。例如他提出运用国民收入与不动产期货合同等,引领了一场适应现代人生活水平的风险管理领域的新革命。他运用高深的数学工具的自如性也令我赞叹。这本书在1996年获得美国教师退休基金会的萨缪尔森奖。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的股票市场道琼斯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以及纳斯达克[微博]指数不断创造历史新高,投资者投资热情高涨。希勒教授则敏锐地观察到繁荣背后隐藏的危机。2000年,希勒教授出版了《非理性繁荣》。他比较了美国近140年来股票市场市盈率的变化情况,指出当时美国股票市场指数大幅上涨是脱离实际经济运行的反常现象,揭示了金融市场中非理性的一面,他以大量的数据和案例分析了自由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内在的不稳定性,预言了股票市场的下跌。没多久,美国股市发生了巨震,道琼斯指数在短短几周之内下跌了近20%,纳斯达克指数跌幅超过30%。

  2005年,希勒教授在《非理性繁荣》第2版中新增了关于房地产市场分析的章节,希勒教授指出当时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中隐含着大量的泡沫,房价可能在未来几年中下跌。“次贷危机”果然来临,希勒教授专门写了《终结次贷危机》,再一次强调,非理性繁荣是美国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源头,根本原因是金融体系安排存在重大缺陷,加之人们面对泡沫时产生的心理恐慌,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在所难免。他认为只把危机原因归结于按揭贷款人的欺诈,证券投资人、对冲基金、评级机构的贪得无厌,甚至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所犯下的错误是不够的。他从心理和社会因素层面剖析次贷危机的形成,指出根本在于美国金融体制的弊端,需要采取切实的步骤,重新构筑住房市场和金融市场经济体系的制度基础。

  希勒教授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经济金融学家,他即是古典经济金融学家,又是非常规的。他运用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论证严谨,历史分析、数据说话,计量经济学技术的测度和证明,严密的经济学理论逻辑。他在经济学的研究遍及金融市场、行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不动产、统计方法以及市场公众态度、意见与道德评判等领域。希勒教授是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有别于传统金融学研究中“理性人”假设,行为金融学研究侧重于从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出发,研究和解释现实金融市场中的现象。《非理性繁荣》出版后好评如潮,他也成为公众人物,有段时间几乎天天在布隆伯格电视和CNBC电视露面,但他主动淡出,继续他的研究,不断深化他的理论体系,每两年就有新著面世。他首创了希勒住房指数并创立了一家公司经营这个指数,现在希勒住房指数是全世界最权威的住房指标之一,被市场广泛引用。他参加对市场的宏观政策咨询,也和大型商业金融机构合作研究新的金融理论,开发新的金融工具。他本人则永远是谦和认真的。我有一次和他讨论起他的双重身份,希勒教授说,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我们都有用我们的专业贡献人类知识和推进社会实践的双重责任。这种把自己放进去的观点和行动是我历来尊重的。

  我一直认为希勒教授是理想主义者,他相信人性的光辉,他认为可以通过技术安排为公众的利益重塑金融业,把金融业作为人类财富的管理者,通过公众的广泛参与,让金融业为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服务。全民的广泛参与也会打破金融的精英权力结构,使得金融民主化,并实现财富分配的公平。这些理念都引起我的共鸣。希勒教授的新著中文版发行之际,他和出版社都希望我能为中文版作序,我当然愿意。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的日常工作非常繁重,我又经常出差。匆就这篇短文,谨向读者推荐希勒教授的新作。

  (作者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央行前副行长。本文为《金融与好的社会》推荐序,略有修改。)

  《金融与好的社会》读后感(五):金融对社会的价值

  金融对社会发展到底有多大价值?非金融行业的人往往会对金融业的人带有偏见,难怪,一个不生产实体产品的部门,缺在经济生活中发挥这么大的作用,的确让人感到奇怪。

  本书剖析了金融如何对社会产生好的价值。不仅从金融各类从业人员去分析,而且从金融投机、泡沫、财富不均等各类原因去分析。其实,每个行业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而金融作为经济生活的血液,其发展好坏更会牵扯到全社会人民的福祉。

  没有房贷,你能提前享受住房的乐趣吗?没有车贷,你也感受不到驾驶的乐趣。这种只是沧海一粟,对于企业来说,能否很好利用金融手段,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企业发展的好坏又直接带动了就业等一系列社会发展。

  《金融与好的社会》读后感(六):一个建构着有序体系的有趣的人

  “完成一些能让你赚到钱的事情只不过是成为一个无趣的人,甚至还会更糟。”作为从小就中了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毒的一众观者,或许我们放大了“只不过”的那部分表呈,而忽略了实际上梭罗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管理家族的铅笔厂的事实。所以说,他本质上还是个商人,只不过认为赚钱不应该成为人生最主要的目的而已。

  如此矫枉过正的力道及其容易误伤了其它事物,比如金融,以及金融从业者。怀有偏见的人们一方面把这个行业看作充满不道德行为的深渊,另一方面又挤破头皮妄图从中分一杯羹,期待那个温柔的黎明,或载誉归来,或全身而退。

  市场非理性焦虑、股市泡沫、金融行业高薪等议题,不断冲击着金融体系的有序性。驱动金融从业者贪婪与无序的动力是多方面的,然而无论身处其中的玩家意欲何如,金融作为一个系统,自其诞生之始,就与自然界的普世规律同频共振——优美的对称性、自成体系、自我进化。

  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在金融体系推演过程中的良性促进作用,即便金融依旧为社会精英阶层所执掌,其仍然能够作为整个社会财富的托管人,构建出一个更好的社会。

  《金融与好的社会》读后感(七):评《金融与好的社会》

  lucy推荐的书,终于决定拿来翻一翻,写的挺亲民的,浅显易懂,主要目的是给非金融人士讲解,金融圈里面的各种角色都在干什么的,顺便为各种金融人士抱不平,毕竟作者自己也是金融圈儿的人,这也好理解。而这种为金融人士鸣不平的心态,作为广告人,我也能理解一点,毕竟广告人在普通人的口碑中,也不是什么高尚的人群。而且,在书中的最后一章,作者通过“大幻觉”这个例子,开始为整个“商业”抱不平,他觉得,人们不仅仅把金融人士妖魔化了,还把商业行为和所有的商业成功人士都给妖魔化了……作者好好地为他们(商业成功人士)平反了一番。

  作者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叫做“金融民主化”,自由民主的思想贯穿其中,“某某民主化”这种提法,经常听到,或许空谈民主比较虚无,落实到某一个具体的领域,民主的意义会更明确,也更可操作。

  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时下火热的“互联网金融”的抵触,以及“人工智能”与金融向融合而产生的“智能投顾”的不看好,作者始终坚信,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比如律师或者理财顾问,始终有其存在的价值,始终无法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这种自信,不知来自哪里。

  《金融与好的社会》读后感(八):金融从业者的社会责任

  说到这本书。这本书写于2012年。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金融业陷入了人人喊打的悲惨境地。监管不断收紧,经济下滑,金融业一蹶不振,从业者背负着“吸血鬼”的骂名,业内以前愁云惨雾。这本书逆风向而行,把神秘的金融行业里的没一个角色的任务和责任都详细的进行了剖析,指出,金融业的本质说提升社会福利,作为经济社会的动脉,是实现“好的社会”的一个重要工具。而作为金融从业者,阅读本书,在希勒的帮助下,我能够跳出本职工作的微观角度,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行业在社会中的价值和责任,有助于更好的思考未来的努力方向。

  《金融与好的社会》读后感(九):金融之道

  《金融与好的社会》读后感(十):这本书激发了我对金融的求知欲

  这本书源自从事金融行业的好朋友推荐,如题,就像《失控》打开了我对前沿科技领域的大门,这本书激发了我对金融的求知欲。推荐给对金融不了解,并因此可能对金融产生偏见及抵触情绪的朋友。

  这本书的特点是平实易懂,并且在高度概括性介绍股票、证券、基金等等几乎所有金融行业的组成部分同时,抽身出来站在金融之于整个社会建设意义的高度,介绍金融对于保持社会稳定、公平、促进生产力发展以及维持国际关系稳定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作者夸大了金融的作用,对金融制度的执行、普惠金融以及金融民主化过于乐观。但是任何事物我们都应该从两个方面去看待,金融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不可忽视~

  摘取印象深刻的两个段落:

  一、参与性非盈利组织:参与型非营利组织可以发行股票,购买这类股票等同于向慈善事业捐款,也可由此享受税收方面的优惠。出售所持的此类股票也不用缴税,前提是将出售所得全部捐给其他慈善事业,比如再次买入其他参与型非营利组织的股票。持有此类股票的股东也可以把出售股票所得用于个人消费,但是这么做的后果就是接受沉重的税务处罚。参与型非营利组织在发行股票之初就可以和股东约定,分红的前提是股东将所得红利用于其他慈善事业,其中包括可以再次投资其他参与型非营利组织的股票。

  对于做善事的人而言,如果是以传统方式给非营利医院或大学捐款,那么钱捐出去之后就和自己没关系了,但是如果以购买参与型非营利组织股票的形式捐出资金,那么这个善举和捐款人之间还会一直维系着关系。购买此类股票的人会对这个组织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望,就像普通股东一样。投资者希望能从此项投资中获得分红,并且在同一组织中持股的份额持续增加。投资者可以观察参与型非营利组织股票市值的涨跌,这些价格波动(肯定不是完美的)反映了其运作的成功程度。通过此类投资获得的红利,股东们甚至可以设立自己的私人基金会(还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冠名),不过他们时刻都要提醒自己,如果把分红划作己用就会遭受税务重罚。 如果股东的参与型非营利组织股票的投资盈利状况良好,那么他们可以用分红所得兴建用自己的名字冠名的大楼,或者资助其他慈善事业,并把这项事业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或许在他们自己的家庭出现真正危机的情况下,他们还可以把红利用在自己身上,同时免于税务处罚。允许对参与型非营利组织进行投资或许是激起人们对从事公共事业兴趣的一种方法,它能赋予这些人参与和积累的感受,让他们记住自己过去慷慨大方的行为,让他们有了消磨时间的“好玩的游戏”,也让他们的自我中心主义能在他们认可的事业中体现出来。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讨论过,营利性企业发行可交易普通股是一项重要发明,原因在于它一方面使得对公司的投资行为变得有趣,另一方面使得发行人有渠道获得更多资金。创设参与型非营利组织也许能产生同样的优势。 但大多数人还是会把参与型非营利组织看作简单的非营利组织,比如医院里的病人或学校里的学生,因此它们很可能享有和传统非营利组织同样良好的声誉。如果它们与其他参与型非营利组织或组织股东持续发生互动,那么它们的声誉还会变得更好。

  二、金融是一种研究如何激励更多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学问,同时也注重研究如何使时间的推移和人员的变化不对追逐目标的努力造成负面影响。这其实也是改革开放的核心意义所在,形成这种局面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今天还在不断地演进。

  “本用刺激性的语言唤醒人们去加深对金融业理解的书,同时还号召人们通过对这个行业的重塑来创造包容性更广的经济繁荣。希勒承认金融业存在过度膨胀,经济地位不平等,以及从业者有动机采取肮脏行为的动机等等问题,但是他也认为事情并非永远都得这样持续下去。对于那些寻找变革的人来说,这是一本重要的读物。”——罗莎贝斯•莫斯•坎特,哈佛商学院教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金融与好的社会》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