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背道德的人》是一本由(法)纪德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1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违背道德的人》读后感(一):1
假如只关注里面主角和梅纳尔克带作者自传色彩的哲学反思(跟人间食粮类似)和对所设计发生的情节的反应,那对“违背道德”这个名号就不会觉得是贬义,而是讽刺。情节和其他人物也就都会黯然失色。像作者前言所说,很可能你会利用温和的女主,但却是相当于社会道德的角色产生的对比,对男主的行为进行批判,而忽略了里面深刻的思考。相反,这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违背的就是社会所认可的道德规范,里面的所思所想就是人间食粮里作者自己思想的表现,这个人没有任何问题。
“其实我觉得自己根本不像个新教徒!不过神父接受我,我也接受神父,所以一切都还顺利(这事万无一失)。”
“人总是根据自身的力量来适应自身的强大或软弱。(来判断强大或软弱)”
“跟别人在一起时,我常感到无聊、阴郁和不合群,而且会立马觉得不自在,别人见我这样也觉得不自在(别人也会被我弄得不自在)
《违背道德的人》读后感(二):每个人都游走在道德边缘
翻译不确定是否准确,整个语风似乎不经意写出来的,更像随笔或散文,没有字斟句酌的刻意感,反而像在用一种自我坦白与玩世不恭来烘托什么,引人思考什么。看了一遍,感到基本不存在构思或者情节编排一类的组织,但云淡风轻间有种韵味,值得人思考。法国人云游的生活令人好生羡慕,主人公却似乎都无法完整享受其中,觉得简直是对梦想生活的暴殄天物!为何欧洲作品都是喜欢在主人公身体和体质上做文章?每个羸弱得好像一直在接受死亡的挑战,比如茶花女等,似乎人的死亡过程及之后自己和旁人的反应更容易表达诠释人性。
男主人公到底是恋童癖,双性恋,还是什么?评论同性恋的人我不懂,没看出同性迹象啊...还是久不阅读,能力低下,忽略细节了?我不否认一周的阅读时间里我有几天是在身体异常精神难以集中状况下度过的,但以我只读名著的骄傲内心判断,即使这样,我的解读也未必有他人浅薄。
女主人是几近完美的女性形象,很庆幸欧美喜欢塑造女神和龌龊男,大抵这样,说明发达国家很久之前已摒弃了重男轻女的意识,十足欣慰,不怪我追逐欧美风已久。女主人公被男主人公传染肺结核,我觉得这才是终极死因,而男主有意或无意的过错虽其都有意识,但均未讲出,如果这就是违背道德,那么确实苛刻些;男主人公喜欢孩子,而我也喜欢孩子,和孩子在一起的愉悦如果被定义为恋童癖骇人了些,所以我更觉得男主是精神的崇高者,肆意亲近一切给其精神提供养分的人,因为没有性爱描写,所以我认为那就是纵容自己精神的喜爱而已,还不够高尚嘛;同志的痕迹没看出来,抱歉,所以也无从评价同妻的感受。
女人的忍耐能力,纵然无穷尽,甚至引领自己入坟墓,但依然没让读者读懂女主对自己一生是否清晰,只感觉她在不费力地展现自己的优雅与淡然,没有任何竭厮里底,未免令人扼腕,她那么美丽,让恋童癖者都如此感慨;她那么隐忍,病入膏肓依然不祈求丈夫加倍的关爱;她那么风度便便,拖着孱弱的身躯跟随丈夫四处游走的颠沛着.....她要的到底是什么?!没有高潮,没有贴心的真诚,没有丈夫对其离世的恐惧,她怎能驾驭这样的生活?她像神一样的存在,留下不断思考自己人生,检讨自己行为的丈夫,真的好吗?这就是道德的吗?
故事过于开放性,以致让读者没得到任何明确的指引,但引起思考的目的达到了,究竟什么是道德?如果纵容自己是伪道德,那么牺牲自己违心跟从别人就是道德?如果迷恋儿童是不道德,那么依世俗结婚生子给对方漠然敷衍的爱就是道德?.....相信每人心中一杆秤,道德,应该是达到自己和他人舒适感平衡的一种能力,值得毕生修炼。
《违背道德的人》读后感(三):因循守旧的呆滞生活or自由自在的生活?
自述性质的文章,寻求背德后的一种内心救赎。被死神的翅膀碰了下后,每一个崭新的今天都是未曾希望活到的明天。意识到“我”正在生活,宛若新生的感觉改变了米歇尔最初的一切思想。那天晚上,他读到基督对彼得说“趁你年轻,想什么就干什么,想去什么地方就去什么地方吧........
本书里,米歇尔和梅纳尔克对话,梅纳尔克说,大多数人都认为只有通过约束自身才能获得成果,他们的愉悦都是假的。人们不喜欢拿出真我,他们都选个楷模来模仿。他对米歇尔说,嫉妒别人的幸福是疯狂的,幸福不会呼之即来,应尽力争取......您就坚持住这来自家庭的安逸幸福吧。“梅纳尔克是另一个极端,他不喜欢过去,不喜欢回忆,完全忘记昨天的前提下,才重造出一个接一个的小时。曾经的幸福决不能使我满足。人追悔的,往往是当初发生时最甜蜜的。就像振翅飞翔的鸟儿,想甩开自己的影子,把过去抛在后面。时间带来一切,也都会被时间带走。米歇尔把这次谈话认为是彻底拨开了他掩饰了很多层东西的思想。
之后,他带妻子四处游走,欣赏他人展现出的野性难驯,认为人最低劣的本能才是最真诚的,而当受到限制、不得不压迫这种个性时,又厌恶不已。诚实确实可贵,但当行为举止把它变成了一种迂腐的条约关系后诚实又是令人生畏的东西。虽然在瑞士,妻子身体好转了,可他却百无聊赖,要继续奔走。最后他向老朋友求助,空洞的自由让他痛苦,”我快受不了了,这并不是说我已经厌倦了自己的罪行,不过,我必须证明自己并没有出轨得太远。“
《违背道德的人》读后感(四):违背道德的人
米歇尔一直习惯地过着自己学术研究的生活,对于貌美如花的妻子心如止水。一趟旅行,一场临近死亡的大病改变了他。旅行其实就是换一种生活方式继续生活,生病则让他暂时放下理性的思考,让渡给感觉。很多时候,我们过的不是生活,是和所有人一样的步调在漫无目的地行走,以至于我们忘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当有一天,我们可以放开一切,只看见自己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了生活。米歇尔在之后一直保持着这样清醒的状态,与梅纳尔克结交,卖掉庄园 ,辞掉工作……解开自己的道德束缚。
米歇尔放开了所有社会赋予的约束,在日月花草之间找到了自我,在人性的本恶里看见了本真。人,是理性的动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放弃理性放弃社会放弃道德和伦理时可以看到本我。人之所以对自己的约束越来越多,理性越来越重,是因为他们害怕混乱与战争。我相信人性最本真的是感性,但是,社会的发展已经容不得感性过多的存在,为了形成更良好的社会秩序,理性会更多地替代感性,一部分人类智商的提高而另一部分人,则越来越笨,成为所有可替代的人类。艺术必然会随着社会逐渐发展,而逐渐凋敝。似乎已经有些学者预言人类变成像蚂蚁一样的普通物种的那一天。是呀,如果人类依靠另一个物种来维持秩序,那么人类必然永远地失去自由。而人类本身是混乱的,就不可能拥有完美地秩序,除非人类变成了程序性的存在。人类对于乌托邦的幻想实现的那天,也是人类灭亡的那天。理想主义是可怕的,绝对的感性和绝对的理性都是可怕的,或许到最后把人类带入绝境的是理想主义。
米歇尔是无神论,是无政府主义,他认为唯一拥有的是自我价值。当一个人抛开所有的社会性以后,回归到自己。然后呢?只是让你活得清醒了,但你依然要在这个环境中继续活下去,以一个社会人活下去。自己就是马歇尔的信仰。
《违背道德的人》读后感(五):令人生气的纪德
纪德的小说总是看得人生气。小说塑造了一个自私而又向往自由、行动力满分道德感责任心负分、喜欢健康活泼而富有“道德低下”品质的年轻男孩子的男人形象。这个男人生了肺结核,新婚妻子各种耐心照顾,他把肺结核染给了妻子,却不愿意真心实意的照顾妻子了(对,表面上他很愿意照顾妻子,愿意花更多的时间陪着她,但实际上那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爱情吧,在照顾的过程中也不止一次的让自己对于自由的欲望超过了一切。)文章里描述的放弃道德约束 随心所欲生活的生活态度非常的令人生气,尤其当这种生活态度影响到遵循道德的人时,我知道这样的自己无趣又死板,但无可奈何,就像小说里说的那样,找到压抑的自我很难,现在被压抑后的我无法理解这样艺术化的生活态度。更了解到了一个事实——所谓艺术家,就一定得做得到豁出去的生活吧,而艺术家的非艺术家朋友或亲人,处于道德或常识束缚下,想拽回艺术家,一定是非常痛苦而危险的。
《违背道德的人》读后感(六):奔向享乐不复返
本书的名字叫违背道德的人,
而实际内容和我们所理解的道德不太一样。
下面用第一人称来写吧。
这是我的故事,
一开始我就表明我不爱她,
所以我总是忽略她,可是那有怎样呢。
我们踏上了旅途。
直到妻子带了一个男孩,
我要活下去!
接下来的日子,我每天都出去,
认识了很多男孩,和自己的病魔作斗争。此时甚至认为妻子累赘。男孩们更有趣些。
莫克帝尔是我最喜欢的男孩子。
身体逐渐康复。我好像变了,我爱健身,我渴望身体的强壮,我和马夫打了一架,救了快马车下的妻子,从那一刻起,爱情也来了。
我们回到了我的农场,度过了快乐的时光,和管家的儿子成为好伙伴,驯马。做农场的改革。
随着妻子的怀孕,我们也不得不回去。
又回到家,开始了从前的生活,
我感觉到自己变了,
我不是从前的我了,我毫不掩饰的对这些交际的人的厌恶。在他们面前就得扮演伪君子,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样子。虚伪的样子。
而我的讲课中,我也越来越对拉丁文明感兴趣。他们健康,健康的过剩,之后凝结,阻碍了思想和自然的直接接触,创造了一个筋骨灵魂的套子,套子内部萎缩,死亡。这种文化源自生活,又被生活扼杀。
我遇到一个朋友,他和我一样的想法,他说“人们不喜欢拿出真我,他们都选个楷模来效仿;有时连选择也掠过,只接受现成的楷模。但我认为,人的身上还有别的可取之处。可他们不敢仔细查看。‘效仿法则’——我把它叫做‘惧怕法则’。他们发现自己沦为一人,最后根本找不到真我。我厌恶这种精神上的旷野恐惧症,这是怯懦最严重的表现形式。”
他说,“我讨厌安稳,东西一多,这种想法就更加激烈。心里若觉得踏实,睡觉时就会安稳。我热爱生活,更愿意活得清醒。我保留着这种不稳定的情绪,以此激励自己,这样至少能激励我的生活。我不能说我爱好冒险,但我希望能每时每刻都处在一种能要我付出全部勇气、幸福和健康的状态。”
他知道剪刀的事情。
这撼动了我,因为,这想法和我的一样。
失去,才是拥有。我恨他失去的快乐。我感觉我被束缚了。
妻子流产了,我们又回到农场。
她天天养病,我在农场晃荡,
知道了一个淫乱的家族,
我还和管家小儿子一起做网捕猎。
我们的网被管家弄走,
还要管家来维护我的权益。
我已经忘记了当面我在农场的时候说的“一个人拥有财产,就被赋予了责任”的这一类的话了。
当我被质问的时候,我说,把农场卖了吧。
对的,我开始丢弃了。
我带着妻子出门,去当年我们去过的地方旅游。
路上,像轮回般的,妻子得了肺结核。
旅途上,妻子睡着我就会出去,
我深入他们。我越发厌恶我的拥有。
妻子越来越弱。
我们终于到了我痊愈的地方。
见到了长大的两岁的男孩子们,
和莫克帝尔,
甚至和莫克帝尔的情妇睡觉,
妻子却越来越虚弱。
最后她也离开了。
我已经不再是以前的我了。
但是又如何呢。
(完)
————
也许经历了一次死亡才更诚实的面对自己,最好的事情不过是总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呢,人们建立的虚伪的面具,最后还是会在死亡面前溃不成军。
主人公越来越丧失自己原来所谓的“道德”,所谓的美好都是建立在牺牲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让其他人过上了更好的日子,追逐所以好日子应该拥有的模板按照这个模板活下去。
主人公累了,他对妻子一开始就没有爱情的吧,后来重回生命力后拥有了一次短暂的爱情和肉体的结合。
却回归本质,他本质也是自利的人啊。
正如他开头所说描述的那样,有的仅仅是责任心而已。
厌倦了正常人树立的道德。
他踏上了自己的旅途。面对真实的自己。
其实总结就是:厌恶所谓道德的虚伪地人类虚伪的伪装。奔向黑暗所谓的真实不做作。
哪个真哪个假哪个更值得呢
谁又说的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