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百鸟朝凤》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23 04:2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百鸟朝凤》经典读后感10篇

  《百鸟朝凤》是一本由肖江虹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251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2-1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百鸟朝凤》读后感(一):着实让人心

  《百鸟朝凤》是一首神圣曲子,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唢呐班传人才能吹奏,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故去之后才能得到这首曲子的缅怀和敬意。 然而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唢呐匠的光辉不再。 时代变迁改变了你我他的生活,也让唢呐匠这样的职业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虽是无奈,却是必然。 还有皮影。我打小在西安长大,从小耳濡目染的是四大天王,却没有亲眼看过一次皮影戏。原因也很简单,这种民俗艺术早已消失在城市霓虹灯中,找也找不到了。 记得有一次看电视,很偶然的在介绍皮影戏。旁白将皮影的历史变迁娓娓道来,伴随着沧桑曲调荧幕中的人物剪影缓缓地诉说着一个凄美故事。 着实让人心疼

  《百鸟朝凤》读后感(二):最重要的是唢呐从一个很不好的传承环境里活下来了

  说实话书里的传承环境是很差的。我自己笛子学校里学唢呐的孩子跟我是同一个老师,所以了解一点点唢呐的知识。书里唢呐的教学方法在我们看来很玄学。比如从河里吸水,我和我同学猜测大概是为了练习嘴劲,但是吸和吹用的嘴劲是很不一样的,唢呐有些技巧需要鼓腮,用吸水的劲很难做出来。吹羽毛大概是为了练气吧,羽毛会乱跑所以效率可能很低。这种混乱学习方式好像在当时挺普遍的,因为书里大多数人都知道在河里吸水的孩子是唢呐匠的徒弟。好像师傅的师傅也是这么教的,真是……误人子弟啊。

  有传承的音乐除了四台八台之类的好像就是百鸟朝凤,非常贫乏差不多半死状态。唢呐班的存在就是为了红白事,没了红白事需要立马死,不是没有原因。一个唢呐班子里只有一个能学到独奏水平的人,师傅还为了唢呐班的存在赶走了最有天分学生。这种传承方式之下唢呐不灭才是奇迹。藏着掖着不教还要传承岂不是耍流氓。嘴里说着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实质上还不是为了自己的唢呐班子能一直持续流传下去一直有生意一直可以用音乐评判别人的生前身后事?那还真是太高看自己手里的唢呐了,乐器就是乐器,就算放在再高的庙堂上还是替不了礼器。所以,民间匠人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纯粹啦。

  然后,不要看现在的乐器教学受西方音乐影响大好像量产一样,实际上每个学生能学到的东西比之前老法子教出来的更多。培训班里多学几年的孩子都能把百鸟朝凤给吹活了。这么有活力的音乐本来就不该只用于红白事。还好音乐活下来了,没有在故步自封的环境里死掉,这个要多谢用一辈子来搞音乐的教授们,他们从民间整理了很多曲子,去芜取精,包括百鸟朝凤(之前很多版本里面有公鸡叫!!!美感什么的大家自行脑补)。还有改造乐器,把唢呐的表现提高了不止一个层次,可以和西方音乐的黑管、萨克斯相比,让大家现在还能欣赏唢呐吹的曲子,还有人在继续学习唢呐,真的是太好了。

  《百鸟朝凤》读后感(三):嘘! ——从小说天堂口》想到的

  嘘!

  ——从小说《天堂口》想到的

  1.

  第一步,立正身子,整理衣衫,迎接很远处推过来的车子

  第二步,打水,倒进半瓶醋,泡手。

  第三步,把车子整理好,没有盖白布的就自掏腰包帮着准备一块布。

  第四步,对着车,念上一段《增广贤文》: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文,多见多闻……

  第五步,免费帮忙车上的可怜人剃须理发,洁面洁身。

  第六步,把白布裹好,把车子推上台,再念一遍《增广贤文》

  第七步,按钮,一团洁白被炽热拥抱,由紧随其后的“上天咯”响亮亮地护送着。

  这七步,范成大做得一丝不苟,做得庄严肃穆,做得像送别一个个贵宾。别的火化工不这样,县城里新开的大型火葬场也没有这样的,都躲在防护衣和口罩后面,隔着手套,一按钮,把车往里一推,就结束了。后生扇子理解,觉得范成大傻,多余自找麻烦。虽然在县城丢了工作被单母亲逼着来跟范成大一起守着火化炉,可扇子从不动手,就冷冷的看着他一次次独立完成这七步,也冷冷的用眼神逼退他,使他无法靠近母亲或者说说话,解解闷。

  范成大老了,干不动了,退休了。几年后悄悄回去,看见了扇子在焚化间忙碌身影。临走还听到一声响亮的“上天咯!”。

  这是肖江虹的小说《天堂口》为我们讲述的故事。两代人,两种观念,两种做事的方法。范成大从未试图向扇子去解释自己为什么这么做,也从未企图说服扇子或改变扇子。他只默默做,坚持做,一次又一次。做着做着,扇子变了。

  2.

  我想起了严歌苓很多年前写过的一部小说《少女小渔》,小说后来还被改编成了电影,观看者众。也是两代人的故事。不同的是,这一次,做的人是少女小渔。为了能到美国与心爱的男人团聚,小渔跟一位当地老先生办了假结婚。老先生很老,几乎可以做她父亲了。独居,没有工作,房间很破,还很乱,垃圾桶永远臭气熏天。因为是假结婚,小渔不常在老人那里住,可她每次去,都会把房间的每个角落仔细打扫一遍;淋浴之后,也总顺手擦洗浴盆和脸盆洗手台上那块白色的香皂,她洗完,又脏,她就接着洗。

  老人问,你不是很快就要搬走了吗?还总是弄这么干净,为什么?

  小渔说,你还要在这里住下去啊。

  小渔还在门口种了花。

  慢慢的,老人变了:会拎着还不满垃圾袋出去,不再去偷拿邻居家的报纸,也不再敲诈偶尔停车在他院外的人。小渔一回来,他就套上衣服不再赤膊,还主动把电视的音量调小。小渔搬走后,还看见老人在太阳里拉琴卖艺,自身其力。

  这样的变化,小渔不知道是什么发生的。她只是希望任何东西经过她手能变得好些,包括这个糟蹋了自己大半生老头。怀着这样的希望,小渔对邋遢脏乱从不埋怨,也不多话,更不劝。只默默做,坚持做,一次又一次。做着做着,老人变了。

  3.

  身为一个五岁孩子的母亲,我和所有经验尚浅的母亲一样,害怕没有在一开始就帮孩子建立良好习惯。因为这样的害怕,我在孩子能听懂话的时候就开始了各种“母亲式的唠叨”:别坐在地上,小心弄脏衣服;跟爷爷奶奶说话要有礼貌,别大喊大叫,而现阶段我念叨最多的一句是:少看电视,多看书。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尽早爱上阅读呢?

  她一打开动画片我就说,她刚打算玩iPad我就嚷嚷。然而效果并不明显——奶奶说,她会算好时间,赶在我到家前两分钟关掉电视和一切电子设备,然后拿起一本书,在我开门的那一瞬间从书后面抬起眼睛来冲我微笑。其实,即便奶奶不说,我也知道。因为不止一次,我发现书是倒着拿的。

  我几乎放弃她了——能有大把的时间看书是多么幸福的事?老娘我天天格子间要审计各种财报,回了家还要加班倒腾各种表格,想看书都抽不出时间啊。直到我辞了职,我要看书的心愿终于得到满足。奶奶把她从幼儿园接回家,我总是在沙发上或书桌前看书。她凑过来问,妈妈好看吗?我点头。她就站定,盯一眼书上一行行的字,再盯一眼我,然后走开玩儿她的了。再后来,她自己也捧起绘本,在我旁边坐下来,把书页翻得山响。现在,她已经养成了每天放了学必看两本绘本的习惯。

  完全是无心插柳。我懒得唠叨她,专注在自己的阅读世界里,默默做,坚持做,一次又一次。做着做着,她竟然也跟随而来了。

  4.

  也许,对于说教年轻人也好,老人也罢,甚至是一个孩子,天生都对此怀有本能对抗。没有人轻易会被说服。所以,对于有意义的事,做,就对了。坚持下去,就是了。

  那些不理解、不认同、不支持、不跟随终会变成在某一天,成为你的影子,跟着你一起动。或者,变成另一个你。

  而这样的发生,总是这么猝不及防,而又,格外美好

  《百鸟朝凤》读后感(四):看书vol.2【百鸟朝凤】

  没有看过电影,看了书籍之后为作者文笔叹服。

  全书由5个故事组成。

  1.【百鸟朝凤】

  游天鸣是个老实小孩,游天鸣的爸爸游本盛是个本分庄稼人。游本盛一辈子都希望自己会吹唢呐,他觉得唢呐师傅在村子里有无上的荣耀,以及无尽的小份子可以收。他自己的愿望没有实现,就寄托儿子身上。

  文章特别让我心动部分有几个。

  *天鸣和爸爸:作者笔下儿女们,对亲情都有着最质朴的看中。游本盛带着天鸣去拜师的时候,看见父亲因为担心天鸣无法被接受所表现出的慌张无助甚至谄媚,天鸣没有觉得难为情;爸爸对天鸣愚钝的责骂也没有一丝一毫不悦。小小的天鸣反而深深的为父亲心疼,心疼到年龄还小的自己流下眼泪

  有人说中国父母和孩子都是不会向对方表达情感的。但是我很容易为中国式亲情这种说不出口、别别扭扭、“畸形”的表达方式所动容。

  *《百鸟朝凤》对于继承人选择:唢呐班的生意有两种,红事和白事。根据雇主家排场大小,有四台、八台之分。而“《百鸟朝凤》这个曲子是唢呐人的看家本领一代弟子只传授一个人,这个人必须是天赋高,德行好的,学会了这个曲子,那是十分荣耀的事情。这个曲子只在白事上用,受用的人也要口碑极好才行,否则是不配享用这个曲子的。

  你知道为什么师傅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没有选择天分极高,人也机灵的蓝玉。而选择了老实、本分、甚至有一点点木讷的游天鸣。

  *蓝玉和天鸣:在为数不多篇幅里,天鸣和蓝玉的友情很打动我。因为继承人未确认前蓝玉的小得意,天鸣的小失落,都是真实生动的。在蓝玉离开的时候,天鸣的寂寞是真真的寂寞,在若干年后两人重逢的时候。也是真真情不自禁的落泪。

  《百鸟朝凤》读后感(五):《百鸟朝凤》读后感

  百鸟朝凤是去年先看了电影,觉得不错,于是想找书来看。

  这是个中篇小说,不长,也就是几个小时的阅读量,很快就看完了

  客观来讲,作者的语言描述能力还是很不错的,有一些很有趣描写,比如一开始,把黑黑的焦三爷比喻成焦炭,对应了他的黑又对应了他的姓,焦三爷抽旱烟的时候,作者说担心他会把自己点起来,很有趣的描述。但是在描写民俗描写乡村文化深度上,还是略显欠缺,与《白鹿原》《秦腔》之类的作品,还是差的远。人物塑造饱满不够

  这一点电影处理的可能更好一些。电影跟小说比,人物事迹有改动,父亲,焦三爷,蓝玉,包括私奔的妹妹,关于他们的结局,小说可能更真实更讽刺,电影安排的更有力量。电影实际上是把父亲的结局安在了焦三爷身上,更好的展现了一个乡村艺术家对唢呐骨子里的热爱与坚持,也更衬托了这项传统没落的悲壮凄凉

  有人说书里的描述更体现主角懦弱,但我觉得这样主旨力度会不够。如果电影里主角对唢呐有更倔强的坚持,不仅能体现出焦三爷选择接班人的睿智(这是建立在他对这门艺术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另一方面也更能对比出在现代文明冲击下,传统文化没落的无可奈何

  不知为啥,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想起去年大热的电影《驴得水》。说实话我很不喜欢。我认为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都应该很委婉的向人讲述道理,而驴得水,从头到尾,既荒诞无稽,又赤裸裸。觉得电影好的人,可能是觉得他大胆而直接的揭露了很多黑暗,然而我却觉得,你至少得让听或看的人有听或看下去的欲望,你的讲述才算成功。而这部电影并没有,他赤裸的让我几度想关电视,人性恶得没有一点掩饰,以至于很不真实,因此也让电影变得毫无美感。

  唯一的亮点就是那首歌了,很好听

  而好的作品就不一样了,它可以让你思考,让你在合上书或电影散场之后,思维还继续停留在故事里面,细细咂摸,越揣思越有味道。他会让你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仅属于自己结论,而不是直接的告诉你事情是什么样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总之,这本书还不错。如果非要打个分的话,那么在我心里《白鹿原》100分,《秦腔》85分,《百鸟朝凤》可以打75分吧。

  《百鸟朝凤》读后感(六):有些东西的遗失,我们无能为力

  小时候住在农村老家夏天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待在门前的大树下乘凉,听奶奶给我讲她小时候的故事。奶奶说,她那时候喜欢一个吹唢呐的小伙子,他吹的唢呐很动听。我问奶奶唢呐长什么样子,她说形状有点像喇叭。我说说想听,她说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吹唢呐了,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而今过去了已有二十年,我没有看到过任何人吹唢呐。前年回老家,村里老屋都变成了两层高的小楼,到处都是公路,晚上8点钟,会有大妈空旷地方开着《小苹果》跳坝坝舞,当年那棵乘凉的大树也早就不在了。我躺在床上半天睡不着,内心伤感泛滥。我在想一个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丰富,我们到底丢了多少东西?”

  作者在书里有一段话我印象特别深刻:“在食不果腹的年代,我们还把礼仪看得如此重要,如今物质丰盈了,廉耻却成了稀罕物。今天回过头看,那时候的乡村规规矩矩,鸡犬之声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靠什么维持?靠的是人心深处千百年的道德积淀。”随着传统和文化艺术的遗失,人也变了样。说得更直白点,就是人变了,我们越来越没有包容心和敬畏心,总觉得自己不可一世,以自我为中心,但事实上,在真正的灾难和大事面前,我们都很懦弱。但我们还自诩说:“这是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价值观的定义很抽象,但我觉得它应该包含了敬畏和尊重,而不是遗忘和不屑。

  唢呐声消失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时代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达改变了我们和世界相处的方式,我们越来越期待新的东西,或者创造一些东西,从而,也导致了唢呐匠这一匠人职业的消逝,他们的生存空间别压缩得越来越小。

  在历史和时代的洪流中,这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随着百鸟朝凤一起消逝的,还有充满人情味的乡村以及它所孕育出来的那种别致的生活氛围。我们再看不到青青的水和漂亮的炊烟,也再听不到鸟鸣和闻到稻谷的芳香。我们在钢铁森林里摸爬滚打,想回到老家感受曾经的一些无忧无虑的生活,却发现,曾经的那些东西在努力变得和钢铁森林一样。再看看现在的孩子们,他们所写的作文总离不开“高楼大厦”、“车流不息”这类词语,他们无法描写出太阳,也无法描写出星空,也无法描写出鸟语花香。

  我们没有办法,也很无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的消逝和离去。所消逝的,不仅仅只是唢呐,也不仅仅只是百鸟朝凤。

  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忘记。好比几百年几千年前的历史,虽然已经消逝得无影无终,但总有方式让它们传承下来。对于唢呐也一样,它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小众,但不会变成历史洪流里的一粒尘埃,至于用什么方式铭记和传承它——我说不上来,或许是相关的纪念日?或者申请文化遗产?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我相信总有办法。毕竟,不希望唢呐消失的人,不止我一个。

  《百鸟朝凤》读后感(七):最怕的不是老而不死,却是死而不僵

  最怕的不是老而不死,却是死而不僵

  看过电影再看文本,还是觉得,最怕的不是老而不死,却是死而不僵。

  《百鸟朝凤》讲的不过是两个唢呐匠的故事,一老一少。老唢呐匠凭着一身绝学在十里八乡威望极高,拜师学艺的小朋友赶着趟地跪在他家的院子里。老师傅带着两个新收的小徒弟开始学艺之路。可是这接班人只能有一个啊。于是,大部分的情节曲折就体现在这了,厚道但技术一般的那个挤掉了聪明却不实在的那个,成为了光荣的唢呐小匠。

  可是,十里八乡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十里八乡了呀。峰回路转、斗转星移、改革春风吹大地,唢呐小匠的市场份额差不多全被那帮吹洋乐器的占领,连他那个将唢呐称为梦想的爹也让他赶紧找个赚钱的活计。没有钱,把《百鸟朝凤》吹出花来都没用。

  对了,《百鸟朝凤》是唢呐曲名,就是唢呐界逼格最高、难度最大的那种。在老唢呐匠的时代,一大帮孝子贤孙齐齐给他磕头拜谢都听不来一曲《百鸟朝凤》,虽然死者为大,但是只有有德行的才配得上这曲业界之最。

  什么是有德行?

  配不上《百鸟朝凤》的是金庄的查老爷子,那是金庄德高望重,又做了不少好事的第一大姓的掌门人。有德行吗?没有!老唢呐匠说了,就因为这查老爷子挤走了庄里其他姓氏的人。配得上的则是火庄那个“去过朝鲜,剿过匪,带领金庄人修路被石头压断过四根肋骨”的老支书。

  庄户人眼里,钱和德行,哪个更重要?

  唢呐匠眼里,钱和传承,哪个更重要?

  都是说不准的。

  唯一能确定的是在老唢呐匠焦三爷那里,有天赋的蓝玉比不上看到亲爹摔倒而掉眼泪游天鸣;金庄的查家给再多钱也甭想听上一曲《百鸟朝凤》,而到了火庄老支书的灵堂,带病都得吹上个惊天地、泣鬼神。

  所以我说《百鸟朝凤》很接地气,老实厚道这种普世价值搁哪儿不都是道德律令吗?你们说,这是文艺片,事关文化、事关民族、事关劣币驱逐良币。可是,凭良心讲,失传自有失传的道理,这些不甘、悲愤、感叹世态炎凉的手艺人何尝无辜?

  为什么独门技艺只能代代单传?为什么厚道的和聪明的不能一起学艺?为什么面对诚心求学的年轻人要高高在上?为什么像《百鸟朝凤》这样复杂的曲子只能口传心授,连张曲谱都没有?

  说到底,手艺人们自以为傲的坚持把自己逼上了绝路。而且公允地讲,相对更古的农耕文明,由波斯传入的唢呐撑起婚丧嫁娶的奏乐已经是一定程度上的礼崩乐坏了。

  最怕的不是老而不死,却是死而不僵。

  我不想说最后老唢呐匠死了。肺癌。血顺着唢呐口缓缓流下。难道传统消逝的悲剧只有建立在个人悲剧的基础上才能博得同情吗?

  在他们文学评论界里有个说法叫“作者已死”,就是对一个作品的理解应该抛除创作者的生平、创作历程、创作意图等等,欣赏者全凭自己的理解赋予作品意义

  《百鸟朝凤》的导演是不在了,可制片人却跳了出来。就像被焦三爷附身一样,把唢呐匠人和电影人的不甘一并给跪了。当然,我们也不必苛责制片人的道德绑架,反正都是演艺圈的人。但是,跪了,还招不来人,这就有点难过了。其实看什么不是看啊,这么多年看过了多少烂片,怎么到这会儿就长志气了呢?

  《百鸟朝凤》读后感(八):唢呐吹动现代的礼崩乐坏——读《百鸟朝凤》有感

  唢呐吹动了现代的礼崩乐坏——读《百鸟朝凤》有感

  本书讲述了我向师傅学唢呐最终学成以后面对现代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的故事。

  我们在书中的前半部分处处可见古代中国的这种礼乐制带来的影响。例如在师傅接活的时候,邀请者是需要拜”接师礼”(磕头)的。拜师的时候也是需要磕头的。最能突出的还要数唢呐匠能根据逝者的地位来决定能否吹最高等级的百鸟朝凤。以及分4台8台等。这都是礼乐制的具体的体现。

  但到当代社会,我们由于文革的”破四旧”和改革开放。传统文化逐渐缺失,礼乐制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小,例如到后期人们逐渐放开了限制,只要是有钱人都能请得起8台,而没这么在意地位了,但是百鸟朝凤的资格还是保留着。众所周知,我们早在几千年前就确定了这种具有严格等级的礼乐制,出门的几架马车,跳舞宫女的多少,演奏乐器的种类全都是由等级决定的。就像任何一枚硬币都有正反两面,我们很难说这种礼乐制究竟是好是坏,一方面它为社会封建提供了稳定性,另一方面又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我们回看到原文中,最尴尬的一处便是师傅决定让我为村里最德高望重的村长吹百鸟朝凤,这是我居然忘记了百鸟朝凤怎么吹。这一忘,忘掉的不仅仅是曲子,更是忘掉了唢呐的灵魂。这么重要的曲子会忘记吗,特别是在唢呐已经苟延残喘生存的时候,那究竟是为什么”我”会说忘记了呢?那是不是就可以说明唢呐这种传统的乐器随着”礼崩乐坏”逐渐会被历史忘记呢?这我相信每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文中还运用了西洋乐器与唢呐等传统乐器的对比突出这种“礼崩乐坏”,印象最深的是一家老人死后请唢呐班子吹白事,同时年轻人却叫了西洋的乐器班子,在葬礼上吹着流行歌曲。书中是这样描写的:“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怎么看都不像是丧事,还以为娶媳妇呢”可见人们对规矩漠视而造成的滑稽。我们再看看老一辈,“每个人都很不满,脸上都有矜持的不满,以为老太太把手中的白菜狠狠的往地下砸,悲痛的看着老马的灵堂,我知道,这是为死去的老马打抱不平呢!”显而易见,这种“礼崩乐坏”的影响是巨大的,不断冲击着人们的三观,刷新着道德的下限。

  唢呐的难以生存,侧面的代表着我们古代”规矩”的失传。目前我们的思想文化界正存在着一种矛盾——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我们老祖宗哪些规矩要留下,哪些要去除。这都是让我们矛盾与不解的。在这个圣诞节过得比春节还欢的年代,“礼崩乐坏”,崩掉的不仅仅是封建迷信,更崩掉了我们的传统风俗。

  目前我们能够看到我国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例如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出现了新的唢呐帮,但唯一遗憾的是他们吹的一点都不正宗,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这也能叫唢呐?”,但当“我”打算将以前因生活所迫而解散的唢呐班子重组,才发现师兄们的身体早因打工而被摧残。二师兄的手指被锯断了一根,以后都和唢呐无缘了,三师兄在工地打工,一直都在咳嗽……这种现代化带来的影响确实是剧烈而痛苦的,而“我”的理想也就破灭了。

  尼尔 · 波兹曼曾经说过: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我们必定会为我们的文化全面西化而付出我们的代价。

  唢呐吹动的“礼崩乐坏”正是一种缩影,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现代化的矛盾以及小农社会的碰撞又该如何发展。只能随着文中最后一个乞丐吹的百鸟朝凤随风逝去。

  《百鸟朝凤》读后感(九):感动与痛心

  没看过电影,偶然之间看到的书-【百鸟朝凤】。

  书中有几点非常打动我,①关于父亲:游天鸣因为师弟蓝玉比自己先吹上唢呐,一气之下打算放弃唢呐回家,却无意中听到了父亲对我的期望与评价:游天鸣这娃未来一定能够吹上百鸟朝凤!因为父亲的信任与坚定使得游天鸣再次回到了师傅身边,并且成为了游家班的班主;②关于父亲:在父亲重症之时,父亲决定卖掉家里唯一的老牛,本以为父亲是用来治病,结果父亲却打算用卖牛的钱为游家班添置新的唢呐!父亲放弃了自己能够在这世上多活下去的机会,来换游家班的重新出发!③关于师傅:书中有两次吹奏百鸟朝凤的机会,形成了对比。一次是个有钱的人家,老爷子家底厚实,却在年轻时候做了不地道的事儿;另一个老爷子,家境单薄,在年轻的时候参加过抗美援朝等;师傅没让金钱锁住自己的信仰,白鸟嘲讽,只为那些品德高尚的人演奏!

  除此之外,还有几点让我非常痛心,①关于唢呐:师傅决定让我为村里最德高望重的村长吹百鸟朝凤,这是我居然忘记了百鸟朝凤怎么吹。这一忘,忘掉的不仅仅是曲子,更是忘掉了唢呐的灵魂。②关于传统文化:当“我”打算将以前因生活所迫而解散的唢呐班子重组,才发现师兄们的身体早因打工而被摧残。二师兄的手指被锯断了一根,以后都和唢呐无缘了,三师兄在工地打工,一直都在咳嗽....而师弟蓝玉一直想听却没听到的百鸟朝凤,却出现在了稳重结尾处。整个故事随着文中最后一个乞丐吹的百鸟朝凤随风逝去..... #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

  《百鸟朝凤》读后感(十):小说《我们》为何让我悲悯众生?

  因为电影《百鸟朝凤》,我读到了肖江虹的同名小说集,其中,有一部中篇小说叫《我们》。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矿难的故事:弟弟徐老二遭遇了煤矿塌方被埋在里面。三个月后哥哥因为迟迟接不到弟弟的电话到矿上来寻人。矿友不敢说实情,煤矿办公室还把哥哥毒打了一顿,在拉矿司机及其相好的照顾下才免于一死。后来,哥哥找到县城矿老板的家里,绑架了矿老板的一家三口,确认弟弟已死后,要求矿老板把人挖出来,却被接到老板夫人报警问询赶来的狙击手一枪击毙。

  小说里头的哥哥无疑是可怜的;明知道弟弟已经遇难的那帮矿友因为胆小、怕事、被矿老板给了封口费,面对哥哥眼巴巴的询问,连句实话都不敢说,似乎只配让读者唾弃;而矿老板明知道连同弟弟在内一共有4人被塌在了地里,却不实施一点点营救,直接命令人把塌方处封死后转身走人,也似乎只能让读者憎恶甚至千刀万剐…..

  但当我读罢全文,我的情绪却不是这么简简单单而又黑白分明。故事中的每一个人都在我的眼前,眼睛里弥漫着深深的苦楚和不得已,或瘸着腿,或守着电话,或在工地宿舍里沉沉的叹息,或在驾驶室里红着眼睛开着车,或在县城的房子里一根接一根抽闷烟,活脱脱就是一组煤矿众生相。这一刻,没有对与错,也没有爱与恨,只有对每一个生命个体发自心底的深深悲悯。这样的悲悯就如同小说里描写的那场落雪一样无休无止,漫彻心扉。

  一个并不复杂的矿难故事为何经由作者的创造会让我产生对众生的悲悯呢?我想,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作者采用了多视角展现的方式。7个章节,分别是7组人物的视角,包括遇难者的妈妈“平姑”、矿友代表、拉矿司机王师傅、王师傅的相好、矿工的孩子、矿工的妻子以及第一次出警的狙击手。每一节,都是这一节的人物用第一人称“我”围绕着这场矿难来讲故事。

  比起单一视角以一贯终的写法,这样做无疑是作者深度思考之后的精心安排。每一个“我”都带着自己的维度,从语言到心理到动作,充分为自己代言。而每一个“我”又都围绕死者徐老二,通过描述自己心中的徐老二,展现自己与徐老二的关系(或间接产生的关系)而表达自己的处世态度和价值观。

  以第二章描写的矿友代表为例,第一句话是“每次经过那个巷道,我就想,里面的四个人现在该是啥样了。也许变成了干尸,也许就剩下一堆骨架了”。读者知道,此时,小说里的“我”从第一章的平姑变成了一个煤匠。他描述在目睹矿难后,自己和工友们哭了,“每次都在哭,哭压在巷道里的,也哭我们自己”。夜里,他看着宿舍里自己旁边那张空着的床,这张床是徐老二的,“现在他没了,我再也听不见他鲜花盛开般的呼噜声了”。而当“我”和其他矿友们支支吾吾把找上门来的哥哥打发到办公室,再眼睁睁看着他被打得“像个死人”一样躺在煤场子边的雪地上,“我”想救他,“我”一夜挣扎,可最终想到会丢了工作,想到那一家子老老小小,“我”没敢动,心口疼得厉害,只是忍着痛多念了几遍阿弥陀佛。

  如果不是将叙述的角度从平姑转到煤匠,如何给读者展现那么多矿难发生前后的情景,如何把回忆一再延展,串联起更久远的过往,也串联起更多的矿友和矿工背后的家庭?煤匠自身的纠结与为难在穿越时间与空间之后呼之欲出,而那频频念出的“阿弥陀佛”也因此格外动人。

  第二,作者捕捉到了大量的细节。正如叔本华所言,小说家的使命并不在于叙述伟大的事件,而是使细小的事件变得引人入胜。作者描写了很多精彩的细节,这些细节都带着人物的性格和情绪,推动着故事情节一步一步走向深入。

  比如,第一章,平姑和哥哥之所以在第一次当“太阳卡在门口那棵老核桃树的第三个丫杈上”却没有接到徐老二电话时就感到不安,是因为在平姑眼里,“老二的脾气我晓得,是把习惯守得死死的那种人,连尿炕都一直尿到了十一岁”。老二永远慢条斯理,不管再饿,“吃饭时先是把碗里的饭扒出一个坑,把菜放到坑里,再盖上饭,拍平,筷子从碗底撬起一坨四四方方,慢慢送进嘴巴。”哪怕被问这是吃饭还是埋人也依然坚持这种吃法。在矿友的眼里,这个小伙子“话少,闷声不倒气的,干啥都一板一眼……有一次肚子疼,在床上一个劲儿打滚,到了点,翻起来,捂着肚子咬牙切齿就往办公室跑,打完电话,回来继续打滚嚎叫”。

  可就是这样一个一板一眼惦记着家、惦记着娘的小伙子,却永远躺在黑暗中,躺在煤井里。哥哥最终搭上了性命也未能让他的尸骨重见天日,重回故里。人生的不幸和讽刺在这些细节里逐渐凸显,放大,铺面而来…..

  当然,无论是多角度展现还是细节,体现的都是写作者的功力,考验的是对生活的观察和体悟,还有作者本人的慈悲心。功力不到,心境不到,也许反而会弄巧成拙,让读者迷失在角色的不断转换中,或因为细节描写的不到位,过分宣泄了写作者的好恶,而使读者失去对小说人物的信任。肖江虹老师的这部《我们》,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写作范例,值得我细细揣摩、学习,并在生活中修心修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百鸟朝凤》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