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花六讲》是一本由徐文治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瓶花六讲》读后感(一):一花一木,唯求此生逍遥
我吧,就是个大俗人,天天为油盐酱醋忙忙碌碌。但是看到这么雅致的题材,别具一格的书目还是动了真心。决定要翻他一翻,品上一品。
《瓶花谱》有云:“铜器之可用插花者,曰尊、曰瓶、曰觚、曰壶。古人原用贮酒,今取以插花,极似和宜。古铜瓶钵,入土年久,受土气深,以之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或谢则就瓶结实,陶器入土千年亦然……春冬用铜,夏秋用瓷,因乎时也。堂厦宜大,书室宜小,因乎地也。贵瓷铜,贱金银,尚清雅也。”
书中也道:瓶花不是插花,更讲究的是瓶和花的一气之美。我们最后完成的作品,它应该是一个活的整体,是一种全新的植物。这个植物就是该开这个花,这种植物长的姿态就应该如野花在野,就像它长在那里一样。书中引经据典,很多没听没见过的文言古语,在看的过程中一直用是度娘带我勇闯难关,也是启发良多。不禁感叹古时候,人们对生活的情趣之美要求更高,更诗意,更简单。
躬身自省我都不曾如此认真的对待生活,反之,生活为何要对你以诚相待。不论是瓶,是花,都需要一份热爱与赤诚,反馈出的快乐旁人不解,也是你可以做到自我满足。
整本书我最喜欢的章节就是“二十四节气与品第之则”,我对天文地理的热爱和应是和职业相关。二十四节气自从申遗成功后被人们普遍重视,我从手中还知道了一个和花令时相关的七十二物候。七十二物候是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源于黄河流域 ,完整记载见于公元前2 世纪的《逸周书·时训解》。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作为一个北方人,我真心觉得时令这个东西神奇的可怕,古人的智慧和勤劳让人费解。
看完全书,总觉得自己不知的太多,生活工作的态度也是从未端正。虽然我无法励志,做个欣赏瓶花,创造瓶花的风雅之人,起码读完还是有收获。热爱出真诚!
《瓶花六讲》读后感(二):邂逅瓶花之美
在当代,说到插画艺术,不得不佩服日本的“花道”之学,可谓享誉世界,但,我们要知道是,最早的插花艺术,是由中国的佛教“供花”远洋传播至日本。可惜的是,国人并没有将这一珍贵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而在日本,却已发展了很多插画流派、插花文化已然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观中国的历史,早在北宋,就有诗人余瑊对瓶花的描述:“阶草侵窗润,瓶花落砚香。”作为一个有历史沉淀的中国人,我们需要正视历史长河中文化精粹,我们对瓶花的研究,也正如作者所言:我们对插画艺术的研究,是为了回归当下,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瓶花之美说到瓶花,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何为瓶花?作者在书中为我们阐释道:“瓶花的器具是最好的、水要是最好的、插花的工具是最好的、插花的环境是最好的、插花要把它插好,同时,我们要去欣赏花、还有人对花的欣赏这样全部的过程。” 简而言之,插花是一种艺术,是要人与物达到一种和谐的统一境界。
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主题,细致入微地讲述了插花的讲究,要“俯仰高下,疏密斜正。”插花人要尽其力展现一枝一叶一花最原始的面貌,似乎是人与物的一种沟通,人与物精神层面的交流。
历史文献中,关于瓶花的各方面常识,作者也为我们娓娓道来:如,中国瓶花最早的理论资料,是唐代罗虬的《花九锡》,这篇只有七十字的正文,却建立了中国瓶花最完备的理论体系,不得不叹服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本书中,更有关于瓶花的作品欣赏,随意翻看,美不甚收,瓶花之美尽收眼底的感觉。作为一个没啥艺术鉴赏能力的读者,如何来看待眼前的瓶花呢?我记得作者在书中,说了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是要达到生趣,即瓶花生长的姿态,要有其本身的趣味,第二境界是意趣,即你要把它做得有趣味,第三境界,是艺趣,即要上升到艺术的高度。所以,我们不管是做为一个插花者,还是一个欣赏者,当你面前摆了一瓶花时,你能达到哪一个境界呢?你又能否欣赏到瓶花的艺趣?
这本《瓶花六讲》通过划分六个主题选择瓶花的一个研究角度,探讨唐、宋、明、清四个朝代瓶花的历史,因为篇幅的原因,作者对每个朝代瓶花的解读,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而只能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几个点,从史料和传统画作中来解读瓶花,作者更像是一位引者,起了抛砖迎玉的作用,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本“清雅美真和”、图文并茂的瓶花之书,读完,对瓶花的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浮躁的社会,特别庆幸与这本《瓶花六讲》的遇见,忙碌的生活快让我们忘了生活中的小美好,小确幸。是瓶花,让我们感受到久违的传统艺术之美。把日子过慢一点,把日子过成诗,热爱瓶花之人,定是热爱生活之人。
《瓶花六讲》读后感(三):人与物的对谈
静静观望瓶中的花朵的时候,内心获得某种平静,再看它跟随水分子挪动的根须,获得一份喜悦。
在消费主义的当下,物与人的联结越来越淡。通读徐文治的《瓶花六讲》,再一次让我审视与花的关系,与日常的语言对接,重拾对生活的珍重之情。
瓶花艺术的表现,是花朵透过它们的生命力传递一个精神世界,或人文的、或艺术的、或生命的,极具生长力的。同样地,人通过瓶花艺术,是对大自然的理解,对情境的理解,对当下的理解,对自己生活态度的理解。这项载体,能够看见的是自身,关于平衡、宁和、平静。
瓶花,讨论的本是生活。古人点香、插花、挂画,是日常的一项基本事物,而这类被现代归于“雅”的事,并非古代文人自己来打理,而是把这些日常琐事包办给类似现代的婚礼策划团队,他们通过学习这些点香、插花、挂画的技能,是一项谋生的职业。
通过徐文治的《瓶花六讲》,我们了解到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他们并非高雅地点缀这些日常琐事,而是工匠人们呈现这项艺术再传送到古代文人的手中,这类似现代的婚礼策划事项,俨然极具普遍性。
所以,在古代瓶花艺术是一项日常的生活流通的业务。
对于现代人插花,人们自认为是一件高雅的事。其实,插花并非如此,只不过现代科技的发达,人们的重心不在于慢下来与物发生关系,而是通过互联网与陌生的人、事、物,产生衔接,注重的不是缓慢的个体的内在成长,而是急速的量化的急速增长,所以,对于古人的插花总觉得高雅,可望而不可及。
其实,生活的琐碎时间,这件事便可以完成。瓶花艺术对花材、花器,并非那么讲究,而是日常中最原始的塑料瓶、废弃的酒瓶,各类瓶子皆可以用来插花。关于花材,则是野生的状态最佳,这样的花材,极具野性,能够爆发其强大的生命力,生长周期长,好好养护便可以活很久。
我们寻找花材,根据其生长的土壤、自然气候的不同,它们各自携带的习性,插花的时候根据它们原先的生命状态,保持它们原有的生命力便好。这样的“灵韵”是插花的要领。
掌握这项要领,在于插花的人,需要与物对谈,竭力与花产生关系,或者从插花的表达之中传递花的思想、情感以及它本身的能量。
所以,插花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是一种自我力量的呈现。包括美学的掌握、生命形态的领悟、情愫的细腻传递,这些都是构造个体的部分。
我们不能让花在移栽的时候消逝掉它的力量,需要这部分个体的表达力的凝聚,需要一份真诚与珍重的态度对待瓶花艺术。
所以,对于插花这项技艺,在于的是人,而非花。
徐文治的《瓶花六讲》从六个维度:
一. 瓶花的诗画之趣 二. 盛朝花事与传世之器 三. 日常花事与滋养之法 四. 二十四节气与品第之则 五. 士庶好尚与插贮之技 六. 佛前供花与瓶花之别
瓶花艺术,是一种精神意趣,是一种对自我、对自然、对存在的生生不息的养护,是物的哀愁,是人的悲悯。
《瓶花六讲》读后感(四):中国传统插花文化史
尊重、审慎、精细,这是对徐文治先生所著的《瓶花六讲——中国传统插花史略谈》最让我心动之处。徐文治先生的书里处处体现着对文化传统、对世间生灵的尊重态度,敬畏文化、敬畏生命的慈悲精神体现在字里行间,对所感所悟所得所著细细审辨力求准确无误,这种精细入微的严肃态度,丝毫不敷衍的特质,成就了这部著作的经典魅力。
一个看似普通的瓦罐,古朴之余灵动不足,但徐文治先生仅将一株含 苞的野枝梅斜斜插入,如燕飞长空,霎时带给观者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昂扬姿态,于平淡中见隽永,让观者在平凡里体味出独特。徐文治先生从六个方面系统的将中国历代瓶花艺术对民众心智的提升娓娓道来。
生活实苦,若再少了这些艺术的美好感悟,确然会堕入阿鼻地狱而不可自拔。 一枝一瓶,偷得半日闲雅,一花一木,唯求此生逍遥。这份洒脱与豁达通透,必历经世间沧桑方可获真悟,就如弘一法师、仓央嘉错般留下诸多传世之美。
第一讲,瓶花的诗画之趣,重在营造一个如诗画般的艺术空间,从第一份由唐代流传下来的瓶花文献到如今已逾数千年,数千年的艺术沉淀,可借鉴的精髓太多,人与物的愉悦交流始终是主题。
第二讲,盛朝花事与传世之器,道尽器与花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好花艺离不开合适器物的渲染与烘托,正如绿叶衬鲜花般的依存关系。花器不仅是花艺的基石,花器的演变也成为时代变化最好的体现。睿智霸气的武则天偏爱雍容的牡丹,牡丹便成为盛唐时的珍贵国花。以一已之力定国之大器,左右时代发展的是人,是如此被后人所尊崇。
第三讲,日常花事与滋养之法,偏重于瓶花的保养。为了让瓶花更加持久与富有活力,对瓶花之美的执着追求,使得文人雅士对花卉保养多加关注。北宋未年有骨气的温豫专门写了部《分门琐碎录》详细讲述各类鲜花保养,温豫为了不与北宋降金将领刘豫同名, 特意改为温革。文人的骨气往往对时代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而这部《分门琐碎录》也是中国中古近世农学发展进程中,上承《齐民要术》《四时篡要》,下续《种艺必用》《农桑辑要》的重要著作,特别是在花卉栽培方面有许多珍贵的实践经验。
第四讲,二十四节气与品第三则,在这一讲里,徐文治先生将瓶花与文人雅士紧密关系运用史料、时节展现,瓶花成为风雅的象征,在此讲里尽情呈现。
第五讲士庶好尚与插贮之技。徐文治先生用时间线来将瓶花的艺术完整著述,丝毫纰漏都挑不出的清代插花艺术体现出中式文化的美和深刻的感染力。
第六讲,佛前供花与瓶花之别。在信仰的众佛之前,供奉莲花,适其景,庄严肃穆,修身悟性。
徐文治先生将对瓶花的研究通过六讲,以丰富的史料典故及典雅静美的实物图片让读者得到美的熏陶和艺术的感受,生活由此而变得更有意义和价值。瓶花艺术历史传承在今人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将其丰厚艺术底蕴不断融合创新,并将赋予时代的活力。
《瓶花六讲》读后感(五):中国插花没有技法可言?先读一遍《瓶花六讲》吧!
一枝一瓶,偷得半日闲雅;一花一木,唯求此生逍遥。
《瓶花六讲》这本书以瓶花发展的历史为线索,梳理了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历代瓶花的文化、器具、风俗,是一部极为难得的中国传统插花文化史。
《瓶花六讲》以“瓶花”为名,是因为作者徐文治觉得“瓶花”的内涵“要远远大于插花、花道、花艺”。他从唐代罗虬的《花九锡》入手,讲到中国瓶花不同于其他插花的最根本的区别是在于文人对瓶花的赏玩和欣赏。
“花九锡”之中的后四锡是“画图、翻曲、美醑(赏)、新诗(咏)”。这四锡是文人对瓶花的赏玩和欣赏,它占据了整个插花过程的最主要部分。当我们插完花,把它放在雕文台座上,再放到重顶帷里,然后,画师需要为它画画,还要为它谱写曲子,喝着美醑欣赏它,要写新诗歌咏它。
“瓶花”之所以为“瓶花”,是因为中国人对它的欣赏,是因为诗人们和它的精神交流。
“在传统瓶花的范畴里面,对瓶花的最高的审美标准,就是它要像画。”画对于空间感和结构的要求,是作者徐文治与瓶花结缘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的理想,是去还原一个他心目中设想的文人的空间。
徐文治是国内知名瓶花艺术家,在插花界影响力巨大;常年从事瓶花教学,学生众多。其代表作除《瓶花六讲》之外,还有《瓶花之美》。
作为恭王府传统中式生活研究所副主任,布里艺术文化中心创始人,资深艺术媒体人、策展人、空间艺术规划师,徐文治近年来致力于传统生活美学研究,主推整体空间的艺术规划、设计和布置,对文人茶事及瓶花艺术颇有心得。
近来,他更致力于探讨瓶花在艺术展览和当代生活空间中的运用实践,常年为恭王府、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机构的相关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提供展陈设计服务。为苏州博物馆“梅景传家——清代苏州吴氏的收藏”展陈待花,作品入围中国室内装饰协会陈设艺委会第八届陈设中国•晶麒麟空间陈设美学奖。
《瓶花六讲》以瓶花发展的历史为线索,不过正如副标题“中国传统插花史略谈”所补充,作者徐文治只是在每个朝代选取了一个细小的点深入进去,让渴望了解中国插花史的读者能一窥瓶花内在的丰富和深广。
唐代,人们不希望绚丽绽放的花朵在室外被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所摧残,为了保护花开得更长久,将它们移到了室内。当时的人们喜欢密插杂花,为了更好地让花枝立起来,唐人郭江洲还发明了占景盘——这就是“管束花枝”的概念。
宋代,插花已非常繁盛,不过人们依然还是喜欢满插、乱插。只是人们关注的更多的,除了插花本身之外,还有各种花卉的保养方法,以期鲜花可以存活得长久一点。
明代,在前人的不断积累和实践之后,人们开始考虑插花的艺术性,因此确定了中国瓶花“三大主枝”的构型原则以及瓶花“如画一般”的审美标准。
清代,留下了非常多关于瓶花的实用技法,我们现在都是依托清代流传下来的瓶花技法讲中国传统插花。李渔的撤、沈复的剑山、清宫的内胆等等,都是我们中国人插花来管束花枝的非常重要的技法。
所以,中国的传统插花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没有技法可言。只是,技法都是为最后的艺术来服务的,是为造型,为表达艺术来服务的。正如瓶花的宗旨——插花最重要的要各具意志。在插出一枝花本身的生长姿态之后,再去进行艺术的追求。
日本的花道中,讲究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所以“三大主枝”也代表家庭、代表阴阳合一,在发现自然界花草树木“真正之美”的同时,也增加了好多附会的东西。
中华花艺的三大主枝,称为“主、客、使”。其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了日本花道的影响之外,作者徐文治在这本《瓶花六讲》之中,也提到了其出处。明代的时候,屠本畯借着给袁宏道《瓶史》做索引,写了《瓶史索引》。屠本畯提出了他对可以插瓶花的花的分类标准,就是花盟主、花使令、花客卿和花小友。
明代的时候,人们在思考插花的艺术性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节日、节气与插花之间的关系。屠本畯所写的《瓶史索引》中,有一篇《瓶花月表》。他将宁波地区能够插瓶的一百二十种花,根据一年十二个月排列下来。在每一个月的所有花卉里面,他又按照比附的标准来品评它的高低,将它分为四类:花盟主、花使令、花客卿和花小友。
所以在中国传统插花的历史中,中华花艺中的“三大主枝”的概念,其实是对屠本畯提出的一个品第观念的误解。屠本畯的说明并不是插花的构型原则,而是插花品第的原则。
除此之外,作者徐文治也在书中结合历代典籍文献和绘画、瓶花作品,帮助我们解答了其他几个信息的误解。比如说:日本的池坊花道是否真的是小野妹子由中国的佛前供花发展而来的;比如说,剑山的创始人是否是清代的沈复;比如说,我们理解的中国传统插花中的“撤”是否就是日本花道中的“花留”等等。
《瓶花六讲》开始之初,徐文治就说,我们研究瓶花,它最终的目的是回到当下,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服务。我们就是在探讨中国传统的审美,能不能融到当下的空间里面回归到我们的生活空间中来。
所以如果你不想仅用当年的“乱插”、“ 满插”的插花之法让鲜花来点缀自己的生活,如果你想对中国的传统瓶花插法有所认识和学习;如果你想更深地去了解中国传统插花与日本花道等的异同,你不妨从这本通俗易懂的《瓶花六讲》开始,用心去发现花木本身的自然之美,用心去探寻自己的内心之美,然后通过插花的形式,将这一份美寄予器物之上展现出来,将自己的体会、喜好与环境融合起来,变成当下的瓶花艺术。
《瓶花六讲》读后感(六):一花一木,感悟生活之静美
中国的传统瓶花艺术史源远流长,《瓶花六讲》这本书,是以瓶花发展的历史为主线,简要介绍了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瓶花文化。从瓶花所用的器具,到从古至今所形成的各种风俗,开启了一场极为难得的中国传统插花文化史的略谈。作者徐文治,是恭王府传统中式生活研究所副主任,近些年来致力于传统生活美学的研究,对瓶花艺术研究颇为深刻。这一瓶花艺术的研究大家,在带给我们《瓶花之美》之后,又推出了《瓶花六讲》这一力作,带领读者更深入的了解瓶花之美。
瓶花艺术,仿佛一场人与花的对话,将自己对于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深情,投入与这瓶中、花中、枝中、叶中,从这对话中用心去发现心中之美,把自己的心性外化出来,以遣胸怀,以舒胸襟。将花与瓶完美结合,把花之美寄于器具之上,得以将艺术之感表现出来,或质朴,或雍容,每一次花与瓶的交汇,都是对瓶花在茫茫历史长河之中变迁与坚守的探讨。
插花,是一种传承的艺术。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以及爱花护花之人,将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时尚灌注其中,这本书正是简要梳理了中国历朝历代的瓶花发展简史,作者在每个朝代之中选取了一个切入点,以此来深入探讨介绍,不赘述不反锁,明快而清新,语言通俗有趣,加之以精美的插图,图文结合的形式更有助于理解,可以说是学习中国传统插花的入门必读之书了。
感悟和学习瓶花创作的艺术,并非附庸高雅,而是给我们的生活与心灵都增添一种对美的点缀,一种对于艺术之慧心的追求。瓶花,它既高昂庄严于人前,也冷寂静美于人心。这些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器具,或高或矮,有细有粗,形状各异,是花与枝赋予其温度,它们相互对话,它们也与人类对话,以苍凉之态表悲悯之情,寄情与上,达到心手双畅之期,自己也会在不经意间,被这冷寂与热烈的碰撞之美所感动,岂不乐哉快哉!
万物的生命力是创作艺术的源泉,生命的变化和不变,都遵循自然之理。一花一萼,皆有其理,感应自然之美,才能培养出瓶花创作的灵感。“以万物为师,以生机为运。”自然才可生动,是“我”创造了这一瓶花,不也是这瓶花成就了我的心灵之所感?爱花懂花之人皆有护花之意,对花最好的呵护,便是让瓶花重归于家家户户,从高雅之处走进寻常百姓家,不去给它的自然形态加以束缚,借助工具、花器、插贮、滋养等诸多方面,传达出传统插花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徐文治老师的这本《瓶花六讲》从朝代入手讲起,随不全面阐述,却着重深入,从历朝历代中找到探索之点,每一个朝代的瓶花发展都有其特点和相通之处,逐一攻破,将这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文人雅士的风雅榜首之事物,一一梳理开来,虽浅尝辄止,却让人读之顿能体会各朝代的瓶花之特色,沉湎其中。
洋洋洒洒写了这些,眼前似有斜曲袅袅的勃勃生机在静静绽放盛开,让我一个入门新手的脑海中都开始懂得追求构图之势。让花去器具和环境相融合,去遵循它的自然之势,培养自身审美意识,也让我对生活美学和传统艺术有了新一层次的认识。懂得鉴赏瓶花之美,学会感悟生活之乐,无事扰心,斯得其闲。于静美之中感悟自然的生生不息,一花一枝,一叶一瓶,从文化和美学的角度,感恩自然带给生活的无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