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是一本由余华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一):卖血活下去
第一次卖血贪好玩长见识,也娶许玉兰了;第二次一乐砸破铁匠儿子头;第三次为了胖姑娘(偷情);第四次灾荒生日吃顿好的;第五次给一乐知青下乡;第六次二乐队长请吃饭;第七、八、九、十、十一次沿路卖血给儿子治病(路上有温情)
余华怎么总是喜欢写偷情什么的,一乐的闹剧。他们哪里像城里人啊,就跟农村人一样。不过那时候的小市民也差不多了。
许三观和一乐是最好,吃了那碗面,他们就是亲父子了。
从开国到大跃进人民公社到三年饥荒到文化大革命,小说一直用许三观的话来描述,用粗俗简单的语言道明平民阶层的生活和感受理解。
一个小人物的一生。许三观每次遇到家里困难都靠卖血撑过,到最后他的血卖不了了也不必卖了,竟然是个好结局。
整书读下来很舒服直白。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二):中国式黑色幽默
看得好快俩小时就看完了 开始的幽默 中间的感人 结尾的沉重
让一乐去给何小勇喊魂 一路卖血都是为了家人为了别人 不得不说他的好多过他的不好 中国式的黑色幽默 折射了那些年代平民百姓的生活和思想 那些年代的"大事件"让人读来觉得无知可笑 可笑的背后又是无限的心酸 还好许三观是幸运的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隐隐担心情节发展成艾滋病传染病什么的 怕又是像活着那样的悲惨结局 说了这么多废话也觉得不知道该怎么说这本书 既好看又不是那么好看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三):人生的艰辛
作者讲诉了许三观的一生,从童年失去父亲,而后母亲又抛弃他,最后是爷爷和四叔视如己出的照顾,也使得许三观懂得感恩,报答养育之恩。而许三观一生的每次卖血都是出于为了家人,为了家里能度过难关,一次次去医院卖血,也体现出许三观对于亲情的重视,对于妻子和孩子的关心。最后一次为了救一乐,每个三五天就去医院卖血,差点就把命给卖了,但仍然有一个信念,只要能救活儿子,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都无所谓。
小说最后,许三观回忆自己这一生的卖血经历,每次都是为了别人,而现在要为了自己能到胜利饭店吃猪肝和喝黄酒,而要为自己卖血一次,却发现自己已经老了,医院已经不要他的血了,因此在大街上大哭,而孩子们都说别丢脸了,让他更加地伤心,最后许玉兰带他去吃了三盘猪肝和喝了三碗黄酒,感慨人生的艰辛。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四):黑色幽默中的悲喜剧
余华在序中说:“我学会了如何去寻找准确有力的词汇,如何去组织延伸中的句子,一句话,就是我学会了在标准的汉语里如何左右逢源”。看了这本书对余华的这句自我评价深有体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描写许三观脸上的皱纹:“他脸上的皱纹涌来涌去”,我一看到这句话,脑海里立马浮现出这样一张脸,黝黑,干枯,松垮垮的皮上留着一道道深深的沟壑……禁不住佩服余华的文字功底!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五):大时代 小人物
大约三、四年前,室友拿着这本书推荐给我,说是悲剧,好惨好惨。临大学毕业,司考、考研、找工作均不顺,基本快要毕业就失业的我听完直接摆摆手,我已经够惨的啦,就不要看别人的悲剧啦。硬生生推回去,没要。
几年过去,司考过了,当年想找的工作后来也找到,虽不完全如愿,总算也不至于担心生计,操心明天该去哪,想着明天该干什么。我不知道别人的毕业岁月是怎样,当初我们那一群女孩子,我大抵算是在毕业那会结局最差的一个,兵荒马乱。
小说里,许三观为了结婚卖血,为了让挨饿的儿子和老婆吃顿好的去卖血,为了一乐打破别人的头赔钱卖血,为了弥补被自己占了便宜的林芬芳卖血,为了请二乐的生产队长吃饭卖血,为了给两个下乡的儿子补补身子卖血,为了给一乐治病一路从家里卖血卖到上海,总算救活儿子。
故事一波三折,总是无法预想下一次生活会给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带来什么新的灾难,最为让人难受的是徐三观一路卖血到上海,为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治病,近乎死亡,在生死边缘,又被输了血,接着又换个地方接着卖血。我一路看一路担心,许三观会不会到不了上海就卖血死掉了。还好,他到了,看到一乐的空床一下子就哭了,接着看到去厕所回来的一乐又哭了。
每次卖血前要牟足了劲喝很多水,每次卖血后,如同仪式一般的,要去饭店点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回血活血。在小说的结尾,已不缺钱的许三观想吃一顿猪肝加黄酒,所以去卖血,而血头已不要他的血,他想着每一次遇到灾难都是靠卖血熬过去的,以后在遇到事就无计可施,悲伤的哭过几条街,几个儿子赶来都是说他丢人,老婆大骂一顿儿子们,带着他心满意足的吃了三份猪肝加黄酒,是这辈子吃的最好一餐。他卖血,把中国人看的最重的身体一次次伤害,为了尊严,为了责任,为了亲情……
许三观,经历了荒灾,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经历了儿子重病,经历了儿子上山下乡,所有时代的特色在这个小家庭一一演绎,每一次都对这个家庭带来致命的打击,但是他都靠着自己身上的血熬过了难关。他大概是那个时代,无数个中国家庭的缩影,无论如何,都要照顾好家人,都要照顾好儿子和老婆,最有人情味的普通小百姓。他一路卖血到上海,一路也接受陌生人的帮助,无以为报的他默默的给大家鞠躬。
时代烙在百姓身上的印记,要百姓倾其所有去承担,时代会左右人的命运,在这个小说里这样直白的显现着。短小的小说,每一个字句都用的恰到好处,我也理解了余华作品的魅力,把这个惨怛的生活揭露给你看,也让子孙铭记那个时代特有的伤害,那个时代的祖先特有的精气神,特有的直面苦难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