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春私奔》是一本由高晓松口述 优米网整理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双封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如果有一天
高晓松于我而言,似乎只是能和《同桌的你》联系在一起的一个音乐人而已——这是我在发现有“晓说”之类的脱口秀以前简单的感受。然而从无意间听到他讲的“南明悲歌”开始,我再无法这样去想了,只觉得听一个有才华的人讲故事真是种享受和愉悦。
嗯,有才华。在这本讲足迹、讲爱情、讲音乐、讲信仰的小集子里,高晓松一点儿也不避讳自夸自己的才华。可难得的是,已经被脱口秀洗了点脑的人看他这么不自谦,竟一点也不反感,人家就是有金刚钻,瓷器活儿也摆在那儿,干嘛不能说呢。
一个下午看完整本书,印象深刻的是其中的“诗”、“幸福”、“教育”、“爱情”…一直以为,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想要做的事到底是什么的,不可以总是迷迷糊糊找不到这个东西,可是蛮贴心,终于有一个人、有一本书逆了所有的励志书说,人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做不了什么、不想做什么,这就足够了。真好啊,呵呵。
其实,这本书里贯穿着一个最近一两年常常被社交媒体转发的事情是说,中国人最不认可的成功就是家庭的和睦,人生的平淡。当然,高晓松的意思是说,他特别认可这样的成功。也会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实践这种认识。我也觉得这样很好,这种好是说,看这样一本思想上亦庄亦谐、语言上全是大白话,而且听了很多他的脱口秀以后可以自动把文字脑补成段子的小书之后,人是愉快的,是积极的,是不同于心灵鸡汤式的打鸡血那样的一种美好与相信。
只是,如同高晓松自己所言,他的人生和一般人不一样,从小到大,都是最好的。直到现在,他涉足过的每一个领域,都可以说是小有所成。于是乎,也许我们不难酸酸地揣测:因为你已经如此成功——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中国人认可的那种成功,所以你能够潇洒地说,这不重要,你看重的其实是另外一种成功?大约是的吧,记得毕业后某次和闺蜜们聊起,职场上谁也不愿意去强调和被强调母校的名字,像是直到有一天大家各自从工作岗位上荣休之后,悠然自得享受生活时才好淡定从容地讲说,我是P大毕业的。
不过,即便高晓松的这份成功和成功以后的闲适无法复刻,这本小书的可读性还是蛮好的。
页12——倒数第5行,后任,应该是后人。
页24——第4行,托福,应该是托付。
页57——倒数第2行,智慧这呢,应该是智慧着呢。
页64——倒数第6行,承认和错误,应该没有中间那个和。
页135——倒数第2行,不像做,应该是不想做。
页165——倒数第7行,段首明显空格空多了呗。
以上。
《与青春私奔》读后感(二):与青春私奔
如果搁上5年前谈我对高晓松的印象,我脑海里可能就只是一个写过些校园歌曲的胖子。曾经我还记得在大学时和刚毕业时,我和一群朋友都曾经在充溢着酒精味道的KTV用《谁在我上铺的兄弟》,《好风长吟》来祭奠逝去的荷尔蒙和青春时光。但是后来高胖子就在音乐江湖上突然杳无音信,而校园民谣也迅速的变成了在岁月的风中消逝的一个符号。但是这两年高晓松突然红了起来,通过当电视节目嘉宾,音乐制作人,导演,作家,高晓松实实在在的火了一把。并且在一起意料之外的车祸入狱后,人生的戏剧性在他人生得到了生动的诠释,高晓松的形象突然变成了介乎于公知和文青之间飘摇不定的一个名人。高晓松现今的走红是什么原因呢?看完这本书的感受就是他真是个性情中人,他的走红完全是以一个性情中人的方式搔中这个时代的敏感点。虽然他只以90首歌登上了中国知名音乐人的位置,而且音乐产业也没有过去那样的繁荣和勃勃生气,但是高晓松的才华和气质都是这个时代不可多得的。
在这本书中高晓松以谈话方式诠释了他这个人,十年的时光就飘然从书中的文字流过,仿佛读着这本书,书封面上的那卷磁带就真的会动起来一样。高晓松现在已经演变成了一个看似油嘴滑舌的大胖子,谁会记得他又曾经是一个清瘦的文艺青年?就如同我们看着我们过去在教室里青涩发黄的老照片,谁能够面对镜子里西装革履,面无表情的自己无动于衷?高晓松已经坦然的从一个抱着吉他泡着美妞的文艺青年变成了一个回归家庭的中年人。我们也只能用他的文字来温暖流逝的心情。
高晓松在第一篇文章就说道他是一个很幸运的人,他是清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出身,隔壁亲戚都是梁思成林徽因这样的大家,耳濡目染中成长过程也相对于其他人轻松很多。虽然他多次调侃他自己没有仙风道骨的知识分子形象,没有如同韩庚一样的帅气外形,不过他还是正色说他对于自己家庭的基因感到非常自豪。随后他的人生可以说是非常一帆风顺的,按照他的说法23岁就坐上林肯车,拿上2,3万的大哥大了。我还记得我曾经在湖南卫视的新青年上看到过没严重发福的高晓松和他认识三天就结婚的新婚妻子,当时艳羡不已,对青春充满了憧憬。过度的顺利使得高晓松被崔健称为缺少生活经历,歌词没有深度
人在2,30岁的时候应该要拼命折腾,踢上生活几脚。到了一定的岁数应该有更多的感悟,回归家庭。高晓松在书中毫无保留的分享了他对家庭生活的感受。高晓松百无顾忌的谈了他的人生经历。虽然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高晓松的青春过得比别人相对要容易很多,但他也曾经经历过厦门流落失所的低潮,经历过身陷囹圄的磨难。但高晓松是一个坦然的人,他认为这些都是命运对他的馈赠。在监狱里他沉下心来写了《如丧》的主体部分。高晓松自认为他和老狼不同,老狼是一个彻底的文艺青年,走到哪里都能抱着书到哪里,而高晓松是一个兴之所至随意生活的人,他将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流连过的旅程都化成了智慧,但却喜欢以调侃而随意的方式让这样才华一点点的流露出来。因为他的懒散随意,高晓松难以成为一名他所说的文化大师,但就已经表现出来的部分,就已经够这个时代喝一壶了。别忘了,高晓松还有他所谓的横向式发展,《大武生》这个电影已经具有了商业化的外观和要素,如果能够结合《我心飞翔》中充沛的文艺青年式的想象力,高晓松的才华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这是所有高晓松的读者和乐迷的福气。
《与青春私奔》读后感(三):准备好,与青春私奔!
我们都愿能有不老的年华,愿时光能眷顾我们,不带走那些美好的青春日子。可是岁月匆流,没有谁能青春永驻,大好的年华也许就那么稍纵即逝了。年轻的时候有很多梦想,有用不完的激情,会做一些长大后看来傻瓜透顶的事情。可是因为年轻,有机会犯错,有机会犯傻,更有机会做最真实的自己。
年轻的时候就应该不畏手畏脚,用高晓松的话说,就得有“踹生活两脚”的精神。年轻的时候就先顺从了生活,不反抗、不争取、任生活摆布,这样的人生早晚会留下遗憾的。年轻人要有年轻人的样子,青春的美好也就在于年轻的自己可以肆无忌惮,可以按照自己心里的路来走走试试,即便是错的也有机会掉头转向。当更多的年轻人咒骂着体制还一心向往体制内的安逸;当学生从大一开始便投入到考研复习,只为一朝金榜题名的时候,亲爱的,请你停下来,问问自己,那是你心底真正的呼唤吗?记得《搏击俱乐部》里有这样一句话,“工作不能代表你,银行存款并不能代表你,你开的车也不能代表你,皮夹里的东西不能代表你,衣服也不能代表你,你只是平凡众生中的其中一个”。我想还得再加上一句,就是你心底真正呼唤出来的欲望,才能代表你。
年轻时我们总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这又何苦呢?生活早晚会给你打击,会让你拥有每个人都有的挫败感的,这一点我很肯定,所以,你不必急着发愁。年轻的时候就应该过“高晓松式的青春”,可以恃才傲物,可以为梦想拼搏,可以追随内心的呼唤,用脚去选择自己的目的地,用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懂得“抛弃一切,才有自由”的人,会得到这世上最美的恩赐。别害怕,别抱怨,问问自己最想要什么,然后《与青春私奔》!
《与青春私奔》读后感(四):令人反胃的俗烂作品
我真的是第一次给一本书一星,别怪我太刻薄。
今天在书店看到的实体书。说实话我是冲着高晓松这个名字去翻这本书的。在12年以前,我只知道他是一些校园老歌的创作者。12年以后,此人大红,不是因为他的音乐作品,而是他引起了某个社会话题。扯这些是因为为了表明,我对这个人的了解不多,所以看到这个名字好奇去看看。
但是这次,我明显高估了自己对书的定义。
书封上说这是由其口述的,这句话一点没错,一本书从开头到结尾都是口水话,逻辑性长一点的句子都没有。不明白这本书的责编在文字方便都做了什么。文章到处都是满的要溢出来的自鸣得意,用各种炫耀的口吻讲出的卖弄。读罢只想洗洗脑子,排解想吐的情绪。
基本上从此书腰封上就能奠定本书的基调。粗制滥造和空洞乏味。大而空的排比,人生就剩最XX排比了。话题人物尚未被消费完前,急急忙忙出书来标榜自己。
《与青春私奔》读后感(五):话都被说烂了
特别喜欢北京话,特别喜欢唠嗑,所以很喜欢《晓说》这个节目,就像摆龙门阵似的。 这本书出现的大多数话我都已经听过很多次了,所以我也不知道是他老说还是我反复他的节目造成的。 书里我印象比较深的应该是: ①房子和旅行两者之间,最好是选择去旅行吧。而且最好是开车去,这样能够切身感受与梦回之地距离缩短的美好,一种被召唤被吸引的感觉。 ②“远方”一定不是距离上的远,而是那个特别的地方, ③年轻人一定不要失去想踹生活两脚的追求,一定要为了什么去奋斗,要有理想。要有劲,不能无欲无求清心寡欲,不然就完了。 ④高晓松一直怀念美好的80年代,那是最好的年代。而每当听到这种最好时代已经过去的话时,我老是会想到《午夜巴黎》---“最好的时代,就是现在”。 PS.提问:高晓松到底多有才华?多想有人客观乐意回答下。
真的那么那么有才华嘛?我怎么觉得他膨胀了
《与青春私奔》读后感(六):生活有所取,就会有所失
觉得世上的事,真是有些吊诡。
按高晓松所说,他遗传了家族基因中优秀的部分。也许这真有可能使他成为大师,但缺少成为大师的环境。
是块好坯,但是太好,不需要太费力打磨就可以有些亮点。一切容易的取得,就缺少了磨练,思想上少了深度。没有深度,怎么可能成为大师。
大师 = 优秀的基因 + 后天的磨练
优秀的基因和后天的磨练,还真是不容易凑到一起。
有优秀的基因,能出身好,说明先辈努力打拼过,前人栽了树后人可以乘凉。
也许家道中落的环境,会比较容易出大师。先天继承了好的基因,幼年有机会得到良好的教育,后天又不得不磨练打拼。
历史上这样的人物,比如刘秀、曹雪芹。
没有太多的功利心和进取心。这样其实蛮好,怎么过都是一辈子,干嘛要把自己搞得那么辛苦。
能随性的生活真是一种幸福,是要感谢祖上的积累。还真是生命的延续。
既然选择了随性的人生,就不要纠结于不能道骨仙风一代大师了。
知足常乐。
就是话糙理不糙,和听高晓松的脱口秀一个感觉,宋柯学环境工程以为是扫地专业这段真是笑死我了。高晓松一直以自由为名故意不买房,让我这种无房族深感欣慰,但是后边结了婚生了孩子就又和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说这个时候家庭才重要,不是打作者的脸,是打了赞成自由主义的读者或者像我这种无房丁克族的脸,像是告诉大家你年轻的时候再不羁也早晚要被安定下来,天伦才是真正的幸福,一个阶段一个说法。怎么说呢,高晓松觉得有些事情就是命注定,该有就有,有的人就是命不好,我理解他说的但就是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活着总归还是要抱一些“我一定能克服遗传的不良基因”这样的执念,不然依高晓松的说法,就只有认命的份了。 另外内容编排感觉不是很用心,像是单独写了篇幅然后拼凑在一起,因为苏莲托一摸一样地出现了两次。
《与青春私奔》读后感(八):大胖子其实你也蛮可爱
今天去书店,偶然看见这本书,一口气看完
没见过高晓松年轻时候
在我印象里,他就一直是个有着大大肚子的略猥琐胖子形象 = =!
(可见胖子极易变得看上去猥琐!!!。。。)
而且他那酒驾的新闻让我觉得这个猥琐的胖子狂妄嗜酒满肚子肥油
之后断断续续地看过《如丧》
但印象最深的是书里写的他怎么用音乐玩女人= =!
(喂!!!你这是什么猥琐关注点!!!)
直到关注了他微博,听他乱侃,才觉得其实他是个蛮有意思的人
能说会道也得有料嘛,肚子里除了肥油应该还有很多墨水╮(╯▽╰)╭
在看了这本书后对他的好感又增了几分
胖子很乐天,很顾家
像他说的,身在一个干净的时代,再坏也是干净的
他会力挺曾轶可,虽然那么多的人质疑
尽管吉他是三流的,演唱是四流的
但是不能遮掩了一流作词二流作曲的光芒
是上帝在抓着她的手创作
他不愿让房子束缚住自己
hey,你看走遍世界多棒多帅
这个胖子老是在说他的人生有多一帆风顺,少年得志= =!
但不知道为什么,一点都不会让人反感妒忌
只是羡慕,最多心里吼一句丫的这胖子特么的运气真好!!!
一个人一生,能一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有一帮贴心了解的铁哥们,一个相亲相爱的爱人
一个可爱的孩子,父母健在身体安康
还有什么比这些更好么╮(╯▽╰)╭
这胖子运气真好,真幸福
(⊙v⊙)嗯,决定去看《晓说》和《晓松说》了
听可爱的大叔胖子乱侃去!!!!!!!!!